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是一开始觉得编剧一般,也就一个权钱勾结的公司阴谋典型电影。
这个老记者原来也和当事人纠缠不清,所以才搞到事情那么复杂。
最后真相大白,我觉得还是不错的,虽然还是那种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路子,还是要赞一下。
也许是因为太多的权商勾结阴谋论的故事太多,才会这样否定再否定,玩出了新花样!
不过心里还是有些遗憾,觉得并没有帅锅议员的杀人直接证据,那个枪手已经死了...........也许自己遗漏了什么?
state of play大家用这个名字查一下u'll find 另一部美剧,不要怀疑他们讲的是一个故事。
不过还是来说说这部电影:演员阵容强大,大家不要怀疑Russell是个帅哥,他的演技也一流,虽然不看好Ben,但最后他的表现也不错;故事显得有些仓促,当然你也可以说它是紧凑,不过对于我这个一向中肯的人来说真的有些仓促,虽然你并不会发现什么大荒谬大漏洞,不过急转直下的变化来得有些突然,尽管是应该突然一点,可是给人一种突兀感,并且有一种失望:明明可以有高潮的地方却一笔带过了。
不过最后结尾的处理是我一向喜欢的冷静。
Over'll 这是一部高于还行,可以推荐一下的好片~
两个好莱坞老男人,一个FBI的老桥段,小人物赶把巨头拉下马,作为一部电影,乏善可呈,写得必要也只是因为更新闻有关。
我所喜欢的媒体人,流氓原被革职,官方报道是因为考核不达标。
无所谓,只是有些悲凉,广州大道中289号有太多这样的故事。
沃尔特·克朗凯特去世的时候,奥巴马、克林顿说美国最值得信赖的人走了,在中国我们信赖谁?
政治家办报是中国的规则,要有理想还有睿智。
新闻采编资格证培训的时候,一个教授说,光有理想,那么就下海去开公司吧。
中国人民的“好记者”甘志远死在了工作岗位上,其他记者们被组织去观看。
百度介绍甘志远的作品皆宏大:海南百年铁路梦·历史篇、中国海上第一井。
我相信甘志远没有像克洛·罗素饰演的记者一样吸大麻、搞朋友的老婆,我相信他情操高尚没有收过红包。
可惜甘志远没有发现“国家要案”,他也许让人感动,但永不会让人振奋。
社会主义新的价值观已经否定了赖宁,孔繁森、王进喜也开始被人怀疑,我们不但要会工作的人,也要更懂得和热爱生活的人,包括记者。
中国有没有“国家要案”?
陈 良 宇算不算?
陈 绍 基算不算?
许 宗 衡算不算?
记者去哪里了?
中国记者不如人?
没有“国家要案”中国也有改变法律的“平民冤 案孙 志 刚”,报道此事的记者去哪里了?
签片的总编去哪里了?
《国家要案》的结尾是我最喜欢的。
新闻从写到被印成报纸摆在报摊的上的过程缓缓流淌,像一宗深度调查。
这是事实的陈述,也是新闻报道的要旨,没有高大全的颂扬,也没有受人钱财的打压对手。
也许这样的东西会被不 明 真 相地和谐掉,但我还是希望能看到一部中国的《国家要案》,或者《平 民 冤 案》,甚至一部纪录广州大道中289号的纪录片。
但是看到这篇东西的人怕是没有希望了,如果有这一天,相信那些流浪的“孤魂野鬼”记者们“死”也瞑目。
改编自同名电视剧的电影,故事理得比较清楚,演员也都兢兢业业,可是这种政治题材电影始终无法让人有太大热情,看时平平淡淡,没有什么觉得紧张刺激的,看完后也没有什么感想,倒是片尾曲非常好听,让人印象深刻。。。
据说原本布拉德·皮特和爱德华·诺顿计划签约该片,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促成,真想念他们的《搏击俱乐部》。。。
和Russell Crowe主演的另一部同类型经典《惊爆内幕》相比,《国家要案》剧情的推进并不出彩,中规中矩但算不上这类型的经典,但是《国家要案》把报业没落和网络兴起作为一条隐藏的线索埋伏在电影里,在我看来是本片最大的亮点。
2000年左右推出的《惊爆内幕》以电视新闻人为主角,而且那时候正值IT股在纳斯达克上集体泡沫破碎的时候,网络只是报纸和电视新闻的转载媒介,博客尚未兴起,YOUTUBE还没出世......而到了2009年的今天,正值整个金融业和实体经济爆发危机的时候,传统传媒业遭受重创,《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芝加哥太阳时报》纷纷申请破产保护,就连全球发行量最大的杂志、西方人的心灵鸡汤《读者文摘》也申请了破产保护,相比之下,此时的网络已成为大多数人的首选媒介,BBS和BLOG使得人人可以是记者,YOUTUBE让真相更加形象,Twitter实现了现场直播......总之,网络改变了媒体的格局,甚至改变了媒体的生态系统,传统传媒,尤其是报纸的没落,已经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网络和传统媒体的竞争,在电影里只是作为暗线,并没有直接表现,但是导演还是通过剧情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Russell Crowe扮演的报社记者,一开始给观众的感受就和他那台用了16年的老电脑一样,让人觉得他out了,而配合他共同调查这起政治阴谋的女搭档,报社网络部的Rachel McAdams一开始也是这么认为的。
