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一开始就非常共情,虽然是补习社的故事,因为是国文也就是我们的语文课的老师,看他们上国文课,非常舒适,同行即视感。
让我再次感谢安畔锡导演的眼光,尖锐地捕捉到高中阶段国文课的短板。
整部剧的氛围一如既往的细腻,温润。
雨夜:红雨伞,湿漉漉的街道,红黄的街灯光,美的如诗如画,像一篇优美的散文。
这样的氛围中一起来欣赏文学的潮流,感觉要落泪了。。。
前面几次课堂实录已经让我们感受到高中语文不仅仅是刷题,靠记背得分,应该重视语文的阅读,在阅读中培养兴趣,喜欢读,进而拓展,进而提高。
徐惠珍的一人免费课到表尚燮辞掉公办教师,补习社的第一次免费课程,看到有责任心的国文老师为了学生真正掌握国文学习精神做出的努力。
从吟诵诗歌导入,到时代背景的介绍,作品的解读,与学生互动,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语文就是要教给孩子们阅读文本的能力,知人论世,让自己和作者共情,有一种代入感,才能更深入的体会文本的要义,课后想去读原著,这才是真正的语文学习,这些能力一生有用。
国文课学习的不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思想,情怀,表老师这样的国文课才是国文课该有的样子。
《毕业》,每个人的一生能真正称得上毕业的时刻在哪里?
PS:朴庆华:安畔锡导演就是我的恩师。
他教会了我不仅是写作技巧,还有作为作家生活的方式。
他曾说“电视剧作家是这个时代最后的文学家”,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
安畔锡:文学和艺术需要通过矛盾和冲突来取得有意义的结果。
我始终认为戏剧是文学最初的形态,文学的时代不会消失,而是永恒的。
韩国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在于有人一直努力书写自己的语言,自己的历史。
(傍晚得知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有感10.10)
从不同的方面得到了推荐,最后播客展开讲讲的描述终于燃起了看得欲望,可是看起来想说现在韩男的发型…真的跟漫画一样?
到底谁影响谁,可是最主要影响了我!
我好恶心!
本来就不喜欢男主的长相 看到第二集试讲那个发型直接就想吐了…opps看到第三集 我发现是这个男主的面相让人yue…sorry…这是为什么呢 真的很影响观感;第四集 我真的很痛苦 很多不好看的演员会由于角色和剧情渐渐让人没那么讨厌 但是本剧男主我无法分辨是因为发型还是他本人的长相 还是两者相加 总之他的一颦一笑都让我恶心 可是我连他叫啥都记不住真的不是黑人家…隔了两天继续看第四集 后面的剧情真出乎意料 特别是结尾那唯一听课的竟然是第一!
妈呀不由得为主角开心,感觉到胜利的开心!!
第六集女主跟院长吵架这场戏简直了!
院长的一言一行那么的典,而女主的反呛简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嘴替 不是那种无脑爽剧的爽 而是太过于真实的爽!
简直要为这场戏戴上王冠👑!!
“要是没有其它问题,可以下课了吗?
