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子断断续续不完整地看了三遍。
到现在可以明确地说,是我最无法入戏,甚至全程零入戏的一部多兰,但同时也是我最暗喜的一部多兰。
他在这部片子里把自己想干的、迷恋他的粉丝喜欢的、厌恶他的人所深恶痛绝的事情到放肆纵容到了极致。
连同那些自以为是、沾沾自喜殊不知大量携带着恶趣味、坏品味在内的一切。
它为何让我无法入戏:分开来看,首先,这是个好本子,是他到目前为止所有剧本里最厚重、最不自恋、最深沉的命题,切入点也很独特。
其次,这是部非常优秀的摄影作品,颈部以上人物特写,静物特写,超级对称构图,大量低机位运用,创造大量逼仄扁平的海报式空间。
无数模仿跟致敬墨镜王的华丽镜头。
再次,如同亵渎叔所言,这部的服装、道具、布景的惊艳程度无与伦比。
最后,无论在我看来如何,演员很卖力是事实。
总之,他本人的艺术嗅觉、艺术表达力、编剧功力、一切一切的才华,堆放在这部片子里是已经溢出来的状态。
但是当这些全部加在一起的时候,被挤压的始终是第一个优势,那就是剧本意义被这些花俏的华服挤压得所剩无几了,这些外套让电影的内核变得无限空洞和轻浮。
我感觉从头到尾我都在围观多兰的恋物癖秀场,没有哪怕一分钟的在享受故事,硬要说唯一的就是劳伦斯打电话跟妈妈哭泣那场戏了。
当然,在认真埋怨过这一切之后,我依然愿意起立鼓掌并且观看的原因除了是“多兰爱好者”之外那就是:这是部乱七八糟的电影。
但某种程度上这是多兰富得流油的艺术天赋的最集中展示场,在我看来,这才是他验明正身之作。
是作为普通受众发觉可以开始暗自在这个导演身上下赌注的开端。
如果他的未来注定不凡,那么他迟早得离开自己谙熟的题材,将自己的激情跟经验内化处理,冲破母体的藩篱,真正参与到更广大的议题中来,反视自己所处所关注的社群,透视自身的局限性。
果然在《妈咪》中看到了收敛与克制的多兰,看到了那个感叹自己已经像四十岁的老头的心的多兰。
我相信至今还有很多人执拗地相信他仍然只是一名运气比别人好点的靠脸加分严重过誉的电影玩票小丑,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江郎才尽或者原形毕露。
但至今为止,有目共睹的是在电影这个名利场的漩涡中属于他的一席之地渐次明朗起来。
我不想说,艺术圈历来的“老龄崇拜”以及“当世无天才”论调对每个人在评价青年才俊时的小心翼翼加了多少料(我自己也是如此)。
除去那些无聊的人身攻击。
目前而言,喜欢的把好都说尽了,不喜欢的但尊重的把坏也说得彻底。
怎么看,对他都是有益无害的。
PS:这片子开头三分钟太他么牛了。
看多少遍还是觉得牛。
目光,一个接一个;近景,回头,错愕。
景象影片里还出现了两次:劳伦斯第一天女装教课,下课去食堂时路过形色各异的学生;劳伦斯在酒吧与人斗殴,带着伤口在雪里向路人祈讨硬币打电话。
可只有在学校那一次是目光是平等的,有轻松的音乐。
三十五岁时,劳伦斯决定要成为女人,应该说是回到女人的身份。
母亲不意外,起初只是以为他是同志。
女友芙蕾得因爱伤心,却决定面对,陪他化妆,送他假发。
到底她还是需要一个男人,尽管彼时的劳伦斯生理上还是一个男人。
分开了,劳伦斯的嘴里飞出一只蝴蝶。
芙蕾得轻易得到了一个男人,与他结婚生子。
可劳伦斯一直在她心里,哪怕与儿子的游戏都是他们的回忆。
一天,芙蕾得收到了劳伦斯的书,明白她在跟踪她。
挣扎后芙蕾得翻开了题为《她们》的书,写的是她们的爱情。
回忆像潮水般淹没了她。
于是她们重逢,又决定一起去向往已久的黑岛。
一切看上去都美,不是不爱,她们只是回不去了。
劳伦斯去了美国,多年后再回蒙特利尔,还是要见见芙蕾得。
看《幻爱》,只觉二十出头的导演有意思。
《左右劳伦斯》则让人钦佩其导演和编剧实力。
题材看似荒诞却源自真人真事,个中情感的细腻和承转处理得恰到好处。
导演的年纪不应该被区别对待,就像剧中的劳伦斯。
难怪导演说每部电影或多或少都有他自己的影子。
劳伦斯的选择注定艰辛,可如芙蕾得所说,他一直活在云端。
对,人怎能没有自己的世界?
劳伦斯还鼓励母亲走出单调无趣的夫妻生活,重新拿起画笔。
母亲画了一个孤立山头的女性送给劳伦斯,称劳伦斯女儿,漂亮的女儿。
和父亲的关系让人会心一笑:父亲不转头地守在电视机前,回了一句你好。
之后世界安静到只听得见电视机的声音。
关于演员,劳伦斯、芙蕾得和母亲都异常出色,配角如五朵玫瑰也属锦上添花。
据说一开始找的是Louis Garrel演劳伦斯,想来没有Melvil Poupaud好。
Louis 太理所当然,却少了Melvil身上的平凡和冲突。
音乐和摄影也是不多说的好。
想起近日读的蒋勋:知识越多,成见越多。
回到电影标题,左右都是劳伦斯,为什么要在乎是左还是右呢?
