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电影举例回答问题。
这个电影可以说是广大男性的自治福音,前提是你看得了口若悬河的对白电影。
在爱情面前,窠臼的观念认为男性只有性没有爱或者情感的需求往往不知道怎么开口、怎么表达(你可以先不杠个例),这是法国电影《短暂的偷情纪实》(2022)创作的前提。
关于剧作:当然前提是男主是一个拥有感情而不仅仅是性欲和自大的男人(剧作角色设置他的工作为产前康健理疗医生,开着私人诊所,是土耳其裔),这些也是这部法国电影能够成立的现实根基。
关于主题:男女偷情不成正果的问题不是性别而是社会陈规给男人枷锁般的性格,而因性格导致贪婪、墨迹带来错失永久爱意的可能人选。
关于团队:编导都是法国男性电影人Emmanuel Mouret(现在53岁了),这位巴黎熟男电影人对偷情、性欲和工作、生活以及修复男主为代表的男孩孩童时期性别创伤都有涉猎。
优秀的散文功底把这出城市爱情小品写出了当今时代解放受感情表达禁锢男性的深度。
这片也就法国人拍得出来,也就法国人对两性关系能保持如此松弛感。
大概因为他们堕落了两三百年,在两性关系的实践方面阔过,而且试图一直阔下去,不想被政治正确之类绑架,变得畏畏缩缩,在创作上也束手束脚。
美国人和咱东亚都不太行,道德感过于强烈,看什么都正襟危坐,自己看得不好意思,不想想自己的原因,劈头骂一通导演三观歪。
什么是真正的松弛感?
不是一个自以为松弛的人,告诉一个紧绷型性格的人说,你这么紧张干嘛,放松放松,而是人家惯于紧绷,就让人家紧绷着。
就像这片,女主是松弛型,男主一直紧张兮兮的,但也不用改变什么,她有她的美,他有他的可爱。
他俩的关系,有一个有趣的模式。
当一个人释放热情稍多一些,另一方就觉得有点越界,下意识退一步。
这也是许多人的共性。
自我和亲密有一定冲突性,要进入亲密关系,要更亲密,得让渡一点自我。
导演对他们关系的状态、变化,偶有些微的讽刺味道,整体上没什么激烈的态度,后面偏离自然,戏剧化程度有点高。
算是一出偷情童话,对成年男女关系的一种乌托邦想象。
比不上侯麦电影,但也有着难得的好看。
过完春节假期,上班了。
以前每年春节,都是盼着上班,今年却想再放几天假,多玩玩。
假期的最后一个晚上,看了《短暂的偷情纪实》,两个人在社会道德和法律框架之外建立了一段关系。
十几个三五分钟的约会场景按照时序一一铺开,两个人的关系在各种约会布景中层层推进,最终到达高点。
活到今天,觉得这段关系的美好之处就在于没有背负任何社会层面赋予的责任和期望,只有陪伴本身带来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满足。
看到两个人去田野郊游那个片段,田园带来的松弛感突然让我的大脑链接起学龄前的那段时光。
那会儿还没背负上父母的期待,和小伙伴在姥姥家一起玩耍,自由自在地做一个小孩。
约着去地里挖蛇洞、搓还没完全成熟的麦穗、光着脚丫在浅浅的河滩上泼水、大半夜停电在村口就着月亮捉迷藏。
我们会大早上一爬起来就跑去对方家里等他吃完饭,然后俩人听着父母数落就跑出家门。
我们会毫无征兆地开始赛跑,一个在前面跑,一个在后面追,追上前面那个直接给他推倒在地,俩人爬起来接着跑。
我们也会无所顾忌地告诉对方今天想去哪玩,遭到拒绝且告诉你傻子才去的时候,自己也没有内耗且继续安利下一个目的地。
当假期结束,我要回父母家时,小伙伴站在村口哭得涕泗横流,我在车上冲他嗷嗷叫然后被我妈摁住。
车开到大路上,我看不到他了,擦擦鼻涕眼泪,这个夏天就过去了。
随着长大,这些场景、这份快乐、这个关系折叠式压缩,最终变成一卷胶片,被海马体分配到神经网络的某个角落,和其他活动不再链接。
直到昨天,当电影播到两个没有任何社会关系的人在田野间散步、追逐、聊天,突然间这条视觉刺激顺着神经冲进来电击了我的大脑,激活了记忆角落里的这卷胶片。
