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锋车》,我真是小看这片了,之前以为会很烂。
没想到居然意外的好看,意外的很好笑,让我始料未及!
片中的四位主角的表演充满了诙谐和幽默,他们的精彩演绎为影片增加更多喜剧色彩。
尤其当片中四主角碰上另几个同样的帮伙对打真是太爆笑了,远远的超出了预料和预期,大家快去看吧。
总之,值得一看。
文/梦里诗书贼喊捉贼的幽默在《冲锋车》里并非贬义,港韵浓厚的黑色喜剧,用一身江湖兄弟气突显而出是人性至善的光芒,奈何中肯的命题却败于执导,冗长稚嫩的导演功底令人出戏连连,虽电影难如人愿,但用黑色幽默渲染的主旋律,这仍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港风水浒汉。
电影构思未曾料是如此超出预想,《冲锋车》冲出了一沉不变的香港警匪对决,亦不涉及任何复杂绕人的烧脑悬念,而是以一个月黑风高夜里贼捉贼的黑色荒诞,令人忍俊不禁,而在此番类型港片中,离不开的就是江湖义气,这一元素在电影中也被非常契合剧情的巧融一体,不仅令张力十足,更将人性的复杂予以了韵味无穷的呈现,新颖且不失港片自身魅力,这对于已然日进枯竭的警匪题材,如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四个聚兄弟情义的小贼,本想扮把警察劫富救已,抢借尸洗钱的运钞车,不料意外救了险遭茶毒的卖雪糕姑娘,抢钱时更意外遇上了跟他们想到一路的另一帮真正穷凶极恶手持重武的悍匪,又再次救下了一名小女孩,而同伴的意外被擒,金钱与义气为延伸展开的剧情,由此拉开了四人心路的转变历程,罪犯还是英雄往往一念之差,当他们救下第一个险些被害的少女时,实际电影已然为这个小贼四人组奠定了水浒好汉般的基调,而古巨基在电影中的警察辅线,串联出“英雄都是老板,警察都是打工仔”,“内裤外穿,“穿什么不重要”这些是调侃也是称道英雄的台词,亦是对主旨讨巧的升华。
处女作首秀的刘浩良或是一位颇有想法创意的编剧,却并不知该如何胜任导演,看此片不禁联想起同是黑色幽默导演首秀盖里奇的《两杆大烟枪》,后者以多线程交错手法令电影妙笔生花,而前者不恰当的过早泄底其欠缺是整体把控的叙事能力,而空间的错乱交叠更令电影看不到令人信服的逻辑所在,即便是将电影划为超现实主义作品,一个香港蟑螂灾的隐喻玩的也并不漂亮,前段难如人戏,后段收尾吃力,对电影架构把控的泛善,使《冲锋车》新意有余,经典难成。
一群真劫匪心存大义将自已当做真警察的荒诞,不以说教却道出了何为英雄的真谛,是该片最大亮点,虽在法制社会的今日难挂“替天行道”的大旗,可“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正义,确还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善举。
**题外话** 很久没看到粤语的香港电影了,很久没看过全港星的香港电影了。
据说是因为现在绝大多数的香港电影都是由香港和内地合拍的,电影在国内上映时都是国语版的。
对于听不懂粤语的人来说,或许希望看国语版,否则会感觉在听外语;但对于能听懂粤语的我,我百分之一百希望看到粤语版。
粤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文化,配音成国语的香港电影确实缺少了它应有的那种韵味。
回归主题。
冲锋车,看到电影海报的时候绝对猜不到它是一部充满黑色幽默的警匪片,吴镇宇、任达华、谭耀文和郑浩南饰演假冒警察的劫匪,在准备抢走藏有巨额现金的女尸时,遇到了另外一帮同样打算假冒警察来劫尸的劫匪,还遇到了饰演真警察的古巨基。
整部电影的故事看似杂乱无章,却处处隐含着讽刺与黑色幽默,真是少有的一部诚意之作。
“这个世界真是怪,龟苓膏没龟,奶茶没奶,坏人不坏。
”最重要的不是外表,不是着装,而是内心中的善良与正义感。
电影中还有很多很经典的粤语对白,我就不一一列出来了,留待大家自己去发掘和品位。
好作品,赞一个!
