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水暖

春江水暖,Dwelling in the Fuchun Mountains,山水图:第一部

主演:杜红军,钱有法,汪凤娟,章仁良,章国英,孙章建,孙章伟,彭璐琦,庄一,孙子康,董镇洋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杭州话年份:2019

《春江水暖》剧照

春江水暖 剧照 NO.1春江水暖 剧照 NO.2春江水暖 剧照 NO.3春江水暖 剧照 NO.4春江水暖 剧照 NO.5春江水暖 剧照 NO.6春江水暖 剧照 NO.13春江水暖 剧照 NO.14春江水暖 剧照 NO.15春江水暖 剧照 NO.16春江水暖 剧照 NO.17春江水暖 剧照 NO.18春江水暖 剧照 NO.19春江水暖 剧照 NO.20

《春江水暖》剧情介绍

春江水暖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六百年前元朝画家黄公望先生以富春江两岸风貌画下《富春山居图》,为迎接2022年亚运会,富阳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新城建设。在此背景下,《春江水暖》讲述杭州富春江畔,四兄弟分四季轮流照顾中风后失智的母亲,四个家庭面临亲情与生活的考验,借由一年四季的冷暖变化如画卷般徐徐展开。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拳皇信号100说英雄谁是英雄食人狂魔冰果OAD:应该持有之物求婚大作战迷毒之无足鸟人类清除计划4轻音少女特典我最好的朋友会驱魔来自深渊:烈日的黄金乡囚静无限宝贝倚天屠龙记冤家搭档第一季宝贝公主Paradise0亲爱的朋友保卫延安我太受欢迎了该怎么办你是星期几出生的杀死骑师刷新3+7菜园子张青潜梦追凶老友记第七季同为异类那时候那些人沟通者潜行者:禁区阴影将军在上

《春江水暖》长篇影评

 1 ) 诗画人间

有很多流淌如歌谣的镜头,即便充斥着高楼、轮船,仍嗅得到水汽的芬芳,恰是遥想过的一江春水。

像散文,又像诗歌;四时流转,生命凋零,万物复苏,充满或浅近或幽微的隐喻,“一艘轮船开过来了”……想起去年这个季节去桐庐的经历,郁达夫为之反复倾说的县城。

夜游桐君山、严子陵钓台怀古……最爱桐君山对岸唤船一节。

“船来”,迷雾中便吱吱呀呀驶出一豆灯火。

搭乘县际小巴,当地年轻的男孩、女孩与平日校园里见的没什么不同,甚至时髦得多。

互联网与物流功不可没。

上了年纪的人仍是本地打扮、本地口音,不似同一个时空。

桐庐最有名的景点或是严子陵钓台吧。

只是行前用携程查一下,门票收得很贵;仔细看简介,才知道被开发成了很有些热闹的“综合休闲旅游区”。

只在江对岸遥望一下。

一川碧水温柔地流淌,两岸青山秀美。

时而感慨,百年间,这些景致的旧貌已消逝得无影无踪了。

一些古物被湮没、发掘、衰败、重逢,枯荣转瞬,斗转星移。

下一次的相会,又不知何种情景。

 2 ) 古今多少事,山水画谈中。

“那时你春风得意,和竹叶一样顺流而下。

”一个发生在水乡的,沉缓涓秀的故事。

工笔山水画一样,有一山一山的陡,有一波一波的澜,有不动声色的沉浮摇摆,有静水流深的岁月底色,也有山水相逢的软和暖。

富春江上一叶舟,多少悲欢离合悠悠荡过。

老弱病痴的母亲什么都记不得,又在某个瞬间想起重要的人和事,教铁石心肠的人也要流泪;老大一家温吞隐忍,为了女儿顾喜的婚事和三弟惹出的麻烦掀起几场风波,又归于平静;老二家的阳阳和女友微微即将进入婚姻,在一地琐事中磕磕碰碰地前进;“浪子”老三在灰色地带打转惹出不少麻烦,却拉扯着唐氏综合征的儿子一路走来;老四心性单纯,在学识丰富思想合拍的顾喜和江一牵手那天,他也牵到了喜欢女孩的手。

凡人百年,爱恨总要归于山海,一切终将隐入尘烟。

富阳山一重,一江春水向东流。

古今多少事,山水画谈中。

 3 ) 《春江水暖》|中国长卷绘画与视听语言的完美结合

1Q:这是个群像电影,《春江水暖》独特之处在风貌、环境,非常契合独特的形式,怎么选了这样的形式?

这套形式怎么建立起来的?