在电影快要结束时,有几处对话令我印象深刻。
男:我后悔的是早在我变成女人之前,我们就已经搞砸了。。。。
女:请‘脚踏实地’一些好吗?
男:‘脚踏实地’?
这是你说的话?
你听见自己说什么了吗?
别再说这些,这是对我俩的侮辱!
我不想‘脚踏实地’我根本不关心!!
我们飞得那么高,我不想落下来!
女:那就呆在那儿吧。。。。
通过这个对话,我发现Laurence的变性并不是他与Fred最终无法在一起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他们已不是一类人:一个想脚踏实地的生活,另一个想在高处飞,永不降落。
三观都不同了,爱情又怎能维持地下去呢?
无论双方是同性是异性还是变装皇后,爱情发生和消失的条件都是一样的。
Laurence的变性只是外表上的变化,他并没有因为变性而失去了自己完全变成一个女人,形象地说他只是整了容。
他是以女人之身男人之心活着的人。
这就是为什么他还是深爱着Fred。
虽然这个结果不符合现实,但在剧本就是这样写的。
其实真正变化的是Fred。
她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渴望地飞在高空中,‘脚踏实地’地生活才是她所希望与向往的。
因此他们的分开也是理所当然的。
电影的结尾重现了两人的初次见面,那句‘C'est Laurence Anyways。
’不仅点了题,还预示着Laurence的不平凡行为。
在我看来,这是这部电影的最佳台词。
很多的影迷都不满导演使用过多的慢镜头和特写,但在我这个完全没有专业电影知识的人看来,这恰恰是他风格的呈现。
他的风格就是用慢镜头与特写以及音乐甚至特效去放大每一处内心的感受,比如:渴望,伤心,顿悟,无助等。
用感受去推动故事的发展。
如果这些感受只是通过对话与演技呈现出来,那将是苍白的,无力的,容易让人忽视的。
正是一个又一个细节的叠加,才使得这部电影长达两个半小时。
不是导演自恋不愿意删剪,而是导演确保观众不要错过每一个细节。
这种放大有时比台词更会让人回味,更难以让人忘记。
10年之后的今天,我们选择在2022年的结尾打开这部片子,巧的是这也是一个跨越了十年的故事,从1989-1999.它的英文名直译其实是各种劳伦斯,我更喜欢英文的名字。
劳伦斯是复杂的,他是男人,身体里住着女人,他爱着一个女人,甚至到最后他都保留了他性征上的男人。
无论是他重生的1989还是全球都激烈的LGBT运动的今天,劳伦斯都无疑是特别的甚至边缘的。
但看完整个近3h的作品后,我想劳伦斯的故事可能只是使一些更普遍的问题极端化的一个载体。
故事里的问题甚至会让我想到最近看的《花束般的恋爱》,现实与理想,脚踏实地和在天上飞……所以爱情和面包真的是矛盾的吗?
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但找到关于自己的平和和身份的认同我想是每个人在成长路上都必须要攻克的难题。
理想与现实,两个人的分分合合,断断续续的激情与爱,最后落成了一句“脚踏实地”。
我想他们都曾经因为理想爱对方爱得死去活来,最后劳伦斯坚定的选择了自己,而弗雷德可能也在不断地摇摆和选择中,找不到真正的方向了。
我爱导演的先锋表达。
很难相信很多意识流的表现和先锋艺术性的镜头语言竟然至今仍能使我们惊叹。
很多的镜头截图就是艺术,狂放又细腻,这对于观众来说无疑是极大的视觉享受。
4:3的画幅配合一些人物的特写和导演特殊设计的场景,真的是让人想疯狂截图。
美丽相遇 说不清是哪里来的感觉 想要认识你 这里是结尾 也是开始 喜欢做的事情是 写清单 各种各样的清单 最讨厌事情的清单 最想做的事情的清单 他们俩个人一开始都是不羁的 他们都追求自由 他们很像 他们玩得来 他们在一起很久了 劳伦斯一开始告诉她这个秘密的时候 她有点吃惊愤怒 然后她想留在他身边 陪他 给他买假发 帮他准备 鼓励他 可是有一天受不了了 因为所处的社会 因为一些流言蜚语 因为担心他在外面会被怎样 她选择离开 过了清静的日子 他一直关注她 把自己的诗集寄给她 她忍不住了 所以叫他 他们又一次在一起了 但是又发生了冲突 然后他们有了一次很大的争吵 问题出在哪里 出在 劳伦斯想做女人 他觉得女人是真正的自己 即使他仍然爱她 而她呢 她也爱他 但是她无法接受他认可自己的女人身份 她尝试过 后来失败了 她开始觉得那样平凡的生活 是一种平衡 她爱他 但和他在一起 会失衡 这一次争吵后很久没联系 后来劳伦斯遇见了她的姐姐 姐姐告诉了劳伦斯 她的手机号 她的手机号的尾号 就是他们相遇的那一年 她还爱他 可有的时候你知道么 爱与生活 是不能并存的 最后一次见面 劳伦斯说 也许我们的关系 在我想要变成女人之前 就已经有裂痕了 他们的分歧越来越大了 劳伦斯说 社会 她说 别和我提什么社会 你能踏实一点么 劳伦斯很惊讶 他觉得这不该是她说出的话 在她去洗手间的时候 他走了 就是这样其实谁能说谁变了呢 不过是在各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然后有的人可以继续一起走 有的人不得不分开 这是与感情无关的 我们越来越像自己 即使之间还有感情 可是很多东西是化不掉的 它就在那里 像一块石头横亘在中间 无法视而不见 也许页无法释怀 只能俩相忘 只有两相忘 我不知道他们之间是一种什么感情 我不想说是爱情 这个世界上的感情不是只有亲情友情爱情三种而已 他们之间有一种羁绊 羁绊是一种很深的感情 它叫 放不下 可是很多事情 不是放不下就可以在一起的 在一起太难 我爱你简单多了 结尾 她剪了短发 俨然一副普通女人的模样 没有了肆意妄为 没有了无所畏惧 这没什么 她不过是长成了她自己的样子而已 劳伦斯 他说 我不是自信 我只是坚定 是阿 他真的很勇敢 真的真的很勇敢 还好他遇见了玫瑰一家人 他们是一样的人 他们是一样 愿意勇敢的做自己的人 还有那个女人说的 我不知道我是不是拉拉 我只知道谁是对的人 性别是肤浅的 管它是亚历山大 亚历琳 总会告别一些人 遇见另一些人 很多东西是不分时间先后的 人也是
