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求生意志真是顽强。
是你要人家挑战艾格峰的,到头来还要求人家坚持,不准放弃。
什么守护天使,你要求的是不是有点多?
女人祸水到了绝境,搜救队员因为天黑雪大回去了,此一折;熬到第二天天亮,又因为没带够绳子而使jony悬在距离生仅几米的地方,死去。
有点黑色幽默吧,尽管这么一部让人肃然起敬的电影不该这么说。
还是那些黑色幽默的比较好说一些,前提是看懂了的话。
有时候真是很敬佩本能的,那些登山的人,面对风雪,什么都不重要了,只是本能促使他挣扎,活着。
面对生死,比如北京暴雨广渠门那个车主,他在求生的时候会想什么?
我们这些芸芸众生的破事大概都显的可笑吧。
真喜欢极致,它让你回到最初,一切来龙去脉都不重要了。
如果普通人分为病死和老死(尽管现代的“死亡证明”绝不对承认某个人是“老”死的),那像Toni这种“太冷了……”,然后生命之火终于熄灭的死法,算不算是登山界中的“老死”呢?
相对而言,实现中和想象中的许多登山而殒命者都是某种“病死”的死法。
但Toni的死法让我感觉到震撼。
他是个英雄,却死得一点也不爆裂。
他没有坠崖,没被雪崩或落石一击毙命,没有义无反顾地切断绳子任自己坠落,他甚至没有在暴风夜中一睡不醒,他的生命坚持着醒来,在绝境中仍然均匀地燃烧——燃料越来越少,所以火苗越来越小,尽管行动力趋于无,但他仍在行动;他让我想起普通人,想起在普通人的生命道路中,人们明知道某个选择意味着远方、意味着风雨兼程甚至未必能达到,但人们依旧上路,然后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不能——正如他或她早就了解的那样,但仍旧一路走到最后,直到“太冷了”。
但这种不能不是无能。
这种不能意味着人皆有其命运,而命运的唯一含义,就在于它是反对着这个人的。
拥有命运,也意味着人在最真的意义上面对自己,即便是最精致的或者最具有迷惑性的“利己主义者”,他都拥有自己的命运,都已经在某个时刻亲手选定了那充满着有限性的道路,甘愿与荒谬、冒险、不明智、倔强为伍。
这是人格的特征,不是某一种人格的特征。
山下的人在看着山上攀登的人,他们心想:哇,那是我绝对没有能力也不会去选择干的蠢事,然后他们返身,继续着自己的蠢事,或伟大,或平凡。
但神也蠢,至少在一神教诞生之前的诸神、原始神,更遑论人类世代传颂的英雄们,都是蠢的,因为他们都有命运,于是就一心反对着自己,不这样便无路可走。
当然,神是不朽的,从神诞生起,immortal(不朽、永恒)就以人的有死(mortal)为参照,Gods既不衰弱,也不死去。
因此,Toni的死最象征了人与神的差别:途中,他那强大但有限的生命之火,面对着无限的事物,渐弱,至最小单位,并最终熄灭,是纯粹的、属人的死法。
这令我羡慕,当我在愚蠢的道路上已经行过半途,我偶尔会暗暗祈求自己能足够强大,能撑到最后一刻,当再也挥不动手臂,也抬不动眼皮,才步入永恒的无梦长眠。
德国人镜头写实,干脆,没有太多的面部特写和细节刻画。
岩钉无法承受三人重量,一刀砍绳子连句永别了朋友也没有,对于一个在拍部美食片纪录片都要煽情的国度长大的小孩,这样的利落有点看懵了。
然后就是讽刺。
登山队员们露宿山脚吃着简单的麦片粥准备着第二天攀登,达官贵人们杯觥交错爬梯着憧憬胜利。
大佬的trophy wife最搞笑,一天到晚穿着裘皮带着礼帽说:啊,我好激动。
登山队在山腰上冻了一晚,下面贵人们继续爬梯庆祝。
trophy wife切山型蛋糕,还不忘要蛋糕上一个模型攀登小人,泥马,这是吃果果的吃人不吐骨头啊!
最后登山队遇险折返,贵人们看不到登顶了就作鸟兽散,管他们是死是活。
是部不太一样的户外片,剧情没那么单调,人性、政治历史背景、友情、爱情,一大堆很忙很热闹。
细节决定成败,死活全在两个根绳子上。
一只蜘蛛悬在半空,如果它再也吐不出丝来,是不是就只能等死。
托尼就那么吊在半空,距离最近的落脚点只剩几米了。
生与死的距离,就差那么一点点,励志一点的话一定会有奇迹发生,意志力战胜一切!
