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苏官渡旁那时不曾烟雨纷纷,兴许眉目只是刚巧传神。
碗肌骨清醇,习习清风生,就像两片误会缘分的树叶,婉转的认真。
一杯吻喉润,经年破孤闷,一杯搜枯肠只剩稚言难忍。
新露旧红尘,只记还有人要等,平生平凡事都在杯中浮沉,梦回难挑灯,回廊处草木深,独行远眺跳不出轮回转生,苦口嘉言真,蝴蝶飞海重生,洗净世界只留下杯上指纹,霎那便当成永恒。
一直觉得韩国电影都有洁癖,画面绝对不允许有一点瑕疵,哪怕战争片黑帮片也照样拍出浪漫唯美来的一个韩国导演,他的每一部影片都以唯美的影像风格著称。
但他的影片也决不仅仅是看上去漂亮而以,作为一个亚洲的文艺片导演,他继承了婉约、细腻、内敛的东方美学,无论对情感的把握还是对生命的思考,他都试图在波澜不惊的情节中寻找细微的表达。
伤感是许秦豪影片的另一个特质,他的影片始终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哀惋的情绪,他习惯将一个个哀伤的故事放在特定的季节里,而这些爱情的期限往往跟季节的更迭一样短暂,季节的变更和雨、雪等极富感染力的物象,使他的影片具有一种独特的生命质感。
导演也希望以此来表达对人生中必将逝去之物的伤感态度,比如生命、比如感情。
纯粹冲着《成都,我爱你》的标题看这片子,高圆圆的英语听得瘆人。
从头到尾的成都看得很过瘾:1、双流机场2、肥肠粉3、锦里4、杜甫草堂,卖纪念品处果然都是外国人的生意5、小酒馆旧址,第一次去小酒馆看演出时就跑错去了旧馆6、郫县!
这个不得不提...7、宽窄巷子,老头老太太跳舞8、二环立交桥9、熊猫基地都是一些基本场景,游客必到之处。
片子拍得平稳略冗长,成都基本只是贡献了场景,味很淡。
“每当看完一部好的电影我都有一种恍如隔世的虚脱感,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对比,一种对生活意义的质疑。
”许多年前我在朋友的电台节目里听到这句话,从此便留在了脑子里面挥之不去。
恍惚、虚脱、对比、质疑这样的感觉总在看完许秦豪的电影后显得尤其强烈。
许的电影剧情其实永远都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没有花哨的情节起伏,没有蹩脚的情感宣泄,一切都是在淡淡的发生,淡淡的进行,淡淡的结束,不着痕迹。
很多不喜欢他的人总批评他的电影情节拖沓,过度关注细节,让人看不下去。
的确,大场面 大制作的好莱坞商业片和明星云集抓历史题材不放的中国电影是撼动中国的影院的主力军。
当然每年恶搞或商业类的贺岁档电影也帮着我们打发空余的时光。
《好雨时节》许的第五部电影继承着他不变的风格。
简单的人物角色,暗示性质的细节描写,配合着他对画面以及音乐的准确把握就这样诞生了。
许对电影画面的处理就如同在作画一样,从电影的一开始你就被一种柔嫩清新的画面包围,让你似乎也身处其中。
细节上以景物预示人物的内心,用雨串联整部电影这是许的传统套路。
而不得不提的还是许的电影背景音乐,许喜欢以吉他的撩动结尾配以细柔的爵士清唱,让你久久难以忘怀。
这些特质不仅仅体现在许的电影中,在整个一代韩国爱情电影里,你几乎都能找到。
而许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在于从不同的角度去对爱情进行追问然后给你自己的阐释,5部爱情故事,5个不同的角度对追问与阐释。
《八月照相馆》当我的生命要走到尽头,我的爱是否也会随之而去?
《春逝》爱情的远去为什么总是不着痕迹无法挽留,一如春天总会逝去?
《外出》你愿意去尝试理解并宽容爱的背叛么?
你可以真正的理解么?
《幸福》爱情能敌过现实万种诱惑么?
也许一瞬间能,长久呢?
