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很简单,就是奶奶对孙儿的爱。
我的奶奶在我还没有长大成人的时候去世了。
奶奶对我一直很好。
我也曾想写文章纪念她。
每次动笔都写不完。
现在每次回家还要去奶奶家看看,看到屋里的家具及其摆设,每一件物品都会引起我的怀念。
比如大立柜,比如茶壶,比如床。
太多了,看到熟悉的物件就会浮现美好的童年记忆。
在我的童年里,每逢周末及法定假日。
我们一家都会去奶奶家。
奶奶会给我们做一大桌子好吃的。
有排骨,有鱼,等等。
每次我都吃的饱饱的。
每次我都会提前到奶奶家,先出去玩去,到吃饭再回来。
吃饭后再疯去。
童年就这样无比美好的过去了。
当我从初中准备升高中的时候,奶奶走了。
奶奶,孙儿还没有孝顺您呢。
您为我付出了那么多,还没有享受到一点就先走了。
送您走的那天我没有当着大伙的面哭,我知道,我不能哭。
虽然事后我哭的很厉害。
奶奶,您孙儿长大了,成家了。
可以挣钱了。
可以孝顺您了。
这一切来的有点晚。
电影里面某些场景发生的故事似曾相识,看完之后不禁泪流满面。
奶奶,我还想再尝尝您做的拔丝地瓜,您包的饺子,您煮的排骨,您炖的鱼。
您偷偷给我吃的刚出锅的炸鱼,太多了。
数也数不来。
太甜蜜了。
朋友们,如果你们的奶奶还在世,回家的时候一定要去看她,多陪她说说话,聊聊天。
奶奶,我真的很想你。
每次看台湾亲情片都是对心灵的一次洗涤。
看本片片名就知道又会是一次温情无限的纯净疗养,却意外的看到了痛失父爱的单亲家庭所承受的悲苦。
被骗钱财的奶奶,含辛茹苦的儿媳,感恩戴德的孙儿。
就是这样的一家祖孙三代,默默承受着生命之重。
看着他们三人以微弱的力量在做着各自不同程度对艰难人生的承受,似乎也能让我们想起家里那些个默默不辞劳苦的亲人,特别是那几位最老的人。
影片由台湾新锐导演瞿友宁执导,胖女林美秀饰演妈妈,一改在《白天的星星》中温柔呵护的阿免姨形象,有点严厉彪悍气概,但依然隐忍能干。
奶奶由台湾著名的豫剧演员张岫云以85岁高龄参演,孙子由在《翻滚吧!
阿信》中与彭于晏演对手戏的菜脯柯宇纶饰演。
影片不仅在台湾票房榜上崭露头角,还一举杀入第5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获得最佳女配角和最佳原创剧本双项提名。
同获最佳原创剧本提名的还有《爸妈不在家》、《天注定》、《毒战》、《中国合伙人》,不知在强手如林中是否会杀出一条血路,还亦未可知!
本片还把过世的父亲复活,时不时出现在儿子的心中,激励着鼓舞着掺合着一家人的生活继续前行。
为奶奶洗背的桥段无与伦比温馨到极致,骑着摩托带着奶奶,一起讨论外星人的对话更是让人羡慕无比。
在奶奶过世后,没有刻意的表达悲伤,只是更多对奶奶的肯定和思念,让人感觉那么自然而然温馨美好。
无论如何,台湾亲情电影一直都在不紧不慢的坚持着人类最纯净的情怀。
这对国人来讲,都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
这是一部看了有很多话想说,却又说不出什么话的温情电影。
故事主要讲阿达和奶奶的故事,这个普通家庭三代人的故事。
父亲的离世,成了这个家庭不可言说的一个秘密。
奶奶背负着丧子之痛,母亲承受着年轻守寡的厄运,唯有阿达被两个女人的爱保护得天衣无缝,从未因父亲的离世而黯然神伤。
就像阿达所说的“或许因为,你以习惯什么都不说,默默承受,所以我甚至看不到你的难过”这个秘密成了这个家庭的难言之隐,默默承受。
在阿达的各种幻想中,父亲出现在了各种场景,直到那个雪夜,在阿达向家人宣布女友怀孕的时刻,父亲准时出现在家人身边,或是穿着当兵时的军衣,或是穿着结婚时的西服,或是穿着居家时的便装。
这分别代表父亲在奶奶、母亲、阿达心中最美好的那个形象,他虽已去世多年,但却从未真正离开。
回忆从来都是一件奇妙的事,它能瞬间带着你回到过去,让你重温那种感觉,一切亲近而又遥远。
回忆又是很片段的,将连续的生活变成支离破碎的片段,让你觉得一直在生命里,却又只有寥寥无几的片段。
虽然整个电影的故事情节就是将一个平凡的家庭,奶奶是如何把它们拉扯大的,但还是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老年人的那份宽容和慈悲.....可能因为自己和男主角的年龄相仿,所以他做出的那些事情,在我看来都是可以理解的,一直到她女友......一天你告诉你男友已经一个多月没来了,他会怎么回答?