但是没有。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今年9月在影院看的《徒手攀岩》。
两部片子差了10年,风格迥异,我更喜欢这一部。
《徒手攀岩》里所看到的亚历克斯·霍诺德,虽然他在无保护的情况下徒手攀上酋长岩。
但他并不是一个运动疯子。
相反,他是以计算机式的精准测算来攀岩的,为了酋长岩他准备了一年半的时间,借助绳索攀爬过近60次,他确定路线,确定每一块岩石,同时他不断关注自己的身体,在尽可能科学降低风险的情况下,攀上山峰。
没有任何人要求、希望这么做,他攀岩只为了他自己。
而《北壁》讲述的是1936年四个青年爬瑞士艾格峰的故事,在那个年代体力牛逼的登山爱好者们凭着一腔热血拿根绳子,自己铸几个铁钩子就去了。
他们连爬雪山的专用鞋都没有,连棉衣都没有,连像样的帐篷都没有,手套就是我们平日戴的毛线手套。
对攀登的热爱促使他们向不可能前进,此外还有一个强大的助推力让他们疯狂,那就是国家荣誉。
1936年,德国纳粹在奥运会前夕鼓励青少年像艾格峰进发,成为世界上登上艾格峰的第一人,为奥运献礼,为德国争光。
托尼不想去,他知道艾格峰可以跟死亡俩字划约等号。
艾格峰位于阿尔卑斯山脉,海拔3970米。
1858年已经有人从比较简单的西脊成功登顶。
但是艾格峰北壁一直是禁区,那里气候多变,山势陡峭,常有雪崩、落石,被称为恶魔。
1935年,有两名登山者在攀登途中遇难。
但他的同伴安迪按捺不住,甚至激托尼,你还要胆小到什么时候。
三激两激,托尼就同意去了。
他俩的装备就是绳子和自己打造的攀岩钉,还有自己做的鞋钉子。
到了山脚下一看,这装备就不错了,还有比他俩还磕碜的。
后来爬一半儿发现鞋钉子丢了,但两位20来岁的小伙子根本不惧,说打台阶也能爬上去,死神悄悄地跟在他们身后笑。
这边是登山爱好者拿着简陋的装备,吃着喂鸡一样的食物储备,住在破帐篷里等待天儿好起来去攀登。
那边是身穿貂皮大衣的有钱人拖家带口入住北壁对面的豪华宾馆,等待在观景阳台喝着热咖啡,看着望远镜,像看马戏团表演一样看攀登直播。
还有报社的记者们,等待着头条,题目我帮他们想好了——《世界上第一个登上北壁的是德国人》像不像罗马斗兽场?
“吃人吃人吃人!
”看电影的时候,鲁迅叔叔的话总在我耳边回响。
天真勇敢的托尼和安迪以及另外俩奥地利拖油瓶就在一群不天真的人们的注视下,开始攀登了。
凌晨的雪山,阴紫色的平静。
它像一头还在酣睡的怪兽,那平静似乎更加预示着死亡的逼近,一旦怪兽醒来,将露出狰狞的面孔。
电影一点一点地展示出来,他们是如何一步一步被怪兽逼死的,像我这么善良的人就不剧透了。
那么我就直接跳到影片的最后,也是我文章的开头,就是托尼吊在半空中那段儿。
当时他的队友已经全部隔屁,他站在巴掌大的峭壁边儿,在暴风雪里挺了一夜,竟然没冻死。
早晨救援队来了,他们过不去托尼那里,让托尼想办法把自己的绳子拆开顺下来,再接上救援队的绳子,这样就可以把他顺到救援队所在的位置。
冻了一夜的托尼,手套都没了,他用嘴和僵硬的手好不容易把绳子劈开,分开,顺下来。
然后救援队发现绳子拿错了, 麻痹!