A:我很感动大家的反应。

我们想寻找一种电影美学,本片也是故事上加分。

我希望这部片子是普通城市老百姓都能看懂的剧情片,大家的爸爸妈妈都能看懂的。

因为我家就在富阳富春江,古代有黄公望画过《富春山居图》,我们想寻找中国传统的长卷绘画和电影视听语言的关系。

是基于一个这样的情况,所以拍摄周期比较长,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在美学探索上,去花时间建构视听。

整部电影构建一种绘画感,空景像中国画,用绘画概念理解电影。

整部电影都在讲空间,随着人物产生游观。

2Q:我想问一下这部电影展现的丰富的空间,在调度的设计中把一群人放在一个画面里,但又是分离的,所以这是您最想表达的方式吗?

A:其实还是美学层面,中国的长卷绘画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完成电影的艺术特性——表达时间。

中国绘画强调气韵生动,松弛灵动,有点生机的感觉。

时间成为角色的一部分,然后和时代发生重叠,不是人为的设计,有了天地的交互,有自然的交互进来。

3Q:电影给我带来的感觉就是情感交杂着很多很强烈,但是有两段不是,一段是奶奶那个,一段是顾喜和江老师那段,我想问一下,您在生活中是江老师吗?

A:还是会有一种创作者的意图,江老师包括顾喜都是创作者的意图。

因为这个我们这个年龄的三个代表,有阳阳、顾喜和露露,三个年轻人对于小镇家族家庭的生活方式,阳阳是认同家庭生活的,露露是跳脱的,但是被另外一种东西给束缚,而顾喜和江老师会有意义,会超脱出一点点。

4Q:面对江一这个角色,特别矛盾那种,出国留学教英语却爱好写作,怎么设计这个角色?

A:文人志趣的东西在里面,作者性的趣味。

那个小说本身就在解构时代,解构环境问题以及对时代的刻画。

但会相对克制住,点到为止。

小说像地摊文学,从另外一个角度是埋下伏笔,为卷二卷三做铺垫,我们想拍一个千里江山图嘛。

5Q:这部电影是国画和视听结合最好的一部,您在拍之前,用什么筹备,或是做了哪些准备?

A:简单的说,我接触一位书法老师,挺收老师启发。

老师没有去把古人给供起来,而是想要一种古为今用,把传统放在当下。

何为传统,就是古人的精神。

6Q:这部电影是纪实化的风格,看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难,所以怎么调教演员?

A:大多数都是我的亲戚,表演上要基于时间。

 4 ) Émerveillement pictural

Gu dépeint sa chronique familiale de manière de dérouler un rouleau peint à l'encre de Chine à l'ancienne où les saisons s'en suivent sur le fond des mutations économiques et urbaines qui bouleverseront les relations filiales, les traditions et les mœurs. Dans le même esprit de la peinture de paysage chinoise, il évite soigneusement les gros plans et les champs contre champs (on voit à peine les expressions des personnages) pour préférer les travellings en plan séquence qui balayent en douceur les paysages et les humains comme un pinceau imbibé de poésie jusqu'à ce que la sérénité saisisse la quintessence devant la caméra, tandis que la profondeur de champ couplé au changement de focus ou au traveling vertical prend souvent le relai aux scènes intérieures. Tout est ici une question de Regarde, un regarde sublimé par la majestueuse photographie digne d'un long voyage sensoriel pour retrouver un quiet équilibre. Ainsi naît un grand cinéaste.

 5 ) 导筒× 导演 顾晓刚 :从泥泞的沼泽中走出,用影像打开漫漫长卷

导 筒 F I R S T 系 列 专 访

回到水汽氤氲,四季分明的故乡,导演顾晓刚以舒展而沉着的节奏,拍摄完成了剧情长片《春江水暖》,这是关于他故土的一幅影像山水长卷,顾晓刚也凭借此片成为今年FIRST电影展的最大赢家,《春江水暖》获得最佳导演,最佳长片两项荣誉。

查尔斯·吉伯特、查尔斯·德松、穆森·马克马巴夫为顾晓刚颁发第13届FIRST青年影展最佳导演荣誉。

颁奖词:导演以生活化的方式融合了不同的日常场景,极具创作野心。

导演积极寻求把控不同层面的艺术表达方式,呈现出清晰的美学诉求与超高的完成度。

刁亦男、宋佳为《春江水暖》全剧组颁发最佳剧情长片荣誉。

颁奖词:影片在中国城市景观、水墨画卷美学结合的时空融合中寄托家庭故事,在家庭故事里得见关于故乡、社会、季节流转的中国面貌,对传统美学作出现代化的探索。

顾晓刚是第二次来到FIRST:“四年前我以一个纪录片导演的身份站在这个台上,此刻像拿到毕业证书,从纪录片到剧情片,感到FIRST对青年导演不变的扶持和支持,从评委会接过鼓励对我这样一个野生创作者特别重要。

春江水暖 (2019)Dwelling in the Fuchun Mountains导演: 顾晓刚类型: 剧情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语言: 汉语普通话六百年前元朝画家黄公望以杭州富阳富春江两岸风貌画下《富春山居图》,现今为迎接2022年亚运会,城市翻天覆地革新建设。