背景:导演泽维尔多兰的电影大多以家庭、性少数群体为主要元素,主要聚焦在生活中被“污名化”的群体。
在一次采访中,他表示对社会中占优势地位的男性毫无兴趣,在他们身上看不到抵抗,看不到反叛的可能性,他们代表了权威。
多兰的电影里很少能看到家庭美满,更多的是互相之间的纠缠,愤怒时可以说很多伤人的话,但是在一段时间后都会因为血缘连结互相理解而大声的说出“我爱你”。
“Home is where it hurts ”是《只是世界尽头》的一首配乐,而这首歌名就是他电影里所反映的家庭。
他电影中的家庭反叛了传统一夫一妻制,更像是一个联盟。
这种家庭模式反倒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得大众的,家庭关系的多样化是现代性的命题,也是个体意志的释放。
角色表象上性取向等的反叛其实只是表象,更深层的是观念的反叛和随着时间发展的社会的反叛。
《双面劳伦斯》是多兰的第三部电影,很大程度上脱离了之前《我杀了我妈妈》《幻想之爱》中的自传性,更把视角聚焦在了其他少数群体的人身上。
起初创作的灵感来源于他的朋友跟他说她的伴侣有一天突然说要去变性,”我猜想,这样的变故,尽管对于每对夫妻和个人无疑都有所不同,但不是她独有的遭遇。
但是从她的语气、情绪、对秘密的坦然,我想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他们在一起的过往还没有被完全抹去,重新拿出来探讨这个问题也不是没有可能。
”而后写出了这个剧本。
这部片子和其他多兰的片子相比,“变性人”标签是最大的区别。
“一个爱着男人的女人爱上了一个想变成女人的男人”。
无论怎么想它都是残忍的,生理上的喜欢和精神上的喜欢二者产生冲突。
影片里有多种冲突和选择,Laurence和Fred相爱,而Laurence必须决定是坦然面对自己对于性别上的反叛还是因为爱着Fred而继续隐藏,Fred在得知Laurence的性别矛盾之后是选择因为她爱他这个人而支持,还是因为生理上的同化而放弃这段感情。
影片中两个人都做出了选择 ,Laurence选择了追求本我,Fred 选择了支持。
在Laurence 坦白的时候fred先是惊讶,然后是质疑,她质问着laurence有没有穿过自己的内衣,内衣是女性第二性征的外化物,而比起这个物品Fred更在意的是Laurence 把她当成什么,爱人还是女人还是模仿的对象,她要知道Laurence是否是爱她这个人。
在选择支持之后,Fred给Laurence买假发庆祝他找回自我,表面上看起来她很自然的面对了恋人的重大转变,事实上她还是在矛盾,和逼迫自己去适应这种改变。
她不断告诉自己她爱的是Laurence这个人,她还是患上了心理疾病,但是她坚持说这病和Laurence无关。
回到影片开头是路上行人凝视的中近景拼接,代入Laurence的第一视角,观众也开始不安。
这段关系崩塌的诱因在一开始就呈现了出来——众人的目光 他人的看法。
再结合时代背景为1989年,性少数群体同现在相比被包容的可能性更低。
两人因为爱和世俗而分合。
片中在餐馆里的重场戏,Fred 带着Laurence 吃饭,服务员先是在倒水的时候说不知道改称呼Laurence女士还是先生,在上完菜离开后又重新回来问二人“他们的感情是不是需要很多勇气,后厨的人都很好奇。
”Fred崩溃了,她用手使劲按碎了盘子,甩掉Laurence离开了。
二人的感情被世俗压倒了。
这场爱情纠葛的时间太长了。
Laurence和Fred 在一起十年,分开后相见决定私奔被现实又一次打破,又相见,最后在秋叶漫天飞舞下不约而同的逃脱。
第一次的分开是因为他人的看法,第二次是因为对家庭的责任,最后一次二人的聊天才真正使这段感情结束。
在餐馆里Laurence 跟Fred 说这段感情在他决定变性之前就已经产生裂痕,真正的原因不是性别,而是两人之间本身爱的变质。
所以在Fred 问Laurence 后不后悔变性实际上是在问后不后悔和她分开,Laurence 回答自己从不后悔并且很爱自己现在的样子。
他不后悔追求自己放弃爱情。
Fred让Laurence 脚踏实地,而Laurence 追求自由不想被现实所拘束,三观的不同才是两人感情破裂的真实原因。
我很喜欢多兰电影的一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他的视听。
《双面劳伦斯》的视听同其他几部不同,它其中有很多超现实镜头。
两人感情破碎时从Laurence口中吐出的象征Laurence 破茧重生的蝴蝶,两人决定私奔时从天而降的“衣服雨”和结尾彻底分开后漫天枯叶之间的对照,在收到Laurence 诗集后房间里倾盆而下的大雨……超现实又是在现实中穿插的“幻想空间”,象征不同阶段两人关系,那种冲击是直接合理的。
一段在车里的戏,Fred 一句句无逻辑的对Lawrence的关心被剪接到一起。
切换速度越来越快,使人心烦,所以对应的Laurence在洗车时候的爆发显得极其合理。
他爆发的同时洗车水喷出,气氛被点燃,情感被浇灭。
一段Laurence给妈妈打电话哭着求助,两人对话的画面剪接,母亲那边有家里的噪音 父亲的催促声 噪音越来越大 电话那头还有Laurence 的怒吼。
多重声音交织然后静音切到氛围声音,母亲单纯的对白让他别回家,然后挂断了电话。
让人感到窒息。
影片结尾是两人的第一次见面,Laurence 用回形针做了一只蝴蝶 并打赌Fred会不会收下它,爱情开始;对自我性别产生疑问时用回形针当美甲,卡在他的每根指尖,爱情将本真桎梏住;第一次分手时蝴蝶就已经飞走了,这段感情在影片中间就已经给出了结果。
Q: 这部电影你的灵感源自哪里?