32岁的我看着5岁的我满脸汗和土,兴奋地和小伙伴在田间地头东跑西窜,突然就明白了这么多年来,只有几个单纯的毫无利益纠葛的朋友关系,却很少进入恋爱关系,即使进入了这样的关系,也会无所适从,最终导向结束。
因为我从心底里觉得,恋爱关系有意无意地掺杂了社会期许,破坏了纯粹的陪伴带来的亲密和安全。
在这样的关系中,我们不得不去做角色任务、按照角色设定展开剧情。
身陷这样的关系中,我们无法退行,无法赤条条地暴露,也就无法看见自己。
所以在年复一年的实践里,我已经学会了像电影一开头的女主,开展非社会期许的关系之前,就给关系下一个操作性定义,可感知、可度量,双方清晰。
我知道这会牺牲由于situationship的暧昧带来的浪漫元素,但在每人手握一本npc剧本的现实生活中,用符合社会期许的浪漫交换些许不符合社会期许的纯粹快乐,还是值得。
熟悉的法国调调,轻松诙谐又不失深度的讨论了“欲望”“关系”“爱情”。
从开始单纯荷尔蒙“欲望”的放松,到日久生情带出的“关系”,羁绊增加发展出“爱情”,最后自然生出的另一种“欲望” — 占有……很是认同电影中女主关于“自然”的理解,大概意思是“人身在自然中会说自然真美好,但我们不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吗?
我们生活在城市中也是自然的一部分,高楼大厦跟鸟巢有什么区别……”这算是对人类标榜自己是万物之主,这个带有一些些“父权”傲慢的质疑。
通过这个对“自然”的讨论,结合电影讲述的内容,再想到自己……都是在地球上生活,都是人类,大家也没什么不同,哈哈哈,你看身处法国的人们不也深陷这个“非主流”爱情的泥潭吗!
不过他们也确实会更轻松、浪漫的看待吧😶 喜欢电影最后一段台词“如果我偶尔感到悲伤我也会像其他人一样听着忧郁的音乐…然后在那里多幸福啊!
多么甜蜜的喜悦啊!
多么幸运的悲哀啊!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你要坐地铁吗?
我可以陪你走一段吗?
好”
与其说这是一部讲述爱的电影,我觉得这更像是一部探索“欲望”与“关系”的电影。
它其中的流动性和愉悦感是观影体验中非常宝贵的感受,像给精神做了一场免费的芳香精油SPA,身心愉悦。
男女主在影片前半段的见面都是快乐地,明媚的,配合着舒缓的音乐。
虽然两位主人公(尤其是女主)是以愿意保持关系的快乐为前提进行偷情,但观众能感到在每次见面后在这种不断升温的感情下,对对方的欲望已经呼之欲出。
- 追逐:影片中多次出现追逐的画面,不是用力奔跑,而是像风情画中的嬉戏,让整部电影的基调变得温柔有趣,也更加突出了感情中游戏的性质,和这对偷情者追求快乐而非稳定情感的诉求。
- 玩具象征:乐高积木、恐龙玩具…一方面代表了关系中的愉悦情感,另一方面也是童真/单纯的象征,就像男主最后的自白“我是一个无法满足需求,不断索要的男孩”;- 移动:与一般电影中表现偷情不同,这部电影的场景很多都是户外的,而不仅仅在床笫之间,在滚床单。
我们看见男女主出现在博物馆,电影院,公园,朋友的空房,羽毛球球馆,丛林,书房,书店……而且总是伴随着大段的日常讨论。
导演在采访中谈及“我一直在试图展现这个亲密故事的广度,以确保这个小小的、亲密的、隐藏的事件不只是床和床单。
这就是为什么这对恋人会在很多不同的地方见面,我们几乎看不到他们坐下来,也许只有一两次。
他们总是在移动、游荡、行走、旅行,他们的思想、言语、感受和问题也在不断地循环。
我还希望他们动作非常快,并且有很多对话,很多文字,以确保观众被粘在屏幕上。
”但是这段愉悦感以书房讨论为第一道门槛,双方互相试探(去办公室和学校)为第二个终点 — —“欲望更喜欢逃避它的东西”“你喜欢我是因为我不属于你”“你对我的渴望已经完全结晶了?
