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生动的朝气令人动容。
没有多少假大空,苦中有乐的生活细节妙趣横生,演员的表演平稳而真挚。
赵世炎尤其好,举重若轻。
两个反派陈箓和宗旭之的表演也相当精彩。
最难得的是那扑出来的浪漫气息。
不论是画面里明亮温暖的光芒,还是每一个人物脸上洋溢着的不畏苦难的意气风发,都实实在在地书写着那个时代那个地方那些人的浪漫。
它是属于年轻的浪漫,是属于理想的浪漫,是属于希望的浪漫,是属于激情的浪漫,是爱人之间的浪漫,是战友之间的浪漫。
这是一个怎样令人感慨的群像啊。
风云人物在这里相识于微时,谁也没想到他们将来共同掀起的狂澜。
出场时姓名字幕伴着他们的身影一起出现,退场时他们的风采又在镜头里做最后的驻留,字幕浮现他们日后的归宿,只几行字,身后那些唏嘘的壮阔的历史尽在不言之中。
每个人物都鲜活生动。
赵世炎的冷静大气之中又有侠义和温厚。
辩论中屡遭人身攻击,他不加辩驳起身便走,只悲愤地留下一句:还请大家把真理辩明!
转身又像兄长一样留心照顾每一个人,提起自己刚过世的母亲时却哭着哭着自己又强笑起来了。
蔡和森风风火火脾气倔强,过人的精力和激情极富感染力。
有时带着一番“不和你们一般见识”的老夫子性情,却又极浪漫地把组织成立仪式融进了自己的婚礼中。
周恩来沉稳缜密而不失年少的张扬,一身白风衣有些布尔乔亚。
街头照相那段轶事很是生动,也难忘他和张若名在晚霞中远眺埃菲尔塔的画面。
(演员是个好衣架,就是该把眼睛再撑开些。
)这三个人构成了一个完美的三角形,一冷一热一中和,前半部分的戏也因为这三个学生领袖的互动而特别精彩。
接棒的小平同志很是淳朴可爱,一口流利的四川法语,闪亮的眼睛里透着机灵和抱负。
他的经济头脑和对各类“主义”的包容体现得不错。
还有陈家兄弟,陈延年长兄如父,有铁一般的意志,陈乔年眼神清澈而坚定。
提高整体穿衣水平的聂荣臻文雅而有主见,憨厚的贵州人王若飞身上藏的辣椒总被湖南四川的同胞瓜分,陈老总和李立三这对冤家棋友在狱中下棋的日常让人莫名感动,小资本家李富春分奶酪是毫厘不差地公平,另外他对蔡畅的气管严颇有爱,最后被闹洞房那一出更是可爱极了。
女性角色的精彩也都不让须眉。
向警予大气,蔡畅精灵,张若名通透,宗玉佩纯情,郑毓秀和葛健豪两位女杰的民国名媛气质非常出彩。
还有令人触动的是耿照泉所浓缩的那一群人。
怀着满心期望来到异国求学,却被夹在污浊的世道中不由自己,客死他乡毫无体面。
吴稚晖白天打灯笼那场戏实在很妙,老头那悲愤的癫狂配上他的马褂和灯笼,配上使馆官员的衣冠楚楚各怀鬼胎,配上无辜学生的狼狈处境,演绎出那个时代昏天暗地的魔幻感来。
奇妙的是故事中若有若无地为未来的历史埋下了许多伏笔。
每个人的台词似乎都在暗示着他们的命运。
旅欧小组成立时,赵世炎含泪宣誓他将愿意用生命来追随理想,而周恩来止不住激动地颤抖,说他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邓希贤与聂荣臻李富春道别,相约来日再会。
还有30集中周邓两人微妙的相别,像另外一场交接仪式。
最后,在总理忌日刷这部剧,只想感叹,管他三七二十一,颜值即是正义!