X: 拍完‘我杀了我妈妈J’ai Tué Ma Mère ’以后,我们回到蒙特利尔,在乡下。
我们与团队里的几个技术人员一起坐车,Anne Dorval 安妮·杜尔瓦勒(妈妈的扮演者)那时同我在一起。
我们聊些有的没的,其中一个人倾诉她的一段过往的感情经历:有天晚上,她的伴侣告诉她,他想要变成一个女人。
我猜想,这样的变故,尽管对于每对夫妻和个人无疑都有所不同,但不是她独有的遭遇。
但是从她的语气、情绪、对秘密的坦然,我想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他们在一起的过往还没有被完全抹去,重新拿出来探讨这个问题也不是没有可能。
我当晚回去后写了30页。
我明确了影片的主题和结尾。
一切很快都有素后,我慢慢写出来,在拍摄的间隙,有时候晚上,在南美的期间,总之一切有可能的时候。
Q:像‘我杀了我妈妈J’ai Tué Ma Mère ’或‘幻想之爱Les Amours Imaginaire’是带有自传性质的吗?
X: 是,也不是。
首先我不是变性人,这是一。
是的方面,归根结底,因为如果没别的,到目前为止我的所有电影都带有自传性或个性。
老实说,在我的电影里我不大可能排除自我因素。
另外我也真的不相信电影可以完全独立存在。
电影有它的诉求没错,但导演总是多少会带入一点自我在里面。
我呢可能有点冒失,我往里加了一吨。
可能会让人觉得自恋或自我中心,我无所谓。
我拒绝理会那些不了解你的人的说三道四。
我不是没有反击过,只是到现在这个时候,我的反应都是私下里的,听到认同的呢就舒服,听到偏见呢就不大舒服,而不是不加掩饰地直面它们。
实际上,看过我片子的人对我都会有各自的理解。
如果我决定拍电影,自己参演只是为了好玩,怕别人忘记我。
所以啊,我理解一些导演爱乔装打扮的行为,是由于天性中害怕被忽视。
这就是为什么我感觉,每部电影都带有一定比例的自传性质。
因为没人会蠢到放过这个留下自己印记的好机会。
我们为了不让自己的记忆消失,把它出卖给一个比本身更大的集体记忆库,而放弃了本该延续的现实生活。
一部电影又一部电影,我们越来越难以回去,我们在这上面打转。
不久以后,在电影里只能讲电影的事了。
Q: 三部电影以来,你选择了一个拥有许多资深艺术家的的制作团队来保证电影的品质和视觉效果,也导致了成本的提高——预算比初期涨了8倍——是谁推动你进入这个高手如云的圈子的?
X:(与他人)无关,与才华横溢的人合作,想想就很兴奋。
无论是演员还是技术人员、艺术家、摄影师,他们谦逊或是高尚与我关系不大,我在意的只有他们的天性、品味和才能。
从一部电影到另一部电影,我们在构建一个团队,有的人离开有人留下。
我很早就想与制片总监Yves Bélanger一起工作了。
他是个艺术家也是疯子,健谈、激情洋溢、有学问。
我俩很合拍。
布景师Anne Pritchar,多么富有创造力而且精益求精。
她同帕尔马人Louis Malle一起工作,我再放心不过了。
还有François Barbeau 他为电影定做了十来套戏服,完全是我要拜师的巨匠。
这些行家可以分享许多经验,被他们吓得不敢出声是很傻的。
我们团结协作,一部电影才能被搭建起来,从整体到角角落落乃至每一个最小的细节,慢慢来改善。
我很清楚自己在各方面并不比同龄人出色多少,只是实话不开玩笑。
我也担心一个25岁哪怕30岁的导演会不堪重负。
与Avec Bélanger, Pritchard, 还有 Barbeau一起,无疑智慧和经验足够了,还有我们必须相互倾听和协作。
Q:你对这个作品的影响有哪些?
