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也要报班,这个憨憨。
教诗歌的老师。
就是个老神棍。
这也能当?
他也敢当?
然后女主开始偷诗,偷小男孩的诗。
(我有一个疑问,现实中真有这种小天才吗?
这里是不是夸张了?
这也可能是导演内心的一个梦,小男孩就是他心目中完美的天才形象,他只能拍着无聊的电影,像里面的女主一样,无聊地生活,哈哈哈哈)然后她闺女犀利的吐槽
后边,她偷诗被发现,幼儿园也隔离了她。
作为最后一跃,她拐走小男孩,来了个时间更短的《罗马假日》。
这是报复,也作为表达压抑的一种手段。
享受完片刻精神欢愉,报警,再次回到自己的现实角色中去。
换个角度看,是折射女性困境的一部片子,她放不开拳脚,从始至终。
她只能循着社会既定的路子去寻找,去探索。
可实际上那些都是狗屁。
闺女说她就爱做样子,不得要领。
她生气,没有办法。
因为她要做打理好生活的那个人,让闺女儿子有能力去破坏,思考乱七八糟的事物。
她老公可能是那个适合当妈的人,她适合出去一展拳脚。
丽萨的中年生活是枯燥无味的,她对这个粗沥的世界是失望的,但她一直追求着生活中的美。
她希望能放大女儿的摄影天赋,但女儿不以为然,告诉儿女希望他们可以多感受下这个世界,希望他们有灵动丰富的思想,希望家里是有生机的,但也是徒然。
所以当她看见了吉米身上的还未经过生活污染的纯粹的才华时,她才那么迫切地想去守护 。
丽萨正如我们大多数人一样都是缺乏才华平庸的,是对一件事物的‘‘业余爱好者’’,从来都够不着专业的水准。
虽然后来杰米的诗让她获得了认可,获得了另一个诗人的倾心,但她并没有沉迷于此,她从一开始的目标就是清楚的,守护他的作诗天赋,所以她才在诗人社团上让杰米亲自上台读诗,自己隐身背后。
她面对杰米或者说自己所向往的才华时是那么的卑微,她害怕自己的诗会影响到他的创作,她在他顺利读诗后的痛哭,既有对吉米的欣慰,又有对自己平庸才华的悲哀。
从始至终她将吉米看作一本上天所赐的诗集,依靠着幼儿园教师这一微弱的关系连接,希望将他随身带着,将他与这个污杂的世界隔离开来。
只是当丽萨不得不离开后,吉米说着‘‘我有一首诗’’时,再也没有人会认真倾听和记录他的诗了。
因为自己热爱艺术却又无法达到理想的高度,于是比其他不懂得艺术的人都要明白Jimmy的天赋有多么可贵,而又因为生日让她了解到如今能够发现一点艺术是那么难得,于是拼了命想保护下这颗苗子。
看了很多评论批评女主啊或者说女主自己不够努力什么的,不明白为什么大家一直批评女主自身造诣不高,不是每个人都能当天才的,很多人再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理想的高度,其实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如此。
个人不太喜欢看什么总带着阴谋论总觉得人家另有所图,在我眼里女主就只是对当前物质横流社会的一种失望和拼命想保护Jimmy身上天赋的欲望罢了,无关任何其他。
没必要说谁对谁错,没必要去评判女主的价值观是对是错,每个人对世界的理解不同,看这部片子就站在女主的立场上,艺术对这个世界很重要,这就是她对世界的理解,我们只需站在她的角度想就好了。
“Talent is so fragile and so rare. And our culture does everything to crush it.”
看到结尾前都强烈的预感会是恋童,最终不是,大松了一口气,结局很不错她渴望自己成为一个诗人,但现实太残酷,其实自己的文字干瘪得像脱水蔬菜。
自己不能完成的梦想,突然有了另外一种实现的可能,但是也有现实的阻挠,退而求其次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实现自己的梦想,然而孩子完全走向诗性的对立面,太强烈的想要去守护这一颗可能长成参天大树的幼苗,太用力,太极端,最坏的结果甚至更早的到来除了结局,揭晓安娜是谁那一段最精彩
AnnaAnna is beautifulBeautiful enough for meThe sun hits her yellow houseIt's almost like a sign from god.The BullThe bull stood alone in the backyardso darkI opened the door and stepped outWind in the branchesHe watch meBlue eyesHe kept breathing to stay aliveI don't want himI was just a boySay yesSay yes, anyway湖边最后一首Anna,get upRememberLoneliness is still time spentWith the worldHere's the room with everyone in itYour dead friends passing through youLike wind through a wind chimeDon't be afraid, AnnaThe end of the road is so far aheadIt is alreadyBehind us.