”“好~”粉笔沙沙写过“毕业”二字,点下那清脆的一声后,宣告这段现实向的罗曼蒂克史走向了尾声。
可我却依旧陷在心动中,不是最后一秒……可能又要好长时间才能缓过来……也可能一直没有机会,“耀眼的毕业证书”已经深深刻在了骨子里……有人想毕业,有人不想毕业,但却都有能力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也找到了身后的照料与依靠。
而一部分人还在苦苦找寻,可能一辈子也没答案。
年少为“地位”痴迷,年长也为“地位”痴迷,你缺了年少的初心,你缺了未来的决心。
两组角色的成长线,是对抗也是互补,未来的你带着初心似乎更有走下去的决心。
在安导的片子中,《毕业》的职场戏占了大半头,“补习班的那些事”成了加速心动的动力,接近尾声的几集,这种状态越来越明显,管你现实多糟糕,身旁总有束暖灯在,这样子的处理再舒服不过了,也是一种梦寐以求的温馨。
吐槽一下:最后一局的惊叹号是电视剧才会有的效果~对于这场毕业来说,是越来越心喜的经历。
用了前八集的靠近,浅浅展开徐惠珍内心一小角落,而之后,预想到的变故让感受两种画面——暂时心疼的未来以及似乎永远受伤的过去——的徐惠珍更加感性立体。
影像的存在,话题的深入,进步的编导,全面地描摹了一个人身上所能看到的这个社会面貌。
在这种情况下,偶尔推进的配角也有了自己独一份的魅力。
而这次男主的存在似乎多了些存在,也似乎是工具人更像人了一点嘿嘿嘿。
尖锐,冲劲,李俊浩的形象更多体现在了一丝破碎上,虽然依旧是全方面的细微照料,但自己身上也有了需要弥补的创口,这样恋人间的轻微互补让这部剧再次落了点地。
喜欢安导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一些在身份上转化的不对等关系,潜埋了一条暧昧情愫在其中,迷人的是一点点翻涌而出的情愫,看不见的是拿捏的低姿态。
关于文学的意义,是自我疗愈的过程。
关于情爱的定义,我们善于掩饰自己的疲态,脆弱的一面,而爱却是需要坦然放下,去展示自己糟糕的一面,合情合理,是一种释怀。
单独写一下其中喜爱的几集。
其中心动的一集,突然的直白好让人害怕却又是疯狂悸动。
没有躲,大家都懂,又是需要时间考虑。
在这缓冲的途中,有人复盘是不是哪里需要精进,有人往回想是不是自己想要张开双手……
不管这些种种,两人的恋爱永远是一小部分,成为更好的自己才是永恒的主题。
“谁能想到爱情中也有缓刑”,第十集里的成长是铭记的。
最深刻的一集,也是越发爱徐惠珍的开始。
在安导的剧里,爱情是依靠,逃离,不可或缺的,而成长,是很明显,很具象,一瞬间的。
每个人都有心酸往事。
痛点:自我的不清醒到自我认知的接受与坦露。
这个剧最难受也最现实的一个点,希望是永远纯真的孩子们却受到来自成人世界的侵扰,好累好累……但确实有时候的真诚是另一种伤害,不可避免的现实冲击,躲也躲不掉。
第十三集也是清晰的完美,视角的转变,配角的深入,题材的锐点处理。
也可以说第十三集就是徐慧珍的一句“天啊!
”的好。
好可怕的商战,好复杂的人人,好温暖的夜晚,可大家都知道明天是一场硬仗。
“我没事”……“只是想问你还好吗”……“该不会是……”“我爱你”……当下一切都是预料之中的美好,不用去想明天的种种困难,想在这样的时刻温柔睡去。
现实向虐心对应着复仇式的舒心,大势所趋也是守好本心。
用文字描绘影像,用影像呈现文字。
二者的结合是紧张而舒适的状态,随之观众也会得到这种状态。
《毕业》就是这样一个值得回味的耀眼的毕业证书。
《毕业》比我想象中的好看,是因为看到了补习班和公立学校之间的博弈。
作为有着相同职业选择的人,很感慨。
但其实,无论是补习班的独立老师,还是学校,既然选择了走在教书育人的这条路上,大家的目标就是一个,那就是尽可能地把孩子的成绩提上去。
但是因为是独立教师,因为是补习班出身,就被家长瞧不起的例子,太多。
就像上周让我无语的学生家长:“我们应该以学校为主,课外为辅。
”简单几个字,满是傲慢。
如果说补习班、独立教师所传授的内容和考纲无关,那么补课、家教的意义,何在呢?
高考语文的所谓考纲,给出的范围宽泛至极,那是我正式走上这条道路八年以来,至今没有一届高三可以完成的任务。
提前布置的任务看似无关,可每一样作业的布置,每一篇阅读的掌握,都关乎高考那道独木桥。
家长如果不努力,无法给孩子的高考减压,希望孩子可以更努力地在高考上寻求高分,那么就不应该质疑老师所布置的作业。
因为作业的检查,是我们这些老师,不是家长。
我甚至会帮即将中考的学生列复习计划。
这种被某些家长认为的所谓的没事找事,难道是我想虐待学生吗?
难道我的时间不宝贵?
难道我的时间难道很多嘛?