青年人的偶像剧,应该是这个样子,青年人,应该是这个样子。
片中不仅显示了共产党最初一批伟人的革命岁月,青春岁月,精神面貌,也很好地像青年人传递了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若名对玉佩的那段对话,是对爱情观的最好诠释,世炎对希贤的那段对话是对人生观的最好诠释。
爱情观的诠释
人生观的诠释
这两段对话,值得反复回味
《我们的法兰西岁月》以二十世纪初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为时代背景,讲述了青年时期的、邓小平、赵世炎、等先驱与伟人在法国艰辛寻求救国之道并最终走上共产主义革命道路的故事。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内忧外患,灾难深重。
辛亥革命未能挽救国运,一批中国进步青年开始把寻找救国道路的目光转向欧洲,参加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大批有志青年想勤工俭学的方式,想去法国学习先进的技术,从而带回中国。
当时的邓小平和堂叔邓绍圣一起参加了留法的资格考试,当年他虽只有16岁,却是个有朝气有想法的勇敢青年。
后来他们又认识了李火镰、耿照泉。
四人便结伴而行 。
少年时期的邓小平,有一个青年该有的热情与活力,看到危难疾苦却毫不害怕,面对弱势人群,也会摒弃偏见去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人。
这个小平同志真的是太可爱了。
古今中外,没有哪一次留学运动像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一样培养了如此众多的革命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许多领域的杰出人才。
他们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许多人为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们的名字永垂青史。
——《我们的法兰西岁月》磨磨蹭蹭花两周时间看完了这部电视剧,我本是来看年轻的周恩来、邓小平在法国的故事,顺道学点法语(bushi),结果被“黄昏之贼”赵世炎迷倒了。
我太喜欢赵世炎了!
电视剧里最突出的应该是旅法华人们的爱国之情和彼此之间的革命友谊,同时还穿插了不少亲情爱情故事,后者为整部剧增添了一丝温情。
陈独秀与儿子们的曲折故事,陈延年陈乔年兄弟的分分合合,陈乔年和宗玉佩的相知相爱相离,噢还有剧末周恩来和邓颖超的通信(话说张若名这个角色和我以前在报告会上听到的不一样吖)。
全剧让我最震撼的地方是几次学生们自发的请愿/游行活动,或是为了争取自己上学的权利,抑或是为了抗议列强对中国的欺侮。
有的失败,有的成功。
失败的结果是遭到法国警察镇压,被拘留,被打伤,被驱逐出境,甚至失去生命。
但他们不曾退却,等到下一次依旧迎头而上,愈战愈勇。
而当他们成功阻止北洋政府与法国政府的秘密借款、参与召开反对国际共管中国铁路大会而令列强的野心化为泡影、迫使驻法公使陈箓签字支持国内反帝运动的声明时,我不禁想着他们都是和我一样大的年轻人啊,他们在20多岁的年纪做出的这些事是现在的我从不敢想象的。
可是,如果让当下三四五十岁的人来做相同的事结果会如何呢?
我给不出答案。
或许在100年前,每个看到祖国满目疮痍的中国人都会有满腔的爱国之情引导着他们不断奋进和战斗,为了四万万同胞和祖国的美好未来抛头颅洒热血,我觉得这就是所谓的信仰。
时势造英雄,上个世纪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下站出来了无数的爱国青年,他们当中一大部分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下,赵世炎、蔡和森、向警予、陈延年、陈乔年……他们永远活在了最美好的年华。
他们都是英雄呀!
再夸夸赵世炎这个角色,天呐他太有魅力了!!!
在我心中他甚至盖过了朱亚文演的周恩来,感谢演员李泓良的演绎在朋友面前总是笑眯眯的他(甚至眼睛都看不见),在面对陈箓、法国警察等官员时他不畏强权振振有词,尽显一身傲骨;面对被宗旭之煽动得义愤填膺失去理智的留学生们时他会苦口婆心声嘶力竭地劝导;当中被人误解辱骂时他愿意置之一笑冷静离开。
在人群中,他总是熠熠生辉的那一个,他的演讲口才能让听众心服口服。
我可太喜欢这样的人了!
