【一半海水一半火焰】未能问鼎金马奖,但五项入围也算有所斩获。
我看的是未删节版,全粤语配音,名字也少了两个【是】。
显然这样的题材和尺度是无法在内地上映的。
忠实原著的人对影片鄙夷颇多,甚至觉得亵渎了王朔。
我没看过原著,从影片本身来说我觉得这是今年国内导演比较上乘的作品。
暴力和情色不是噱头,故事才是实质。
丽川很傻,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女人还少么?
在感情面前,女人永远是劣势。
最残酷的是,她始终清醒地知道,她爱王耀,也恨王耀,她必须报复他,无力地挣扎以后最终听他的话去死,为的只是一句他不愿说出的爱。
畸形的爱,让人深陷,痴迷,最后陨落。
如同罂粟,艳丽的花朵最终结下恶毒的果实。
王耀努力在扮演邪恶无情,认真得连自己都差点骗了。
熟不知屏幕下人们很容易就看到了他巨大的软弱。
【说爱我,假的也行。
】王耀很迷糊。
与其说他不敢承认爱丽川,不如说他自己也不确定爱不爱。
他玩的是仙人跳,玩不起真感情。
他必须冷漠甚至残忍,不能相信自己以外的任何人。
但他本能地需要爱,于是很是自私地占有丽川纯粹的爱,然后无法自控地玷污它。
这种自私其实缘于孤独,可怕又可耻的孤独,轻易地吞噬一个人的灵魂和爱的能力。
最后只剩下欲望在肆虐。
或许,迷糊对男人来说是一种幸运。
迷糊而贪婪地占有一个女人甚至又一个女人,仍旧可以心安理得地过一辈子。
女人的身体比情感单纯,它会果决地告诉你爱或者不爱,女人的肉体却比思维感性,并且具有强悍的记忆力,偶尔偏执地让人自讨苦吃。
如果一个女人信仰真诚,身体就只想属于爱的人,其他人一概被自动屏蔽了。
人生百态,只是不同在选择什么。
当诚实的身体一次次被陌生人侵占,内心的纯净必定也被污染了,精神随之堕落,什么都变得无谓麻木。
这也许是女人不同于男人的地方。
一旦怀了爱人的骨肉,这个女人就彻底沦陷了。
但丽川仿佛是被爱情诅咒的,受了伤害,还丢了孩子。
她木然地从病床上起身,如行尸走肉一样挪着步子,留下刺眼的血迹,那份殷红让我心头涌上一阵恶心,身体也跟着她疼了起来。
丽川在这个时候就已经死了,死了人,死了心,却死不了该死的爱。
她依旧爱着王耀,以绝望苍白的姿态。
有多爱,就有多恨。
所以在亲吻时咬破他的舌头,所以离开又回来,所以不发一言地和他厮打,所以决定嫁给郑重。
至少结婚这样的事情带给了她幸福的错觉。
一群关系纠结的人像孩子一样冲向大海,打闹,拥抱,最后烧掉那艘木船——王耀和丽川的最初。
他们静静立在海里,这一刻心里应该是没有爱恨的。
也许谁也不清楚自己这一切举动有何种意义。
人生太多时段难以跳脱盲目,任性地去做一些事情,不知道图个啥。
谁都是迷糊的。
他说,【你去死,你死了我就告诉你我爱不爱你。
】 于是她去死了。
意料之中,她用了我长久以来所信仰的死亡方式。
躺在浴缸,放满温水,然后举起刀,在手腕上割下去。
只是她穿的是婚纱,我只想要白裙。
当红色蔓延开来,无尽唏嘘的我有点晕眩。
王耀以为自己可以全身而退了,以为他可以用激将的方式偿还给丽川一个真正的幸福。
可是他错了。
男人,辜负了谁伤害了谁,还总自以为是地认为是对谁好。
什么时候才能清醒啊?
王耀是爱丽川的。
不然怎么会在被人说出他爱她的时候恼羞成怒?
不然怎么在杀那胖子的时候下那般狠手还面无表情?
不然怎么会在郑重说要娶丽川的时候【开心激动】到亲了郑重?
不然怎么在被警察踩在脚下的时候还不停地问浴室里怎么了?
我更愿意相信王耀是在八年的牢狱生涯中才一点点清醒过来的。
足够远的距离,足够长的时间,才能积蓄足够的力量让人看清自己的感情。
这是我们不得不信任的真理。
需要用生命去澄清的爱,难免深刻而悲剧。
奈何桥上苦等八年,不会再老去的你是否已经看穿人间的爱恨?
