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菀得,看得时候突然落泪,无法止住,又突然大笑,悲喜交加,全程以一种愉悦的心情看完,其中不时想起小时候的事情,想起身边的人。
移民问题,身体残疾,底层社会,教育,家庭,青春,爱情种种元素都有,但整体又丝毫不混乱,以亲情线,教会线,爱情线牵引,循循道来,让我们看到菀得这样一个满腔愤怒无处可发,孤独厌世的末位少年如何向世界绽放最大的笑容。
真挚的亲情和少年的愤怒和纯真是最让我感动的。
是在父亲的话开始哭的,“她不能理解我在卡巴莱跳舞,我不喜欢酒馆的人把她当做下人使,以为是给他们收拾烂摊子的”。
她就是因为她们国家穷才这样的,在那边她是上过学的。
” 一面是因为因作者对劳苦大众的真正在意,关怀和理解让我深深感动,但更打动我的是对贫弱国家与移民女人的遭遇的共鸣和同情。
移民问题是很敏感的,往往涉及偷渡,非法劳工,器官移植,人口贩卖,背叛国家等等,为人们不齿,为法律不容。
但是我们从没想过他们为什么移民,为什么被买卖,我看到的是一个受过教育的女性的悲剧,一个贫穷国家的女性的悲剧,怎么能不让人痛哭。
过去个几十年,中国女性的遭遇也是这样的。
电影里老师是很特别的,有点动漫人物的色彩,理想主义旗帜的感觉,他告诉学生“你们能去的大学早已注定,我活了这么多年才感受到,并非大学才是大学,整个世界才是大学,我说这么经典的话给点掌声行不行”,在少年因为菲律宾母亲,驼背父亲等等而迷茫闭锁,脆弱的自尊心首挫,老师告诉他,“穷不丢人饿死人才丢人呢”,贫穷不该使人害怕,害怕贫穷才是无药可救。
不渲染苦难,不刻意煽情,没有体育天赋,就只是少年的内心丰盈了,内心成长了。
菀得让我想起我们小时候,也是这样的,虽然细节差之千里,但是这种孤独我感受过,这种丰盈我也体会到。
我们小时候也没有人管,放学不回家也不会挨批,周围的人不会表现同情和关怀但总让我们留下吃饭,让我们长时间的在他家玩,回到家便是孤独和害怕。
偶尔父母在家时,也没有前后跟随关怀备至,犹记得有次放学下雨了,印象中雨不大,而且那时候小学生总是成群结伴回家,下雨也不爱打伞,所以就算下雨也比较少有父母来接的。
但是那天父亲来接我们了,我记得我开始感觉很奇怪,爸爸怎么还来接我了,印象中父亲可能也有点不适应,一人走在前面,而别的小孩和父母大都是同一把伞一起走。
但是我很开心很自在又很自豪,跟我的小伙伴边聊边笑走在后边。
长大后每次想到父亲给我送伞,仍然觉得很感动,那是父母难得的阴雨天不用干活的时候,那是甚少表达爱从小以身作则要求我们独立坚强的父母。
我从小长大的环境里,像菀得一样,贫穷和苦难,生活的痛苦和不如意压得人甚少有细腻的表达,温柔的对待,记得有一个丈夫家暴,夫妻总吵架的人总是来找我妈诉苦,还有一个丈夫出轨的人也总来吐苦水,有一个儿媳看不起,家里老吵架的老人也总来聊天,有一个总也找不到活儿没钱抽烟的人总来要烟,当时我都不太懂,心想他咋又来了,还让妈妈让她别来了,让父亲别给他烟抽了。
他们的脸上不无带着怯懦谨慎,带着悲伤无奈,带着看破世事,带着吊儿郎当,现在想想还有深刻的孤独吧,生活再一滩浑水,也得过下去不是吗,至少秘密在这里是安全的,母亲理解她们,父亲同情他们,孩子们还很无知。
少年菀得结局是大圆满式的,明明是很理想主义的作品,但是却那么让人欣喜,生活给了你一巴掌又一巴掌,你回以一个侧旋踢,回以灿烂的微笑,回以清晨的一声怒吼。
据说原著小说就是给十几岁的少年看的,想想真是很厉害,要是我们小时候也看这样的小说电影,那满脸愤怒,拒绝对话的暴力同学就可能少了些,满脸油腻,不择手段往上爬的中年也少了些。
因为《燃烧》和《国家破产之日》喜欢上刘亚仁这个演员,因为刘亚仁,翻到这部电影。
除了表面一个少年的成长、亲情、温暖之下,我还看到更多的东西,因为如果只有这些,那和意淫的校园小说没有什么两样了..... 首先不谈菀得,先谈“屎洙”老师 类似卡斯特罗式的出生,“屎洙”老师放弃家里庞大的家产,转而做一个普通的高中班主任,省吃俭用剩下的钱加上一些贷款,买下一座小小的教会,只想给外来韩国打工的国际劳工一个栖息之所,这是什么精神?