家长可以认可学校老师布置的抄写任务,但是独立教师要求的听写、抄写和默写则不认可,神经。
我经历过把孩子作文提高了十几分但是一学期就不来然后背后“这老师没有用,花了钱语文一点也没提升”的无语经历,语文的考核从来不只是作文,如果作文写得好=语文可以拿高分,那么我作文写最好的那位孩子,也不会现在高中语文只有90多分,那是想起来就觉得可惜且遗憾的存在。
,别人提起的时候总觉得独立教师收入很高,但是那些老师背后的付出,没有人能看到。
母校一个老师说我的书真多啊,我说没办法,因为我学历有限,如果我不摄入,不看书、不阅读,不去看优秀的影视剧,我没办法去拓展学生的独立,去开阔自己的眼界。
我认识的几位独立教师,理科的,平时也在家里刷题,网上有独立老师坚持每天一张数学试卷,那种题海战的采取,没有几个公立学校的老师可以做到。
但只是因为我们是独立老师,我们就可以随意被拔屌无情,然后被瞧不起。
随着剧情的深入,两位主人公之间的故事慢慢铺开,感情也一步步升华。
这爱情太不容易,我们千呼万唤始出来;这爱情还有些娇羞,惠珍犹抱琵琶半遮面。
从俊浩来的角度来看,他更加积极主动和“胆大妄为”,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的耐心已经用完了”。
这是因为,在他“不学无术”又情窦初开的年纪,惠珍陪伴在他的身边,除了给他辅导功课,在知识上面浇灌他的土壤,这“平平无奇”的女大学生更给了他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温柔坚韧的鼓励,在情感上滋润了他的心田。
对于俊浩来说,惠珍是老师,是恩人,是朋友,是姐姐,是女神,也是他的初恋。
惠珍改变了他的成绩,改变了他的性格,也改变了他的人生。
所以他为了她毅然放弃大公司的工作,来到她所在的补习班,以便每天可以看到她,崇拜她,照顾她,疼爱她。
而惠珍对俊浩的感情,除了师生关系、朋友关系和同事之间的关系,当然也有男女之间的喜欢,但我看到的并且想强调的是她那份对教育的初心所产生的影响。
俊浩是她的第一个学生,这本身就意义非凡。
一个菜鸟老师可能经验欠缺,但对于第一届学生的那种投入感、那种责任感、那种亲近感,是她后面整个职业生涯都难以复制的,即使她日后成为名师。
而像俊浩这般优秀和争气,更是奠定了惠珍教育事业起步的基石,树立了她能做一个好老师的信心。
因此,她会看着学院俊浩的牌匾幸福地微笑,她会多年来把俊浩的手机号码备注为“我的骄傲”。
惠珍选择留下来,不是因为校长下跪,不是因为俊浩挽留,而是因为体验课唯一的学生时宇,那个为了她改换学校的时宇,那个想听她讲课的时宇。
惠珍仿佛看到了当年的俊浩,也想起了自己的初心,她干这一行是为了金钱、地位和名誉,可她爱的是讲台,爱的是学生。
她对俊浩的感情,很大程度上源于她对教育事业的初心。
看完14集,对于剧名有了新的理解。
之前觉得这部剧叫《毕业》是因为主角从事教育工作,要送学生毕业,同时男主是女主的毕业生。
昨天看完后,发现毕业可能有更多的含义:1️⃣ 李俊浩在徐老师这里“学生身份”的毕业。
很长一段时间,惠珍都把俊浩当成学生/优秀毕业生。
而在俊浩决心成为他同事后,就一直在努力从“学生身份”毕业。
我认为这个毕业不是从他俩确认交往开始,而是到13、14集,两人在危机中决定对外承认关系、对内说句我爱你、一直陪伴你。
2️⃣ 徐惠珍取得她的毕业。
14集播出后,才知道徐老师休学后,一直在补习社,没能顺利完成毕业。
她内心的遗憾、不甘,前面几集其实都有体现:- 俊浩回忆中,惠珍在补习间隙也一直在努力学法律。
- 作为培训名师却对自己的身份有着矛盾的不认同感,也会尽力组织表老师和俊浩转入这个行业。
她怕他们放弃了本来想追求的东西。
- 崔院长问她初心是什么,她嘴上说“我忘了”,但我们都知道她记得。
- 8集在闺蜜面前痛哭,说曾经觉得自己的路径和同龄人相差甚远,一度感觉很绝望。
结合演员的杀青照,还有本剧没有闲笔的风格,推测最后徐老师会重返校园(兼职or全职)获得毕业证书。
这个证书可能是法律或教育学相关的。
3️⃣ 其他角色实现认知和精神上的毕业。