死亡,透支了生命,却定义了永恒。
必有人因此毕生念念不忘你的美好和决绝,掺杂着内心无休止的愧恨。
又是海边,又是当年的孩子,只是孩子已经长大,两个孩子也只剩一个。
王耀依旧抢走了面具,让他挖坑,然后自己抱着丽川的骨灰躺进去,等黄沙掩埋了他和她,等数字从一数到了一百零七,等画面只剩下唯美的海和沙,终于一声枪响,回答了那个久久不敢直面的问题。
音乐响起: 我将真心付给了你 将悲伤留给我自己 我将青春付给了你 将岁月留给我自己 我将生命付给了你 将孤独留给我自己 我将春天付给了你 将冬天留给我自己 爱是没有人能了解的东西 爱是永恒的旋律 爱是欢笑泪珠飘落的过程 爱曾经是我也是你 我将春天付给了你 将冬天留给我自己 我将你的背影留给我自己 却将自己给了你
说你爱我,假的也行。
听到这句台词,第一次出现总觉得是一种不确定性和一种必需的强迫;第二次,不免伤感些许恳求。
看到一半我就开始喜欢,不是因为廖凡,更不是因为莫小奇。
看到最后更加喜欢,我知道是因为那首歌。
从我的角度来说,我很佩服丽川的勇敢。
她受了多大的伤害仍然像一个垃圾一样赖在王耀身边。
她应该是坚强的吧。
那应该也是一种信念,打不死撵不走的信念。
她选择嫁给里面我最喜欢的郑重地原因,估计也就是想刺激王耀。
不死她也不会幸福。
所以王耀说,如果我是你,我就去死。
你不是想知道我爱不爱你吗?
那你就先去死。
你先死我就告诉你我爱不爱你。
我是个很普通的姑娘。
很期待有一个像郑重一样的人陪在身边。
不受伤害。
不受刺激。
无需炫耀。
无需报复。
王耀爱丽川。
王耀也爱郑重。
郑重也爱丽川。
郑重也爱王耀。
本来是一多么简单的问题呢。
在一个极端正常的环境下,选择权简单的交给丽川,最后肯定是一个happy ending,正如我所希望的应该发生在正常生活中的故事。
不知道是王朔拧巴还是刘奋斗拧巴。
最后的结局就拧巴了。
或许电影就是电影,永远要跟生活不一样。
王耀想要丽川面对现实,于是丽川为了他一次又一次的面对现实。
如果这都不算爱,我有什么好悲哀?
郑重想要保护丽川不受伤害,于是郑重一次又一次的隐瞒自己的感情。
如果这都不算爱,我有什么好悲哀?
丽川成为王耀生命中最特别的存在,王耀因为她的存在而再不同于之前。
如果这都不算爱,我有什么好悲哀?
有时候看到电影不免会想到自己。
是电影太神奇还是生活太平淡?
想象丽川和郑重的存在是一种爱的箴言,最后剩下王耀一个人孤独的承受着他应得的悲凉和思念。
当一个女人把能给的全部托付给了一个,一个在社会眼里不是什么好人的男人,不计后果,这应该是,我一生都无法为自己设想的经历。
幸福的爱情总能瓦解人本来的韧性。
而不幸的爱情却总能给人更多的勇气。
所以很多人放不开手,徘徊在走与不走之间,犹豫不决。
郑重的出现应该是一种恩赐吧。
他给了丽川一个接受摆渡的机会,他给了丽川一个上岸的机会。
最让我伤心的是,那段不幸的爱情带给丽川的勇气太过,让她不仅用自己的婚姻去留在王耀身边,还最后一次的信任了他。
于是,很自然,她死了。
我很喜欢文艺片。
但是《一半》有文艺片很少具有的吸引人的,刺激,和吸引吧。
想说,如果这都不算爱,那么我真的无话可说了。
http://veraissinging.blogbus.com/logs/34153110.html
很明显这部电影改编自王朔的小说《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里的“火焰”那部分。
“海水”的那部分并没有在该影片里存在。
虽然是改编,但实际上已经跟原作天差地别了,就如同海水与火焰的差别。
我本人极喜欢王朔,不忍心看他的著作遭此作践,所以写出一些电影和原著之间的不同之处,希望看过电影而没看过原著的人能够区别对待两部有着本质差别的作品。
当然这并不是暗示电影很烂,这部电影还是值得肯定的,如果激情戏再多一点话,那么这无疑是一部优秀的色情片。
而王朔写出来的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
色情跟爱情的区别就像嫖娼和行房之间的差别:嫖娼通常是按次收费,你得先交钱才能办事交一次钱办一次事,嫖客与妓女之间是一种不计前嫌的贸易往来。
而行房是你不用先给钱,但是当每个月你发工资的时候得把工资交出来,虽然这是一种变相收费,但是丈夫与妻子之间体现的是一种有错必纠的人文主义关怀。
