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土的掉渣的电视剧《老农民》热播,我在网上下载到手机里从头看到尾,看到后面感觉有些不太贴近现实,牛大胆开办面粉厂、养猪场、狗儿去俄罗斯租地种地,这些好像我在农村生活的时期都没有遇到过,难道农村生活现在真的这么好了,个人观点不太可信,我所知道的大部分农民的生活还是很辛苦的,很困难的。
不过随着国家建设,经济发展,农村生活确实比以前生活提高了,那是因为中国总体的生活水平提高的缘故,城乡差距在逐步缩小。
相比于本山大叔的农村戏+,陈宝国和冯远征主演的这部《老农民》贴近生活,靠近现实,不像本山的《乡村爱情N……》没完没了的演的都是像赵四饰演的刘能,谢永强他爹那样农村人的愚昧、无知、爱占小便宜、好吃懒做耍小聪明的“农村人”形象。
这部电视剧更多的是展现出中国农民那种坚韧、不屈、勤劳、朴实的普通农民形象。
剧中的男一号:陈宝国饰演的牛大胆,牛大胆出身好,八代贫农,根正苗红,提亲时上地主马大头家借麦子还被万恶的地主老财给坑了,给的捂的麦子,使用大斗进小斗出缺斤少两,因为拿不出杨老汉要求的聘礼最终没能赢取牛莉饰演的杨灯。
也正是因为凭借出身好,牛大胆才能在后来历次的运动中挺过来,和上面不合理的名利要么明着干,要么暗着斗,不像马仁礼那样脑袋上时刻带着个“地主的儿子”的紧箍咒,每天早请示晚汇报。
牛大胆身上有一股倔劲,闹饥荒时为了守住队里仅有的麦种,自己饿着肚子拿把大刀瞪着个牛眼睛不管白天黑夜坐在仓库门口守护那点全队的指望——仅存的几袋麦种。
剧中牛大胆娶了三个媳妇:乔月、韩美丽、灯儿。
看来牛大胆在戏里也是艳福不浅啊。
戏的最后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和年轻时的最爱结成了夫妻。
要说他的这三段婚姻,前两段都是失败的,乔月和牛大胆完全是两个类型的人,牛大胆是下里巴人,乔月是阳春白雪,他俩婚姻的结合,就像是名贵西服搭配塔拉板子,不搭调。
后面的韩美丽和牛大胆可以说是在革命征途中并肩前行的好同志了,但是后来这韩美丽搞运动搞的走火入魔了,成天到晚干革命,在家还的装韩副主任,最后的结局也挺惨,直接一走了之在后面的戏里玩人间蒸发了,她也无颜面对麦香村的父老乡亲了。
最后的灯二和牛大胆年轻时就互相喜欢、爱慕,但是来自父母的阻力和其他种种的原因,两个耄耋的老年人在人生夕阳时期最终走到一起,也真是应了那句话:造化弄人,同时也算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牛大胆代表着中国最底层的农村干部,关心百姓疾苦,真正为农民办好事的好村长。
另一个男主角:冯远征饰演的马仁礼。
要说这位大哥可以说是生不逢时,生在地主家庭中,在北京受过高等教育,思想先进,本来琢磨领回个漂亮女子回乡继承父业娶妻生娃过悠哉日子,不成想变天了,一下子从资产阶级变成了比无产阶级还要第一等的——地主的儿子。
马仁礼是一个可悲的人物,尽管剧中的他不坏,善良。
但是就是因为出身不好,导致了他一辈子都是夹着尾巴做人,遇事不敢乱说话,装孙子,剧中乔月在家中问他这么些年你熬过来的法宝是什么(大概就这个意思),马仁礼一边喝酒一边说,最后说到:装孙子时候,马仁礼也是长叹一声,真是透着太多的辛酸与无奈。
马仁礼上过学,有知识有文化,遇到事情他总是眼珠子一转就会相出解决办法,满肚子计谋,在大胆遇到困难时候,他要么明着帮,要么暗着帮都给牛大胆出了不少点子,真正算的上一个好的军师。
从研制水车引水浇地、预报天气减少收获损失、借地种粮让大伙吃上饭、带领村民打渔贴补家用,马仁礼头顶着“地主的儿子”帽子,干的可都是“农民的儿子”该干的事情,这两个主人公的姓,一个牛,一个马,也代表了中国千千万万做牛做马辛苦劳作的老农民,他们坚韧、挺拔、不屈不挠的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精神非常可贵。
剧中还有一个角色,老干棒。
老干棒就是个老光棍,因为贫穷,年过四十还没有娶上媳妇,平时靠给人家磨剪子镪菜刀挣点零花钱,剧中总演他随身携带一个磨刀石,没事就可哪转悠问别人:“ 磨磨不?