成夏律:完成独立思考课题的毕业。
从最开始丢分后默默哭脸,到后来自发阅读并写下评论分享给表老师,再到后来听完免费课程说“我想自己考虑一下”,再到14集得知妈妈退了徐老师的课后表现出的反抗“可我喜欢徐老师的课”。
李时宇:完成文学欣赏与思维的毕业。
从内心不安但通过技巧拿分的机械式学习,到正视内心恐惧发觉国文科乐趣,再到选择李老师的新式课程,相信他也会持续写评论文字等。
南清美:从单打独斗毕业,学会陪伴和信赖。
我们最酷的南老师,一个没有名牌大学、过硬家底的“普通人”,一步步从小地方打拼出来。
从一开始的只能相信自己,不可盲信他人;到开始认可和理解同伴;再到选择陪伴伙伴。
从拒绝恋爱,我独美,到感受到爱的美好之处,并接受他人的示好。
表老师:完成自我理想和不忘初心课题的毕业。
从开头的固执傲气老学究角色,到开始反思多年的教学模板,再到决心跳出框架,重新寻找文学和教育初心。
4️⃣ 男女主关系完成一个“毕业式”的里程碑。
最初是高中生-大学生(缺少对老师的敬爱,以及对爱生的关爱)后来是师生(一辈子恩师,想为俊浩摘星星摘月亮)再到同事(平等地探讨教育理念,一起从事教培行业)再到情侣(经历“师生恩情- 绝望时刻的一道光-到爱情”的转变)最后应该会以结婚的形式完成毕业(剧透图里有俊浩求婚送戒指“she said yes”)。
再次感叹毕业真是一部值得反复咀嚼,细嚼慢咽的精品,这部剧没有闲笔,前面留下的线,在后面都会慢慢收回、延展、call back。
期待最后两集的呈现。
果然还是安畔锡导演,韩国最会拍浪漫爱的导演。
第4集最后那段现实与回忆、彩色与黑白的交错,竟然看得我眼泪直流…让一个全校倒数的所谓“差生”领略到文学的魅力,产生探索的欲望,好的语文课好的老师就是有这样的魔力。
不管你是全校第一还是倒数第一,那一刻对凝聚了另一个人生的一篇文学作品的赞叹,对看待世界看待生活的新视角的好奇,那种澎湃的心情,真的可以由一堂课带给你。
同样应试教育体制下长大的我,回想自己中学六年的语文课,这样让人印象深刻的,不会超过两节。
一节是讲《史记》里的《陈涉世家》,另外一节好像是讲李清照,实在太久远了,内容都不记得,但那种激动的、充满好奇心与探索欲的心情一直没有忘记。
上大学后也遇到过,那节课上,老师分别讲了卫慧的《黑夜温柔》(似乎也是一个补习老师的故事),齐邦媛的《巨流河》,以及李焯雄为莫文蔚写的《爱》。
没错,文学就是这样自由,可长可短,可大可小,存在于任何有文字的形式,可以轻盈飘渺又迷惘,可以片段地对一个概念进行思考,也可以沉重地印记一个人颠沛流离的一生。
正是在应试、题型、分数、升学的重压之下,在所有老师家长同学都卯足了劲儿朝着那一个方向前进的独木桥上,那些罕见的、让一个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真正的教育”的时刻,才更显得无比珍贵,是真实世界透进来的一缕光。
《死亡诗社》永远不会是过时的故事,可能对东亚小孩来说尤其。
所以我完全相信,那是足以改变人生的时刻。
我毫不怀疑当俊浩看着讲台上在讲同样一篇《相机与军靴》的惠珍时,涌上的那种悸动、感激、崇仰、又心疼的,五味杂陈的感情。
过去这么多年那些密密麻麻窸窸窣窣来不及细想细究的感情,在这一刻终于凝聚起来,织就一张网,罩住了台下这个曾经被她深深影响、改变过的,她的第一个学生。
从《密会》到《春夜》,大家总爱赞美安导对氛围的塑造,但这氛围除了一些导演特色的审美与技法,其实最根本的来源就是他的剧作中那些密集的、大量的现实,以及契合导演本人价值观的,由他亲自选择的剧本。
这一次,导演在叩问应试教育和真正教育的问题,也同样呈现了激动人心的爱情,没想到的是竟然还给观众带来了文学的教育,很多地方直接变身为对韩国文学的科普和推广。
这样好的剧,总是只有安导才拍得出来。
第五集和第六集,白发魔女这个形象更加丰满了,学生时宇也分别和她以及俊浩进行了两段很有意思的对话,让我发现编剧并不是在写私教和公教对立的问题,而是通过韩国特色的补习班文化来写教育体制真正的、本质的问题:将理念、知识、体制设计,这些抽象的纸上的内容真正实施、付诸行动的每一个老师,他们怎样对待教育?