这不就是国际主义精神吗?
但是老师很聪明,而且导演也很聪明,作为一个出身正统的资本主义国家,会让你一个左派青年“胡来”?
于是老师没有选择卡斯特罗式的行动,而是只是默默关心身边的底层人物,先团结他们。
但是人的寿命有限,单个人的力量也有限,所以需要团结周围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并培养好“接班人” 和姜文的电影《邪不压正》里蓝青峰培养李天然一样,“屎洙”老师不会太关心可以让小孩上多个补习班的家庭,而是家里条件差,人生茫然,就快成为地痞流氓的---菀得 首先是实事求是的让菀得不再自卑于学校成绩的学习,找一个热爱的事业而奋斗,然后安排找到失散多年的母亲,感受母爱,只有有爱的孩子才好懂得用正确的方法去处理问题(不难看出,菀得母亲作为一个菲律宾劳工,应该是在老师的帮助下,才得以在韩国呆下来的,所以这也是老师这么熟悉他母亲的原因)。
青年如六点钟的朝阳,菀得这样的青年最具有奋斗性,最想改变需要改变的一切。
韩国的未来也一定是要肩负给这样的年轻人,当然,这些电影都没有直接表达,因为表达这部电影就没有了,毕竟,“美好”的韩国是一个正统的资本主义国家。
很多东西不好说,点到这为止,这部电影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满分,力荐。
《少年菀得》看介绍原本以为是一部古惑仔的片子菀得生活在贫困的家庭中父亲有残疾在杂耍团里饰演跳舞的小丑有一个就民九的叔叔是他唯一的粉丝拜他为师民九有点弱智但是跳起舞来很有天分而且在跳舞的时候看上去很帅气一点都不像弱智了……民九和班主任老师住在类似贫民窟的大杂院里面是邻居民九非常讨厌他的班主任因为他总是小子菀得小子菀得的喊个没完背后给他起了个很难听的外号班主任是一个非常虔诚的基督徒他经常强迫菀得去教会做礼拜于是菀得就会在祈祷的时候让上帝杀死班主任每当他这样祈祷的时候样子总是显得分外的虔诚……菀得学习是倒数第一就是拳头硬因为打架没少挨老爸的骂邻居因为受不了大半夜的吵闹经常恶语相向而且还在一次醉酒之后划花了他们的车刺破了轮胎菀得冲上去挥拳的动作简直帅呆了因为那个长相很猥琐的大叔真的很欠扁的样子……影片里那个教菀得自由搏击的教练也很酷他戴上手套教训菀得然后摘下手套的动作很麻利行云流水的富有美感……这个总板着脸的教练在我眼里很性感……其实我觉得这部影片中最有魅力的男人不是少年菀得而是那位很不像班主任的班主任从他和菀得一起在房间里喝烧酒到他满不在乎的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念出对他的控诉书在警察局机智的化解了危机还有就是他和同学们唠唠叨叨说的那些话典型的性情中人啊还有和邻居大叔的妹纸不打不成交的爱情因为脸红被女人笑了好久的囧样最可爱啦……倒数第一的菀得因为特立独行引起了全班第一优等生的注意那个优等生郑允儿长相很漂亮性格也很可爱和菀得在教堂玩亲亲真把我给乐坏了……还有菀得的菲律宾妈妈韩语居然说得特流利就是菜做得咸了点母子之情演绎得非常温馨特别是饰演菀得的少年演技着实了得……眼神啊神态啊笑容啊都很容易打动别人真实而又生动……圆满而快乐的大结局每个人都获得了好的归宿因为他们都很善良……
