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

Remember,我记得(台)

主演:克里斯托弗·普卢默,迪恩·诺里斯,马丁·兰道,布鲁诺·冈茨,尤尔根·普洛斯诺,亨利·科泽尼,金·罗伯特

类型:电影地区:加拿大,墨西哥,德国,南非语言:英语,德语年份:2015

《记住》剧照

记住 剧照 NO.1记住 剧照 NO.2记住 剧照 NO.3记住 剧照 NO.4记住 剧照 NO.5记住 剧照 NO.6记住 剧照 NO.13记住 剧照 NO.14记住 剧照 NO.15记住 剧照 NO.16记住 剧照 NO.17记住 剧照 NO.18记住 剧照 NO.19记住 剧照 NO.20

《记住》剧情介绍

记住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家疗养院里,年逾古稀的犹太人古特曼先生(克里斯托弗·普卢默 Christopher Plummer 饰)呻吟着从睡梦中醒来。他的记忆正在消退,连妻子不久前去世的事也险些忘记。不过妻子的离开似乎也帮他卸去最后一点儿牵挂,他在朋友的帮助下,从养老院偷偷跑出。古特曼的身上携带着朋友写的信,上面记载着他沿途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此行最大的目的。几经辗转,他终于找到了名叫鲁迪·克兰德的老人。对方年轻时曾是参与过二战的德国士兵,家族的血海深仇驱使着古特曼先生不远万里追踪仇人。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记忆,让每个切身经历者都背上了毕生无法摆脱的罪……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意外杀手埃迪森乒乓小子极限营救幸存者1937雪琉璃金之国水之国国家宝库:黄金权杖抢滩大上海铁门贝多芬枪神传奇夜不藏罪我们付出的代价始发站侠僧探案传奇之大兴赌坊最美年华神探大战王保长新传疯狂飘移假爸爸致1999年的自己魂狩情劫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慈母复仇路不良家族北京纽约爱恨焚身夏日光年凛冬边缘

《记住》长篇影评

 1 ) 记忆的篡改与身份的倒置:一场集体罪责的微观实验

德国电影《记住》(Remember)以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复仇为叙事外壳,实则剖开了人类面对历史罪责时最幽暗的精神困境。

当垂垂老矣的泽夫颤巍巍地举起手枪,对准名单上最后一位“纳粹战犯”时,观众或许会以为这是一部关于迟来正义的控诉片。

然而,当真相在枪口下轰然炸裂——泽夫自己才是那个伪造身份、背负血债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守卫——电影瞬间撕碎了所有道德判断的坐标系。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身份反转,而是将整个民族的历史罪责浓缩为一场个体对自我的终极审判。

导演阿托姆·伊戈扬用近乎冷酷的镜头语言,让观众直面一个残酷的命题:当施暴者与受害者的界限被记忆篡改,当谎言成为生存的唯一庇护,人性的深渊究竟有多深不可测?

影片以阿尔茨海默症作为叙事支点,堪称绝妙的隐喻。

泽夫每日清晨在养老院的床上惊醒,必须依靠纸条和旁人的提醒才能拼凑出“我是谁”的答案。

这种记忆的破碎性,恰似德国社会对纳粹历史的复杂态度——既渴望遗忘以维持日常的体面,又不得不依靠外部规训(如历史教育、纪念碑、法律追责)来维系对罪责的认知。

当麦克斯将一份写满地址的清单交给泽夫,并告诉他“你是奥斯维辛幸存者,必须亲手复仇”时,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两位老人精心策划的追杀,更是一场关于身份重构的行为艺术。

泽夫手臂上的囚犯编号、他对瓦格纳音乐的厌恶、甚至对犹太教祈祷词的熟练背诵,都是麦克斯为其量身定制的“受害者剧本”这种身份的虚构,恰恰呼应了战后德国社会对纳粹罪行的处理逻辑:通过制度化的忏悔仪式(如勃兰特下跪、赔偿法案)将个体罪责转化为集体道德责任,从而让施暴者的后代获得某种“被赦免”的幻觉。