但随着二人共同调查案件的一步步深入,Rachel McAdams越来越感觉到Russell Crowe作为一个老记者的职业素质,他的新闻敏感性、逻辑思考能力,以及到最关键时刻,对于新闻真相的尊重都给了这个年轻的网络记者深刻的印象。
影片快结尾的时候,所有人,包括网络部的Rachel McAdams都在对Russell Crowe说:干得好。
也许报纸最终是会被网络所取代的,也许网络会取代一切,可无论媒体介质怎么变,对内容的探取、对真相的追寻永远不会变。
影片结束的时候,展现了报纸印刷的全过程,比起上世纪中期和以前的技术来讲,已经先进了很多,可是依然让人怀念和向往那个美国新闻业的黄金时代。
所谓向往,是因为无法拥有,就好像中国的记者往往都很YY美国记者可以拥有水门事件的荣光一样。
卡尔坐在自己的电脑前,闭上眼睛,沉思。
他的背后,站着自己的老板,自己的搭档,同事。
他睁开眼,一长串的文字从因为调查而受伤的手指中流出来,一个个旁人所不敢提及的名字散落在其中,散发出死灵一样的光芒。
军队,垄断机构,政府议员,国会,丑闻……记者在一步步的调查中,越是接近真相越是被一种恐惧所笼罩。
在医院病房里,她哭泣过;在报社走廊里,他彷徨过。
但是,他们是记者,他们是truthseeker,事实给予新闻以力量,他们因为追寻事实而充满力量。
电影永远是我们的一个梦,美好且给人力量。
我很喜欢片中那些个偶尔出现的俯视镜头,对话的两人变成渺小的存在,似乎总有人在注视着你,他让你知道,你所做的一切并不是无意义的。
抛却故事的种种瑕疵,我觉得这是每一个新闻学学生都应当看一看的电影。
至少当下次有愤青在指责记者的自以为是的时候,你可以拿电影里的台词来反驳他:为什么呢?
因为没有人看报纸了?
是这样么?
一篇报道关注几天就变成了包装纸?
尽管人们对于报纸有这么多的谣言与怀疑,但是我仍然认为人们知道真正的报道和胡说八道的区别,人们也会很欣慰的知道,仍然有人把事情公开,把真相印刷出来。
一部典型的政治悬疑片,情节紧张,环环入扣。
资深老道执着真相的记者,暗怀鬼胎的议员,暧昧不明的桃色事件。
随着剧情的推进,故事不断翻新状况,直到最后彻底反转。
可惜节奏太快,一些细节来不及辨认琢磨便一闪而过,烧脑得几乎并没有真正看懂最终真相的逻辑。
虽然罗素克劳貌似也很有名,但看片过程里从始至终都在暗忖这个男主的角色若由史派西大叔演绎也许更有魅力~
影片改编自BBC热播电视剧,我一向是不待见电视剧的,所以很欢迎这种既有好故事节奏又紧凑的改编。
开头的一幕跟“独奏者”有点像,一个风光不再的记者,一个摇摇欲坠的传统媒体。
在即时更新的互联网面前,传统纸质媒体的危机不可避免。
选择销量还是选择真相?
为了报道,Cal隐匿证据不交给警方而独自调查,间接害死了两个人的性命,为了报道,Cal利用了老友和老情儿,为了报道,Cal不惜触犯法律,并以身犯险。
当然,结局把单选题改成了多选题,媒体既报道了真相又提高了销量,这也算大团圆吧,这也算主旋律吧,这就是好莱坞。
从影片的内容来看,是批判了腐败政治和赞扬了无冕之王。
我不否认有这样的极富正义感的记者存在,但我否认有这种媒体存在。
就拿本片的原作方BBC为例,看看他是怎么报道最近有关中国的事件?
完全不经考证的报道,一切的报道都为政治服务。
而CNN就更不必说了,国人早就开了AntiCNN的网站。
这些道貌岸然的媒体,到头来只不过是政客的枪而已,要你打哪里你就得打哪里,可笑的媒体正义。
这当然是一部关于米国新闻运作并理想化了的电影。
有多少真实性有多少戏剧性姑且不论。
但无疑这是一部可以让我们理解新闻自由原则的电影。
先说两个细节:小本扮演的议员衣冠楚楚,道貌岸然,克劳扮演的记者邋里邋遢,衣冠不整,但在做人的干净程度上未必衣着光鲜的就未必胜过衣冠不整的。
报社在审议对牵涉到高层人物的稿件时,小心翼翼,不敢肆意妄为,但只要有证据,绝不手软或畏缩。
再说最近看的一个新闻,纽约时报的年利润只有6000万美元,不敌上海一家晚报的6个亿。
交流时时报的记者对他们竞争激烈的环境大吐口水。
看到这个新闻时真让我也有点不好意思。
抛开新闻环境的好坏与记者职业操守的优劣不谈,只考虑新闻的社会价值,一个良好的新闻运作机制,实际上可以大大降低社会成本。
首先可以免去大量无价值的宣传,其次可以减轻纪委、反贪局、审计署的大量经费以及工作压力,再次可以让我们看到更全面的新闻。
现在假新闻已经不多了,但我感到只要涉及敏感题材,我所看见的听见的几乎全部是片面之词。
举个例子,最近有关利比亚的新闻,如果没有点怀疑精神的话,很容易让人得出一个结论:欧美国家正在为了石油而无情地用飞机、军舰狂轰滥炸无辜的利比亚平民。
但事实可能是卡扎菲的残暴激起了西方社会的一致反感。
好的新闻让你看到生活中真实的残酷,真实的卑劣,真实的高尚,真实的感动。
而有些新闻让你永远活在谎言之中。
有很多年了,我已经不再看新闻联播。
Bingham在片中完全成了一块鸡肋,特别是最后一场戏,莫名其妙地不知要去杀谁?