听闻刘亚仁获得影帝,才过来翻他的电影。
很惊讶早先看过的《西洋古董洋果子店》里居然也有他,但已经模糊了剧情。
《菀得》顾名思义讲的就是一个名为菀得的学生的故事,一切都是围绕他展开的,患有侏儒症靠扮小丑为生的父亲,智商低下整天傻呵呵的叔叔,从东南亚移民素未谋面的母亲,每天对他说教住隔壁的老师,还有互生情愫的女学霸,隔壁很会吵架的大叔,拳击训练,教会,移民等诸多话题,单薄的剧情也变得丰满,看完全片心里暖暖的,有一丝伤心,其他全是快乐,原来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快乐。
最近很多影视剧都走低沉忧郁路线,如同《白夜行》仿佛已生无可恋,就剩下复仇。
弱势群体遭遇不公平待遇,一味地隐忍退让,再华丽报复社会的演绎越来越多见,而《菀得》却是生在底层,努力的去追逐阳光,或许他的命运不像金福南那样极致,但他至少没有长成黑社会的小混混。
<图片1> 一开始,菀得最头疼的就是老师对他的骚扰,还有为他取得专属外号“小子,陶菀得”让他一度去找寻上帝的帮助,想让上帝带走疯子一样的老师。
而随着两人争斗久了,菀得才发现老师每个动作后的关心,一脸正经各种吐槽,再加上三观极正的碎碎念的老师慢慢变得不再那么讨厌,菀得误伤老师后,着急之余,也嘀咕“祈祷怎么就奏效了呢”。
菀得第一次听到自己有妈妈之后就蒙了,怎么会这样?
这么突然?
小心翼翼的从教会出来的他,在家门口遇到了妈妈。
妈妈在剧中戏份不多,但感情程度却是最重的。
<图片2> 妈妈刚看到儿子,眼中露出的喜悦,面部无意识的抖动,因为胆怯不敢直视,再到双颊颤动的说出:“过得好吗?
”天哪,这韩语说的真标准。
oh,我错了,别打我。
这段微表情简直了。
仔细想想,多年未见的家人,第一句话该是什么呢?
好像就是这句:“过的好吗?
”最为贴切。
还有一幕是妈妈在车站等车时,小心翼翼的擦拭菀得买的新鞋,面带微笑,像小女孩收到生日礼物一样。
这几处细节展现的很到位,不过度煽情,淡淡的像刺破柠檬一般,流出满满的爱意。
细腻是这部剧的特点,菀得和女学霸懵懵懂懂的爱情,隔壁大叔欠扁的骂街,菀得每次看到叔叔微微的浅笑,难得的是,这部剧还描写了他国移民在这里的生活片段。
菀得对名画的解读很巧妙,很符合自己的生活,也让人觉得艺术其实真的有很多面,会带给人不同的想法和感悟。
后来,他和爸爸妈妈还有叔叔一起生活,老师和隔壁的作家在一起了,菀得有坚持的拳击运动,也有喜欢的女生,如此这般已经圆满了吧。
<图片3> 菀得边晨跑边打拳的那段,忽然让我想到了《激战》里的彭于晏,还有那首《The sound of silence》。
虽然生活在底层,但是也有属于自己的小幸福。
我不是有病就是病得不轻。
《少年菀得》连续看了4遍,居然也没觉得恶心,居然还是看一遍笑一遍。