X: 为了筹备这部电影,我在MOMA(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商店、在纽约和蒙特利尔的书店购买了十来种期刊、画册、影集,在Amazon和Ebay上订购用来研究戏服的资料和时尚杂志。
总体上像Nan Goldin,还有一大串我可以报出来的摄影家的名字。
还有马蒂斯、塔玛拉·德·兰陂卡Tamara de Lempicka、夏加尔、毕加索、莫奈、博斯Hieronymus Bosch、修拉、蒙德里安(取景)、克里姆特(颜色编码,某些电影时期的统一色调;褐色时期、镀金时期、淡紫时期)。
在电影当中,我有一个很快而精准的对《欲望号街车》里的马龙白兰度的致敬。
我最喜欢反复使用特写镜头,像戴米Demme的《沉默的羔羊》(浅景深、注视镜头、监视感、高度的逼近)。
从对节奏和叙事的野心上,我有意要追随卡梅隆Cameron 和他的《泰坦尼克号》。
从各方面讲,所有我读过的、看过的、从以往给我灵感的字句中领悟的,即使有些不是我的菜,也很正常。
所有这些美的、感人的、出彩的,理论上应该能够自然地激发我们的想象和言语。
而我一点也没有纠结其中,因为我知道这些给我灵感的,并不影响我而是触动了我。
无论是由于对一件事物的倾慕而被其影响,还是由于我们的世界观、视角、语言、生长年代、价值观、所受的创伤、各自的幻想对事物造成的偏见,一切时间中的幻象都会越来越明晰,有的东西实际是截然相反的。
在这些情感的偏见中,我们很难得到原始的灵感,这是一种想象力的‘阿拉伯电话’(阿拉伯电话téléphone arabe,指一种口耳相传的游戏,我们会发现最后被传话的人讲出的句子与最初的发话相差千里)。
不论如何,这些都是我做的。
作为一个电影人我有很多渴望,但我从不打算自创一个风格或思想流派。
自1930年以来,该有的都有了。
重要的是什么?
我的工作,我决定了,是要讲一个故事,好好地去讲,然后把这个故事合情合理地布置在戏中。
余下的(风格、流派),无论说是发明还是沿袭,都是机缘巧合产生的,表明没什么比有个想法更容易了。
原文:http://www.cinemovies.fr/fiche_info-21777-prod.html 请指教
看到一半时 忽然间就想到自己洗澡时候想到的一句话:once people told you what is the truth and truth is what they wanna do,当Laurence决定要告诉Fredi真相的时候 其实他已经想好要怎么做然后他深爱着的这个女人却不理解他说这些事实他认定Fredi是soulmate,Fredi也自以为是他的soulmate结果现实面前 Fredi无法接受这样的真相她觉得被骗 觉得Laurence是gay她纠结了很久 骗自己可以接受这样的Laurence骗自己是最了解Laurence的女人其实她是最不了解Laurence的她介意别人的评论她介意Laurence的装扮她介意亲人的眼光她甚至介意餐厅侍应的玩笑而Laurence他喜欢的就是像Fredi这样的女生这个看起来狂野奔放却内心保守规矩的女人她了解Fredi 她愿意守护她尽管Fredi有很强的操纵欲 她甘心被操纵 被打理一切而一向自以为可以handle一切的Fredi却被这样一个不在预算范围内的真相彻底打翻了生活计划正如她说的:你闯进了我的生活 我的街道 我的城市她不愿意去面对 正如她无法真正了解真实的Laurence直到最后 Laurence告诉她 其实她一直很喜欢她拨头发的手势她甚至直言他在学她Fredi还是不明白 有些东西与性别无关Laurence是一个骨子里喜欢他认为美好东西的这么一个纯粹的人他喜欢浪漫 他喜欢文艺 他喜欢无所顾忌他喜欢不被理解 却总会有些人愿意听他喃喃自语所以他有了夏洛克这个最了解她的女人可惜他并不珍惜夏洛克 也不想去了解夏洛克正如Fredi不去了解Laurence故事还一直在渲染当时不被社会理解 甚至被歧视的氛围其实最讽刺的是自己深爱的人无法理解自己的一刻故事的最后Laurence告诉大家 做回他心中的自己 其实很美年迈的女记者问他 现在是否有足够的自信去做女人他告诉记者:自信 不是坚毅这个词一出现我就想到了Fredi结尾重播当年两人相遇片段呼应了这句话他只是爱上了像Fredi这样坚毅的女人他在Fredi身上找到了自己而Fredi却迷失了自己早已被社会被时间磨平了当年的锐气她跟Laurence说讨厌听他责怪社会的言论了但其实是她面对这个不公平世界连反抗的勇气都没了她一直觉得自己可以操纵的命运却不及Laurence坚持的自我她向社会妥协了所以 她迷失了Peace and love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导演在捕捉演员眼神的几个小片段很绝还有当Laurence默默跟踪着Fredi的生活 Fredi带着孩子嬉戏时候播的完全走调的背景音乐这种违和感为整部片子增色不少
5月24日台湾地区司法院大法官公开表示《民法》不保障同性婚姻乃是违宪后,好友项老师发了这样一条微博:“同性婚姻合法地越来越近了,wuli Gay蜜还是单身。
问:他应该开心吗?
