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的特写开场,然后转黑幕伴随着出呼吸声,出标题——房间。
看过简介,我一开始心理预期是从被拐开始讲起,然后被强暴,受虐,生了小孩,没想到其实直接从房间切入(或许这就是我和成熟导演的区别吧),从孩子的视角展开。
如果不是看了简介,前面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以为是正常的母子生活。
所以看电影,提前看简介会破坏观影体验的,电影应该是用视听语言来交代故事,观众接受的消息应该是电影本身告诉他的。
这小孩,我一直以为是女生?!
一直等女主说她的儿子,才发现真的是儿子?
之前一直是以为那个男人根本不在乎性别,所以叫错了。
所以才懂后面,为什么说需要理发——这是男生。
这小孩演得真好,虽然脾气很暴这个暴脾气秒杀很多流量小生,演得真的——。
但这个暴也很正常,孩子并不会站在观众角度怜悯母亲,他是一个在小房间里畸形成长的孩子。
这些独白也够好,童音绝了,看着这个小孩这么的有活力,可爱,有生命力,越觉得越压抑,知道他被关在这样的小房子里。
这个片走的是艺术路线,并不渲染被劫和强暴、解救和逃生出房间的惊险,七年被囚麻木的平静,和平静下仍然不会放弃的希望,那些本可以用来刺激观众视听感官的场面,都用简单的镜头带过,而是关注离开房间前和后的内心世界。
扫了一下豆瓣贴子说的案件原型,“被父亲囚禁性侵长达24年,生下了7个孩子,1个夭折”,如果是商业片,肯定是着重这个猎奇。
当他们被解救后的时候,电影才过了一半,如何在离开房间后重新开启生活,这个问题就像逃出来一样重要。
我一开始觉得奇怪,为什么被解救在医院病房,杰克没穿衣服,或许从医学角度会有一个合理解释,但我从电影角度看,这是象征杰克的新生,像新生儿一样,赤身裸体,走下床,重新来到这个世界。
杰克是以新生儿的世界观来看待这个世界。
她完全无法接受这个世界,他的世界只有房间和母亲,回家后问他喝什么,他小声地对他母亲说,当外人尝试向他传达什么信息,他只能通过他的母亲作为介质和外界交流,医生、外婆、两个外公,都是抗拒状态。
还有一个问题,不仅仅是他接受这个世界,还有这个世界对他的接受,他的外公就无法接受他,不愿意和他有联系,这一点,在电影最后都没有给出结果。
除了孩子,还有母亲对世界的接受,她进入被拐的时候才17岁,在中国才高二的年龄,被解救的时候,她的父母已经离婚了,而她带着5岁的儿子,当她回看当初的照片,看到当初一块的同学,心理是千翻滋味翻滚,人生轨迹被强行打断。
里面有一段看着真过火,主持人智商堪忧。
一开始问他为什么被抓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杀?
然后又问他,他还有其他父亲吗?
最后问,有没有想过一开始让杰克拥有正常的生活?
把他留在医院。
三个问题,句句杀人诛心,从电影角度来看,这是在激发矛盾,不然这样的媒体不得被喷死。
母亲的心理治愈是一个比孩子更漫长的过程,会和她的妈妈争执,发泄,崩溃,进医院,面临很多问题的煎熬。
而那时候,杰克已经融入了这个世界,有疼爱的外婆外公,和邻居正常交流,交了朋友。
杰克认为头发是他的力量来源,这是他不愿意理发的愿意,而他现在理发,把这个力量给母亲。
剪去头发,也是代表他和过去世界所做的分割。
他两次拯救了她,一次是从身体上解救出房间,一次是从精神上解救出房间。
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还须心药医,在电影的结尾,他们又回去看完那间房间,那间曾经束缚他们的房间,杰克觉得变小了,其实是他变大了,和房间里每个物品说再见:再见,盆栽;再见椅子一号和二号;再见桌子,再见衣柜,再见水槽,再见天窗……
<图片1>小时候,总会有大人跟我们说:“一定要珍惜小时候的无忧无虑,长大了世界就会完全不一样了。
”但作为涉世未深的小屁孩,我们总是挥霍着这些成年人看起来珍贵无比的时光。
只有到我们终于长大了之后,才会感到遗憾。
遗憾眼前的世界不再无忧无虑了,遗憾我们不能再天真无邪地大笑了。
所以后来每当我们见到眼前的孩子活蹦乱跳的时候,我们总是蹲下身子告诉他们那些同样的话,希望他们能够好好用一双天真无邪的眼睛看这个世界。
电影是一种奇特的媒介,因为在有限的两小时内,它给观众们提供了一条通道去体验平时无法感受的视角。
我们喜爱电影,大概是因为在短暂的时间里,我们能逃离喧嚣的现实,感受与平时不一样的世界。
但即便如此,导演们却很少在非动画片中试图通过孩子们的视角带给我们一段特别的经历。
归根到底,电影观众们绝大多数都是成年人,而为了更容易让大家进入和了解角色们的世界,一个跟我们平时生活相近的视角似乎是必须的。
但是《房间》这部小制作独立电影却向这种必须说不。
在这一部充满着各种复杂感情的电影里,导演仑尼•阿伯拉罕森试图用一个对世界完全陌生的视角来讲述这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图片2>这个视角来自一位五岁孩子的眼睛,而这位孩子却从来没有见到过我们眼前色彩斑斓的世界。
《房间》的设定是那么的简单而残酷,由布利•拉尔森饰演的“妈”在七年前被诱拐禁锢在一个十平米不到的小房间里从此不见天日,而陪伴她的则是由雅各布•特伦布莱饰演的儿子杰克。
