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郑大圣
主演:达式常,陈晓旭,张明健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1
简介:大家对“命中注定”这个词都耳熟能详了,也许有人要问:是不是真有“命运”这回事呢?如果有,我们能不能改变既定的命运呢?答案是肯定的——有,而且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去改变! 《了凡四训》这本书是中国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以此来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并且以他自己改造命运的经验来..详细 >
没看明白,对不住。
封建社会所称的教化,其实是对人的阉割
貌似大道理是劝人向善,其实都是有所图,比如袁了凡就是要行万件善事某得升官. 故事也表示升官才能行最大的善----造福百姓. 现实真是如此吗?我看谋求一官半职未必世间众生每个人的福气体现.
很难想象,《了凡四训》这样的劝世文经典也能被改编成影像作品,然而大圣导演确实做到了。在这部四集、将近三个小时的作品里,他综合运用电视剧、剧情电影、专题纪录片、场景剧和舞台剧的多种手法和表现形式,再现了这一古书的主要内容和精神意蕴。古意尽显,禅机无限,闲静舒缓的韵味,让人沉浸其中,
果然儒释道不分家,大量例证积德行善可以得功名是佛法教化儒生的最佳途径吧。“衙门口里好修行”本意是利用权势积大德行大善,现在听在耳朵里就莫名觉得讽刺了,我们离圣贤远矣。
前面净空法师的话多有启发
5.5,中国传统文化宣教片,其实把儒家经典影像化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儒家经典过于强烈的教化属性,其实让可视化会显得很困难,处理得不好,就容易陷入冗长、无聊、乏味的境地。郑大圣水平不差,极简的风格也颇有旧式舞台的古韵,但依然没有拍出任何的电影感,用闪回桥接各种哲理故事、行善箴言,让整个片子显得特别单调,没有节奏,不同故事同一场景虽有风格,但肉眼可见的低成本和演员台词念白的话剧腔,就放在电视电影也依然是特别不电影的,在郑大圣早期的几部电视电影,个人最不喜当属此部
吾取其方法论,不甚取价值观修则生焉,积则有焉,行则治焉,学则明焉
这书也能拍成电影……袁了凡写这书实在也非儒非佛,劝世书不能说毫无积极意义,但当下完全无需再提倡这个,以改命为目的而行善,未免显得动机不纯。好在郑大圣还是有想法,形式做得有趣,舞台剧、传统影戏、纪录片、画卷等等。但内容终究无趣。道理不少,但空话和迂理也挺多(毕竟有净空这假佛门)。
为人需以“谦”,因而六十四卦才显皆吉,“君子先骑识,而后文章可也。”谨以此戒我之虚妄,切记切记。
完全没有思辨。。。。弹幕里弹出的人貌似有些高中都没有毕业,思维简陋粗糙,很多评论也都偏安一隅,不过是找个信念躺起罢了
了解下什么是命运,什么又是自己的命运。
看这片才意识到,隋唐有了科举制度后中国男人的一生就被两件事占据,一是读书考取功名,二是生儿子!女人沦为工具人,除了有权有势、吃绝户和诛杀九族,妻族完全没有存在感!难怪直到现在,民间也把断子绝孙作为伤害一个男人的杀手锏,曾经把女人生不出儿子作为休妻的依据!据此也就有了行善积德,是为了考取功名和生儿子的落脚点。但是这片最有趣的地方就来了,投资人陈晓旭笃信佛教,延误了治病最佳时机早丧,离婚的姬玉和堕过胎的丁嘉丽搞女德,离婚堕胎都没什么,本是遇人不淑和及时止损,但你搞女德这种裹脚布,不觉得自相矛盾吗?主演达式常台词真好,当年好像因为道德问题差点踉跄入狱;释净空去北京找陈晓旭托关系看病,骗陈让陈贻误时机看病活了96岁!行善积德终能逆天改命吗?或许根本就没有孔先生和虚谷大师吧?一切只是为让儿子安心读书吧
以后再回头看一遍,肯定更多感想领悟
陈晓旭投资的电影作品,丁嘉丽在里面扮演了凡之母。她们一定受到里面信仰力量的感染。与人为善。愿从本真之心!
