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剧大抵是编剧最爱,不必洒出匪夷所思的狗血就能让观众看到每日上演的生离死别。
平淡生活的每刻,都会有一些人因一个诊断晴天霹雳,因一段医治审视人生。
从开头到结尾,实习医生成长之快,也因每次on call的36小时,看到常人36年都未曾见识的意外。
15集有关期望的台词被这么多人记住,是因为它的易代入吗?
为没有结果的期望苦苦挣扎,为自己与亲人期望的冲突辗转反侧。
期望,是医治苦难的良药,还是带来苦难的病根?
如果小女孩从来没有拉小提琴的梦想,如果奶奶对孙子不是那么期待,他们的忧思会少些吗?
又或许,失落和苦难,本身就不是一个坏词,感观通过对比而放大,快乐因为苦难的伴随而被珍惜。
只有像一康一样曾坐在轮椅,你才会把50cm的视线高差视作幸福。
看到后面总有种埋怨剧情的冲动,一定要奶奶在看到证书之前闭眼,一定要一只玻璃瓶毁灭一康的人生,一定要鱼仔与一健之间徒生纠结,再往他们的生活中投入一颗随时爆炸的炸弹,享受幸福的背后绷紧一根随时与命运决斗的弦。
然而这一切确实是可能发生在你我身上的事,悲剧总算可以提醒旁人:真挚的念出誓言,在爱人【可能的】患病之前;勇敢的追逐理想,在亲人【可能的】逝去之前;努力的不荒废现在,在你【可能的】所剩不多的人生里。
一直很喜欢看医疗剧,也是因为一直大爱TVB经典医疗剧《妙手仁心》,所以当TVB从决定开拍《on call36小时》开始一直到出街,一直期待关注着。
虽然这次是从实习医生的话题入手,但是看到那些初出茅庐的新人本色的出演者刚从医学院毕业,在一次次面对生老病死后,在经历每一次周遭的人的变故从而反思成熟,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跟随剧集一起去感悟呢。
在Andy身上,有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总会或多或少有的胆小怕事缺乏自信。
明明可以做到的事情,却总是怕这怕那,也许那是因为害怕承担责任,但是如果不去勇敢踏出自信的第一步,又怎么可能会成功呢。
Andy需要嫲嫲走过人生最后一段路的惨痛代价才最终明白到的真理,如果我们用心感受后就可以去领悟,那么请从此相信自己,只要有信心,一切皆可成功!
美雪也许是和Andy最大反差的一个人,过度好胜,其实与缺乏自信一样累事。
每一个人都有她能力的极限,做不到强撑,也许最后的结果就只能是累人累己。
医生是一个责任重大的工作,固然是绝不能因为自己的好胜和过度自信拿人命来博,但是其实生活中好多事,也一样,有时候就只是因为一念之差,搞的最后酿成不可挽救的严重后果!
但是犯错之后,如果你可以向美雪一样,最终蜕变,从中学会放低自己的好胜心,学会量力而行,把好胜心变为良好的自信心去更好的做人做事,那么你就是蜕变后最靓丽的蝴蝶!
你才没有辜负自己的天赋和能力!
洋葱是我最喜欢的角色,阳光大男孩,起初的他就好似我们每一个长不大的却又必须去接受责任的人一样,害怕承担责任但必须学会去做好自己拣的工。
如果你有这个能力,就必须承担这个责任。
所谓的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看着医院上演的一幕幕生老病死,明知其实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永远是健健康康顺风顺水的过每一天。
无奈,生老病死是每一个人必须要在一生中不断面对的,旁人的,亲人的,朋友的,挚爱的,甚至是自己的。
生命太过无常,会因为一次飞来车祸,让你一辈子要内疚。
也可以让你变成一个要一辈子要坐轮椅的废人,这些,你无可奈何,无法改变,可是你却可以选择接受更乐观的去生活,谁说坐轮椅的人不可以活的比一个四肢健全的人更充实更快乐更有意义呢?!