如果要杀卡尔,首先他怎么一早就知道卡尔会去议员的办公室?
其次为什么不像上次在停车场那样速战速决,反而先说了一大堆废话,最后导致自己先被击毙?
而且如果明知要和卡尔面对面,那么近的距离为什么不用手枪,要用步枪?
不要告诉我是因为他当过步兵哦,停车场的那场戏他可是用手枪的。
女记者去医院时,胸前明晃晃地挂着Washington Globe的工作证,撞见Bingham,后面这个女记者应该也有生命危险,居然波澜不惊、P事没有。
送Pizza的小孩在黑暗中多看了两眼都被毙了。
Bingham死后,能指控议员跟踪Baker的唯一证人没了;虽然那几张照片还在,但议员可以说是安点公司让人拍的。
那么议员又是因为什么罪名被起诉的呢?
议员的妻子到底是怎么知道Baker一个月挣2万6的?
Bingham告诉她的?
那Bingham也是双重间谍?
另外,卡尔凭手臂上的一个纹身就想到了Bingham上衣背后的图案——首先,他如何在被追杀的情况下看到杀手的后背?
其次,Bingham根据上衣背后的图案给自己的手臂纹身,这难道是一个惊天大巧合?
还是那个符号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影片都没有交待。
总的来说,情节东拼西凑,十分生硬,仅靠配乐来虚张声势;剪切很碎,给人一种虚高的感觉。
如卡尔第一次见安点线人和多米尼克的时候,镜头在几个角度之间不停地快速切换,给人造成的印象是好像有人在监视他们的谈话,结果也是空穴来风。
我不喜欢这样喜欢吊观众胃口的片子。
既然运足了气,就要发功——拍电影又不是卖拐。
也许BBC的迷你剧会好看得多。
p.s. 影片最后那段煽情戏,卡尔在众目睽睽之下眼含热泪赶出了一篇声情并茂的稿件,换了我可做不来。
你可以吗?
两个记者,干了警察都没干明白的活,以为Ben是主公,结尾才暴露他是个反贼!ps:罗索克劳的那两撮毛再配上小墨镜,还真有点红星大飞哥的范儿
去电影院之前就知道不会太好看
斯蒂芬的妻子为什么知道秘书每天2万6的事情最后还是没交代啊,莫名其妙。
很一般,还是去电影院看的……
本片是一个室内场景与对白为主的电影,但你绝不会感觉昏昏欲睡。导演用一气呵成手法将这部悬疑故事表现的淋漓尽致。值得一看。
给三颗星的理由:在结果揭晓后,才发现情况比想象中简单。大牌较多,演技都不错,但这种悬疑片似乎比较老套了!
结尾真是败笔。好好的片子,结局的稀烂。
好莱坞翻拍真是不厌其烦。。这个电影还算中规中矩,可惜看完后印象不深
乏味到过了这么久还记得上来给个差评。Russell Crowe 已经沦落为票房毒药。Ben Affleck 过气到无力回天。尤记得坐在电影院里的看的胸口发闷的感觉。
精彩,过瘾。这简直就应该是美国大学新闻专业学生必看影片啊,罗素克劳留着长发腆着肚子饰演不修边幅却机智老练无畏的华盛顿记者,真想不出谁还能比他更有型,悲催的小本啊,那张扑克脸,还是安心当导演吧,自导自演才是你的出路。
看到一半没看懂,于是回头重看……
结尾太败笔了 连开头都一起毁了 不如设计为夫人是幕后黑手
老套的剧情 让人昏昏欲睡
一个记者的单枪匹马,也是电影才能有的一个神话吧
这类片子的传统就是罪犯往往是开始的受害者。
大银幕久违的侦探片,很兴奋。各方面表现都良好,但是就是给人有点“为了紧张而紧张为了惊险而惊险为了悬疑而悬疑”的感觉,或许这种故事还是用电视剧能讲得更好。
中间有一段时间差点睡着,整个剧感觉莫名其妙.......
毁我七夕
看了英剧这个电影就变得看不得
Russell Crowe这也太胖了吧....Ben Affleck 都成大叔了演技还没提升。整体来说情节紧凑,剧情不错。不过结尾的出现比较突兀,铺陈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