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完此片,说实话,是被蛋疼的海报给骗进来的,海报上杰拉德巴特勒手持AK,满身是泥泞和鲜血,旁边守护着一个黑人小孩,他们的身后是各种爆炸、翻车、特技、火爆,还以为是轰轰轰的B级片。
谁知道,是这么正儿八经,这么严肃地探讨信仰的一部传记,好吧,海报赢了。
看了豆瓣上大多数人的评论,评价两边倒,一方认为大烂片,浪费了这么好的剧本,这么好的原型,这么好的阵容,一点都没有被震撼到,一点都没有被感动到;另一方认为,这些打分2星3星的人是不懂何为信仰,不懂影片要带给我们的东西,这部片子如果从人生、哲学、信仰等角度来看,是当之无愧的年度好片。
其实,平心而论,我觉得这部片子拍的很好,虽然不火爆,但是能让人思考些什么。
看到前半段的美好人生,幸福生活从此开始时,我就有预感后面要开始在观众面前撕碎他的幸福,果不其然。
看到后半段,我常常要按下pause,静一静,否则太过于残酷看不下去。
虽然男主角一直没有被叛军虐待或者干掉,我们看到的也一直都是他拿着各种机枪像兰博似地到处救人,但是男主角的人生和内心已经被他的伟大事业弄得千疮百孔。
我们看到的是他的人生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童年的伙伴最后因为他的离弃而放弃人生,吸毒而亡,这完全是男主角的责任;为了支撑他在苏丹的伟大事业,把所有的钱都投入进去,到处借钱,人人躲避,最后把公司也卖了,房子也卖了,可以说是抛弃了一切;离弃了老婆和女儿,跟老婆说你可以通过领取救济金活下去,女儿更是看也不看就甩到一边了……甚至连他的保镖们——苏丹解放军——都说不想再跟随他了……最重要的是,他走到最后,不管前面多么残酷不堪,只要他信念坚定,其实也可以继续走下去,但是坑爹的是他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产生了极大的怀疑——他本身是想去拯救孩子,但是在一次战斗中却亲手干掉了一个孩子。
在他无比绝望的时候,一个孩子跟他说,由于游击队的强迫,他为了生存下去,亲手杀死了自己的母亲,但是现在他必须要放下仇恨,否则无法前行。
然后,男主角就觉悟了,是啊,管他前面是做了什么,管他为了前进干掉了谁,只要我确确实实拯救了外面的这些孤儿这些孩子,那么我就是为信仰而战,我就是站在上帝这边的!
在电影的最后,男主角的原型,sam childer说了一句话:如果在某一天,某个晚上,你的家里被暴徒和游击队闯入,绑架了你的孩子,如果你希望我帮你把孩子救回来,那么怎么救回来的这个过程已经不重要了。
done。
有信仰就是好,简单粗暴直接有效。
我擦评低分的人是怎么想的?
这片子绝对五星好吗!
这不是一部商业片,是活生生的事实!
那些期待枪战大片的人可以不用看了,因为本片根本不是你们想的爆米花电影。
Sam的心路历程拍得很真实,特别是他陷入仇恨的低谷想自杀时,男孩对他说:别让仇恨侵蚀你的心灵,那样他们就赢了(大意)。
一席话瞬间治愈了他,抱着男孩嘤嘤地哭了这段太感人了!
是啊,看了太多黑暗的心灵也容易被侵蚀,所见皆是罪恶,人慢慢地也变得满怀仇恨。
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还有美好的事物存在。
一星给GB叔,叔你拿着枪的范儿真是狂拽酷帅叼炸天啊!