然而影片的导演就像是根本搞不清楚外面的小姐与自己老婆之间的差别,用自己扭曲了的爱情观把一段悲壮的生死之恋篡改成了一部莫名其妙的禁播影片。
可能是导演故意想表现爱情的残酷,但是残酷的有点匪夷所思。
在电影里很难找到女主角爱上男主角的真正原因,姑且算是一见钟情吧。
而小说里却明白描写出了女主角是对男主角身上哪些特质着迷的:男的很能侃、很放肆,声称自己跟100个女的睡过觉,外号“老枪”。
只有这些铺垫才能让之后的发展顺理成章。
电影则显得很牵强,男主角没什么台词,两个人在几个片段中傻笑了几次之后就确立了肉体关系。
可能是导演故意想表现爱情是盲目的吧,在一起感觉对了就行了。
这些差别其实都无伤大雅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在他们确定了关系之后,最核心的差别出现了,也就是电影跟小说之间的本质上的差别。
电影里的男主角为了继续开展自己的性诈骗计划开始教唆女主角充当卖淫女,并且对其进行了欺骗,说在她跟嫖客发生关系之前就会破门而入将她救出,结果却是男主角故意拖延时间等嫖客强奸她之后才出现。
当她发现自己被骗之后先是疯狂了片刻,然后又投入到了男主角的怀抱。
我不知道这是该片导演与他太太的生活历程还是导演太喜欢松岛枫的故事了,所以才编出来这么一场戏。
松岛枫的所作所为是可以被认定为真爱的,因为那是为了男友的理想自己心甘情愿作出的牺牲。
假如真的有一个女人被自己的男人骗去卖淫之后仍旧重回他的怀抱,那么这就是纯粹的犯贱了。
但遗憾的是,该片导演却错误地把犯贱当作真爱来歌颂了。
另外我想说,按照我国女性目前的爱情观价值观,告诉我一个女的为了得到一套高层小户型或一个新款爱玛仕让自己老公去卖肝卖肾,我还是说不定会相信。
小说里的描写则合乎情理。
女主角是因为亲眼目睹了男主角跟另外的女人睡觉,彻底感情崩溃了,进而演变成了人格上的沦丧。
她与男主角分手之后自己选择当卖淫女。
这是很好理解的,因为爱情本来就是自私的,没有人会允许别人分享自己的所爱。
当她发现她其实根本控制不了她的爱人不被别人分享的时候,她干脆放弃了。
她放弃之后发觉再也找不到真爱了,于是自甘堕落。
这一切男主角其实是不知道的。
当他知道她在卖淫之后,她已经成了自己朋友的女人,并且是“合作伙伴”,他已无力劝阻。
之后他开始殴打那些嫖客,下手比平时要狠得多。
虽然女主角无论在电影还是小说里都是沦落风尘的下场,但是性质是全然不同的。
就好比一个男人对一个陌生女子图谋不轨,但是把鸡巴放到人家的下体跟放到人家的嘴里性质是绝对不一样的。
虽然都射了,但是放到别人下体,法律上我们称之为“强奸”,要被判处2年以上有期徒刑。
放到别人嘴里,可能只是算做“性骚扰”。
所以说,本片的导演不但分不出来犯贱和真爱的区别,连强奸跟性骚扰的区别也分不出来。
从这本质的差别上其实就可以把电影跟小说当成两部不同的作品。
但可气的是电影的片名却偏要显示出与小说的关联。
电影名字应该叫《一半是犯贱一半是强奸》。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地方有区别,例如结尾,小说中女主角自杀的时候身边播放了一盘录音带,那里面记录了她曾经与男主角一起时最快乐的一段时光,电影里则没有描述这个细节。
其实这也是很重要,毕竟没有快乐哪来的痛苦呢,所以说电影里的爱情故事是如此莫名其妙。
还有小说里的女主角并没有怀孕,自然也不会流产。
小说里的男主角也没有自杀,而是继续叙说着“一半是海水”的爱情故事。
我也装过几年的B,跟着一群自称有知识有理想的社会青年混迹于上海以及大理最文艺最迷幻数个场所。
说的话题大多跟政治无关,关于几个圈内小混混和他们的女朋友们,八卦新闻,药物和旅行。
在上海的小酒馆里,偶尔还会有想文艺那么一把的主流人士现身,喝着酒将露着大腿的女人们揽入怀中。
或者是那个自称作家的瘾君子,骨瘦如柴却依然炯炯有神。
的确有那么一群人愿意装着,愿意地下着。
嘴上满是疯言疯语。
不想装B了以后,又遇见以前的朋友,有的被爱情玩儿了,有的被自己玩儿了,大多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伪文艺青年在岁月的磨难中,一个个倒下,意志薄弱的他们死去了。
“如果我们不能结婚,你怎么能受得了?