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
是树立自己能够将学生送进最有前景最热门最难考的专业这样的绝对权威,还是理解学生的迷茫并且帮助他找到自己真正的志向?
是自认深谙这个丛林社会的残酷规则并且宣称能够帮助还未成年的学生顺利适应,还是理解你的困惑帮助你爱上文学并走上一条未知的路?
老师是有选择的吗?
我很喜欢时宇这个情节,家境普通的他按部就班地努力学习,想要按父母或者社会的期望考入医科大——韩国最能赚钱最受尊敬的职业之一,也是普通人所谓“阶层跃升”的最有效途径。
但他听了一节课,在书本上记下了“引文外的世界更加广阔”、“想象力即是词汇能力”这样的话,他受到了触动,对文学产生了真正的兴趣,即使在原来补习班院长的施压之下,还是诚实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并且做出了决定。
那一刻让每个人看到,孩子是有自己的意志、自己的感受的,并且有行动的能力和决断,不能指望用千篇一律的话语和教育来填满他/她,孩子会选择自己想要接受的教育。
徐惠珍和李俊浩,两个人其实很类似,都把这份工作当作一个赚钱的职业,想要积累财富,想要掌控生活,想要在首尔、在江南立足,因此想要扩大补习班规模,想要更多的学生,目标都是很现实的。
但是他们都还保有一丝教育的热情,会真心地疼爱学生,想要帮助他们,和错误的事情对抗,对文学产生一些真正的兴趣,如果可能的话找到真正的志向。
在东亚共有的这个密不透风填满你所有时间的教育体制下,其实不可能拍出《死亡诗社》或者《肖申克的救赎》这样的故事,别人会觉得你有病,你疯了,妄图挑战如此根深蒂固的东西,个人只有被现实慢慢折磨,在这其中坚持一点自我就是一个普通人最有可能做到的、无声的对抗。
安畔锡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的剧都是润物细无声,不需要那么多,不需要激情澎湃、高谈阔论,而是只需要一点点,对教育残存的一点热情,对文学燃出的一点兴趣,对现实目标的追逐之中萌生一点真挚的爱情——既然耐心描绘出了那个沉重的背景,就也能呈现出这一点点光芒。
结局之前再来写点什么。
张惠妹有一首歌我很喜欢,尤其喜欢孙燕姿翻唱的版本,叫《原来你什么都不要》,歌词这样写,“我不要你的承诺,不要你的永远,只要你真真切切爱我一遍。
” 呵护,承诺,玫瑰,永远,都不稀奇,珍贵的是真切具体的爱。
所以在徐惠珍絮絮说着李俊浩是多么的聪明、优秀,拥有怎样大好的前程,李俊浩的回应是,只要说一句“我爱你”就好了。
那什么是真切具体的爱呢?
