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故事的相互分离展开,但又阴差阳错的叠加在某一时刻,撞击出戏如人生的巧合。
电影前半段极具悬疑烧脑,甚至会让大部分人无法理解,但随着故事的推进,剧情逐渐明朗。
作为导演的首作,难能可贵!!
令人相当惊喜的悬疑片,每一个画面都是戏,每一个场景都有细节可寻。
灰雾中竟拍出了点黑色幽默的感觉,有趣极了!!
知道左志国这个人,那是在2016年的冬天。
那时我写的一部抗战电影刚在邢台拍摄不久,经常跟我合作的演员李志明老师电话告诉我,有一个沙河的导演叫左志国正在沙河市的西部山区拍摄一部犯罪悬疑片。
他也在影片中饰演一位爷爷的角色。
我一听心里很是激动,作为同行,我真希望邢台能多出一些导演和编剧,共同携手多拍摄一些带有邢台元素的影视作品。
编剧李建民与导演左志国 因我是市影视家协会副主席,我想同协会的其他同志去剧组探班,带去影视家协会的慰问、鼓励和关心的同时,更想好好认识一下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新锐导演左志国。
可是因为临时在北京写一部即将要拍摄的电影,没能去成而与左导失之交臂了。
电影《云雾笼罩的山峰》海报 就在前几天,我偶看牛城晚报客户端发现左志国的电影《云雾笼罩的山峰》本月26号要在全国公映了。
并且左导和主创人员要在公映的那天在他的家乡邢台与观众见面互动。
我突然想起来,噢,这就是左导那年拍摄的那部电影了。
我赶紧与报社的朋友张军昱联系,没想到张军昱回信,左导热情邀请我去观影。
我赶紧上网查阅有关这部电影的消息,这部电影左志国是编剧、导演。
该电影已经入围华沙电影节提名,并获得美国邓波电影节大奖,等国际电影大奖。
我感觉这部电影应该不错。
当见到长发飘逸,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左志国时,我知道他很有书生气质,但是否能拍摄出很好的犯罪悬疑电影就打了一个问号了。
电影《云雾笼罩的山峰》海报 剧情因军波的女儿重病需要钱来救命,可是矿老板却以各种借口推诿不给工钱,军波万般无奈一念成魔绑架了矿老板的女儿,其实矿老板也有苦衷,弟弟卷入一场凶杀案,让弟弟去山里躲藏从而引发了几拨人马,一波是军波绑架,一波是玩仙人跳,一波是买凶追杀,构成了多线索的叙事和穿插结构,从而引发蝴蝶效应,虽不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却拧在了一起的犯罪故事。
从而演绎出误会加机缘巧合,最后变成了所谓的因果循环,殊途同归。
曝光定档预告,4月26日撕开万恶真相 对于创作剧本来说,多人物为主的构架故事很难写,尤其是警匪犯罪类的题材电影,如果这些主角们都充满了阴暗和暴虐,那么这个电影在审核中是通不过的。
况且犯罪片要表现犯罪过程,这样就会起到教唆的作用,这就更难审过了。
可是在这部电影中,左导处理的很好。
既有惊心动魄的刺激、拷问心灵的震撼又有人性回归的张力。
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
既然一念能成魔,为什么一念就不能成佛?
左导让剧中的人物做到了,所以这部电影结构严谨、充满张力,立意深刻,发人深省。
单从剧本来说就是一部上乘的佳作。
剧照 左导最初是学美术的,后来进修导演专业。
单从这部电影的光影效果来说,每一场景的构图都充满了美学的韵味。
一些长镜头的拍摄,更让剧情有真实记录的感觉。
左导是有家乡情怀的人,他选择在家乡邢台沙河山区老家拍摄,那儿有许多煤矿、石膏矿等,每天都会发生一些事情。
好的事、坏的事、就像剧中的每个人物。
看的出左导就是想通过这部作品,告诉人们但愿这些事情以后不要发生。
一念成魔、一念成佛,我们每个人为什么不能心存善念那?
应该克制自己,善待身边的每个人。
有如此升华的境界,该片实属大作!!
