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二十二岛主“我人生已经开始下半场了,现在要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得是发自内心喜爱的。
”吴君如略带感慨地说出这些话时,一点也不像我们印象中的“三姑”,这一刻才恍然发觉,原来陪伴着我们成长,带给了观众无数笑声的她,也已经52岁,进入到了“人生的下半场”。
连日来全国范围内的路演奔波使她的身体状态很差,接受专访时,偶尔还会咳嗽,但她仍然坚持亲临每场宣传,希望让大家感受到自己以及电影处女作《妖铃铃》的诚意。
在访谈中,吴君如回顾了《妖铃铃》从创意萌生到实际拍摄过程中的幕后细节,尤其与担任本片监制的丈夫陈可辛,更是时常因为创作理念产生摩擦。
当被问到到发生冲突会听谁时,吴君如笑称,“谁的声音大就听谁的”。
而对于影片中岳云鹏、沈腾等新锐笑星的表现,吴君如更是赞不绝口,称自己近年来出于朋友邀请频繁接触内地喜剧综艺,虽然成绩一般,但最大的收获就是结识了这群“喜剧新力量”,为自己的影片增色不少。
在近期播出的的《演员的诞生》中,吴君如与陈可辛作为战队指挥官加盟助阵,聊到这档节目时,她肯定了同为喜剧女演员的导师宋丹丹的艺术地位与追求,并表示因为“外型好”在对决中选择了凌潇肃是出于节目效果需要。
作为演员的吴君如坦言像《岁月神偷》等严肃类型的角色可遇不可求,但会用心演好每一个人物,而目前最想合作的男演员,是“市民刘先生”刘青云。
【以下为专访实录】剧本创意来自“钉子户”新闻,与陈可辛争执比谁声音大记者:《妖铃铃》这部电影是根据沈阳钉子户的真实新闻改编的,这个故事一开始哪里吸引到了你?
吴君如:我觉得就是荒谬感,我本来想拍一部喜剧,但是我觉得很多的题材都已经拍过,同时我对惊悚电影特别喜爱,我在想剧本的时候,我就跟自己说,如果真的要跟内地好的喜剧演员合作要弄一个怎样的剧本,才可以做到地域上没有大的差别。
然后我看到沈阳钉子户的新闻,我觉得一个城市高速发展的时候肯定会有这种情况发生。
这些人可能都有自己的故事,所以我就想从这个新闻开始拓展,看看钉子户能不能联系到惊悚里面。
记者:当时选择这个题材会不会也和香港人对于房屋的呼唤与需求有关?
吴君如:这个完全是有,因为香港的确是地少人多,现在楼价贵到不行,每一个人都很难买到自己理想的房子,付了自己一辈子努力,都还存不到钱。
我觉得这不仅是香港问题,好多地方都有这个问题存在,特别是年轻人,很难自己存一笔钱。
有些年轻人工作这么辛苦,还是需要有一笔钱去旅游,或者买买衣服,或者享受一下,还要给父母。
在看沈阳的新闻之前我还看到一个香港新闻,一个露宿者住在一栋空旷的大厦里,他在门口写了一个牌子,说这里有鬼请勿内进,后来在沈阳也有类似的新闻,所以这个问题真的是好多大城市会面对的。
记者:这次作为监制的陈可辛和作为丈夫的陈可辛分别给予你哪些方面的帮助?
你们在剧组又是如何分工的呢?
吴君如:基本上非常琐碎的事情,他就先帮我把关。
他为什么鼓励我当导演,是因为故事是我先发现的,他觉得喜剧的呈现也是靠我自己演了这么多年戏的经验,跟他的风格很不一样,但是他的确在监制方面帮助了我很多。
比如说资源,他有一个团队,这么多年在内地已经很好地接轨了,宣传上他们提供了好多帮助,还有找演员。
虽然故事已经有了,但是我还需要跟演员沟通,他就帮我找一些好的演员,不过最后拍还是要听导演的,他不会在现场指指点点,只是在现场太多琐碎事情,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剧本,我们打磨剧本时间非常长,他当然有帮助有参与,然后也有北京的编剧和香港的编剧,陈可辛帮我把这个团队建立起来的。
但是之前他在现场,我们作为监制和导演身份会发生摩擦,他会跟我说你不要这么天真,你不要这么不知天高地厚,你必须要有一些取舍,这个我明白,他说我明白身为一个导演有一些事情是必须坚持的,但到一个地步不能坚持的话你是一定要放手的。
譬如说我很想拍一点过于惊悚的镜头,他会提议算了,你现在还是把所有演员拍完你再去拍自己想要的吧,因为时间是金钱,他会提议,可能这个拍完浪费时间也会剪掉,大概就类似这种情况。
记者:那发生了艺术上的摩擦,最后听谁的呢?
吴君如:最后都是听导演的,或者是谁声音大就听谁的。
记者记者:那一般都是你声音比较大?
吴君如:对,哈哈。
拍摄喜剧不算跟风妥协,岳云鹏的表演最为惊艳记者:陈可辛导演之前曾经说过,大家现在都在跟风做喜剧,他现在放弃了很多大成本的文艺片的项目,也也过来拍喜剧,您觉得这是一种妥协吗?
吴君如:这个不太敢代替他回答,我觉得喜剧肯定是比任何类型电影比较好卖一点,在市场上我觉得是很正常的,好多人就喜欢看喜剧,并不一定要让我们去烧脑,所以喜剧在电影市场里面的确是占了好多优势的,但是我并不觉得是跟风,因为每一个年代都有它的经典或者好笑的、卖钱的喜剧,我觉得我自己第一部导演作品,应该就是要拍喜剧吧。
陈可辛是巧合,因为他这一次当监制,也不是硬要当,我也不是硬要当一个导演,只是我觉得刚刚好想到这个故事,我觉得好有趣。
他之前监制的那两部也不是纯喜剧(《七月与安生》和《喜欢你》),也是爱情为主,都是文艺片,刚好他觉得我要做这部戏他就帮我一把。
记者:影片前半部分有大量惊悚、僵尸元素,在拍摄的时候有没有找一些经典的港片进行致敬、参考?