他们把30米的接起来。
托尼顺到距离救援队只剩下几米的距离,吊在半空中,绳子打结的地方卡在下降器上,托尼已经没有力气了。
我之所以要跳到这一段详细说,是因为现实比电影里演的还要残酷。
托尼被冻了一夜之后一只胳膊完全失去了知觉,他身上绳子根本不够。
他是先爬到死去的队友那,从死去的队友那分出绳子,再一点一点接上,再顺给救援队。
这耗费了5个小时,这是常人不可能完成的,他拼尽全力了。
然后救援队发现绳子拿错了,应该拿60米的,他们拿了30米的。
托尼嘟囔了一句我不行了,生命就定格在了那里。
喜欢这部电影不仅仅这改编自一件真实的故事。
还因为此片的拍摄手法,干净利索单刀直入没得废话也从不滥用感情。
还有一点,德国对纳粹的反思。
这部片子敢于揭示当时的政府、纳粹扮演了大忽悠的角色,美化探险,弱化危险,忽悠青年去为所谓的荣誉卖命。
难道一个人的生命真的微不足道到一定要被赋予点什么,然后再义无反顾狠狠地撞在岩石上,才得以壮烈吗?
为什么我们最终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个排列整齐的钉子呢?
哪里需要钉哪里。
NO!
我就是我自己!
我不要任何人来赋予我意义,我不需要做任何来证明什么他妈的意义!
生命轻于鸿毛。
在暴风雪中,在空无一人的悬崖峭壁,托尼曾无助地撕喊:我不想死,我不想死。
那时看马戏团的达官贵人走了,等待报到头条的记者知道他们登顶失败也走了。
当得知他们可能要死在那上面,记者又回来希望能够拍下照片,失败把一场戏演砸了,但死亡是另一出华彩。
他们确实被记住了。
他们的死被后人称为艾格峰上最悲壮的死亡。
只是这份我们所感受的悲壮里,悲占了多少,壮占了多少呢?
阿尔卑斯山著名的艾格峰北壁登山史上最惨烈的一次攀登。
当时的真实照片,年轻的Toni Kurz僵硬的身体无助地悬挂在离救援队伍几米高的空中,喊出人生最后一句:“我不行了~”,随后死去。
电影和真实故事还是有所差距,真实的救援比电影中更要复杂,悲壮。
Toni Kurz 在眼睁睁看着2名同伴坠落,上面的同伴生死不明,救援因天黑天气恶劣被迫撤离后,独自在暴风雪中被悬挂在北壁整整一夜。
第二天居然奇迹般的醒来过来,但是一只胳膊已经冻僵,无法活动。
救援队在下方无法够到他,只好喊话,让他想办法凑绳子放下来再带绳子上去。
他被迫割断下方的绳索,再努力爬上十几米高,到达生死不明的同伴处,再割断他们之间的绳子,再拆开绳子,分成小股,连接起来才能达到足够的长度。
而当他爬到同伴处时候,发现同伴早已因绳索勒紧窒息而死了。
就是这样几乎是不可完成的任务,Toni花了整整5个小时,用仅剩下的一只手完成了。
当救援接到垂下来的绳索,接上粗绳索的时候,才发现携带绳索长度不够,只好又接了一根。
绳索接好后,再让Toni拉上去栓好,再自己慢慢爬下来。
这几乎又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Toni花费了漫长的时间滑落到离救援队伍头顶只有几米的高度,在这里,他遇到了两根绳子的绳结,绳结却无法通过他的下降器。
他绝望地努力挣扎了几分钟后,喊出人生最后一句话,彻底放弃了。
1. 印象中的登山运动都是豪華複杂的装备,各种各樣的輔助器材应有尽有,直观印象就是这真是个烧钱的極限运动。
对比之下片中主人公简陋到不行的硬件条件,所以不談歷史背景的話,單对他们的专业精神和热情絕對是肃然起敬!
2. 装备的简陋,逼真到可怕的特效化妝,加上一开始就知道的死亡结局,实在是一次惨不忍睹的观影体验。
尤其是最后走的..第一次看非驚悚片出現扭頭不忍直視:既然在劫难逃,何不给个干脆,何必死前百般折磨他,一次又一次給他希望然後又奪取真叫人揪心3. 一方面覺得对露营想当然的浪漫念想需要重新考虑,一方面也格外想念小朋友时代眼中只看得到新鲜刺激有意思而看不见简陋粗糙条件差的歲月
……还剩最后五分钟,在葬歌唱响前,有人仍等待奇迹发生,希望最后一个人能活下来,哪怕这奇迹多么不合剧情。
没有人活下来。
最后一个年轻人死在离生还只有几米的地方,他挂在哪里,全身结冰,脸被冻成黑色,太阳凄冷的光打在他头上的墨镜上。
他爱着的女人近在咫尺,看着他吐完最后一口气,仰起头朝着山顶和天……他和他的一个德国兄弟、两个奥地利年轻人一起跌进阿尔卑斯山死亡的北面。
不就是死亡吗?