”李志是这么唱的。
不能结婚倒没有什么,但如果我们不能文艺,你受得了么?
就试试吧。
找一个主流的商界精英男朋友,试试。
言归正传,在大理见过刘奋斗,还有眼神有点迷离的廖凡同学。
从大理回上海半年之后才有了《绿帽子》。
回头想想那段刻骨铭心的文艺之旅,的确比较有趣。
并不在豆瓣上写写评论是全身心文艺了,要文艺必须要骨子里都文艺有四个必须:一,跟陌生人必须谈一部最近比较感兴趣的电影和书籍;二,必须一夜情OR婚外恋;三,抽烟喝酒叶子中的一项必须长期保持,以保证眼神的迷离;四,必须保持经济上的拮据。
《一半》中的廖凡的确是演技一般,但看在他曾经跟咱站在文艺统一战线的份上,就当他是本色出演吧。
电影的姿态有一些僵硬,不知道是不是伪文艺青年的症结所在,底子薄导致模仿倾向严重。
悬崖上的一段,想起了安东尼奥尼的《扎布里基角》里的男女偷欢的场景,至于烧船的那段,又让人联想到了《燕尾蝶》。
感觉这第二部充斥了太多的外来因素,甚至外来风格。
镜头过于显摆和矫揉,把原本该自然流露的东西磨灭了。
刘导的片子自然没法跟大师们的画上等号,只是期待不要做一个山寨文艺大师。
不装B的时候反而一身轻松,不信你试试。
最近不知道为什么,老是在人性善恶之间纠缠。
从《魔鬼代言人》到《迷雾》再到这本王朔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其实说的都是一件事。
这个片名——“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差不多一个意思(当然是我自己的理解),说的也是人性的两面。
王朔的原著我没看过,电影居然是任达华投资拍的,所以里面老多香港人了,故事背景也变成了靠近香港的南方某城,王朔纯正的京味变成了任达华山寨的港味。
由于主演廖凡还是一口京片子,给人诟病不少。
但我觉得这种大杂烩也没啥不好,反正这个故事是可以发生在任何国家、任何城市的。
故事情节基本上可以寥寥数语说清楚:一个清纯女大学生爱上一个玩仙人跳的流氓,一心指望爱情可以拯救堕落的灵魂(所有受言情小说毒害的小女生的一厢情愿),当然没成功,反而被流氓给弄得堕落了——成了仙人跳里面的饵。
最后是一个大悲剧收场。
如果这个故事纯粹是犯罪故事,坏人坏得彻底,诱骗无知少女成瘾,里面没一点真情,那看上去倒也轻松、看完也忘得愉快。
但偏偏又不是,不全是。
流氓有自己的生存哲学,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好勇斗狠、快意恩仇、嘲笑秩序、肆意妄为,自有其率性可爱之处。
至少他“真”——我一向认为伪君子比真小人更可恶。
流氓的存在,是正常社会规则外的一个嘲讽,生活方式的另外一种可能(虽然是违法的)。
一个年轻单纯的小女生,有点小叛逆,从小想必也是拘束压抑惯了,一有机会看外面就恨不得探出整个身子看究竟,连个掩体都不考虑。
年轻就是大胆啊,竟然和满头鲜血的流氓交往上了。
开始无非是好奇,竟然极度被吸引。
开始以为还可以自控(明显是不知道爱情这潭水有多深),谁知道一步步走下去直至没顶。
小女生固执地认为爱可以改变一切,为此做了种种傻事,付出了根本承受不起的代价。
她也把自己身心都揉成了千丝万缕的破布条,直到给人当抹布都嫌弃。
但她还是失心疯一样的坚持。
她误以为只要向这个世界不断表明态度,就总有一天可以得到应得的回报。
但这不过是小孩子嘟囔着要糖吃罢了,稍有头脑的成年人都不会当真,何况她试图改变的是一个享受黑暗、热爱破坏、怀疑爱情、毫无安全感的流氓。
这简直是一场飞蛾扑火般的尝试。
面对如此纯真炽烈的爱情,流氓不是不触动,但他更习惯于轻佻无压力不用负责的两性关系——对他来说,她太好了,太当真了,太投入了。
他一旦接受,就意味着他所有的人生、人生观都要发生颠覆。
他自得其乐,当然不想改变什么。
于是他畏惧、逃避。
更有甚者,为了熄灭小女生丧失理智的爱情、说服她看破红尘,他故意在她的痛苦上加重痛苦、在她的屈辱上增加屈辱。
他遭到如此顽强的抵抗,所以要加倍去镇压。
这个镇压和反镇压、伤害和被伤害、报复和被报复的过程被诠释得非常非常惨烈和残酷——两个人为此都体无完肤、遍体鳞伤。
在这个过程中观众也饱受折磨,有很多人都看不下去了,觉得这两个人,一个是虐待狂,一个是受虐狂,两人之间纯粹是虐恋,是“他人即地狱”的现身说法。
还有人不少人说,这种五毒俱全的小流氓有什么好?