随着剧情推进,中国共产主义旅欧小组成立,蔡和森向警予等人被遣送回国,陈延年陈乔年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成立,赵世炎聂荣臻等人离开法国前往莫斯科,周恩来回国……当初的一群少年们各自奔向新的目的地,年轻的邓希贤成为了旅欧共青团的领导人。
这就像传火炬一样,当初带着自己前进的大哥们都离开之后,最年轻的邓希贤接过了革命的旗帜。
让我敬佩的是他的成长和勇敢,这让我想起自己曾经的社团经历。
在面试时被问到自己更想做leader还是member,我当时的回答是自己更愿意做member。
而在后续的社团活动中,这两种角色我都承担过,在角色转换之前我并没有做好思想准备从而导致后续过程十分痛苦。
而现在看到邓希贤让我认识到,无论自己处在什么样的角色位置,都要有一颗争当带头人的心,如此才能为后续到来的一切做好准备,也能让自己在无时无刻不充满干劲。
最后放点图叭——
其实朱亚文演的周恩来也很有魅力
情书耶
赵世炎的入党宣言
我们心怀天下的周总理呀~
最后分别用蔡畅和周恩来的的话收尾吧。
再见了,法兰西。
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
2020.03.11
这两天看《底线》,目前发现四位演过《我们的法兰西岁月》的演员,我好开心啊!
按《底线》中的出场顺序一位位来说:第一位是尹君正
在《底线》中饰演中院刑庭法官鲁中华,看剧的时候我觉得这个演员好眼熟好眼熟,没去深究到底是谁,后知后觉才发现是“陈毅”啊,气质完全不一样了,以前是意气风发少年气,现在是沉稳干练中年风😂😂
鲁中华
陈毅第二位是唐以诺
在《底线》中饰演醉酒死亡赔偿案被告之一张鹏。
张鹏一出场我就觉得长相和声音都很熟,反应了两秒发现是“幺叔”的嘛。
主要是这几位演员在《法兰西》之后我几乎没看过他们演的其他剧,所以一时反应不过来。
“幺叔”长相和身材都没怎么变,就是老了一点,很正常。
张鹏
邓绍圣第三位是王放
在《底线》中饰演一位法官的前男友盛方明,开了一家钢琴培训机构,目前牵扯到合伙人跑路,家长要求退钱。
看到《底线》小组好多骂盛方明的,还说和剧里一位钢琴家长相分不清。
骂渣男是应该的,长相分不清可能是因为发型以及“学兄”不知道“肿”么了😭😭😭
盛方明当年剧里我觉得长得最帅的就是学兄了,必须放两张时尚小王子的照片安慰自己。
聂荣臻
聂荣臻第四位是张隽溢(张念骅)
在《底线》中饰演帮你拉案件(原型是货拉拉案)中的被告——司机富大龙。
司机一出场一个侧脸我立马认出是“蔡和森”,这张脸太熟悉了,哈哈哈哈。
以前是肌肉满满,现在有点中年发福了,脸上还很红。
因为脸红,好多人讨论案件还说司机喝酒,我看评论有人说是皮肤病,屏障受损了。
希望能去治治,要健康啊!
富大龙(话说没看这集之前我看《底线》小组提“富大龙”,我还以为是讨论的是富大龙老师演的角色,还以为富大龙老师演了这部剧😂😂 因为这个角色名,看到有人在骂蹭热度)
蔡和森第7集希贤四人组到施耐德铁工厂做工,希贤受伤在医疗室包扎,幺叔他们被聂帅带到宿舍和陈毅等人碰面。
刚好出演《底线》的三位演员同框了。
在找截图的时候,刚好回顾了两段剧情,和《士兵突击》也“梦幻联动”(并不),哈哈哈哈。
一段是第7集35:30开始,和森让恩来抡锤,结果手被砸,很难不联想到许三多。
三多抡锤这段太经典了,兵王的觉醒。
还有一段是第7集38:15开始,陈毅被吐槽要做中国的雨果写《悲惨世界》,结果什么都没写出来。
李梦想当中国的托尔斯泰,结果几年只写了一点点。
我真是太爱《我们的法兰西岁月》了,刚好追新剧看到《法兰西》的演员,必须得来一篇,记录记录!
希望以后在更多的剧里看到更多《法兰西》的演员。
(朱亚文和代旭感觉戏多一些,希望大家都能多多演好剧,特别是李樑啊!