在审查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一些阻力?
吴君如:当然有很多自己拍过的那个年代电影的符号在里面,但这个时候必须要配合审查了,因为刚才说其实我特别喜欢惊悚的,我已经拍了好多那种镜头,但是好多人就觉得可能观众一般都接受到某一种惊悚程度,所以我们做了几次调研,好多人提出还是以喜剧为主,惊悚就作为加分项吧。
记者:片中哪一位演员表现令你印象最深刻?
吴君如:岳云鹏,我觉得他真的有吸引观众的磁场,他就是自带喜感。
有时候我们给他对白了,他就会自己突然冒一句出来,我们就笑翻了,沈腾也很厉害,沈腾、潘斌龙、许君聪都是东北派的,我就觉得好笑,不用分地域性,因为这个故事也是大江南北不同的人组起来。
我们的方中信,帅哥,这一次很大牺牲自毁形象,我们想剧本的时候说男人都是喜剧效果,他身上很多毛,但是他可能会秃顶,通常都会遇到这个问题。
Papi也是第一次演戏,令我很惊讶,因为她演戏的时候真的很自然。
记者:把南北方的喜剧元素放在一起,会不会让观众感觉这是一锅乱炖?
吴君如:没有,我第一天就想把不同的喜剧风格放在一起。
一开始构思剧本的时候就是这样,一定要做一次大胆的尝试,也许会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选凌潇肃出于节目需要,最想与“市民刘先生”合作记者:之前你参加《演员的诞生》的录制,导师宋丹丹你们曾经在《笑傲江湖》中合作过,你对她有什么评价呢?
吴君如:我认识她是因为她以前演过很多春晚的小品,我觉得她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喜剧演员,但是因为她是在舞台上表演,所以我不敢评价她什么。
因为春晚那种喜剧,并不是我们港式那种套路,所以我觉得她跟赵本山老师表演的小品,都是很开心、很接地气一种表演方式。
我不知道怎么评价一个这么有经验一个女演员,因为我真的很少看到她演电影,那天我们上节目,她也宣传了一部她的电视剧,然后节目里剪了好多我以前的港片,她说:哎呀原来你拍了这么多电影,为什么我们那个年代没电影拍呢,我也不知道,我跟她合作的时候她都挺严格的。
记者:那一期在对决中你最后选择了凌潇肃,你说是因为他长的帅,外型好。
这个会是你选择演员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吗?
吴君如:我觉得好多演员出道的时候都想当一个明星,首要条件是帅气一点,因为人家买票付这么几十块,还是希望在大银幕上好看才行。
当一个演员可以慢慢调,拍电影的时候经过剪辑,经过导演,经过造型、剧情可以调,但外型真的很难调。
有时候好莱坞电影也是看偶像,帅气,然后我就觉得直接简单的评一下吧,你再慢慢仔细的讲他的演技,那就太长了,我觉得就是为了节目效果。
记者:你更喜欢演一些喜剧的角色,还是像《岁月神偷》中那样严肃一些的角色?
吴君如:很少演《岁月神偷》这种,因为这是可遇不可求的一件事情,刚刚好有这个剧本,导演又看到我一些特点,说我很像他妈妈那种感觉,所以不是好多人会找你演那种很正的角色。
记者:那你会喜欢演这种角色吗?
吴君如:我无所谓,我觉得什么都演也有他的缘分。
记者:那目前为止有没有一个自己内心相对而言最满意的角色?
吴君如:目前还没有,而且很难去评判。
比如说《金鸡》,你们觉得这是一部喜剧,但是我觉得《金鸡》是一部非常文艺的作品,只不过是用一个妓女的口吻去把这个故事说出来吧。
记者:最想和哪位合作过的香港男演员再次合作?
吴君如:那可真是太多了,我还是说说没合作过的吧。
其实香港好多演员我都没合作过,刘青云我就没合作过,我们两个拍了这么多电影,从来没合作过,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碰不上。
特别想与他合作。
参加喜剧综艺收获良多,未来接戏一定出于喜爱记者:你之前参加过一些内地喜剧竞技类的综艺,但成绩并不太好,这个过程中是否会加深你对于喜剧的理解,又是否会介意观众对你印象的改变?
吴君如:当初接的时候也这么想,我也跟制作团队这么说,导演说无所谓,我那时候特别纠结,我摸不透观众笑点在哪里,因为那个时候我都不知道什么叫二人转,也很少去看相声还有小品,但是现在回想那个时候我知道肯定口碑不太好,或者是怎样,我觉得还是非常值得来的,我就是从那个时候认识到这么多喜剧演员。
我当时硬着头皮,就是因为和投资的老板认识,还有和制作人认识太多年了,他说你好歹来支持我一下,最后那一季是沈腾胜出,我认识了马丽,我说有时候不要计算的太多,反而是对我往后那条路有很大的帮助,认识多一些朋友,眼界大开。
到现在我自己要弄喜剧,人家又肯来帮忙,相信我,所以人生有时候真的是这样,你以为输的那一刻原来也是会赢,我并不是说这部电影最后会赢,我觉得最起码我真的获得和学习了好多。
记者:现在有没有特别看好哪一位内地喜剧女演员?
吴君如:我哪敢说看好,大家都有自己的特色。
比如说周冬雨也是非常活泼,她也来帮我客串了一场戏在《妖铃铃》里面,但是因为片太长我就把她放在彩蛋里面,她非常放得开,还有Papi也是,以及焦俊艳,她常常都是演女汉子,但是这一次她就演一个比较活泼的网红,所以我觉得她们都很优秀和努力,也很有潜力。
记者:很多人评价喜剧女演员三要素“要很Man,要很丑,要很糗”,你怎么看?