我们看到她在狭小的空间里试图做一位坚强而严厉的母亲,我们也看到她使用着有限的资源尽力为儿子提供更有趣的生活。
我们还看到这位孩子会跟房间里所有物品说早上好,我们还看到他也像一个正常的小朋友一般哭闹着要玩具。
终于在杰克五岁生日之后,“妈”准备告诉这位小大人他所不知道的一切,以及想办法逃离这个与世隔绝的小木屋。
虽然这种背景设置让《房间》不可避免地在很多地方有着悬疑生存片的元素,它却并不是一部简单的类型片。
观看《房间》的过程注定是艰难的。
事实上,我甚至觉得对比起同被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荒野猎人》,以及同时期昆汀的新作《八恶人》,《房间》虽然没有那些悬挂在镜头上的鲜血,却是一部更让人难受的电影。
但不同的是,观众们在《荒野猎人》和《八恶人》结束后似乎并不能从艰苦卓绝的观影过程中得到什么回报(当然,这两部电影也不在乎要给予观众什么回报),而《房间》却能让人更热爱身边这个世界,以及生活本身。
<图片3>电影有意识地在一开始就让观众们进入杰克的视角,让我们去发现在这一个五岁小孩的眼中什么是现实,什么是幻境。
在杰克的眼里,“房间”就是世界的全部。
他会跟“房间”里的物品打招呼,他也相信着天空只有头上的窗户那么大。
我们跟随杰克的视角在简陋的“房间”中找乐子,我们同样跟随杰克的视角在晚上躲在衣柜里,我们甚至跟随杰克的视角目击了晚上发生在“妈”身上的龌龊事情。
不一样的,仅仅是作为成年人的我们知道“妈”为了生存而选择接受这些残酷的事,而觉得世界上只有母子二人的杰克在知道不能作声的同时却不明白外面发生的是什么情况。
杰克甚至可能不明白“妈”告诉他的逃跑方法,但他知道他不能没有了这位唯一的亲人。
尽管他不知道周遭的警察们都在做什么,他却知道要回去找“妈”。
而当杰克终于见到“妈”平安无事不顾阻拦地向他跑来的时候,观众们不知道到底是什么让他们有锥心的痛,但却能肯定这个场景真的是本年度最催泪的拥抱。
或许是对外面真正世界的未知感,让观众们能更容易在感情上投注到杰克的身上。
所以当他终于逃离“房间”在医院醒来,当镜头别有用心地对准那块杰克从来没见过的光滑地板的时候,当他小心翼翼地在这块陌生的地板上踏出第一步的时候,观众们很容易在心里呐喊感慨的同时感觉到久久未有的由未知带来的陌生害怕感觉。
这,就是第一次看见世界的感觉。
<图片4>然而第一次的新鲜感很快就被消耗殆尽,取而代之的总是对未知的恐惧。
无论是对“妈”还是杰克来说,在“房间”长时间的生活意味着他们对外界的适应将不会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如果说《房间》的前半部分更多地选择了使用悬疑来推动剧情,那后半部分的焦点无疑是关于母子二人的纽带。
无论是陌生媒体的追问,还是家人的不解,抑或是对过去的猜疑,母子二人都必须一起面对。
跟“妈”和杰克这段母子关系平行的,则是“妈”与她母亲的母女关系。
我们能很容易地看到老母亲内心对女儿的罪恶感,同时也能明白她内心希望女儿和孙子往后能得到平静生活的渴望。
但多年的分开让他们的关系变得复杂,还好杰克的存在拯救了“妈”,甚至拯救了这个家庭。
“我爱你,奶奶。
”仅仅是这么一句简单的话,我们再次被这个五岁小孩子纯粹的爱所感动,我们同时也被小孩子们那颗能迅速恢复的内心而震撼。
当然,“妈”的情绪从谷底被杰克拯救起来的过程似乎过于简单了,尤其是考虑到他们在“房间”里七年时间所经历的一切。
但正是这一段母子在最难以忍受的逆境中仍然坚不可摧的关系,这一段所有观众都在生活中略有体会从而能轻易联系到的关系,给予了《房间》触动观众心灵的力量。
<图片5>布利•拉尔森对“妈”这个角色的演绎,可能将会是定义她职业生涯的精彩演出。
拉尔森在制作期间选择持续呆在角色里,就算是休息期间也不走出角色,更是故意调整饮食习惯来反映“妈”的所处环境。
她也顺理成章地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提名,甚至可以说是大热人选。
这位在《少年收容所》中就展现出超越同龄人演技的女演员,即便是在喜剧《生活残骸》里的演出也足以让其他人瞬间失色。
但她细腻而有深度的演出却不是《房间》中唯一的亮点。
雅各布•特伦布莱对杰克的演绎,作为观众们理解电影中世界的第一视角,真真正正地诠释了什么是天赋。
很难知道到底特伦布莱在这个年龄知不知道什么是表演,但无论如何杰克毫无疑问将会是2015年里被演绎得最好的角色,甚至没有之一。
他向一个容易被演绎得过分花俏的角色注入了朴素,尤其是贯穿电影的配音。
毫不夸张地说,在这个大家都在为黑人演员喊冤的颁奖季,特伦布莱才是那颗最被忽视的遗珠。
拉尔森和特伦布莱在拍摄之余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培养他们之间的感情,而我们也可以肯定到房间里面必定少不了各种各样出自他们之手的装饰和细节。
也正是他们建立起的这种真实的感情,让不乏煽情情节以及身体和精神上折磨的《房间》,更像是一部近距离观察母亲与儿子如何在分离的痛苦、自由的释放、发现的喜悦下慢慢成长的精美故事。
而电影的最后就像开头一样,镜头里再次只剩下了“妈”和杰克。
这大概也是最合理的结局吧,因为只有当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把身后“房间”的门关上,共同走向正在发生的未来。