然而,当泽夫最终发现自己是冒名顶替的纳粹守卫时,电影彻底颠覆了这种幻觉。

他手臂上的编号并非苦难的印记,而是同谋者互相纹上的伪造符号;他对瓦格纳的憎恶实则是潜意识的自我厌恶——这位作曲家的音乐曾是纳粹意识形态的象征,而泽夫曾以此为精神支柱执行屠杀。

更讽刺的是,麦克斯作为真正的集中营幸存者,早已识破泽夫的伪装,却选择用谎言引导他完成一场“自杀式审判”。

这种精心设计的复仇,本质上是对德国社会“罪责转嫁”机制的辛辣嘲讽:当施暴者通过自我欺骗成为“受害者”,当受害者化身为审判者却仍无法摆脱仇恨的循环,历史的伤口从未真正愈合,它只是被一层层谎言的纱布包裹,在暗处化脓溃烂。

影片中的四位“鲁迪·库兰德”,构成了纳粹罪责在当代社会的四重镜像。

第一位鲁迪是典型的“平庸之恶”载体,他否认参与集中营暴行,却坦然承认对希特勒政策的支持;第二位鲁迪作为同性恋受害者,手臂上的编号与泽夫形成互文,暗示罪责与创伤的共生性;第三位鲁迪是狂热的纳粹遗老,其收藏的党卫军制服和《我的奋斗》初版本,揭示了极端意识形态在民间的蛰伏;而最后一位鲁迪(实为泽夫自己)则展现了罪责最深重的形态:通过篡改记忆,将施暴者的身份寄生在受害者的叙事中,以此逃避良知的拷问。

这四位“鲁迪”共同构成了一幅后纳粹时代的众生相,他们或麻木、或扭曲、或狂热、或虚伪,但无一例外地被历史的幽灵缠绕。

耐人寻味的是,导演并未让泽夫在真相揭露后陷入崩溃,而是赋予他一种诡异的清醒。

当他平静地对儿子说“我记得,我都记得”并扣动扳机时,这种自杀不仅是个人良知的觉醒,更是对“救赎”概念的彻底解构。

在传统二战叙事中,施暴者的忏悔(如《朗读者》中的汉娜)或受害者的宽恕(如《辛德勒的名单》结尾的献石仪式)常被塑造成和解的象征。

但《记住》拒绝这种廉价的救赎——泽夫的死亡并非赎罪,而是对自我欺骗系统的终极否定。

当他的尸体与鲁迪并陈,观众看到的不是正义的实现,而是暴力逻辑的闭环:仇恨孕育暴力,暴力催生谎言,谎言孵化新的暴力。

这种循环在当代社会依然有效,正如片中第三个鲁迪家中陈列的纳粹徽章,或是当今欧洲极右翼势力的复兴,它们提醒我们:奥斯维辛从未真正结束,它只是换上了新的面具。

伊戈扬在视听语言上的克制,进一步强化了主题的残酷性。

电影大量使用中远景镜头,将泽夫苍老佝偻的身影置于空旷的公路、冰冷的汽车旅馆和萧瑟的雪原中。

这种视觉上的疏离感,暗示着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孤独。

而当泽夫在钢琴前弹奏瓦格纳的《女武神》时,镜头突然切至特写——他的手指在琴键上痉挛般抽搐,音乐从庄严渐变为刺耳的噪音。

这一刻,瓦格纳不再是文化符号,而是化作一把剖开泽夫精神世界的利刃:他试图用受害者的身份埋葬纳粹的过去,但肌肉记忆却背叛了他,暴露出深植于本能的暴力认同。

更值得玩味的是叙事的不可靠性。

电影前半段通过泽夫的视角展开,观众自然代入“幸存者复仇”的正义叙事。

但随着真相揭晓,所有细节都被重新赋予双重含义:麦克斯提供的清单不再是复仇指南,而是精心设计的死亡地图;泽夫对集中营惨状的“回忆”实则是他作为施暴者的创伤闪回;甚至他与儿子的亲情,也因血统谎言而变得扭曲。