”剧中他通过磨刀石认识了他的那个媳妇,后来也是因为磨刀石被韩美丽用大锤子砸碎,也彻底砸碎了他的信念,老干棒心灰意冷最后跳河自尽了。
老干棒是一个悲凉的角色,好死不如赖活着,在文革那个混乱的年代里,老干棒的自杀也是一种抗争,不过把自己的命搭进去我个人觉得犯不上,太有点想不开。
编剧高满堂这么写有他的道理,不过看到老干棒跳河自杀前把全村人的镰刀‘、菜刀都磨好齐刷刷的摆放在一起,我在心里真是狠狠诅咒了那个韩美丽,她的确是个杀人犯,他用大锤砸碎的不是一块磨刀石,是老干棒的精神支柱,老干棒就是这么崩溃的。
还有一个剧情能反映出老干棒的善良,在闹饥荒的年代里,突然他收到一个邮包,里面有花生、甜菜英子、干菜叶子什么的,后来他从信中知道是他那个和他过了一段时间的媳妇给他邮寄的感动的掉眼泪,但是他没有独食,他把花生米用小纸包包好每家几粒分了出去,在那个年代几粒花生就和现在的金子差不多金贵,老干棒的善良朴实在这里也能看出来。
(未完,待续……)
最近一直在看老农民,感触很深,所以想整理出自己的想法..农民从来没有使用文艺工具的能力,他们永远是被塑造的对象,以往他们作为喜剧形象去满足人们对农民的想象,因此老农民可以称为里程碑之作,它真实完整得再现了解放后改革前,在动荡环境下农民的艰苦历程..当那段往事被时代的车轮碾压成灰烬时,如今的提及与叙述,就成为了一种致敬..网上看过一评论,意思中国大量农民已经成为国家负担,自然是得到了众多有识之士的反驳,但近年来国家反复提及的城镇化,目的也就是减少农民数量,一部分人脑子里生出这种想法也在所难免..事实农民一直是社会的底层基石,社会的输血者,牺牲者..作为农民的一份子我们有责任去剥离农民身上的污名化..上面说自己是农民,其实说错了,我们顶多算是过着城市生活得农民,而农村也在不断地萎缩,消亡..以前城里上学,自己农村的可能还会自卑,来到城市说自己是农民却显得矫情了,农民是土里刨食,一手老茧,对土地饱含感情,我们带着农业户口,却走在路灯下,流连于商超影院,饱受物质欲望摧残..我始终觉得老农民这名字配不上剧中显示出的恢弘气势,但这个老字,表达的就是一种区别,一种过往,那就说说那些真正的农民,农民与土地的感情..一个人的寿命80年左右,这个时间跨度经历的社会变迁已经足够言说了,尤其是我们的父辈,相对而言我们的时代,除了充斥的浮躁已经不足尔尔了..解放前,村里有地主,地主是中性词,只是表明土体的所有权,一个村地主也不止一个,只是后来共产党划成分时,把村里地最多的定为地主,其次为富农..地主搞剥削的是有的,但不能一概而论,我曾外祖是地主家长工,干活踏实稳重,地主便把小我曾外租20多岁的女儿嫁给他,当时女的进门手上戴着七个镯子,地主虽是富足也是有人情味的..地主的土地一样是靠毕生努力打拼下来的..阶级固化后,仇富心理显现,我妈讲过一个笑话,四川一个地主叫穆二黑子,家底殷实,乞丐来讨饭,地主想给他吃了也要拉倒自己地里,乞丐吃过后赌气,憋住走到腿发软,拉完之后一打听,还是穆二黑子的地,共产党利用了穷人的这种心理,打倒地主,给穷人分地,穷人这是要乐到睡不着觉,翻身做主人..共产党的目的一是拉拢民心,准备抗战,二是收取公粮,积累资本..分到土地,我们父辈就全身心的把精力投注在土地上,对土地的感情也是日甚一日,那时吃不饱,土地赐予他们粮食,养活他们,也就成了他们的命..农村人每天七点半准时看天气预报,有时自己在讲话,不明所以,父母都会看着电视突然让我闭嘴,现在回老家,发现大伯一家还是到那点还是会准时看天气预报,一样的训斥我侄子闭嘴..家里人关注天气无非也是为了庄稼..人民公社开始之后,就是一场场政治运动,整个国家陷入一种癫狂,大跃进,文革对农民影响最为深远..