在此背景下,富春江畔正在举办一场家族寿宴,不料老母亲席间病倒确诊老年痴呆,她的四个儿子因为赡养问题,使得亲情关系发生着剧烈改变。

老大家的女儿为捍卫自己的婚姻自由不惜与家族划清界限,老二在勉强营生的环境中面临儿子新婚房的难题;老三一面独自照顾唐氏综合征的儿子,一面躲避无缝不入的债主;老四忠厚老实,却连自己也照顾不好。

家族亲情与个人取舍不断受到考验。

家庭故事借由一年四季的冷暖变化如画卷般徐徐展开。

顾晓刚顾晓刚,杭州富阳人氏,学服装营销出身,机缘天作接触影像而耕植纪录片数年,而后转向剧情电影创作,企划长卷电影《千里江东图》,两年间历经四季拍摄完成其卷一《春江水暖》,本片入围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第58届影评人周单元,并被选为闭幕影片。

《春江水暖》导演顾晓刚专访导 筒:这次这个剧本大概创作了多少时间,是否跟你自己的家庭经历有一些关联?

顾晓刚 :剧本创作用了一年,创作经历很多都是因为从小到大生长在一个家族系统中,有些听到看到的,一半一半。

其实生活在一个这样的城市中,身边亲戚之间好像都会发生一些类似家族间的家长里短的事情。

导 筒:之前吕乐导演拍《小说》,里面的作家阿城说在东方我们讲究时间的无限性,你之前也有类似的这种表达。

你如何看待自己在这次作品当中对孝道、亲情包括对时间的表现?

顾晓刚 :首先阿城老师讲的关于东方文化里关于时间的内容,总结来讲可能是传统的中国文人对于不管在任何一个艺术媒介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追寻、追求,就是关于时间这种无限性。

像西方不管在建筑或者绘画方面,可能会偏向空间的探讨会多一点。

那在《春江水暖》中,一个是基于比较直观能看到的春夏秋冬,再加上结尾有一个回闪,再次回到了夏天寿宴前的那一夜,这一家人在做什么,形成了一个时间的轮回。

借自然呈现一些人生观念、轮回观,非常典型的中国文人式的表达等等。

基于到中国绘画的话,得讲中国画的事。

因为中国画和西方很大不一样,就是在有中国的山水绘画这个形式初创之时就已经拥有了电影才具备的媒介特性,就是对时间的描绘。

古代的卷轴画,它是放在手心徐徐展开观摩的,很像胶片电影的那种卷轴的转动方式,随着胶片的展开,你才能看到下一帧的画面,不是像现在在博物馆看到这样的全景,一下子全部都看到了。

那这个玩的就是一个时间的游戏。

另一方面,中国画中讲到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它的这种透视点是没有消逝性的,就我们所谓的叫非消失性的散点透视。

因为像西方的绘画相对偏向还是有一个消失点和镜头,好处就是它的空间性会很强,类似一个照片一样,具有在一个画面中,在瞬间爆发所有信息的能量感。

像中国绘画因为画的都是山水,而且没有消失点,因为山水远处就是宇宙,包括它在布局这些剧情和拼贴折叠这些时空的时候,就是希望传达时间和空间是一种永续往前,并且不断在演进的一种哲学表达。

所以在《春江》中也有在呈现这样的一些哲学命题和美学命题。

春江经钱塘到汇入东海。

东海其实相当于一个很大的意象,就像宇宙这样,从一个小一点的春江到大一点的钱塘,再到东海,包括所谓的三卷的概念也是在想去呈现这一个大的母题。

导 筒:你觉得我们在电影拍摄当中,有一些很基础的正反打或者是景别的选择,跟我们的中国传统绘画之间有哪些可以对应或者呼应的地方?

顾晓刚 :当我们觉得纯粹去自立一种形式,用形式主义去转化的话,会影响跟观众的连接,所以其实也是在找寻这种平衡。

从中国传统绘画过来的这种视听语言,一方面对此进行转化,另一方面就是跟观众达到一种平衡,这个是一个考量之一。

后来摸索的过程中有找到一个突破口,从对于一个「空景」的理解开始,就举一反三了。

因为我们当时对「空景」的理解,就像是刚刚提到中国传统卷轴绘画展开的时候,会看到一些可能刚开始没有人和景物,只有房子。

或者说没有剧情,只有景色。

但这部分就已经是剧情的一部分,它就是我们叫「空景」,不是空镜头了。

其实《春江水暖》的一个观念就是,我们从那个时候就把它理解成一幅画了,不是电影。

所有的人物和剧情发生,都是展开在这片山水空间之中。

有这样的理解之后,就可以摆脱为了形式而形式的一种表层理解去处理的时候,其实一切都不一样了。

而借这个来举一反三,就真正能去呈现传统或体现那种古意。

不是靠表象的表征,还是要靠一个真正的内核。

导 筒:影片当中四个儿子,包括母亲,这些都是素人演员吗?