值得豁出命去爱吗?
这个人大概也忘掉自己谈恋爱的状况了——那时候人的智力都和婴儿差不多,也等于是猪油蒙了心。
所以爱上怎样人这个事情是身不由己、无可奈何的。
至于为什么女孩子被如此侮辱、损害、践踏而不肯悬崖勒马、死心离开、留一个全尸?
很多人都觉得不可理喻,我又十分理解——不甘心。
因为真心和感情付出已经太多了,收不回来了。
就像银行借钱给个骗子,已经欠了几个亿了,明明知道拿不回来,还抱着一线希望、宁愿相信骗子的鬼话——万一他说的生意是真的呢?
万一骗子能拿其他地方的钱来补窟窿呢?
……不能面对现实。
因为骗子被揭穿的那天,也就是放贷人身败名裂的日子。
小姑娘一定不知道“沉没成本”和“割肉”的意思,所以硬是把自己绑到这条沉船上给拖到海底去了。
这场男女大战的结果是——小女生被击败了。
她被彻底摧毁了。
而且,她赌注押得太大,所以她连翻本的机会的都没有了。
就在警察出现在流氓面前的时候,她,浸泡在浴缸的血水里,已经流干了最后一滴血。
她终于停止了她偏执而痛苦的挣扎,让自己永远安息了。
所有的人都松了一口气——她实在太累了。
我们这些观众,也看得太累了。
现在彼此的折磨,终于都结束了。
但是他们之间的故事并没有结束。
流氓入了狱,被判了八年。
他所率领的犯罪集团也被彻底捣毁了。
八年后,流氓被放了出来。
走出监狱的大门,他没有耽误时间,直接持枪闯入女孩子母亲的住所。
他被女孩的弟弟砸了脑袋,鲜血直流。
他也不擦,拿枪指着女孩的母亲和弟弟,说,八年了。
我欠社会的,我还清了。
我欠她的,我还没还。
他带走了女孩的骨灰,来到海边。
这个沙滩,是自己和女孩无数次嬉戏和做爱的地方,作为埋骨之处,很合适。
他拿枪逼路人在沙滩上刨了个大坑,他抱着女孩的骨灰躺了进去,又让路人把沙子给填上。
路人填好沙子后,就在数数。
只有他知道,沙子底下活埋着一个人。
一、二、三、四……他一直数到一百。
然后撒腿就跑。
又不知过了多久,地底下传来一声枪响,然后,一切爱恨归于寂静。
在空旷的镜头里,只有海浪轻轻拍打着沙滩,周而复始,无穷无尽。
这时观众才反应过来,才知道发生了什么。
原来,女孩子看似失败,其实最后,她还是赢了。
她用死亡,终于赢得这场战争。
她赢得了他残存在心底的那一点良知。
还有,逼他看到了他自己的爱……她逼他承认了世界上的确是有这样的爱。
她逼他承认了他爱着她,刻骨地爱、疯狂地爱。
她逼他承认,是他折磨她、残害她、把她推入万丈深渊。
她逼他承认自己就是刽子手,残害了自己的爱情、也戕害了她的生命。
她逼他承认了自己的一切罪行,让他在上帝面前无所遁形,在烈日下看到自己的猥琐、肮脏和罪恶的灵魂。
……所以他不可能继续心安理得地存活下去。
——最后他终于死了。
片尾,是一个长镜头,一直对着空无一人的大海,以及掩埋了两个爱恨纠缠的男女的沙滩。
海浪轻轻地拍打着沙滩,从一亿年前直到一亿年后,生生世世、年年岁岁、暮暮朝朝……都将如此。
终于,一个柔和的女声缓缓响起,轻轻地,叹息般地感慨着。
是罗大佑的“爱的箴言”。
我将真心付给了你将悲伤留给我自己我将青春付给了你将岁月留给我自己我将生命付给了你将孤独留给我自己我将春天付给了你将冬天留给我自己爱是没有人能了解的东西爱是永恒的旋律爱是欢笑泪珠飘落的过程爱曾经是我也是你我在这个故事里沉默了很久。
长长叹气——果真“爱是没有人能了解的东西”?