呃,还是开心吧。
”看到有人这样写:“我不相信爱情,也不相信婚姻,但我依然会努力捍卫每个人都能结婚的权利。
”最终并非所有人都求一定能够结婚,大家要的是婚姻平权。
于是人们欢快地在朋友圈转发彩虹旗,热热闹闹了几天,仿佛与有荣焉,仿佛看到曙光。
相信这个世界终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包容,越来越多元……仿佛,看不到同时还有那些堵在台湾司法院外怒喊:“释宪无效”的人们。
他们拿着打印了“释宪结果”的白纸,恶狠狠地撕毁,以示不满。
那股拼尽全力的怒气,看得人心中一凛。
吉田修一的小说《最后的儿子》里,男主的妈妈有次打电话来,被他同居的同性恋人接到,之后恋人非常惶恐地向他解释自己是以“男人说话的方式”在电话中称只是男主的朋友来玩的……吉田修一写说:“我想,到头来,痛苦也有两种,分别由无法获得认同的人与不得不予以认同的人各执一方。
从这个观点来说,以男人说话的方式和我妈讲话的阎魔(男主的男友),是一手揽下了我妈应该承受的痛苦和自己的痛苦。
”要么,各自痛苦,要么,一人承担双倍的痛苦……LGBT人群的前路,还有太多茫茫未可知的崎岖要走。
而更多的人只不过是在这茫茫中选择暂时性的盲盲,有人是盲于对方的身份,有人是盲于别人是否认同,大家都逃避……躲得一刻的欢愉。
电影《双面劳伦斯》中,大学教授劳伦斯对他的学生说:“事实上,如果不是因为他的才华,路易·费迪南·塞利纳(法国小说家)不会获得现在的地位……在今天,他的才华已经凌驾于他真实的自我之上,这就是人生。
因此一个人的作品足够伟大,能帮助他免受排斥和孤立。
”看过电影《伊夫·圣·罗兰传》的就知道,人人都贪慕伊夫·圣·罗兰的时尚才华,渴望穿上他设计的华服,渴望与他结交,渴望和他一起纸醉金迷,渴望得到他时装发布会上的一席之地……因此愿意也只能忽视他是一个同性恋者。
可是这样的忽视是毫无用处的,在伊夫·圣·罗兰被男人揍的时候,身边没有一个人对他施以援手。
皮埃尔·尼内演的伊夫·圣·罗兰真的绝了。
《双面劳伦斯》中一开始,当画面还没有出现,就有画外音,是记者在采访变性后的劳伦斯:“劳伦斯,你在找什么?
”“我在找一个听得懂我的语言,同时也会说我的语言的人,一个不被社会排挤的人,不光会单纯质疑社会边缘人的权益和价值,还会质疑那些号称自己是正常人的人。
”
泽维尔·多兰加拿大同志导演泽维尔·多兰在完成他第一部自传式影片《我杀了我妈妈》后,在蒙特利尔的乡下和他团队的人一起聊天。
其中有个人倾诉了一段感情经历:有天晚上,她的伴侣告诉她,他想要变成一个女人。
这给多兰开启了一个故事灵感,当晚回家他就一气写了30页的剧本。
这就是2012年问世的《双面劳伦斯》。
1989年,劳伦斯·阿里亚35岁,事业平顺,和妻子弗蕾德的婚姻也平顺。
原本他可以像很多直男一样坦然地消失于婚姻、生子这样平凡的生活中。
然而就在这一年,劳伦斯决定要变性。
和《丹麦女孩》的故事一样,没有哪个妻子能够一下接受丈夫变成另一个女人。
《丹麦女孩》弗蕾德与劳伦斯争执。
劳伦斯说自己是困在男人身体中的女人,他指着自己胳膊上的肌肉说:“这不是我!
”指着身体:“这也不是我!
”拉开短裤:“还有这个,也不是我!
”弗蕾德绝望:“所以我爱你的一切,你都讨厌?
”劳伦斯更绝望:“你就爱我的这些吗?
”也和《丹麦女孩》一样,弗蕾德最终还是决定与劳伦斯一起面对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事。
弗蕾德相信他们这代人已可以接纳变性人了。
是的,当劳伦斯第一次化女妆、穿裙子走进教室,原本闹哄哄的教室顿时鸦雀无声。
在一片令人害怕的静默中,终于有个女生举手,她说:“第八页第三段?
代课老师布置的作业不是很清楚。
”劳伦斯度过了他的第一关。
后面再有险峻的高山,也总归积蓄到一点力量了,会好爬一些了。
因为后面真的就是重重高山,谁让劳伦斯就选了一条艰难的路走呢。
人人满口都说着“这是一个自由的世界”,然后,学校迫于学生家长们的压力将劳伦斯开除了。
校长还伪善地表示:这下你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写小说了。
你看,接受你,也并不代表会为你与利益、权贵、人群……为敌。
这算什么接受?
这样的接受,得到也要像劳伦斯一样写一个“eccehomo”(拉丁语,“瞧那个人”,带有极度轻蔑。
)掷还他们,扬长而去。
弗蕾德是高估了她自己。
泽维尔·多兰说:“这样的变故,尽管对于每对夫妻和个人无疑都有所不同,但……我想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他们在一起的过往还没有被完全抹去……”弗蕾德和劳伦斯无疑是深深爱着对方的,那些美好的过往支撑着弗蕾徳,她心中难以舍弃。
可是她也一样无法设想未来。
如果她还没有爱上劳伦斯,也许她可以义无反顾离去。
如果她可以轻易就不再爱劳伦斯,她也可以不管不顾离去。
偏偏她就身处其中,爱是真的爱的。
然而爱,又不足以支撑。
终于在一次激烈的争吵之后,弗蕾徳离开了劳伦斯。
她在舞会上认识了新男人。
那场舞会真是被泽维尔·多兰拍得绚烂无比,他自己也化了妖艳的妆,在镜头前一闪而过。
舞会上惊鸿一瞥的多兰。
劳伦斯很快就知道了弗蕾徳的背叛,他们实在太了解彼此。
“你和他约会多少次了?
”“大约…一个月吧。
”“多少次?
”“五六次。
”“五次还是六次?