看这样的演员阵容,再加上英皇电影出品,导演如果加上个杜琪峰就完美了,但刘浩良导演依然把这部片完成得不错,这样复杂的人设,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依然能处理得行云流水,再加上上诙谐幽默的港式对白,的确为香港电影又添上一部经典之作。
题外话是这里面的台词是有黄子华度过的,难怪滴对白梗鬼囵贱啦[阴险][阴险]
《冲锋车》里的经典台词。
1.——为什么不用一罐白漆喷白了,然后写警察两个字这就快啦 ——喷白它,它始终是一架白色的小巴。
喷黑你,你始终是个黑色的贼。
2.我们这一次已经不是打劫这么简单,我们不是为钱,我们是替天行道。
3.我有个点子想了十六年……扮警察干一票,以前左轮改AK,今天小巴改警车。
4.兄弟没了,钱没了,什么都没了!5.有没有搞错呀?做兄弟不可以这样的!生,我要见人,死,我要见尸!6.长官,有人滥用私刑,盗窃,还自称警察。
7.——又想做英雄啊 ——我是警察,就要抓贼。
8.监狱长:你没变,不过这个世界全变了,你不认识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不认识你。
9.卢西发:这个世界不会有39633,只有一个人叫卢西发,就是我!10.卢西发:我们做贼当然要打劫啦,没刀子拿砖头,劫到钱买AK然后换大炮,吃屎就吃最臭的,打劫,就要劫个最大的。
11.抓贼不是靠衣服,穿什么不重要。
12.警察有薪水,是打工的,英雄没薪水,多数都是老板,就是Iron Man那种。
13.有钱有兄弟,没钱没女人,正所谓出来混的只信一个钱字。
14.女人有钱就把你当男人,没钱就不把你当人。
15.打999报警不需要钱的。
16.这个世界真是怪,龟苓膏没龟,奶茶没奶,坏人不坏。
17.内裤穿在外面还是里面,超人始终是超人,干了的湿巾还是湿了的干纸巾,只要它相信自己还能擦东西,它就是一张好纸巾,不要以为穿着制服就是警察,穿什么根本无所谓!天使还是魔鬼,魔鬼还是天使,要看你怎么看了。
吴镇宇,任达华,郑浩南,谭耀文。
反类型犯罪喜剧。
古惑仔老了,几个主演都是当年型男。
岁月不饶人,曾经叱诧风云的黑社会老大们,现在庸庸碌碌,想最后再做一票大的,却莫名其妙地成了好人。
影片结构和陈佩斯,朱时茂的小品《警察与小偷》有异曲同工之处。
看着《一个字头的诞生》里的吴镇宇,《枪火》里的任达华,《黑社会》里的郑浩南,《野兽刑警》里的谭耀文他们逐渐老去,本片更多的是表现一种对于港片全盛时期的缅怀和伤感。
7分。
情怀加1分。
影片开场了还不到五分钟的时间,笔者条件反射的想将影片暂停,抑制不住的产生了一股冲入厨房煮一碗那种只有最简单调味包式泡面吃的冲动。
端着热气腾腾的一大碗泡面,白白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碗里还有鸡蛋和火腿肠,迫不及待的重新回到屏幕前,按下播放键,充满幸福感的就着电影吃着那碗泡面,记忆中这个场景是一生中吃泡面最香的时刻。
这也许就是香港电影的魔力。
80年代,越来越多的香港电影进入了大陆,到90年代可谓是风靡一时,当时内地开录像厅、租赁录像带想不赚钱都难。
警匪片、枪战片、功夫片、喜剧片,甚至是恐怖片无一不被全家围看、津津乐道,乃至于达到了百看不厌的程度。
许多现今的香港巨星就是在那个时期逐一浮现出来,周润发、成龙、刘德华、周星驰、梁朝伟、郑伊健、陈小春、任达华、吴镇宇等举不胜举。
93年春晚,郭达、蔡明、赵丽蓉的小品《追星族》充分证明了内地观众对香港明星的痴迷热捧程度。
究其原因,可以说这是一个时代所产生的现象,亦可以说这是一种文化交流产生的影响。