期待很久的一部片子,今天看完后,真的感到很大的惊喜。
第一遍看完又立马看了第二遍。
前半段剧情丰富,引人入胜,特别是Jake装死逃离囚禁的那一段,真是扣人心弦,不禁为他捏了把汗,生怕他在跳下车前被发现,又害怕他跳下车找不到人。
后半段,展示的是逃离囚禁的母子俩如何面对全新的生活。
这部分很多人都觉得力度不够,剧情有点乱七八糟。
我第一遍看也这么认为,但第二遍梳理一番后,觉得电影对母子俩的心理刻画真的很到位,两人的心理变化差异更值得深思。
首先,我们要明白,离开那间小棚屋对于两个人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对于母亲来讲,这是一次逃脱,逃脱长达七年的痛苦囚禁,重新回到她原本生活的那个世界里。
而对于Jack来讲,这是一次新世界的冒险,是惊险刺激的发现。
在他单纯的世界观里,房间外面,天窗上面是电视的世界,电视的世界上面是天堂。
他离开房间,只不过是去往那个他从未看见过,却无数次憧憬过的更高层次的世界。
正因为有着这种差异,所以两人在面对新生活的心理状态是完全不同的。
在逃脱之初,Jack面对着全新的事物,虽然有着恐惧和疑惑,但更多的是惊喜,他要做的只是逐渐熟悉新事物,接受新事物,适应这个更好的世界。
而对于joy,这个世界不是单纯的更好,她要承受的远比孩童眼中的新事物复杂的多,那是生活的改变,人生的崩塌。
承受这种改变远比处于可塑阶段的小孩子适应新事物困难的多。
在她被囚禁在小棚屋里的时候,那个世界只有她和儿子两个人,Jack是她唯一的精神寄托和力量来源,她的整个身心都被母爱占据着,孩子是她的一切,她的一切行动都是为了孩子。
在这种母爱的激发下,她成为了一个坚强而称职的母亲,努力维护着孩子天真无邪的心灵。
可是当她离开了囚禁,回到了那个充满无限可能与希望的世界里时,她要面对的不再只有她的孩子了,她的注意力不得不转到自己的人生上,她的欲望也因此变得比逃出那个小棚屋复杂的多。
在医院里,Joy拒绝了医生留院评估的建议。
她说她真的很想回家。
但这里的"回家"其实包含着远比回家多得多的期望。
她不仅是想回到那个父亲母亲的家庭,其实还想回到自己原来十七岁时的生活,青春浪漫,无忧无虑,接受父母的爱。
她在医院里与父母重逢之时,在感受着重回这个世界的欣喜之余,她的潜意识里产生了这种欲望。
她只不过是走进一间房间,在里面呆了很久又走出来。
恍若隔世但又没有真切感受到那种改变。
可是她的这种欲望注定得不到实现,当她回到家后,一切都不对劲了。
她再也回不到那个可以在吊床上吃冰淇淋的家了,她的父母离婚了,住在了不同的地方。
她翻出学生时代的照片,才意识到自己偏离了正常的人生轨迹有多远,自己的命运多么的不堪,她从一个十七岁的少女变成了一个五岁孩子的母亲,而原来的朋友过着她们原来的生活,什么事都没发生似的。
在小棚屋里,她对世界的所有信念都依托于Jack而存在。
而当那扇门被打开后,房间不再是房间,她原来对于世界的信念也不复存在。
在现实和旁人的映照下,她强烈的意识到她的人生被毁了,她的世界扭曲崩塌了。
她要求父亲正视Jack,其实是要父亲正视自己,接受自己。
她与母亲争吵,接受采访,其实都是在寻求内心悲愤情绪的突破口,期望得到关注与安慰。
正如Jack从孩子视角所看到的"妈急着要冲上天堂去,但她把我忘了,所以外星人们又把她扔下来。
"她陷入了严重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困境中,自己的人生被毁了这种意识完全占据了她的内心。
她忘记了自己还有作为一个母亲的伟大职责,她忘记了Jack还可以成为她的希望。
所以,在那么漫长的囚禁过程里,为了Jack,她能够获得生存下去的力量。
可是当她脱离了囚禁,她却忍心舍弃Jack选择自杀。
从十七岁一跃变成二十四岁,从青春少女变成一个母亲,这之间只经历了一间房间。
这种人生的残酷是难以想象的。
某种程度上,Joy其实还只有十七岁。
在真实的世界面前,她被打回原形。
而最后能够拯救Joy的也只有Jack。
正如他在房间里给她活下去的力量一样,他还要在真实世界里把她救出来。
他在电话里用强硬的语气要她回到自己的身边,他把他的头发寄给母亲。
当Joy说她是一个不称职的母亲时,他告诉Joy:可是你是妈啊。
Jack带着他的母亲一起回到那个房间,要求母亲和他一样向房间里的一切告别。
Jack做的这一切,都让Joy不再逃避,重新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母亲的职责,Jack又成为她的希望与力量。
她终于能够面对现实,接受这被彻底改变的人生。
01一直记得《楚门的世界》的最后一幕,金凯瑞饰演的楚门一步一步走上台阶,手滑过“世界”的壁沿,蹒跚着终于来到通往新世界的门口。
楚门是一个从小被“圈养”的真人秀演员,而他自己,三十年来却毫不知情,当楚门发现自己所在的那个“桃花源”式的小岛,不过是一个电视节目的片场,身边所有人,“父母”、“妻子”、“朋友”都是演员;眼前的一切,“花草”、“天空”、“大海”都是道具;当他知道自己的所有的生活,都是一场精心编织的巨大骗局时,想到了逃离。
电影的最后,他从未见过的“造物主”(电视节目的高层)与他进行最后的对话,他说:“外面的世界比我虚构的世界更不真实,同样充斥着谎言、虚伪,但在我的世界里,你不必害怕。
”楚门迟疑了一下,还是坚定的迈出了脚步。