”
- 偷情地游戏规则:短暂、把握现在、无契约的 — —“我们需要停止提问,不要关注我们在哪里,我们尽情享受,不要考虑未来。
”“我们确实说过我们不应该期待任何事情”“每次都像我们的最后一次”“你爱你的妻子,所以你没有背叛她”而男主首先意识到了偷情带来的矛盾,短暂的愉悦刺激和易逝性使他犹豫了。
而女主从始至终都是关系的主导者,发起者,在其中游刃有余。
她不渴望被占有,希望更多的主体性,这也体现在她愿意主动赋予别人“试图操控”她的权利(做慈善)。
两次对话:第一次make love时和男主:“与我这样的男人上床就是做慈善” (女主表示认同)第二次羽毛球馆更衣谈论和另一个男孩的关系:“而我告诉自己,我在做一件好事”(谈论自己和男孩的亲吻)“是的,我给了你你妻子给不了的东西”(更加确认了自己的主导)“这就是做情妇的好处:我知道她的存在,她却不知道我的存在”(影响力和主动权)女主留恋于当下的快乐,不愿意放弃“欲望”带来的渴求,不愿意停下。
但真的在矛盾(第三者)发生时,女主是首先愿意走入另一段稳定感情的,抽身而去的。
男主最后的自白让这部电影仅仅停留在“偷情/短暂地愉悦”这一个主题上,电影整体的基调轻浮了些,没能跳出命题的框架前往到像伍迪·艾伦那样的新高度。
不过,法国人吗。
快乐就好了。
Soit heureux un instant.Cet instant c'est ta vie.
(本文所有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本人)
这是只有法国人才会拍的电影,还入围了2022年第75届戛纳电影节。
故事直接从两人的第一次约会开始。
一位单身妈妈夏洛特,一位已婚父亲西蒙,两人迅速达成共识,只约会,不谈情。
越过道德栅栏,跨过初时的陌生感,两人的相处水乳交融,犹如热恋时的少男少女。
博物馆,电影院,书店,球馆,公园,郊野森林,时时刻刻是新鲜的风景。
其实只是旧风景,带了双新的眼睛。
但眼前的欢愉是可持续的吗?
虽然有过口头约定,但理性恐怕很难战胜感性。
尽管小心翼翼,边界一直在移动,这是一场规则随时打破的危险游戏。
夏洛特显然更占据主动,西蒙则一直谨慎克制,夏洛特一直强调只想享受身体的快乐,西蒙则通过一次次对话,不断确认两人的稳定关系,又避免更进一步走向失控。
电影全程没有出现夏洛特和西蒙的家人,削弱了可能引起的直接批判,引导观众更多思考理性与感性、欲望与情感、拥有与失去。
“偷情”本身即充满悖论,如果双方并不融洽,很难达成或大大削弱获得感,无情可偷,如果双方身心契合,必然走向彼此占有,宣示忠诚,回归传统“家庭”。
西蒙一直想维持在中间状态,就像结尾处他自己所说:“我是一个总是想要更多的被宠坏的孩子。
”他总是想做些什么,但又不敢承担踏出第一步的风险,这从两人第一次约会就已经很明显。
西蒙的被动还体现在他甚至希望夏洛特主动要求和劝服他离婚,他才有勇气改变现状。
夏洛特则显得坦荡很多,她一直在西蒙面前表现得游刃有余,享受现在,除了偶尔的出神。
西蒙:“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见你了。
”夏洛特:“凡事都有最后一次,我们只为最后一次而活,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
即使我们下周再见面,我也不会和现在完全一样,许多事都可能在变。
我也许变得更老,我的想法也可能会不一样。
”西蒙:“你有没有发现,事物变得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强烈,当我们知道我们再也见不到他们了?