但归根结底,这实际上还是香港电影的魅力所在,它让内地观众产生了一种意想不到、耳目一新的视听感受。
的确,是有一些香港影片拍的粗制滥造,很不成熟,甚至就像快餐一样的速成品。
在笔者的记忆中,这样的影片也是完全得不到内地观众认可的。
就拿那时租录像带来说,一般客人是可以要求老板现场放片的,如果不好看那是一定要调换的,而那些经典的影片被客人租回家后往往也很难逃脱被翻录的命运。
人,有记忆,就一定会有追忆,追忆过去那些让我们难忘的人或物。
香港电影就是一种文化产物至今仍被60后、70后,乃至80初的朋友们追忆着,期待着经典的重现,期许着情感的重温。
《冲锋车》是出自香港著名编剧刘浩良之手,故事是新颖的,这是时代所赋予的,情节中的很多“梗”即使90后也会拍手叫绝。
同样也是由他导的,在香港拍摄,影片的主演恰恰是笔者提过的在90年代就已经是巨星的吴镇宇、任达华、古巨基、谭耀文和郑浩南,如今他们仍然活跃在影坛,而且其中的镇宇哥、华哥,基仔更为与日俱红。
影片类型属于黑色幽默警匪题材,这是也香港电影的典型类型。
影片开场发生在大多数此类影片必会出现的看守所中,吴镇宇饰演的发哥坐了16年的牢即将刑满释放,与狱警的对手戏中那记忆中熟悉的神韵加上时下令人忍俊的台词,瞬间引人入戏,观影欲爆满而不自知。
发哥出狱后即刻发飙,计划实施一个他整整想了16年的一个“点子”,那就是集结他的生死兄弟任达华、谭耀文、郑浩南三人,改装冲锋车,扮警察抢劫运尸车…整个影片的拍摄手法、表演风格经典的想吃泡面;桥段的构思、台词的创作新颖的妙不可言。
不得不说,香港电影确实又一次创造了奇迹,一个不需要被超越的奇迹。
这部新导演的港产片还算有意思,至少在剧本上狠下工夫,将两组坏人以及警察的线索巧妙地串联起来,难得见到以往港片中盲打误撞的喜剧意味。
角色塑造偏向漫画手法,两位影帝的表演没太大惊喜而言。
反而是另外一组坏人帮让我觉得更有看头,出场时的暴力描写其实可以设计得更血腥,这样就跟主角四人帮的对比更加鲜明。
夜景拍摄得很有味道,最后在白天的高潮段落反而略微丧失掉前面营造的悬疑和刺激感,不过充满想象力的漫画式结局倒是跟全片风格保持一致。
最后,关于主题的表现过于说教和呆板,不一定非要让剧中角色讲出口才能让观众领悟到个中道理。
跟同期上映的《暴风语》打成平手。
1、冲锋车的皮,老烟枪的馅看到《冲锋车》这个名字,想必很多朋友都以为又是一个警匪交锋、枪林弹雨、兄弟情义诸如此类的老题材。
此时大家心里都盘算着回家写影评的思路:拍得好,终于可以引用一下《枪火》《暗战》《无间道》这些逼格甚高的电影来彰显一下自己逼格甚高的品位;拍不好,就痛心疾首、悲天悯人地感叹香港电影日薄西山、荣光不再,然后又回忆一下《枪火》《暗战》《无间道》这些逼格甚高的电影来彰显一下自己逼格甚高的品位。
没想到电影却没有讲正儿八经的警察与江湖,反倒在逗逼的路上一去不复返。
在电影院看到一半,脑海中浮现出来的,倒是另外一部逼格甚高的《两杆大烟枪》。
四个本领不到家也坏不透的痞子,苦思了一条听来很帅但是想来隐隐约约有点傻的发财大计,然后在实施的时候又意外地遇到了一伙真正穷凶极恶的罪犯,最后在各种巧合的作用下化险为夷……这个剧情介绍套在《两杆大烟枪》身上似乎也蛮适合的,而《冲锋车》的故事也正是像盖.里奇的电影那样,在几条支线慢慢汇合的过程中,因为故事中人物所做的事引起的巧合从而带来蝴蝶效应般的喜剧效果。
说到这,《冲锋车》这部黑色喜剧的插科打诨属性已经非常明确了,如果还偏要拿这部电影和银河映像那些逼格甚高的电影做对比,最后得出香港电影江郎才尽的结论,似乎有点为黑而黑的感觉了吧。
而且你们的杜sir都拍出《单身男女2》这样的片了,还非得要给这部片找银河影子吗?