电影的主人公是全班倒数第一的17岁高二学生陶菀得,由驼背父亲和弱智民九叔在一个叫卡巴莱的酒馆里跳滑稽小丑舞卖艺抚养大,直到有一天酒馆倒闭,父亲和民九叔寻找生活出路(到其他地方卖艺)开始,菀得的生活开始发生变化。
最显著变化之一是他的拳头,他有一对杀伤力很强的拳头,这在影片开始3分钟就让观众见识到。
多亏了朴素良好的家教,懂事的菀得才没让他的拳头走向邪路。
这拳头在影片前24分钟都代表着毋庸置疑的愤怒,触动底层贫苦少年自尊的愤怒。
41分钟后,这拳头获得了新生,它不再代表对命运破罐破摔式的屈服,恰恰相反,它成为了积极对待贫困生活的意义和迎接崭新人生的动力。
当然,它还有附加作用,就是成为在心仪女生面前炫耀的资本。
变化之二是邻居老师东洙整天“欺负”自己带来的困扰。
怎么办,恨他恨得入骨,但他是老师又不能不尊敬,所以只能通过祈祷来达到精神上的慰藉。
但明显他还是个孩子,他祈祷上帝快点把老师杀了,但老师依旧死盯他,并把他的生活搅得一团糟。
当然,他最后还真误伤了老师。
影片流畅的叙事有赖于菀得和老师的这条主线,其余支线均通过这两个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有条不紊地展开,时而平行时而汇合交叉。
东洙逼菀得送免费即食饭,菀得才会接触教会,了解外国劳工,找回自己的菲律宾母亲,才会偶然发现自由搏击这项运动。
东洙在课堂上刁难菀得,逼着菀得展现自己的魅力,思考人的尊严,才会引起全班第一名美女的注意,才会收获爱情。
东洙每天在屋塔房上对菀得喊话,才会和菀得父亲熟络起来,才会与卷毛粗口大叔及妹妹不打不相识。
这两个变化一步步引导着菀得不卑不亢地认知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处境,面对和理解周遭人的幸与不幸。
也正是这两个变化让菀得这个原本可怜得近乎完美的少年开始接近了所谓幸福的平衡,即生活和自我之间的平衡。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的故事都这么贪吗?
什么都想说,什么都想占。
社会尖锐问题得说,家庭伦理得有,青春励志得提,师生、体育、爱情不能少,最关键的这么多元素还不能让影片太沉闷,终极目标是大团圆喜剧。
妈妈找回来了,一家人团聚,家里终于有了女主人这个角色。
自己的拳头实力日渐增强,能参加比赛了。
东洙老师的教会成为社区和外来劳工学习交流的园地。
所以,103分钟看得我这个饱啊,撑啊,欢乐啊。
该有的都有了。
人物设置很重要啊,越离经叛道越容易制造戏剧冲突。
中年屌丝老师,少年莽撞学生,反差越大越有戏。
不得不提一下几位位演员,金允石是老戏骨,一个小动作小表情就足以将一个邋遢知识分子油子的那个贱样表现得淋漓尽致。
刘亚仁虽然是本色表演,但好在没太夸张没耍帅,所以把一个懵懂青春期少年诠释得很到位。
母亲的表演可圈可点,人生所负载的不如意都浓缩在母亲那拘谨的敬语和怯懦的肢体动作中。
买鞋那段如此,和菀得索取拥抱那段亦如此。
还忍不住赞一个人,就是那个满嘴爆粗的卷毛大叔金尚浩,太可爱了有没有?
