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探讨媒体,司法,和个人关系的影片,看完之后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愤怒和难过,社会舆论创造英雄和毁灭英雄的门槛太低了让我愤怒,无良媒体为了流量把未经证实的情况放在头版头条,口口声声说自己只是在报道事实令人啼笑皆非,恶心(让子弹飞);一个充满正义感的人被无端质疑让我难过,电影后段的一个情节,联邦调查组询问理查德“为什么炸弹爆炸时你刚好在安全的地方?
”这句话既可气又可笑,理查德的回答是:“我只是在做好我的本职工作,你们有什么证据可以指控我吗?
我不知道下一次某个保安看到可疑包裹还会不会去上报,因为他们不想成为下一个理查德。
” 不可否认,电影刚开始时塑造理查德角色性格的时候,成功的让我对他抱有偏见,一直持续到爆炸发生时,都让我对这个角色抱有过度泛滥的正义感的偏见。
但是看完后又会想到剧中的几个细节,给孕妇和警察送冷饮,争吵后给母亲道歉,面对媒体沉稳应对,与其说理查德是一个过度正义的人,不如说他是一个老实善良的人,在爆炸发生后媒体将他塑造成英雄为他出书,但接踵而来的是调查组对他的质疑,以及无良媒体的虚假报道,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就这样扣在了理查德的头上,这个发展趋势实在是充满了讽刺。
很多人无法理解为什么女记者会在发布会上流泪,不排除剪辑的锅,我觉得是被那句“我并不是需要你。
”把骄傲的不可一世的她狠狠的拉回了现实,谁不渴求真相,在发现理查德根本没有作案时间后,听到联邦调查组说他有同伙时,我觉得她能感受到这只不过是调查组的挣扎罢了,电话亭这个细节已经在剧中多次出现,但是调查组选择忽视,因为我认为你存在问题,你就有很大的犯罪可能。
只记得自己的偏见,却从未把理查德平时里善良正义的品行纳入参考。
最后这位警察还在怀疑直至六年后真相水落石出,他们的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理查德一家的命运,就像特百惠上的笔迹,不影响使用但确实存在。
看完之后让我想到了两外两部影片《狩猎》和《我们与恶的距离》这部电影好像就卡在这两部片子之间,没有狩猎悲哀,没有恶距离黑暗,在两部片子之中达成了平衡,让我反省和思考,庆幸我们的生活中没有这种情况,至少主流媒体不会将一个未经证实的信息发布,即使发布也会迅速做出纠错声明,但更应该思考的是我们每一个人,这部片子省去了民众对于男主的看法,剧中没有过多的情节来表现民众对他的认知,但不影响我们思考,对于网络信息一定要让子弹飞一会儿,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马丁路德金曾说:“手段代表着正在形成中的正义和正在实现中的理想,人无法通过不正义的手段去实现正义的目标,因为手段是种子而目的是树。
”带着偏见去执行所谓的正义的人必将被人民所不齿无良媒体和不公正的执法者以及键盘侠。
整部电影看下来,我都不知道电影的重点实在表现什么。
现在老美因为言论自由也仅仅敢通过几个玩笑调侃了是吗?
电影花了大量的篇幅将朱维儿刻画为一个人畜无害的傻白甜,而联邦调查机构却花费花费大量精力对其进行调查,片中却只通过喜剧的桥段来表现将其列为嫌疑人的原因,这无疑造成了观众在这一事件中对政府部门的偏见。
其次就是剧情方面对人物和事件的表现有问题,演员的表演在这种剧情框架下变得尴尬无比,包括一些喜剧情节。
片中几个部分情感转换问题很大,比如说律师和朱维尔之间的友谊、女记者的洗白、朱维儿在最后的突然硬气以及接下来强行上配乐煽情,都很突兀。
其中法庭上朱维儿母亲那一段将全局的尴尬推向极点,如此尴尬不合理的情节强行飙泪,本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的提名当之无愧。
东木老爷子带着他稳健平和的叙事风格又向我们走来了!