对于左志国对电影的这般执着,他也完成了一念成魔、到一念成佛的蜕变。
他毕业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装潢系,按人生的轨迹,他应该是去当一名美术家或者是装潢师,可他却成魔似的放弃自己大好的前途去到北电进修导演。
我没问他的初衷是什么,但我认为,他也许就是着了魔。
但他选的路是坎坷的,但也是成功的。
他从一念魔蜕变成一念佛,他终于修成正果由魔变佛。
主创人员 当我看完电影,当影厅响起热烈的掌声那一刻,我知道左导的电影是巨大成功的。
在小成本制作的情况下,在没有明星大咖加持下,又逢《复仇者联盟4》排片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碾压,无疑是对左导的《云雾笼罩的山峰》电影面临很大的挑战。
无论最后票房如何,但可以肯定的是,油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早晚会发光。
左导的作品是钢钢的!
值得每个人去影院静下心来看这部电影。
观众与主创人员互动 在观众与主创人员互动时,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发言提问,把机会让给了身边的编剧李磊。
出了影厅后与左导道别,左导诚恳地说出给我留了一箱酒,我看得出他对我的尊敬而不是客套,真让我很感动。
虽然酒没有喝在肚里,但心瞬间是滚烫的,这就更增加了我准备与左导合作的决心。
更应该为左导的电影《云雾笼罩的山峰》摇旗呐喊。
更应该为他祝福!
由于这几天忙于写剧本,很让身心疲惫,但我还是要抽出时间来写点什么,为这部好看的片子,为执着追求的左导,为这部片子付出心血的每位演职人员,为影片中的每个人物。
一念魔、一念佛。
拨开云雾见山峰,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愿每个人心存善念、感恩社会、佑我中华!
初识左志国导演,是在一次我师傅,也就是监制丁建国组局晚饭中认识的。
和以往饭局并没有不同的地方,到场的人互相寒暄,喝酒,吃喝玩闹当中互相交流下信息,加个微信之类的,这样的流程已经轻车熟路了。
后来不知是因为喝多还是投缘,和志国聊到他正在完成的片子,(当时还叫做)《雾山》正在剪辑,做后期,是一部犯罪片。
听到犯罪这两个字时,我顿时产生很大的兴趣,然后他又接着告诉我是一个多线的故事,有点蝴蝶效应感觉的那种片子。
当晚,我和志国约定好,过两天去他的公司看一下他的片子,学习一下(其实对很多同行,导演总是会这么客套说说。
)不过毕竟是我师傅监制的电影,我觉得至少不会是中等电影以下的水准。
过了几天,我如约去了志国的公司,在路上,我在车里反复闪过我看过的悬疑,犯罪,惊悚类型的电影,回想一些桥段,企图在他的片子里能挑出点什么问题,毛病,看完后好歹能出点所谓建设性意见,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到了他公司,我到了之后,他特别热情的招待我进了他的小影厅,我大概记得,他说他刚剪出一版,现在正在楼上输出,让我等一下,之前的不用看了,看最新剪的一版吧,接着还给我泡了杯咖啡。
等他输出期间,我在他的小影厅两侧看到大概几百上千盘的电影光碟,以及一些电影方面的书。
还包括他这部影片的素材截图照片,大概有一百多张,我把这些照片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我大概心里知道这是一部什么氛围和感觉的电影。
透过这些素材照片,虽然多数场景在山间拍摄,却不显得落后和俗气,构图稳定,色调清雅,阴郁的绿色调很容易让人沉入进去,以往会有不少导演因为别的导演拍小镇,山间的风格是那样,然后就学那样,拍得脏脏破破的,贫瘠,黑暗。
然而他拍的场景所出现的氛围,我觉得很宁静,而且得知他是在他的家乡邢台拍的,我从这些截图,就已经感受到他的家乡有一种独特的美,完全区别于我的家乡贵州。