最终离开的时候,他说:“如果再也见不到你,祝你早安午安晚安。
”一如平常和“邻里”问候的方式,楚门最后一遍与他所处的这个世界问好并再见。
这一幕告别与电影《房间》里的最后一场戏异曲同工,而电影里小男孩jack的心境,大抵也像极了楚门——jack与母亲重回曾囚禁他们几年时间的房间,他一一的与房间里的物件告别,他说:“再见盆栽,再见椅子一号,再见椅子二号,再见桌子,再见衣柜,再见水槽,再见天窗…”就像从前每一天的早晨,他曾兴奋的与它们打招呼:“你好盆栽,你好椅子,你好桌子,你好衣柜…”
02这是一部被外媒誉为2015年最让人感动的电影,在电影里饰演母亲的演员布丽·拉尔森获得了第88届奥斯卡影后,这是一个让人心碎的故事,同样电影中的母亲也着实让人心揪。
7年前,妈妈在一次上学的路上被强暴和绑架,后来一直被囚禁在一间房间里,无法逃脱,沦为性奴,后来他与绑架者老尼克生下了一名孩子——小男孩Jack,电影《房间》讲述的就是这对母子逃出牢笼心灵重建的故事。
电影至始至终以小男孩Jack的视角讲故事,电影从Jack5岁生日那天讲起。
正如片名定为《房间》,房间的意义在小男孩Jack的眼里,其实等同于世界,尽管这间房间不过几平米,唯一与外界联系的就是房顶的一扇小天窗,以及一台信号不太好的电视机。
Jack在这个房间出生、成长,从未抵达过外面,他每一天在房间里不停的踱步,妈妈告诉他,只要往回走,这里就是无限的,他乐此不疲的在这里呼喊打闹,每个清晨与水槽、马桶、衣柜、盆栽打招呼。
在他的眼里,电视里播放着的一切都是虚构的假象,只有自己触摸到的才是全部的真实。
就像三十年来怡然自得的楚门,对于这个世界,Jack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也许因为天生的好奇心,也曾幻想过房间外的天地,但绝大部分时刻,相比母亲的绝望,Jack认为一切都理所应当。
直到母亲觉得不该再这样下去,Jack长大了,身体越长越快,他不能就此被囚禁限制下去,她开始告诉Jack真相,她跟儿子说,那个送我们食物吃的老尼克不是魔术师,他是绑匪,是他把我们囚禁在这里,电视里播放的事物都是真的,房间外才是世界。
她开始训练Jack,让他装病,装死,以便让老尼克把他的“尸体”带出去,寻找求救的可能。
面对母亲的言论,Jack只是不停的哭闹,他甚至说,我宁愿回到四岁,那时候一切都是美好的。
03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经验,当我们在一个地方熟悉熟识之后,便很难再到一个新的地方重新开始。
当我们对某些事物形成了一定的持久的认知观之后,也很难再改变这种看法。
因为我们对于任何一种改变,对于任何未知的东西,都是有恐惧的。
而一个人长期被禁锢缺失自由,世界观被限制,他对于自由和世界,同样是充满恐惧的,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的老布克,在肖申克监狱里呆了半辈子,行将就木时却被释放,面对当时光怪陆离的社会,老布克无论如何也无法再融入,最终只得把自己吊死在公寓的横梁上,留下悲凉地一句:老布克到此一游。
早些年,当我看完《楚门的世界》,总觉得意犹未尽,我会想象楚门面临新世界时该发生些什么,这个世界观有缺陷的男人在进入到更广阔更未知的世界后,必将发生诸多的碰撞和撕扯。
这种碰撞和撕扯,在Jack母子身上得到了展现。
小Jack重未走出过房间,没有闻到过花香,不知道树叶是真实的,不知道街道、汽车与人群的概念,当Jack按照母亲教的逃生办法,从老尼克的皮卡车上跳下,在街道上奔跑时,整个状态都是震惊而恐惧的,他第一次看到那么广阔的蓝天,第一次看到那么多活生生的人,世界就像是一场巨大的海啸,对着Jack铺面而来,面对前来询问情况的警察,他甚至说不出一句话。
当母子俩最终获救,老尼克锒铛入狱,身体摆脱了房间的囚禁,而心灵上如何摆脱那种无形的囚禁才刚刚开始,并且这种无形的心灵囚禁更加难以走出,那些因灾难而衍生的恐惧和膈应似乎总是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就像电影里所表现的一样,在媒体、家人、邻居或朋友的眼里,这一对母子始终是需要特别照顾的对象,他们在面对这对母子时慎之又慎的行为表情,恰恰是一种别样的信息传递,每一句轻声细语的措辞,每一次真情流露的怜爱或鼓励,都在强调,你们曾是有过那般悲惨遭遇的可怜人。
老父亲甚至坦言,他再也没有办法像从前那样面对自己的女儿,和这个从天而降的外孙。
04好在Jack还只是一个5岁多的小男孩,他对于世界的认知还没有被僵化,他有着人类天性般的好奇心,同样比成年人更无谓,在外婆一家人的帮助下,Jack渐渐融入了社会,并且找到了自己的朋友。
而在身心长期经受凌辱的母亲身上,这种心灵重建和重新融入社会却显得益加的艰难。
她时常会发呆抑郁,和家人莫名的发脾气,甚至想到了自杀。
当Jack发现了在卫生间自杀未遂的妈妈,哭的撕心裂肺。
外婆说:“我们都是相互帮助,让彼此坚强有力量,没有人可以独自坚强。
”Jack曾是妈妈在“房间”里坚强活下去的希望所在,后来也是妈妈重新接纳过去的最大动因。
对于妈妈而言,Jack是自己与绑匪的儿子,他身上混合着爱与仇恨,这种复杂的感情必将随着Jack而伴随自己一生,她必须试着去接纳,只有先接纳这一切,才有可能真正的放下。