我最爱的赵世炎。
)
正剧除了主角,也可以有精妙的配角,比如开头媚外的秘书虽然令人生厌,但其词锋之闷损阴坏,既不失表面礼仪又达到了他的目的,配角的坏也是需要编剧用心思下功夫的。
譬如团长和法兰西都做到了言必称兄弟,这种既符合实际又展现主义的细节,也是需要用心的。
有的斗士是理想主义者,的确,革命少不了理想主义的拉动,需要他们的鼓舞才能让大众走入这条正确的道路;但理想主义者往往也会误导革命,因为他们过于禁锢于精神和思想的力量,只是空谈误国的另一种善意的表现,在火种还没燎原的时候就坚决面对洪水是不智,是让进步再晚了一轮上升的螺旋。
有时人们不禁怀疑,有的斗士想要的或满足于的,只是前仆后继的仆,是粉身碎骨浑不怕的留。
虽然历史的大局变了,但社会科学的本质就是同一原理在不同背景下的不断表达,我们相信初心洗旧迎新了,不过手段却总是翻来覆去的那么多,热血的年华也总是输给白须。
真小人赢得是心中的坦荡,伪君子却得到众人的支持,看似为大家却什么也不用兑现的人,谁能不爱呢?
最后是演员,本来大家对法国学生最熟悉的应该是周恩来,然后可能是邓小平、陈毅和蔡和森等人,但赵世炎毫无疑问地占领了第一位,正如团长中的那个普通学生一般。
这一版的陈独秀没有觉醒年代中的丰满,但尽管限于篇幅,却仍然利用短短几个表情和小动作就能刻画出对儿子的复杂心情和态度,实在了不起。
今天看了两集cctv的《我们的法兰西岁月》 就知道我一定会再把这部电视剧看完 虽然那个时代的中国危机四伏 民不聊生 但是当时的有志青年那种为了解救中国于水火之中的革命热情和理想让我羡慕 每当看这种历史题材的剧作后,我就会想反观下现在,对比下现实的发展和他们当时的向往和理想。
经历了多年的政治灾难后,中国人的理想主义可以说是大受打击,当代的社会里弥漫着犬儒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气味。
因为曾经大家有一个深深相信的东西,但是后来却被这个深深相信的东西深深地伤害了,于是开始变得不知道该相信什么,甚至变得避而不谈或者干脆什么都不信而只信现实的利益。
打个比方,一个对爱情抱着极高憧憬的人,突然遭受了多年相恋的爱人的遗弃,这个巨大的打击以至于他变成了一个不再相信爱情的人,他开始变得风流放荡,以伤害别人的感情为乐,取笑那些对爱情认真的人,可是内心却是深深的寂寞与痛苦。
理想主义是个好东西,但是孤单的理想主义是脆弱的;现实主义也是好东西,但是孤单的现实主义是少有发展的。
就像今天那集里面,蒙达尼派和工学派在咖啡馆辩论,邓小平听了他们的辩论说这个好那个也好,另一个人诘问他:那你到底支持谁?!
邓小平说:只要是好的东西,我都支持。
“白猫黑猫,抓得到老鼠的就是好猫” 正是有着理想主义的情怀,又有着现实主义的理性的邓小平把中国带进了繁荣和富强。
建立在现实主义之上的理想主义才能历经挫折而毫不动摇,有着理想主义引导的现实主义才不会在物欲横流中迷失方向。
或者可以说当他们两者结合时已经没再有主义之分,因为主义没有完美的,人也不是完美的,走向极端的主义总是会错。
不错的只有针对客观的情况来做决定,来改变。
在这个理想主义全面破裂的时代,我们应该有理想吗?
有,当然得有。
而且我们也可以向我们的革命先辈一样有激情。
但是一提到“革命”两个字,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激情,热血,而忽视了重要的理性,计划,分析。
当时的革命先辈们,他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共和国”,摆脱西方列强的殖民,赶走侵略者,驱逐封建旧势力。
其实他们面对的环境比我们更加危险,搞不好就要送命。
而我们当代青年的目标已不仅仅满足于拥有一个国家的程度了,历史总是在发展,我们不仅要有良好的物质生活,也要有更好的精神生活,政治生活。
我们不仅仅要吃饱穿暖,还要吃的放心,穿得好看,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求民主,自由,平等和独立!
这是当代中国人的诉求。
而现在中国的国内环境和国际大环境已经变了,不像那个时代天天搞暴力革命,现在主要讲的是改革,在体制内部进行斗争。
如果我们反观西方国家的历史,就知道他们良好的制度,自由平等的环境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仁慈“的统治阶级赋予的,而是通过斗争得来的!
通过法庭的辩论,通过游行示威,通过要求立法,通过罢工投诉得来的!