学期末考完试去看的大银幕。
巧的是那个学期开学前和同学看的第一部电影正好也是老爷子的—《骡子》。
有种一个轮回结束的感觉。
当时姬友想看紫罗兰永恒花园,被我无情拒绝了。
其实就是想骗我姬友去看这种现实题材然后听她说话哈哈哈哈~我就知道她看完一定会有话说。
她看到的细节很多,不见得都是创作者的本意,但还挺有趣的。
大家好像都看的是无良媒体和缺德FBI对善良民众对迫害,姬友却指出朱维尔缺乏主观能动性,沉溺于自己所谓的正义感,变得盲目,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没有去想怎样高效地解决问题,只是幼稚地做着符合自己心目中英雄形象设定的事。
他偶尔听律师的话只是因为他是唯一看得起他的人,他最终爆发的动力基本来自于母亲的崩溃。
没有母亲和律师支持的他大概率是一个废人。
她说,看电影时你也许会同情他,支持他,但是如果你身边真的有这么一号人,你会把他当朋友吗?
姬友比较喜欢的还是Sam Rockwell的律师,从头到尾都在冷静思考积极行动,同时也是不畏强权的斗士。
理查德·朱维尔:我能问你们所有人一个问题吗?
特工肖:天啊,什么问题?
理查德:你有任何证据针对我吗?
我是说证据,比如,我妈妈特百惠上有任何痕迹吗?
或者你在她公寓里,找到任何制作炸弹的材料吗?
或者你们找到什么……沃森·布莱恩特:嘿,理查德,我们不需要自愿……理查德:不,如果我要说话,我就要说这个。
我走进来,看着……你们窗上的圆形贴纸(联邦调查局徽章),我在想……我以前常想去联邦执法部门——一个人可以渴望最高使命的地方。
我不确定我还梦想在那工作了,知道吗?
经历这一切后不会了。
那晚我做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一些人因此还活着,你觉得下次某个保安看到一个可疑包裹,他或她还会上报吗?
我表示怀疑。
你知道吗?
因为他们会看看,然后想:“我可不想成为又一个理查德·朱维尔,所以我还是跑掉算了。
”那样的话如何给任何人安全感?
你们可以继续跟踪我,做你们该做的事,我可以忍受,但我知道,你们在我身上花的每一秒钟,都是没有用在抓捕真凶上,就像沃森说的,“如果……如果他再次作案会怎样?
”所以,你们有任何想指控我的罪名吗?
你们能吗?
(特工们沉默)那么,我觉得是时候离开了。
本文发表于《上海电视》2020年1月某期。
如需转载,请一定联系本人、一定注明、一定附上豆瓣链接!
-光看电影介绍,就知道《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之前的《萨利机长》是一模一样的叙事路线,于是观影时我就默默等待被权力阶层诬陷的“一日英雄”朱维尔最后的爆发与逆袭,剧情果然和我的猜想一致。
但萨利机长是汤姆·汉克斯饰演的中产精英,而朱维尔却是失意、志坚的白人贫民,这就使人在观影体验和内涵获取方面产生差别。
朱维尔从外貌到言谈都看起来智力不高,但善良淳朴,毫不让人讨厌,甚至可能生出几分保护欲,所以会令山姆·洛克威尔饰演的律师布莱恩特和凯西·贝茨饰演的母亲——本片演技动人的两位——深深爱惜他,观众也认同他不会是反社会的炸弹投放者,希望看到政府和媒体还他一个清白。
但朱维尔本人却是以保护他人为己任的理想青年。
电影从一开始就塑造出他相信公共权力机构、完全按章程办事、老实到死板、忠于职守的性格特质,这既是他丢掉包括警察职位在内的一系列工作的原因,也是他发现炸弹的原因,甚至是他不受某些人欢迎并遭到联邦调查局怀疑的原因之一。
这样一个人对权威机构从完全服帖到不再相信的转变过程,作为伊斯特伍德反体制思路采用的活体例证,就十分有力。
布莱恩特的立场,或许是伊斯特伍德本人的侠义牛仔派头,专业扎实,善待弱者,自由散漫,捍卫正义。
他的感情戏拍得淡而合理,女秘书一开始看不上他懒散颓废、不思进取的现状,朱维尔案唤醒他一贯反权威的斗志、保护无辜者的良知和正义感、作为普通人的生命力,而心怀正义、爱慕英雄的秘书自然爱上他,与之组建幸福家庭。
看,这依然是大男子老牛仔的思维。
另一个女性,以身体换信息的野心勃勃女记者,王尔德演来熟门熟路。
她发现如此简单就能证明朱维尔清白无辜之后,在新闻发布会留下忏悔眼泪,与其说是老牛仔的败笔,不如说是老牛仔对那种想当男人的蠢女人根深蒂固的大男子思维。
更愚蠢的当然是唯“自我”独尊的联邦调查局探员,他死揪朱维尔不放多少有点为自己在场却没发现炸弹一事找回颜面的心理。
想反,智力不高的朱维尔的独立思考能力竟被高压激活了,律师眼里的不懂事小孩子,忽然不再“为体制着想”,能够理直气壮为自己着想,走出那个禁锢他思想的房间。
至此,在《萨利机长》之后,将匕首投向更为广目标——政府机构和全媒体——的老牛仔,也完成了他的又一次政治呼吁。
摘自letterboxd用户matt lynch:“Probably my favorite from the Late-Eastwood Heroism Project, mostly because instead of focusing on the trials of law enforcement or military service or even SULLY's simple grace under fire, this is just about a culture of unending cynicism and mistrust and anger. Everyone's looking to poke holes in Richard, everyone is convinced that he's too dumb, too fat, too fucking polite to be anything other than a shifty weirdo at best, a mass-murderer at worst. Plenty of material for both sides of the Clint divide to chew on here too, including a maybe-problematic portrayal of women, a self-interested and inherently deceptive media landscape, some hypocrisy re: law enforcement, and even the prominent placement of a few Confederate flags, but I submit to you that it's all of a piece given Eastwood's career-long infatuation with subtle gradations of virtue (or lack thereof). Also Paul Walter Hauser is very goodhere.”