顾晓刚 :90%都是素人。

比如除了饰演老二的渔夫是真的渔民,四兄弟都是我的亲戚,其他的都是我爸爸妈妈这边的亲戚。

然后职业的演员有奶奶和顾喜,然后顾喜的男朋友就是她(真实生活中的)男朋友,是一个话剧导演,等于说来帮一下忙。

导 筒:非职业演员在这种大量需要表现人物关系的拍摄中,如何沟通去让他们实现你要的效果的?

顾晓刚 :因为我们的题材还是一个“家庭生活片”,所以里面的情节大部分还是基于演员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在具体实施上还是会以演员自身最舒服的生活习惯为准。

当然部分戏肯定是有我们非常明确想要的一些调度,比如演员某些生活习惯很繁复,那就会缩减部分流程,然后结合我们的一些节奏点,大家找一个舒服的平衡点的方式来做。

但是还是会去先观察他们自己真正生活中的节奏。

导 筒:这次看到很多是在春江上拍的江面,或者是从江中间拍岸边的长镜头。

水上摄影这方面会不会有很大的困难?

顾晓刚 :有,水上拍摄主要还是船只一直不好协调。

因为没有真正的一条为拍摄准备好的船,我们也是就地取材,找了当地打捞江面垃圾的一艘船,因为那个船的甲板比较的宽敞。

然后我们协调了那个船,麻烦就麻烦在船夫变成了剧组一员,他相当于一个轨道员,他需要对摄影、对一些剧情节奏要去了解。

很有意思,这样的一位船夫就要进行每次的拍摄配合培训,还要一大早起。

我们跟船夫做了很久的工作,搞关系,培养感情。

另一方面就是江上的不确定性,因为有水流变化以及涨潮和落潮,有时候时间凑不好。

虽然整个电影拍摄周期很长,但是每次拍摄的单个周期很短,夏天也就十几天,短的时候像秋天只有四五天,有时候可能就撞到涨潮期了。

比如说有一次拍游泳镜头的时候正好是涨潮期,演员安全有一定的风险性。

从摄影上也需要去掌控,还存在各种不确定因素。

都是在流动的:船的速度、它本身产生的抖动、江的波动、江上的调度,都是挑战。

江上又不好调度,特别是冬天,远处还有别的小船,调度起来会麻烦一点。

导 筒:长镜头大概拍了几遍?

顾晓刚 :夏天拍了两年,一共拍了十二三次,每年拍几次。

每一年都有不错的,但最后看到的是我们第二年拍的一条。

导 筒:春夏秋冬四季的多次拍摄当中会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克服的?

顾晓刚 :最大的问题就是制片上制作上的这种维持性。

这个是从来没有想到过的,其实一开始拍只是从一个创作的文本上或者仅从创作本身的理想状态上出发的,还没从制片经验和制作的角度去想,但是后来拍摄的时候就遇到了。

总共拍了两年,第一年一直都没有找到合适的预算,那问题就出来了,因为像常规的拍摄就是两个月到三个月,如果纯粹当一个独立电影,其实也是可以去操作的。

发动哪怕仅限的资源,向同学朋友寻求帮下忙,大家就说好一个预算,比如说二十三十万,我们就在预算下,大家倒推,拍完就拍完这样帮下忙。

但是一旦周期被拉长之后,第一次大家是可以来帮忙,但是到第二次不好意思刷脸让大家再来,我们要借的钱也都借完了,这样到第二次就遇到问题了,一系列的问题也接踵而至。

周而复始,很像是你在一年中不停地拍片子,相当于要拍四个片子,这样的感觉就是不停地在筹备,不停在拍,又不停地再去找钱,这个过程好像是一个很巨大的沼泽,包括对剧组、对演员的维系。

等于这两年其实就没有生活,大部分时间都在维系这个东西,拍完了这个阶段又去筹备下一个阶段了。

比较麻烦,还是接受了很长久的煎熬。

第二年好很多,因为第二年工厂大门进来了,完全就不一样了。

导 筒:片中有较多全景镜头,其实对于录音方面事有不小的挑战的。

顾晓刚 :对,李丹枫老师是偏后期时在声音设计上这方面加入的,前期的录音工作方面主要是另一位同期录音师叫马聪,是他完成了整个电影的同期录制工作。

这次FIRST的训练营他也在帮忙。

很多声音都是需要完全的同期,但机位大部分还是偏离演员远一点,他的收音杆也不大好下,而且我们单个镜头的拍摄时长都是比较长的,对声音的挑战比摄影还大。

导 筒:这次奶奶的形象,她有时间上的错乱,你觉得她的在影片当中的作用是怎么样的。

因为她其实串联了所有的剧情,你是怎样来理解她的角色在影片当中能够带来的这种深层的含义?