农民是最纯粹的,在这统治阶级的游戏中,农民是最为无辜与单纯的..大跃进时期,干部为了面子为了仕途,谎报亩产量,放卫星,喊出亩产万斤,到现在我们亩产量也就两千斤,何况那个年月,最终吃苦的还是农民,产量高,公粮自然也要交的多,最后是农民把自己辛苦种的粮食全交给国家,养活了军队干部工人,接下来的三年大饥荒饿死了大量农民,数量已经不可考究了,但根据人口年鉴,59到61年全国人口照以往的增长率人口数量减少了三千万..文革中知识分子受波及最大,但农民也依然不会被裹挟在外..奶奶讲过一件往事可以让人见识下到那个时代的荒诞,几个孩子为了争夺一个毛主席像章扭打起来,其中一个孩子父亲劝说无效后,一怒之下用锄头将像章敲碎,结果被举报,轮番批斗几天,最终承受不住寻了短见..对于那段岁月,我始终有两个问题想不明白,农民在配合这种荒诞的政治运动时,他们到底有多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心中对运动的正确与否有多少质疑与思考,作为参与者他们到底是盲从还是屈服..大跃进是我大伯讲种麦子都是直接提着麻袋讲种子倒进地里,对于重了十几年地的农民而言,难道他不知道这样做只是在浪费种子吗,不知道来年自己要饿肚子吗?
其次历经了那个岁月,每次我与那辈人再次提及当年的事物,回答的口径惊奇的相似,都是崇拜毛泽东当时把人管理的那样听话,然后就是对当下混乱环境的嘲讽..而我所疑惑的是那个时代对他们来讲是苦痛的,他们现在的认同到底是一种缺乏文化导致的愚昧还是不愿对过往否定的掩饰,抑或是有一种更加深远的原因..但无论社会环境如何跌沓起伏,农民心里始终知道我把自己的地种好了就可以了..土地承包之后,社会环境不断开放,农民的日子开始富足起来,但改革开放前三十年需要资本积累,大量农民进入城市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廉价劳动力,在没有福利保障的情况下,农民再次为国家输血..记得第一次到上海外滩,踩在平坦的大理石地面上,看着林立的楼群,心里只是阴冷,浩大的工程需要需要浩大人工付出心血..共和国的建立整整的牺牲了这一代人,然而当出现了农民是负担这样的声音,就显得可笑而又悲凉了..农民知道自己的疾苦,同样知道自己身份的卑微,只是自己摆脱不了这种处境,因此他们寄希望自己的孩子,让他们走出农村,当这些孩子混迹在城市中时便也渐渐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也不在对他们父辈的经历感兴趣,对土地也是越来越远..老农民里有很多交公粮的戏份,这让我想起了国家取消农业税,因此问身边农村的同龄人,事实却是没有一个人知道农业税到底是什么,不知道这算不算的不识稼穑,建国至2000年农民为国家缴纳了7000亿斤粮食,支撑了国家经济,农业税也就是田赋或是公粮,一般是年产量的百分之十五来征收..我们这代人对于土地的漠然已经可以用可怕来形容了..本来是打算写农民与土地的感情,但写到最后发现感情是很难言说的,只是说了些农民的疾苦,但是也不尽然,毕竟感情是一种寄托,小时候我最讨厌做农活,看到那望不到头的庄稼心里就是一团焦躁,但是现在当我在回想起来时,总是有两个画面抹不掉,一个是傍晚父亲开着拖拉机载着一车粮食回家,我坐在父亲身旁,看着一片片收割完的土地,心里浮现出从未有的愉悦感..另一次是麦收时父亲查出癌症,身体很差,同样是傍晚,大雨来临之际,我跟母亲去麦场收小麦回家,结果父亲也赶来帮忙,看着父亲较为平时缓慢的动作,内心受到了意想不到的震撼..对他们而言土地庄稼是有感情的,不管怎样农活总是要做的,而且要用心做..