这些比宇宙中的一颗尘埃还要微不足道的生命、比草芥泥灰还要微不足道的爱恨痴情,这样的执着和坚定,这样的自误和痴缠,究竟是为什么?
看这部片子之前,我被朋友郑重告诫,里面有很多sex,我看电影不多,带颜色的根本没有几部,从小妈妈就是我严格的广电局。
但是看后,我不觉得这是情色片,相反性却是必须包含的一部分,当语言,纸笔不能够倾诉时,身体是我们最后防御和进攻,身体的交流是我们最纯粹,最坦白的交流,甚至包括他们在做爱时的挣扎,缠绵,疼痛和不舍,实在是倾诉了,包含了太多值得回味的东西。
当一个生活里不会容纳爱情的人遇到了一段执著的像火焰,纯洁的像海水的爱情,他第一个选择是逃避,而逃避却分为许多种,皮条客遇到了丽川,他最自然的方式就是他的社交方式,用最下流的,最粗鄙的方式去蹂躏她,让她走,让她心伤透。
她越是纯,她越是受伤,她越是信任,她越是难堪。
丽川在嫖客房间内惊慌失措,但是他却坐在外面稳如磐石,丽川被扒了个精光,被他抱走时还关切地问:发生什么事情了,怎么这么晚才来?
尽管那时,她已经虚弱的站也站不住了。
这样的爱,显然不符合我们的世俗标准,但是我还是能感到强烈的爱情存在,近乎神经质的追求,放弃所有尊严的乞求是爱情;用尽力气的逃避,谩骂和暴力,试图来否认和践踏爱情,却被另一个男人的出现而露了马脚,他是爱她的,只是她死后才知道。
当我们依然青春,依然会因为空气的湿润而皮肤润滑,因为夏夜的到来而心跳加速,我们应该放开自己烈火一样的青春去做一些看似疯狂却执著的事情,因为任何一件执著的事情,都会让我们强烈的感到自己生命的力度,深度,韧度。
王朔看似一个痞气十足的北京混不吝,但从他的作品里却总能感到他是一个最呆的人,他的呆就在那点对尚未泯灭的理想主义的追求上,那么纯真那么美,在嬉笑怒骂之下有这么一点坚硬和闪亮,如果不在平时日把它收好了,锋芒毕露会两败俱伤。
我喜欢这部电影,因为与爱情有关,与执著有关。
尽管现在传播手段发达,但是至今没有见过刘奋斗的尊容,很难想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喜欢非常宣泄的手段把一些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发挥到极致。
不过在老苗的博客上看到曾经在咖啡馆里面站着写字的刘奋斗,显然他把自己梦想成海明威了,不过一个男人喜欢海明威,肯定要比喜欢其他的作家或者什么散文作家,更容易让我产生好感。
后来在王朔的07年疯狂造市推新书的活动中,听到了他力赞刘奋斗的《绿帽子》以及娄烨的《颐和园》,估计后来不少慕名前往的多半是看了他的广告。
实际上王朔应该去做影评人或者书评家,因为他的品味和眼光,的确可以影响一代人,只是老王同志无利不起早,显然是不可以做一个令人向往的评论家的。
《绿帽子》拍得很好,故事说的清楚,表现的更为真实,只是中国盗版事业的发达,把以前电影学院的学生才会有的待遇给下放到付的骑七八块钱的文艺青年们了,门槛降低了,大片也就看多了,所以张口都是大腕导演,让这些有心拍片无力上映的导演步履维艰。
第一部《绿帽子》显然是不可以公映的,你居然让刑警队长婚变且阳痿叫鸡,这些显然不可以通过审查的情节处理,说明本片根本就没有打算在国内放映。
所以有了这样的基础之后,刘奋斗的第二部电影《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干脆就直接放在香港,更加没有想过国内的任何利益市场,除非刘奋斗自己做盗版碟,否则中国大陆的电影市场估计是看不到一毛钱的电影票房。
由于自己经常在香港遇到来自北京的朋友,看完整个的《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就非常疑惑:难道现在香港也有来自北京的马夫吗?