如果奠定了这是部黑色荒诞喜剧电影的基础,那么很多质疑都属于吹毛求疵了。
有人说电影里的贼智商都被狗吃了,但事实上无论是盖.里奇的“大烟枪”或者宁浩的“疯狂”电影里的贼都是痞气十足但是又蠢萌蠢萌的,这种设定才符合喜剧的剧本。
反倒是喜欢在喜剧里诟病盗贼的智商的同学,为何不试试在现实生活里用自己感人的智商去帮那群智商不够的笨贼完成电影里未完的发财大计呢?
对了,有一个梗似乎没什么人说,这里也顺带一提。
电影里蟑螂的意象除了在映射“蝗虫”之外(一开头的蟑螂真的太明显,广电总局居然能让这部片进大陆,也是挺逗逼的),还有一个深意:在尾声,四个主角扔保龄球打贼车的时候,天空飞过四个蟑螂,镜头特意给个特写,也是在向盖.里奇的《两杆大烟枪》致敬,因为在香港,这部电影的翻译就是叫做《夠姜四小强》 。
2、警匪片的壳,英雄片的核 影片的一个主题是要探讨英雄与恶人是否有绝对的界限。
这个论题其实逼格甚高,人家好莱坞的诺兰都专门拍了三部蝙蝠侠电影来讨论了。
说起蝙蝠侠,电影里四个主角行动开始前打的气球,不就是蝙蝠侠的标志吗?
这个黄色气球后来飞到天上,然后导演专门给了个黄底蝙蝠侠标志和月亮一起出现在夜空的镜头,明眼人都看出来是在致敬蝙蝠侠系列里警察局探照灯投射到夜空中的蝙蝠侠标志和月亮一起出现的经典镜头。
古巨基和上司谈话时也提到了钢铁侠和超人,邵音音家门外立了三个人偶分别就是超人、蝙蝠侠和钢铁侠,超级英雄的意象频频出现,肯定不是随意为之。
一来现在好莱坞最炙手可热的题材之一就是超级英雄(当然基本都是MARVEL的,漫威大法好= =),导演也想赶赶时髦提升自己逼格,二来这三个超级英雄的身份都和自己的衣服(或者说制服)息息相关,恰恰暗合了四个半调子的贼穿警察制服打劫这件事。
他们打劫前解救被绑少女,惩罚两个色狼的行为,不正和蝙蝠侠这个地下警察干的事十分像吗?
影片最后的马来西亚典狱官看着一幅画说“天使还是魔鬼,真是分不清楚”,也是暗指吴镇宇这个角色的善恶一念之间,而他的角色名字卢西发不仅仅是想玩“给面子就喊我一声发哥”这个梗。
堕落天使路西法(Lucifer)大名远扬,其傲慢的特性与吴镇宇片中的性格设定完全符合。
此外,还有一个点睛之笔,是古巨基的警察编号和吴镇宇的囚犯编号都是39633,同一个号码,虽然是不同身份,但是最后都做了好人做的事。
其实导演的各种小心思蛮多的,剧本确实有很用心地写过,也无怪诸位大导演都对剧本赞赏有加。
可以看出香港电影人也在老瓶装新酒,只是观众似乎还以为香港电影必须是“砰砰砰轰轰轰”,“大哥你先走”,“对不起我是警察”这些才是好电影。
3、广东话的味,香港地的情 电影进行到五分之一的时候,忍不住查了相关背景资料,看到“剧本完成后交给黄子华打磨”这一句终于明白电影对白的熟悉感从何而来。
黄子华以前的编剧表现,只能打个六七十分,段子精彩但连贯性和节奏实在欠奉,之前两部自导自演电影的效果迥然不同就是最好的论据:《一蚊鸡保镖》碎片化严重,每个小故事单独看很优秀,但串联起来过于生硬;片长仅为33分钟的微电影《旋风腿》却非常出色,节奏高潮拿捏到位,讽刺针针到肉,比《搜素》高了很多个段位。