又或者,在你拥抱到最快乐最幸福的生命时候,又突然夺取你的生命呢。
也许你只是横死,不再感到痛苦或者任何悲伤,但是你的家人朋友爱人却是痛不欲生。
其实最惨的究竟是死的人还是活着的人根本无法计算。
鱼仔的突然患病到面对到接受整个过程和一康的猝死至少也该让每一个看的深刻体会到了一件事,每一天可以健健康康,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做的事其实已经是很幸福的一件事,只是因为这样,就足够让我们每一天感恩上苍,学会要珍惜这样的福分,珍惜生命,学会爱。
爱我们自己,爱我们身边每一个我们应该爱的人。
因为趁生命无take 2的机会,学着积极的过好每一分每一秒!
终于等到《on call 36小时》的大结局,虽然最后鱼仔的病并没有痊愈,但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可以称得上是比较完满的结局。
其实医生题材的港剧,之前就有很多,例如《妙手仁心》,《仁心解码》等等。
但是很少像《on call 36小时》这部如此打动我。
至于打动我的地方,可以从以下三点来总结:第一、是戏中医疗专业术语的对话,记得友人的一句玩笑(友人是学医的),说内地有一部医生剧在模拟手术的场景时,对白中催尿素的用量竟然是实际情况下的200倍!!
但是在《on call 36小时》中,这种不靠谱的现象似乎并没有出现,相信剧组人员并非个个都学医的(即使学医也未必每个科都了解得如此清楚),要收集这些医学术语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而他们做到了,这充分体现了港剧剧组人员的用心和敬业。
第二、是戏中角色对生与死的看法。
无论是一康的过身还是鱼仔的重病,戏中都充满正能量,鼓励人积极去面对死亡或者不幸。
特别是一康的器官移植帮助到另一位活泼的少年这一幕,我觉得尤其感动。
中国人很忌讳“死无全尸”,将死者的器官捐出,不是每个家属都愿意。
但是,又是否有人想过,将器官捐出,其实不仅能够帮助别人,而且是给了死者一个生命延续的机会?
这里我并不是批评不愿意捐出器官的做法,毕竟这个是以自愿为原则的,我只是想说明,其实事情可以换个角度去思考。
这样去想,会否对生与死有更加客观的看法?
第三、是针对结婚誓词的解读。
“无论疾病还是健康都彼此相爱、珍惜,至死不渝”这句话在结婚时基本都会讲到,但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
一件头说过一句话,给我很深刻的印象:“现在年轻健康当然爱,但到老了,丑了,病了,难道就不爱了?
”结婚誓词,并不是在结婚仪式上说过就算,而是要用行动去实现誓词的诺言,一件头和鱼仔的爱情做到了。
《on call 36小时》总算结局了,期待TVB接下来有更多优秀剧集,今日还听说《on call》会有续集,希望是真的
三个好兄弟,一个黑面神弟控神经外科医生,一个儿控男护士,一个骚包花心骨科医生;两个好姐妹,一个强势直接,一个傲娇任性;两个好朋友,一个二货总是很受伤,一个弟弟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这部剧最喜欢的就是洋葱啦,特别是洋葱英雄救美之后还被人家哥哥凶:“以后不准招惹我弟弟”之后那委屈却“我偏要,气死你”的眼神真是太苦逼太可爱了哈哈哈。
到弟弟家蹭饭,弟弟却给女孩子夹菜,洋葱不满的对龙仔说:“就知道假绅士哄女孩子,早知道我就穿裙子来了”(龙仔淡定的表示谁理你啊),真是笑到我打跌。
说起来,洋葱完全很无辜啊,但是洋葱弟弟你知道么,弟控的弟弟是不能招惹的啊哈哈哈。
两兄弟之间平时的交流都能感觉一阵电流什么的。。
男主和骚包医生躺在床上玩闹,骚包医生说什么:“你不是暗恋我吧”,男主那暧昧的一笑……还有每次看着人家的那个眼神,我说真的,不仅他怀疑,我也很怀疑啊……男护士整天就知道儿子龙仔,上班每天都想着什么时候提前下班好照顾儿子。
儿子为了老爸能多陪自己,假装身体不舒服呆在医院。
我只能说,龙仔你这手段和腹黑程度简直甩洋葱哥哥几条街啊……女主和妹妹后来才相认,妹妹傲娇得要命,还和姐姐抢男朋友;姐姐为了妹妹,居然也做出退让的姿态,什么啊,我以为这样的剧情在10年前就奥特了原来还有吗?
不过妹妹说真的,你和你姐才最合适啊最后总算回头是岸也不迟啊。
哎妈,我究竟在看什么啊?
这明明是一部励志剧(?