顾晓刚 :其实影片里面也都会有给到奶奶的一些小小前史,以及她和四兄弟的关系,都会在影片中看到。

整个影片虽然是有春夏秋冬这种章节、结构感,但最重要的主线就是奶奶这一条。

从戏上说,围绕四个兄弟解决奶奶的赡养问题这个矛盾核心展开,整个戏剧也是从她这个原点展开的。

其实她和《一一》中的奶奶还蛮相似的,因为她记忆丧失,虽然说因此会让人尽量包容和谅解这样一位老人,但是四兄弟的现状也有很多原因是由母亲造成的,比如说老四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妈宝男的形象,30多岁还找不到女朋友,在生活上不能完成一个男性角色转换的一个状态。

在奶奶这块,其实正好是像康康那样一个小孩的方式去看,一个善良的方式去看这个世界,看四个儿子,它就变成了一个观众的视角去依次看四个儿子的表现。

杨德昌《一一》 (2000)导 筒:《春江水暖》应该是今年FIRST时长最长的作品了,这一次刘新竹同时也担任了黄梓导演《慕伶,一鸣,伟明》剪辑工作,怎么会确定与她确定合作,2年的拍摄对剪辑有什么样的影响?

顾晓刚 :剪辑是我们拍了两个季节之后,我才开始去找的。

在我的朋友推荐下找到新竹。

真的很幸运,因为我们俩有共同喜欢的书法老师,我觉得就像隔空同学一样。

而且他之前也是央美附中的,本身就有绘画的基础了,所以完全就没有屏障,一拍即合。

她真的是跟了两年,剪辑了整整一年半。

刘新竹曾担任周子阳导演《老兽》剪辑整个工作过程就是我们每拍摄完一个阶段都会剪一段出来。

在某种程度上,剪辑有重新编剧的过程,因为我们的片子有“时间”的参与,“时间”就在片中就真的是一个角色,所以我们一些剧情会根据真实时间的进行而更改。

对原剧本的更改也是基于剪辑到达一定的结果后,我们再进行一个评判。

剪辑就是在做一个我们说的气韵生动的过程,就是如何把整个电影像一个绘画一样展开,场与场之间完成这种紧密的咬合感,同时有生机感,有生命力,还要具有丰富性和矛盾性。

可能处理不好就掉出去了,或者另一边平衡不了。

这种天平一样的微妙,产生非常丰富的复合性和复杂性,希望给观众们的品尝。

导 筒:老二这个角色的这条剧情线当中,有很强的纪录片风格或者说是纪实感。

你之前做过纪录片,这些创作经历对现在不管是人物还是情节的把握上,会不会有一些帮助?

顾晓刚 :纪录片那个阶段的经历给我的帮助肯定会有,因为一方面我的写作过程也依靠纪录片的一些经验,写剧本很像做一个纪录片作品。

其实黄公望创作《富春山居图》的过程确实也是在拍纪录片,黄公望先生画了七年,前五年就是在富春江边采景,画下他觉得不错的这些山水景色,最后两年是来组织这些山水,这就相当于电影后期中剪辑的开始。

《富春山居图》,作者黄公望,中国元代绘画作品,为中国古代十大名画之一,被誉为“画中之兰亭”、“中国山水画第一神品”。

《富春山居图》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纸本,水墨,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

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段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藏浙江省博物馆。

后段仍沿袭原名,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当然纪录片作者对角色的把握肯定会很不一样,因为我们真的会基于角色本身去展开这些剧情,你是会顺着这个材料去生长。

纪录片是一个生长的一种创作哲学,跟剧情片可能会有很强的区别。

因为剧情片大的体系还是来自于塔科夫斯基讲的“雕刻时光”,要在每分每秒钟进行对时光的把握和精准的雕刻,像纪录片作者可能对电影的哲学观念有很强的这种生长观念,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你的角色一年之后会怎么样?

时间会给你非常丰富和复杂性的答案,所以《春江水暖》是时间在指导着我们的创作,它给到很多更智慧的方案。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导 筒:影片当中其实有很多场景是关于房屋拆迁,很多可能是富阳本地正在发生的现状,你是怎样去了解捕捉这种纪实场景的?

