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探索

Ad Astra,星际任务(港),星际救援(台),星际探险

主演:布拉德·皮特,汤米·李·琼斯,丽芙·泰勒,鲁丝·内伽,唐纳德·萨瑟兰,劳恩·迪恩,唐尼·科沙瓦茨,肖恩·布莱克默,鲍比·内什,丽莎盖伊·汉密尔顿,约翰·芬,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巴西,中国大陆语言:英语,挪威语年份:2019

《星际探索》剧照

星际探索 剧照 NO.1星际探索 剧照 NO.2星际探索 剧照 NO.3星际探索 剧照 NO.4星际探索 剧照 NO.5星际探索 剧照 NO.6星际探索 剧照 NO.13星际探索 剧照 NO.14星际探索 剧照 NO.15星际探索 剧照 NO.16星际探索 剧照 NO.17星际探索 剧照 NO.18星际探索 剧照 NO.19星际探索 剧照 NO.20

《星际探索》长篇影评

 1 ) Where are u?

纯科幻电影在我看来可能都是个伪概念——如果至少有一种共识那就是电影始终是作为一种表达的手段,而并不仅仅是作为一种体验装置存在的话。

那么纯粹追求科幻设定、科技想象力的电影可能并称不上是电影。

毕竟电影如果离开了人的主体性,还有什么表达可言呢?

科幻电影也一样,即使整个场域都改变了,但就其主体而言,不管在荒漠还是在太空,无非思虑生死爱欲,思虑自身,思虑此在在世。

人总是在逃的,不管这种逃跑看起来其实是多么的伟大。

这种伟大背后充满了虚假,就像那个英雄其实是杀人凶手,就像那些叛乱者不过是思乡。

这种虚假不是光辉和晦暗的对比,而是在一条简单的原则下复杂的生活被遮蔽了,以至于人彻底失去了应对这种复杂生活的能力。

如何面对自身呢,如何面对爱妻的别离,如何面对英雄父亲的抛妻弃子,如何面对无法处理这些的自己呢?

因为不知道,所以只能逃避,无论是进行自我切割让自己彻底dead inside,还是彻底把自己献祭给那伟大的上帝,或是伟大的上帝所指引的事业,不过都是在逃避而已。

可这种逃避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因为一套由人所构想的系统无论如何不能覆盖生活中的所有状况。

电影有意指出,那套系统对任何不受控制的情感严令禁止,对命令、对等级马首是瞻。

这套系统像代代相传的魔咒。

你在其中出生,你把系统发出的律令当作是福音,将系统提供的梦想当作是神的旨意,用系统提供的标准去进行判断——甚至未必是宏大的那些,未必是尖锐的那些,可能只是欲望填充后的无尽空虚,只是那些有着诡异的轻率的死亡,是“断肠人柳巷烟花/孤魂野鬼天涯”。

统统在暗示着某种虚假。

系统自我维系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去尽可能的覆盖一切,尽可能的去吞噬一切血肉。

这种覆盖和吞噬的意图,或者是假象,反而越来越让那些溢出的质的部分感到焦虑和痛苦。

像那些猩红的暗影,那些庞大的暗影和渺小的人,像那只愤怒的猩猩,这让我想到之前看一个姑娘分享自己童年时被侵犯的经历,她说,因为这件事她的内心长久的充满一种愤怒,一种毁灭的冲动。

创伤带来的愤怒确实很像一只愤怒的猩猩,它似乎没有明确的对象,没有明确的因果,就这么在你的体内激荡。

这些都不只是孤独而已。

或者说孤独不只是孤独,孤独是创伤带来的自我封闭,是肉身和心灵都飞上太空,逃离地球。

影片里使用很多能让人看到视觉局限的镜头来表达,因为从未看到过真实的生活,从未知道自己是谁,脱去那些定义,脱去那些伟岸事业的光辉,你是谁,你又在哪里,你曾经有着怎样的创伤,你如何去和创伤和解。

要回答这些问题的起点至少是,真实地触摸生活,触摸真实的生活。

尽管在roy找到父亲前后,他可以说是在做着同样的事情——帮人类解决问题。

但是事实上已经是两个不同的人:鲜活的roy和腐烂的roy。

那一声崩溃的吼叫,多么像那只猩猩。

可是正是这声吼叫,让他复活。

 2 ) 害,短评写不下了,也不是什么影评

"Per aspera ad astra"——through hardships to the stars.自古以来,人类便对遥远的星空怀有无尽的美好向往,征服星空即代表征服未知的版图,获取智慧。

然而求智的时代已经远去,上一次大规模对太空轰轰烈烈的探索是还为了逃离冷战的阴影,下一次呢?

影片无所不在的商业化气息似乎把答案和盘托出——“要是我父亲知道了,他会把这里全部拆光”。

那么,为什么离开地球?

整部影片就此展开,所有的问题都落到罗伊一个人的身上,似乎全宇宙中只有他一个人负责“思考”。

导演/编剧给了罗伊两个特别的人物设定,一个是总是游离于外在视角的人,虽然目不转睛,但眼睛永远“on the exit”,他既像在执行任务又像在表演,既专注于此刻又毫不在意,既十分投入又可随时抽身,百分百聚精会神同时百分百灵魂出窍。

(与纳博科夫《眼睛》里主人公有着相似的设定)另一个设定是,罗伊的心跳从未超过每分钟80次。

这自然让人想到《碧海蓝天》里,潜水员恩佐可以不用氧气瓶轻松潜入海底400英尺的深度,并长时间在水中停留,因为他可以用“大脑呼吸”。

除了人物设定特别,格雷这次似乎摒弃了之前新好莱坞式的写作手法,转而将目光投向法国新寓言派。

顺着有“脐带”象征的绑带,罗伊面临无序的回忆造成的反复冲击。

从地球到月球,然后到火星、海王星,视野越开阔,焦点越内向。

和往常格雷笔下的主人公一样,作为儿子的罗伊必须在命运前做出选择——未来自己是否与父亲站在一边。

只是这一次,这种选择更漫长,更具诗意,也更壮美。

寓言很美,但这部影片的goofs在imdb里得翻好几页,剧情错误,事实错误,逻辑错误,人物缺陷,地理问题多到数不过来。

从地球上的移民,探讨到太空移民,《星际》既是格雷拍摄类型的一次跨越,也是其空间层面的大迈进,但就个人观影来看,这部片子要么就像以前一样人物丰满,要么就干脆更散文化一些,现在两头都有点不彻底,希望导演下一部更贴近自己以及他一直反复强调的“真实”。