片子我看了2次,才看完,情节的确有点拖沓。
另外,sam的转变,特别是一开始信教那段,有点生硬,太快了点。
但是这些,都没法掩盖这片子最后那段真人秀的光辉,既然是真人改变,我觉得一切都是合理的了。。。
一个外国人,不远外里到了那里,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大家會留意烏干達和南蘇丹,進而認識Joseph Kony這號人物,大概因為網上流傳由 Invisible Children 的短片《KONY 2012》。
他們以專業的荷理活手法,製作出彷如真實的短片,目的是要傳揚 Kony 的惡行,並傳揚普世的公義。
然而,短片雖專業,但真實性成疑。
英國《衛報》 曾撰文質疑,指影片資料有誤。
不單如此,還指影片未能指出核心問題,未能指出烏干達政府的惡行,反指責美國政府未能有效地介入當地,致使 Kony 為所慾為。
表面上是指責美國政府,實質上則曲線地令美國顧問能繼續「合法」地介入當地事務。
貌似真實,卻充滿誤導。
在這背景下,《機槍教父》就顯得更有趣。
《機槍教父》改編自真人真事。
小混混Sam Childers 洗心革面,昄依基督,並接受神諭到非洲蘇丹,並在北蘇丹近戰區處設立孤兒院,又於自己住的地方設立教會以支援當地孤兒院的工作。
《機槍教父》可謂反《KONY 2012》之道而行,雖是真人真事,卻以虛構的故事表達;貌似虛假,卻又在不少地方看到真誠。
《KONY 2012》其中一個為人詬病之處,就在於他們著力叫人在網絡上Like和Share,目的是要使 Joseph Kony 成名,使其暴行公諸於世。
然而Like和Share這些行動太過廉價,遠離真實,彷彿鍵盤上操作等於救助世界。
這行動同時也叫我們惰於思考,懶於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由理解、思考到行動,我們都找了代理來代替我們行事。
這不也就是現代社會統攝我們行動的代理文化嗎?
《機槍教父》中的Sam卻不要代理,要離開真實的荒漠,走到真實裏去︰不只是坐在教堂聽道然後捐獻,而是穿過真實的屏障,到達真實去,不論是理解、思考和行動,都是在地和面向真實的。
誠然,這不保證他所作的盡都是義,尤其是你身在戰爭/鬥中,殺人就變得不可避免。
於是,我們就會提出道德問題,一如電影中戰地醫護般︰救助能以殺人為基礎嗎?
那女醫護更指出,Kony原先還不是如Sam般,以宗教正義和救助為其作動基礎。
這也埋下了Sam成魔的伏線︰他看見了美國信徒的偽善,也失望於上帝在惡行中袖手旁觀,於是就打算以自己的信念和能力去報復。
最後Sam能從成魔之路中回復過來,靠的就是孤兒的故事︰他父親為Kony的軍隊所殺,軍隊更迫著他要把自己的母親殺死,最後他也的確把母親殺死,然而他卻異常透徹地說︰若我們充滿仇恨,他們就得勝 (If we allow ourselves to be full of hate, then they’ve won)。
那說英語的孤兒,彷彿就是導演的化身,進到電影去,化解成魔的執念。
這句話不單破開執念,還轉化了整部電影︰個體的恨惡、得失,轉化成集體的解恨,或愛,而這就是基督教普世主義的基礎。
也由於此,電影最後兩幕才感人︰Sam在沙地上踢球重拾童真,最後在Kony軍隊手上奪回孤兒並在荒野中守候他們。
就是這份童真,讓他看得見世界的美善,也確認應守候孩子到尾,縱然這會叫他們暴露於危險中。
然而,那道德難題還未解決︰救助能以殺人為基礎嗎?
電影最後錄制真人Sam的現身說法︰若你孩子或家人遭綁架……而我對你說我能帶他們回家,那如何帶回來這問題還重要嗎?
(If your child or your family member was abducted today … and if I said to you, “I can bring your child home,” does it matter how bring him home?) 讀者們,你們認為呢?
在南苏丹和乌干达,儿童受到恐怖分子的残害。
一个偶然的机会,美国人sam来到这里,目睹了种种惨状,心灵被震撼,决定在交战区建盖孤儿院,来接受被解救来的儿童。
为了维持孤儿院的运营,sam四处借钱,最终不得以将自己的房子也卖掉了,只为孤儿院筹钱。
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孤助无缘的境地,面对儿童被残害的无能为力,使得愤怒、仇恨充斥了他的内心,他开始怀疑一直信仰的神的存在,家庭也陷入了危机,战友们也开始排斥他,一切都变得很糟糕。
一个被他解救的孩子对他说:“如果我们陷入憎恨之中,它们就赢了,我们不能让他们侵占我们的心”。
自此他的仇恨之心才得以解脱。
看这场电影,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震撼,感觉不可思议,在和平年代,在地球的某个角落,还存在着惨不忍睹的杀戮。
而面对这种泯灭人性的杀戮,我们却无能为力。
电影中时刻切换的场景的差距更让人沉思,一边是在南苏丹和乌干达充满杀戮、血腥、贫穷的惨景,一边却是在美国歌舞升平,安逸的生活场景。
我很佩服sam的勇气。
有时候,当面对无法完成的任务或者说一时无法改变的不好现状时,也许,我们只需一直坚持做我们认为正确的事,坚持做我们认为能对改变现状有一点积极作用的事,这就非常伟大。
正如片尾曲唱的那样:i am the keeper,坚持就是伟大!