有把握再次见到一些东西是令人安心的,但看起来欲望似乎更喜欢逃避它的东西。
”夏洛特:“这就是婚姻生活的问题所在。
这一切都非常程式化,你想要我只是因为我不属于你。
不管是我还是别人,其实都一样。
”西蒙:“你可以一直是别人,不知道像你这样的人是不是很多,我从没遇到过像你一样的人。
”夏洛特:“因为你很懒,你不努力。
”西蒙:“问题是一旦你的欲望固定在什么人身上,你不会轻易改变目标了,你会执迷不悟,像感情被固化了一样。
”夏洛特:“你是想说你的感情在我身上固化了是吗?
”西蒙:“不......我不是在说我自己,我只是在对人类进行一般性反思。
我们应该是不一样的。
”夏洛特:“哪里不一样?
”西蒙:“我们有经验,我们已经活了小半辈子,我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对事情也有清醒的认知。
这就是不一样的地方,对吧。
”每次对话都是一次“表白”和“狡辩”。
他们是在说给对方听,更是在说给自己听。
事实上这样的对话过多了便有种荒诞感。
人总在试图合理化自己的行为,越是不合理的,越要合理化。
反过来说,人越是在反复合理化某行为,就越能确信他内心的不安和怀疑。
导演通过一些小细节偷偷暴露着两个人的内心。
当夏洛特滔滔不绝讲述她和另一个男轻男孩的接吻体验,当西蒙谈起他与同事讨论这段秘密约会的感受,当西蒙拉住马上出门的夏洛特深深一吻,当夏洛特突然来到西蒙的工作场所他的紧张慌乱,镜头的靠近,人物的静止。
他或她在思考。
人一旦开始思考,就像失控的陀螺,必须撞倒才会停下。
是无意的僭越?
还是有意的试探?
靠近便躲闪,远离便拥揽,他们显然都已不满足于无止境的循环。
电影给了一个意外的解决方法。
一次更大胆的“三人行”,他们认识了在婚姻中倍感冷落的露易丝。
等西蒙出差三周回来——这次出差也像是一次逃避——三人关系陡然变化。
夏洛特与露易丝相爱,露易丝离婚,两人决定在一起。
这个有些意外的结局既“前卫”(同性婚姻)又“保守”(回归家庭)。
两年后,两人再次相遇,西蒙进行一番真诚但并无底气的告白,他说自己准备好了,不想再错过,希望再有一次机会重新开始。
夏洛特依然是自信的明媚的,她总是一针见血:“我们在一起感觉很好,也许是因为我们不常在一起。
”一段偷情往事,以两个人“自我欺骗”开始,以一个人“退出游戏”结束。
不会觉得每一句台词都是精心雕琢出来的人心真谛嘛如果存在某种公共的价值尺度的话,或者说至少有某种当下语境中应该有某种关于什么是错误的的底线的话,我想,片中的故事应该算是非道德的或者是不道德的。
但是,会不会某些故事片其实看作是一种科幻片,某种虚构的瞬间表达了对于某种极为深刻的价值的探讨。
比如故事中对于自由与爱情的价值排序问题的探讨。
假设自由不是对于道德律的遵守,也不是对于激情的服从,而只是某种表面意义上的自己想做的事情,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两人一开始的故事,就是自由与爱情的高度统一,虽然背叛了家庭,但是却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选择了爱情,而且爱情关系中依然可以自由呼吸。
特别是,男主的性格非常贴切,一直以来时刻保持着的高度自我抑制终于有了被动地获得主动释放的可能。
不得不说,好景不长,自由哪怕不是道德律的服从,但总归是理性才能完成的放纵,作为无法逃脱感情窠臼的人儿总归还是落实爱情的羁绊,需要借助理性强迫自己“优雅”着。
可悲的是爱情可以羁绊,却不允许被羁绊,无关性别,无关自由,也无关道德,不经意间的自由选择却是爱情新一次放纵的开始,留下的只是对于自己总是理性着的无限懊悔……
很喜欢这部电影,全程无困意无尿意。
叙事场景很美丽,大段大段的台词非常有启发性——我看到的更多是人与人的情感探索、对美的享受、对爱的歌颂、对生活方式的评价,很多印象深刻的画面和台词是我想反复观看继续体会和想象的,这部电影的讨论内容我觉得是对社会关系和价值一种创新。
跳出框架,要勇敢去找爱情吗,爱情重要吗,爱情会怎样发生,爱情需要确定关系吗,爱情发生了要结婚吗,爱是什么性是什么?