吴君如:可以这么说吧,因为你要放得开,什么都需要你演,你的脸部表情还有心理状态肯定要放得开。
我自己在表演上也一直要这样放得开的。
记者:接下来有什么样的拍摄计划?
吴君如:我现在人生已经开始下半场了,演了这么多戏,也试过自己监制,现在连导演都做了,所以我觉得我现在要做的每一件事情,特别是演戏,都得是发自内心喜爱的,所以我现在下一步计划只是有大概的故事,如果弄成的话,可能两年后才会上映吧。
记者:还是导演是吗?
吴君如:如果找到一个合拍的导演的话,我就肯定请导演导,自己不需要这么辛苦了。
原文链接:http://ient.ifeng.com/43017265/news.shtml?ch=wt_ent
一开始是为了吴君如,和papi酱去看的,但是等到我去看的时候,真的是比我想象的要差很多。
可能是为了融合大陆人的评价标准,吴君如的部分被配了音,任何电影一旦配了音后,我就会逃离,没有任何的代入感。
曾经,看到一位影评人的评价,奥斯卡最佳影片中没有一部是配音的,力求原音,以突出人物的真实感,但是这部电影告诉我,电影还是不要配音。
昨天看天天向上,说吴君如是香港有名的喜剧女王,我曾看过她许多的电影,许多的电影也是有配音的,但是一点突兀感都没有,不知道是否是配音员的问题,也许是吴君如在演的过程中的口型并没有赶上大陆的语速,这也成为她需要考虑,但是有没有考虑到的。
这部剧从内容来说,确实很丰富,包含了惊悚,温情,背叛,欺骗,武侠,搞笑等等一系列的元素。
说实话,这么多元素组合在一起,组合的好就是经典,组合的不好就是烂片,很明显它属于后者。
我想,烂片对于现在的电影市场来说不是陌生的,特别是喜剧电影很难拍出好的。
但是,在烂片如流,粗制滥造的中国电影市场里,吴君如这部电影已经是算比较好的,毕竟是第一次做导演,第一次做到这样的程度,说明中国电影市场正在进步,只是太微小,我们国家的电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于内容,确实采用的是不是新鲜的素材,这样的素材以是明日黄花,确实对我没有吸引力,失去了以有的卖的。
值得肯定的是,在这部电影中,镜头处理,与音乐配合的挺好,插曲也运用到位,在恰当的时候确实勾动观众的心,抖动我们的心弦。
关于演技,在这部剧中并没有体现出来,很多角色没有很强的带入感,但是,我认为,如果作为一个假期的娱乐消遣,我认为是可以的。
《妖铃铃》上映以来,口碑两极分化,但有一点是影院观众的共识——沈腾和小岳岳很稳,承包笑点没毛病。
岳云鹏2017年演了7部电影,一套风格吃遍天。
但比起岳岳的以不变应万变,沈腾的表演风格却一直在调整。
2017年沈腾最引人注意的两部片子,《羞羞的铁拳》和《妖铃铃》,一个卷莲门副掌门,一个无良地产商,都不是主角,都光彩夺目。
但我不知道其他观众有没有和我一样的感觉——这两个角色都位高权重,发福的脸上常带倦意。
我挺喜欢沈腾,所以笑的时候有点心酸。
1、舞台十三年第一次记住沈腾,不在央视春晚上,也不在那年国庆档爆满的影院里,而是在话剧舞台前。
2011年开心麻花巡演《乌龙山伯爵》,当时在深圳华夏艺术中心,沈腾还没今天这么国民度高路人皆识,一舞台都是年轻演员,只靠演技功底分彼此。
戏里男主角谢蟹对女主角玛丽莲喊“静秋,我是老三,你还记得那棵开满西红柿的山楂树吗?
”全场爆笑。
当时我和影评人黄啸挨着,黄老师看完盖章:演谢蟹的演员着实不错。
饰演谢蟹的演员,把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小人物从城市小开到犀利哥的荒诞经历,生生被倒错生活逼到在坟地嚼了两年鲜花,演得很有层次。
回家特意百度:姓沈名腾。
2012年开心麻花再来深圳,巡演《索马里海盗》。
这次主演不是沈腾——沈腾是导演。
这部戏阵仗更大,14人同台飙戏,武装直升机都搬上舞台了。
当下很多人只知道喜剧演员沈腾,不知编剧和导演沈腾。
但他驾驭群戏的功底、对商业大场面的追求和把控,都是成熟商业导演的做派。
什么时候沈腾执导电影我一点都不会吃惊,不如说,他到现在都没导过一部电影,才令人惊讶。
从2003年《想吃麻花现给你拧》“左小山”到《今天的幸福》“郝建”再到今天喜剧电影定海神针,他厚积不止十年。
如果以2016年沈腾主演的《全明星版乌龙山伯爵》为界,那么他的舞台打熬历程是13年,演出次数以千万场计。
张译和沈腾的合作历史恰好也是13年。
《妖铃铃》上映后,张译接受采访说了一句话描绘沈腾:“我跟沈腾是2004年就在一起拍戏。
他现在的表演和过去2004年的他完全不同。
我看到他今天的表演,就会脑补他这13年的成长轨迹,他经历过一些什么,他思考过哪些问题。
所以我觉得沈腾老师的表演对于我来讲,是活化石式的。
”现在在微博上喊沈腾为“腾妹”的大批粉丝们,可能未必看过他早期的舞台剧。
连我自己回忆起2011年那场《乌龙山伯爵》都心有余悸:沈腾加马丽什么级别啊,说看就看了。
但如果可能的话,真的很想看看沈腾早些年的表演是什么状态。
想看到他成为“活化石”之前,那些曾经存活在他身上,而又在十几年演艺生涯中逐渐被剔除、割舍、封印的东西。
想看到那颗山楂树上,曾一度满开而又摇落的“西红柿”。
2、笑点与电影感笑点是不能解释的,但电影感可以。
从《心花路放》的酒吧老板到2019年将上映的《疯狂的外星人》,沈腾参演电影9部。
无论什么电影,只要他一出现,就是高能画面,成为点睛之笔,而又不夺他人光彩;无论什么电影,只要有他参演,就可以放心买票,哪怕一分钟也能承包一年笑点,总能值回票价。
《心花路放》里,沈腾戴着顶可笑的帽子,开了间夜色酒吧,很多人是凭声音认出他的。
第一次和宁浩合作,宁浩还是偏保守,给他安排了一个段子多、动作少的角色。
但就算只是坐着讲台词,沈腾也能用声音发挥演技,把段子讲得让人记忆犹新:“胖子你把脸转过去,再转过来,已经是第二次见面了”,“我这院里下雨下雪下冰雹,就是没下过手机”。
那次演出后,宁浩跟同行盛赞了一圈沈腾做事靠谱儿。
如今沈腾能加入中国喜剧电影第一大IP宁浩黄渤“疯狂”系列,除了国产喜剧电影笑点担当地位稳固之外,也是上次攒出的善缘。
《滚蛋吧!