《好雨时节》时间会磨平伤痕,没错。
可也会磨平了爱,你该怎么办?
五种质疑或许每个人在看完之后都会有着自己的答案。
一切的苦痛与伤痕都会随时间远去。
这句话很对但爱的雨是否又会在恰当的时刻落下?
好雨若知时节 。
才看了高圆圆与郑宇成主演的韩国电影《好雨时节》 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与复杂。
片名“好雨时节”取自于杜甫的名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这首诗写的就是成都的雨季,碰巧故事地点也发生在成都。
2009年的成都之春,杜甫草堂,花瓣如雨,幽深静谧。
导游MAY偶遇了在美国一起读书的韩国同学东河。
两人显得既惊喜、又心存芥蒂。
相约随后见面。
成都的茶馆、小吃店留下他们叙旧的身影。
他们搭肩起舞、漫步街巷的画面不禁让我联想到《Before Sunrise》&《Before Sunset》中Jesse与Céline在维也纳与巴黎的情景。
电影节奏慢 可是好美 好多场景都在杜甫草堂拍摄 突然想起自己也在那里游览过的记忆 记忆已经模糊了 但是留下了一片青色、清新、书卷气 与舒适的感觉。
羞涩的东河认定开朗的MAY曾经是自己的女朋友。
MAY却否认这一点,让东河证明给自己看。
东河向在美国读书时的大学同学紧急要大学时两人的照片,联系当年的同窗为他作证——却都阴差阳错的得不到当下的见证。
MAY为何这样?
她忘记了那些美好的过去,还是有意回避什么?
影片从一开始就让我怀疑是不是带什么奇幻色彩 比如说失忆或者时空穿越;看的过程中 我还一直猜想马上就要回到过去的故事了。
但是和我想的不一样 没有什么神奇色彩也没有倒叙。
就像“日出”“日落”那两部电影一样 如此真实 如此细腻,更像“日出”“日落”的结合体 将过去与现在甚至将来结为一体。
爱还是不爱?
爱究竟有没有存在过?
爱又为什么飘走了?
我们还能爱吗?
爱像一阵细雨,又像一阵微风,那么让人不可捉摸。
导演许秦豪的代表作《八月照相馆》《春逝》 都给人这样的感觉 淡淡的 悠悠的 诗意 唯美。
直到接近片尾 才知道电影主题与故事背景的挂钩 导演好狡猾 导演好聪明。
事实上我也没有真正看完电影 因为文件最后40分钟已损坏 只能等下次有完整版出来的时候再看结局。
幸亏有驴友透露了结局 是喜剧结尾 至少心里没有悬着。
字幕翻译得实在要让人“骂爹骂娘” 好多都是风马牛不相及 看得我丈二和尚;没办法 只能回头自己再听一遍。
还好大部分对白是英文 基本听懂了而韩语就无能为力了 所以再看一遍此片是必定的。
还有的欠缺 就是高圆圆不敢恭维的英语发音 显然没有郑宇成的清晰圆润。
不过 高圆圆真的很适合这样的文艺片 本来就一脸清纯 好像有着演不尽的青春。
总而言之--喜欢。
真的是一部好电影……http://bittersweetnuts.spaces.live.com/blog/cns!93DEC2029A9A1A27!597.entry?&_c02_vws=1
■入评理由:中韩合作的爱情甜品,丝丝入微却少了点成都的市井气息。
■片名:《好雨时节》 ■导演:许秦豪 ■演员:高圆圆、郑雨盛 ■上映日期:2009年1月8日(中国) ■读家:木卫二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爱情的感觉变化就跟季节更迭一样,这一回许秦豪的爱情依然不完美。
拍了十年爱情片的许秦豪,一直没有走出心灵的迷区。
他总在重复悲剧,即便等来了释然和点滴微笑,但也是笑中带泪的那种。
就跟以前说过的,《八月照相馆》的韩石圭有绝症,《春逝》的李英爱有伤痛,《外出》的两位是不伦,《幸福》的主角索性是病人,谈一场恋爱,许秦豪就让主人公生一场大病,好比《情书》里的女藤井树,有着看似治不好的重症感冒。
因而许秦豪的爱情故事少有完美,总有一方负心薄情另一方又大惑不解。
《好雨时节》亦不例外,一对留学时认识的老同学,再次邂逅时,女方有难言之隐。
她避谈过去的一些美好记忆,这是何故?