是徐惠珍希望李俊浩能像现在这样,想要触摸她,想要为她准备餐点,是亲密,惦念,牵挂,是时时刻刻的担忧。
微博上看到有人说,编剧和导演同时呈现了徐惠珍的动物性和道德感,我觉得总结得很好。
真正复杂、真实的女性角色就是这样,不是什么永远正确、正义、积极、理性的所谓大女主形象,陷入什么girls help girls这种千篇一律的叙事,有的时候这些东西可能的确很激励人心,但创作角度来说太简单也太虚假了。
一个女性角色就是可以自私,出于利己的目的去做看似高尚的事情,然后再站上道德制高点,审判自己,做出悔恨的姿态,即使这样的姿态里也包含着真心。
作为一个《傲骨贤妻》的多年忠实粉丝,徐惠珍的刻画总让我想起Alicia。
Alicia也是如此,在面对真正切身利益的时候,总不惮采取最有效的手段来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但在这个过程中总会犹豫、不忍,虽然事情也都做了,但因为自己的犹豫不忍,就自然而然认为自己是不同的,抱着自己的道德感,宣告自己做某些事是不得已的,从而寻求自我内心的安定以及别人的理解。
最后一季,让Alicia在洗衣机旁边崩溃的,是她时隔多年终于发现Will曾经对她说过I love you。
她在经历过那么多的变故,成为独当一面的律所合伙人,帮助丈夫成为州长,自己竞选检察官又失败,孩子也都抚养成人去读大学,她突然觉得这些都没有什么意义,自己这么多年苦苦经营的一切,甚至精心养育为之付出的她理所当然以为全世界最重要的孩子,她都开始嫌恶。
她抱着Lucca哭诉的是,I was loved,她曾经得到过那样真切具体的爱,但随着Will的离去已经再也不可能了。
就是这样的吧。
动物性,道德感,有些人不屑于表演道德,宁愿做真小人,有些人努力不去做伪君子,但很难克服自己动物性的一面。
真挚的爱情,理想主义的追求,绝大多数人会觉得可笑,但是它们也的确可以比其他所有事情都更加真切。
有几个问题:1.女主押题的能力再强,能基本全部预测学校老师的出题方向,甚至是一模一样的题?
韩国明星讲师与学校教员互相勾结卖题的新闻可见一斑。
2.让男女主教国文科,为了更好地呈现韩国教育现状的问题?
毕竟文学是最好卖情怀的。
3.为了更快的出成绩教考试技巧,还是为了培养基本能力教文学鉴赏,这是贯穿始终的矛盾点,男女主选择了后者,但是学会了怎样读书真的可以让学生有把握面对陌生的文本也能给出正确的答案吗?
文学的解读是多义的,学生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这样的多元怎么会都通向一个正确答案呢?
只能说尽可能地让大多数同学欣赏理解,但要绝对做到确实很难,所以剧中男主角揪着时宇一个本身就很优异的高材生还大放厥词,要培养出全国国文第一,真的觉得很傲慢可笑。
女主为了培养时宇放弃另一个补习社的优渥待遇也是让人不解(后面也没看见她做了啥)。
4.感觉学生群体都是傻子吗?
只要老师讲一些与考试不是直接相关的知识点,他们基本都能听得津津有味,觉得有趣。
但是他们去补习机构不就是为了这些的吗?
答题技巧与快速提升成绩。
当男主和学校教员在讲台上迟迟进不了主题时,我会捏一把汗,会不会有些学生失望呢?他们听完了一头雾水,觉得啥也没有得到。
这才是正常的反应吧,他们明白一切都是为了成绩。
除非有一些本身就厌恶应试教育的学生可能会很喜欢这种。
5.学校的教员会教一些什么课呢?
会是怎样的教学方式呢?
感觉咋个韩国的教育压力甚至理想都给了补习社呢?