顾晓刚 :消息的了解方面还好,因为每天政府新闻都会发布,这是整个城市都会知道的信息。

另一方面我们的制片还是得到了政府的协助和支持的,在拍摄之初还是通过了政府的允许和支持去做这件事情,不然在起步阶段很难完成这些制作上的体量,哪怕就像我们去江上拍肯定是实施不了的,会进行管治,还有学校等等的空间也是得到一定允许之后再进入的。

就像刚刚说到的时间在参与,原剧作中不知道什么时候拆,会怎么拆,真的是整个事件发生之后,我们去到现场才会看到种种具体的情况。

包括镜头怎么转,怎么连接几个兄弟的剧情,就像一个诗句的排比句一样,形成了一个诗的叠嶂。

前面是在讲顾喜被赶,这边怎么突然又讲老三了,发现老三之后又讲到了老四,老四之后又转到了爱情,又转回去了。

看似在拆迁,其实侯导杨导都有这个手法叫言此意彼,就非常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手法,只是我们在这边相对会做大的一个段落性的这种言辞以他。

你看了好像这十几分钟在一直在讲一些其他事情,但发现事实上还是在讲前面那个主题,但也不仅仅讲了前面主题,又把他们每个人的个性表达出来了。

导 筒:昨天现场放映的时候,提到窦唯名字的时候都有很热烈的掌声。

他之前也做了一些电影配乐,但是感觉那些影片的剧情和他自己的音乐风格不是那么契合,但《春江水暖》确实在最近十年甚至更长远的时间里跟他本人的作品有非常大的共鸣。

你是怎样去跟他合作的?

顾晓刚 :《春江》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完成度,很像一个植物,在慢慢生长,一开始就是一个很简陋的过程。

大家有什么样资源、朋友,大家愿意来帮忙就来帮忙,就一步步起这样。

其实窦唯老师这块我们开始肯定是没有任何资源,也没有任何想象。

我们开始只是基于在创作上的一个参照,起初因为想拍一个讲山水的电影,但我们找了很多,至少在电影媒介里面还没有看到一个这样明确的风格,我们自己也不知道怎么才能拍出来,或者它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东西,其实也看不到。

不过还是会有一个参照的,比如有台湾新浪潮,它符合中国传统文人的志趣的系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窦唯老师的音乐。

我听到的时候就已经发现,窦老师他自己作为一个个体艺术家,在这个领域已经走了很远了,甚至已经完成了这方面的研究和表达。

他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在做这个东西,包括2014年的《天宫图》。

在那个阶段就已经达到了那么高的一个高度,把传统和当代的艺术结合,真的能古为今用,这个是非常难的,在其他的艺术门类中不多,很少见。

窦唯2014年《天宫图》,2016年《间听监》,2017年《山水清音图》我们很多剧作上就有根据他的音乐来的灵感,比如说冬天摇镜头,直接就是根据他音乐写的很多调度的,还有结尾回闪镜头,就是我在听他那个《溪夜》的时候,才想象出的情境,其实本来没有剧情,但是我听音乐就想到情境和设计,写了那段戏。

在做的时候,我和主创其实都挺有信心的,我们感觉只要这个作品做完给他看,他只要愿意看,我们觉得肯定会打动他。

大家虽然不认识,但是只要一看作品,他肯定也能明白我们在思考些什么。

后来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几乎发动所有的资源,给窦唯老师写了一封长信,并且发了一些我们的电影资料,他当晚就给我们给我们打了一个电话。

当时我和剪辑师新竹在房间里都特别特别惊喜,然后就给了他我们的样片,开始合作了。

当然整个过程还是要靠制作公司的支持,因为后来又追加预算了。

窦唯导 筒:你有想做成三部曲,后面还是会在家乡拍摄吗?

顾晓刚 :下一部会是一个新的空间,在杭州春江经钱塘汇入东海。

钱塘就是钱塘江,它是一个疆域方面的地理关系,春江是一个上游,然后往东流就流向钱塘江了,最后就会路流出到东海这样的一个自然的疆域关系。

根据这个疆域关系来展开我们的电影的舞台空间的关系,下一站就是在杭州这个舞台空间。

钱塘江水系图导 筒:有没有近期看过的不错的,可能也给你带来灵感的作品,推荐一下。

顾晓刚 :我最近看的片子是李沧东的几部老片。

他的早期片子还没看,我看了《薄荷糖》和《绿洲》就都挺震惊的。

包括8月30号仇晟导演的《郊区的鸟》也要上映了,也很期待。

李沧东《绿洲》 (2002) ,《薄荷糖》(1999)

 6 ) 春日春光春时过,江上江舟江边客。 水晴水缓水常佑,暖风暖雨暖蹉跎。——当你用杨德昌的视角打开《春江水暖》

🎦《春江水暖》顾晓刚 2019👨杜红军 钱有法 汪凤娟 章仁良 章国英 孙章建……🖊️2024中国电影导演之夜 2020年度青年导演🖊️音乐监制 窦唯 好配乐,好配色🖊️“伪纪录”式现实主义山水文艺剧情片🖊️春日春光春时过,江上江舟江边客。