能把粗口爆得那么憨态可掬是多么见功力的一件事啊。
本片最大的悬念在影片结尾才揭晓,原来他是个画家,一个满嘴爆粗的艺术家。
镜头语言上,导演也很细心。
可能为了避免流于日常性的纪实平行视域,在构图方面偏向使用小仰角机位,尤其是在局促狭小空间内的两人关系三人关系中,配合一来一往的对话,舞台的夸张效果,喜感十足。
而到多人关系时大多是小俯角机位,又有种冷眼旁观的戏谑心态。
全片还有几处让人印象深刻的慢镜。
菀得揍卷毛大叔,菀得第一次在擂台上被人打到傻笑,众人在菀得家聚餐后跳舞,以及影片结尾菀得边挥拳边跑步。
慢镜配合节奏欢快的架子鼓鼓点或电子音乐,总能让观者体验到一种确凿无疑的极度的喜悦。
我想了很久,为什么看完觉得幸福,因为是少年的菀德,不是中年的菀德。
有好胜心可以被激励,有一口饭就能吃回来的元气不用拼命挣钱买安心,有女朋友但不是唠唠叨叨的老婆,有爸爸妈妈虽然开始不在一起,但都是给予自己爱的人,并没有迫切需要他从责任情感而言都要付出什么的对象,还有邻居➕老师➕半个爹的逼逼叨叨的爱,拥有周围吵闹但是温暖的每一个人。
因为是少年啊,面对少年天然的无压迫感,孤独跟拮据都显得不值一提。
我觉得妈妈是菲律宾人这事儿是有说法的,因为亚洲大陆上,只有菲律宾跟韩国这两个国家狂热信仰基督教,可能共同信仰导致的组成家庭。
(这个推测简直无用又无聊)总之,愿每一个少年都可以像菀德一样,哪怕困苦孤独也可以一直坚定,一直光明。
最后,刘亚仁这样美好的演员是这个时代最鲜活的艺术,要把馋他的口水糊在公幕上。
高中生菀得和外表矮小的父亲,以及和爸爸一起跳舞但是不太灵光的叔叔一起生活,母亲是菲律宾人,在菀得出生不久离家而去。
在这样贫困和不良的家庭环境中,他的学习成绩不好,但是打架却从来不输任何人。
班主任东洙住自己家旁边,使菀得一直想在学校隐瞒的家族历史和私生活曝光,在家里抢走他的速食饭等等行动让菀得很苦恼,菀得去教会祈祷渴望东洙消失。
有一天,东洙让菀得去见素未相见的母亲时,后来支持菀得去练习散打。
慢慢的,在老师影响下,菀得和母亲有了沟通和交流,得到了班上学习最优秀的女生的青睐,和邻居关系融合,父亲和叔叔开了舞蹈培训班。
尽管散打比赛被暴击,但是仍旧在努力联系,菀得个人不断成长,生活逐渐改善,幸福感洋溢在脸上。
电影通过少年的成长,反映底层劳苦大众和特殊群体的生活,让大家知道,尽管艰难,也要坚持,生活的酸甜苦辣本就如此,希望就在眼前,目标肯定能实现。
电影很平淡,但是演员的表演很出彩,尤其刘亚仁让人感觉可爱又让人心疼。
终于看了这部电影。
焦迈奇的歌词一下在脑海中鲜活了起来。
“拜托你怒斥我的名字,我要赌气向远方跑去”-- 东洙告诉他关于妈妈的事情;“拜托你轻声重着我的名字,我学大人的语气应着你”--妈妈第一次用平语叫他;他叫莞得。
有着糟糕的身世,孤贫的烙印,喧闹的邻居。
有少年的血气方刚、青春叛逆,也懵懂善良。
但更是被老师、父亲、教练和母亲爱着的少年。
所以他不自卑,一直保留着自我。
“在死缠烂打的,青春日子里,无非挣扎的也就,那么几个问题”--爱,“梦想”,亲情--其实就是生活的元素,每个人的生活本该如此。
“我庆幸那些难堪正中我的下怀,让我怀疑我的存在,最后笑了起来”--驼背矮小的爸爸用跳舞在诠释“尽力地生活”,得知妈妈是菲律宾籍,莞得自嘲已经达到了离家出走的“基本条件”--直到在搏击馆倒地后的释怀。
搏击对他来说是幸运的一根绳,影片最后也在暗示生活对每个人来说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束光。
有一个很小的细节,是电影借用老师的口,将“考大学”这一价值观放得很轻--因为整个世界都是大学。
这对莞得这个角色来说太重要了。