这种叙事诡计不仅制造了戏剧反转,更隐喻了历史书写的危险性——当记忆被权力塑造、被谎言重构,所谓的“真相”不过是主导叙事的胜利宣言。

正如德国学者阿莱达·阿斯曼所言:“记忆不是过去的复活,而是当下的需要。

《记住》的终极拷问并非“如何惩罚纳粹”,而是“我们是否配得上惩罚纳粹”。

当泽夫在养老院中扮演慈祥祖父,当麦克斯以复仇之名行私刑之实,当鲁迪的后代对父辈罪行一无所知,电影实际上将整个现代社会置于被告席。

它提醒我们:纳粹不是一群遥远的历史恶魔,而是潜伏在人性阴影中的可能性。

每个陶醉于瓦格纳音乐的人、每个对异己者心怀偏见的人、每个用谎言自我麻痹的人,都在参与一场微小而日常的“奥斯维辛化”。

影片结尾,泽夫的自杀与其说是赎罪,不如说是对现代文明的绝望警示——如果我们继续用遗忘和谎言粉饰暴力,那么每个人都将成为自己的刽子手。

 2 ) 人的记忆会被羞愧感篡改

人都是会记住对自己有利的事情,人也会篡改自己的记忆并且深信之。

犹太人的悲剧是被希特勒洗脑的恶果,而电影中的他却被洗了俩次脑,一次杀死别人,另一次杀死自己。

电影中利用人老年痴呆的弱点和不想回忆的过去去操纵人的行为,如此真实的表达了人的的羞耻感会把人篡改到如何的地步。

老人去买枪的时候,一副简单能用就好的样子,好像一个头脑简单只想保护自己的人。

但是在躲避边境检查时的沉着和淡定,杀狗和警察的时候一枪毙命丝毫不手软,杀完又沉沉睡去的状态,也可以猜到他经历过的并不仅仅是阶下囚的情况而已吧。

按理来说狗对一个孱弱的老人是不会如此态度的,但是他的冷酷和杀伤力也许才是那只警犬如此戒备,如此狂躁的原因。

我想也许后来他躺在浴缸泡澡,朦胧的时候是不是就有回忆起什么,他是不是也隐约感觉到了什么,只是为了追究到底,一心求死,才继续最后一站吧。

电影从头到尾不拖沓,干脆利落,似乎过了每一关,我们就只会去关注下一关,不会回头想,但是每一关都又密切关联,完美铺垫。

高潮只有俩个几分钟,但是却让我一直回忆起那种冷冷的杀伤力。

我想战争这类时代的烙印带来了太多悲剧和不得已,在灾难来临的时候选择去做什么,才能体现一个人真正的内心世界吧。

 3 ) 记不住

看过半月后仍回味无穷。

作为一部复仇片,它可能没那么过瘾,但它意不在此。

作为一部悬疑片,它非常的悬疑,非常的合格,不到最后一刻,基本猜不到它的结局。

作为一部文艺片,它不那么商业,它的节奏虽慢,但却很稳。

它没有漂亮的演员,但有好几位演技精湛的老戏骨,尤其是曾经主演《音乐之声》的男主,每个表情每个动作都到位,非常出色,把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动态诠释的特别好。

战争结束了多年,但它的余毒仍没有束清,那不可饶恕的罪犯也需要有人去了结。

 4 ) 名场面

查尔斯·古特曼(奥托·瓦利施儿子):爸。

英格·克兰德(库尼伯特·斯德姆外孙女):妈妈。

泽夫·古特曼/奥托·瓦利施(拿枪指着鲁迪·克兰德/库尼伯特·斯德姆):请别紧张。

查尔斯:爸,你为什么不,呃,把枪放低些?

瓦利施:查尔斯?

查尔斯:啊?

瓦利施:你在这干什么?

查尔斯:呃,爸,把枪放下。

把枪放下,爸。

瓦利施:不,不,除非他说出真相。

鲁迪·克兰德/库尼伯特·斯德姆:为什么你要这样做?

瓦利施:告诉她们你是谁。

斯德姆:请你别再发疯了。

瓦利施:告诉她们你做了什么。

斯德姆:放过她们,拜托了。

(德语)瓦利施:说英语。

斯德姆:求你了!