神奇的手法。但我不想再看了。
了凡四训,总结而言,尽善正心,也因此才能不被数所累,才能通过追求、探索、奋斗而有所成就。但是了凡的解释是佛学的,是迷信的,是玄学的,是唯心的,这点很不可取。电影拍摄也只是称述文字,配上视频,本想打一星,但是电影的出发点是好的,了凡四训的出发点也是好的,因此,三星吧。
被豆瓣9分骗进来看的,然后…嗯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区区数言,道尽人生至理,命运由此转变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没看明白,对不住。
封建社会所称的教化,其实是对人的阉割
貌似大道理是劝人向善,其实都是有所图,比如袁了凡就是要行万件善事某得升官. 故事也表示升官才能行最大的善----造福百姓. 现实真是如此吗?我看谋求一官半职未必世间众生每个人的福气体现.
很难想象,《了凡四训》这样的劝世文经典也能被改编成影像作品,然而大圣导演确实做到了。在这部四集、将近三个小时的作品里,他综合运用电视剧、剧情电影、专题纪录片、场景剧和舞台剧的多种手法和表现形式,再现了这一古书的主要内容和精神意蕴。古意尽显,禅机无限,闲静舒缓的韵味,让人沉浸其中,
果然儒释道不分家,大量例证积德行善可以得功名是佛法教化儒生的最佳途径吧。“衙门口里好修行”本意是利用权势积大德行大善,现在听在耳朵里就莫名觉得讽刺了,我们离圣贤远矣。
前面净空法师的话多有启发
5.5,中国传统文化宣教片,其实把儒家经典影像化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儒家经典过于强烈的教化属性,其实让可视化会显得很困难,处理得不好,就容易陷入冗长、无聊、乏味的境地。郑大圣水平不差,极简的风格也颇有旧式舞台的古韵,但依然没有拍出任何的电影感,用闪回桥接各种哲理故事、行善箴言,让整个片子显得特别单调,没有节奏,不同故事同一场景虽有风格,但肉眼可见的低成本和演员台词念白的话剧腔,就放在电视电影也依然是特别不电影的,在郑大圣早期的几部电视电影,个人最不喜当属此部
吾取其方法论,不甚取价值观修则生焉,积则有焉,行则治焉,学则明焉
这书也能拍成电影……袁了凡写这书实在也非儒非佛,劝世书不能说毫无积极意义,但当下完全无需再提倡这个,以改命为目的而行善,未免显得动机不纯。好在郑大圣还是有想法,形式做得有趣,舞台剧、传统影戏、纪录片、画卷等等。但内容终究无趣。道理不少,但空话和迂理也挺多(毕竟有净空这假佛门)。
为人需以“谦”,因而六十四卦才显皆吉,“君子先骑识,而后文章可也。”谨以此戒我之虚妄,切记切记。
完全没有思辨。。。。弹幕里弹出的人貌似有些高中都没有毕业,思维简陋粗糙,很多评论也都偏安一隅,不过是找个信念躺起罢了
了解下什么是命运,什么又是自己的命运。
看这片才意识到,隋唐有了科举制度后中国男人的一生就被两件事占据,一是读书考取功名,二是生儿子!女人沦为工具人,除了有权有势、吃绝户和诛杀九族,妻族完全没有存在感!难怪直到现在,民间也把断子绝孙作为伤害一个男人的杀手锏,曾经把女人生不出儿子作为休妻的依据!据此也就有了行善积德,是为了考取功名和生儿子的落脚点。但是这片最有趣的地方就来了,投资人陈晓旭笃信佛教,延误了治病最佳时机早丧,离婚的姬玉和堕过胎的丁嘉丽搞女德,离婚堕胎都没什么,本是遇人不淑和及时止损,但你搞女德这种裹脚布,不觉得自相矛盾吗?主演达式常台词真好,当年好像因为道德问题差点踉跄入狱;释净空去北京找陈晓旭托关系看病,骗陈让陈贻误时机看病活了96岁!行善积德终能逆天改命吗?或许根本就没有孔先生和虚谷大师吧?一切只是为让儿子安心读书吧
以后再回头看一遍,肯定更多感想领悟
陈晓旭投资的电影作品,丁嘉丽在里面扮演了凡之母。她们一定受到里面信仰力量的感染。与人为善。愿从本真之心!
神奇的手法。但我不想再看了。
了凡四训,总结而言,尽善正心,也因此才能不被数所累,才能通过追求、探索、奋斗而有所成就。但是了凡的解释是佛学的,是迷信的,是玄学的,是唯心的,这点很不可取。电影拍摄也只是称述文字,配上视频,本想打一星,但是电影的出发点是好的,了凡四训的出发点也是好的,因此,三星吧。
被豆瓣9分骗进来看的,然后…嗯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区区数言,道尽人生至理,命运由此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