肿瘤君》,沈腾在片子里演白百何前男友,在熊顿生日当天劈腿被抓。
按理说在电影里演劈腿男友不是一个很攒人品的事,换句话说就是“败观众缘”,但沈腾演这种猥琐小人物抱头鼠窜的形象很可爱,像大人在玩小孩子的游戏。
《夏洛特烦恼》已经被人说得没处下嘴了。
“一秒24帧,23帧都是满满的演技”,这是观众的评价。
无论它三观上有多少争议,起码有一点没得辩:那一年满电影院都是青春校园题材影片,但没一部比沈腾穿越回到中学那一段校园生活真实。
沈腾与亡母重逢时抱着他母亲大腿不撒手,泪如雨下又笑容满面抬头,换个演员来演可能得恶心死了吧。
在四十平米小屋中,沈腾和马丽的对手戏,是大银幕上的年度高光时刻。
《羞羞的铁拳》里,沈腾不担纲主演,但他跟团队一起出席了路演。
发布会上他对媒体说,“没有你们就没有《夏洛特烦恼》,没有你们就没有《驴得水》,这点成功你们给予了我们太多的帮助,我这次就是来站台的,为我的好哥们艾伦站台,为我的好搭档马丽站台。
也希望大家能够把更多的关注放在那些还没有成名的开心麻花优秀队员身上。
麻花有太多太多有才能的演员,按照表演才能来讲,我只是麻花的第二梯队。
所以各位,请举起摄像机照相机,记录下这些人成为巨星之前的样子吧。
谢谢大家。
”——就很多时候,打动你的可能未必在戏里,更在戏外。
3、喜剧之眼懂得喜剧的人,一定更懂悲剧。
用友邻猫小三的话说,“因为喜剧和搞笑一定是建立在对悲的洞悉之上的,这就是为什么纯粹的肢体搞笑不好笑。
”喜剧是温柔的、可以承受的悲剧,是一支重骑兵换上轻骑兵的装备,以幽默替代碾压式冲击。
但当他一旦换回重骑装备,你将被他全面击溃。
在《欢乐喜剧人》的半决赛场上,沈腾曾饰演过一次卓别林。
在别的团队都采取保守战术的时候,他却带着开心麻花直接背离了“小品”作为“语言类节目”的定义,跳出了“唯包袱论”的窠臼。
整段戏没有一句台词,以黑白为主的画面逼格高到天际,让人惊觉“小品还能这样演!
”沈腾最后摄影机前一个眼神,把多少人直接看哭。
那一刻的他,已经率领麻花团队跳出了胜负场,登上更高的山。
直到那部综艺节目的最后一期,其他几队的三板斧基本都砍完了,只有开心麻花还意犹未尽,七十二路散手未使绝,还能醉笑三万场。
很难想象沈腾不表演的话会去做什么。
这是中国电影的好时代,好艺术家生逢其时,是观众有幸。
作为一个喜剧,我觉得这个电影算是成功让我笑了。
2017年最后一天看的电影,那天是给郭睿补过生日,偏偏前几天我感冒了,那天嗓子也难受说话不方便,整个人闷闷的,一整天玩的都不是太好。
都说内向的人需要用独处来补充精力,感冒导致我那一整天都觉得她们说话好没意思。
还好看了这个电影,算是给我充了一下电。
我们坐在第一排了,五个人中间还夹了一个笑点特别低的大哥,整场电影下来,电影院里氛围特别好,大家都笑的很开心。
我觉得这样就不错了,有的电影能够深入人的心灵,让人震撼发人深思,这部电影显然达不到那个级别。
虽然不能让我回味做不到让我印象深刻,但它让我笑了,作为一个娱乐项目,那天选择看这部电影算是成功了。
从没有这么气的要来pen一部剧过。
看到一半就看不下去了,一度怀疑是不是自己思路有问题,一来查评分发现才4.2,懂了,这片子是真的看不了,无语到极致,要不是本着对结尾情节的好奇,真的想直接腰斩这部片子。
整部剧的情节切换完全找不到由头,尬的我头皮发麻——抒情不能共鸣,搞笑也没几个笑点,不知意义何在。
就好像在激流里游泳,时不时猛地磕到几块大石头,难以忍受。
一、商业电影的观感其实只跟视听语言有关。
面对审查制度,与其躲躲藏藏,不如一开始就借题发挥,告诉你鬼都是人扮的。
于是剩下的时间便可自在挥洒视听语言。
这是极其聪明的做法。
就像在网络谈论政治需要委婉的方式,中国电影也需要尝试在几尽相同的框架下让观众获得本不允许的快感。
二、很多港片的梗,比如无间道、比如古惑仔、比如功夫,比如我左眼见到鬼。
很难说是致敬还是抄袭,大概耳濡目染骨子里带出来的东西,自然而然用得顺手。
解读和辩识的乐趣多了几分,新鲜感却未必有。
虽然说世上本没有路,但走的人多了,路也就堵死。
情怀这种东西是把双刃剑,用得多了,观众心里自个也就懂了。
回想到上一次吴镇宇和吴君如同框,好像还是记忆中的“古惑仔”系列,一个是眼神冷酷神经无极限的靓坤坤哥,一个是有情有义洒脱大无畏的十三妹。
好像突然间站在铜锣湾和旺角的两个人,一下子跳到了萌桂坊,这一次吴镇宇的名字叫阿明,而吴君如的名字叫玲姐,两个人的相遇,还是那么奇妙和神经。
在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吴镇宇和吴君如分别以自己独特的表演方式被观众认可和铭记,但两个人的合作更是香港电影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除了《古惑仔》系列和《春田花花同学会》这样的擦肩而过,《年年有今日》这样少数影迷才看过的作品,不得不提的就是《朱丽叶与梁山伯》,这部电影,不但让大家看见了前所未有的吴镇宇和史无前例的吴君如,也让吴镇宇获得了第2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男主角提名。