瓦利施:我要让她们听懂你说的!

克莉丝汀·克兰德(库尼伯特·斯德姆女儿):爸爸,他在说什么啊?

斯德姆:别听他的,他疯了。

瓦利施:是吗?

(把枪指向英格)你的选择很简单,你可以说出真相让她活下来,你也可以说谎,然后看着她倒下。

给你三秒钟,一!

斯德姆:拜托,别这样。

瓦利施:二!

克莉丝汀:求你了,朝我开枪吧!

查尔斯:爸,停下!

斯德姆:好吧,好吧!

好吧!!!

在战争期间,我不是囚犯。

瓦利施:大点声。

斯德姆:在战争期间我不是囚犯。

瓦利施:再大点!

斯德姆:在战争期间我不是囚犯!

我是个纳脆。

我是个党卫军,我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一个狱长。

克莉丝汀:你杀过人吗?

斯德姆:是的。

英格:外公,你杀过人?

克莉丝汀:你杀了多少人?

斯德姆:我不清楚,很多人。

瓦利施:现在告诉她们你的真名。

斯德姆:我的名字叫……库尼伯特·斯德姆。

瓦利施:不对,你的名字叫瓦利施。

斯德姆:不,就是库尼伯特·斯德姆。

瓦利施:你叫奥托·瓦利施!

斯德姆:不!

是你,你叫奥托·瓦利施!

瓦利施:你在撒谎。

斯德姆:没有,这是70年来我第一次说真话。

你才是奥托·瓦利施!

我是库尼伯特·斯德姆,我们都是奥斯维辛的狱长。

瓦利施:不……我是个囚犯。

斯德姆:看看你的胳膊,你是98814号,我是98813号,是我们互相纹的,这是我们唯一的逃生办法。

查尔斯:爸,这是真的吗?

瓦利施:不,都是谎言,都是谎言。

这不是真的。

斯德姆:谎言?

你怎么能忘记呢?

你给自己取名叫泽夫,因为它是狼的意思,你说我俩都是狼!

(泽夫扣动扳机,枪响,斯德姆倒地)查尔斯:哦,我的天哪。

瓦利施:我记得。

查尔斯:爸!

(泽夫对准自己脑袋,扣动扳机)查尔斯:爸!!!

 5 ) 请记住欠别人的都是要还的

这部剧个人认为几乎没有任何BUG,没有任何尿点,不带丝毫科幻感的现实性悬疑片。

然而就是没有加任何不可靠因素,顺利地完成了整个悬疑的始终。

刚开始看还以为和《记忆碎片》的设定差不多,后来发现这部电影也有自己的特色。

故事并不烧脑,但是很精彩。

第一次写这种东西,太多自己的个人想法,更多的是想记录吧。

--有剧透-- 首先介绍下整篇的故事初设定,主人公是从一个年已90的老人Zev,影片开头,从他起床呼唤他的妻子Ruth,然后慢慢发现自己有短暂失忆症(看过《记忆碎片》的都应该知道,这种短暂失忆就是当病人睡觉醒来之后,最近的记忆会被抹去)。