不通。
狗屁不通。
为什么,凭什么,演员在线,剧情狗屎。
编剧,我知道你有江湖地位,你赶紧去死。
浪费资源,浪费演员。
全篇唯一的亮点是文革,文革时期韩美丽的戏又抽有偿。
简直没眼看。
就说这么多。
老一辈导演编剧赶去死吧。
不通。
狗屁不通。
为什么,凭什么,演员在线,剧情狗屎。
编剧,我知道你有江湖地位,你赶紧去死。
浪费资源,浪费演员。
全篇唯一的亮点是文革,文革时期韩美丽的戏又抽有偿。
简直没眼看。
就说这么多。
老一辈导演编剧赶去死吧。
像牛大胆这样的人,我不知道怎么还这么招人爱的。
在我眼里面马仁礼反而更可爱一点。
前面那些感情戏看得让人觉得很不舒服。
其实真正的那个时代的一些特征,反而有的一略而过。
演员的演技都在线,就是剧情有点拖,感觉要是紧凑一点可能更好。
饿死人的那段,其实完全可以刻画的更深一点。
陈宝国的形象还是有点太老了,让我有点出戏。
冯远征演技真的没得说。
不苛求,已经很不错了!
都是父辈经历过的历史,有些章节虽然现在看起来匪夷所思,但是确实在允许范围内最大程度地反映史实,希望我们的子孙都能铭记那段历史,了解祖国发展的历程和不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后面都是凑字数的,为什么非要规定140个字?
简短的观后感就不能发表了?
以后发布短评的人会越来越少,不利于豆瓣啊
谁又能保证每次得决定都是对的,都是完美无瑕得呢,所以决断需要更多人的验证和见证,而不是某些人说了算,狗腿子太多了。
谁又能保证每次得决定都是对的,都是完美无瑕得呢,所以决断需要更多人的验证和见证,而不是某些人说了算,狗腿子太多了。
谁又能保证每次得决定都是对的,都是完美无瑕得呢,所以决断需要更多人的验证和见证,而不是某些人说了算,狗腿子太多了。
看了前三十集,是我看过的类似题材影视作品中最接近真实,涉及题材最敏感的一部电视剧。
回想起母亲小时候和我说的她小时候的事,一个凭自身努力拼搏发家致富的家族,被土改逼得骨肉反目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时至今日每年回乡祭祖,看到当年被强行划分给当时管区领导的曾经属于我们的祖屋,我心里就无名火起……cnmd
《老农民》整体其实只值四星,但因为触及了建国前三十年一系列运动,甚至包括文革,所以勉强给五星,尽管都触及的很温和。
原中国工人出版社社长胡甫臣曾写过一篇名为《历数建国后的政治运动》的文章,从1949年建国以来截止到1975年,据不完全统计,共有52次政治运动。
“人们都生活在运动中”。
我希望全国所有各级干部都看看此剧,你们一次次错政,懒政,不作为,乱作为,对于最底层的老农民付出的就是鲜血和生命的代价。
由此更觉得邓小平的伟大,再不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不是把老农民们逼死就是要逼反了。
陈宝国,冯远征两位老师演绎的无可挑剔,只是我一直不喜欢牛大胆这种鲁莽无知的角色,他就是靠浑不吝欺负了老马一辈子,到了也没还人家房子和金条,除了穷,没看出什么大仁义。
不过这可能也是最真实的农民。
其懦弱的感情也配不上等了他一辈子的灯,尽管二人感情线赚取了我不少眼泪。
再谈谈韩美丽,这是一个有执着信仰的姑娘,尽管她的做法令人痛恨讨厌,但她的出发点不是自私自利,是理想信念,这才更加可悲。
我们不会觉得一个恶人的毁灭是悲剧,恰恰是一个善良淳朴的农民姑娘的毁灭让人痛心,到底是谁杀入诛心,让“韩美丽们”变得又蠢又坏?
韩美丽最后神经了,因为她的信仰崩塌了,她曾经坚定以为的都不是她以为的,到底是谁诛的心?
我们往往认为文革就是“韩美丽们”的错和恶,因为他们恶的太明显了,让人忽略了乔月,赵有田一次次告密揭发枕边人,一群群农民一呼百应的毁坏乡亲的财务,批斗他们。
文革是群体的恶,不是打倒“四人帮”,就只是那四个人的恶。
个人不反思,民族不反思,国家不反思,我们就没有正视昨天和发展明天!