他输出最新的版本后,立刻从楼上下来,给我放映了这部影片,一开场是男主军坡骑摩托车环绕山间的镜头,以及一些空镜,说实话,动态的影像一开始之后,我就被吸引住了,可能因为学美术出身的原因,开场的构图,色彩,运镜,我觉得平稳并且冷静,影片的高级感立刻就出来了,并且能和其他导演拍类似场景的风格区分开来。
看到大约三分之一时候,我就拿出iPad给做了笔记,简单的做了下了事件发展的时间线,人物关系线分析。
毕竟左导已经提前说过,这是个多线故事,还有点烧脑,听他这么说,我也怕我看迷糊了,或者遗漏关键信息。
就这样,期间左导一直陪着我看,而且我大概注意到几次,他在看我看他这部电影的反应,因为他后来告诉我,这版粗剪有两个半小时,怕我没耐心还是什么。
我当时很坦诚的告诉他,末代皇帝,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等等电影三四五个小时的太正常了,而且对于他这部两个半小时的粗剪,我还是挺享受的。
他告诉我,其实最初版本有四个小时……看完之后,我大概和左导交流了下我的观后感,以及在某些方面我的建议。
但是比起我的这些微不足道的建议,我接着更进一步的去了解了左导想拍摄这部电影的初衷,创作的动机,以及拍摄期间出现的问题和遗憾。
包括他个人的经历,宗教信仰(导演信仰基督教)……留着长发四十岁戴着眼镜的左导,丝毫看不出岁月在他脸上有太大的蹉跎,本人比实际年龄得显年轻十岁,性格乐观开朗,偶尔有点腹黑,能和很多年轻人打成一片,身体健康无病痛,酒量还不错,还一起比赛骑过小黄车。
总是保持着谦逊和热情,在经历过拍短片,做广告,拍网剧后,又自己独立制片拍这部电影,和他的伙伴制片人李昕,孙海涛经历了重重磨难,完成了这部处女作。
这部电影完成的这几年期间,他的韧性和才华是有目共睹的。
这部电影我前前后后看了十几次,包括还在左导剪辑过程中提过一些想法意见。
包括还给这部电影想过各种名字,这部片差点被取名叫《泥鳅》……
(全片素材的截图照片)
(左导叼着烟和美术杨昭,两位长发飘飘,好似地下玩摇滚的乐手)
(电影名曾为“泥鳅”)客观来说,一部电影,观众们都能从各种标准来评判他,专业性,艺术性,商业性,主题,故事,技巧,完成度,表演等等,然而我从主观方面的私人评判,我毫不吝啬的说,应该能算是全世界我最喜欢的一百部电影的第一百部。
这部电影有很多的瑕疵,以及漏洞,包括不合理的地方,以及导演第一次拍长片,处女作都有的瑕疵。
但是我通过这部电影,以及了解导演本人的经历,拍摄的过程,我共情进入到了他的创作动机里,这里面的闪光点,以及某种小镇文艺青年才有的情愫,我能深刻感受到。
在这部电影里面,有各式各样的角色,他们互相有勾连,串联,应该被杀掉的人却意外身亡,不应该死的人,却被误杀。
命运的交错重叠,以及各式各样的动机,人性,都值得回味思考。
电影里面的人物,没有大善也没有大恶,他们有自己善良的一面,也有自己罪恶的一面,包括中间灰色,无法评判是非黑白的一面。
这就是真实的人,真实的人生,也是真实的电影。
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电影也不是要么成功,要么就失败,作为观众,选择喜欢的看就好。
以往看过很多的好电影,在那些电影里面学到过电影方面的知识,技巧,揣摩过各种导演的风格。
但没有像这次一样,能够深刻的进入到影片当中,感受如此深刻的创作过程,感受到左导和他的团队所经历的一切,以及他们所展示的对电影的诚意。
更别说通过一部电影,交到了一个朋友,认识到一个知己。
感受到的这些,也让自己对自己的电影产生了无尽的思考。
如今电影即将上映,期望能有和我一样享受这部电影的人存在。
很赞!
从刚开始迷雾重重,到中间的惊魂未定,最后的豁然开朗。
导演用六条故事线刻画出人性的贪婪。
在贪婪面前,无法抗拒它的诱惑,诚然,现实生活中的诱惑很多,如何保持自己的那一点点良知?