 3 ) 对钢板冲星环的念念不忘

对钢板冲星环始终念念不忘。。。

搜了一下,看见这篇文章,采访一位斯坦福大学的航天专家:https://www.esquire.com/entertainment/movies/amp29126421/brad-pitt-ad-astra-space-science-accuracy-fact-check/其中对这个问题专家大概说的是:1,宇宙间尺度超大的,星环也好小行星带也好并没有那么密集。

比如说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你要是站在一个小行星上,能看见另一颗的可能性老小了。

2,由于(某种科学道理),宇宙中的冲撞速度经常是每秒多少公里这个级别上的。

事实证明星环中几微米大的微粒打到探测器都会有反应。

像皮特拿的那块金属板目测1.5毫米厚,基本上0.5毫米大的微粒就能打穿。

3,目前空间站上有挡流星体的shell,但是那是多层的,就是有金属外层和内层壳,中间还有某种(po主不懂的)合成纤维,能够有效缓冲、分散掉冲击的能量。

设计强度是能抵御1厘米大的碎片。

由于(某种科学道理。。

),宇宙里能撞上的那些星尘和碎片往往是非常小的。

 4 ) ad astra per aspera

享受完杜比全景声午夜包场待遇的我,发现好几个看《星际探索》的朋友,发出了相似的一个人独占电影院感叹——似乎今年最佳观影体验,就是这个片子了。

说来讽刺,《星际探索》一开始的分数只有六分出头。

上片之后,看的人也不多,这样才给我们这些玩了几天或者晚了几天进电影院的观众,提供了一个人包场的VIP待遇(anyway,这几天排片可能就更少了)。

为什么得强调一个人包场呢?

电影里,皮特从头到尾,差不多也是一个人享受着绝对孤独的状态,一个面带疲倦,话不多,心率从未有激动变化的冷峻型宇航员,英雄太空人的后代。

当皮特置身在前往海王星的飞船,你意识到自己正一个人在电影院,突然你就发现,大家在做着一样孤独的事情。

他要回家,看完电影,你也要回家。

不过,我喜欢这个片子,似乎也不能全从包场待遇上找分数。

事实上,看完《星际探索》,我一度想给它打五星。

自己都感到纳闷,之前明明连詹姆斯·格雷的片子都没有太看上(他老入围戛纳竞赛那几年)。

冷静一阵后,我发现《星际探索》有好些扣分项,但并不会像一些偏激影迷那样,去将它全盘否定——正如有人也会认为诺兰《星际穿越》不仅不硬,而且主核太软。

我最失望,看到那个字眼一出来,跟着咯噔一下的,是核弹二字。

从看《独立日》开始,到《钢铁侠》炸外星人,不知道为什么,科技水平发展,哪怕到了超级英雄世界,核弹似乎还在吃遍宇宙的通杀,让我感觉很不对。

我甚至不在乎 79 天就能飞到海王星,或者被开篇的大气层外太空电梯所折服。

可是,一听到核弹,我就感觉电影的问题不在保守,而是导演似乎突然被降维打击。

在核弹摧毁利马计划与皮特要去找老爸的戏剧冲突上,《星际探索》似乎好像不得不如此。

而有众多传闻表示,这并不是导演的本意。

对制作方来说,拿如此大的阵仗,去讲一个如此内心世界的科幻片,确实是自杀行为。

《星际探索》给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发生在太空间的对话。

你知道,太空是真空环境,一般电影里,为了保障观众还是能听到,它们依然清晰标准,不仅是飞船内部,哪怕是飞行器之间,都有着像 HAL 的标准机器发音,或字正腔圆没有感情的主脑机器女声。

但本片的电磁波通讯,基本上类似于信号不好,连接不畅,夹杂低频的噪音。

很快你就明白,它们就是配合主角人物塑造的耳语。

还有太空服的头盔,异常抢眼,它呈现出半侧人脸的明暗和光斑形态变化,不然就是反射出来整个宇宙的景象,有如心镜。

被认为有点扯呼的潮涌问题,我试图把它引申为一个个人问题。

就是看似波澜不惊处事大心脏的宇航员,他们在漫长的太空旅行中,会突然被潮涌而来的大浪所拍死。

看,电影要说的,到底还是一个心理问题。

没有人知道,人类在太空呆上多久,会最终被孤独感所击杀,陷入疯魔狂暴。

那可能是对地球和家的思念,也可能是被异化成动物野兽,无人可知——因为现阶段的人类,已经几十年没有登月了,火星载人计划尚未实现。

电影里,一次次的心理检查,令主角仿佛置身太空监狱。

我最享受的,肯定是一段接一段,不同形式的太空旅行。

皮特从地面开始,到近太空电梯,出发月球基地,去月球背面,再去火星,再杀出一条路,通往海王星轨道,试图带回父亲。

即便是通篇喃喃自语内心戏,那也无所谓。

我不知道大家怎么理解这个故事。

是未来人类哪怕离开了地球,他们始终相信地球上还有个家。

皮特上了月球第一句话也是吐槽。

那里并不代表新希望,而是另一个地球复制品。

又或者,就像他父亲那样,家就是在漫长的漂泊路上。

一旦出发探索,就不再回头——哪怕儿子站面前,他也要说,从来没有尽过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责任。

两种完全相悖的论调,到底哪一个才是詹姆斯·格雷所愿意分享的呢?

《星际探索》的尾声,让我产生了一定的疑惑,就好像剧情故事突然被斩断了,被老掉牙的核弹推动所取代。

一切的问题,得到了暂时解决。

在高歌猛进新太空竞赛的潮流之下,《星际探索》却连太阳系都没跨出去,就打起退堂鼓。

着急向电影观众宣告,人类是全宇宙最孤独的智慧生物(包括又跳出来一个灵长类太空虐杀的兽性戏码,提醒人类的荒谬存在)。

总体而言,我是在享受这部电影,即便我知道,它们是绿幕加皮特的特写脸所制作出来的,所以,我懒得去在这样一部电影里找 bug?

我就是迷醉于一个人独占电影院大银幕。

我就是喜欢太空旅行。

不管他们因为什么目的而出发。

一个人的午夜场全景声,空气中弥漫着未消的甲醛味道。

我告诉自己,我喜欢这个片子。

它是一部真正可以实现视听享受的好电影,属于电影院大银幕的那种。

本该值五星,提醒你别错过

 5 ) 探索。

2019年top2。

我承认,第二次看《ad astra》之前,已经对整部片子有了期待预设。

包括想重温中段去往海王星的journey(体验),补遗一些剧情细节。

很多电影禁不起二刷的原因就在于,它会圆满上述期待。

即,将第一次观看时对“无”的印象转化为0。

但“无”是1,0就是0。

《ad astra》却未成为0,它对我仍有余韵。

《ad astra》是体验型电影吗?