最后把改革开放后的农民成功演绎的太简单了,成为了“改革神剧”,很有手撕鬼子的感觉。
但总之这么有泥土本色的剧强过一万个浮夸的《小时代》,应该五星支持!
全靠同行衬托!
过年回家跟着妈妈看了一遍老农民,哭的稀里哗啦,老一辈人真的是用血肉奋斗出来的幸福生活,腰杆子笔直一条心的为了幸福拼搏~年轻人真的都应该看看,真切的体会以前的不容易~ 影片的制作真的很棒,每一个年代,从屋里到村里的布景都会随之改变;陈老先生的演技真的无人可出其右,国家一级演员的实力就在每一个镜头每一个表情里,真真切切,感染力太强了,现在的青年演员真的应该好好学习;影片反映的现实问题,小辈不敢说真实与否,但觉得是在努力的说真实,不是努力的粉饰。
总体很棒,90后看了之后都放弃emo,想继续奋斗了💪
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和闯关东一样的历史写实接地气讲大义的风格。
从始到终,农民为了吃饱饭贡献了全部的智慧、力量和情感,大胆和仁礼一直敢为人先,想尽办法谋生,即使受到打压仍然坚持“让大家吃饱饭"这件最重要的事情!
情节紧凑,内容丰富,人物立体。
祖辈生活的辛酸,农民的质朴,长久以来人与土地深厚的感情。
2023了,这种好剧绝迹了吧,希望能再看到这样好的剧。
另外,片头曲片尾曲非常呼应主题,片尾 理想之国 大气磅礴,听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壮烈,并从土地获得力量与希望,与故事完美配合住了!
查了下才知道是臧天朔填词谱曲并演唱的,以前只在热搜和新闻看到过这位歌手,听了这首歌感受到他的音乐应该是有力量朴实的,很好!
一段歌词求地不老 求天不荒以后 还要拿 祖上留下的那把锄头以后 还要靠 长满老茧的那双手以后 还要读 祖先留下的那本老书以后 还要走 天地之间的那条路以后 还要上 斗转星移那道坡以后 还要听 千年风霜它怎么说以后 还要蹚 祖辈还没蹚过的河以后 要唱好 理想不倒的歌
2019.4.24至5.14看完。一个农民历经新中国一系列政治和生活变迁,这样的故事线安排像《无悔追踪》。对文革前后的荒诞岁月的含蓄描写,还是有勇气的。
无语
饥荒的时候中国饿死了数不清的人.
家里在看的时候凑过去瞅了两眼,好像还行。有人觉得陈宝国X冯远征是个戳爆萌点的组合咩~~
陈宝国来演40多岁的单身汉看起来也太老了点吧,还谈恋爱……看的有点奇奇怪怪的。60集看完了,熬了好几天了。历史背景交代的确实非常大胆,这部剧能够上映确实是让人有点吃惊,其中不乏批判那些伤痛的岁月,看完了觉得自己都有点沉重起来。
『连这种东西都看过,到底不知不觉在爷奶家荒废了多少时间』系列。
这剧是唯一一部跟爸妈看还能看下去不无聊的剧
老公带我看电视剧
完结打卡,这部剧演到48集就可以结局了,后面12集是为了剧能过审而续上的狗尾巴。拍这种沉重历史题材的剧,也不容易,希望以后不要禁播吧。
演技好,剧本挺差的
是爹在看,断断续续也看不少,在反映历史上,有所突破,值得推荐。
戏精们(捂脸)
一星给蒋欣,美哭了,我只看了一集
演技都很好 节奏有点慢 很多地方可以缩减 中间人物关系有点狗血 重点多放在时代变迁而不是情感纠葛上会好一些吧
土得掉渣,但也因此见其真实。
牛大胆和马仁礼才是真爱,让我想起《无悔追踪》的两人。乔月这样的人真的很讨厌,比较喜欢灯儿的亮堂,韩美丽太较真。冯远征演马仁礼年轻那会儿,在夜色的几个场面,很帅呀,跟陈坤很像。
陈宝国在那部剧中都是吹胡子瞪眼睛的演技,吹太过了
典型的打着红旗反红旗
陪家里人看的,卡司真是亮瞎眼啊。演的都不错,就是气质这东西,下来和上去一样难。
历史剧硬是变成了夫妻之间互殴,儿子到底谁养的家庭狗血剧,受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