文/铃鼓先生公众号:抛开书本(paokaisb)毫无疑问,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是高龄高产高质量的导演,近年来以每年一部的速度产出优篇佳作,称其为“活着的传奇”毫不为过。
作为“好莱坞最后的右派”,也许正因为他,好莱坞才保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多元”。
去年的《骡子》,实在抱歉,理应是进入各种年度榜单前列的作品,老年的伊斯特伍德对剧本、镜头以及导演相关的一切的控制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精通用电影讲述故事的技艺。
他并不试图追求新奇的形式,炫目的镜头,或者是故作深沉的艺术式的表达,他更看重通过电影来言说,他保持着对现实的关切,并始终有着呼之欲出的态度。
因此,看完老爷子的电影有种令人惬意的“饱腹感”,不仅所有期待都被满足,但同时需要时间来消化它们理解它们。
1月10日上映的《理查德·朱维尔》,国内译名自作多情的对主题进行了解释——《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这真是愚蠢至极的行为——原本的片名并没有“哀歌”,整个电影看完似乎理查德并没有多么哀伤,也没有谁为他唱响哀歌。
我不得不展开这样的推测——自《萨利机长》后,国内不断上映老爷子的作品,而其它优秀的导演鲜有这样的待遇,是不是恰好是因为影片中透露出的“保守”的立场是“安全”的。
值得指出的是,这样的作品针对的是大洋彼岸的现实状况,是对此对的某种“修正”,在国内的语境当中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但不管怎么说,能在银幕上看到这样的佳作,的确是观众的福分。
《理查德·朱维尔》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第一个发现在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百年公园内的炸弹的人,从英雄到嫌疑犯,最后洗清罪名。
令人惊讶的是,这样一个几乎可以说是平淡的剧情,观众能够从好几个角度去理解去获得启示。
显而易见的是,体制的腐败与媒体的进击,正如影片中母亲哽咽着所说“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抗着世界上最强大的两股力量:美国政府与媒体”。
前者几乎可以说是“老生常谈”——大量的影片把这作为一个元素,这在荧幕上并不少见,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真实事件改编,当庞大的利维坦想要碾压个体时,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而后者关于媒体的探讨,也不乏佳作,比如《夜行者》,它们都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媒体追去的不是真相,而是热点流量。
而真相总在各种信息的激荡中慢慢沉淀,这也就是常说的“让子弹飞一会儿”。
那么,在事件爆发后不久的时间里,各种流言实际上是正常的情况,也是挖掘真相的必由之路。
这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媒体争相的报道引导的舆论如果给调查施加了外力,这可能产生连带的伤害。
《理查德·朱维尔》很好地展现了舆论胁迫权力机关的后果,后果便是对个体的侵犯。
媒体、舆论、权力机关,通过层层的传递,等到调查出现纰漏时,早以无路可退。
记者与调查人员的交易,不管真实与否,可以视为戏剧化的处理,它们成为了共犯与同盟。
我们从影片中看到FBI明明发现了问题,却也不得不要一股脑地一股脑地调查下去,一方面是要掩盖交易这回事,另一方面,承认自己错了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对一个人来说况且不易,何况是一个臃肿的机构。
这并不是在为之开脱罪责,个人无论怎么做那叫做自由,而权力机关则不能。
本片最大的看点是具有强大的移情作用的主人公。
这个人物高度还原,据说连走路的姿态也是模仿了原型人物的。
片中在快速剪辑的镜头中,有一份报纸的标题为“罪人?