”“六次。
”“那就是七次。
”他们实在太了解彼此了。
伤人,同时也是自伤。
时间走到1995年,弗蕾徳有了新的婚姻,有了孩子,有了新的房子……一切看上去都很完美。
劳伦斯终于出书了。
他也有了新的女友。
可他还是寄了一本书给弗蕾徳。
弗蕾徳看着劳伦斯的书,突然之间,大雨就从天花板上瀑布一般倾盆而下。
她发现,原来这么多年,劳伦斯都一直在暗处默默关注着自己,依旧爱着她……在弗蕾徳家的墙上将一块砖涂成了粉红色。
当年,就在劳伦斯要变性的时候,他们还是夫妻的时候,弗蕾徳在劳伦斯背上写道——“在被摧毁了的隐身处,在倒塌了的灯塔上,在我的无聊厌倦的墙上,我写你的名字……”这是保罗·艾吕雅的诗句,诗的名字叫《自由》。
弗蕾徳和劳伦斯又走到一起,双双抛下现实的生活,各自无辜的伴侣,他们出逃了。
当年他们的爱情没有能让他们守住婚姻,而今他们的爱情又让他们从婚姻中私奔。
好了,如我们所知的那些妄图从僵硬的婚姻中逃跑的情人们一样,固守在婚姻中时总想着爱情的浪漫,但一旦出逃,开始想起自己身上所担负的责任来了。
世间哪得两全法?
《男与女》中的孔侑演的男主,在婚姻中时,对同在婚姻中的全度妍演的女主那般主动,那般深情。
私奔也是他提出来的,结果最终没有出现赴约的人,也是他。
《男与女》弗蕾徳和劳伦斯私奔成功了又如何?
不还是要回来。
两人再一次的大吵一架。
劳伦斯带她去看自己的一对朋友,他们原本是一对女同情侣,后来其中一个决定变性为男人,两人依旧还是相爱,在一起生活。
是劳伦斯和弗蕾徳的完全相反版本。
劳伦斯的本意一定是希望给弗蕾徳一点信心吧——看,他们可以!
我们也可以的!
但结果却是活生生血淋淋的让弗蕾徳看到了和劳伦斯在一起的绝望——生活在与世隔绝的乡下,抽着廉价的鸦片,完全沉浸在精神世界里,无关现实,只有彼此。
不是说这样的生活不好,只是,普通人弗蕾徳何必要过呢?
她对劳伦斯说:“你这个自大的男人!
”劳伦斯:“是‘女人’!
你也一样!
”劳伦斯:“那你到底要什么?
”弗蕾徳:“一个男人!
”她只想要一个男人做他的丈夫,和他生一个孩子,组建一个正常的家庭。
但她的丈夫有一天突然就要变性了,她无法接受,不知所措。
甚至,她堕掉了两个人的孩子。
原来当年,她堕掉了和劳伦斯的孩子。
她从一开始就对这段感情失去了信心。
多年之后,劳伦斯接受采访,对方说:“你可是个自信的男……女人。
”他说:“自信?
我没有。
我只是坚持。
”
我起先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觉得:可以主动选择的那个人总是幸运的。
因为,就在他失去的时候还能每天早晨想到自己的得到,总有得到。
惨的是那些被动要做选择的人,怎么选,都是失去,都是错。
可后来我又想,劳伦斯他也并没得主动选择。
1999年,又过了几年,眼看一个新的世纪就要到来。
劳伦斯又和弗蕾徳见了一面。
两人终于可以平静地聊天。
平静,没有了激烈的争吵,也没有了激烈的情感。
只剩死水一般的平静。
聊到中途,弗蕾徳去洗手间。
外面的劳伦斯想了想,没有等她出来,就推门而走了。
而弗蕾徳也从洗手间那边推门离开。
终于有一次,他们是心意相通的。
而心意相通的一次,是分离。
《双面劳伦斯》是泽维尔·多兰一部野心颇大的作品,跨度十年的爱情史诗,长达两个多小时。
多兰很擅长在电影中使用奇妙的动物意象,比如《只是世界尽头》最后那只钟上的木鸟突然飞了起来,在屋子里盘旋,处处碰壁,终于落地而亡。
《双面劳伦斯》里,当劳伦斯第一次和弗蕾徳分手,突然有一只蝴蝶从他的嘴巴里面飞了出来。
要看到最后才知道,原来当年劳伦斯见到弗蕾徳第一面,就是拿了一只回形针做的蝴蝶,说:“我赌20块钱你会收下这个?
”这是他们爱情的开始。
后来,当劳伦斯挣扎于要不要变性时,拿回形针卡在了自己每一根指尖。
再后来……原来当他们第一次分手,蝴蝶就已经飞走了。
摧毁我们爱情的,终归永远是我们自己。
摧毁我们生活的,终归是我们自己。
最近知和翻译组翻译了一篇Michael Hobbes的文章,在文章中有这样一段:“在同性婚姻2001年就合法化的荷兰,男同性恋患情绪障碍的可能性是异性恋男性的3倍,进行‘自杀性自残’的可能性是后者的10倍。
瑞典在1995年允许同性民事结合,2009年立法完全保障了同性婚姻,而在那里,与男性结婚的男性的自杀率是与女性结婚的男性的三倍”。
文章里有个研究人员说:“在过去,男同性恋者的典型特征是在柜子中忍受着保守秘密的孤独,但现在你可以看到有数以百万的男同性恋者出柜,他们仍然感受到同等的孤独。
”就算婚姻平权,就算社会接受了LGBT,那也还只不过是一个开始。
而不管多少人给你开道,路还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踏踏实实走下去。
而往哪边走,也终要靠自己判断,自己坚持。
我们如同双面劳伦斯,哪一面都艰难。
当年,曾有人写信问连岳:“我选择大条条地告诉别人我喜欢他,我选择放弃我认为是屁事的其他事情和情人约会,我选择出柜,我选择让周围的朋友知道我是同志,我选择一个人千里迢迢来美国泡洋帅哥。
每一次都是我自己的选择。
但困扰我的是,我选择这么真诚地面对自己,面对生活,但怎么还是孤零零一个人。
”因为,你的努力只是跟自己有关,努力的回报就是:你告诉别人你喜欢他,别人就知道了你喜欢他。
至于他会不会喜欢你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同样,出柜的回报就是别人知道了你是Gay,千里迢迢去美国泡帅哥,就是到了美国了可以泡洋帅哥了……但,这些可能都和你会否找到知心爱人并无半点关系。
劳伦斯当年在课堂上对学生们说完路易·费迪南·塞利纳后,说:“换一个时空,那可能就是我,或者你。
”他说:“我在找一个听得懂我的语言,同时也会说我的语言的人,一个不被社会排挤的人,不光会单纯质疑社会边缘人的权益和价值,还会质疑那些号称自己是正常人的人。
”
泽维尔·多兰在《双面劳伦斯》拍摄现场。
1989年,劳伦斯·阿里亚决定变性。
1989年,泽维尔·多兰出生。
(我们的小小花园,你要不要来转转?