基于人自私的本性,不斗争而仰靠利益既得者的慈悲来解决问题完全是不可能的,有压力才有动力。
我们当代青年,依然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和奋斗,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专业和职业,去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机会。
同时也为自己,为他人争取属于我们自己的权利。
如果不去斗争,总有一天体制和思想上的问题会影响我们的物质生活,会让我们失去现有的一切。
我们现在吃得好,用的好,住的好,但是我们信仰缺失,思想封闭,社会贪腐严重,管理机构玩忽职守,造假浮夸之风盛行,环境污染加重,社会贫富差距一步步拉大,老百姓生活成本也在加重。
这正是我们要去斗争的,而让人们不再仅仅只因为无法生存而斗争,就是要让“自由,民主,平等,独立”的思想深入人心。
这是历史的大势所趋,挡无可挡。
借以此文,与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诸君共勉,有人说中国的未来依靠我们这一代人,因为我们接受了最好的教育,有着最先进的思想。
希望我们以后回忆起不管是“我们的美利坚岁月”,“我们的英格兰岁月”还是“我们的澳大利亚岁月”时都能问心无愧。
赵世炎是谋士,蔡和森是侠士,周恩来是隐士。
宗旭之是阴谋家,陈箓是纵横家,吴稚晖是戏剧家。
陈毅敲边鼓,李维汉跑龙套,聂荣臻煮咖啡,李富春分奶酪,王若飞飘渺若飞,邓希贤刚上道。
江山代有才人,英雄发自龙潜。
荣辱屈伸挥手间,激情壮志载百年。
乱世豪杰,盛世大家。
王侯将相跸华殿,我自坊间阅闲章。
今天与往常没什么不同,又是普通绝望的一天。
电视剧看到23集,蔡和森等被遣返,故事还没完。
非常直白地说,今时今日看这样的剧集,只有沮丧和嫉妒,当代精神生活是早就完了的,无话可说,剩下零散的欢乐,支撑着每天努力睁开的眼睛。
如果偶尔有一天一丝欢乐也没有,就会进入情绪谷底。
早上起来我罕见地开始扫洒除尘,也许真的是因为住着新房子不体面不过意吧,但我着重打扫的多是一些死角,心里念着:死角是否干净是检验一整栋房子是否真的干净的最高标准。
汗水,汗水没有洗去我的无意义,下午呆坐沙发时,我依旧觉得心内有尘。
什么才能给予我真正的充实呢。
晚间看《美国精神的封闭》找回来一点儿,也就一点儿,布卢姆写下那些严苛准则,放在如今的环境里真是天方夜谭。
当高要求显而易见地与身处的社会不匹配,这痛苦不亚于轧路机碾过脚背。
真是羡慕啊,法兰西的中国年轻人们,彼时他们就像孵蛋的母鸡,内部团结活泼,对外严肃紧张,日间里读的书,转手就是直面敌人的武器。
他们有矛又有盾,他们的每一天,都绝没有空去思考大命题是否有意义。
是,现在这种轻飘的,空泛的幸福当然珍贵,可身处其中的我却无比伤心,洗完脸,看着镜子,我仍旧觉得我生错了年代。
这样想是轻薄的,我也知道,真的被大潮流裹挟的话,自己能够不惜命吗。
简直是直刺骨髓的拷问了。
可能我追求的是虚妄的,只需要给我一种崇高感或者什么的东西,但就连这种东西,也难觅了。
当代生活只剩下牛不喝水强按头,一种解释是,凡是不能欢天喜地融入,或哪怕是假装融入其中的人,都是自视甚高者。
老天爷,好不容易投回人胎,我还不能高看自己啊。
他们的法兰西岁月,吃糠咽菜都异常灿烂。
赞美乱世中的纯洁。
仅赞美纯洁。
白云千载空悠悠,此地空余我们的法科奥夫岁月。
必须承认的是,我原本是冲着刘智扬先看了李富春的个人cut,不想竟被吸引到把全剧刷了一遍。
这是非常神奇的一部电视剧,它看似又红又专,几十年前的往事看似与现世无太多关联,却能轻松把人带入,并让你从每个剧中人身上找到力量。
要说本剧没有瑕疵,那绝对是过誉了,剧中给总设计师过多的加戏,以及把反派宗旭之表现得太坏,都是硬伤。
但瑕不掩瑜,摈弃生硬的说教、整体洋溢着青春气息、美到梦幻的自然光影,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部剧都是红色题材中的佼佼者。
开始看本剧时,恰逢每年最忙季,加之还有几篇论文要交,压力山大。
我向来是压力太大就想逃避的人,然后便翻到此片。
前十五集简直完美,我看到扑面而来的朝气,看到热血飞扬的青春和纯粹而坚定的爱国心,因压力而阴霾的内心,瞬间亮了起来。
导演非常厉害,在后人眼中,剧中人都是伟人,必然不凡。
可当时的他们也不过是20来岁的年纪,难免幼稚冲动,如何把握这个度?