Jack一直念叨着回房间去看看,对于他而言,那是最初的家,有温馨的记忆,有喜欢的一切,而且在那里,妈妈时刻都在身边。
起初妈妈总是不同意,甚至厌恶,但最终还是答应了。
孩子回到了房间,他用手轻轻的触碰房间里的一切,对着曾经朝夕相伴的水槽、盆栽、衣柜、天窗一一说再见。
Jack对妈妈说:“妈妈,你也跟房间说再见吧。
”妈妈打量着房间,临出门时,轻声的说一句:再见,房间。
05《房间》是一部涵盖了许多内容的电影,关于自由,关于世界观,关于母爱,关于社会,关于心灵的重建。
电影以小孩的视角,在饱满而戏剧的故事里,大量诗一般的旁白构建了一个直抵心灵的电影世界,我们从中获得的感动也并非单线条的,而是一种更为深邃的复杂情感。
Jack在片中的旁白里说:妈和我做了一个决定,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喜欢些什么,所以每样都试试,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东西,有时候还很恐怖,但是那没事,因为还是你和我在一起。
因为有身边人,我们相互帮助,让彼此坚强有力量,无论面临怎样的世界,我们都可以走下去。
你还可以:韩国的这些老男人们当世界只剩下一列火车如果你喜欢本文,请点赞赞赏转发到朋友圈,你的鼓励是我的动力,你的沉默会让我也沉默。
访问1895m.com或识别下方二维码,可关注我。
《房间》是由兰纳德·阿伯拉罕森执导,布丽·拉尔森、雅各布·特瑞布雷、威廉姆·H·梅西等主演的剧情片。
该片于2016年1月15日在爱尔兰上映。
该片改编自爱玛·多诺霍的同名原著小说,讲述了一个女孩被邻居所骗,之后被囚禁在一个狭小的房间里长达七年之久的故事。
《房间》讲述的是一个有关逃脱的故事。
小正太的母亲是被一个叫“老尼克”的男人拐骗,后强奸才生下他的。
从他出生起,他就和母亲乔伊生活在一个小房间里。
那个房间只有一个天窗,门也只有老尼克能打开,他们靠老尼克给的物资生存着。
在母亲在努力之下,小正太在这个狭小的房间安全而开心地成长着。
直到小正太五岁生日后,他和母亲开始策划逃跑计划。
小正太只有装病,装死,在地毯里滚动,记住停车、大叫、跳车、求助的步骤,才能逃出魔掌,获得自由。
对于母亲来讲,这是逃脱长达七年的痛苦囚禁,而对于Jack来讲,这是对新世界的冒险。
母子两个相依为命,母亲从一个小女孩变成一位伟大的母亲,而小正太也成长为真正的good boy。
“没有人可以独自坚强,是我们每个人使彼此变得更坚强。
”“我们总要与社会联系的,没有谁可以一个人独立坚强成长。
”小男孩演的实在太好了!
九岁的雅各布·特伦布莱,气场强!
很棒!
今年颁奖季的剧情片《房间》虽然不像《荒野猎人》《卡罗尔》《丹麦女孩》那样有足够的噱头和明星效应,但却是一部从各方面来说完成度都很高的作品,不论是电影的节奏,演员的表演还是摄影,配乐。
有人认为,电影的后半部分是多余的,但我想,仅仅讲述一个基督山伯爵式的越狱故事恐怕不是导演的本意;也有人说后半部分处理得不好,失去了前半部分的那种紧张感。
可是《房间》并不是一部惊悚片,不可能也没必要从头到尾营造出一种扣人心弦的氛围。
虽然人人都喜欢埃德蒙从大牢里逃出来的扣人心弦,但同时也得忍受大仲马冗长而拖沓的复仇故事啊。
更何况我觉得第二部分的处理比埃德蒙的复仇故事精彩多了,后面会详细说明。
【第一部分:囚禁和逃离】这部电影时长两小时,其中前面整整一个小时,镜头仅仅限于一个十平米左右的小棚屋,然而却一点也不寡然无味。
这必须得归功于饰演母亲Joy和孩子Jack的两位演员的表演和摄影师镜头的使用。
前半个小时,电影并没有告诉我们Joy为什么从来不带儿子踏出房间。
如果没有事先了解电影简介的话,看的时候还真是有点不解甚至恼火的。
直到将近第30分钟,母亲才向刚刚过完五岁生日的儿子讲述了他们一直待在这个房间的原因:原来Joy在7年前只有17岁的时候,被一个叫老尼克的家伙强奸并囚禁在这个小棚屋里,后来生下了Jack。
期间老尼克不让他们离开房间一步,只给予他们最基本的生活物资,还把Joy当作性欲发泄工具。
我想母亲应该是有意等到儿子五岁了才向他解释一切的,因为她不想让儿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了解到人世间的黑暗和自己遭遇的不幸。
虽然刚开始Jack对这个一点也不美好的故事十分反感,哭着说“我想回到四岁”,但最终还是憋着一股子气,把老尼克送的玩具汽车拆掉扔了,还发誓要狠狠踢他的屁股。
这时我想大部分观众的心理应该都和我一样,由对母亲行为的不解转变为对犯罪分子的憎恨和对母子俩的同情。
接着,母子俩便开始实施他们的逃跑计划。
然而第一次计划失败了。
然后Joy放大招了。
其实在电影的最开始,Joy给儿子讲过一个故事,我想看过《基督山伯爵》的人应该都了解这就是埃德蒙越狱并复仇的故事。
这个细节说明母亲很早就已经开始策划用这个方案逃跑。
(看来读书还是有用的啊!
)事情的发展按Joy的计划进行着,当小男孩从毯子里滚出来,躺在皮卡车上第一次用双眼看到一望无际的蓝天时,脸上的表情又惊又喜,他一定在想:“妈妈没有骗我,天空是真的,不是电视里才有的。
”而我则在想:“孩子,别看了,快跳车啊!
”当男孩被警察救下后,女警官对男孩的一步步的提问、一步步的接近真相和犯罪分子时,电影所营造出来的那种紧张感和激动人心,真是让人不禁拍案叫绝!