)啊。
好吧,其实看到后面,虽然狗血撒了一盆又一盆,结局也是港剧惯常的一对儿一对儿的皆大欢喜,就算没有,但凡单身男女,只要关系还行,总能给你凑成堆。
不过我这没出息的,还是看哭了好几场……毕竟,不管经历多少苦难,人都希望最后能有好的结果的。
三天的时间,把ON CALL看完了,好多处都很感动,每个人死的背后都有一个感动的故事。
小鱼跟一件头的感情一波三折,这也不禁让我想到了现实,人们总是不断的错过,最后找到真爱。
TVB的电视,不会太现实,但是你会觉得剧情的发展是理所应当,虽然近两年TVB电视剧不再似以前那么引人入胜,可是这部电视剧的确是一部值得看的剧,在里面可以找到很多发人省醒的桥段。
总之,支持TVB!
这部剧是我初中时候身边同学一直追的,我是一个骨子里有点违逆的人,全部人都喜欢我偏偏要先不看哈哈哈,然后最近才在电视回看片单看到有这个剧,好奇就打开看了,一看就收不住了,连着几天就把它追完,里面的台词真的很戳我。
让我印象深刻的有这么几处:1.一场车祸发生了,有两个病人留到了慈爱医院,首先送来的是一名受害者,也最先验过伤,有脑创伤,能救的机率不高,另外一位肇事司机,是金老板的儿子金世荣,伤得不深,及时救治则会有百分之九十的成功率,但当时由于两个原因,一是受害者最先送来,也最快验伤,二是女主认为他是受害者,必须要他存活下来,那位能救机率不高的受害者先进了手术室,但由于仅有一件手术室,所以男主一直都想再等等,等了金世荣的验伤报告出来再决定,看谁能救的机率更高就救谁,但女主只是觉得他是看在钱的份上,认为他那么急切想要救回金世荣是因为那是有钱人的儿子,而最后他们在没等金世荣报告出来就急匆匆去就那位受害者,结果受害者救不成,那位有钱人也因失救而死。
我们常常因为一些道德观念而忘掉了自己的身份,我们都是平凡人,很容易被情绪牵着鼻子走,作为老师,可能会因为家长的素质不好而迁移到他的孩子身上;作为医生,可能会因为病人的为人处事犯过的错而不愿尽力去救;作为厨师,可能会因为食客的不礼貌而把菜做差。
但其实作为老师,我们的本职工作是教好孩子,无论他的家庭环境如何,无论他背后有什么故事,只要我们被人称呼一声老师,我们就应该认认真真地去教,除非是他自愿放弃,同样的医生的本职工作是尽力救能救的病人,而不是救之前还要思量病人的过错,我们不是法官,我们不能私下定罪,很多人或许做了很多错事,但只要我们不是在那个可以断他生死,断他罪名的位置,我们都不应该随意做出不理智的判决,做好自己的工作,他自会遭应遭的罪。
2.医生使命的定义:两三千年前,希波克拉底就说过,不是每个病人都能救回来,没人可以逃避死亡,可是在病人离世之前,医生尽全力让他们舒服安详地度过最后的日子,就是对病人最大的帮助,对家属最大的安慰。
3.“健康的人不一定快乐,而有病的人不一定不快乐” 这是一件头在听到一个病人说“如果做完手术我还要天天困在家,每天都要过的不快乐,那我做手术来有什么意义呢,在结合他弟弟说的“开车有危险,那搭车呢?
搭车也会有危险,难道我每天都不出门吗?
如果要活的那么不开心,有什么意思呢?