圣人?
”,这几乎是这个人物最为核心的描述。
我们回到他的嫌疑被洗清前,这不像是一个正常人,说理查德劣迹斑斑也毫不为过。
这是他被怀疑的理由,但也是他能够发现炸弹的原因——一个爱管闲事的人,一个过于热心的人,一个践行正义的人,哪怕这有所冒犯。
我不禁感叹,蝙蝠侠一样的人物是真的存在啊,理查德和蝙蝠侠的精神气质是一脉相承的,打破边界又捍卫秩序,背负骂名却坚守希望。
他虽然没办法解释自己为什么离开离开了辖区而毫发无损,而自己的同事却受伤,但以他的人物性格,遭受如此的怀疑,如果可能,他甚至可以牺牲自己而换取别人的周全。
可惜他不能。
罪人!
理查德这一人物形象最最动人的地方在于,任你如何诋毁他,戏弄他,他始终在对正义对权力机构抱有希望,甚至是到了偏执的程度。
调查人员想方设法地想要诓骗理查德,而他基本上是完全配合的。
影片最后,哪怕他经历了如此荒唐的一切,仍然披上了制服,成为了警察。
真正的信仰不是坚如磐石,而是久经风浪而不倒。
圣人!
为此,他和律师发生了分歧,而理查德给出了他自己“不长记性”的原因——我就是我,你就是你,我不是你,所以我没法闭嘴。
自此,律师不再为此阻拦他说话了,因为他道出了这个国家赖以强大的原因——尊重个体,包容异类。
毫无疑问,理查德是罕见的极有说服了的自由主义荧幕形象。
影片虽然说着要“反击”,但似乎并没有什么高明的手段,这是尊重现实的表现,弱化了戏剧性。
而影片的高潮,是理查德一段直击人心的质问,这显然是要满足观众对于胜利的期待。
而事实上真正的胜利是很多年后,多年后的真相揭晓成为了影片的尾声,可见导演也并非是对事实的简单罗列,这种创造性的事件选择,正是导演最为核心的能力。
最后,祝福东木老爷子!
添加微信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疫情在北美持续爆发, 整个电影行业都面临着停工, 有些电影的上映被无限延期, 有些电影选择跳过院线,直接转向了流媒体。
在有限的选择中,有一部今年必看的美国电影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2019)8.22019 / 美国 / 剧情 传记 犯罪 /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 保罗·沃尔特·豪泽 山姆·洛克威尔
电影海报今年已经九十岁的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可以说是当代劳模, 依然有着旺盛的创作欲, 在拍出了《美国狙击手》、《萨利机长》、《15时17分,启程巴黎》一系列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之后, 把目光投向了矛盾更为激烈的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爆炸案, 影片在去年12月上映之后占领了北美圣诞档,在观众中收获了极高的评价,获得了烂番茄77%的新鲜度和96%的爆米花指数。
rottentomatoes.com今年1月又在内地院线上映,至今保持着豆瓣8.2的高分, 这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
故事是基于美国调查记者玛丽·布伦纳于1997年发表在著名生活杂志《名利场》上的同名报告文学《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报告文学《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主人公理查德·朱维尔是亚特兰大奥林匹克公园的一名普通保安, 在巡逻时发现了可疑的背包, 于是立刻组织疏散人群, 避免了更大规模的的人员伤亡, 于是,朱维尔一夜之间成为了英雄, 但是,为什么要叫「哀歌」呢?
不幸的是,没过几天,他就从人人称颂的英雄变成了爆炸案主谋的嫌疑人。
而这一切的源头就是FBI对理查德的调查和怀疑, 由演员保罗·沃尔特·豪泽 (Paul Walter Hauser)饰演的理查德,表面上看起来憨厚老实,其实性格和生活上有很多问题, 比如,曾因为肥胖被歧视、和母亲同住、制作过炸药、幻想成为警察等等,
理查德(保罗·豪泽饰)而此时毫无头绪,找不到任何嫌疑人的FBI探员, 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 仅凭犯罪侧写就把他锁定成了头号嫌疑人, 开始自圆其说,过度解读他的一举一动, 比如, 他没有足够的时间从电话亭回到公园,所以一定有同伙, 为了破案,执法者究竟还做了些什么呢?