每个人都有苦衷,每个人也都有罪。
结尾最后一幕,印象深刻:两家人从医院走出,分别乘坐出租车和商务车离开。
如此强烈地对比与讽刺,无论贫穷或富有,都将受到法律的审判。
一部合格的小成本制作,我给7.9分!
院线小惊喜,多线叙事比预想完成得更好,6条线由矿老板一个人串联起来,多而不乱,当然也可以说是三件本身非常简单的小事复杂化,强行塞入涉事人物和叙事线来“伪烧脑”。
频繁更换视角,来揭露上一组人物盲点中的真相,不可避免地一次次倒拨时间线,尽管导演已经尽量使用简洁的视觉语言和跳接,减少了叙事的重复累赘,但还是线太多了,很容易视觉疲劳,尤其是为了讲清楚真相,步子迈得太小太慢,每一段的故事进展都挺捉急,整体看下来就会觉得好像什么也没发生怎么已经过去一小时了。
剧本来说,环环相扣,情节圆上了,巧合多也正常,矿老板捞到尸体做贼心虚这一段很巧妙,其他部分就都是建立在各人物智商下线的基础上了。
表演上除了青青其他人都还可以,因为本身都是很扁平的人物。
可惜本片的结构很大,格局却很小,没有去探讨人性的复杂黑暗,杀人也全是失手意外,只展现了很肤浅的见利起意和一点点温情,至于有评论说的关照现实的社会医疗、贫富差距,这还停留在多少年前的cliché?
全员智商成疑,矿老板放下赎金不要女儿就走,仙人跳二人组不管赃款就下车开吵,混混组抛尸又捞尸抢尸焚尸一系列行为都笨得无语,都是这种有贼心没贼胆的人物,导演还是狠不下心,每次刚有一点惊悚的氛围下一秒就要笑场了,荒诞没有,都是泄气。
三星给风景(云雾缭绕的大远景真的美)和结构设定,最后一幕的🏥交集也挺有意思,缺点固然明显,对处女作来说还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筹钱医治自己病重的爱女,又要不到拖欠的赔款,被迫铤而走险绑架了老板的女儿。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在这座幽静的山里,还有其他人带着不同的目的和欲望参与了这件事情,一座山上、一日之内、六组人马,各自的贪念在错综复杂的因果之下,逐渐失控,转向不可预知的方向。
罪恶之中,谁能逃脱命运的审判?
应朋友之邀,今天和老友一起去看了电影《雾山》。
说实话,观影之前,我并没抱很高的期待。
毕竟,国外多线叙事电影《落水狗》、《低俗小说》、《两杆大烟枪》、《撞车》、《通天塔》等早已珠玉在前,国内又有宁浩的《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等业已成名已久。
但作为一部低成本电影而言,这部《雾山》的完成度却相当地好,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片子在91分钟内完全牢牢地吸引了我,直到影片结束:最后一个医院的场景,湿漉漉的医院前,两辆看似互不相干的车,却被上帝之手将命运相联、然后各奔东西。
严谨的、稳定对称构图,湿漉漉的场景下刻意红色的布光,让影片更有一丝深意。
大家都知道,多线索叙事并不容易驾驭。
导演必须具备很强的逻辑性、并且要深深地了解剧情和结构。
而此片的呈现,人物性格鲜明、叙事结构严谨、影像风格沉稳大气、类型清晰,影片的人文内涵也诚意满满:对人性中的善良,选择相信,光明和希望之路就在前方。
完全看不出这是导演的长篇处女作。