紧接着,在吃早饭的时候,碰上了另一个老人Max。

(我认为当时Zev和Max是有一定交情的,不然Zev也不可能如此深信不疑,而Max也不会知道关于Ruth的事)。

这个时候他们有了几句简单的交谈,Max以Ruth的话题切入,让Zev感觉他是在保护有失忆症的自己,并且帮助他记下了所有Zev认为应该做的事。

大概如下:Max问他,你还记得你妻子临走时,你说你一定会去做什么吗。

Zev想了想,回答No。

这个时候Max说,没关系没关系。

你有失忆症,我已经为你写好了,这样你就不会忘了。

随即伴随着Max的假咳嗽(我相信是假的),远离了Zev。

对于深爱妻子的Zev来说,那些话对他来说责任重大不得不完成,所以当天晚上,Zev就去主动找了Max。

Max不出意料地将“剧本”转交给了Zev。

电影的开头就完美的展示了一个阴谋的开始,没有让人吐槽的地方,顺理成章的就发展下去了。

寻找罪犯的过程有平淡有高潮,过加拿大安检,购买衣服时被摸出枪,在医院和幸存犹太人的相拥痛哭,又或者是碰上了错误的纳粹主义崇拜者。

此起彼伏的情节让观众也跟着为Zev捏一把汗。

片中也有不少线索。

比如火车上和小男孩的对话,说明他记得他是“Wolf”,呼应了片尾另一个Nazi说出的事实。

作为一个被告知是犹太人的Zev,在纳粹积极分子家庭里喝着威士忌,听着“纳粹儿子”不停地炫耀“纳粹父亲”的丰功伟绩,心理活动不知道有多纠结。

在和那个儿子交谈时,加上不停乱吼的狗,Zev手都是抖的,额头上全是汗。

但是最终还是错杀了,然而憎恶纳粹的他,对于错杀应该也没有丝毫同情。

(看完结局,这又是多么的可悲啊。

不过纳粹是该杀。

) 然后最精彩的就是片尾部分了,简直就是连续反转。

在两个温馨的家庭,不管怎么说,后辈都是无辜的。

90岁的两位老人,当着后辈的面,揭露这么丑陋的历史,实在让人痛心。

毫不知情的Zev,终于找到了要找的人,终于要报仇了,终于听到了想听的事实。

结果被事实打脸。

被找到的纳粹人说出了自己真实的名字“Kunibert Sturm”,同时也说出了主人公Zev的真实名字“Otto Wallisch”。

真正的故事也告诉了观众,我们一直以为是犹太人的Zev,跟随着他一起寻找憎恶的纳粹,和他一起感同身受,没想到原来他就是纳粹,他就是那个杀人无数,期望着要杀的人。

带着复仇的情绪是他,和犹太人一起百感交集的是他,和纳粹家庭生死搏斗是他,到最后自己从犹太人的阵营突然又转到了纳粹这边。

他承认了这一点,因为他说“I remember.”。

一起不能接受的回忆,让他毅然决然地选择自杀。

老人们的演技都很好,BGM的阴谋感也很十足。

然而故事确实那么的可悲。

失忆时的Zev其实是个很爱笑很喜欢小孩子的老人,我想要是他没有这些被赋予的“使命感”,应该能过一个傻白甜的晚年。

不过还是一句老话,欠下的东西总是要还的。

你需要复仇,别人也需要复仇。

 6 ) 随便写写

谁能想到,《记住》的主人公竟然会是一个怎么也记不住的阿尔兹海默患者Zev。

刚看这部电影时,我还以为这是部幽默搞笑又充满温情的喜剧。

毕竟,这是电影啊——一个患了俗称老年痴呆的老人竟然和朋友——同样是个老人,一同密谋策划逃离养老院,而这个老头身上竟然还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报仇雪恨,杀掉曾经谋害他和朋友全家的一个纳粹党人。

这实在太朋克了!

这样的故事发生在一个老人,而不是一个青年男人或中年男人身上!

既然如此,且看这趟谋杀之旅究竟会怎样吧,且看这个垂垂老矣、行将就木的老男人会怎样展开自己的冒险行动吧!

既然有好多个男人名叫Kulandar,Zev为了确保自己确实杀掉了自己的仇家,他只得逐一寻访、逐一验证。

这样一来,势必有可能导致电影情节的重复,聪明的导演和编剧自然不会这么拍。

怎么处理呢?

波折重重,对于拍电影而非电视剧来说,一波胜过一波自然是最好的处理方式。

每个Kulandar都是老人,Zev寻访的第一个Kulandar似乎是个老顽童——吃着垃圾食品,看着电视剧,并被逗得狂笑不止。

看见Zev用枪指着自己时,他像是从没做过坏事一般的镇定自若,当然,他很快就被排除了。

第二个Kulandar则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对于指控,他没有办法做出任何表示,他连呼吸都困难极了。