就算之后知道了他是清白的,仍然将错就错, 千方百计诱导他签字、录音, 甚至把正在调查朱维尔的信息走漏给了记者,
就这样,导致后续事件滚雪球般迅速发酵, 为了报纸头条可以不顾一切的记者凯西·斯克鲁格斯, 不仅侵犯了朱维尔的隐私,检查他的税务记录, 还曝光了他曾经收到过的处罚,从而借题发挥, 引发了各路媒体对他的妄加猜测, 甚至日夜围堵在理查德家门口,对他和母亲的人身自由造成巨大的威胁, 记者凯西收获了全报社的掌声, 却为了制造热点把朱维尔推向风口浪尖。
「反转」比「英雄」更有吸引力, 所以真相真的重要吗?
在媒体飞速发展的当下, 一件小事可以被无限放大, 媒体为了引导舆论可以不择手段, 而舆论也严重影响了人们对一件事情的判断, 媒体,无疑成为这场冤案的最大助推手, 也成就了这个时代的哀歌。
朱维尔原型 影片的特别之处在于, 把重心放在了主角朱维尔在事件发生后的经历, 情节紧扣他矛盾的性格和跌宕的际遇, 朱维尔并没有在爆炸中受伤,却成为了第113个受害者, 然而,在权力和舆论的双重打击下, 始终坚持着他的人生观,努力捍卫自己的正义, 最终,以一人之力对抗强大的舆论力量。
影片结尾以朱维尔振奋人心的发布会演讲, 展现了一场非常强有力的反击。
电影把每个角色都塑造得丰满立体, 朱维尔最后能成功证明自己的清白, 还少不了辩护律师沃森·布莱恩特和自己母亲的帮助。
律师沃森(山姆·洛克威尔饰)与朱维尔不同, 他一开始就对调查人员毫无信任,甚至对司法系统感到愤怒, 影片也有他威胁FBI探员、去找记者理论的场景, 而他办公室反复出现的“I fear government more than I fear terrorism.” (相比恐怖主义,我更害怕政府)也似乎暗示了导演想要表达的主题。
律师沃森 他对朱维尔的信任和追求真相的精神, 也让他成为朱维尔在舆论爆发之后唯一的希望, 在他的建议下,朱维尔还顺利通过了测谎仪的检测, 最终实现了自我成长。
奥斯卡得主山姆·洛克威尔施展出作为演员的可塑性, 在律师这个角色上展现了惊人的魅力。
同样作为“老戏骨”的凯西·贝茨也发挥了绝佳演技, 她扮演的母亲波比·朱维尔(凯西·贝茨饰)作为爆炸案的第114个受害者, 始终相信并支持着朱维尔 --“我不知道如何保护你”, 发布会上为朱维尔辩护的发言也让人动容, 她也因为这个角色拿到了2020年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的提名。
再说影像风格, 影片运用连贯性剪辑, 给人流畅、舒适的观感, 同时利用了光影, 比如, 在朱维尔、律师和两名FBI探员同时出现的镜头中, 灯光主要关照的是朱维尔和律师, 让观众更集中关注场景中重要的焦点,
有趣的光影而此时,探员一面逐渐模糊,处于画面的次要位置, 这一段也是朱维尔第一次对FBI探员进行反击。
拍摄这部影片时已近九十岁的伊斯特伍德, 以平稳的拍摄手法有效地传达影片主题, 观点犀利,态度明确, 就像平静中给人的一记重拳, 借朱维尔这个角色, 无情地指出新闻媒体和执法机构在“舆论法庭”中扮演的不光彩角色, 映射整个现实社会,有着强有力的现实意义。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不仅仅在于他作为个体被侵犯的尊严, 甚至即使这样依然选择屈服, 更在于当下被媒体、公权所扭曲事实,蒙蔽双眼的整个社会。
经历了88天后,FBI正式终止了对朱维尔的调查, 而最后的最后, 真凶也浮出水面, 爆炸案的真实起因, 其实是基督教恐怖主义成员埃里克·鲁道夫, 为了表达对克林顿在堕胎议题上立场的不满, 安置炸弹企图阻止奥运会的进行。
而此时早已没有媒体的身影, 失去热度的真相已无人关心。
这个社会, 只有掌握了话语权的小部分人才说了算, 就像电影最后理查德所说的,
那么同理,到底还该不该去扶摔倒的老人呢?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讲的是一个崇尚公平正义崇拜执法者的“小人物”预警了亚特兰大奥运会上炸弹装置而被奉为“大英雄”,然而剧情陡然反转,嫌疑犯迟迟未落网,期间朱维尔本人的一些个人性格特点问题被无限放大,曾非法拦停高速公路上飙车、冒充警察非法逮捕涉事者、非法搜查酗酒学生宿舍等等,还有收藏枪支和每次事件纪念品的爱好,最关键的是他完全符合犯罪心理侧写师的描述,被当成了头号嫌疑犯。
就这样他当了3天的英雄,遭受了88天的误解诬陷和折磨。
联邦调查局和无良记者联动,非法诱供、施加舆论压力,让这个普通的家庭受到重创,只有朋友沃森(律师)和妈妈相信他,在他们的据理力争和不放弃下,终于排除了朱维尔的嫌疑,但造成的创伤正如那些被搬走的家具上面油性笔留下的印记,擦不掉忘不了。
朱维尔最后与联邦政府官员的对话耐人寻味“请问你们有起诉我的证据吗?