这个时候不适合要孩子,自己还没做好准备;还是咱们一定要把他生下来,虽然来的不是时候,但咱们一起把他抚养好......当然身为学生的他还不成熟,选择第一种打算打掉孩子,不过经历过一些事情后,最终他还是鼓起勇气向家里人坦白了这件事,并希望抚养自己的孩子....如果你真喜欢一个女人,难道你忍心杀死她的孩子?
要么你不成熟,要么你不是真心喜欢这个女人,当你决定爱上她的时候,就应该已经默认爱上她的负担,她的缺点,要么就不要轻易的说爱她,那是对她的不尊重,更是对自己的贬低........可能因为自己的亲人去世的早,所以很关注亲情类的影片,不是大陆的生活泡沫剧,而是将真正亲情的,希望以后的生活中能把这份为了的责任执行下去,弥补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个缺憾.........
作为一个从小由奶奶带大的人,看到这个片名,便不自觉地将它纳入观看范围。
从中学离家到现在,“奶奶”成为一个愈来愈遥远的代名词,就像片中所说:每次回家,只感觉到她越来越老了。
回忆从来都是一件奇妙的事,它跳着带着你回到过去,让你重温那种感觉,一切亲近而又遥远。
《亲爱的奶奶》就是一部回忆的诗歌,全片采用倒叙的手法,一个个故事串回去,却丝毫没有杂乱的感觉。
由三代人的亲情氤氲开来,很平凡,很温暖。
影片还通过主人公在不同场合的想象将死去的父亲“带回来”,引入到情节中。
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是三个人感情的维系和寄托,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父亲的“穿越”将亲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没有丝毫的突兀。
父亲出事那一场,整个屋子浸满了水,“妈妈”从外面走进屋子,对冰冷的水没有任何的感觉,有什么比失去最亲的人更彻骨的痛呢?
而在另一方面,三个人的亲情也因为“父亲”的失去更加紧密地联合、交融,像水一样生生不息。
全片都在一种暖暖的感动中度过,甜而不腻。
即便是奶奶最后的离去,也没有过分渲染那种悲伤,没有矫揉造作的假象。
我愿意相信人死后可以上天堂,有云的时候就有他们依旧的目光。
影片叙事结构很好地与主题相契,因为是回忆思念纪念亲爱的奶奶,所以采用倒叙。
虽然倒叙手法也常能在其它电影文学作品里看到,但往往故弄玄虚,用于设置悬念。
用在这里,感觉很自然,也很精妙。
电影前面大概3/4都是在倒叙,一个小事件接着一个小事件,而且是层层嵌套。
有人觉得这里结构紊乱,其实细想下,我们平时回忆的时候不也是这样的吗?