以及和全班第一的“恋爱”,也是冲破了教育给人们带来的传统大学观、评价观。
很喜欢东洙老师这个角色,是影视中典型的“好”老师,但是不俗于大多影视剧的特点。
老师的坦然很打动我。
一是在课堂上面对刑警的嚣张毫不慌张“正因为孩子们都在,那我就上完这一课再说”。
二是放手让莞得去学自由搏击“他从现在开始学习也考不上大学”,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他懂得真正适合莞得的是什么。
第三很惊喜的是,包里的“百无聊赖”原来是老师买的,最后的情书也竟然是抄莞得的“作业”……从影视讲述来看,老师串起了故事的主线,也是跌宕情节和诙谐轻松的担当。
温温柔柔的讲述方式,又不乏温暖的笑点。
没有刻意地悲剧化,也没有夸张的矫情。
只是小巷街坊暗色的灯光在最后终于亮堂了起来。
原本最不懂的一句歌词--“我会懂得舍得记得”在看完电影后也有了自己的想象。
也许很多很多事情,我们都是从开始的不理解,到慢慢懂得,再到舍得原谅,最后会一直记得……最后是印象深刻的一句台词 -- 内心最重要。
影视作品的魅力就在让于平平无奇的一句话被裹挟在情感、角色、生活中,可以不断地敲打你,成为你。
(刘亚仁的颜值和演技,以及所有演员的演技,respect)最最后我想说,小焦的歌一直都在营造小我的情绪氛围,《我的名字》表达的,可能比人们口中流行的旋律要更深层次那么一点点。
没想到《少年菀得》是这样一部片子,有喜剧搞笑,还有突然插入的煽情段落,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情感投射。
这仿佛说明了,在观看一部电影之前,如果你不去扫剧情简介,不去看预告片,你所获得的观影体验将会更加真实和刺激。
就像起初,我只是觉得,《少年菀得》会是一部青少年励志片,可能有关体育题材,也可能是其他。
结果,电影所展示出来的信息容量、提供的社会样本,均大大超乎我的意料。
在看过太多控诉社会、批评现实的韩国电影之后,突然冒出这么一部散发理想光芒、有着近乎完美人生和大同世界的影片,实在有些不可思议。
正因如此,这部电影的最大缺点就在于结尾,它显得太过圆满了。
即便我们可以说,菀得还在路上,然而,其乐融融的欢聚尾声真的太过和谐了——每个人都找到了最好的位置和归宿。
作为一部类型片,《少年菀得》的最大优势就是集合了多种类型片的创作模式,并且打乱了它们,令人猜想不到故事的类型走向。
回想下片中出现的人物,有名有姓且有一定戏份的角色,围绕在菀得身边的,居然有多于十个。
当我以为有些配角是功能角色时,电影又否决了这种自信的猜想,像那位喊过几回又不急着露脸的谢顶大叔,很多电影经常有这类调剂角色,电影却把这个人从头带到了尾。
再不然,就连菀得的前桌同学、小教堂里的印度阿叔,他们都会给观众留下较深的印象。
又比如在菀得第一次上场打拳,一般电影要么会夸大主角的天赋,要么就是表现意志刚强。
结果,菀得被飞腿劈中,躺地上傻乐。
而在家庭从残缺走向完美的过程中,影片并没有减少师生关系和爱情部分的刻画,甚至还进行了微妙的互动。
片中,按照内容比重,师生大于家庭,家庭大于爱情,此外还有略为简单的搏击课和课堂生活。
然而,看完回味电影,你会觉得,《少年菀得》简直是面面俱到,把一个少年所能涉及的日常生活全部考虑到了。
一开始,菀得不满父亲、没有母亲、痛恨老师,慢慢地,他找回了这些断裂或消失的情感纽带,对这些身边人产生了认可。
而先于这部内容,电影还加入了倒叙和闪回。
曾经,菀得心目中的父亲也很完美。
长大后,一切都不同了,他感到羞辱,觉得父亲软弱无力。
表面上,电影是把一个本可能会走向自毁或者犯罪的少年,变成了一例被感化、经过谆谆教诲和耐心引导的成功案例。