我曾经以为联邦执法政府是一个人渴求的最高使命了吧?
但现在我不确定了,那天我只是尽了自己的职责让更多人幸免于难,你认为安保人员下次看到可疑包裹时还会再上报吗?
他们只会想到赶紧跑吧,不然就是下一个理查德朱维尔了。
”当一个政府失去公信力,当媒体发出偏颇失真的声音,当社会公民失去道德感,这难道不是这个国家的和文明的“哀歌”?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让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故事”了,更多的是对于司法执法媒体三方的思考:司法部门欠缺职业化素养,从“结论推导证据”,才会有朱维尔非常人的思维举动都被认定为“罪犯的标配”;执法部门摈弃公平正义,才会有诱供等非法手段去向大众交代;而媒体只注重热度和噱头,才会混淆视听甚至利用“人血馒头”获取关注。
到最后,受伤害的还是朱维尔们,所有人都欠他一个道歉,虽然道歉没有用,但总比人心在这样的国家体制治理下腐朽沉沦好,说是“哀歌”,其实更多的是“警钟”。
看完后我久久不能平静,其实自己很少主动去看一些社会意义的影片,也很少透过那些民生热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思考,相较而言菌菌在这方面做得很好,确实值得我学习,他会持续关注社会热点事件,会在微博为不平的社会事件发声,即使微弱但有力,正如鲁迅先生所讲“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我们不可以简单将一件事付诸于可怜同情的情绪,更多的应是对于事情理性分析后的正确思考,“能做点什么能让自己他人及社会变得更好?
哪怕不能当建设者,也坚决不当误传者和误导者,“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
看这部电影之前,我是抱着一种看悲剧的心态来看的。
我特意把这部电影放在近期观影列表的最后,我特意挑了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特意在抱餐一顿心情愉悦的状态下开启这部电影。
可能因为我心太软,忍不了看悲剧,毕竟都“哀歌”了,肯定惨。
但是,看电影的过程,是我不断黑人问号的过程?
这理查德哪里哀歌了?
他有一个爱他的妈妈,有一个真心对他的律师朋友,有一个不离不弃的发小,还有一个不操心不焦虑的乐观性格,简直是美国“肥猫”,人生赢家了。
再看他的遭遇,做英雄挺身而出,虽然中间被诬陷,但最后沉冤得雪,连诬陷他的记者都留下了忏悔的泪水。
并且,在被诬陷的过程中,身边的家人朋友,始终信任支持支持他,连诬陷他的人也一直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只有诬陷,没有“栽赃”,没有“屈打成招”。
故事的结尾,他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重新当上了警察。
所以?
“哀歌”?
哀在何处呢?