对体验型电影我们反感,因为体验是游戏。

电影可以有程式性的流程与结构,但电影不是游戏。

沉浸游戏产生的“残像”很弱,或没有,我们很难在游戏体验中建构人格的一部分。

如果有,那是一种分裂的倾向。

第一次观看《ad astra》的不满意源于前半段的剧情铺设,我们看到电影如何构成一个几乎冰冷的人物,过程琐碎且简陋。

(之后我们当然才得知,人物形象是完全内化型的,整部电影竟然坍缩为一个人的外化,于是理解了前半段的流程感)那么,从前半到后半段,是什么内容在填充?

很高兴在第二次观看时,注意到自己的身体状态与电影是如何连结的。

大约第10min后,我已完全进入电影情境,我的身体在下垂。

此时的电影在播放何种镜头?

roy从高空坠落、车行时漂移的月球表面,全是残破的、unconscious的语言。

这是属于电影的语言。

想想,在阿诺德的电影里,如《呼啸山庄》,我们能够立刻注意到其镜头对“物”的亲近感。

我们会说,这是她的“电影风格”,她惯用的表达方式。

《呼啸山庄》

《呼啸山庄》诚然,一个讲述男女情爱的电影,聚焦人物面孔是必然,但下一秒立刻对准颤抖的草木、山岳,这首先是为导演的意识所主导。

可是,草木、山岳却在这样人为操控的镜头下,产生了意识。

对于观众而言,这是一种unconscious的意识。

电影语言的独特性就在于此。

电影,悬浮着真实世界随机事物unconscious的意识。

第30min,我开始回想这段时间里,身体与电影、与导演意识的对抗。

首先,动作、声音是非创新的。

其次,这部电影并不做“穿梭”动作,而是以roy为核心做“周旋”动作。

即便,当我们看到海王星的蓝色光芒照耀到脸上时,产生了到达的兴奋。

但随后,roy终究返回。

他的目的并非剧情中所表现的、两全其美地完成使命,而是,他做了一次圆周运动。

这是人类生命的终极使命。

结尾的确泄气。

仅仅是去链接前面出现的闪回。

但memories是电影构成的结构,而不是所要chase的内在,这是导演语气的不笃定。

 6 ) 布拉德皮带带你做冥想

前几天又重新看了一遍《毒液》,第一幕汤老湿落魄之际,尝试听冥想音乐和引导语来恢复平静,结果被低素质邻居的噪音干扰,冥想失败。

如果汤老湿用的是本片里布拉德皮带老师的旁白作为冥想引导语,那么相信无论什么噪音都会被克服,保证他迅速找到内心平静,分分钟鼾声如雷,重回《盗梦空间》去做他的伪装大师。

本片在画面和叙事节奏上容易让人联想起前年的《银翼杀手2049》,两部影片都以主角寻父为主线、都设置了主角反复接受心理状况检测的情节。

不过本片的情节较为松散,少数动作场面的加入也略显突入。

就影院观看体验来说,最大的败笔莫过于泛滥的旁白。

制片方大概知道这是一部大闷片,想说借助旁白可以帮观众理解剧情,说不定还没那么容易睡着。

然而这个如意算盘完全打错了。

听着布拉德皮带老师在那边死样活气地念叨,只会让观众更加昏昏欲睡。

脱离了旁白,大部分观众也能通过画面捕捉到必要信息,而且很可能因为注意力高度集中,反而战胜了困意。

所以对于这部影片,可以把结论先摆出来:如果是布拉德皮带老师的颜值粉,我更推荐二刷《好莱坞往事》。

重要剧透:本片是“十一罗汉潜逃宇宙”系列最新力作。

某大型盗窃团伙为逃避法律的制裁,纷纷逃往外太空。

该团伙首脑人物在与妹妹一同偷窃人造卫星时,意外身亡。

团伙三号人物潜逃至火星,金盆洗手,隐姓埋名,自力更生,从事农业生产,有诗赞曰“火星农业不发达,必须要用金坷垃;一袋能顶两袋撒,土豆亩产一千八”。

本片则围绕该团伙二号人物,讲述其欲逃往海王星与其父串联未遂,最终迷途知返,回地球自首的故事。

开场是星空中的布拉德皮带以及皮带头盔映照出的星空,明确这是一部太空题材的影片。

之后是一次电涌引发的坠落事故,铺垫了人类面临的危机与主角的临危不乱,大致展现了当时世界的科技水平。

主角在坠落中从容应对最终平安着陆就是他的“救猫咪”时刻,他救的“猫咪”是他自己,通过展现他高超的业务能力来建立观众对他的认同感。

影片的主题是孤独。

主角远超常人的对孤独的适应能力使他被选中成为Lima计划的执行者。

当然,选他还有一个原因——他的父亲是上一代Lima计划的执行者,“因公殉职”的英雄宇航员,不过最近发现他的父亲还健在,疑似在海王星附近,影响人类社会安全与稳定的电涌现象可能正与他父亲有关。