在东京很多人都见过来自上海或者来自北京的马夫(广东俗称“鸡头”,此种称谓甚至在公安局的播报新闻中,也就是妓女的经纪人,中国旧称为老鸨,只是老鸨有固定的经营场所,马夫则是在香港的茶餐厅里面,带着手下的妓女来做生意)。
在香港多见操着京腔的高干子弟以及部委的领导,但是像廖凡这样的北京马夫,还是不多见的。
这种语言配音的细节,很容易让联想到类似《省港旗兵》这样的动作片,因为大陆在香港的新移民,总是一个话题,如果要是来自大陆的黑社会存在的话,他们在香港与当地黑社会的相处显然要比一个马夫与妓女的故事更加好看。
这一次北京马夫带领一群北姑在香港打拼的故事,显然又一次证明了老王的作品是经典的,是可以再次卖给新锐导演作为他们成名的一个考试。
犹如姜文用《阳光灿烂的日子》来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一样,王朔的作品,可以作为中国城市电影的入门级考试剧本,来安排新锐导演一跃龙门。
可惜,这一次刘奋斗需要重新一跃,因为除了暴力之外,他没有把王朔原著里面的小心翼翼和浑浑噩噩给展现出来,就是说一个浑不吝的小流氓的细心和自我欣赏的那种聪明劲儿给拿出来,这里面的男主角更像一个体工队的运动员,除了像个北京大爷以外就是有训练有素的肌肉,除此更像一个自由行的北京游客:时髦,不逊,喜欢招事,又喜欢扛大个儿。
谈谈女主角吧,莫小奇身上日本女演员的感觉多过一个香港吧女的成分,显然除了痛哭流涕之外,真是看不出她为什么会喜欢王耀这样一个北京马夫。
如果莫小奇去饰演一个富翁出墙的红杏倒是实至名归,但是作为一个香港酒吧的吧女,她离文艺太远了。
想想王朔是十分有远见,因为他在1986年就把女大学生卖淫的事情给作为小说的题材呈现出来,估计那个时候他已经想像到20年之后她们会从卖淫这样的散装零售过渡到二奶这样大客户定点销售的高级境界。
现在唯一还打着女大学生旗号的也就是我最近在久光百货门口,以与学校老师走丢为借口而乞讨面包的女大学生,真是越卖越便宜了。
王朔的这部《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已经被改编过三次了,最烂的是第一次,名字好像叫做《天使与魔鬼》,记得好像是珠江电影厂的作品,估计局限于当时的政策管制,几乎是一个当年李谷一《乡恋》MTV加上计划生育电影《甜蜜事业》的合成。
之后就是夏钢导演的第二次,这一次倒是很忠于原著,不过人们始终对于小说里面的情节无法真实还原而耿耿于怀。
刘奋斗的第三次改编,可以说是一个好的尝试,尽管很失败,但是作为严重自恋的刘奋斗来讲,在片头看到“刘奋斗的第二部电影”,会让所有的观众明白,电影事业是需要刘奋斗这样的人去奋斗的,值得喝彩,希望再见新作!
08年和09年的交界线,没有倒数,没有许愿,我在看一场关于虐恋的电影。
有人问我什么叫虐恋,我说,简单地说,就是利用对方对自己的爱,对TA进行精神或肉体的虐待。
那什么是爱?
我说就是两性之间荷尔蒙的吸引。
这种丝毫不浪漫的解释,绝对与“爱”所产生的各种良性或恶性的副作用不冲突。
虐恋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词,于是主流大片不会玩这种题材。
于是主流人群看了此类文艺作品之后,从嘴里吐出“无聊”、“下流”之类的评价,对文艺青年们来说,反而是一种审美的鼓舞,他们就是小众,就是让主流无法感受他们特有感受。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改编自王朔的小说。
我不读小说,只看电影,无视小说的深刻,无视改编的颠覆。
引用标题党员瑞大光·梅兹梅里克对该电影的的评语就是“一个很欠操,一个很耐操”,这句话虽然粗陋,未尝不是对电影精辟的解读,也是对“虐恋”一词的一种诠释。
虐恋,虐恋,王朔果然是个牛人,所有有关虐恋的元素被毫不留情地放进了电影里,碎玻璃,互相刮耳光,做爱,分离,报复,妒忌,杀害,出卖肉体,欺诈,自杀……鲜血淋漓。
我不希望自己的生活鲜血淋漓,但感情多让我们的心鲜血淋漓。
或者此刻,你不得不回首自己的感情,是不是莫名其妙地角力,莫名其妙的妒忌,莫名其妙的明知故犯,莫名其妙的伤害和被伤害,莫名其妙的,陷入各种程度的虐恋当中,即使没有察觉。
你还可以对“虐恋”这个词鄙夷轻视?
看这部片的时候不停想起韩国金基德的《坏小子》,我确信导演刘奋斗一定受了金基德的影响。
男主角一样的外强中干,动起手来够狠辣。
既然有了爱情,为什么要任由它平淡无奇。
电影中,王耀和丽川陷入虐恋当中,矛盾不断升级。
之所以恨,是因为爱,之所以狠,也是因为爱,之所以无法停下来,是因为想知道,你,爱不爱我。
王耀说,“你去死,你去死了我就告诉你!