在《朱丽叶与梁山伯》中两个人饰演的街头小人物尝尽了生活百态,两个人在情感上表现出内心相连的细微处更是打动人心,这样的角色与两人之前的神经和搞笑风格大相径庭,也让观众对两人的演技叹为观止。
这份对电影的缘分,让吴镇宇和吴君如的友谊延续至今,到了2017年,影迷终于又看到了《妖铃铃》里面“双吴组合”的再次合体。
吴君如把整个小世界搬到了萌桂坊里,而最先想起的“街坊”就是老朋友吴镇宇。
而吴镇宇也没有让吴君如失望,不但牺牲形象大方出演,还用自己的演技打造了一个连生活细节都诚意满满的“疯癫警察”阿明。
在电影中,吴君如通过对吴镇宇、方中信这样的老朋友的连接,加上焦俊艳、张译这样内地出色演员的加入,以及岳云鹏、沈腾这样喜剧的元素,将萌桂坊变成了一个回望昔日香港电影记忆、集合内地电影未来的这样一个空间,而吴镇宇也并没有让吴君如失望。
由于萌桂坊的邻居街坊众多,每个人的戏份都不太多却都精彩,尤其是吴镇宇饰演的阿明,虽然疯疯癫癫,但他在观众看不到的过去和历史中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如何通过这轻描淡写的几笔镜头介绍展现人物的全部历史和神经兮兮浑然天成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状态,想想这个角色除了吴镇宇之外好像也真的不太想得到别人。
据吴镇宇在发布会上爆料说,本来他和方中信的“地中海”角色阿仁是擦身而过的,被方中信抢了先。
虽然逃过了“地中海”一劫,让影迷松了口气,可《妖铃铃》上映后大家才知道,阿明这个角色被吴镇宇演出了别人无可取代的气质。
无论是平日警察扮相的一本正经,还是日常疯癫状态的“萌萌哒”,还是回忆杀那段让人潸然泪下,都被吴镇宇处理成不同层面的诚意奉上,每一个动作和表情都被控制的恰到好处。
特别让人感动的是,一场众人回身背景逐渐模糊、镜头聚焦到吴君如饰演的玲姐身上之时,只有吴镇宇还活在角色阿明之中,一丝不苟的为阿明设计了蹦蹦跳跳的步伐,在一片人群中把阿明的天真和无邪、善良和坦诚仅仅通过一个背影就展现的淋漓尽致。
对于自己演的每一个角色,吴镇宇都曾经有过自己的坚持。
在拍摄《冲上云霄》时,他看到下了飞机的机长都随意的拿着自己的帽子,心想作为“首位华人机长”这样随便怎么行,于是给唐亦琛设计了一个走路一板一眼将帽子端在手中的动作,以此展现出他对飞行的热爱、尊敬,对工作的严肃和认真。
作品播出后,所有的机长都开始注意自己的形象和态度,都开始模仿起唐亦琛,再走到任何一个机场,都能看见端着帽子的机长。
还有很多观众都津津乐道的那段与陈慧珊在罗马擦肩而过的戏,大家对吴镇宇的皮衣印象深刻,而这件衣服,是吴镇宇亲自为他脑海中的唐亦琛挑选的,这件衣服有点飞行员的样式,又带点时尚的元素,最重要的是胳膊袖子设计的特别合理,动起来衣服不会随着动作上翻,让他觉得可以体现到唐亦琛对事物要求的“小而美、朴实而精”的态度,至今这件衣服还留在他家的衣帽间,点点滴滴足以显示对角色的重视。
有影迷评价吴镇宇演戏很“神经”,难以想象这个词在他身上竟然成了最好的表扬。
无论是“古惑仔”系列的靓坤、《枪火》里的阿来、《爆裂刑警》里的阿Mike、《放逐》里的阿泰、《使徒行者》里的Q sir……所以当一个杀手转身变成了刑警、当一个混混转身变成了机长,似乎在吴镇宇的演绎下也并不违和。
他演过的角色个个形象鲜明、有无数的细节和小动作可以让影迷发掘,有无数的金句和段子让观众炸裂,接下来吴镇宇的“转身”,也足够让人期待。
这几年,吴镇宇除了继续给大家留下好作品外,也开始展现自己的“爸爸”身份,包括在综艺里潜移默化的展现自己的家庭观和教育观。
而在电影上,除了自己与儿子Feynman合作的《转型团伙》之外,吴镇宇在将上映的《脱皮爸爸》里饰演一个逐渐“返老还童”的父亲,与古天乐饰演的儿子进行再一次的情感搭建和共鸣。
而《转型团伙》中,与儿子Feynman的合作,也仅仅是因为自己想留下一份独一无二与儿子的夏天的回忆。
《转型团伙》中,吴镇宇真真正正的“转型”了。
与儿子拍戏,要照顾他的情绪、保持他的状态,当导演,要掌控整个剧组,包括乔杉、文松、衣云鹤这些北方喜剧人与香港元素的冲突和融合,而同时,他在剧中饰演他自己,“过气男星吴镇宇”,将在电影里和儿子抢市场,以及面对人生、面对电影、面对自己内心的一次转型。
时光匆匆,吴镇宇从靓坤,变成了阿明。
不变的,是依旧精彩的演技、是对细节一丝不苟的处理,是对人生、对演戏都一视同仁的认真。
感谢萌桂坊的“街坊邻居”和老朋友“玲姐”,让我们在阿明身上,看到了吴镇宇的以前、现在,和对角色不忘初心的未来。
电影《妖铃铃》终极预告_腾讯视频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因为吴君如,开心麻花,还是德云社?