那山,也和另一部电影另一卷胶卷中的山有同一个名字,拥有过云彩和迷雾。
我们深夜坐车经过,人们在电影中表演死亡。
而电影的脚本,却可能是我们其中任何一个人的裹尸布,裹着冰冷坚硬的身体,爱情,信仰,偏执,甚至一生中唯一一个致命的意外,重重跌进每个人的阿尔卑斯山。
……人们坐着山间的小火车,盛装来到这里,记者,冒险家,成功的商人,世袭贵族,老爷们的情人,望远镜出租客,军人和清洁工,各自怀着各自的希望。
我将日记本交给你,姑娘,“我的所有重要经历都写在了这里,包括对你深深的爱情,它保留着我全部的秘密,如果丢掉了,会是多么丢人。
”……今天我写不出诗和小说,完不成作业,心里说不出的难过。
这是我见过最酷也最悲壮的死法,死在半空中。
图中悬挂在空中的人,名叫托尼(Toni Kurz),下方几米处就是救援队。
然而这几米,成了跨不去的巨大沟壑。
作为极限登山爱好者,托尼死在山里,算是死得其所。
他被绳索吊着的在风中摇晃的身影,仅仅是背后悲壮故事的缩影,也就是今天想分享的电影《北壁》。
为了嗜好去死,恐怕没多少人愿意。
但在极限运动群体中,这种人随处可见。
他们不是活腻了,而是在极限中探索生命的意义。
即便为此付出生命,也是死在生命本身手中。
尤其是极限登山,充满着随时丧生的刺激冒险。
我特别佩服登山者,因为我也有征服高山的欲望,然而败给了恐高症和怕冷。
这种纯粹的勇敢,让我对影片中的这场攀登兴致大起。
艾格峰北壁,你可能不熟悉,它是阿尔卑斯山脉的一部分,气候多变,山势陡峭,常有落石和雪崩。
1938年之前,这里从未被征服。
1936年柏林奥运会前夕,德国政府号召德国登山者去征服艾格峰北壁,为奥运献礼。
作为第一个登顶的人,将被视为英雄。
在国家主义的鼓动下,这一场攀登引来各路好手,也受到了各方广泛关注,大家都期盼着第一位登顶者的诞生。
托尼和安迪(Andreas Hinterstoisser)作为登山狂热爱好者,自然将登顶北壁视为极高的荣耀。
他们训练有素,默契十足,经验丰富,性格迥异恰也互补。
一开始,托尼和安迪对于是否真的要登北壁还产生了争执。
一向自信外放的安迪不懂托尼的顾虑,对他置气。
安迪:你还要当多久胆小鬼才敢尝试?
我们会成为第一个登顶北壁的人。
托尼:那不是登山的目的。
安迪:那就是。
那才是登山的目的,我要向世界证明我的能力,我是谁。
托尼:我没有必要向任何人证明任何事,我登山只为我自己。
当安迪决定独自攀登后,托尼为了伙伴的安危,最终跟着去了。
前半段的平稳,让各个风光镜头显得特别静谧。
然而一进入登山情节,导演笔锋一转,用无数紧张和克制的镜头,将北壁高山仰止无情的一面陡然展现给观众。
这种节奏的变化,立马提升了身临其境之感,呼啸的暴风和奔腾的雪崩迎面袭来,打在安迪和托尼身上,也打在我的心上。
结果是遗憾的,但两人殊途同归的死亡背后,是对死亡截然不同的感受。
安迪想要挑战死亡,所以他会在托尼规劝时说:你谨慎过头了,往上爬,那里是通向柏林的路。
他会在二人只能活一个时,选择主动去死,他要见识一下死亡到底是什么。
托尼对死亡有恐惧,所以他在2823米处时,劝说安迪留下绳索,以备在折返时有更多的选择。
他会在安迪主动割断绳子保他性命时,难过到无以复加。
他会在救援队来临时,努力地挣扎,最终却留下一句:我好冷。
安迪向死而生,对自然、命运和死亡发起抗争,追逐生命的终极意义,即便付出生命的代价。
托尼向死求生,在手脚冻裂、体力透支的情况下,挣扎着挣扎着。
这是对生命的渴求,也是对死亡的不甘。
他们二人,代表着芸芸众生对死亡的态度,好奇又畏惧。
相互拉锯之下,挑战、勇敢、牺牲、不屈,最原始最纯粹的人性被皑皑白雪反射,照亮了整个人类历史。
再来看一眼这孤绝的死亡,这是勇敢者最悲壮的交响乐。
我的公众号:利物浦西一起拯救好电影
最后的镜头,迟迟不肯散去。
就差那该死的几米,一个生命逝去了。
他是那么努力挣扎,那么冷静执着,那么渴望活下去,可,,就差那该死的几米,让他的坚持灰飞烟灭。。。
生活也是这样,任你船长如何尽力,也许,也不抵大海中的那朵浪花。
可是,不还得坚持吗?