”,说出的话。
这句话跟我一直以来的想法很接近,我一直都认为人应该追求他想要追求的东西,尽力地在有限生命中体会无限的美好,小的时候我想要一双溜冰鞋,我妈因为担心我摔跤没批准我买,我那时的不快现在仍多少有点感觉,于是我告诉自己以后劝人或是教自己的小孩,我都要让他尽量开心,只要是不是上瘾或是身体完全抵不住的那些事情或是过度的,他想要做的,都鼓励去做,让他享受有意义快乐的人生。
4.有病要告诉身边的人知道:很多时候我们都认为自己有病便会成为家里的负累,不想看到家里的人忧心忡忡的样子,但是当自己有重大疾病的时候,却是更应该告诉家里的人,因为如果不那么做,当他们在完全没有心理准备就要看到你离开,那么他们不仅伤心,这还会成为他们无法弥补的遗憾,因为他们会后悔没有好好珍惜与你相处的最后时间。
5.不说了,最最最感动的地方:
其实这部剧最大的感触就是它一直在提醒我们一个事实就是虽然每个人死亡来临的那一天都不确定,我们也不确定自己会以什么方式结束我们的生命,但可以肯定的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死亡,只是有时候可能活太久了常常都忘记死亡,有了病,有了意外,有了伤痛,我们就会迸出无数个“为什么”,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我会这样,为什么我如此倒霉,但是其实这个世界上遭遇逼近死亡事情的人不仅仅是你,每个人都会,所以无论外界发生了什么,我们都要牢记住,我们都会死,所以我们要更加不浪费自己的生命,起码死的时候也能没有遗憾,平静安详。
1.目前为止,大陆医疗剧的天花板是2005年的《无限生机》,香港医疗剧的天花板是《On Call 36小时》,日本医疗剧的天花板是《白色巨塔》,美国医疗剧的天花板是《豪斯医生》2.港剧总是既有鸡毛蒜皮的狗血,又不忘告诉我们大方、包容和以德报怨,丝毫不掩饰人性的任何一面。
剧情绝大部分都能猜中,却也偶尔有狗血到猜不中的剧情。
剧情节奏欢快,丝毫不拖泥带水,爱恨情仇让观众的心情跌宕起伏,总是不自觉的让人感动,结尾万年不变的大团圆结局总是令人心情舒畅。
3.本剧非要让张一健把字迹弟弟弄残,最后让刚追到女友张一康死于高空抛物的两个啤酒瓶子,演员档期就这么紧吗?
至于吗编剧同志?
我承认悲剧效果拉满,真的是把最美好的东西毁灭给观众看。
男护士吕小益不领情反而骂屠护士长,真的让吕小益瞬间成为第二个温兆伦啊,真的好招人恨,而且吕小益好不容易找到气跑的屠护士长后,看到大哭的屠护士长后,一番交谈,小益拿出了一包纸巾,但是不是把整包纸巾递给屠护士长而是只从这一包纸巾里拿出一张纸巾,确实是从细节上反应了小益这个人物的小气性格,但是作为观众,我对小益的所作所为一直耿耿于怀,至今不能平静,就不能给整包纸巾吗?!
前几集的淇淇应该说是女追求者的典范、女友界的宝马啊,可是淇淇几集后人设的崩塌,瞬间把我拉回了现实,让我感觉再也不会爱了……港剧这种浮夸的魅力是大陆剧永远写不出来的4.在感情中,不看婚否,不看先后,得不到爱的那个才是第三者。
5.时间的长短培养的只是亲情,了解的欲望代表着爱情的萌芽,了解的广度代表着爱情的热度,了解的深度决定了爱情的质量,而双方的成熟度决定了爱情的寿命。
6.好胜其实源于自卑而不是自信。
越自卑就越想证明自己就越好胜。
真正自信的人是不屑于当众证明自己的。
7.公立医院的医疗条件肯定不如私立医院,但公立医院是普通百姓的最佳选择,私立医院是整个医疗体系的重要补充,两者不是对立关系,服务不同需求的病人8.一个人是否该死,是否可以死,医生并不是决定者,医生不应该被神化,他们不是造物主,也不是阎王或者天使,医生就是一份职业,同司机,厨师等并没有不一样,医生只是肉体的修理工。
9.为什么造物者设计的生命要有寿命,就是为了让生物们懂得敬畏,学会珍惜。
10.号称TVB版贾静雯的黄智雯,真的是姊妹版,黄智雯其实就是婴儿肥的贾静雯
(我用这个标题的意思其实就是:这句歌词怎么没了?
= =)其实On Call就是一部TVB狗血剧,姐妹失散多年、姐妹争/让男友、弟弟车祸丧生等等桥段不乏;这也是一部力捧新人的剧,年轻演员们演技都很生涩,每个配角都有好几集的故事可以讲;这更是一部励志剧,每个houseman都经历了一番成长方才懂得希波拉底誓言的真谛;这也是一部基友剧,帅哥B总是问帅哥A“你是不是暗恋我呀”= =;而苦逼的主角呢,他们路途坎坷,直到最后一集才好不容易牵上手(!