总之,作为君如姐第一部指导的电影,我唯一的感想就是:作为一个演员,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好,别再比葫芦画瓢,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
先看下制作班底:吴君如——执导陈可辛——监制吴君如、沈腾、岳云鹏、张译、PAPI酱、吴镇宇、方中信、尹金宏、潘斌龙、齐枭飞——主演陈可辛,一线导演+监制,百度下你就知道他是很厉害的角色,但是他还是吴君如的丈夫,作为丈夫,为妻子的造梦计划身先士卒、鞠躬尽瘁我也是能理解的,但是我不理解的是:尽管这个片子这么垃圾,还是能赚的盆满钵满,也只有是在中国电影市场才能出现如此的诡异现象。
除此之外,吴君如、沈腾、张译、吴镇宇、方中信,都是那么优秀的演员,全身精湛的演技用在这里都浪费了,暴敛天物,真让人糟心。
PAPI酱明显由于经验少,演技还很稚嫩,但是也算是保留了她的本真,下次继续努力就好。
看了知乎里一个朋友们的吐槽,不觉感叹:说得真TMD对啊!
如何评价 2017 电影《妖铃铃》?在这个更新换代那么快,早已沧海桑田、几经变迁的时代里,为什么大家总是喜欢谈情怀而不是创新?
老港片的无厘头风格如果脱离了那个时代,它就是格格不入与不伦不类,无论你是有开心麻花还是德云社。
片子一开始还好,惊悚有余,搞笑兼顾,但是随后沈腾的登场,整个电影向着一种“我也不知道我在干嘛,我只想赶紧结束”的感觉走去,让人觉得编剧的脑洞奇烂,乱七八糟。
因此,到了后面,对于我而言,不再是享受,是一种痛苦的煎熬,加上电影没有特效辅助,全靠一大群人尬聊、强撩,真是让我想关电视的心都有了,可惜电影院的工作人员并不允许我这么做。
中国国产电影都有心照不宣的票房补助政策,因此每次票房成绩出来的时候,我都有种“里面有多少水分”的疑问,这部电影更是让拥有国版的《解忧杂货店》、《前任3》的年末电影市场“锦上添花”。
80年代早已经过去,现在都10后了好吧,别再扯情怀了,与其让一大堆根本没经历港片黄金时代的人强行带入,不如打死编剧,好好构思一下创新的问题吧。
以上就是我2017年最后看的两部电影,希望大家能避开雷区,欣赏到真正好的电影【佳片推荐环节】:2001年美国电影——《K星异客》,由深陷丑闻被禁的著名演员凯文·史派西,老戏骨杰夫·布里吉斯联袂出演。
这才是优秀的电影典范好吧!
前期第一次闹鬼的场景确实有些吓人,我也被吓了一跳,可能是我很少看恐怖片的缘故吧。
那段场景的环境营造确实不错,如果有好的鬼片剧本,用这种手法拍摄或许不错随着剧情转入搞笑,原本吓人的镜头迅速转为一种疏离感和笑点。
《妖玲玲》并没有试着让观众代入故事中,而是让观众以一种出戏一般的轻松看完了这部片子。
有点像看电视,所以对代入感和沉浸式体验有要求的观众应该不会喜欢《妖玲玲》演员方面除此之外,全篇似乎没什么可说的,吴君如是国配,可能原音会更好一些、吴镇宇和方中信饰演的两个古惑仔有些尬,但也能贡献一些尬笑。
(写于看片前的猜测推介稿,载于《看电影》。
)南方谐星搭配北方笑匠《妖铃铃》最首要的定位,是一部喜剧。
而很多时候,观众看似在挑喜剧,其实挑的,还是喜剧演员。
不同的演员有不同的喜感,终归还是要看挠的,能否正中自己的笑点。
导演吴君如很讨巧地,在喜剧越来越细化的属地里,分别挑了些个中好手共襄盛举。
演员风格千差万别,能够吸引的潜在观众层面,也就陡然增加了不少。
《妖铃铃》的两大反派由沈腾与岳云鹏担当。
开心麻花的台柱沈腾,颇有创造不俗笑料的才能,前年以一部《夏洛特烦恼》杀出影坛黑马路,吴君如对此也是赞不绝口。
德云社名角岳云鹏身兼“国民表情包”,虽然已在电影圈混出熟脸,但是依旧杵着就能让人发笑,偏生,还要来演一个坏人。
而且,这两个相差6岁的演员还要饰演一对父子,多少有点出奇与怪诞。
他们所要逼走的,是一群怪咖房客,这些形色各异的人物,可供雕琢的空间更为广大。
与吴君如一同合作过《古惑仔情义篇之洪兴十三妹》(1998)的吴镇宇与方中信,向来以型男形象行走江湖,但往往反差之下,喜剧作品同样过目难忘,此番饰演两个疯癫过气古惑仔,喜感俱在。
同样能有这种高反差效果的,以正剧为主的张译必然忝列其中。
相比之下,Papi酱虽是影坛新丁,但早就用乖张却真实的视频,赢得一票拥趸,这次走进别人写就的故事中,也被导演称赞能够自然生活在里面。
而潘斌龙、许君聪等喜剧演员,都该是各有光亮。
但不管其他演员已有多高成就,《妖铃铃》这一喜剧联盟当中资格最老的,经验最足的,还是要数吴君如本人。
纵横电影圈30年,“大嘴姑婆”、“女版周星驰”等封号哪怕会有偏颇,也足以勾勒她在喜剧界的地位。