总之这段“越狱”真的是整部电影最精彩的部分,我就不多剧透咯。
【第二部分:面对和希望】从房间里逃出来可能只是一个晚上的事,然而如何面对外面世界的生活却是一生的事。
小男孩看似对这个世界陌生、惧怕,却是更快适应的,毕竟他只有五岁;而母亲看似对这个世界熟悉,却是更难适应的。
时隔七年回到自己的家,父母早已分隔两地,西装革履的父亲应该组建了新的家庭,母亲和男朋友Leo生活在一起,养了一条叫谢莫斯的狗,高中时最好的朋友杳无音信——在没有她的七年,似乎一切都照旧。
一次家庭聚餐,Joy的父亲吃到一半,吃不下了,说我还是回去吧,于是连一句话都没跟Jack说就要起身离开,甚至不愿意正眼看一眼Jack,即使是在Joy的强烈要求下。
最后大家不欢而散。
沮丧之中,Joy和母亲发生了争执,她认为母亲不懂她所经历的一切,认为这些年母亲没有她也生活得挺好的,甚至责怪母亲是她的教育间接导致了她所遭受的一切,直到母亲含着泪喊出那句:“你认为这些年来你是唯一一个生活被毁掉的人吗?
”我们才恍然大悟,举凡天下,哪有母亲失去孩子,不痛的?
当然也有温暖,Leo就是。
他陪Jack聊天,吃东西,介绍他的狗给Jack认识(Jack非常喜欢狗)。
感动的不仅是因为他的这份善良,更是其背后对Joy母亲的深沉的爱啊!
17岁少女离奇失踪7年后再度出现,这在当地是个大新闻,电视台对Joy进行了专访。
这讨厌的女记者估计也是从节目收视率的角度考虑,净问些敏感甚至带有责难意味的问题,间接导致了Joy的自杀。
为了帮助住院中的母亲获得力量,Jack主动要求剪去自己蓄了很久不舍得剪掉的长发,因为他认为头发是他的力量所在,而现在他要把这份力量传递给妈妈。
正如外婆说的:“没有人可以独自坚强,是我们每个人帮助彼此变得更坚强。
”从自杀中初步恢复过来的母亲应儿子要求,母子二人一同回去拜访了那个囚禁了他们长达7年之久的“房间”。
环顾房间四周,孩子不解地问母亲:“这还是那个房间吗?
它变小了吗?
”这个提问一下子将电影的主题从情感上升到了哲学。
最后,孩子和房间里的物体一一告别:“再见椅子,再见水池,再见马桶。
”完美地呼应了电影开头,起床后的男孩和房间里的物体一一道早:“早上好椅子,早上好水池,早上好马桶。
”电影结束了,生活还在继续。
我们并不确定小男孩以后的生活和心理状态会一帆风顺,也许会有不怀好意的人质问他的来源和他的父亲。
我们更不确定Joy以后能否会遇到一个真正爱她的男人而她也能够毫无保留地接受对方,但至少影片的最后给予了我们希望:当一个人可以直面过去的伤疤时,正是伤疤愈合、一切变好的标志之一。
PS1:看到有人评论说,看到最后才知道这孩子原来是个男孩啊。
什么?
电影最开始不就说他叫Jack吗?
哪有小姑娘叫杰克啊!
真是够了~PS2:女主角演的这么好,好担心我家麻辣妹子的奥斯卡,嘤嘤嘤~PS3:小男孩的表演值得一个奥斯卡提名
由于故事的特殊性和出于对故事完整性讲述的考虑,《房间》这部电影在叙事和摄影上明显地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前半段惊险悬疑,后半段温情治愈。
这种风格上的转变确实也造成了一定观影感受上的落差,但是这并不妨碍它成为独立制作电影中的一部惊喜之作,而且在即将到来的第88届奥斯卡颁奖季上也极有可能在最佳女主角奖项上有所斩获。
《房间》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被囚禁和重新回归生活的故事。
“房间”在电影中指的是一个拥有天窗的小棚屋,它意指“牢笼”,也象征着“另一个世界”。
牢笼困住的只不过是肉体,而灵魂则在自己创造的另一个世界中得以生存。
导演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残酷又温暖的故事。
它不仅有着一般密室电影该有的悬疑气氛和斗智桥段,还有着令人动人的母子深情以及对认识世界、告别过往和回归家庭等诸方面的思考。
本片中不得不提的还有两位主角的表演。
饰演小男孩杰克的是一位来自加拿大年仅十岁的小演员雅各布·特瑞布雷,在《蓝精灵2》中也曾有过他的表演。
在本片中,长发造型让他看起来很像一个小女孩,异常可爱,当然他在这部电影中的表演也十分纯粹,对表情和心理戏的把控自然流畅,毫无表演痕迹,其中滚出毛毯眼望天空那场戏就足够惊艳。
此外饰演母亲一角的是一位来自美国的女演员布丽·拉尔森,她89年出生,不仅是一名演员还是一个歌手。
最早认识她是在她和马克沃尔伯格合作的作品《赌徒》中(这部电影我个人也是异常喜欢)。
在《房间》这部电影里,相比较小男孩给人的惊艳感,她的表演要更加老道,特别是对过去的痛苦、现在的挣扎以及她对儿子的爱上的诠释都相当到位。
影片最后,在家人、朋友和医生帮助下重回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小男孩跟母亲提出要再回去看看那个当初禁锢他们的小棚屋时,无疑让影片走向终极的思考。
当小男孩扫视着已然有些陌生的房间,对着盆栽、椅子、桌子、衣橱、水槽、天窗和房间一一说再见的时候,意味着他对他的过去作了一次最彻底的告别。
而始终陪伴着他不曾离弃的母亲也在与房间默然道别之时达成了她对过去所遭受困难的最终的释然与和解。
在影片最后一个镜头里,望着母子二人远走的背影,那前方等待他们的,肯定是崭新的生活!