)。
这部剧有什么好的?
最初看On Call,完全是因为听说了Joey要唱主题曲《连续剧》,作为脑残粉的我自然要表示支持,象征性地看一看这部剧。
而演员呢?
马国明,这个演员从来就没有给我留下任何印象(后来才发现他演过《人间蒸发》、《公主嫁到》等剧,跪了);杨怡,我只知道她演过宫心计。
一失足成千古恨,看了On Call以后我才知道这是一部狂戳我泪点的剧。
——而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容易因为影视流泪的人。
忍不住,在一康出现的时候邪恶地嘲笑一件头这个弟控;忍不住,在鱼仔手忙脚乱表白的时候跟着紧张地捂着嘴;忍不住,在三个好基友互泼饮料的时候仰天长笑,他们让我想到了Marauders;忍不住,在看到婉莹收集的火柴盒时而泪流满面;忍不住,跟着鱼仔的每日一信而思考期望和使命;忍不住,在一件头(终于)向鱼仔求婚(成功)的时候眼泪哗哗。
要比演技、比剧情,我相信On Call自然是不如《天and地》这种神级剧的。
所以On Call有什么好的?
我想答案是,共鸣。
这就够了。
最后,当然不得不提《连续剧》。
TVB剧的主题曲让一个实力歌手来唱的效果真的不一样,每次音乐在剧中响起都很有味儿。
另外,四月份在Atlantic City时我亲耳听到了一个小正太边和自己玩儿边唱着《连续剧》,这首歌的传唱度之广我无法想象啊= =!
我在现场及网上听了Joey在大西洋城和Reno的版本,都不甚理想。
希望以后能听到她的更佳演绎。
多得你在场,多得我在场。
天空也在场,演好这一章,呼吸太无常。
其实这一刻有你我在,也就够了。
过好当下,无所谓将来如何、未来怎样。
我开始看《on call 36小时》的那天,恰好是3.23,哈医血案的当天。
我看完的时候,逢血案“头七”。
有人说《on call 36小时》是港版GA,原因是把故事的主角都定位在实习医生(事实前者是实习医生+高年级住院医)。
医务剧是除警匪探案剧之外,发展最成熟的职业剧种之一。
医疗行业因为直面生死,因此医务剧成为探讨生死得失,在极端背景下讲述爱恨情仇的最佳载体,这也成为十几年前的ER,TVB妙手仁心系列,今日的GA长演不衰的最重要原因。
反面教材是以“讴歌医务工作者”为出发点的大陆医务剧,为了“讴歌”,结果违背常理,违背基本原则,创造了无数“医学奇迹”,也创造了类似“10克速尿”的雷人笑料。
当然妙手仁心、GA、还是现在的on call为了让剧情冲突更剧烈,不惜让主角周围亲友轮番得病,当然主角中也要有那么一两个不是病死就是意外抢救不过来,所以在这些电视剧里,演医生的亲友压力很大。
但是今天我要说的,不是医务剧这种大众娱乐的意义(中国也需要grey's anatomy 一文已经写过),我想说的,是医生的成长。
《on call 36小时》其实讲的就是医生的成长。
所有的主要角色(实习医生+高年级住院医),都在25集里完成了自己的成长,重新审视自己从业的动机,重新明确自己的定位,重新认识医生的职责。
而值得注意的是这部电视剧里,相当部分的成长,不是靠上级医师的教导,而是依靠病人完成的。
杨沛聪从一个吊儿郎当的实习生转变中最重要的是他抽血练手最多的林姓病人的去世,张一健开始理解每个病人背后的故事是从那个不肯住院并且打了他的老伯,他重新思考对弟弟的保护是不是也成为束缚的也是病人(当然后来这个病人还帮助他走出了弟弟意外死亡的阴影),而让范子妤重新认识健康和快乐关系的是她上司患SLE的老婆……回想《生死迷藏》一书里,曾有这样一段话,大意是说:有时候是医生度化了病人,陪伴病人走过死亡的幽谷;而病人也度化了医生,让医生更懂得生死的意义,更懂得医生这个职业的价值。
回想我从2009年5月开始以见习医生的身份,我不也曾被病人度化吗?