为什么大家在讨论性呢?
电影画面也没有太多关于性的描述呀。
今天看这部电影,有人在问电影里的男女关系是不是爱情——为什么不是啊?
爱情有那么复杂难理解吗,爱情很抽象,但是当爱情产生,不是自然就感知到了吗?
爱情并不是说产生就产生,并无法用程序实现,更无法通过婚姻通过磨合产生,也不是单纯的性吸引力,不是非激烈就消失的关系,两个人互相好奇认识吸引欣赏享受在一起的感觉,还不算爱情吗?
海报&基础信息主观评分:6分剧情概述讲述了一个崇尚自由的中年单亲妈妈和一个中年萨打姆的婚外情经历,从两人热情如火,到玩三人成行,最后被第三者啦啦勾走的离谱剧情。
评价感受男主太絮叨了,得啵得啵的说个没完,这种男的现实中真的会有吸引异性的魅力吗?
女主尽管长得不咋滴,但行事风格和姿态都非常飒感觉为了纪实而纪实,省略了很多为啥开始的,为啥就要玩三人了,都没讲清楚愣进的剧情,最后的啦啦本我觉醒转折也就铺垫了一个接吻。
bigcup是情涩,主要贫乳人丑拍激情戏就是「文艺片」定理,不过完全没和谐镜头大胆食用印象深刻
汉语文字博大精深
我也和男主想法一样,为啥?
女主的直觉非常正确
在工作场所见到女主出现手足无措的样子非常真实了
猝不及防地三人行,好奇那个网站平台是啥
全剧最大的反转,男主感觉被绿了又没完全绿
一部挺有趣的法国小品电影,似乎强化了法国人“浪漫”和“思辨”的固有印象——不失狗血的法式情感伦理+近乎nagging的人物对白。
正如《祝你好运》在“服务”中认识自我、认识情感与亲密关系的设定,《纪实》在偷情的实践中又加入了大段对偷情的思考。
本以为《纪实》是有预设的价值判断与立场的,男主女主最后又会重新回到“正常”的社会伦理中去,但它没有,它只是刻画了一段越轨关系的变化、走向与其中种种复杂的思考、选择与行为,就像刻画一段“正常”的婚姻关系一样。
正如结尾空荡荡的场景幻灯片一一闪过,它美丽、留痕但却一无所有,或者有的只是记忆,或者对自我的某种认知,在这一点上,《纪实》比《祝你好运》更加复杂。
电影开始男女主的相遇便充满了猎物与猎人、追逐与被追逐的变换,之后便由关系的确立开始了对关系的思考。
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由“亲密”、“承诺”、“激情”三部分组成——而影片概括了三个偷情的原因:弥补生活的缺失/征服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背德感、反差感带来的多巴胺。
但是,在获得“激情”的时候,偷情却无法在另外两者之间作出平衡,这注定会带来这些部分内在的张力,进而带来人内心的拉扯。
而随着偷情关系的逐渐固定,似乎“亲密”、“承诺”也能平衡,但随着这些要素的动态调整,参与者对关系的期望也随之增加,但恰恰偷情关系是无法满足这些期望的。
电影中还有一个有趣的讨论——偷情关系更多关注的是优点而非缺点,这也恰恰是人们由恋爱关系转向婚姻关系所必须要经历的关注点转向。
电影另一大特征是对“性别气质”的解构,这集中体现在电影后半段通过对新关系形式的探索转向les关系的展现。