但黄子华作为片尾的特别鸣谢(剧本打磨与客串)出现,完全可以打出99分,扣掉的1分是因为内地看不到客串戏份。
一开头介绍古巨基人物背景提到“曾经参加代号为‘忘不了’的卧底行动”,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张柏芝当年夺影后的电影《忘不了》,那一届金像奖是黄子华主持,他在开场的栋笃笑演讲(精彩到无与伦比的一段)里调侃《忘不了》:“你见到那个小巴司机(张柏芝)那么惨,你下车都会多给两块给她。
” 电影中还有许多带有明显黄子华哲学烙印的金句: “漏低系漏低左先知漏低噶嘛”(落下的东西要落下之后才会发现落下的嘛)、“英雄和警察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英雄是老板,警察只是打工仔”等等。
粤语区的朋友相信都知道黄子华的栋笃笑。
基本上每次男神开栋笃笑,都是场场爆满一票难求的节奏。
不过,在非粤语区,可能就没那么多人知道他了。
之所以说这点,无非是想指出,有时候不是电影不好,可能只是文化理解的差距导致观众觉得不好看。
至少就在电影院观察到的观众反应看来,全场观众都能迅速抓到对白里的笑点并且笑得很开心,不存在有人无聊到睡着了的情况。
如果硬要说这个片子烂透或者可以睡一下,平心而论,多半还是因为看的是国语版而且看的人还听不懂粤语的缘故吧。
(粤语脏话在本片中实在太精彩)另外也有人说片子没有香港风味,其实倒觉得这个故事还蛮有香港风味的,起码小巴这种交通工具就是香港特色。
在香港,小巴和巴士(也就是内地的公交车)是不同的交通工具。
小巴一般只有十六座,客坐满才开,再多人就不能上了(也就是人人都有座位);小巴并不像巴士那样每站都停,而是要乘客提前告诉司机在哪个站要下,司机才会在那个站停,有时候某些不是小巴站的地方,司机也会因应乘客的要求酌情停,自由度比较大;小巴司机可以买下自己的车,然后拉多少客就赚多少钱,所以四人组才可以随意改造自己的小巴。
另外,吴镇宇终于不演烂片,嚣张却逗比的角色对他来说实在太简单,一开头的出狱镜头太像TVB三届视帝黎耀祥了;Cutting好靓的任达华居然顶了个佛祖头cosplay吴孟达;谭耀文好久都没拍出彩的电影,这次的发姣角色倒有点《野兽之瞳》的影子;至于郑浩南,造型完全就是复制《我和僵尸有个约会3》里的人王伏羲;虽然古巨基出现在这部片有点奇怪,但神探夏洛克式的推理真是精彩无比,最后骂人那段,更是演得入木三分(因为笔者亲眼看过小巴司机怒骂乘客,当真是和古sir演的一模一样哈哈)。
最后说点题外话,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好电影,所以吹了那么久,都是一家之言,不足挂齿。
只是看到很多看完这部电影就痛心疾首港片江河日下的评论,多少有点无奈,其实在众多北望神州的香港电影里面,这部《冲锋车》却更多地保留了香港本土特色。
江河日下、日薄西山是事实,倒是电影本身是否可以说明这个结论呢?