如果此片的演员卡司再强大一些,影片堪称完美,而这点我们恰恰无法苛求,因为这毕竟是小成本影片。
据悉,该片之前已经入围国际十五个A类电影节之一的华沙国际电影节,还有其他诸多B类和独立电影节,最近刚刚获邀纽约独立电影节。
如果说《药神》是今年类型片的金马佳作、《大象席地而坐》是文艺片的头筹,那么《雾山》在小成本悬疑类型片、多线叙事的范畴下,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据悉,制片人、导演和剧组工作人员们,克服了无数困难,兢兢业业地才把影片做了出来,他们的心血终于没有白费。
我们欣慰,踏踏实实做事的电影人的春天,要来了。
缘分使然,今天刚好在阿那亚看到了这部新人导演作品。
有些惊喜,更多的是意外。
公允的说,虽然影片类型不是我喜欢的口味。
但这部电影情感真挚,表达清晰。
是近几年国产片中上佳的一部导演处女作。
影片的一些部分略显稚嫩,稍有瑕疵。
然而,电影本身就是有遗憾的艺术,更何况一部新人导演的处女作。
总的来说,虽然对观众不算友好,但是可以看到一个导演风格的雏型,是一部耐看的电影。
云雾下面,盘山的公路上,六组人马奔波不停。
从影片里呈现的来看,我没有觉得他们像是宿命感支配的人类。
反而像是盛夏季节,为了水草,为了交配,疯狂奔跑的羚羊。
这些人都略带麻木,没有理想,只有目标。
导演的镜头大多冷静而克制,也许太冷了,刚刚观赏时仿佛把观众拒绝在了故事外面。
色调灰暗,人物也冰冷而僵直。
有些早期欧洲电影的感觉。
平静的冰面下藏着暗涌,影片后半段,有的角色发出光和热,跃出冰面。
而有的角色则长眠在水里,变成了游鱼。
矿长对亲情的守护,矿长弟弟对爱情的坚持,军坡对女儿的孤注一掷,雌雄大盗的劳燕纷飞,瘾君子难以挽回家庭的遗憾,江湖小弟如浮萍般聚散。
又从他们动物一般的行径中找回了作为人的温度。
他们在山里,我们则在城市里,我们又何尝不是为了水草和交配,疯狂奔跑的羚羊呢。
我们和他们一样,因为各种执念,在我们自己的山里,不停的兜着圈子。
大雾的山里没有什么新鲜事,大雾的山外一切都不新鲜。
观影后这种无可奈何的情愫一直围着我。
但是导演在提供了这种共情的入口之后,又在里面藏下了温暖的东西。
瘾君子的孩子被矿长收养,即使两人为了钱间隙多年。
漂泊多年的游子终于见了父母一面,在这之后哪怕亡命天涯。
因为我们是人类,所以我有艺术,有文明,有了割舍不断的爱和羁绊。
人最可爱的地方就是会赋予自己生命更多的意义。
山里的故事会结束,但作为观众,我知道我还会在自己的山里一直徜徉下去。
我要寻找自己的水草,终生不止,生命就是为了去奔赴这样一场盛宴。
2019年4月21日凌晨一四十二分~自己家中
周六下午,小左邀请了胡颖、郑刚和我,去他的工作室看他导演的电影《云雾笼罩的山峰》。
这部电影已拿到了可院线公映的龙标,前不久已受邀参加华沙电影节,并获得了很好的反应。
能提前看到这部电影,自然荣幸又期待。
小左的工作室已经在五环内七棵树驻扎了十年。
我曾经来过两次,一次是和曾经的同事交流“如何写文案”,一次是2014年,陈三去世,我请小左帮我剪一个片子。
虽然来过两次,小左还是细心地在微信里说:别过铁路,右转。
认识小左是在2002年初,他作为一个平面设计师来公司应聘,我面试了他。
得知他喜欢拍摄DV,正巧,我那段时间刚好买了一个SONY的DV,心想,这不来了老师吗?