主角的任务是接回父亲并解决电涌问题。

领取这项任务就是他人生发生改变的催化剂。

他拥有对孤独的强大适应能力,代价就是极端冷静以至于冷漠的人格,缺乏与人产生亲密关系的能力。

这个仿佛心如铁石的人处在典型的“静止=死亡”状态。

经过一番挣扎,他决定接受任务,搭乘商务火箭前往月球,故事进入第二幕。

在第二幕的“游戏、娱乐”部分,首先展示了太空时代令观众熟悉又陌生的生活与消费场景——像搭乘飞机一样的火箭旅行;连锁店开到月球的知名店铺。

不过太空生活也不全是轻松惬意的,地球上的文明与野蛮都被移植到了月球。

主角在月面乘车时,遭遇了车匪路霸,上演了一场《疯狂的麦克斯》式的追车戏。

惨白的月面就像是白色的沙漠,就算身披科技含量极高的宇航服,也有可能随时在充满动物性的生死搏斗中丧命。

地球上劫道的一般会说“此树是我栽,此路是我开;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

这样的口号换到月球上,大概会变成“我要代表月亮消灭你们”。

有惊无险地度过月球的旅程——其实并不是真的“无险”,只是观众跟随主角冷漠的视线,会觉得伙伴牺牲仿佛也没什么大不了——下一站是火星。

主角跟飞船上的其他成员维持着表面上的和睦,实际上大家都清楚,没有谁能真正走进这么冰冷的一个人的内心。

船长接到一条可疑的求救信号,不顾主角的劝阻,执意要去执行营救,结果被一只狒狒啃碎面罩、咬掉了鼻子。

虽然主角及时拿出快银同款银色胶带帮船长修补面罩、防止漏气,可惜他没有快银的手速,最终船长还是挂了。

主角跟剩下的船员一起继续前往火星。

我觉得这些宇航员之所以擅自偏离航向去回应可疑的求救信号,大概是担心到了火星后他们会连人带船全部烧掉。

其实只要少做一点唱、跳、Rap、篮球之类的剧烈运动,就会明显感觉到火星并没有那么热。

在火星基地,主角按照领导授意,向远在父亲的海王星发送语音消息。

不过他临时决定更改消息内容,说了一些心里话,终于换来父亲的回应。

故事的中点,主角达成“虚假的胜利”,而我们都知道他的挫折马上就到。

主角本以为他有机会参与接下来的计划,亲自前去海王星迎接父亲,没想到领导以他心理状态不达标为由,要强行送他返回地球。

火星上的一名女星工作人员,同时也是主角父亲老部下的遗孤,向主角透露了关于他父亲的真相:主角父亲领导的Lima计划原本目标是探索地球以外的智慧生命,但是迟迟没有成果,其他成员都思乡情切,只有主角父亲一人意志坚定,为了继续推进计划,不惜杀害队员,并且与地球切断了联系。

地球方面多年以来都在寻找他的下落,这次在他儿子的帮助之下,终于找到,于是立刻派人前去炸毁主角父亲所在的飞船,将他正法。

“恶人逼近”阶段,是主角反过来去逼近他的“敌人”。

得知真相的主角潜入执行摧毁任务的飞船,船上的成员正是之前前往火星时主角的旅伴,不过这时他们已经翻脸不认人,掏出家伙就要干死主角,可惜技术太差,一个接一个地失手丧命。

主角误杀了三人,陷入极端痛苦的“一切尽失”状态。

接下来前往海王星的旅程是主角的“灵魂黑暗夜”,他在孤独中挣扎,终于捱到了目的地。

父亲的飞船上到处漂浮着已经风干了的尸体,还伴随着陈旧电视节目的诡异背景音,充满着不可名状的恐惧感。

闪烁不定的、富有年代感的电视画面越来越成为一种制造恐怖气氛的有效手段,之前主角一个人在飞船上看通讯器上妻子的录像时,突然画面一闪变成了一群黑人,内容本身没什么吓人的,但是这种诡异的切入却看得人脊背发凉。

这两处电视画面的特写都让我想起大卫林奇的《内陆帝国》,对于无意义的电视画面的冰冷展示,使观众的理智遭到瓦解。

随着父子相见,故事进入第三幕。

太空题材的影片总会让人联想到库布里克导演的《2001太空漫游》。

不过本片对于孤独的渲染还让我想到库布里克导演的另一部作品《闪灵》,当然这可能跟我最近才复习了一遍《头号玩家》有直接的关系。

主角父亲乍一看像是一个被孤独逼疯的人,如《闪灵》的杰克尼克尔森一般,但是从他与主角的对话又能看出,老爷子其实清醒得很,与《闪灵》男主角截然相反。

父子俩都是一样的擅长忍受孤独,因为他们骨子里有着一样的冷漠。

然而这次星际探索的旅程已经让儿子内心的坚冰有所松动,他在一个人的时候也会情绪不稳,面对父亲时也会不禁落泪。

尽管听了父亲“这里就是我的家。

我从未爱过你们”的冷酷宣言,他还是执意要带父亲返回地球。

对于主角的决定,我完全能够理解。

毕竟他老爸跑这么老远出来,就是为了找外星人,那还不如回到地球,去纽约的MIB总部再就业,在那里什么奇形怪状的外星人都有。

关于主角老爸在MIB的搭档如何被年轻版的自己追杀的故事,下下周我应该会详细写一写。

出舱之后,到了结局部分的“高塔意外”时刻,父亲决意向宇宙深处飘去,儿子无论如何挽留也无济于事。

这一段父子俩的对话应该是这样的——父:求你让我走吧,Roy……子: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blablabla....父:Roy……子: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blablabla....父:儿子!

子:!!!

……——建议国语版安排吴京老师给汤米李琼斯配音。

目送父亲离去之后,主角重新振作起来,从飞船上卸下来一块好像太阳能电池板的东西,挡住途中行星环的冲击,顺利进入自己的飞船,重返地球。

看到这里可能有观众会问:怎么会有那么结实的太阳能板,都快赶上美国队长的盾牌了。

身为一个太阳能行业的从业人员,我可以告诉大家,现在太阳能板制造工艺日新月异,就好比我们公司的产品,采用全新的“半片”技术,不但坚固耐用,而且发电效率比市面上的大部分产品要高至少10%. 如果有对于光伏系统安装有兴趣的朋友,欢迎给我发豆邮咨询。

(^▽^)

 7 ) 孤独的太空与太空的孤独

我很喜欢这部片子!

感觉和导演詹姆斯·格雷上一部《迷失Z城》一样,都有些被低估了——《迷失Z城》是我看到的除了《现代启示录》外最有康拉德《黑暗之心》感觉的影片!

首先,本片沿袭了《星际穿越》《地心引力》乃至《湮灭》等近年太空/科幻题材影片的保守态度,主题也是回归:回归地球,回归家庭,回归内心。

这是对六十至九十年代太空探险、英雄主义、人类共同话语等观念的反动。

导演似乎想表达:当外在探索失去目标,孤独成为人类的宿命,我们只能回归本心,寻求最简单的支持与慰籍。

这个主题不算多深刻,与《2001》甚至《超时空接触》等影片的深度广度都无法相比。

但是,本片对主题的呈现方式是非常出色的!

导演把太空探险、太空惊悚类型结合了一种艺术电影气质,将宏大叙事与个人化叙述结合起来。

一面是无垠太空中的各种奇观,将故事尺度放在宇宙之中;一面是不断穿插个人独白,以塔尔科夫斯基《飞向太空》式的方式呈现另一个内心维度的故事,与外部危机的故事线形成复调叙事。

这样,既消解了太空歌剧式的大而空的故事模式(如上段所说,本片本来就是对传统太空题材的反动),又建立了一种新的太空类型的质感——你会发现,本片中对太空旅行的描述远比当年《星际迷航》之类电影丰富细腻,以大量细节突出未来的真实感。

以身在其中的质感代替早年同类影片对太空生活全景式泛泛的描绘。

我并不赞同导演在本片中的主题表达,也觉得其主题确实不够深厚有力。

但影片拍出了一种独特的韵味,充满巨大的诗意和难以言说的情感力量。

整部片子我丝毫不觉得乏味无聊!