Lisa, the kindergarten teacher, is apparently considered tragic.When she knew that the poem was written for the teaching-assistant Megan, she broke into cry. It is so sad, but so natural. Megan is young,active and beautiful, she is so beloved by some alult poet.That's the same for the kid poet. Lisa is old, she is charming in some way, but can't enlighten the sparkle of poetry notion.we can consider the movie as a love story or an educational critics.Every detail,every scene is useful for telling sth, and have no redundant.I like the poem, because I momorize my childhood gift that is erased by longlasting exam and daily work.The touch is gentle, but we all cried in heart. we can not find a place to cultivate the telant of poem, the father loved money, and his uncle get less paid as a intelctual. we are so sorry, for the modern and monetized time ,so the golden time of art are always being memorized.Lisa want to marry poem fully and ultimatedly, but she was buried in daily boring work as a stupid kindergarten teacher. She looks like a good mother, but in fact she isn't, or she had to be a common mum.when she tell the kid where they live when he call 911,lisa show the final choice with no hesitation. She do not what the secular life anymore, and without dream she even want to go to jail.how about me? who am I? what did I want once, and now ?Do I face the same paradox for life-time arrangement?Am I investment banker? I love money? why? why I didn't get so rich? Why didn't I work so hard?I told you in modern society, you should format yourself to the secular life and social framework.You must change yourself , and so some of your natural telant is erased. It is inevitable, that's modern life.You never grow up,you will always be the girl or the boy carrying the same dream.Mind, emotion, dream are surreal and abstract, but the daily life is concrete and boundary. Life is bounded to a lot of specific boring things,like money, marriage, work, child.
乍看[幼儿园教师]的名字和内容……还真的隐约以为讲的是恋童癖。
误会了误会了。
其实看片的全过程中,情节的推进也让人一直都不由得会去想:是不是最终会引向这方面……
就连海报中的人物状态,都和之前儿童性侵题材的[信笺故事]有点像还真不是。
不过,总感觉电影本身,是确实想塑造出这样一个氛围,有意引导观众往逾界犯罪话题去猜。
但本片包裹的主题,要比恶毒的犯罪要复杂得多——电影的切入点,也与多数涉及儿童的题材中、由儿童出发的视角,有所不同。
以成年女主角入手,她是整个事件的实施者小男主角吉米只是故事的立足点之一,他的存在是女主角心理状态的投射甚至对比;女主角混乱的内心被身边各种人或物加以外化,推动着故事朝着不明晰的方向前进。
丽莎是个幼儿园教师,是个普普通通的女人,是个温柔的妻子,是两个青春期少年的母亲。
粗略一看,她和大多数中年女性没什么两样。
班上一个五岁男孩引起了她的注意她偶然发现这个叫吉米的男孩是个诗歌天才——而除了她,大概没人意识到这一点。
同样热爱写诗,却怎么也走不出瓶颈的她,仿佛找到了救命稻草。
她几乎把所有的关注都倾倒在了这个男孩的身上——她越来越痴迷男孩,一门心思、不择手段要保护他的天赋。
她逐渐走上危险又绝望的道路虽然故事总体相对平和,电影仍是颇有些心理惊悚的意味;女主角越绕越远,最后无法自拔,到了几乎有些癫狂的程度。
以静为主导,引向最后女主角濒临崩溃时的波澜——旁人看来,她大概是走火入魔了;可这,究竟是怎么发生的,真的是她的错吗?
The Kindergarten Teacher01中年危机遇上天才儿童电影的最后一场戏长达近二十分钟,描绘了丽莎与小男孩吉米相处的最后一天——也是理智与情感爆发的一天。
丽莎瞒着所有人,带吉米来到湖边游玩,试图激活他写诗的思维。
但结局与她预想的不大一样。
又或者,她早已为这样的结局做好了准备?