这不是合家欢的喜剧吗,主角实现梦想,连配角都抱得美人归,皆大欢喜,普天同庆啊。
不对,我眉头一紧,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仔细一想,这个翻译电影名字的朋友,有点东西。
仔细想一下,对于主角来说,是喜剧,对于电影中的其他人来说,是一场悲剧,这场悲剧不仅由他们的遭遇来演绎,也由他们的人性来诠释。
FBI的肖恩探长,以为这个案子是个香饽饽,第一时间把案子抢了过来,想要靠这个案子平步青云。
案件没有头绪的时候,突然天降线人,理查德的前老板来电举报;感觉这个案子马上就要顺利结案,又来一个火辣的美女记者投怀送抱。
简直是事业爱情双丰收,铁树又逢第二春。
但大喜之后的大悲,总是最熬人的,春风得意的肖恩探长,费劲心机折腾了半天,把时间全耗在一个错误的嫌疑人身上,最后只能灰头土脸,黯然离场。
他最开始的一切梦想:破案升官当神探,一个都没有实现,电影没有交代他的结局,但结局想必也是仕途尽毁,抱憾一生。
报社女记者,自诩八面玲珑,黑白通吃,为了要信息,不惜用自己的身体来交换。
她身上是有一股韧劲的,当男主律师一遍一遍的赶她下车,她都能够厚着脸皮赖着不走。
这股韧劲,这股子非要出人头地非要“成功”的韧劲,让她得到了内部消息,让她收获了办公室里所有人的掌声,让她似乎以为自己走向人生的巅峰。
可人生就是这样,巅峰后面,必然要有一个低谷,后续的发展不断打脸,案情毫无进展,接着被律师上门当众羞辱。
从一个掌声中的明星,成为一个被围观的小丑。
最后她忏悔的泪水,也不能挽回她最终落寞于职场的宿命。
是的,这是一部悲剧电影,这是一首哀歌,只不过这个悲剧不属于男主,这首哀歌不为男主而奏。
那肖恩探长、女记者的悲剧遭遇,其根源在哪里?
上面我说了,因为他们的人性,因为他们的三观。
康德说,人应该是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
探长和记者的悲剧命运,也许就来源于此,他们把人当成了手段,而不是目的。
在他们眼中,男主是他们破案升官的砝码,是他们出新闻抢流量的工具,而男主到底是不是清白的,男主到底是在想些什么的,男主的痛苦、气愤,他们都不关心。
在他们眼里,理查德·朱维尔,只是一个名字一个代号一个物品,但并不是,一个人。
他们这种对于人的态度,直接导致了他们的悲剧的结局。
有意思的是,越是把人当作手段的人,往往有一种韧劲、有一种执着,这种韧劲和执着在其他场合可能会实现成功,但是对于这种把人当作手段的人,悲剧命运是早就注定好的,韧劲和执着只会加速悲剧的发展。
东木导演,作为世界上最年长的导演,他经历了人生的一切,看透了人生中的一切,他的电影中也往往带有一种充满人生经验和人生哲理的厚重感。
这一首哀歌,看起来属于探长和记者,在探长和记者的背后,那些同样把男主作为谈资、封为英雄、踩在脚底;那些同样把一个人作为手段,而没有真正去关注人、尊重人的政客、明星、以及每一位吃瓜群众来说,这一首哀歌,也为他们响起。
拖沓了点。
李文亮的哀歌 2020.02.07
感谢电影,能够让那些深埋井底的冰冷孤独得以重见天日。平淡、平和、平稳,平凡,是荣誉感和责任感驱使他乐此不疲地奉献着过剩的热情与精力,无论如何都不应该让正义与善良变成让人们敬而远之的东西。很好的故事,本报以非常大的期待,但紧凑感却远低于预期,甚至连海报表现的张力都没能达到,本应体现出的多方面的压迫力却没能使观众感觉出什么力道。人物形象塑造得不够饱满凝练,角色关系处理得也比较松散。就算是想要写实地呈现小人物在大事件和国家机器面前的渺小无力感,老爷子也拍得太无力太洒脱了。曾经总是演小辈和跟班的山姆·洛克威尔终于也能作为更加沉稳老练的人给予他口中的孩子依靠了,真是令人感叹。
很机械,人物不及前几部,凯茜那条线烂得如此肆无忌惮还能提名女配,真是呵呵哒
特别喜欢这个细节:FBI宣布理查德“不再是怀疑对象”之后,把他家东西一箱箱搬回来,母亲拿起箱子里的杯,杯盖上有人用黑笔粗暴地写了一个画圈的38,是物品编号。她用手指抹了一下,没擦掉,苦笑——有些东西,还是抹不掉了。写那个数字的人只是照章办事,他不会考虑用不可擦除的笔做记号,会给别人带来什么情绪上的伤害。母亲和女记者在发布会上的眼泪太没必要,那场戏不喜欢。确实是受冤了,就更不能拍这种哭法,太平,太意料中。洛克威尔的戏已经长到身上,一百个赞。
算是近几年来东木老爷子难得的水准之作,上一部还是四年前的《萨利机长》。总体而言,前半部更好看些,后半部稍微缺乏一点点新意。老爷子的政治立场还是一如既往地清晰可辨,但哪怕你不尽赞同,也不得不敬佩他对于自己心目中最核心的美国价值观的坚守。再退开一步说,这种分歧如果不说更深刻的话,那起码也会比流行于当下的那许多矫揉做作、徒有其表的纷争拥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既然要这样拍。至少得把人物都写立体点吧。
主角一点都不可怜
还能再蠢点吗?一百块钱都不知道还了?