在叙事、美学、特效运用和创造力等几方面,我认为本片都不逊于《星际穿越》和《地心引力》,唯独差了点浑然天成的功力,一种平衡感——这大概是詹姆斯·格雷还逊于诺兰及卡隆的地方。

有时间的话,准备写个专题分析一下近年来太空题材电影的发展变化,题目都想好了。

 8 ) 但总有一天我们会发觉,我们到底和父亲不一样。

{★★★★} James Gray热衷于在他的电影中探讨父与子,一种在不同的背景下被扭曲、折射、涂乱的相同的默契与背离关系,但在《星际探索》里,他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将影片中的主角视为自己的化身,借剧中人内心独白之便剖析父子间的精神纽带。

换言之,他躲在剧本里、以心理治疗师的口吻向观众递送着他熟稔于心的主题,而我们,也从未如此直白而坦率地被赤裸裸的情感所击中。

但稍等片刻,在一切之前,让我们先别忘记,《探索》是一部科幻片。

它确实是,近十年内,口碑不俗的太空科幻片随着人们对宇宙不见褪色的兴趣而逐渐成为一种惯例式的风潮,直到今年的登月50周年、更多纪实类电影与传记片也加入了它们征程无际星辰的行列。

但从更传统的《火星救援》到更非传统的《地心引力》,它们都不是《探索》应当归属的派别。

这并非因为James Gray是被众人千篇一律形容的、所谓的反类型导演,而是因为这些电影都选择不去触及、或至少是不去凝视浩瀚宇宙中最无处不在的介质:孤独。

Ridley Scott思考过人类漂泊在太空中的存在危机吗,当然,但只是余光扫过;Alfonso Cuaron更进一步,他不仅用余光,还上下打量了这庞然巨物的神态,并且借数字胶片让影院中的观众也身临其境;只有James Gray向深渊投去了凝视,半晌不移开目光。

三角对比一下,究竟是什么被放大了?

是宇宙的壮美。

相比《引力》的黑白布景,《探索》大幅度拓宽了光谱,从月球的黑白、到火星的昏红、再到海王星的瀚蓝,这种从色彩滤镜上致敬80年代科幻片的做法使人不自禁便溺入了非真实的迷离光影中。

更不必说刻意放缓的摄影与频频出现的空镜头,都将这种美升华到一种摄人心魂的神性境界。

但宏大的美总与空洞的核相关。

宇宙的壮观,正如Roy在影片中所说,其下什么都没有。

被放大的壮美也意味着被扩散的虚无,越有对比、越深知生命的渺小。

这正是这部电影最精彩之处的某一面体现:从纯粹的故事上抽离,并将视线放回到人物的内在。

但千万别以为Gray会对故事置之不理,恰恰相反,他也选择用情节设计来强化这种本能的无意义。

资源争夺,遭遇袭击,违抗命令——这些单拎出来已经很出色的桥段非但增强了电影的娱乐性,更将冷不丁降临的死亡摊开在观众面前。

当你就快要与某个角色建立起情感上的联结时,下一刻故事便宣告了他毫无征兆的、即刻的死亡。

这种被太空裹挟的荒谬正是影片中无孔不入的氛围之正体。

所以当观众意识过来时,他们已经和Roy产生了心理上的联系。

只要不去抗拒,Roy的孤僻和自闭轻易就能赢取我们的共情。

但他的孤僻是群居的孤僻,在影片一开始,他甚至想投奔宇宙好逃避身后的喧嚣,结果却迷失在无尽的寂静里。

于是,电影精彩的另一面也可见一斑:Gray借太空旅行交融了两种不同的孤独,亦即用一种极端的孤独去倾吐另一种极端的孤独。

随着电影的进展,Roy的心理也发生着变化,要讲清楚这一点,还得回到文章最开始的问题:父与子。

关于《探索》中的父子关系,众人观点皆大相径庭。

有朋友说,这只是一个在成长中欠缺父爱之人的疗愈故事,普通平庸;也有影评人如Brian Tallerico说,这对父子隐含着宗教指向,Roy寻找父亲正如人类追寻上帝,在途中他逐渐从完美过渡向残缺(心律逐渐紊乱)、并最终坠入凡间。

这都是,从某个角度来看,正确的解读。

但我认为电影想要表述的讯息既不浅显、也不深奥,它更普适也更哀伤、向我们描述着一条随时可能成真的假设:你的父亲只是一个谜,而你一辈子想要寻找的东西其实遥不可及。

多么心碎的事实。

同Roy一样,我们憧憬着父辈长大,却何曾想过自己是否真的了解过他们?

直到某天醒来,你发现你最爱的人变成了一个陌生的轮廓,你回忆中的雕塑坍塌了,更残忍的是,你一直以来在追逐谁的影子成人?

羁绊变成谎言,这不仅是Roy难言的困境,恐怕也是大多数人担忧降临的灾厄。

但无论他们再缺席,在生命中的某日,我们都成为了父亲。

就像Roy爱着怨着父亲,却也变得和父亲一样渴望着潜入太空的避难所;就像《藩篱》中的儿子,恨着骂着父亲,也逃不脱变成自己最讨厌的模样。

但总有一天我们会发觉,我们到底和父亲不一样。

这,才是James Gray和《探索》迂回传达的主题。

Roy直到被太空无止境地炙烤时才明白过来,他的孤独是无爱的孤独,而归宿是出逃的家;父亲的孤独才是群居的孤独,他的归宿在宇宙的边缘。

当电影迎来高潮时,Gray的镜头捕捉到了全片最具启示性的一幕:Roy和父亲被一根绳索连接,最后Roy解开了绳索,父亲慢慢地飘向远方。

它的象征性是如此强烈而明晰,我甚至认为这会是最完美的结局画面:子女与父辈间的纽带会断开,而那时,我们将做出选择、怀揣着伤痛和希望在相反的方向与他们渐行渐远。

 9 ) 我的心略大于整个宇宙

作者/欢乐分裂如果将《星际探索》预设为类似《地心引力》和《星际穿越》这样的科幻大片,那么你无疑会对本片并无硬核科幻元素的呈现而失望,更会对常见的父子情“套路”戏码而厌倦。

本片虽然屡被拿来以业界标杆《2001太空漫游》为衡量标准,但以我个人体验而言,它更接近《飞向太空》内省式的题材,不再着重于技术问题的解决和探讨,而是深入人类比宇宙更广袤幽深的内心,在一场漫游至太阳系边缘的精神巡礼之后,重拾对爱的希望、对人生的信念。