潜移默化地,她从一个拥有平凡家庭、平凡生活的平凡女性,走向了歇斯底里。
在这一天,她打包好行李箱,一声不吭地从家出来,开车跟踪吉米到了他玩耍的地方。
没有人知道她的前来,没有人知道她会带着男孩去往哪里。
观众从头到尾,可能都很难摸清她的意图,到了此处,更是模糊。
在此之前,吉米的离开成为了最后一根稻草但对于她一厢情愿对于这名儿童的引导,并不是导致她失去平衡的全部原因;作为现代女性,来自家庭、工作、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所有压力,都一并担在了她身上。
这一切,都可以往前追溯。
毕竟整个故事发生的周期并不长。
她例行参加诗歌学习的课程她报课,学写诗,无非是因为自己就热爱诗歌、热爱艺术;但课堂上的分享效果并不好——她一直就希望写出美好的诗篇,却一直难以做到;梦想的淡化和消逝,是触发她“保护天才少年天赋”行为和导致她中年危机的根本来由。
与此同时,她生活中的庸碌感,也使她意识到自己和艺术追求之路的渐行渐远。
丈夫支持她,但无法理解她
班上的孩子们,基本也和大多数孩子别无两样
自己的孩子,也离她的期许甚远
所以最后的离开,与其说是她心态崩塌,不如说她终于下定了决心她亲吻丈夫,是因为她还热爱这个家庭;但打包离开,是因为她再也无法忍受自己平庸的生活。
吉米被带走后,她内心对艺术守护最后的一点依托也已远离,于是她没有什么可顾虑和留恋的了。
之前的一顿晚餐,说明了家庭的貌合神离,对于丽莎来说,看似完美的家庭已经坍塌了。
自己梦想的彻底崩塌,也发生在吉米离开之前除了家庭状况难以和解,她的诗歌创作之路也跌向深渊。
她决定让吉米上台念诗的时候,便接受了自己注定无法有这般成就的命运。
与诗歌老师互相迷恋的这段关系,也迅速恶化。
梦想,和梦想道路上遇到的知己,都转身离去了。
所以在最后一次记下美丽的诗篇时,她无法抑制地哭了她不仅为诗作本身而感动,大概也在唏嘘自己人生意义的迷失吧。
家庭的疏远,梦想的倾覆,除了这些,让丽莎的执念被如此放大化的,正是身边人。
不仅是她身边的人,更是男孩吉米身边的人。
吉米是真正的艺术家、天才儿童,对于她来说,是可以寄予厚望的人——但似乎只有她一个人理解这个想法。
保姆并不在意吉米的天赋,把他当怪小孩
作为文学启迪的叔叔,也无法为吉米做更多
吉米的父亲更是不愿意发展吉米的天赋男孩的家庭生活状态,对于男孩的天赋,几乎起不到任何正面作用。
丽莎自己的梦想被各种原因搁置,她认为她有义务去保护这份天赋;于是,便产生了愈来愈大的执念,最终无法回头。
在她的眼里,全世界都阻隔在吉米成为一名诗人的道路上,只有她还在坚持和维护。
最后她甚至进行跟踪,偷偷把男孩带走从她的视角来说,她并没有做错什么——残忍的是这个世界,它不允许真正的诗人存在。
也许正是这个世界扼杀了她的梦想,所以她拼命要保护好吉米的特长。
不管是不是“单方面”,不管有没有“救世”心理的嫌疑,电影其实把“白人特权”以隐晦的方式展现在观众眼前——比起丽莎的“嬉皮”家庭,吉米想要做自己想做的,难度会更大。
丽莎对于吉米总是关照有加丽莎无疑是善良的人——但她在想要“解救”的心情,和难以“解救”的愧疚感中,苦苦挣扎。
这样的挫败,时刻吞噬着她。
她失败了,现在吉米也失败了。
02揠苗助长心态不攻自破在影片最后的高潮阶段,丽莎的一番话,也完整表达了她的心情——吉米将她反锁在浴室,敌对情绪升起;然而她仍想说服吉米,不是以企图洗清嫌疑的语气,而是仍不死心的执拗;但聪明的吉米报了警,让她彻底放弃了希望。
在她心里,世界上不会有艺术家的一席之地她为想到吉米的未来痛苦,大概也在为自己的现在而痛苦。
想到吉米以后可能会和自己一样庸碌和闭塞,她终于崩溃了。
可能大多数人看着电影的走向,无非是甩一句:这女的疯了吧。
然而她看似“疯”了的理由,正是无人与她共享心境的结果。
她甚至指导吉米如何报警丽莎并不想伤害吉米,本片也没有任何将话题引向“侵害”的倾向;但她彻底失望了,她放弃了对保护男孩天赋的最后尝试——让警察带走他吧,让他的家人带走他吧。
所有人都不信她那一套,而现在一直听话的吉米也弃她而去。
终究,她是在为自己悲伤她到底还是个不得志的中年女人,遇上了最复杂的中年危机;她就像许许多多的父亲母亲,将未达成的梦想寄托在一个颇有潜力的孩子身上;只不过她的梦想不是普通人会选择的,她想要培养的孩子也不是她自己的孩子。
她使用的方式,也因极端,背离了美好的初衷。