后来,许秦豪直接把她送进了医院,为的还是说明爱情落下的重病不好医治,很难痊愈。
《好雨时节》里的成都是潮湿的,几场春雨应了季节,带来湿漉漉的感觉,有如催发情欲一般,就连人物开口说话都会有时滞效应。
这种黏稠感好似男主角的不舍,他居然重遇旧日美好,宁可选择推迟当天班机。
它也包含了女主角的迷恋,过去总归是美好的,雨季来临也意味着旧情重燃。
电影要寻找的感觉其实就在杜甫的古诗里,说的是雨、讲的是从夜到锦官城的环境,可无一处不是在说诗人的欢喜心情。
这自然万物,总能用以去化解留在内心深处的爱情伤痕。
回看许秦豪前作,找到这样的共同点并不会太难。
影片原是《成都,我爱你》的三段之一,这些以城市为题的致意系列,无论原创还是山寨,大多采用了异国人的眼光。
所以《好雨时节》的韩国男子会意外降临到这座城市,而不是杜甫草堂里的讲解员盼到了情郎。
电影第一视点来自男方,他的语言障碍,一路上拥堵的交通,饮食的不习惯,躲在酒店里无聊寂寞打发时间,这些都是外来人物的最好写照。
这部电影把成都过分美化了,即便对于没去过的人来说,它都干净得太不像样了。
从空旷广场到路边小店,路人彬彬有礼,没有了耳边嘈杂的川音和市井气息的热量。
这简直是天造地设的场景,适合给男女双方用来谈情说爱的。
然而这段昔日情愫静如止水,导演依然怕影片太过平淡乏味,就加了一个韩国中年谢顶男进来搅局,制造一些笑料反差。
可即便如此,《好雨时节》还是太过于恬静了,冗长拖沓。
影片空有杜甫草堂这样的人文景点,许秦豪恨不得再现当年竹林戏的柔情,可惜只能徒劳的复制。
《好雨时节》的致命缺陷在于两个主人公没有过去,他们的过去只有照片,现实中有所关联的人物更是少之又少,多半是服务型的角色。
于是乎,突如其来的爱情让人难以入戏,这种重逢虽有普遍代表性,可发展下来也不是这样客气的,没有丝毫惊喜。
再有高圆圆拿捏女主角内心始终有所欠缺,更不提她那口英文发音。
至于讨好中国人的天灾节点,未免处理得过于草率了。
从重庆到成都,这两座城市经《疯狂的石头》到《二十四城记》等多部影片的表现,借由银幕制造出独特的巴蜀文化,然而里头好坏参半。
《好雨时节》加了韩国人进来,可这辣白菜跟四川人的麻辣终究不是一个味儿。
太多的想当然,太多的甜言蜜语,反倒容易产生虚情假意镜花水月的幻觉。
我在观看过程中不止一次想起了城市宣传片,多了精心设计,少了自然美感。
两个异乡人在成都进退两难(高圆圆明显不是川妹子),那城市背景说到底还不是一个花架子,爱的是成都?
其实是人。
巴尔扎克说:坦白的爱情自有它的预感,知道爱能生爱。
这《好雨时节》就是想由简单的爱而生出另一种爱,完成从男主角到女主角身上的情感转化,再有体现出对那场灾难的大爱。
有一点是不会错的,不管是爱情来了还是人来了,来了,就真的不想离开。
【北京青年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五月的成都被潮湿的空气侵泡在暖暖春意当中,韩国来东河(郑宇成饰)来四川出差,在杜甫草堂碰见了当年的大学同学吴月(高圆圆饰),这个时侯正是四川地震后1年,两个人在成都这个城市发生一段淡淡的感情,情感的变化仿佛流露出成都震后所留下的伤痕,吴月的丈夫在地震中逝世,那种失去的伤感只有经历过才有体会,吴月经历过,变得不敢再爱,但最后的镜头给的很巧,看上去没完,但我们不难想象,那时的吴月已经可以重新学会骑了自行车,从悲痛中走了出来,相信她准备好了迎接新的生活。
吴月,英文名May,5月,不正好是那个让人悲痛并且铭记一生的日子么!