从一件事某点又想到另一件事,想了一会儿就忘了自己怎么会想到这么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儿。
不过整整3/4时间都在层层嵌套的小回忆中,而且没有很清晰的线索脉络,虽然作者每一次都会加入信纸上的旁白来过渡,但依旧感觉脑力无法承受,因为的确,如果没有看到后面就不知道作者为什么会从这件事想到那件事。
2013年5月1日写当看到“亲爱的奶奶”五个字时,我的心已经知道将会以怎样的频率跳动,每次给奶奶发短信,开头总是这五个字,而奶奶也总会以“亲爱的孙女”回复我。
长这么大,我从来不知道有爷爷是什么感觉,我也不知道没有奶奶会是什么感觉,但随着一年年过去,我似乎慢慢地知道这一天会越来越近。
我不敢想象,不愿接受。
亲爱的奶奶,你的故事我不知该如何讲起,许多次我都在心里暗暗地想,将来我要把你的一生写成书,就算印着自己收藏都行,因为你的一生有太多太多别人没有经历过的故事,充满戏剧性的人生造就了今天的你,给出了今天的我。
每个奶奶的心中都有秘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都习惯在各自心中藏着秘密,不轻易跟对方诉说。
或许从我长大的时候开始吧。
我从来不知道奶奶究竟在背后里流过多少眼泪,可她永远是那样光鲜亮丽地、仪态万千地给每个人带来美好的感觉。
电影中的奶奶因为早年失去儿子,变得更加沉默寡言,她“沉重”地活着,最后轻飘飘地离开。
从影片一开始,我的泪就如线一般地掉落,打湿了胸前整片衣襟,我哭到感觉自己肿了眼,迷了视线,碎了心,直到影片结束,我的泪也干了。
奶奶们总是觉得自己已经存够了棺材本,所以总想把自己所有的钱都拿出来给孩子们用,可她们不允许孩子说一个“死”字,好像她们是一只脚跨在棺材里的人,而孩子们还有很美好的人生长路要走。
什么时候,能再给奶奶染一次发,很久很久没这样做了,而我的头发也是让奶奶剪了好几年,不曾进过理发店。
这些回忆存着,却怕着,怕有一天会成为心里永远的痛。
世界上最伟大的感情是亲情。
奶奶操着山东/河南口音,很明显是当初随蒋来台湾的大陆人,片中没说爷爷的事,但是只有一种种可能,爷爷也是大陆人,奶奶是有钱人家的太太,因为她在很大年纪时还抽烟,打扮自己。
来台时可能爸爸还没出生,因为爸爸给奶奶写的信是台式书写格式。
想想一个年轻的女人跟着丈夫远离家人,5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真的很不容易。
片中没说爷爷去世时爸爸的年龄。
但愿不是很小,要不命运对奶奶太不公了。
在阿达很小的时候,唯一的儿子去世了。
她害怕儿媳妇抛弃他们,一直阻碍对儿媳妇有意思的男人。
不要说奶奶自私,她是怕阿达的未来。
阿达在阁楼里看到爸爸去世时的文件,他问奶奶有没有关于爸爸的照片,奶奶说没有,她听到阿达的抽泣,故意把他支开,自己不禁泪流满面。
奶奶生病去医院看病,得知阿达出了车祸,留了眼泪,说自己的病好了。
她是太紧张阿达了,怕他有什么闪失。
奶奶用来给阿达买摩托的钱被骗了,她一个人跟踪骗子,结果被带到警察局。
她想儿子,扑在儿子怀里失声哭起来。
妈妈也很伟大,有很多男人对她钟情,但是她对拒绝了,自己一个人承担了抚养儿子,照顾年迈的婆婆。
阿达要辍学养儿子,妈妈,奶奶在经过艰难的平静后,同意了阿达想法。
她们认为既然是阿达的想法,就应该帮他完成。
最后,奶奶的葬礼结束后,阿达看到满头白发拄着拐杖的奶奶冲他挥手,我的泪一下就止不住了。
有时候,我们理解不了家人对我们的的默默的爱。
只有等到他们离开我们,才知道她们对我们浓浓的爱。
子欲孝,而亲不待。
这也许是世上最痛心的事。
这是一部献给全天下奶奶的电影。
导演一如既往的风格,温馨而清新,每个人的成长各不相同,然而影响他成长最深刻的因素就是亲情,阿达,这个从小缺失父爱,却在奶奶的牵领母亲的呵护下长大,有幸福也有缺憾,那种老辈儿人对隔代的近乎溺爱的情感,让我们会想到,啊,原来都一样的。
零散的事件,看似不连贯的组合起来,却也平淡之中,让人体味出幸福与温情来。
剧中有一句“亲爱的奶奶,要说你的故事其实很难,因为总是那么平凡无奇,我的记忆也片片断断。
你知道吗?