她全部的心理挣扎,全都在这场戏里本片改编自2014年以色列电影[教师],原版在最后一场戏中的拍摄方法,与[幼儿园教师]有着明显的不同:比如最后这段谈话,原版中并没有过多展现浴室中女主角的视角,而是以男孩在门外听的方式,有些“闷”地讲述出这些痛心的台词。
而[幼儿园教师]中,镜头直接对准了跪在门前的丽莎的脸,让她把所有的心碎,都直接地表现出来。
玛吉·吉伦哈尔也以她微妙动人的演技,贴合了这种视角,放大了丽莎的心情。
女主角带男孩出行的地点设置也有所不同本片中,比起原版,丽莎选择带吉米前往的这片湖,要僻静很多——这在我看来,是为了电影的气氛烘托;这无疑给结局又蒙上了一层心理惊悚的色彩,我们本来就难以猜测下一步会发生什么,摸不清她的动机……这个背景,就更让人生疑。
原版中呈现了警察到来时的场景,本片却没有没有拍出女主角被警察带走,包括女主角乞求男孩证明她清白;本片以此为观众留有空间,我们都猜得到会发生什么——但她的痛苦和绝望,大概已经不需要任何行为或语言的辩驳了。
原版中也讨论到了上文提到的人种元素——阶级问题无疑是这部电影埋下的暗线;而女主角这牵扯多方的复杂中年危机,使影片一开始就让我们能感觉到,这是个无法避免的悲剧。
高潮部分的最后一句台词,点睛作用极佳这句话也是本片独有的亮点——男孩坐在警车里,虽然进行过了报警的行为,但心理上早已接受了丽莎的引导;然而现实将他们打败,听到这句话,让人心头一震,也让人慨叹不已。
女主角的举止是模糊不清的,导演的意图是模糊不清的,观众的理解也难免有些模糊不清;但这个世界对于自我的苛责,对于温柔的诘难,对于人类的追求,不也是模糊不清的吗?
-文:Yorkshire Viking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电影《幼儿园教师》讲的是,一位幼儿园老师丽萨,曾经有一个未完成的诗人梦,虽然报了诗歌班,但天赋有限,成为她的遗憾。
但无意中听到园里的孩子吉米读自己的诗,朴实无华却非常动人。
她从吉米身上看到了自己,决心用心培养,不顾吉米家人的反对,直到最后以绑架的形式满足自己的心愿。
最后的绑架达到了电影的高潮,隐喻了亲子教育和学校教育里的‘绑架’,用自己的愿望去安排孩子的人生,但无论什么天赋,终归要在现实中成长,一旦脱离了孩子的需要和成长的现实,就是绑架。
当吉米报警自己被绑架时,也在提醒成年人,当我们为了孩子好时,其实孩子很害怕,想要求助。
电影最后一刻,吉米说想到一句诗,这个开放的结局提出了一个问题:当吉米被选择性地关注时,吉米的天赋会像考试和成就一样乏味,还是依然带给他乐趣?
吉米写的诗将会是讨好成年人,还是来自他生活的真实感受?
Anna那首自然是第一次惊艳。
It gets so dark那首是我第二喜欢的。
It gets so dark,It stays dark,Even when I turn on the light. It get so bright,The flowers bow to the Sun.Do you remember the lion?So quick and so strong.He had no master when his master is sleeping,And how his master does is sleep.天马行空的时间和空间跳跃,奇妙的影像。
找到了Jimmy的诗的集合:
这根本不是一个关于如何培育天才的故事,这是一个包法利夫人的故事,我就知道好多人是看不懂这个片子的!这根本不是一个关于如何培育天才的故事,这是一个包法利夫人的故事,我就知道好多人是看不懂这个片子的!这根本不是一个关于如何培育天才的故事,这是一个包法利夫人的故事,我就知道好多人是看不懂这个片子的!这根本不是一个关于如何培育天才的故事,这是一个包法利夫人的故事,我就知道好多人是看不懂这个片子的!这根本不是一个关于如何培育天才的故事,这是一个包法利夫人的故事,我就知道好多人是看不懂这个片子的!这根本不是一个关于如何培育天才的故事,这是一个包法利夫人的故事,我就知道好多人是看不懂这个片子的!这根本不是一个关于如何培育天才的故事,这是一个包法利夫人的故事,我就知道好多人是看不懂这个片子的!这根本不是一个关于如何培育天才的故事,这是一个包法利夫人的故事,我就知道好多人是看不懂这个片子的!这根本不是一个关于如何培育天才的故事,这是一个包法利夫人的故事,我就知道好多人是看不懂这个片子的!