相信四川会有一天走出伤痛,同时祝愿现在的玉树,加油!
那么好的题材,只不过电影太多失败的地方,杯具了。
作为《成都,我爱你》三部曲其中之一的《好雨时节》,我觉得就是以成都地震为主题的电影,讲述了震后的爱情。
可能考虑到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片方请了韩国导演许秦豪,因为之前看过他的《春逝》,所以还是比较看好他,结果看完整部片子才发现许导原来水土不服,这经是念不下去了。
整部电影首先节奏很慢,慢的都让我觉得跟岩井俊二有一拼。
再加上我是晚上半夜看的,几次都是想睡的时候镜头知趣的出现成都熟悉的街道,让我再一次回过神来。
许秦豪这次太细了,细腻是好事,但细腻过度,就成了做作。
韩国这个国家生活节奏其实是很快的,可能是因为考虑到反差效果,很多导演都在影视作品上故意放慢了节奏,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以前我妈看韩剧的时候我在旁边就注意到,一件很小的事情都可以讲几十分钟,一家人吃个饭都能吃出1集来,情何以堪啊!
这点至少对于我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在节奏的控制上来说,真要从棒子中选个比较好的话,我看只有罗宏镇了。
其实高圆圆我一直觉得是镜头下美得很舒服的女生,这次虽然不少人炮轰她的演技还有雷人的英文发音,但我都觉得可以忽略,这种貌似状况外的演出,反而符合了片中"吴月"这个角色的心境,一个地震中失去丈夫的女人的眼神的游离是可以理解的,这次的高圆圆仿佛回到了《十七岁的单车》那个阶段,虽然有点感觉青涩,但也不失可爱,至于那英文发音,哎,原谅她吧,毕竟她也是专科出身。
电影还有一个败笔就是大熊猫那段,熊猫是够可爱,但那几组镜头感觉莫名其妙,一下子脱离电影本身,直接成了成都宣传片,就差俩主角一句:成都欢迎你。
总之,一句话:剧情生硬!
节奏太慢!
导演有洁癖!
真的可惜了这个题材了。
为此,我给出4星评价(5星满),别着急,其中一星给高圆圆的短发,一星给成都,一星给片尾和那段配乐,因为我实在是不忍心把这部片子和同档期的《三枪》《刺陵》放在一个档次。
作为一个成都人,只能说这片子没有拍出成都的味道。
主角都不会说四川话,直接掉一个级别。
英语听着又不标准。。。
我怎么不知道肥肠粉这么有代表性,吃冒菜,串串香的人都比它多。
故事没啥情节,很别扭,既然自己明明结过婚,知道对方的意图就该早说出来,总是要等到出事后才揭晓,很俗!!
那个坝坝舞感觉也不怎么好看,音乐感觉就没对。
反正就很不搭调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 相信很多人在小时候都背过这首诗,后四句会背的人不多,但前四句绝对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我小时候读这首诗只是觉得字都不太难,读起来还挺押韵,不知不觉的就背了下来,很少去想其表达的意境到底是什么样的。
前几天,看过许秦豪导演的最新作品《好雨时节》,并和许秦豪本人以及其他观众讨论过后,感想颇深。
不由自主的联想起这首诗,虽然它是在描绘一幅春夜雨景,表现作者喜悦的心情,但用来形容我看完这部电影之后的感觉,很贴切!