然而,不考虑外力作用,《少年菀得》的意义和价值更在于菀得的内心成长,他成功寻找到了自我。
这个寻找过程,由出现母亲的线索开始,然后是理解父亲、萌发爱情以及理解老师的润物无声。
由小教堂和外籍劳工的内容可以看出,韩国社会已经西化得相当厉害,很多问题也变成了跨国婚姻和国际化冲撞的遗留问题。
《少年菀得》所持有的立场是包容跟和解,老师善待学生(表面上混账不正经)、母亲关心儿子(即便消失多年)……这种关系逐一作用到主人公菀得身上,他从不解到明白,产生了积极反馈。
原有的青春期冲动,也被引到了更为健康的搏击锻炼还有单纯的校园恋爱上。
在市集上看父亲卖力地跳舞表演、给母亲买双鞋,短短几幕,少年的成长变化已经不言而喻。
这种变化从菀得对《拾穗者》的课堂发言就开始出现了,而关于这部电影的终极探讨,我也想落回在这幅现实主义的油画上。
同画作一样,《少年菀得》里的父母和叔叔就像是画像里的卑微人物,为了生存,他们低头、忍耐。
即便电影没有深入挖掘苦难,不过从老师的“课余追求”可以读出来,编导很在意劳苦大众,就像关怀那些远道而来的非法劳工。
贫穷不该使人害怕,害怕贫穷才是无药可救。
与此同时,我也留意到了那片挨得很近的低矮街区,它看上去稍显杂乱。
结果,由于楼与楼挨得太近,它反而令电影人物找回了在现代都市中遗失的邻里情感,或者通俗点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还有这个国度的依存关系。
在我看来,这种默契关系,从敌视误会到共处一室的解决方式,它们都让《少年菀得》看上去像部不太典型的通俗市民剧,如果挖掘每个人的故事,保不准还可以翻拍成长篇电视剧。
【北京青年报】
一般来说,流水账的电影能拍得不拖沓、不沉闷基本上就是很OK了,中间多点小清新和笑料的元素,那是从众,也是文艺电影的出路,这电影在韩国口碑很好,到我这里也是加口碑的,只是有点困惑的是韩国到底是怎么一个国家?
似乎总有两个极端的存在,华丽城市化或者是贫穷落后的朝鲜族群,现实中也是共存的吗?
颇困惑,有机会还是去看一次吧。
温馨的生活小电影
还挺喜欢这个没打戏的动作片的 向阳光走去 人生刚刚开始 画面铺开一切皆有可能! 诶哟 主要是笑死。
结局不好
自作多情到泛滥的牵强魅力展示。
娓娓到来的故事
刘亚仁在里面土帅土帅的
没劲
一部观影情绪无比舒心的电影,价值观美好的一塌糊涂,不由得让人也跟着幸福起来。这倒是好事,就算是贫穷、残疾、移民和教育这些听起来颇为沉重的话题到了这里也光明可爱的一塌糊涂。金允石的角色人格魅力相当迷人,刘亚仁的童颜舒相当养眼,轻松的从头欢乐到尾似乎也是个不错的观影体验。★★★
平淡中有笑有泪,这才是真实生活的写照。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有质朴、温馨和宁静。
已经对励志片无感了,是老了还是咋样。觉得刘亚仁和他菲律宾老妈之间的互动,让人尴尬到爆炸。
少年啊,飞驰~在通往幸福的路上。
略失望
好老师的标准到底是神吗呢,能让你成为年纪前五,稳进清华北大?还是打骨子里保护你关怀你,教给你人生真正的奥义,并不屑为人师表着的装逼,跟你打成一片,成为知心朋友。金允石正式接班高丽新一代萌大叔,比起在《黄海》中的肃杀冷血狂妄,这次更彰显出对角色的强硬把控力,等看《盗贼同盟》
反正我就认定这是一部师生恋电影了哈哈哈。刘亚仁虽然长得有点怪怪但也是天生演员啊!
看到睡的昏死过去
觉得 这个剧本最好看的地方在台词 可惜听不懂韩语
三倍速看完,故事情节老套且无聊。
不知所谓
片子真的不行 刘亚仁是真的好看 连拳击都不给露 不行
故事平凡 稍有点单薄 但看着并不无聊 还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