水晴水缓水常佑,暖风暖雨暖蹉跎。

🎈不知道怎么的,最近老是想起刚嫁到富阳的那几年,老是往江边跑去看,很稀奇。

七月十五富阳人是要放水灯的,这天叫“鬼节”,又是地藏王生日,我一直印象很深。

这天家家都要祭祖,门口点香烛。

放水灯是为辟邪,保一方水域太平,又是祈福。

水灯顺流而下,把孤魂野鬼引过了奈何桥。

记得那天晚上,天光暗了下来,天上星星点点,江上没有强风,水波清澈上千盏小灯从苋浦出来,浮在江面上,火光熊熊,势头蜿蜒像游龙。

水灯,是一种纸做的小荷花灯。

还有很多木板形状各异的灯盏,外面糊着五色纸,里面燃着小蜡烛。

很快,万点红莲出到江心,光照数十里,一望如繁星灿烂。

全家人扶老携幼聚集在江堤边观看,手里拿着各种扇子,热闹的很。

江上渔船护着河灯,还有防止落水的巡逻船,还有放爆竹热闹的渔民。

有烧蒿草打铙钹的和尚道士,超度亡魂。

条件好的人包了船在江心跟随,里面传出笛子的演奏声。

水灯忽离忽合,忽东忽西,通宵了一晚上。

🎈我的家乡富春江,有山有水有太阳。

一江春水向东流,流出沙滩流出柳杨。

我的家乡富春江,青山绿水红太阳。

两岸青山缓缓走,孙权故里达夫故乡……🎈家族里活着真是吃力,你为了我活,我为了你活,算来算去,真是吃力。

🎈我做过一个梦,我们的小寺院在一座山上。

这座大山被一只巨大的乌龟驮在背上,乌龟在茫茫的大海上游啊游啊,我和师傅就坐在乌龟的背上,一边吃树上掉下来的桑葚,一边朝四下看。

大海里还会跳起来长着翅膀的飞鱼,飞鱼背上还坐着其他小孩,远远的还有航船,四周云气蒸腾,遮住了天边外的仙山,偶尔还能看见别的岛,对面的岛上也有一个师傅和一个小和尚。

其实我不止一次地想过,如果山的下面真的是一片汪洋大海,我就摘一片竹叶做船,随着风唱个曲儿,叫它顺流而下。

那时候,你春风得意,水流得飞快,你也走得飞快。

小小的竹叶在你脚下,那种感觉像飞。

可我不想踏在水中,我宁愿山下有一艘大船,就像盂兰盆节,我乘着大师兄的那条纸船一样,那艘船很大很宽,能装得下师傅大师兄阿旺甚至还有母亲。

我们就一同坐在船上,顺着山下的大河大海,顺着风,顺着水,一往无前顺流而下。

可是我还是希望山下有一艘大船,如果山的下面真的是一片汪洋大海。

 7 ) 春刚刚开始

观影:顾晓刚导演的《春江水暖》被法国《电影手册》评为2020电影十佳之一。

11月这部电影在单向展映,冒雨前往,有幸得到一张船票。

站在船的最后头,和幽暗空间中的旅客们一起完成了这趟旅程。

最后,还播放了一则于夏季拍摄的短片,没想过导演会赶过来。

瘦高,白净,讲谈缓慢和谦和是我对导演的映像。

对于电影,主题是一个家庭,个体的困境,家族的承担。

如一篇散文,又非杂乱云云,每个人物都有着力,有人重,有人又轻如魂。

长镜稳定,但还有些不太明白其中的意义。

结构画面是真幽美,一年四季的富春美景,一年四季的人生,缓慢又快速的时光。

往往春在结束,春又刚刚开始。

往往死亡,抓捕在开始,新生和喜庆在结束。

最后附上笔记记录:1.长镜美学:长卷的自觉:两个长镜头文艺前辈的影响:台湾电影前辈绘画和电影融合:人物们共享空间-前景 几组人物一起 如周庄梦蝶 游观 拍到最后才想到 富春山居图 阅读感 :难的是电影如何呈现绘画感/美学和叙事的平衡 故事追求大众点故事呈现:一个人一生的版本 不同家族的补足2.结尾和电影《一一》结尾的相似:受台湾新浪潮的影响但基础还是中国文人 文化影响还有窦唯老师的影响 音乐探索:如何把传统安置在当下3.第一个长镜头:游泳 跳水 设计:记录风格第二个长镜头:鱼放生 斗笠的人 打破时空感 设计:典故,严子陵钓鱼台 是文人隐士的图腾 态度 一右一左 完整的山貌展现 预意4.提问:柴油船 江中小洲 奶奶在上面,要表达什么?