喜欢重口味暴力犯罪向电影的观众你们看了什么感受,能不能告诉我?
符合条件的请评论🕵昨天看过后,个人认为电影题材一般,人物关系简单,拍摄场景简陋又非英雄主义情怀,但就是好看到停不下来,感动的同时不断去思考去假设。
狭窄的房间因广角镜头变得足够开阔,因特写镜头变得丰富有趣,加上小男孩天使面庞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显得母子二人世界足够美好。
随着第三个人老尼克的加入故事开始起伏,原来房间本是囚笼。
五岁的小杰克不相信母亲所说的一切,激烈的顶撞反抗,他用想回到四岁逃避现状,但无论如何抵触逃避改变不了的事实是小杰克的世界已经开始动摇。
此后,电影节奏一路加快,断电,残留的半块面包暗示母子两人正处于生存危机,母亲为抓住最后的出逃机会不得不强硬要求小杰克配合自己演戏,小杰克再次逃避希望等到六岁去做,妥协后发出了歇斯底里的 I hate you 。
最终母子两人获救,圆满大结局,End?
No,剧情自然延伸到欢喜背后,向观众继续呈现闯入真实世界后的母子如何与周围相处,如何解开心结并最终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
好的电影总能说出观众想知道而不知道的,这就是通晓人性吧。
轻喷
(文/杨时旸)事实已经证明,今年真的是奥斯卡的小年,入选的片子大多数都没有惊喜,当然,那些片子谈不上是烂片,但问题在于都透露着一股看见开头就能猜到全部走向的平庸气味。
这种正确得毫无瑕疵的状态有些让人厌倦。
在几部热门电影之中,这部《房间》似乎还稍稍有些不同,相比于《间谍之桥》中充满着陈词滥调的国家和历史宏大背景的叙事,这部电影更贴近“个人”。
大多数人在开头就能看穿这个设定:一对被囚禁的母子如何挣脱桎梏重回世界的故事。
不同的地方在于,被囚禁的那个男孩从未见到过外面的世界。
他短暂的五六年的生命中一直在这个几平米的小屋子里度过,唯一与外界联系的就是房顶的一扇小天窗,以及一台信号不太好的电视机。
有趣的地方就在于此,对于这个男孩儿来说,这个房间就是全部世界,他在电视中所看到的,他都认为是只属于电视的、虚构的东西,只有他在房间中能触摸到的才是全部的真实。
所以,相比于母亲的绝望,孩子觉得一切都好,一直安之若素。
妈妈是几年前上学途中被绑架的,日后一直囚禁于此,无法逃脱,被迫与绑架者生下了孩子,直到孩子稍稍懂事,她才觉得似乎可以借助孩子逃离这里。
她训练自己的儿子,让他装病,装死,以便让绑架自己的男人把男孩儿的“尸体”带出去,寻找求救的可能。
这并不是一部惊悚、悬疑类型片,所以,即便有着紧张的氛围,电影的着墨也并不在渲染这些,而是探讨了一个人在内心中关于自由和禁锢的定义。
男孩儿从不知道树叶是真实的,也不知道街道、汽车与人群的概念,更缺乏与人类互动的经验,所以,当他背诵着母亲教授的办法,从那辆皮卡上跳下,在街道上奔逃的时候,基本上处于一种震惊之中。
一个适应了囚禁的人,对于自由是有恐惧的。
这一点并非虚构,在现实中已经被证明,某个小国的人由于特殊原因逃往他国,原本认为应该从此享受正常生活,却发现那个群体的自杀率居高不下。
这一点,真的让人感到悲凉。
如果说,电影的前半段在讲述如何逃出有形的囚禁,那么后半段则是讲述如何逃出无形的、心灵的囚禁,从而进入真正的自由。
后者,更加艰难。
大多数人错误地认为身体被从牢笼中解救出来,一切就会顺理成章地变得顺遂,似乎一些都得到了妥善地解决,但其实,只有当事人知道,更深邃的囚禁是对于内心的封闭,以及挥之不去的恐惧与隔膜。
就像电影中所展现的,无论媒体、家人、邻居,都把这一对母子当做一种“观看对象”或者“呵护对象”,他们成为了深藏故事的人,其实,什么时候他们能被“无视”,什么时候他们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而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平静地审视自己的经历,承认它,并只把它当做一段过往,而不是一个障碍。
那个男孩儿成为了最重要的转折点,他比成年人都要无畏,即便最初也经历了不适应,但很快就能更好的融入社会。
更巧妙的是,在不经意间,孩子拯救了母亲。
他一直念叨着想回到那个被囚禁的房间看看,对于孩子来说,那是曾经的家,有着温馨的记忆,即便这听起来很残忍,但对他而言,就是如此,而他母亲的态度从最初的阻止、厌恶到最终答应。
孩子回到了那个破乱不堪的地方,对着椅子、水槽、衣柜,说着再见,就像影片开始,孩子每天早晨对着房间中的一切问着你好,当孩子用稚嫩的方式挥别过去,在一旁的母亲也同样真正走出了内心的牢笼。
对于妈妈来讲,这个男孩儿的身份本身成为了一层隐喻,他是绑架者与自己的儿子,他身上混杂着一半爱意与一半仇恨,而他终将伴随自己的一生,她必须学会接纳这一切,曾经的苦难是无法回避的,就像眼前的孩子,但我们需要具备那种自己解放自己的能力。
他人只能从外部对我们进行有形的囚禁,只有我们自己才懂得如何卸下内心的镣铐。
实施囚禁的人就是为了毁灭他人,但我们即便触摸过牢笼,也仍然不要丧失定义自由的能力。
这本身就是一种反抗和胜利。
《房间》的设定是简单而残酷的:少女乔伊在17岁那年被一个叫“老尼克”的男人拐骗,囚禁在其后院的棚屋里长达七年之久,在此期间生下儿子杰克。
母亲竭尽所能为杰克编织了一个童话世界,使他相信这个“房间”是唯一真实存在的世界,甚至连老尼克提供生活用品都是通过魔术变出来的。
在杰克度过了一个没有烛光的五岁生日后,母亲决定告诉他真相,但是对杰克而言,他根本意识不到“房间”外另有天地,当母亲告诉他这一点时,儿子的回答是“不可能”,甚至说她是个“骗子”;当她告诉儿子自己悲惨的被拐骗经历时,儿子觉得这比电视里虚构的故事还无聊;当她勉强使他相信外面还有一个更大的世界并请求已经5岁的他帮她来改变现状时,儿子说他想回到4岁!