两个多小时的剧情几乎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因一系列“电涌”现象危及人类生存,航天工程师罗伊被派去海王星寻找与之有关联的父亲——在一次搜寻外太空智慧生物项目中失联的天才宇航员克利福德·麦克布莱德。

罗伊先从地球出发去月球,再降临火星,最终抵达海王星,以四个星球为剧情展开的延宕点,每一“幕”都设置了符合传统叙事类型的高潮戏。

这些剧情紧张的段落,嵌合在大量偏向内心戏的独白中,拥有切分节奏的功能,视听语言极为精致,在影院黑暗中享受无边的静谧与孤寂是一种难得的体验。

开场即是极为吸睛的“巴别塔”救援戏,除了交代必要信息,也开宗明义地揭示这个“未来”宇宙生态的大致情况——人类对资源的探求和开发到了何种地步。

资源匮乏因而引发月球车枪战戏,其精彩之处在于驶向月之暗面的瞬间,光明与黑暗的临界点,从对暗夜的恐惧到落入被黑暗拥抱后奇异的宁静,让人想起Pink Floyd那张著名的概念专辑《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并与后面罗伊在“利马”号上看到的那句“Is anybody out there?

”(出自Pink Floyd之《The Wall》)完美互文。

至此,我们已经可以一窥本片的“现实性”,在对古人吟诵月亮诗句的祛魅之后,在20世纪人类对登月的狂热平息之后,这片满是巨坑的灰白硬地俨然已沦为人类商业用地。

从月球到火星的途中,有一个异常惊悚的桥段。

偶遇呼救飞船,进舱后密闭空间内以主观镜头扫视各角落,这种惊惧搭配钻心的配乐,真有一种灵魂出窍的虚空无力,可视为对惊悚片手法的娴熟运用。

火星的昏黄火红色调颇有《银翼杀手2049》的场景感,工作人员海伦与罗伊在走廊中穿行段落也与之有相似的视觉造型。

作为通往太阳系边缘深处的中转站,它在“起承转合”中起到“转”的作用——罗伊获知父亲尚幸存,却因“钓”出父亲后利用价值丧失而被遣回地球,在同为 “利马”号船员后代海伦的帮助下,他“非法”登上开往海王星的飞船,此飞船同为从月球到火星的那艘,在降落火星前贡献了最后一分钟的揪心戏份;同样,罗伊在“入侵”这座飞船时,不仅再次献上打斗戏,还在登船前有一段美极的“水形物语”——在高能段落场景间的至静状态,即是他此刻内心的外化。

每一段强节奏的剧情推进过后,必然是浸润着无垠孤寂的失语。

从火星到海王星的孤独旅程,显然是本片重中之重。

途经巨大的土星环折射了太阳光,沉静如海,小小飞船掠过的身影如蜉蝣遨游天地间。

卡尔维诺曾这样写道:“人类仅仅是万物中的边缘。

”触及到海王星那幽兰深邃的光环,搭配超五星的幽深静谧配乐,这种孤独感更为深切,在黑暗统治的外太空,死寂如万古长夜的太空坟场,这颗远离太阳的蓝色星球浩瀚、盛大、壮阔。

“古老的同盟已经瓦解:人类终于意识到自己在这个广阔而漠然的宇宙中的孤独,意识到自己的出现纯属偶然。

人类将古典神话中神的名字赐给它,在太空时代依旧演绎着神话模式的故事(父子关系的架构以及最后接近“弑父”的暗示,所以大家不要嫌弃父子情的套路,实乃永恒命题),人类——最孤独的智慧生物,在实现超越科技力量的同时,仍会祈祷、仍笃信天主,信仰见识了我们的无穷软弱。

即使是对本片怀有颇多好感的影迷,可能也会对这个过于具实的结尾有微词,「父亲」这个意象更多是情感和心理上的符码,是罗伊多年未解的心结与无法跨越的刀锋,但当我们清楚听到老人喊出“罗伊”,这么多年用来劝导说服自己的形象猛然坐实,与之前大段潜意识独白形成某种错位。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导演前作《迷失Z城》中有个高光镜头:妻子从楼梯走下慢慢踱入镜像中「现实」,「实」与「虚」的溶接,验证她所言“不能让恐惧决定我们的未来”, 从外部视野的「迷失」到内心陷入狂热折磨矛盾的「迷失」,直至最终被净化。

本片对于父子相认以及最后放手的处理,也采用了类似手法,从内心桎梏的壳挣脱出来,将从地球逃离(父亲何尝不也是陷入某种“逃离”呢)的万般芜杂心绪埋葬进无尽永夜,心理上的「虚」投放进外部的「实」,一场最漫长的和解,必须穿越整个太阳系才能完成。

决定放手的瞬间,头盔倒映着宇宙的星辰大海,茫茫太虚唯一光源击中在脸部——脸部是人类个体星球波动的主体,假面终可脱落,由此可见大量特写多有必要(而非纯粹耍帅),布拉德·皮特奉献演艺生涯最高表演。

一颗心就是一个宇宙,我们心灵的距离比穿越太阳系更远,父亲一一击碎他的幻梦记忆,没有温情没有和解,没有意外没有奇迹(呼应前文所说的“现实性”),一如普里莫·莱维写过的一首诗《暗星》:“ 无能量,无信息,无粒子,无光/光已沉落,被自身重负所伤/而我们所有人类,虚妄地生与死。

”时间不复存在,一切如齑粉。

让罗伊最后奋起自救的仍是对家园和人类的信心,他已看清父亲在人父身份和普世人性上的缺失——宁可将生命和智慧付与虚空探求,而弃爱与美好如敝屣。

他决意要踏出父亲投下的影子,直面心之暗面,祛除堆积在过往生活的暗影,获得自我生命宇宙的安宁。

 10 ) 投入海王星的怀抱

01.虽然名为《星际探索》,可是,这并非一部科幻片。

它不是在探索宇宙,而是在探索孤独。

02.为什么要选择科幻类型的背景设定?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星体。

每个星体之间都间隔着漫长的距离。

每个人都有他/她无法传递出去的信息。

-在尚未找到其他外星生命痕迹之前,在这偌大而黑暗的太空之中,人类渺小的孤独反而显得耀眼。

03.一个人的事实台词方面,多为独白,对话甚少。

“至少我是这样告诉自己的,要对同伴微笑,表现出这一面。

这是一种表演。

一种必须随时怀抱着期待的表演。

”--此时,有人伸手碰到了他---“不要碰我。

”独白更显人物的孤独。

我们都知道这一点,因为,我们也常常在说一些没人听见的话。

比如,就像他刚才所说的,“不要碰我。

”“我让很多人失望了。

我知道我是自私的。

我向来认定自己喜欢独来独往。

我承认我一个人的事实。

不过,我渐渐承受不来了。

我一个人。

我的孤独。

留言结束。

”- 一次又一次,我们已经形成惯性。

一方面,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体内产生大量的独白。

另一方面,我们很熟练地调节着自己的肢体和语言以应对各种日常状况。

我们假装情绪正常,隐藏对周遭之人的厌恶,有时,甚至是所有人。

04.“为何继续?