我们之间很多看来好像不重要的事其实却不小心改变了我。
”这是电影的台词,应该也是导演的心声,更是人们生活中有关亲情的理解与写照,每次想起总会让人瞬间泪流。
本来是豆瓣的那个活动中奖得的票,可惜因为没有找到地方耽误了也就没去成,刚刚在网上看了一遍,下面说说自己的感想。
亲爱的奶奶,很倔强的奶奶,平凡的奶奶,电影没有什么起承转合,平平淡淡的叙述着,从小时候到成家立业和奶奶的交集,一些小事的拼凑,整部电影也就完成了。
首先,抱着哭完一盒纸巾的想法坐在电脑前,认认真真的等着落泪,可整部电影下来只有片尾奶奶去世后只有稍稍一点点的感动,却不至于落泪,可见这并不是一部催人泪下的电影,那问题出在哪?
我觉得第一要说的是电影的结构,倒叙加插叙吧算是,(全是个人观点,勿喷)总觉得结构乱乱的,不知道要表达些什么,导演是在竭力的回忆和奶奶之间的情节,可频频出现的父亲又是一条线索,可这条线索我觉得应该做一些处理可能会更好一些,而且我觉得父亲是否出现值得商榷,这到底是回忆奶奶的事情还是回忆父亲的事情,既然是奶奶,那是不是应该可以看到父亲多一些的应该是奶奶而不是孙子。
总觉得这是一部导演要献给奶奶的礼物的一部片子,所以从这个出发点看这部片子其实也挺好的。
第二个应该是小事琐事太多,如果能集中地讲一两件两三件动人的事情整个电影就会更加温暖,更加打动人。
每次遇上这种题材的电影都会忍不住,泪点低,老人什么的总是没有什么抵抗力,总的来说电影的画面色彩还是很喜欢的,演员也都很好,三星。
我想起自己的奶奶,另人无比动容。
温情不是我的菜,倒叙也太慢,但瞿友宁特有的人物再现还是很赞,电影院一幕戏也是很有趣,应该能拿下三四个金马奖提名吧。
还是《我可能不会爱你》的风格,独树一帜的小清新。有关爸爸的幻象一段极具辨识度。对奶奶的深情回忆、对爸爸缺席自己成长的惋惜、对妈妈的敬意、对电影的情怀,也许都是真真切切的,但始终是未能拍得动人。叙事结构十分怪异,毫无倒叙的必要。奶奶说的什么话?
想念那个充满我记忆的老太太
很诚意的作品 一个星单给亲切的导演
还行吧!!!!
很用心還原了台灣七十年代左右時的生活形態,本來可以在這部分多加強,但除了親情該有的篇幅以外,其它很多地方都畫錯了重點,尤其是電影院裡的那一段。
一個迷影人的自傳電影。雖然正如匡叔所說,“真誠”該是最基本的藝術創作底綫,但在這個越來越不真誠的華語電影圈裏面,近年的臺灣電影顯得尤爲珍貴。拍得不好,但最後有感動到,3.5星。
观众恐怕很难抓住思路,但依然能感觉到家庭里的那份真情。真心受不了台湾腔了,还是老奶奶的话听着舒服
好像有一段时间没有因为一场电影而哭肿了眼睛了,尤其还是在周末的早上。女性角色再次闪闪发亮,剧本太棒演员太棒维尼导演又太会把本该冗长的时光变成一种阳光,亲爱的奶奶永远住在我们心房。
#金馬50# 情感真挚 仅止于此
为什么每次看这种类型的片都要哭得像要死过去~~
文艺有余,精彩不足。
奶奶也好,妈妈也好,她们都是最伟大的人,用自己生命在爱你的人。
如此温情。
不知道药讲什么
看不下去。
反复倒叙,节奏太拖沓,文艺小清新
奶奶面有狮子相哦,独闯贼窟太帅。镜头语言非常有趣。
金马评委们怎么回事,张岫云这样精彩的表演居然连入围资格都没有?我觉得比桃姐还要自然。宫二先生今年真的很走运,张岫云没入围,颜丙燕没报名,这么大两个竞争对手都没碰上。5星给表演,4星给故事,再1星鼓励此类温馨朴实的题材,为什么大陆就没有这样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