《好雨时节》,也是一个春季多雨的早上,男主角郑宇成到成都出差兼旅游,踏入这个被雨水洗刷得什么都很清亮的世界里,从小就喜欢杜甫,怀有诗人梦想的郑宇成偶遇自己的大学同学,曾经互有好感但又不好意思告诉对方的高圆圆。
一幅“美景”+“美人”的画面勾起了郑宇成大学时候的美好时光,他决定重拾这段感情。
在一起聊天、一起吃饭、一起跳舞,一起回忆,一起重温那段美好过后,两人之间误会渐渐的解开了,爱情的种子开始萌芽。
但是高圆圆内心深处存在的一个阴霾始终提醒着她不能接受郑宇成的爱....经过内心的挣扎与阴霾谜底的揭晓,在影片的最后,一个开放式的结局给了男女主人公,也是给我们观众一个美好的希望 ——画面在“雨中,高圆圆推着郑宇成从韩国寄来的自行车,两人重逢”戛然而止。
没有壮观的大场面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好雨时节》的着力点在于通过各种细节,表现两人感情的微妙变化,轻轻的,淡淡的,就像那首诗里说的一样,润物细无声。
看这样的电影可以使浮躁的心平静下来,也只有这样,观众才能听到男女主人公用心弦波动演奏的爱情乐章,细细听来,很美。
大部分的中国影迷了解许秦豪大概是通过那部《八月照相馆》,以及以后的《春逝》、《外出》、《幸福》。
他的作品风格细腻,节奏舒缓,多用长镜头,配乐直指人物内心波澜,善于抓住人物的细微变化来表现内心的情感,被誉为“散文电影”。
这次的《好雨时节》虽然继承了以上所说的很多特点,但是刚刚结婚生子的许秦豪,内心还是发生了一些微妙变化,也就导致了其电影风格与原来相比稍有改变。
比如这次的《好雨时节》中,加入了喜剧性人物,这是他在前四部长片中没有过的;还有这次的剪辑,相对来说节奏比较快。
这样的改变到底好还是不好,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判断,我在这里不好以偏概全,看完电影后的您,自己体会吧。
下面我说说我个人比较确认的东西:关于演员的表演。
这部电影很多时候男女主人公都是在用英语对话,刚开始听一个中国人和一个韩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讲英语,说真的还有点不适应,但是随着剧情的深入,电影所营造的爱情气氛在色彩饱满的背景下逐渐浓郁起来,慢慢的你已经不会特别在意两个主人公到底是在说什么语言沟通,心灵的直接沟通早已消除了语言障碍。
无论是听他们说英语还是在说中文,都很自然,都很舒服。
关于剧本创作。
作为一个主题先行,一个关于5·12大地震的电影,导演许秦豪(也是这部电影的编剧)没有像他以前电影那样把爱情作为一个很纯粹的命题去讨论,而是加入了灾难背景,硬性的加入了一些条条框框,限制了编剧的自由发挥,但这样的设定不一定就是坏事,就像中国古代的律诗一样,待着脚铐跳舞,也是别有一番风味的。
给我的感觉是,镣铐没有成为他的限制,而是被他巧妙的转化为叙事工具,水到渠成。
关于成都。
看完电影后,一些本人来自成都的观众觉得电影里描绘的,和自己认识的成都差别非常大,简直就是另外的一个城市。
其实这个问题是一个导演拍摄非本国题材电影无法躲避的一个问题,或者对于那个城市的观众来说是一个电影硬伤。
很遗憾,对于一个生活环境与电影故事发生环境差别非常大的导演来说,要做大家都满意,太难了。
总结一下,虽然这部电影照比以前许秦豪的作品风格稍有变化,但是一个人要想变得不像自己真的很难,所以这部电影仍然深深的打着许秦豪的烙印,需要看电影的你细细品味,慢慢体会。
这部电影的上映日期是10年01月20号,前有《阿凡达》的炮火余威,后有《孔子》的围追堵截,这个时间点,一部需要静下心来仔细品味的文艺小品上映,真的生死未卜,但还是祝福《好雨时节》好运吧。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烛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大学时期互相暗恋的人在成都的春雨里,重逢,相恋,分开,等待。