心存一点私心。
但小左在那批面试的人中,作品也确实是最好的。
我们愉快地同事了几年,小左终究不舍自己的对电影的追求,决定去北京电影学院学导演。
然后听说他开了工作室,拍广告片,也耳闻生活及其经营公司的艰难时刻。
2011年我和胡颖小马成立"一刻间",他来兼职,一起出差,一起瞎聊。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参加"一刻间"周末的郊外活动,他教大家释放天性,一起去唱卡拉OK。
他和另外一个同事立伟唱唐朝、唱国际歌的一幕被录了下来。
之后的每一次回看,都能感受到震撼。
小左的工作室新装修了。
一层安置了一个舒服的放映厅,墙边架子上密密麻麻几千张DVD,这应该也是小左的资料馆。
我们三人到齐,简单寒暄了几句,灯光暗下来,开始进入小左讲的故事。
这是一次从未有过的观影体验。
因为导演是自己的朋友,这种关系在观看和评价这电影的时候变得非常微妙。
电影一开始,我就出现了出戏的状况,我老能感觉摄影机背后的小左在调度着演员,并感受到他内心的期待。
这让我如坐针毡,之前根本没有料到。
几年前小左曾经给我推荐了一部电影,匈牙利导演贝拉·塔尔的《都灵之马》。
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寒冷、长镜、一动不动、生命是一场被动的毫无意义的时间消磨……一种极度的枯燥,却让你目不转睛。
我姑且认为这是小左的喜好,对纯粹的电影艺术的膜拜,以及播种在内心的理想,我相信这是很多走入电影这个行业的青年人的情怀……但艺术闷片模样开头的《云雾笼罩的山峰》,几分钟之后画风突转,进入了连贯紧凑交错细密的故事之中,我的游离虽然一直到电影结束都还没完全消失,但这个电影关于机巧与宿命的故事,还是让我神经紧绷。
看完电影,胡颖说,没有想到这部电影的完成度这么高。
我想胡颖的意思是小左讲故事的能力,情节和细节编织得丝丝入扣。
但这部电影和我的预期,小左“拍的电影应该是那个样”,有一些错位(我也有知道这种期待不应该的自觉)。
第二天,我看了刚刚获得金马奖的《大象席地而坐》四个小时的版本。
这部电影让胡波的生命画上句号,也把投资人王小帅推上了刀锋。
在看电影之前读完一篇公号文章“缺席的人”,描述了这段过程。
我心里想,王小帅夫妇也未必不是缺席的人,活着无法说话,这和死去一样让人痛苦。
人心和人性如何断得了是非?
唯一值得纪念的方式,就是看胡波的电影。
有意思的是,胡波也是《都灵之马》导演贝拉·塔尔的崇拜者。
看完我不自觉地就把小左和胡波的电影关联了起来。
我觉得他们说的都是一件事,只是表达的手法不同:穷途末路,看不到出路,无法冲出壁垒的绝望,并且关联到每一个人,一起拉下水,没人有救生圈。
这是一块冰冷僵硬的土壤,困住了人的温情,泯灭了作为人所需要的精神追求与抚慰,人被异化。
尽管两部电影中的一些人性细节还残留了一些导演的不甘与念想。
看完《云雾笼罩的山峰》我们问小左,有什么妥协和无力吗?
小左沉默了一会儿,开始说话:以前我看拍电影的人在推广的时候诉诸苦情,我觉得好2,我现在能理解了。
我2009年北京电影学院毕业,一晃到了2016年,过了7年,快40岁了,一部电影都还没有拍。
着急,焦虑,公司经营得也不好,交不出房租,物业锁了门⋯⋯因怕家人担心,天天去咖啡馆写剧本。
那是一种非常压抑的状态,但很奇特,剧本写得很投入。
我后来想,那就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只想进入别人的世界。
后来抵押了房子,组成了五六十的剧组,缺口还差150万,边拍边筹钱。
拍女主角戏的第二条,我把她叫出来问能不能帮借10万块钱……副导演每天催大家起床,不是说"快点,搞快点,开工了",而是说"快点,快点起来,搞艺术了……"拍《大象席地而坐》的胡波走上了绝路,获得了金马奖;拍《云雾笼罩的山峰》的小左品尝到处女作完成的成就感,商业前景未知。
两部电影的结尾都很有意思,都是长久静止不动的镜头。
“大象”里,一辆黑夜停驶的大巴车,乘客陆续下车,在车灯照耀下,陌生的乘客一起踢毽子⋯⋯“山峰”中,半夜的医院门口,粉红的灯光,两个在电影中有密切关联却命运不同的家庭走出医院默不作声的等候汽车,然后分乘离开……胡波决绝的电影最后给人以温暖,小左妥协的电影,最后给人以决绝。
在被复联碾压式排片的当下,我居然找到了本片一天中唯一的上午场,也算是侥幸了。
看完全片还是挺压抑的,贫穷的原罪、贪婪的人性、丑陋的欲望、色心本性通过镜头和故事的展开一一揭露出来,这样的赤裸裸,这样的直接而残忍,我们常说有些电影没有精神内核没有表达追求,但当真实的让人害怕的语境呈现,我们准备好安然接受了吗?