虽然我相信信仰的力量,但是我觉得那是一个长期熏陶的过程。
不能排除某些浪子回头的特例,但电影本身没有给我们展示这一过程,或者说是这个过程让人觉得过于生硬、不切实际。
另外电影宣扬的“精神”我更是不敢苟同,主人公自我“救赎”的过程。
我觉得更像是从暴戾的街头恶棍转而成为另一种形式的“恶棍”,只是这样的“恶棍”被披上了美丽的外衣,但实质上它带来的伤害并不会正负抵消。
记得唱红歌那段时间,有报道说有个人进京演出前母亲不幸去世,硬是忍住悲伤,坚持到了最后。
这种所谓的“舍小家为大家”,“大爱无疆”的举动与该片宣扬的东西实质是一样的。
印象最深刻的台词是“你们可以靠救济金活着”
这部影片超乎了电影的功能和意义。
看片名容易联想起粗制滥造的肤浅动作片,其实恰恰相反。
这不是消遣娱乐放松励志塑造个人英雄主义抑或拥有HAPPY ENDING的电影,它充满了思考与心灵的触动以及感染力,充满爱和关怀。
二十岁之前我可能看不懂,现在的我需要经常有这样的影片来深刻一下世界观。
随便逛豆瓣是发现这部片子,想起来电脑里很早就下了,以为是类似于暴力史的片子,这牧师像枪神里那个神父一样就一直没看,正好有预告片,也因为是杰拉德巴特勒演的,从守法公民开始记得他,所以看完预告片觉得有兴趣昨天吧电影看了片子还不错,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喜欢叙事的剧情片,这片合我的口味,主角真激进啊,也许用这个词表达不够确切,但文化水平让我之能想到这个词,片子中程的时候主角做礼拜开始越来越激动了,感觉有些走偏了。
而且从不相信上帝到一下那么信奉上帝感觉主角会走偏,之后确实偏离的轨迹,让我想起21克里撞死人的那个人,过于那个什么了,我表达不出来了。
在非洲的几段非常的喜欢,这些画面是我们不曾理解和接受过的,剧情安排的儿童不断的被发现和涌出,有点太快了,沙姆一出就就能朋友难民的孩子,哇太多了,也太快了。
同时也无法理解为了救助非洲的孩子们能放弃现实生活的一切,甚至影片的最后太强硬了,太激进了啊。
影片结尾放出真实主角的照片,真的很喜欢这样安排,很真实,就像荒野求生,无法触碰,127小时,弱点,定罪(非常喜欢定罪,这个妹妹太伟大了),结尾的照片都让我太喜欢了.
早几年才得知乌干达地狱般的灾难,记得当时因为气愤和激动,还在一个群里呼吁大家多关注一下这个残忍的无以复加的事情,但是回复我的是冷漠和安静,只有一两个对我说:中国还有那么多的穷孩子上不起学、穿不上鞋子,你还是留着多为他们做点什么吧。
一时,我心里由开始的愤怒变成了后来到妥协。
我的确什么都没做,只是转发了一个帖子,回应我的不是鼓励也不是认可支持。。。
如果是正面的能量,我会不会做更多?
当然尽我所能从咱中国娃娃开始呢?!
不知道,但是现在回想起来,以我当时状态,是没有任何勇气继续任何事情的...说来惭愧!
这么些年,我还是会偶尔在一些地方看到“乌干达”这三个字,因为它从上次就刻在了我的心里。
但是我什么都没有做过,甚至会刻意地忽略这个名字,心里的声音在忽略的那一刻也许在想:我为我的无能转身、放弃、回避。
--我连试一下的勇气的都没有,我真是一个胆小鬼。
去年新疆之行,再次印证了我的胆小和伪善。
我得知并且确定某些地方需要支教老师,并且可以很确定自己可以从事这份工作,但是当我得知那里的气候非常寒冷,生活条件很差后,即使每天从教育局的门口路过,我都没有勇气踏进那里半步,因为我知道我怕,我怕苦、怕寂寞、怕自己半途而废、怕割舍不下日久生情的孩子们、怕我的能力有限、面对困难时的绝望。。。
我真的是一个胆小鬼。
我是一个伪善的人。
但是这份惭愧和内疚自责,包括曾经犯下的不可饶恕,不好意思在这里写出来的“恶行”、卑鄙龌龊的事情的我,今天看到这部电影、内心随着他的经历高低起伏、尤其是每次当他回到美国的家中时,我都替他深深地捏一把汗,因为那么多的不理解、冷漠、内心的孤独、对于两种天壤之别的环境的不适应、很现实的能力的问题、钱、家庭等一系列问题时,他的无助和绝望愤怒,都让我紧张和担心,但是,每次他的决定都是果断、决绝的、他会在消沉之后,争取到尽可能多的钱,从新踏上、一而再踏上“乌干达”的土地,去坚持继续帮助那些孩子们。。。
他是”真善“的人。
他是一个汉字。
他是一个真正有勇气和坚强的人。
相比之下的我,就显得特别的脆弱和不堪一击且不够执着。
那么,这部影片教会的就是:请你坚强的站起来,执着地果断地去做你认为对的有意义的事情!