教员面对补习社又鄙视又自卑的感觉
这是我2024年的第一部韩剧。
太长的电视剧我真的是不敢碰,因为没有大段大段的时间让我挥霍。
连写观后感,都要想半天。
表达和交流越来越少,有时候想说些什么,想想就闭嘴了。
可能人活着活着就会这样,越来越内敛。
五月二十号那天,原本是普通又温暖的一天。
接到妈妈电话,告知爸爸被重物砸伤。
之后我们一家子就轮着去ICU陪护。
好像是晴天霹雳的一件事,但我好像又很从容。
可能是几年前经历过妈妈脑出血的事情,阅历丰富了,更清楚该怎么处理这种事情。
所以,那些看似恬淡的人,有些真的只是苦吃多了而已。
老爸没有生命危险,只是要康复,需要一段时间。
在ICU的时候,会很容易无聊。
他无聊,我也无聊。
所以我决定看韩剧。
翻了半天才决定看《毕业》,其实男女主角我都没有很喜欢,但是这个导演的剧我之前竟然看过好几部……该剧也不是多甜蜜的剧,女主角出身贫寒,靠自己在校外培训机构拼搏养活自己。
女大男小,曾经有师生关系,现在又是同事,所有的戏剧冲突大概都在这些关键词里了。
目前我只看到第十集,也不晓得之后会有啥狗血剧情。
其实我前阵子还看了吴磊的《爱情而已》,因为去年我一朋友说自己看完有点花痴。
可能是因为年纪大了,我对于自己看言情剧会有羞耻感,所以一般也不愿意看。
和《毕业》一样,这两对情侣,都是在彼此的低潮期互生情愫。
排除性吸引,有一个人陪着你一起吃苦,很容易能让对方感动。
小时候看《魔女的条件》等禁忌恋情,我可能只关注到爱本身,没有去思考背后两个人会在一起的原因。
看《毕业》里的徐惠珍在李俊浩告白后,和闺蜜倾诉自己大学休学后那段黯淡的日子,是因为有李俊浩才熬过去的。
所以,因为如此,年龄差和曾经的师生关系,都不会成为他们在一起的障碍。
真正的爱,从来就不会被束缚。
其实很多人都不懂爱,我也一样。
我似乎只享受过片刻的暧昧和心动。
朋友说自己现在会更喜欢少年,我好像有点明白了。
年长的女性总是有太多太多的顾虑,而少年总是有太多太多的冲动。
只有少年勇于去追求,熟女才能慢慢卸下防备。
但到最后,大家都得勇敢。
韩剧某些恋爱的桥段,还是很甜的。
夜色中,简单的散步、牵手都可以很迷人。
人生的苦,有时候就需要靠这些糖来消解。
生活有时候是很乏味的,身边的男性,有些靠酒精,有些靠烟草,有些靠游戏,有些应该也靠女色吧?
我们女性呢?
靠甜宠剧?
我的圈子太小,现在也很少和别人接触。
没啥格局可言。
偶尔希望靠阅读拥有不一样的心境。
但有时候连书都读不进去。
工作的事,孩子的事,一直都会让我迷茫。
大学毕业的时候,我一点都不伤感。
因为我觉得我终于可以独立了。
慢慢发现,人生没有真正毕业这件事。
徐惠珍和李俊浩也毕不了业。
讲补习班的卷和窒息的剧不少,还触及正统高中和补习班的观念和利益冲突的是第一次见。
第四集好绝,用四分多钟的现实和回忆交叉就讲清楚了男主会爱上老师的原因和老师果真很擅长一对一辅导,郑丽媛在这段绝地反击的免费课戏里太有魅力了,弹幕都是我都认真听进去了。
这段戏非常能体现韩剧的巧思和功力。
但男主真心一般,单恋的眼神戏太不足了,对角色的理解不够,女主被院长发配,即使强大稳定也难免委屈懊恼地手撑课桌垂下头,男主的肢体语言仅是跟过来隔着几个人的距离同样懊恼?
隔壁小未知单恋哥格的弟迪捂住嘴也从眼睛里跑出来的爱意你不参考一下?
原来是在讨论教育的初心,安导的戏太文学了。
第13、14集的职场戏太精彩了,我要耐心看女主怎么摆脱困境,职场精彩到爱情戏毫无魅力,男主不行,缺乏魅力。
前一秒凄凉地一个盟友也没有,后一秒女二帅气地伸手站队呜呜
配乐好好听
不喜欢男主,为什么这份事业对他来说如此唾手可得,同组的女老师没日没夜在备课,男主靠光环加持招到了学生竟然就高枕无忧了,谈恋爱搞事业挤占生存空间一样都不落,关键是一点都没看出来他有认真工作的能力!姐弟恋的问题不是年龄和阅历,是弟弟不仅自己不好好工作,还妨碍姐姐工作!(当然了,支持漂亮姐姐谈恋爱!)