不由得又想起了这么一句话:“人们从思想园地里挖出来的宝贝,都是他们事先埋进去的东西。
”文:yellow zhongruilababy
《衝鋒車》以小巴為主題,難免會聯想起《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下稱紅VAN),作為經常性搭這條路線的人來說,書中戲中的地標相當熟悉,紅VAN故事在香港網絡界大紅大熱,陳果又再將它拍成電影,介乎在CULT與科幻之間,可是故事混亂,原著小說的疏理不清、創作上老實講算差的。
只不過這幾年來一直在說「本土」、再加上網絡效應使它成名了。
紅VAN的成功接下也讓「高登文學」(一個網絡討論區的吹水台)的作者有更多機會出書。
某年書展貿發局還替這群網絡作家辦了展覽,說起上來是香港的笑柄,這些的網絡作家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
某香港女星出版個人著作被發展有百多個錯別字,寫作、出書、甚至是寫「影評」、「樂評」、「時評」都變得太廉價。
特別是經歷過眾多的中港矛盾、紛爭,港人對「本土」就更加挑動起神經,就連小說、電影、音樂都紛紛本土起來。
最好笑是節慶放煙花,知名抗議人士竟然說「連煙花的背景音樂都本土起來」。
回到過去的情懷這篇文章就不想分析本土的問題,過去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一直就沒有展示「本土」,只不過現在的電影宣傳為了吸引「本土人士」的注意就用上這樣的字眼,市民有不滿的是過去十多年合拍片老是常出現,於是看到這幾年本地的創作抬頭,才感到本土。
看劉浩良的《衝鋒車》看得特別的過癮,以前的港產警匪片都有著「爛味」,這種「爛」不是指戲的問題,是各種無厘頭的元素放在一起,但會激化起效果,展現人性光輝,而不是故意要對兵賊二元對立。
有時候三觀都不用太正,以前的港產片裡警察其實比古惑仔更黑更暴力。
而古惑仔也不至於是壞人,對正邪之說不需要分得太清楚。
《衝鋒車》是劉浩良初執導之作,回看他以往的編劇作品,也有比較有市井味的,特別是梅姐與黃子華合作的《男歌女唱》(2001),而他也編過了一些大格局的合拍片,例如是《錦衣衛》、《大魔術師》。
最初的作品都是傾向本地創作為主,這次的創作自編自導,可謂是擔了枝大旗。
以前的香港電影古惑仔給人以正氣先行的形象,警黑合作不是新鮮事。
《無間道》教曉我們的是警察也可以是黑。
世事無絕對,《衝鋒車》的賊也可以是變回「白」的。
這就是電影的有趣之處,四個中年的黑道再聚首決意要幹一番大事,在形象上他們是落泊的,賊當然要做壞事,唯一可以做的是打劫。
但他們的打劫方式就有點新意了,就是扮警察、用小巴改裝警車。
廣東話有句話叫做搏到單車變摩托,他們就將小巴變做「龜車」。
途中引起了意想不到的事情,打劫途中劫錯東西,中途又失散了,賊王之首的吳鎮宇起初不想顧兄弟生死,但看到兄弟的付出終於被感動。
而電影最終的三觀也相當的正確,這四個賊可謂是天下間最蠢的人,那有賊會浪子回頭,信守對一個警察的承諾?
這樣對身邊人動之以情,守住信用又會伸張正義的賊並不是十惡不赦。
他們絕對是對事不對人,在四個男人(鎮宇哥、任達華、譚耀文、鄭浩南)身上看到香港人的市井人情味。
在《金雞》裡的阿金也是一個關心身邊人、關心社會的人,只不過後來變了。
而在《衝鋒車》裡我們又可以看到有原則、有情有義的香港人。
或者有一刻會只顧自己,但大是大非時總會有人仗義出手。
正如戲中鄭浩南常說的「齊人開車」,兄弟之間不會有隔夜仇。
政治的隱喻?
真.警察重要嗎?
有影評人認為《衝鋒車》是後雨傘電影,個人認為想得太多。
舊時代都電影都偶然都會有一些對白回應天朝制度與事件,如果憑對警察的不滿就認定是與「政治」有關,但就會先入為主。
的確現在的香港電影、電影評論都會隨口「政治上身」,比較顯著的例子是《寒戰》、《風暴》,佔領中環?
寒戰爆發警廉衝突?
電影在2015年上映,正值是大型社會運動的休養期,所以引起了這種想像。
電影有不少對白相對是精境的,對警察的「天使與魔鬼論」,著什麼衫都不重要,最重要是自己。
警察並不單單是打份工,更多是要盡社會責任。
現實生活中,香港人對警察的形象實在太差。
社會運動時常都有警察傷人,七警打人逍遙法外,有自己觀點的警察因與同僚的言論不統一被革職。
這些事的確是存在。
過去的香港電影/電視劇也有警察犯罪互相包庇的例子,太早定型為與抗議有關那就會武斷。
在電影裡四男是「冒警」,但他們都知道、堅信自己所做的事。
而警察的良心?