只有他手臂上印着的一串数字编码告诉Zev他也是受害者,他因同性恋取向而受害。

第三个Kulandar早在几个月前去世了。

然而人已逝,物仍在。

他收藏了一屋子的纳粹物品——军服、旗帜、徽章、宣传书本……整个屋子简直是个纳粹纪念馆,Zev看着眼前的种种,或许百感交集——愤怒、痛苦、遗憾……几乎已经要确认他就是自己的仇人时,Kulandar的儿子却说父亲是纳粹军营里的一个厨师,仅此而已。

此时此刻的Zev再也忍耐不住,暴露了自己此番前来的意图,眼前的这个小纳粹勃然大怒,吓得Zev尿了裤子,在小纳粹放出狼狗来咬他时,Zev开枪杀死了狗,又杀死了眼前的这个年轻人。

直到第四个Kulandar出现,Zev才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目标。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他确实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看守囚犯、杀掉囚犯的狱卒,但不是Kulandar,真正的Kulandar是Zev自己!

也就是说他一直在朋友所设下的棋局之中,他的朋友早就知道真正的仇家是谁了!

当Zev无法接受这样的真相,只好先杀了自己的昔日同事,再自杀。

一个情节演绎了五遍,然而每一遍却并不相同,叙述有快有慢,叙述中的主要人物在场或不在场或即将不在场,反复却并不重复,让人直呼精彩。

而当观众看到Zev杀掉狼狗、杀掉小纳粹的时候,似乎开始明白为什么要让主角患有阿尔兹海默、明白为什么要让他健忘,只有这样他才不会陷入杀了人的恐惧和痛苦之中,只有这样他才能继续执行杀人的任务。

而当我们看到电影的结尾才会发现,原来Zev早已忘记了自己的真名——或许是因为身体疾病,又或许是因为心理上无法接受自己杀害众多无辜生灵的事实——说到底,他也是受害者。

忘记,才能好好活下去,而一旦记住,却只有靠自杀才能获得解脱。

我不知该如何描述我看到结局的极大震撼。

既然Zev能在老年采取冒险行动,能在老年长途跋涉、四处奔波,为自己、也为朋友报仇,那这是否说明他记着了善?

为什么他口中老是念叨着Ruth?

真是未解之谜啊。

 7 ) 复仇的意义

以为是“记住”亡妻,原来是“记住”罪恶。

结尾的反转让我目瞪口呆,连导演都怕观众没反应过来所以专门让那个老人院的哥们儿再向路人解释一遍。

这么编确实能够解释之前剧情的诸多疑惑,但该计划需要主角的老年痴呆属性和若干巧合才行得通,所以不少影评人对此持保留意见。

我倒觉得没毛病。

毕竟没有健忘症也没有《记忆碎片》,没有幻想症也没有《禁闭岛》,没有精神分裂也没有《搏击俱乐部》。

大屠杀过去七十年,这样的复仇是否还有意义?

从正义的角度讲是的。

事实上本片上映时正好有一批奥斯维辛的前党卫队成员在德国受到公审,其中一些人还被判刑。

从避免历史重演的角度讲也是的。

片中那位为纳粹招魂的白人至上主义者(还是个警察)在当今社会也绝非少数,因为种族主义民族主义从来都不缺乏市场。

 8 ) 想看

赫尔曼的妻子安吉拉跟记者说,赫尔曼在2015年 就出现了阿尔茨海默病症状,也就是所谓的老年 痴呆,他以前从未提到过希特勒,而且他看过许 多有关希特勒的事,那个故事有可能只是赫尔曼 自己编造出来的。

不过赫尔曼拿出了一些物证,一本伪造了阿根廷 护照,以及距离布宜诺斯艾利斯不愿的一个用品 仓库,联邦警察在这个仓库当中找到了许多纳粹 用品,其中就包括一件军服,这是一件二战时期 的军服,至少也是一位德国高官。

安吉拉认为,丈夫不是希特勒,他有可能只是一 名对自己过去有负罪感的纳粹,他有时还会讨论 到到犹太人,不过赫尔曼倒是觉得自己就是希特 勒,他还打算写一本自传来“修复”公众形象。

因为他在二战当中失败了,他在大半生当中不得 不躲避犹太人,而他也已经得到了惩罚,可他们 却将他描述成一个“坏家伙”,他的自传也将会 改变所有人看待他的方式,赫尔曼被报道之后, 在阿根廷都引起了一些反响,在他开车出门时, 常常会有人“欢呼雀跃”。

 9 ) 罪恶是否来源于自身?