电影源于生活,更是真实的操蛋人生。
虽然多线叙事比起常规的平铺直叙式的讲故事更具悬疑性、更能抓人心,但线铺得实在是太多了就显得有点乱(当然可能是个人欣赏不来),其实好好讲一个完整而精彩的故事也是能吸引观众的吧。
对于导演来说,故事怎么讲比一个好故事真的那么重要吗?
结尾富人和穷人的座驾安排虽然显得有点刻意,但还是让人感叹面对操蛋的人生,你是有多无力多渺小。
怎么破怎么破?
为了过审而通用的字幕播报人物结局也是让人心生凉意,遗憾,难过,而且这会是相当长时间内的惯常操作吧。
何时休何时休?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为一个合格的影迷,或许应该做到这样:不以雾喜,不以己悲。
这样观影过程会多些欢愉吧。
六线叙事,勉强及格
好多故事,好多无奈。不过故事都衔接的不错,除了那口枯井里面的200万
挺有意思的讲故事如何说一半留一半
结构还是挺好的,变来变去,但是最后都圆回来了,故事不算好看,如果直述肯定没什么意思,但是绕一绕情节就变得曲折了,导演还是很有想法的,一群人,没什么特点,都很难长时间的撑起一个主线,但是把时间切开来看,每个人都又可以完成自己的部分,算是很聪明的做法了,结尾刻意的往政策靠就有点不独立了
个人认为剪辑和叙事可以更好,真实和简单更有力量。
多线叙事热门,国内年轻导演一窝蜂。六条线索齐头并进,导演蛮辛苦,模仿痕迹确实重,各种巧合和逻辑也欠严密。还是有点怕观众看不明白反复提点。好好讲故事其实就够了。作为年轻导演的处女作,还是不错吧,不过总觉得缺点什么。——2019.04.15 成都橙天嘉禾凯德新南影城
乱
山寨《心迷宫》,差得太多了
电影叙述一团糟,就不能好好讲故事吗?插的段子感觉就像在看快手,有木有?有木有?先不论细节,逻辑也不通啊。劫匪和仙人跳就这个智商,早就没影了好不。
太假了,连打架杀人都假,这不是话剧
烧脑的片子我可以!!:
云雾之下,山峰之间,多线交叉叙事足以与盖里奇相媲美。一部黑色悬疑犯罪片勾勒了影片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命运也就此改变。类型片不是只让观众产生视觉刺激,而是在其类型之上,夹杂一些让人深度思考的东西。作为类型片发烧友的我早在片子选入《华沙国际电影节》时就十分期待!大器晚成的左志国导演定会开出一朵璀璨的《云雾笼罩的山峰》!
云雾笼罩的山峰,点映场。很棒的小成本悬疑影片!值得推荐的一部片子👍超喜欢男主角军坡,在他传神的面部及肢体表现中人物形象鲜活生动。PS:真不能和演员合影,显得面如满月,幸好没去和女主角小姐姐合影[捂脸]😂
20190607 故弄玄虚,经不起推敲,很差
50分,鼓励一下
多线叙事的线太多,主次不够分明。每条线给予的时长近乎平均,观影后十分疲惫。包袱埋得还可以。
低配版《追凶者也》,常见的叙事套路,普通的普法在线故事。
又是多角度拼凑全貌,可惜体量不大、故事平庸,只做到把事儿讲圆,缺乏可以咀嚼的内核,有点浪费了这个结构。尤其缺乏应当具备的戏剧张力,有些大材小用了。
《心迷宫》十分之一水平,都不到。
故事没问题,但整套东西都是心迷宫玩剩下的。对比起来不只无任何差异化优势,还多了些刻意。且剧本不够冲击有力时,演员灾难性的表演就更难被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