作为群戏,角色多又都是名人,要让每个人都闪光,又要让每个人都特点鲜明、与日后的他们相符,还要展现其年少的青涩与飞扬,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本剧做到了。
尽管除邓公外,其他人的出场时间都很有限,但每个人物都非常立体,让人印象深刻。
总理冷静睿智谈吐不凡、赵世炎成熟隐忍、蔡和森冲动固执却意志坚定、乔年单纯有担当、延年外冷内热、李立三脾气火爆嫉恶如仇、陈毅稳重老练充满文人气质、张若名温柔大气、向警予成熟文静气场十足、聂帅儒雅可靠什么事都能办妥,而我最爱的富春和蔡畅最像现代的我们,活泼又阳光。
当我看完整部剧回想起他们每一个,竟没有一个不喜爱。
听说康导选演员要求很严格,我想,每一位演员自身的气质与人物契合度原本就很高,再加上细腻地演绎,这才能让每个人物形象都如此丰满而有说服力吧。
很庆幸能看到这部剧。
有它之前,那段历史只是教科书上慷慨激昂的口号,这些伟人只是个名字加头衔。
我们心底知道应该要尊敬怀念他们,但是要说动情入心,真的有点难。
而好剧总能让人不知不觉地入戏,它将你拉入其中,让你感觉自己站到了他们中间。
那段岁月开始有了颜色,那些教科书上的名字开始会笑会哭,有雀跃有沮丧。
你仿佛与他们一起走过那段日子,开始对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
他们走进你心里,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亦师亦友时时激励着你。
你忽然就有了力量,并且在生活学习中下意识地开始学他们:遇到麻烦时想起总理的冷静和温和,做决定时学小平的果断和通透,受委屈时试着像世炎般隐忍、大度,开始学和森的坚定、聂帅的公正不偏私,并从富春和咸熙身上看到爱情最好的样子,明白美好婚姻的基础必然是一致的三观和相同的信仰。
好多弹幕说“好羡慕他们,好想活在那个年代”。
哈哈,其实真的去到那个年代我们未必忍受得了那样的苦吧,可是我也好羡慕他们。
现在的生活固然安逸,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是理想太现实,所以任何微小的得失都变得重要吧?
计较得多,自然无法快乐。
好剧总能带给人反思,为何如今不需扛着救国重担的我们,反而不如他们快乐有朝气呢?
也许对人类而言,生命的意义终究还是重要的。
所以,想要快乐,理想大一点,才是关键。
绕不开的话题是,本剧的政治以及爱国教育的功能。
我们必须承认,任何一部文艺作品都是有传播理念,影响思想的作用的。
所以,还是想劝那些一听说政治二字即排斥、逢爱国主义必反的朋友,以一颗平常心来看看这部剧。
既然每一部剧都有类似的“洗脑”作用,为何我们一定要排斥宣传爱我们自己国家自己民族的作品呢?
毕竟看了那么多好莱坞大片和美剧的我们,一直被洗着脑。
如果能放开心胸去看这部片子,即便你对他们信奉的主义无感,甚至反感,你依然能从这群人身上得到力量。
写在最后:看剧时,我一直在想着一句话“今日中国,可如您所愿”。
我感到迷茫,因为他们想要的世界大同、平权、消除贫困,我们似乎未能做到。
100年了,我们的国家是富强了,可先烈们痛恨的事情依旧在发生:贫富差距严重、资本家剥削工人、官员腐败无能的情况依然存在,且绝非个案。
当年宗旭之推崇的、先烈们批判的国家主义,似乎也是现如今所提倡的了。
而人民,在一次次的波折中,丢失了信仰,变得自私。
那场革命真的顺胜利了吗?