一年容易又過,每隔一段時間就看到警察犯罪的消息,什麼姦女童、偷竊,統計起上來是恥辱。
面對同僚的犯錯,警察還互相的掩飾,良心對於他們根本不值得什麼。
評論這部電影不用太過正經,這是一部有玩味、加一點cult的電影,原本一切都很雜亂零散,但厲害在於加以整合。
香港電影最好看的是「亂中有序」,這是一個重要的元素。
唯一敗筆之處是古巨基,他的角色實在太正氣,正得太過份,有點拘謹。
但也明白為何會有古巨基,不就是英皇的投資。
但四男的演出、那種的反轉之味,結局的「嚇人一跳」,的確不俗。
劉浩良在今屆的香港電影金像獎也有新晉導演與編劇的提名,《衝鋒車》是香港少有玩味、有情懷,而不是消費情懷的電影,值得支持一下。
文/Dorothy
感觉整部电影都是在调侃PTU那句“穿上制服就是自己人”,不用听古巨基总结你就知道故事原本很有意思,但拍残了,换杜琪峰绝对比《非常突然》好
小趣味,四人帽徽时而皇冠,时而紫荆花,点解
三星半;隐约陈果红VAN,分明恶搞三地(高捷开场就扬言“香港要完蛋了”),十足复古交战满满良心未泯;蟑螂保龄球布娃娃眼镜,细节到位,小小道具都成蝴蝶效应,剧本非常不错;无论英雄联盟或loser乌众,团队关系架构是关键,四人性格分明才癫得起来;主旨说教啰嗦,为整体黑色幽默减分。
看不下去,诡异风格
怎么都转逗咖了!!
2015HKIFF. 這是兒童連環畫,睡前故事那種,扮警察的賊去抓扮警察的賊那他們還是不是賊,超人如果內褲沒穿外面警察如果沒穿制服他們還算不算英雄。四個主角又直率又笨,滿腦子落伍的熱血和情義,很簡單很可愛超好笑。不是爛片哦吳老濕,這次不冤枉你了,希望票房可以賺得返你的幾叉嘢片酬ww
有姿势≠有风格,有想法≠有才华,但有心也很重要,值得有机会下次再做好D,致导演。
我的天太对味了,稀里哗啦一顿打一通笑,最后还觉得有点道理。那一夜,我坐上了不知道往哪开的红Van。这世界真奇怪,龟苓膏没龟,奶茶没奶,坏人不坏,古巨基还帅。
一部让人惊喜的电影,银河映像班底,反类型设置,对昔日香港警匪片的一次调侃,处处黑色幽默的桥段,结构紧凑极具戏剧张力,导演功底一般导致后期有点混乱,但整体观看非常爽快。推荐给喜欢香港电影的朋友,近几年最值得一看的原汁原味港片
三星半,算是这一两年还有着港味的香港电影。不过比起旧作飞砂风中转来说,导演可能糟在了硬生生地加入温情和说教。配乐实在多了点。
挺有趣的小喜剧
银河味儿,味儿不大。
故事和剧情好多不合逻辑,唯一不错的可能就是剧情设计的梗吧,总体远远低于期望。
挺搞的一片,纯港产片,戏剧冲突强烈啊,哈哈,主要人物都是港星
「香港扑街了」「香港要扑街唔係你话噶.........哎呦咁香港真係扑街了」;「差佬係最唔似差佬」;个中深意,也可能无深意;麦兆辉庄文强你俩演的过瘾么;总的来说,是一部非常尽职的黑色喜剧;话说回来,从投资角度看,思璇之于英皇,就是景甜之于万达吧
后程太暴走了,古巨基这个角色好尴尬
还是换杜sir吧
港片已死
这部电影里面的四个家伙都是鼎盛时期香港电影的中流砥柱或黄金配角,他们还在拍电影,接棒的演员却没有出现。纯港片,剧本还凑合。
到一半就脱线了。前半段多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