为何不断努力?

为何还要尝试?

”他在海王星的注视之下说出了这句话。

然而,没有任何一把声音可以回应他的疑惑。

在那个瞬间,他所能做的,也只有注视。

注视海王星,注视它的蔚蓝,注视它在宇宙间缓慢,平和,柔软的流动。

我和他一样,我也在注视着这一切。

所有的,发生了的一切。

我觉得,我一直处于希望与绝望的边缘。

我一直在这样的边缘中游走,选择相爱,选择逃开,选择面对,也选择掩埋。

05.一粒点,变成一粒点。

离开地球,朝向海王星的深处时,飞行器逐渐变成一粒点。

找寻答案,朝向内在困惑深处时,我的生命逐渐变成一粒点。

我回望,我所拥有的,全非自己想要的,所以我任由它们飞逝而去。

我需要一个答案。

为此,我知道,我需要时间。

为此,我要问,我还需要多长时间?

为此,我无法抵抗这种恐惧:我还有多少时间?

06.其他在电影的时间线里,月球正在被大规模开发,它正慢慢变成另一个地球。

数亿年以来,它的孤独,它的浪漫正在被一点点蚕食。

人类总是带来罪恶。

纷争不断,杀戮不断,都是人性使然。

而电影里为数不多比较激烈的戏份都是在说明这一点:驶向月球背面的升空火箭时所遇到的宇宙海盗团队,飞往火星途中收到了救援信号,在登陆救援时却意外受到原始猩猩的袭击...他人即地狱,而记忆,我们的存在本身,又是由无数个他人与自我连接而成的。

所以,我是不是也应该这样说,我即地狱。

整个地球即地狱。

以此作为理解,我想,这也是导演大费周章,要将太空当做舞台的理由之一。

07.任务影片由展开一趟任务开始。

任务是什么呢?

儿子要先乘旅行火箭到月球,再从月球转乘另一架火箭到火星,到达火星之后,他要给身处海王星的父亲传递信息,请求他回航。

如果他拒不服从,本部就将直接派遣一支队伍对其进行抹杀。

假设你按照传统的科幻电影视觉去看,你会觉得这个任务,也就是剧情本身,是乏味无聊的。

在短评区,我也看到了很多类似的评论,说人物单薄,过程小题大做,表达不知所云等等。

可是,这是错误的观看视觉使然。

因为实际上,任务最终演化成了:他要去杀掉他的父亲。

弑父才是命题,而这显然是一个哲学问题。

不过,按照导演的理解,电影里的“父亲”其实是另一个“我”。

因而关系又变为了:我要去杀死“我”。

我们可以从很多蛛丝马迹证实这一点。

比如说,父亲的人生困局与儿子的人生困局是一致的。

他们在各自的航程里所做出的行为导致的结果是一致的:很多年前,与父亲一同登陆海王星的同伴因为父亲的偏执而死去。

现在,与儿子一同前往海王星的船员,因为儿子的决定而死去。

更为明显的一些台词例证:“我不想跟我爸一样。

”“到头来,我这个儿子得承担父亲的罪过。

”“我必须接受我从来没有真正了解你的事实。

或者说,我就是你。

”因此,我觉得电影的立意一点也不浅薄。

导演开启这趟旅程的目的,是要看他能不能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讲述的是一个人,试图去杀死自己的固有缺陷,杀死自己的脆弱,杀死自己的恐惧,杀死自己的孤独。

而如果按照这样的理解,他要抵达的海王星,实际上就是自我精神世界的一个象征。

08.对比与选择这是影片的开头:“我情绪平稳。

昨晚睡了8.2个小时,没有做恶梦。

我已经做好准备。

我只专注于必要的事情,其他一概置之不理。

我只会做实际可行的决定。

我绝对不会容许自己分心。

我不会沉湎于不重要的记忆当中。

我不会依赖任何人和任何事物。

我不会轻易犯错。

”-传送-“你的心理评估结果已经获得认可。

”-接受任务,待命出发。

-(段落里的题外话:这是他在每次出任务之前必须接受的心理检测,向一台小型电脑陈述自己的当日状态,然后这台电脑将通过这次陈述检测他的心率,脉搏等等,以此决定他是否能接下被委派的任务。

这很讽刺,因为他每次都能通过检测,成功率甚至是整个部门里最高的。

然而,其实他的心理状态一团糟。

不过,说来也正常,谁又能准确识别我们每一次的伪装呢?

/这也是影片里,对孤独感的一种细节刻画吧。

这是影片的结尾:“我情绪平稳,睡得很好,没有恶梦。

我知道周围正在发生着什么。

工作时,我专注于必要的事情,其他一概置之不理。

是的,我很好。

尽管我对未来并不确定,但我不再忧心。

我会依赖与我亲近的人,我也会分担他们的压力,如同他们对我做的那样。

我会这样活着。

活下去,为了爱。

”-传送-将开头和结束放在一起对比,很容易就能看到电影的色彩走向。

不过,坦白说,我并不喜欢这样的走向。

可能是我过于悲观了,可是,说真的,谁又能如此简单地从孤独的海王星顺利返回地球呢?

抚心自问,我办不到。

所以,虽然我理解导演的用意,我也理解,在这个世界上,每个痛苦的人在每一个下一秒钟里也还手握着无限的可能性,但是我真的无法轻易抽离,摆脱这两个小时的旅程。

在影片的结尾,我只想起了他父亲的选择。

关于父亲的选择,他一直拒绝承认找不到外星智慧生命绝不是为了赢得荣誉。

终其一生,他远离地球,将寻找外星智慧作为使命,只不过是因为他不想再孤独下去。

他希望来到痛苦的终点,他希望来到“距离”的终点,然后将自我与旁人,爱与恨,光明与黑暗统统放下,他希望他能有下一个开始。

所以在最后,他才让儿子放手,选择让死亡将他包围。

他投入了海王星蓝色的怀抱。

不要误会,我不是全然悲观的一个人。

我只是相信,在他父亲选择死亡的这个判断上是藏有希望的。

太空,那就是他所愿意留下来的地方,不是吗?