一个简单的动作,让我重新感受到医患之间发自内心那种单纯的互相体谅和认同;一句意外的肯定,让我重新理解医生面对的不仅是疾病,而是一个有感情需求有故事的人;亲见病人家属在选择时的艰难,使我更懂得爱的重量;在病人的逝去里,更明白生命的意义……当然,我们也在当前这个冲突的医患关系中,互相伤害。
三年里,我们一起经历过“缝肛门”、“同仁假药”、“医跑跑”、“八毛门”,先承受同仁血案的冲击,又在一周前经历哈医血案后“高兴”“小酒喝起来鞭炮放起来”的医者不能承受之痛……其实在这些事件中,我都注意到,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的学生更加激动。
我害怕,因为这些事件一次次地伤害,我的师弟师妹们还没有真正地接触到临床前,就已经因此而对病人抱着深深的成见,防御,甚至是敌视。
但是,一个优秀医生的成长,是不能离开病人的帮助的。
庙堂上再好的指导和教育,敌不过 经历是最好的老师 。
一个对医生抱着深深成见、防御,甚至是敌视的病人,将给这些准医生们上一堂什么样的课呢?
摧毁一个人的理想太容易,而不是所有遗失的美好,都还能找得回来。
我曾经也过我和一个病人发生冲突的经历。
我相信每个人都曾有过跟我类似的经历,如果一个人开始不由分说地指责我们,我们的第一反应会是辩解,接下来会是激烈地争吵,在争吵完之后我们会更加坚定地认为自己没有任何错误,而对方简直是无可理喻。
但是如果对方一上来先坦诚他的错误,那么我们则会相应地让步,并真诚地反省自己的问题。
7天过去了,我看见了太多的争吵,太多的对立,太多的指责谩骂,太多的辩论。
是时候停止了。
就像《新闻1+1》里说的,我们可能都是“凶手”。
面对一条鲜活生命的逝去,我们真的都没有责任?
对死者最好的安慰,不是是非对错,不是严惩凶手,而是,悲剧真的不要再次发生。
在“头七”这一天,愿死者的灵魂被度化,也度化我们。
#oncall36小时#近来难得的TVB好剧,没有家族恩怨、勾心斗角,没有惯常的警匪斗争、离奇惊险的破案情节,描述一班医护人员,全剧贯穿一个情字,亲情、爱情、友情,还有医护人员对待病人的一种远非责任感可形容的情感,非常温情的一部片子,剧情也很紧凑,看的过瘾,里面多次涉及生死的问题,引人深思.马国明和杨怡也是媳妇熬成婆,终于担当第一主角,演技大爆发,非常细腻而富有层次的表演,唯一不足的是剧集偏短,还有很多方面没有交代的很清楚,但看惯了TVB太多相对夸张狗血表现形式,这部剧实属难得了.ps:主题曲也很带感
非常好看的一部电视剧,甩法三两条长安街!!!
除了最后的感情戏奇奇怪怪的,其实还可以!
普通。为了看看马国明。
越看越没劲,我是来寻开心的,真没意思!
我好尴尬,原来他俩在一起了之后,电视剧就演完了……
弊病不少但瑕不掩瑜 值得一追 新老配置合理 火花不斷
TVB真的没什么人了 杨贻也算一姐了
说实话很一般 剧情就是狗血套路 最大看点是老戏骨罗兰的表演…
TVB久违的医务剧啊~
为什么不能封杀大鼻子,有她在糟蹋了多少戏
我……也算是看过吧
今年开春还不错的片子,医院片子神马的肯定免不了要煽情,这个还可以,而且感情戏不太拖沓,袁伟豪好帅= =
...虽然马国明瓦刀脸,
杨怡的角色刚开始好不招人DJ……马明他弟弟简直是病弱受(喂!某男护士和她儿子年下父子神马的= =(你到底在看神马啊魂淡!!每次看医疗剧都好憧憬医生,外科禁欲系白袍男医师...舔嘴唇
硬凑出来的结局
看过但忘了. 只记得一件头向鱼仔求婚那段!
虽然马国明笑起来很尴尬,但是突然觉得很不错耶~ 但是美雪这个角色完全毁掉了我的看剧心情!!!
有点假。。。怀念当初看的《急诊室的故事》(ER),《白色巨塔》日本版和台湾版。PS.急诊室的故事,我“打了鸡血”的启蒙。
想从医疗剧里了解一些关于神经外科的知识,我想我是有够无聊的!
2012最爱剧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