上个星期六断断续续看完的,不禁联想到不久前看的“汉娜阿伦特”,不谈拍摄技巧,单从这些纳粹分子谈起,他们所犯下的罪行究竟是因为自身之恶还是大环境的驱使?

片中的Zav在得了老年痴呆,被同一个疗养院的Max告知他要去为自己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杀害的家人复仇,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到他的善良与慈爱之心,拥抱曾“同样”被关在奥斯维辛的同性恋德国人,与旅途中和医院遇到的小孩子攀谈,我们无论如何都看不出这个和蔼老人曾经是一个凶残的刽子手。

同理,最后那位曾经与Zav一同在集中营担任守卫的老人,他把他的女儿孙女都教导得很好, 从他家的装修环境也能看出来他的这么多年绝对不乏奋斗,可以推测出他在当地也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当年的罪恶被重新提起,Zav在杀掉同伴的同时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想必恢复记忆的那一霎那他肯定百般滋味涌上心头,是罪恶?

悔恨?

羞耻还是内疚?

这个在前面都被我们认为极具正义感的好人当年究竟是如何走上这条道路的?

当年犯下大错的人如今早已悔改我们又是否应该给予惩罚?

犯下的罪恶与过了多少年有无关系?

这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btw,演员们演技大赞。

 10 ) 记住

因为被结局震惊到想来写我的第一次影评哈哈哈 说得不好请谅解这部电影建议大家不要看任何介绍解析直接看原片 我也是偶然在微博看到什么十佳片中看到的 因为题材喜欢就下载到电脑里一直等到今天才看完 片子一定要在零剧透情况下跟着主角的步伐一起走下去才会被最后的故事惊讶到 下面是个人看法(有剧透有剧透有剧透 不想被剧透可以先去看看原片啦)8.9/10 导演想让我们记住什么 记住这个取名真的一语双关 一方面是男主角得了老年痴呆而努力的记住被他忘了的事情 一方面又是想让观众记住战争的残酷性 可能生活和平年代理解不了一个人是得恨到多深才能让一个90岁的老人去杀人 有意思的一点是 导演故意的体现了男主温柔脆弱的一面 在被警察推到在椅子上他瑟瑟发抖 在医院他会和小女孩看动画片一起欢笑 男主真的就跟平时街上的老爷爷一模一样了 而他却背着纳粹的背景 他值得被原谅吗?

而轮椅上的老爷爷是否又真的能释怀?

最后 战争是残酷的 铭记历史 peace and love

《记住》短评

对话太多,没啥好看。看不下去。

4分钟前
  • 身体大师
  • 较差

插鼻管的老爷爷可真是个老机灵鬼呢

6分钟前
  • 狂奔的无尾熊
  • 推荐

我所看到的就是一个个被装裱着的景框。

11分钟前
  • 出口
  • 较差

本杰明·奥古斯特,这个新人编剧不错,值得期待,伊戈扬说这次的剧本没有改,剪辑上也是完全按照剧本来的,从A到B那种简单的故事,没什么野心,却处处彰显着剧本在设计和概念上的精妙,导演的风格也是回到了当年处女作时期的那种状态。

1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犹太人复仇的手段果然下作

17分钟前
  • thd wall
  • 较差

2015?那么画面应该是故意做旧的吧。70岁以上不再入罪。别说那不是中国,也别再说什么战争战犯,那不是某些人的错,应该归咎于人性和全人类

20分钟前
  • 风之彩
  • 较差

男主老年痴呆,丧偶之后在老朋友提醒下去找当年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看守奥托,为家人报仇,最后找到后发现自己才是奥托,找到的是当年和自己一起做假身份逃跑的纳粹,男主羞愧不已,杀了纳粹朋友后自杀。原来都是老朋友安排设计,老朋友才是真正的奥斯维辛受害者。