”总要爱到极致,恨到入骨,或许,才对得起爱情之名。
“说你爱我,假的也行。
”王耀说。
我们所有人都知道,他爱着她,他也爱她,只是他们两人,永远也无法求证了。
--看完这部片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当时很触动,一直想写些什么,但是久久无法提笔。
等到今天,却又不知胡言乱语些什么了。
我们这代人,慢慢远离为爱情去死的年龄。
-
今年,着实看了不少难以释怀的烂片。
但是我觉得我以及剧组外的任何人都没有资格说谁谁是一部烂片,是一个烂导演。
因为,我们对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并没有参与,更没有像他们一样的付出。
正金马奖之前,廖凡的企宣很用力的发通稿,我的邮箱每天都会收到好多封。
其实,加上我之前的印象,对影片对导演对演员,承认确有些反感。
在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即将揭晓的时候,廖凡的表情严肃紧张到每个人都看的出来,作为一个演员一个等待着被肯定的演员,我觉得他当时的表情是真实值得鼓励的,不假装潇洒也不无所谓。
那一刻我觉得,这部电影我还是得看一下,不管之前的第一感觉如何。
然后就看了。
然后心里比较咯噔。
我当真觉得一部太过用力的电影会让人感觉尴尬。
比如之前的《硬汉》我也有这样的感觉,甚至,看完以后当场摔掉手中的毛毯,对身边的人说,这电影,什么跟什么!
硬汉和海水火焰一样,让我能深深体会到它想引申出别人的深思,它想囊括很多种表达方式,它甚至在向很多个很多个大师与大作致敬。
我不知道这样的感觉对不对,因为我毕竟看片不算多,有的只是对‘致敬’、‘大师’等词语的基础概念,还有,就只剩下我的直觉,我自认很敏感的直觉。
我常常觉得尴尬。
比如看到这些片,比如看到快乐大本营很硬拗的搞笑,小S的老梗,SJ每次跳一样的舞步……太过用力,太急于表达,太想不一样,太爱造就脱颖而出的惊喜,反而煮糟了一锅粥。
不吃,浪费了食材。
吃,难以下咽。
电影《一半海水一半火焰》是根据王朔的小说《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改编的电影,由刘奋斗编导,莫小棋、廖凡、任达华主演。
讲述的是一一个无情的皮条客王耀(廖凡饰) 与纯情少女丽川(莫小棋饰) 之间发生的爱恨情仇的故事。
电影的一开始,是湛蓝的海和金黄的沙滩,远远的一个小男孩在数着数,数到107以后就跑远了,远处的海浪由远及近拍打着岸边,而王耀,选择用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长眠于这个海滩之下,这一片段是开始也是结束。
为什么用这个方式呢?
片中,王耀和丽川一起埋在沙滩里,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丽川呼吸急促,挣破上面的沙砾,爬了起来,又扒开王耀上面的沙砾,而这次,没有丽川能救他,丽川的骨灰被他抱在怀里,永远长眠在这沙滩之下。
王耀是一个探索者,他用皮条客的身份度量着人性,也度量着身边的人,然后他看到了丽川的真心,却不愿相信,他太过聪明所以从未爱过谁,除了丽川。
王耀就是外表如同海水一样冰冷,内心如火焰般炙热。
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极度自负的人,不相信丽川的真心,所以一次次伤害她,最后丽川选择自杀他才悔悟,然而也没有什么用了。
这样的结局是他罪有应得,而丽川无辜又不无辜,无辜的是遇到了王耀这样的神经病,又爱上了他,不无辜的是一次次放任王耀对她的伤害,最后又选择自杀来结束一切,事实上报应的只有自己。
为王耀,何其不值。
最后,廖凡的演技太神,给我留下了无穷无尽的心理阴影。。。
其實同金基德的爛泥情人是一樣的
力荐!!!
还比较压抑
装B必看!
2020-5-12DVD影碟再看
一个疯男人和一个疯女人纠结无比的装B爱情。
不喜欢 书应该不错
nnd
有什么意义呢
无聊。真无聊。犯贱又装逼。
一个装B小混混和一个傻B美少女相互纠缠的破故事。。。
受不了......
完全可以拿去国际参赛了(好像已经巴黎参了噢 而且94反响强烈)
简直毁了廖凡
不接地气的四不像
廖凡真是给毁了啊。。。。整个看片过程我都好想抽人。。。
“快开始啊,一会儿该笑场了。”廖凡那一吻来得太雷人了。王耀和丽川ML好SM。喜欢郑重。装逼痕迹太重,看到很多喜欢的香港演员:鲍起静、任达华、林雪、郑丹瑞、许绍雄。
小說不錯,電影太裝B,一個字,太他媽爛
几只裸体的挣扎
太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