《妖铃铃》的一大看头,就是看这位出演过上百部电影的演员,能够带来哪些惊喜与冲击。
她曾慨叹电影圈很大,许多导演、演员都没有合作过。
近年在《捉妖记》、《煎饼侠》的参演,也许让她进一步摸到了与内地不同的电影人,特别是喜剧主创合作的门道。
由此,在首部执导的电影中,她决定跳出自己的安全范畴,领衔这个喜剧联盟。
天南海北抓了一通,是很大胆的举动。
毕竟融合的环节稍一出错,那都是灾难性的尴尬。
如今《妖铃铃》的主演,单枪匹马的表现功底都不弱,粗分下的南北派别,也都有气质相融的形态,但风格不同的各路高手,要想形成一股气场相宜的合力,调和的功底十分关键。
但至少,《妖铃铃》用了个巧妙的基底,那就是“怪”字先行。
烂尾楼房客本身各有怪癖,反派也非寻常路数,如此,喜剧仰赖的行事准则与动作模式,也都有了看似千差万别实则天下归一的可能,正好对上了状貌不一的演员们。
港式搞笑融合内地幽默这么多种喜剧演员济济一堂,就不仅仅是个体的合作了。
毕竟,每个演员本身的喜剧风格一旦交织,就像是各式作料一并倒入汤底,总有强弱主次之分,来决定电影最终的色香味。
如何排兵布阵,如何规避喧宾夺主,都讲究融合的巧妙。
《妖铃铃》由吴君如打头阵,加上轻车熟路的方中信、吴镇宇,怎么也少不了浓郁的港式喜剧风味。
那种荒谬、怪奇、乖张、热闹的劲头,更是接上了贺岁片的路数。
吴君如深谙这类娱乐片的使命与要义,既然要博人一笑,那么造型、肢体以及语言,都要豁出去,玩大了。
于是这一次驱逐与反驱逐,注定了色彩斑斓、大呼小叫。
然而这些,正好都是印象中港产喜剧的亲切特质。
不仅如此,为了让港味,或者说自身的兴趣能有更多的体现,吴君如在《妖铃铃》中放进了自己多年来喜爱的僵尸和丧尸,“希望年轻的观众有带入感”。
这些惊悚的鬼怪在内地银幕上并不多见,然而前者曾在港片中蔚然成风,后者在欧美与韩国等地都有高企人气。
与此同时,《妖铃铃》也加入了内地观众更为熟悉的红衣女鬼,以及借助西风人人皆知的吸血鬼等等。
鬼怪的乱炖,及其“不兼容”产生的笑料,多少代表了通俗意义上南北喜剧风格的糅合,以及“冲突”造就的效果。
在这种心思下,《妖铃铃》的阵容,加入了大比例的内地演员,尽管他们本身各有流派与分支。
以往相对热门的内地喜剧,可能多为冯小刚、王朔这一派为主,精于用语言的包袱来制造诙谐效果。
不过近些年,多少也参照了一些港产喜剧那种闹热的劲头,像是开心麻花的《夏特洛烦恼》、《羞羞的铁拳》,段子有了,乖张与缤纷也没有落下。
当然,这些不过是粗浅分类下的粗浅认知,毕竟多年互通与影响以来,再难刻板区分所谓的源头或变异。
但即便如此,《妖铃铃》还是有自己的创见。
即便是吴君如之前参与过的《煎饼侠》、《捉妖记》,这些融汇各路人马的作品,仍是内地电影人主导。
那这一次,相似的演员搭配,却是由在香港影坛浸淫多年的吴君如前来领衔,如何融合,又如何产出,如何体现各自的优势,又如何呈现整体的新风,那都是可以期盼的地方。
吴小导演联手陈大监制刚才说了,为《妖铃铃》掌舵的,是吴君如。
从演30年,她有故事,也想表达。
以前住过的小区与小楼,依然好看的时候,就常见拆迁的发生。
对这些有记忆的地方,她“经常有这个情怀”,加上钉子户等新闻的触动,她觉得,哪怕不用讲大道理,电影也完全可以带一点社会的问题。
而所谓的“惊喜剧”,又是吴君如想要挑战的戏种,在擅长的喜剧基础上,撒一些惊悚的调料,做的人少,正好放手一试。
不过,从剧本创意开始,到统筹各大部门,还要身兼主演,《妖铃铃》的创作过程相当艰难。
吴君如也自嘲,“如果这一次成功,我就比较擅长当导演吧,如果还是演员成功,我觉得还是会继续演了。
”话虽如此,吴君如“那么有决心要做一部电影”,陈可辛还是能够“看到一个新导演的那种激情”。
吴君如花了2000多万,搭建了一座烂尾楼,凑了100多人,组建了一支丧尸团队,远超拍摄一部寻常喜剧的量级。
而陈可辛觉得能够过得去的地方,吴君如都觉得还要更好。
她笑说“近水楼台先吵架”,但最要感谢的,还是陈可辛的支援。
陈可辛之前凭借执导的《亲爱的》、《中国合伙人》等佳作,成功晋升北上导演的领头人之一。
而他监制的《七月与安生》、《喜欢你》,同样能够在票房、口碑、奖项上拳打三路。
值得关注的一点是,他手下好些作品,在前期会因为主创阵容、狗血题材等原因备受质疑,但当成品出现后,被惯性思维牵引的观众,又往往看到了许多新鲜的可能。
那种在庸常土壤上盛开的花,未必不会更具带有攻击性的美。
就跟许宏宇一样,吴君如也混迹电影圈多年却没担当过导演的人。
恰恰在跟新导演的合作上,陈可辛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他也自信,在这件事上,“并不觉得有人会比我做得更好”。