影片以杰克五岁生日醒来的早晨展开叙述,通过杰克挨个与房间里的水池、浴缸、椅子们问好为引子,带领观众随着孩子的视角审视了这个特别的“房间”。
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母亲带着他做伸缩运动;母亲睡着的时候,他撒下面包屑来吸引馋嘴的老鼠,他还幻想出一只叫Lucky的小狗经常过来探望他。
母亲通过一番策划和一次次的“身体僵硬”的练习,终于让“老尼克”相信杰克因病死亡,不得不将杰克的“尸体”搬到外面,并试图通过卡车运送出去,经过一番努力,杰克终于离开了这个禁锢了他五年之久的房间,在警察的协助下,母亲也从小屋里解救出来。
但是逃离“房间”其实并没有占到电影很大的篇幅,于是我们看到电影的后半段:邻居和记者对这对母子命运的窥视,外公对杰克的不认可,杰克对全新世界的无所适从,母亲回想起17岁那年在拉拉队和好姊妹们在一起的青葱岁月,母亲在接受电视采访后试图自杀等。
豆瓣Top250……大家都是看完故事梗概就打分了吗? 真离谱。
前半段局限空间引人入胜,一度以为中间孩子逃出只是幻想,后半段回到外面的世界后丧失戏剧张力,沦为庸常,房间内的部分可以更诱人,首尾呼应处理得巧妙,小孩是真正主角,一直是焦点所在,
温情版《楚门的世界》。
同是讲述「心役」的电影,「狩猎」优秀得多。本片俩主角的性格都是:对家人很凶,对外人很怂。两位主角终于脱狱之后显得极不合群,是导演的成功,从头到尾的脸部大特写更是加剧了这种感受。然而这让我相当厌恶!
中途非常担心警察不帮Jack或者警察到的时候妈妈已经被杀了&gt; &lt;
选择孩童视角就是避重就轻 母亲怎么重新面对世界 孩子怎样寻找成长新起点 两样都没讲好 而且导演有什么资格质问女主角究竟是不是好母亲啊?换到真实世界里受害者一句话就能把傻叉访问者的傻叉问题怼回去
小演员没提名最佳男主角,一定是为了把小金人让给莱奥纳多。
前面部分震惊刺激,囚禁有故事原型很恐怖,后部分比较无聊,走出心理阴影才是最难的
今年Jacob要是入围了就又没小李子什么事儿了。
女孩的演技比女主好。真实故事远远比这个电影恐怖,这原本是一个很好的电影题材,一般的人可以不必经历这样的痛哭而了解到生活在恶劣环境下的苦难。抱着这样的期待,我觉得这个电影不值得这个分数,它利用了这个题材,但没有表现出应有的责任。女主才是这个故事的灵魂,因为她的机智与聪慧,他们最终才能离开那个带给他们无尽痛苦的地方。但是电影里,她实在是太扁平化了,唯一的冲突可能就是在和妈妈争吵那里十分明显。其次,这个电影对故事的铺垫和坏人的刻画简直有失水准。没有前期的美好,怎么体现囚禁的伤害,如果重点是放在解放出来后的心理平复,但这个片子也没有体现。至于那个坏人反而出现的很是“温馨”,女主前期的表现反而显得神经质(虽然她很有理由神经质)。总的来说,导演的表现,其实配不上这个题材。
在地狱中构筑童话天堂,又在真实的人间逃离心灵地狱。
主题不错,但是拍的太白开水,前半段还好看点,后半段拍的太敷衍了,小男孩演技一般但是蛮可爱的,长头发真的分不出男女,老外孩子小时候真的颜值高。幸好最后娘俩都走出阴影了
本来哭的跟鬼一样...Frank一出现瞬间出戏...
實在是太刺耳了,Sorry。
题材说好其实也一般,不合理的地方太多,话分两头 如果结局戛然而止在警车外的相拥,还算一部中规中矩的作品,何苦还要拍逃脱后无聊的家庭剧, 剧情前后其实都很缺乏张力,逃出后得故事更是给整体减分太多,豆瓣打出这种分无法理解。靠小女孩主演的电影一般分数都不会低 哎
0311# 根本就沒有那麼好──至少「房間」的初始象徵不見了。當年我討厭小說,現在我還是不喜歡電影。小說把很棒的故事寫壞了,電影則是將故事以比較「好說」的方式呈現。例如只剩下母親與孩子。就題材而言,應該要更敏感更失控更尖銳才對。/「如果門開著,這裡就不是房間了。」/小孩的演技好自然!
七年竟然没破出密码、Jon Hopkins 偷懒的 Monster theme、Shameless 里的 Frank……出戏到不行。倒是被女警的镇定和智慧感动哭了。另外难道只有我一个觉得小男孩“演技”一般……?
就觉得没什么意思
.孩子是该留还是提前送出去,采访者的这个问题其实很辛辣,其实母亲从没想过要送走孩子,所以她从未为此抉择过,正如她说,她不是个好妈妈,可又如孩子回答,你就是我的妈妈,母亲也许不能给你提供更好的方案,但是能提供的便是她竭尽全力最好的东西,无关对错。
后半段,简直狗尾续貂,好好的继续演密室逃脱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