至少舵在手中,你能掌控,浪在海上,你无力改变。
Toni冷静,坚韧,含蓄,充满了男性魅力,临行前送笔记本,估计已是他所能表达爱意的最大尺度。。
女主从喜欢,到一点迷失(久违获得的那一点点认可,让她对名记者心生好感),最后追逐内心,不顾一切守候。
有跌宕有起伏,感情线朴实真挚。
唯一不能理解的,是对纳粹的过度渲染和抨击。
其实,除了他,又有多少其他政治色彩不是奔着目标,赢了喝彩 输了立马走人呢?
体育运动,竞技精神,突破渴望,还是纯粹的好!
喜歡看登山的影片,喜歡看人家冒險,其實因為我畏懼山脈,這很諷刺。
只有在電影中幻想山的偉大和雄壯,也只有在這類影片中旁觀別人的勇氣和膽量。
在惡劣的環境中,更容易看見人類的意志和殘忍,所有登山者原本想要得到的或許只是超越自我,證明存在的意義。
但在此過程中,也窺見人性的光輝。
很少影片像《北壁》這樣讓我心驚膽顫,又欲罷不能。
菲利普·斯托茨對整個影片的手法實在是樸實、內斂的:一方面描寫兩位登山者的冒險精神,當然,到後來更為了競爭對手而放棄登頂,最後至全部罹難。
這無疑是謳歌一種普世價值,人之為人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寫那些主流社會的冷漠和不仁。
對比強烈的兩條陳述線,暴風雪中命懸一線的那方,總是更牽動人的心魄。
尤其當安迪割斷了自己的生路,而試圖保全兄弟性命的那幕,看得人淚流滿面。
還有托尼的死,更使人身臨其境一樣,體會到極度的絕望和無助。
鏡頭敘事多次用遠景去拍攝登山者的孤獨,特別是托尼一個人被困在峭壁上,以及最後的營救失敗,被吊在空中。
這兩組鏡頭猶如雕塑一樣,去表現人在大自然中的渺小,還有,人的偉大,這種矛盾的陳述,便是一種悲壯。
德國人的冷靜和激情在整部影片中不斷起伏著,這就是它的衝擊力。
为了救人放弃登顶、为了同伴割断绳索、为了一个女人替爱人求救的眼神毅然冒着风雪出发救援,为了等待自己的女人拼劲最后一口气也要活下去,影片闪烁的人性光辉让人感动,可惜人性再强大再美丽动人也敌不过大自然的冷酷与决绝。
1. 让人切身体会到什么叫绝望;2. 永远不要为所谓国家主义做任何的事,因为“国家”中的好多人不会感激甚至同情你;3. 当觉得一件事不应该做时,就不要做;4. 关键时刻利己主义才是真正的利他主义;5. 愿他们的灵魂已安息。
不喜欢女主的人设,看前面就能猜到后面的剧情,虽然并没有在看电影前翻真实的故事。一路快进到底......
2012.1016
天烨
不作死就不会死
让我想到梅里,当年就在山下看纪录片,知道中日联合登山队的事迹,时至今日,梅里依然没被征服。人对自然的征服应报着敬畏之心,但不是有了敬畏之心后,就不去征服。任何一次成功背后,总有代价。
你害怕一件事,可还是要去做,那才是勇敢
电影对真实事件的再加工部分真是灾难
女主无语
Powerful/realistic..
震撼。
从未见过能有这样表现登山的,叹服。
他们应该上去的 下来同样太艰巨
前面非常冗长。。后面看那救援队简直想胖揍他们一顿
看的茫然。。。本身倒也不算差。。。剧本不好一个个角色都不上档次。。。还不如75年克林特的勇闯雷霆峰
现实 且 残酷
表现平平,要是按照原故事(真实故事)拍摄我到给满分
这是个悲剧,主人公全死在了阿尔卑斯山上
人性的北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