)
在雨天,奇异的光彩,路人的凝视,电影开始是也是一段路人的凝视。
喝醉了开车,这一段这个烦躁感的铺垫满牛B的,女朋友巴巴的说个不停,男主真的好有耐心,换我早崩了。
女朋友好喜欢他哦,怪可怜的导演还真是多次体现了在烦的时候听别人废话能有多烦。
心理疾病者会有自卑感的,你老说我们可以去看心理医生什么的,怪不会说话的。
这样还不如一开始就分手呢。
女朋友比他更难适应,甚至逼出精神衰弱了挺合理的,毕竟他准备了三十年,女朋友却要突然面对这一切。
但这是个需要勇气的抉择,你既然做了抉择就只能承受这些痛苦,没法子避免的。
难的不是那一刻你能否接受变化的他,而是你能否习惯未来剧变的生活,痛苦来自生活中每一个你无法习惯的细节。
“但我现在觉得你是我女儿”🥲这部电影一段一段的,每一段都很好看,美丽的,悲伤的,痛苦的,爆发的,每一段都很触动。
可能内容是有一点多了,在一部电影里塞进了极多的想法,其中大部分想法都很精彩,但还是感觉有点挤了但是我很喜欢其中的大部分桥段,观看体验超好的。
倒衣服在身上那个照应有种物是人非的感觉,就像是虽然分开了,但彼此留下的痕迹难以释怀。
美妙的主观慢镜头浓郁的色彩还是那个多兰,果敢的“男人”,女主角演的很好!
神作!大爱!
应该是多兰列表里唯一一部不是一星的了(so far..),他还是躁着他的聒。中间段我甚至已经原谅他了,一个升格啪地把我打醒。
爬
多兰加油!
影片将近3个小时。看得我好累。。
当一对真爱过的情侣宁愿在落叶中各自离去,真的完了。P.S.配乐的电子乐部分是在太正点了!!!如果有独立OST就好了,强烈推荐~
Not my tea.
将近3个小时,加上魁北克口音法语,耳朵都要听得长茧了。。。。。好在Melvil Poupaud好帅,果然还是巴黎腔好听。画面和配乐都不错,只是感觉都不及上一部。
6/10。导演风格是一部电影的灵魂,多兰的浓烈华丽+慢镜头美学逐渐自成一派还带有阿莫多瓦的精致,ost好听!可惜史诗片长缺少一个相匹配的故事,使得那些徒有其表的戏剧冲突和再多繁琐花哨的场景展现也无法填平空洞的内核,暴露在外的情感始终带不出灵光一闪的冲击效果,代入感不佳的手持此时显得廉价。
画面和音乐确实很绝。
劳伦斯说:她不是自信,她只是坚持。可以主动选择的那个人总是幸运的,因为就在Ta失去的时候还能每天早晨想到自己的得到。惨的是那些被动要做选择的人,怎么选,都是失去,都是错啊……#原来相识时候的那只蝴蝶,在第一次分手时就已经飞走了。#
音乐和服装都太棒了,浓浓的new romantic。爱情还在,可你已不是那个你。天空的边际再大也无用,心只能容下那么多。
阿莫多瓦亲传弟子,力道上还是差了点。
每个人都自私残忍的活着 肆意的评断他人的生活 坚定勇敢地继续 也无从知晓获得和失去哪个更多 Melvil Poupaud很帅也很美 但被演技实在赞的Suzanne Clément盖了不少风头 Xavier Dolan镜头的运用很美 都让人感觉有卖弄嫌疑 片中的小浪漫耍得也很是高明 但剪辑还是有点凌乱 2个半小时对我来说有些冗长
结尾春光里的配乐响起的时候,好感慨。
终于看完了。168分钟超长MV。
小帅导总算不自己演了,可画面里似乎总藏着一个他。冗长,人物轨迹欠奉,太惜素材剪出了高时长,却没什么有效配比。最有感的居然是那场争吵戏,你来我往的指责,又附带着你推我搡的爱意。升格用得太滥,出戏罪魁。
單純欣賞Melvil Poupaud和Nathalie Baye恰如其分的表演。導演還是太自溺,善於描繪強烈的慾望和激情,情緒的由來卻都沒有道理,不懂如何表現人的複雜性。如果要講一個正經嚴肅的故事,就別出現嘴裡吐出蝴蝶,雨水從客廳天花板澆落,彩色衣衫漫天飛舞這種玩爛的招數。
有惊喜也有无趣,剧情上时间跨度较大,叙事有些零散。不知道为什么,苏珊娜·克莱蒙很吸引我眼球。从电影看来,性取向和生活品味真的是有很大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