远离,那就是他来到这个地方的全部动机,不是吗?

他无法返程,这是一开始他就明白的,这就是他所理解的自己生命的方式。

他足足跨越了27亿又1400万公里啊。

27亿又1400万公里。

在离开地球27亿又1400万公里之后,我也期待着有一天能在那里结束我的孤独。

《星际探索》短评

看得我都要睡着了,这到底是科幻片还是文艺片?科幻的地方一笔带过,没头没尾,文艺的地方大篇大篇的人物对话内心独白,没完没了。想看科幻的可以散了。

5分钟前
  • 飘零燕
  • 较差

I’ve talked when I should have listened. I’ve been harsh when I should have been tender. I always believed I preferred to be alone, but I confess it’s wearing on me. I’ve let so many people down.

10分钟前
  • 阿暖
  • 力荐

海王星太美了....光环也完美还原。电影内核是在劝退探索者...

15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2019威尼斯第二部#真的好难看啊,俗套的亲情+个人英雄主义,硬凹的人物冲突,战五渣的同伴和敌人,全片简直是布拉德皮特的个人广告宣传片?…两星,一星给开头皮特的军装造型,一星给特效,真的不能再多。

16分钟前
  • 杨旖旎小姐
  • 较差

真的很浪费时间看这个电影。。。没想到科幻片已经堕落到这个地步了。。。人性也没讲清楚

18分钟前
  • 真实的自己
  • 较差

很沉闷的一部片子,看了2个小时在捕捉主角寻父之旅中间碎碎念的到底是什么道理?最后他走出给父亲丢下的阴影和女朋友和好了。一路上猴子疯了,开始杀人了。父亲领导的小团体觉得没希望了,想回家了,然后大家都疯了...

22分钟前
  • 摩诃曼珠沙华
  • 较差

渺小的人类

23分钟前
  • LoVe
  • 还行

故事的设定非常吸引我,一个儿子寻找失踪的父亲,父亲的任务则是外太空寻找智慧生命,不禁让我想起同一届威尼斯主竞赛单元另一影片的名字,“关于无尽”,是宇宙的无尽,也是人作为唯一智慧生命之孤独的无尽。詹姆斯·格雷按太阳系星体结构来架构剧情脉络的纵深,为我们制造了一个太空题材的兔子洞,里面黑暗而诡奇,充满思辨又混沌一片。导演善于宏大叙事,往往先行设计宏观文明空间,像个囚笼,然后把人物像宠物一样关进去,演员在人性雕琢上发挥的空间并不大,以致这部作品显得乏味,结尾也缺少力量。

25分钟前
  • 南悠一
  • 较差

还真以为是黑暗之心和现代启示录 结尾lame的要吐血了 这个导演老是以一副“我有很深刻的东西要告诉你”的嘴脸来欺骗观众 其实只是热衷于Abandonment issue.

29分钟前
  • 飘飘然
  • 较差

二刷,并没有改观太多。皮特的表演确实蛮真诚,但据说大段独白的台词都是公司让加的,觉得信息太少…最近太空片都在探讨个人情感,人类的空虚在地球上已经解决不了么…但是上了太空依然没有解决。配乐无功无过吧,不论如何太空片这样拍真的太无聊了

30分钟前
  • 西天黄
  • 较差

严格说起来这是一个披着太空科幻片外衣的文艺片,基本上导演是把《迷失 Z城》又翻拍了一遍太空版……作为艺术电影,它具有迷人的魅力;作为科幻片,它是一个四处漏风的笊篱。

33分钟前
  • 张小北
  • 还行

和Hanna看的 开场几分钟她说了一句he has tiny ears 然后之后只要有皮特的特写我就注意到他耳朵真的好小呀 本来我完全没留意的!估计以后再看他都会先看耳朵了...她还问i thought u didnt like brad pitt 我回i dont but i like movies哈哈哈哈

38分钟前
  • 日落可以慢半拍
  • 还行

有皮特都不值得看,要是没有皮特,那就更完了!

41分钟前
  • 十个斗的眼窝浅
  • 还行

反好莱坞类型片,视听和剧作都充满了争议,基调像极了《星际穿越》又不及它的宏大,节奏叙事也格外平淡,强大的孤单感从开始贯穿到最后,不安全感,自我否定,恐慌和不确定也如影随形,让宏观宇宙和个人情绪形成连接与互文,完成一体两面的交职存在,与其说是探索,不如说是自我价值的追寻。电影算是很私人化的抒情诗篇,它可深可浅,情绪到了深处,既是盔甲,也是牢笼,在浩瀚无垠中,在渺小虚无里,皆有解读的价值和空间。电影从摄影,调度,情感,没的说的优秀,但从视听,故事,节奏,深陷主人公的煎熬里,科幻只是幌子,随无限流逝的缥缈感,才是导演表达情绪的至高追求

45分钟前
  • 张咏轩Wayne®
  • 还行

@KITAG Cinemas Capitol Luzern 4.5 与《迷失Z城》如出一辙的孤独和异乡感。格雷的角色似乎总要走到很远,大洋对岸的国度,世界尽头的丛林,太阳系边缘的海蓝星球,直到时间流逝成虚无的沙粒,再也没有回头的路,才能正视自己的心。20191205重看,盘桓在他背后的阴影,将他一遍又一遍撕成碎片的阴影,终于消失了。

46分钟前
  • Lycidas
  • 推荐

曾经的自命不凡将我从人群中隔离出来,再想回头寻找他们时,却发现早已熟悉了这种孤独的感觉,这种长久的孤独,甚至说不定是永恒的孤独,你们经历过吗?这已经不是普通导演所能企及的领域了,然而讲述的却是普通人的普通故事。

48分钟前
  • YWCJ
  • 力荐

本片获第92届奥斯卡最佳音效提名。一个人该有多么的空虚,才能写出如此空洞无物的剧本?!什么“治愈内心”,治愈失眠还差不多。本片的剧情,放在任何一个场景均可适用。

49分钟前
  • 洋葱仔
  • 较差

真的不喜欢

52分钟前
  • 程小挑
  • 较差

So your life is a one-way voyage, but Brad Pitt can turn around and around.

54分钟前
  • 米索托
  • 较差

一科幻片给那么多脸部大特写和长镜头,然后穿插很多的装深沉的独白,不知道想表达什么。中间火星陌生黑人女莫名其妙帮男主去偷渡海王星的飞船,以及仅剩20秒时男主莫名其妙地从火箭菊花一路爬进火箭里,最后男主飞船借助核弹推力一觉回到了地球。。。无力吐槽编剧的意识流

55分钟前
  • firewall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