我很怕他们泉下有知,会觉得自己的牺牲白费了,会对今日之中国感到失望,但也许是我想多了。
初建时,精英云集,且仅有信仰之人方可加入,自然纯粹。
而今,国家那么大,必须大范围吸纳人才。
范围一大,如何确保无害群之马,这本就是人类社会的难题。
他们当年心心念念的,是为中国找寻再次崛起之途径,他们做到了,何来失望?
如今我们已强大到无人敢欺,全仰仗先人的努力和牺牲,该感激。
而消除如今的种种社会乱像,不让先辈们失望,是我们的使命。
与其纠结如今之中国,是否辜负了先烈们,不如从自己做起,力求不让他们失望。
虽然有点事不在渺小的你我的控制之中,可总也能出点绵薄之力。
再不济,任何时候都坚定不移地爱这个国家和她的人民,不崇洋媚外、不妄自菲薄,也是一种贡献。
若每个看完本剧的人都能做到,也算是这部剧的另一种成功了。
难看,给邓小平演的娘们唧唧的
作为一部电视剧,内容太空,动不动就喊口号,没有感染力
感觉一部分演员选得不好没有想象的那么好看了和恰同学少年差远了如果有看邓小平传周恩来传会发现和现实改得太多了,这部剧更多的是历史上真实人物的魅力,而不是拍的有多好蔡和森绝对不是这样的,空喊口号,失望这么好的一个题材,选角也不行,失望越看越尴尬😓这部剧的蔡和森真是个败笔看不下去了,弃了,这个蔡和森演得真的是太差劲了,败就败在这里
无聊倍速,主要是想看邓,国人去法留学,想当然的家庭条件好的就还成,家庭条件不好的就得打工赚钱啊,只是当年国家实力弱名声扫地,看不起中国人么,赶上经济危机,外交人员又不作为搞贪污腐化,不喜欢的地方是蔡和森这里,每次到这就5倍速,受恰同影响蔡应该是文质彬彬真实本人也看着像书生意气结果给这光着膀子泼水的大汉形象,看他身材好吗?也不咋地啊,真实情况难道不该瘦的像麻杆,留学生活没经济来源只能打工,吃饭都难了已经,还有一点就是外国人应该统一说外语才真实,结果这明显在国语配音,很多地方不真实杜撰出来,女性角色也没有恰同来的吸睛
看不进去
这片太正了
电视镜头预言的进步是飞速的。在觉醒年代出来以前,这部也是经典,就是粗糙的制作挡不住热血的真实。
在1920-1926年间,(五四运动后),驻法留学生经历了法国因为一战的重创导致的经济萧条而无学可上,蔡和森赵世炎等人经历了拒绝大使签署跟法国的贷款协议,里昂大学留学生入校情愿,在各种经历中学习组织力和宣传工作
赵世炎与蔡和森的牺牲是党最大的损失,如果有他们,历史会改写吧?
看到七集,看不下去了。动不动就摇旗呐喊,鼓吹什么主义。我还是更喜欢恰同学少年的质朴。
那个演青年邓小平的演员甚是可爱。对这段历史的影视再现让普通大众更真切地了解新中国开创者们寻找中国未来道路的艰辛。相信留法的经历一定对邓小平执政后坚持改革开放道路有深刻影响。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以及民主、法制的思想是从小就埋下的,这是年轻时缺少留洋经历的老毛在思想上无法企及的。
弃,差五集看完
人物缺乏有力的动机让剧情显得琐碎平淡,追了十集实在追不动了
身为一个90后,我觉得我们的同龄人应该多看看此剧,对我们是一种鼓励和惊醒。现在生活好了,我们最缺少的就是那股勇气和志气!
第一次觉得旧时的衬衫有那么好看,剧情还不错。
质感不太行,莫名其妙的无聊感情线多了点,还有就是周总理的那个演员演的不太好,有种装腔作势的感觉,没演出周总理虚怀若谷的气质
人物塑造刻板僵化,没有真正的活气,不如《恰同学少年》远矣
吹爆 为了信仰而死是一种幸运没人会看了这个过后不爱赵世炎李泓良老师在这个剧里无时无刻都在发光好吗
很积极很上进很燃血,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现在的江山!但就剧来说挺无聊的,去法国本意学技术学思想,结果就打工挣钱吃饭租房,永远都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但是学到了怎么革命。
实在看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