23分钟前
  • jkkimi
  • 还行

其实还好吧这个分太高了可能人类太厚古薄今了

27分钟前
  • 南瑾
  • 很差

一天内看的第二部二战题材的,角度独特,结尾反转有点狗尾续貂

32分钟前
  • 第四公民
  • 推荐

3.5应该算是伊戈扬迄今最商业化的电影了,但其主题仍然是围绕记忆与生活展开,在伊戈扬的许多电影中,被往事所困扰的主人公最终发现自己被束缚在了身份的迷宫中,揭开伤口的过程是痛苦的,但也是必须的,因为这是我们通向自由的唯一之路,这部电影中的四次寻找也渐渐拼接起来了真相,疾病与时间固然是我们拒绝面对的理由,但真正的问题却是我们缺乏勇气和决心,身份在电影中多次被提及,信件与纹身、护照与驾照都是确定的符号,但我们被这些符号所绑架的时候,我们连自己都被欺骗了,当然悬念保留到了最后,果然四个人才是真正要找的那个,记忆确实也是很奇妙的东西,我们用谎言去替代痛苦的记忆,这种逃避是人性的弱点,剧情在许多巧合和偶然之中,观众在结局也能原谅这些刻意了

33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推荐

昂撒就喜欢对别人的历史站在道德高地指指点点,而对自己做过的恶视而不见,强盗本性真的是又坏又恶心

37分钟前
  • 豆友180410857
  • 很差

政治正确也不能瞎编呀

39分钟前
  • AP
  • 较差

第72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狮奖提名。Déjà Vu?记忆碎片和为族寻仇。第一部阿托姆伊戈扬作品观影,库兰德四选一,结尾的反转略不喜,然而细思又极恐,线索人物着墨太少,似难经得住推敲,那段过往,我记得,你们是不是也不应该忘记?

42分钟前
  • Feu
  • 还行

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犯下的罪孽,施暴者可以忘记,但受害者永记心中,人们永远选择性的记忆那些正义,而将自己的罪恶永藏心底,不愿触及。在此提醒那些正在做着反人类,反文明,反普世价值的刽子手们,你们可以暂时逃避,可以将丑恶当荣耀,可以生理性忘记,也可以心理性失忆,但伤天害理之事总有人记得,身体的复仇不一定实现,但历史的耻辱和罪行永冠你名。这是一部不能剧透结尾的震撼之作。

46分钟前
  • 凌风
  • 力荐

我很喜欢的是看完结尾有反转的电影,然后细细琢磨前面埋过的各种伏笔

47分钟前
  • newparadigm
  • 推荐

为了凑一个结尾的反转,逻辑都没了:具体是什么时间知道他是wallisch的?没说;婚是什么时间结的,看妻子的shiva,也是犹太人,一个德国党卫军凭什么靠一个假纹身无缝融入进犹太人宗教群体5,60年,还活得挺滋润,他都借了假身份拿到了绿卡,美国那么多人种,非要跟犹太人群体混、死磕在一起的点在哪里?直到进疗养院才事发,这个住疗养院的时间又不知道有多久,跟这个MAX又交流了多久,而且还能让他许诺自己崩了自己;结构太像《45周年》和《史崔特先生的故事》,但没有质感,属于老调乱弹,没劲

49分钟前
  • .
  • 很差

主要是被我猜到了结尾,当然克里斯托弗普拉默还是个不容错过的演技大师

54分钟前
  • 马可new仔
  • 还行

一星半

56分钟前
  • 恰恰是隻貓!
  • 较差

世界上是有正义的、只不过有时候会迟到。ps:看似最弱不禁风的一般都是赢家。

57分钟前
  • 玛丽莲教父
  • 推荐

我对伊戈杨没什么印象,翻了一下,竟然是克洛伊的导演,嗷,作为大师我木有印象,偏偏记得的是一个略走偏的拉拉电影,有点难琢磨啊。电影口味很顺,不温不呛,我还挺受用,这个角度也算新奇,老爷子表演算顶了一半了吧,结局“感人”~~~~

60分钟前
  • 画瞳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