突然特别想看韩剧,就去找了找,发现它正好在我的片单里,就去看了看中规中矩,今天下午一口气看7集感觉是那种比较偏现实向的都市,韩国教育市场我不是很懂,就会感觉有点无聊,不太感兴趣,所以一直在跳过/快进三星半吧⭐️⭐️⭐️✩,不太是我现在特别想看的我
2024目前为止韩剧最佳,这分真的偏低了
前期的职场部分比较好看,男女主CP感是有的,但不如职场部分好看,安畔锡很厉害 情感拍得好细腻…
为徐慧珍打五星,第八集和闺蜜聊天的那场戏太精彩了,跟着她流泪。
男主角报看 剧里性格也不喜欢
过了快二十年,她的冰箱仍然空空如也,姿色却更加温婉可人。
没想到有一天我会在安畔锡的剧里说:求求你别让俩人谈恋爱了。
风格太安锡畔导演了。很多抓马桥段(被抓包)、空镜头梦回密会啊!!!虽然这次看不出年龄差!但是,安导请一直拍姐弟恋吧!强烈支持。🤣
这8.1分到底是谁在打啊,先不说没有一点cp感的主演,感情戏还不如商战精彩,推进得莫名其妙,怎么就就亲上了?跟春夜没有可比性,看到第六集就放弃了。另外,男主不仅演技一般,长的也很难评,整这顺产头,剧情老套,人物性格、台词看了都不禁想感叹,南韩爱情片怎么就倒退到10年前了呢?
韩剧非得谈恋爱是吧
看了几集,男主还行,各方面跟角色契合度比较高,但和俩人完全不搭,太勉强了,女主作为传奇补课老师,选角实在是不在线,郑丽媛也就三顺那时还很耐看,后来的剧都看着有点别扭。
两集弃。主要是男主太丑了。
顶级难看
好消息:安导又把我争取回来了!在《请吃饭的漂亮姐姐》那里得到的割裂和憋屈没再出现,郑丽媛原本就以明丽和爽气见长,这部戏里更加焕发魅力。回头想想,其实从密会到请吃饭,再到春夜、毕业,导演属意的好像都是或多或少要挑战主流伦理认知的恋爱。然而,想要呈现跨越禁忌的风险和动摇感,却又不至于沦为狗血剧,故事厚度、选角本身还有导演的审美品位都得贡献力量。这一部,安导依旧发挥出克制美学特长,关于补习老师职场的细致描摹,还有对于教育本质的探讨和身为师长的信念感的呈现,增加了浓度和厚度,整体看下来轻快又有余韵。男女主角之间,恋爱直球最动人,和谐程度更超出期待以上,cp张力呼之欲出。重场戏差不多是在冬季,却有着春末夏初的清爽明媚,好几次感觉自己的嘴角都压不住了。真好啊,就该让勇敢天真的人儿们先享受世界呵!
没想到,第一集狠狠摁头现实向了,请多来点。不烂尾我把你排在春夜和饭姐前头。/11、12对语文的思辨呈现,完成剧情的突破转折,这部赢了啊!而且魏嘏隽也符合角色人设,反骨少年啊。
先说缺点:有些高开低走,在剧情上还需要多多改进。然后优点:导演每部ost都很好听啊!很有风格!而且也就只有导演能把韩国这普通的街道拍的这么有氛围美了。感觉不论做什么工作,有自己独到见解的风格都会是一件很厉害的事情。这部不足的还有就是没什么cp感哈哈哈 但是我真的很喜欢姐弟恋,师生恋emm我也喜欢哈哈哈!
选角是喜欢的 但剧情不喜欢 实在不爱看这种慢悠悠的剧🫣
有细腻性和肌理感,有思考感悟,有艺术性和思辨性,有娱乐性和趣味性,现实向,生活流,氛围感,密集台词,工整扎实,每个人物都饱满鲜活,剖析人性犀利透彻,音画也抓人耳目,这类型还得看安畔锡,对人物和创作都有高度的尊重。还有,人生第一次在韩剧里上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