说到底,陈可辛带来过太多黑马式的惊喜,观众期盼再下一城。
而他俩本身专注的领域,一个偏喜剧,一个偏正剧,二人的珠联璧合,其实正是两种电影理念与风格的交融。
喜剧当中掺杂一些文艺情理,也许能让吴君如自身的情怀,以更融通的形式存活在这部作品中。
而内地与香港观众未必相互了解的笑点,兴许正好有了平衡的拿捏。
假如《妖铃铃》能在不同主创、不同风格的交汇中打破一些窠臼,那么,这种喜剧合作的新模式与新路数,都值得收起菲薄之心,好生观照。
5.5比预期的好一点点。剧本还可以,光怪陆离,就是节奏太差了,赶死赶活的,看得出预算不够,像是知道老妈要回家但忍不住使劲撸的孩子,撸到一半停下又不爽,但怕老妈推门进来又很慌张。最后结尾竟然十分钟就搞定了,当自己拍小品啊。不如做成小短剧比做电影起码门槛低些吧。
我,看了二代妖精,觉得这部态度很亲和,至少没有喂我屎!港片元素很多,拼凑起来就是一部童年情怀,故事中庸,整体流畅,作为处女作很可以了,陈可辛的及格打得诚恳。吴君如在我心里就像陪伴我长大的老阿姨,她一直强调自己是小学生导演,让我觉得有点可爱,祝福她。
东北开心麻花搭配港味怀旧恐怖喜剧,有新意,可惜篇幅太短,倒挺像过去港式贺岁片,闹腾一下就完。
惊悚到鬼都不想看
在这个档期,100还是蛮讨喜的题材,而且对于吴君如第一次导戏来讲已经相当不错啦
题外话:我目前喜欢的喜剧模式是用平实的表现手法去表现一件“性质”荒唐的事,最典型的就是冯小刚的大腕,葛优没有上蹿下跳,但名人尸体都能用来打广告这件事足够荒唐,已经是最大的笑点了。
让我想起香港16年的电影《good take》 一开始和其中鬼屋那篇套路蛮类似,都是无良开发商想赶走住户于是扮鬼,结果反被住户吓死~耐心看下去发现整篇故事很有香港80年代鬼片的好笑和无厘头,你以为这样就算了,结果又给你一个东西。总体来说有大笑也有温情,挺好的
前半部分笑的我肚子疼,后半部分看的我牙疼,映象最深刻的是一句我是警察,还有后面的丧尸舞,故事就是围绕拆迁,不新颖,还算可以
为什么我笑的跟傻逼一样?因为你们闲,我好不容易有空,看个电影感觉格外搞笑。。。再看一遍我还得再笑一遍。。。挺好一片子,越来越不懂豆瓣
复古怪力乱神老港片的feel,拼凑感略强,笑点有点硬,强煽更是尬出天际。像一堆花里胡哨的喜剧段子+惊悚丧尸元素堆出来的产物。演员们的表演也比较浮,没什么令人深刻的记忆点,毕竟无厘头喜剧更考验演技功底。
两星给沈腾和小岳岳,剧情不行,前面乱糟糟的 ,但是阎王殿那里沈腾和小岳岳真的是笑死我了
一星半吧,剧情中段疲软,但丧尸演得好逼真,为什么不直接拍成鬼片恐怖片呢。
实在太傻逼,太胡闹了。一年到头,我也算是看了不少傻逼一星烂片,这是看得最生气的一次,简直现场就要气炸。。。
本片的靈感來源於香港一篇業主用鬧鬼方法趕走露宿者的新聞報道,編導還刻意把原型香港的新聞放到內地背景,迎合內地拆遷戶的現實。首次擔任導演的吳君如,選擇了她最擅長的港產瘋狂喜劇模式去處理這個故事,此片像極了她曾經演的《猛鬼大廈》,吳鎮宇和方中信的過氣古惑仔也讓人頻頻夢回《朱麗葉與梁山伯》和《洪興十三妹》,還有大量中西殭屍的大雜燴的出場。當然,故事背後還有一個有些警世的主題,講述小人物團結起來打倒奸商的美好寓言,但結合起來,總是貌合神離,搞笑部分多半是硬滑稽的尷尬,而小人物打倒奸商部分又顯得兒戲牽強,不見得十分有趣,吵吵鬧鬧的整部電影,長度居然還不到九十分鍾,可見劇本的拼湊無力。
这个电影最大的优点是还不算太长。中间我睡了一觉,怪了,越闹的片子我越能睡着(上一回睡着的是《变形金刚》几来着,忘了),很少白天睡觉,能好好睡一会儿,醒来后又不觉得遗憾,这感觉还不错。
烂就一个字,我只说一次,我只会用评分表示。别太放肆,失去了坚持,看了你是我这辈子最后悔的事🐶
不知道该怎么评论,很少在电影院睡觉的我,睡着了, 不知道在说什么,电影是个故事,要把故事说完整吧。
其实我所期待的三姑style的喜剧,就是尽可能多的“白痴低能的笑位”。譬如粤语版我的笑位有:电梯里的瀑布汗 /“有位女士口部受伤” /铁头功 /“係有d污糟嘢” /报数/“灵感IQ称得上十分之高超,创意力量同幻想会吓你一跳”。【搞笑不易,属精妙学问技艺,且行且珍重鼓励。】
7/10 南北喜劇風格較難融合....
难道这部电影就是传说中的惊喜(惊悚+喜剧)片儿?这两个元素碰撞的还挺好,尤其是沈腾小岳岳这对父子冤家,担当了片中的大多数笑点。有一点港片风,还有温情设定,虽然有时略显浮夸但看着还算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