这一点在三人行参观博物馆时看到的画作、以及三人行时两个女生率先开始亲热便有暗示。
以女主为视点,流动的性向与性别气质十分明显。
女主在某种程度上带有男性气质,前半段或许需要的也是拥有女性气质的男性。
在电影前半段,女主显得更加情感化;在看到这个情况时,还想过反思为什么总是女性与情感联系,但后半段看到男主显得更加情感化时便不觉得了。
从技术上看,也有一个问题,就政治正确的观点看,男人主动也有问题,女人主动也有问题,背后都有某种刻板印象,所以最简单的还是各打一板。
用最不漏骨的方式表达和探讨最漏骨的事情
果然三观很“法国”,风格很“侯麦”……不过论起碎碎念的有趣程度,蒙太奇间不经意的冷幽默,以及运镜的自然感和色调的整体性,比起侯麦还是略逊些举重若轻的功力;但这种“法式风情”十分突出的午后文艺片,在如今这个多少有点不正常的时代语境里,真的很宝贵了;7/10分。
看睡着了
【C+】
关于情妇
好无聊的偷情纪实
法国人进化得真高级,看两个至少四十多岁的人谈恋爱,内核还是自由平等博爱。男主跟女主讨论爱情话题的那个段落绝了,镜头突然在女主的背影静静定格一秒就知道女主内心经历了什么样的翻江倒海。相比较男人的懦弱与犹豫,女人的勇猛和果敢才更配得上女主的爱情啊~香卡的锡塔琴居然是催情圣品,卡雷别墅居然是3P地点,阿尔托粉丝狂喜。编剧让两人最后在影院看伯格曼《婚姻场景》,对男主也太过残忍。候麦一脉相承的法式轻盈,里面的人类都可爱纯粹,“美”与“智性”是他们行事的宗旨与动力
男主一点不值得爱,女主倒是坦荡又清醒
生命中难以承受之容易~
@25thSIFF. “我们的关系就像一对括号,当写了左括号的时候就知道一定会有右括号” 好chill 轻松愉悦
短暂的,不要提候麦,不要提伍迪艾伦…
【B】改善了一些上一作中后半段强度不足的问题,尤其是最后一幕前的空镜很有灵性。并且开篇便以最直接有效的方式点题并勾画出偷情二人的性格差异。时间节点的频繁切分并非私密日记的书写,而是构成影像节奏的一部分,像乐符般谱写成章。
止于偷情,不止于性,比较零碎散
3.5
法国老头乐推荐的电影。人的情愫真的很自然的在这里流露。看得我五味陈杂的。
当然好哇TAT
话唠文艺片不感兴趣还是坚持看完了
快进看完
谈轻松舒服的恋爱真好,看展做爱打羽毛球去乡下散步逛书店去博物馆,不考虑未来不计较结果只活在当下
导演真会拍偷情,或者说是一个男人的爱欲幻想。偷情的过程肯定是确认自恋的过程:一步步试探,对方是否能接受自己有对象/家室,只要确认对方不介意之后,爱欲投射开始。接下来是看似狂欢实则乏味的热恋期,直到有一方开始询问:你是不是爱我?我们是不是彼此相爱?戏剧性的桥段产生了,偷情的双方本就是想抓住那种欲望的匮乏,那又何必真正确立关系?或许世人迷恋的就是达成欲望的满足又能无限生产出欲望的这一刻,那么爱欲就会无止境的滚动下去。会看《小城之春》,章志忱的离开正是欲望的再生产,或许他会回来,或许他不会回来,周玉纹靠着这点期盼/幻想活着。不过本片中的结局我也喜欢,一个男人的爱欲幻想终止于两个女人的相爱,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