被Gov伤过还能继续信任真是不容易,但Richard 就是这样一个单纯到有点傻的人吧。可怜又可气。(有这种客户会被气死)
“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
黑克林顿黑黑人黑女性黑同性恋黑知识分子黑媒体都不是事儿,尽管观感相当不错,但两位男主走进报社紧接到发布会再到FBI三场戏让整个片子垮了,破坏了全片的压抑观感。比骡子好的地方是人物塑造,一个想进入体制的爱国者的颠覆,个人与体制的关系问得好,对公权力和第四权力的滥用批评得好,对制度的自我检查和纠错歌颂得好,不如骡子的地方是全片调性前后割裂,四舍五入和骡子一样打个三星吧,毕竟老爷车和不可饶恕也就是四星而已,伊斯特伍德始终忠于自己的阶级立场,捍卫自己的价值观,对主流毫无谄媚,固然值得尊敬,但我也无法照单全收。观影时忍不住诘问自己,被这样一个人物打动的观众(我),会在现实中对这样"white trash"有任何好感吗,东木讽刺的人里,大概有我一个。山姆洛克威尔真好,喜欢他那条从受挫虚无到重振精神的副线
可以想象这个本子交给韩国商业片导演或者文牧野们会呈现成什么样吗?无法想象吧,我想这就是我喜欢东木老爷子的原因,也是我喜欢麦克·华莱士的原因。
没看到怎么扭转局面的,就“嘴遁”好了?jh再就业失败(dondrapper永不吃瘪)。
片场大概是老爷子最好的归宿了吧。
8.5 酒吧里蓝红对立的配色,门上FBI标志反射着那些“正义之人”的被质问后的落魄......老东木的调度总是能不经意间令剧作升华。与其说稳,更应该是完美。他实在太擅长拍人物了,就像朱维尔的枪法一样,枪枪精准的“戳中”靶心,仅仅开场的几分钟便已经将两位主要人物立了起来。题材本身就足够有力,但没有老东木,它无法如此具有“生气和活力”,教科书一样的群像刻画、氛围与节奏的把控,他绝对是在世最称得上大师的导演之一。
几近满分。东木于二十一世纪这糟糕的第二个十年的尾声发出了自己的最强右翼宣讲。理查德·朱维尔不再是士兵、机长、官员、罪犯,而是一个最普通的人,甚至形象欠佳、背景灰色、生活保守、处事粗糙,东木以此人物为石子,以此事件为弹弓,从最底层射穿了上层建筑的玻璃。保守派维护本能的善意与真情,即使留有被反攻倒算的弱点,也毅然诚恳昂首,坚守真相和尊严。成群结队的媒体与政府调查员,是这个虚假民主先进时代的丑恶嘴脸,带给众生的并非平等博爱,而是群起而攻之的污蔑征缴,东木对他们的态度,是放弃的,这是一个九十岁高龄的斗士所做出的抉择,并在又一个十年新纪元即将开启之际,将这呼声传递给下一代。
跟萨利机长一样属于东木带你看懂美国系列的。伊斯特伍德正常发挥,没什么惊喜但也绝对不会让人失望,写人叙事都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准高效,一个废镜头没有。凯西贝茨扮演的老母亲太好了,无论是喜是悲,看到她出场我都想哭。现在每次看这89岁的老爷子的新片都满怀感恩啊!
这要换成有的国家早枪毙了
男主在短时间内连续塑造了两个外在相似但内在相反的角色,一正一邪(我就是因为看了tonya对那个催眠自己是FBI的死胖子印象深刻才来看的此片…),如果此片其实开机已经数年…那他就是同时用同一套方法吃了两条片,感觉捡了个大便宜啊…可惜我估计这辈子都不会对东木的美式小人物主旋律戏剧大片有任何感觉,话说东木其实是支持体制的共和党吧?(对此人无感并无了解但怎么越看越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