我不想承认故事的剧情多么多么俗套,高圆圆的英语口语多么多么不美式英式。
锱铢必较,未必好事。
我只知,一场成都的春雨,让我觉得清新。
片中计程车驶过的地方还有灾后未被清理干净的废墟,有歪斜的大楼,还有永远定格在5.12.2:28的广场时钟。
一个伤痕累累的城市。
那年的地震,我们还高三。
教室的黑板上写着大大的距离高考还有XX天。
我还在校车上抱着课本喝着牛奶睡回笼教。
车上的广播里主持人用急切的声音播报着前一天下午的大地震。
所有的睡意瞬间消失,牛奶洒了满身。
而后全国都被浓浓的悲伤包围,举国降半旗哀思逝去的人们。
老师在课堂上讲到这些哽咽了,电视上郎永宁泣不成声。
大地生生裂开了一条缝,却是很多人再也无法愈合的伤口。
may的丈夫死在这场地震中,可是一年后在中国竟然又遇到了东河。
高圆圆短发的造型真是美。
干净,清新。
说话的时候微微的仰着头,漂亮的下巴,有好看的弧度。
那双眼睛,满满的都是话语。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说的便是这样的女子了。
穿着水墨暗花的连衣裙在一群阿姨奶奶中跳社区舞蹈,笑的灿烂如花。
穿着工作服坐在回廊的阴影里,短发随风飘动,我似乎能听见风过的声音。
在回廊里,在藤萝间。
不疾不徐,从这一头到那一头,穿过你的指尖她的发。
吹亮了整个春天。
即使东河知道may有丈夫却又不知真相犹疑时,转过头,may都有好看的嘴角。
可是,5.12那天对着丈夫的遗像,穿着一身黑裙,抱着肩膀哭的像个不知所措的小孩。
满身的悲伤。
导演选择这样受伤的城市却拍了这么清新的电影。
成都古色古香的街道里,傍晚的小巷,杜甫草堂。
雨淅淅沥沥的下在了每一个地方。
下在了重逢后互相恋着的情人心里。
东河最后还是回了韩国,这并不是结局。
相爱的人,又遇上了,怎么可能那么轻易就断了呢。
故事的最后,东河挎着包在杜甫草堂门口看着may推着他送的那辆黄色的自行车跨过门槛,向他走来。
黄色,暖色。
初见面时东河责怪may怎么会把他送的黄色的自行车卖掉,可是他还是跨洋越海的送来了一辆一样的自行车。
如此,好雨知时节,来的正是时候。
所以,这难道是一部为了纪念汶川地震而拍摄的超长公益片吗?P.S. 计划明年春天去一趟杜甫草堂。
轻轻柔柔,一如片名适合这个春夏交织的雨夜。杜甫草堂,大熊猫,四川话,广场舞,肥肠粉,老字号火锅,成都的一切和杜甫的诗贯穿始终;看郑雨盛走过我熟悉的地方吃我日常的食物真神奇。电影很美,意义也很温暖,512地震一周年,爱能抚平一切伤痛,没有不会好的疤。p.s 郑雨盛真是天生演员,中学学历还能把全英文台词说得这么有氛围,相比高ㅇㅇ的口语和演技都很赶客,浪费电影配置。
2.5★
没大家说那么糟糕,至少在熟悉的场景,感觉很好。。。第一次下雨的小卖部很惊喜,经常去那里买冰棒,汗。。。
小清新,感觉不错
许秦豪越拍越烂
11040.高圆圆的英语伤不起啊......╮(╯▽╰)╭
失望了 每一部韩片中的中国不一定都要很丑
记忆硬生生的卡在中间。
特写和配乐完全掩盖了毫无意义的剧情
许秦豪的力度没了
高圆圆一天糊涂的演技犹如她一天世界的英语````都没棒子发音好.才意识到完全不记得她有演过啥很出彩的角色`` 看都看不下去
给点专业精神好不好?
多大点事!真不值得拿出来说
你两的爱情和四川地震扯犊子关系啊 死有很多种死法 没必要老拿地震来说事啊
高圆圆的英文怎么讲的比韩国人还差…此棒男满有爱额~
就让高圆圆那蹩脚的英文折磨死我吧~~学学人家李冰冰撒~~
节奏慢 一直带着对高圆圆角色的疑惑 不过故事感觉还是挺美的
生硬!!
为草堂加1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