尽管去做就是了。
按照电影里那个演法男主真是太渣了,首先作为个想救灾民的人他的所作所为没有毛病,但是作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真是不及格,出狱后继续干那些有的没的,还让老婆继续当脱衣舞娘,全然不顾自己妻子的心情;好不容易浪子回头结果去乌干达救助困难的孩子这也没有错,错在凡事不能过度,物极必反,连妻子和孩子都可以pass,作为家庭成员之间该有的尊重和信任都漠视了,理由就是外面有更多苦难中的人需要我帮助。
但是大哥你家人呢?
一家人之间不是只有生活起居有保障就行的,交流,互动,理解,最重要的爱。
开始做不下去妻子鼓励他继续,结果后来连孩子和妻子想找他合理的商量都成了大不敬。
最可笑的就是最后搬家里东西卖和妻子之间的对话,政府可以养活你们,这就是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对家庭的态度。
烂!
当然这是我对片子里的男主角的看法,真人不了解,希望他对家人好吧。
不知道怎么拍的,明明应该是一部让人产生敬意的片子,看完一肚子火。
时间线拉得有些长,是凸出人物还是事件或是在做的事。
他的官網全部都是他的照片
事儿是好事儿,人儿是好人儿,片儿是烂片儿。让sam大叔真身扮演自己,票房全拿去开托儿所才是正道。
WTF
偏执的人的信仰转变真是快啊 结束时的真实影像不错 看标题以为是本cult片呢 原来只是网上大热视频kony2012的另一方面
悲天悯人的宗教色彩浓厚。情节衔接的很差,故事没讲好,有些地方很扯淡。不好看
★ 不是对上帝不敬,但福音电影可以拍得更高明一点的么~[灵魂冲浪]不就示范得挺好的~您这又是嗑药杀人,又是跨国救人的,也太传奇了点吧。
“要是我们让自己充满仇恨,那他们就赢了”
一个混混的重生之路
这个感觉就理解但是也不多认同吧,他刚开始是赎罪,他刚开始真的很jackass然后变了,刚接触苏丹还是很友好理智,逐渐被愤怒吞噬,完全投入他的苏丹工程了,他甚至忘了女儿的生日,prom也不给limo,就emmmm虽然这种白左不是伪善但是这种泛化的忽略了家人,还是感觉有点overdid it,况且他也就是一个普通人,最后结尾才是真事改编,但是整个故事以传记来说也不算是很无聊
我知道拍的不咋样,反正我乐意了!为了它让我知道了Sam Childers这个人再多星我也打满!
鹅滴个神,杰拉德·巴特勒都什么选剧本的眼神... ...整部影片支离破碎,缺乏逻辑,人物没有情感,缺乏动机。对比同是非洲题材的《血钻》《执着的园丁》的差距简直不可以英里计算。我都给看笑场了....
还不如看 KONY2012 ...
披着牧师外衣的雇佣军 这片传递的价值观让人摸不着头脑 取个貌似cult的名其实还是个主旋律神棍
20年前,这种题材就是孤胆英雄的枪战片;如今,就是一段欧美主旋律。时光流转,伤不起哈。
沒想過是真人改編加一星。那些相片把我嚇倒,只是小孩子就要受這種苦..那些人不是人?
另一种形式的KONY宣传片吧,make him famous~
原来Kony去年就中了一枪了。。那今年这个Kony2012真心属于补刀。。鄙视之
故事讲的有点烂 可惜了这么好的题材 片中Sam的悲剧在于他起初从一个赎罪者转变为一个救世主 而归根结底他只是一个普通人 他无需也无力去背负那样重的责任 也没法在普通的美国家庭和苦难的非洲战争中随心所欲的切换身份 所幸最终他重新认识了自己。原型的官网:http://www.machinegunpreacher.org
直接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