Maggie Gyllenhaal 自己又何尝不是把早年的天赋都逐一磨灭殆尽了?
我们的天赋异禀,被滚烫的社会煮沸,最终失去原有的滋味。
三个“暴裂无声”的瞬间:揭晓Anna的身份、警察到来前够她的手、以及最终独坐车中的呓语。
眼光高过能力的《幼儿园教师》最终被两者之间的落差搅乱了大脑,所幸这部批判现代教育制度的作品却抓到了一些重点。这位迷失在中年危机当中的家长反而从孩子身上虏获到了好奇、活力和美,可惜她用心良苦播下的种子却最终结出了事与愿违的果实。显然她尚未懂得如何于这个消费主义时代守护住纯真而敏感的直觉力,这也是本片对于观众提出的诘问。
企图用五岁孩子度过中年危机可还行。一个很糟心的故事。最后没有人快乐。Life sucks。
女主心理有点扭曲
自以为是的文艺中年,太可怕了。追星追到有点病态,把主观期望强加于人,却没有尊重小孩独立的人格。才华又不是为了拿来在舞台上展示、出书的。觉得无人回答就消磨了,自言自语就是浪费了?只能算走火入魔的功利的艺术追星族吧
7.4分
单从情节上讲,这个幼师不只做事的方向错了,而且做得有些过了。算个好片子吧,毕竟它带来的思考还是很丰富的,调调还很感伤。
跟什么幼儿教育没任何关系,主要是这个女人,以她为主,她用孩子来寄托自己的幻想,实现她自己生命意义。她的哭是哭她自己,哭她的无力,哭她幻想东西的成真。家庭生活的不如意,来反衬她孤独的内心,用诗歌来寄托对生活的幻想,用孩子来寄托对生命的意义。表述一般,手法一般,没什么出彩的地方。
抱歉,我只觉得这女的好恶心,她不是千里马更不是伯乐,艺术不是三观不正吧?
Maggie 还好 但是导演的风格手法以及少年毕赣真是决定性差距啊 诗性在从以色列往美国嫁接的途中飞走
女主开始绑架后就显得有点冗余了,后面剧情发展展开诡异。其实只是不同角度的当孩子是工具罢了,疯魔与崩塌都是意料中。“I have poem”又如何,也还是看命运啦。
最后小孩在警车里那一句“i have a poem”,却无人回应,或许是最让人神伤的
丽萨作为一个有着二十年工作经验的幼儿园老师,发现孩子的诗歌天赋,如获至宝。她想保护和延续孩子的天赋,但这其中有现实操作问题,有理解与被理解问题,有接受与被接受的问题。
Lisa看上去有着和谐美满的家庭生活。但也许没人知道她其实并不开心。因为她也有着自己的追求和热爱,只是现实中不足以实现。这就是她对诗歌的执着。她和诗歌老师出轨,她带着班上有诗歌天赋的小男孩“私奔”。注意是加引号的。也可以视为加引号的“绑架”。玛吉·吉伦哈尔在本片的表演是具有突破性的。
在講述中年女教師與天才兒童的遭遇的表面故事之上,呈現了更多維度:中年危機、家庭關係、成功的定義等等,自然流暢,鏡頭設計也相當有趣。
女主总是一副高潮的迷迷糊糊的样子,自私不讲究方法,想保护孩子的天赋没问题,但从头到尾都感觉是在满足自己
很好的女导演作品,描绘女性心理好细腻...不知道为什么MG的表演总给我creepy的感觉。有点Amadeus的添堵感,还好有点导演的温柔做抵消。窝们Gael好性感的啦嘿嘿~
恨不得哭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