(奶奶走失 后又突然出现的“突兀”)江上送母 现实逻辑 三小时时长 可惜副线人物的故事被删减新的时代人像风物制:无法谈时代5.对之后要拍摄的卷二的期许和拔高:反映当下 进程以后会更有厚重力量的叠加 对美学更有信心 现在还在对城市的调研状态 寻找新的细节中6有趣: 解构和调侃 电影中的老师的书杜撰 名为《夜钓女尸惊变》7东方家庭结构的相似 如《东京物语》8音乐使用的作用:山水 宇宙感 脱离人间 哀而不伤 9最后老小定格镜头的解读:自己读取:四兄弟 四季节 或成为男性的角色 精微的体验:搜寻记忆 观影潜意识 每个季节老小都出现 由老小回想整个前期电影 因此春由老小展开 春又刚刚开始 10演员的选择:顾喜 女演员 演过《跳墙》主题是婚姻 男朋友剑桥双学霸 之前是游泳队教练 老大是真实的夫妻 亲戚老二给导演送鱼的 老三老四是导演爸爸的弟弟流氓是舅舅主题内容来源是自己的表姐非职的融合 自我训练11 电影评论者评论:精致之外的生命感 时间的真实 真实性 纪录片中的艺术特质 非导演的设计感 完成天地自然的互动 电影的尊敬 面向观众12导演后续计划:三部曲会先拍完这一部反工业的电影 特征为古朴天真13最后提到:杭州新浪潮的兴起和独有的南方美学

 8 ) 春江水暖,暖热这繁绿人间

奔着片名去的,莫名地想贴近,想去感知和浸润。

确实,看完就感觉已经在富春江畔的烟火人家生活了好几辈子。

四个儿子从为母亲庆寿,到送别母亲,四季变幻亲情冷暖人生海海,都随着一江春水缓缓流逝,所有的不甘妥协与顺受都如江面上的水雾聚拢升腾又消散,飘渺如烟,浩瀚人心。

唯有那抹那片那泼天的繁绿层层叠叠地翻新着吐纳着,交织着荡漾着。

一张张真实的脸庞,平素的日常,看着看着就越觉得熟悉和亲近,近到春水暖热,旧时光滑过指缝……

我看到的长镜头——一家人在沟岭上一片灿红的山楂园里忙碌着,夕阳的余晖落在每个人的眼角眉梢,泛着暖和笑。

装完车,收工回家,平板车上载满果实顺坡而下,车后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一路绵绵不断回荡在沟谷,板车稳稳地前行,穿过溪流上的小桥,从竹林里吹来的风声拂过耳边,随行的家人们不由地站住,在溪水边歇息片刻……孩子们跳进溪水,钻进竹林,倏忽不见。

转眼已是日暮途远。

 9 ) 《春江水暖》中对于无限的表达

(影视批评竟然结课了,我还感觉什么都没学到。

老师布置论文的时候我还以为是期中论文...其实要不是老师要求我可能半小时就关闭播放器了...不过最终也确实发现了很多闪光点)《春江水暖》围绕着富阳里一个小家族,老母亲病倒让四兄弟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大家轮流照顾年迈的母亲,兄弟间有人情往来也有利益纠纷,家家还有一本难念的经。

平常又不平淡的故事穿插着富阳四季的山水景色,如同一幅画卷缓缓展开。

电影在故事上是很丰富的,2小时30分25秒的电影仿佛是一个当代中国人情社会的缩影:老人赡养、亲子代沟、家庭教育、职场打拼、婚丧嫁娶、柴米油盐……在美学上来说,导演在很多地方展示了对《富春山居图》的致敬:用长镜头去表达画卷展开的视觉体验,山水的取景是对画作的呼应,画面中大片的富春江水就像中国画里常说的留白,窦唯的音乐和画面融为一体。

不过,这篇文章里我想谈论的是电影表达的哲学——对时间和空间的思考。

简单来说,可以概况为是对“无限”的表达。

在哲学范畴,“无限”与“有限”相对,组成辩证法的一对范畴。

指无条件的、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没有限制的、无始无终的东西。

无限只能通过有限而存在,但它不能归结为有限的简单的量的总和,而有限中则包含着无限。

导演顾晓刚曾经在一篇对话访谈中谈到自己对中国画的理解,或许就是这部电影对于“无限”哲学思辨的起点。

他提到,中国的山水绘画这个形式初创之时就已经拥有了电影才具备的媒介特性,就是对时间的描绘。

古代的卷轴画,是放在手心徐徐展开观摩的,很像胶片电影的那种卷轴的转动方式。

随着胶片的展开,观者才能看到下一帧的画面,不是像现在在博物馆看到的这样的全景,一下子全部都看到了。

“那这个玩的是一个时间的游戏”,他说。

另一方面,中国画和西方绘画的一个区别就是没有视线的消失点,不遵循透视原理,所以山水远处就是宇宙。

顾晓刚导演的话让我印象深刻,我也试图从这部电影里去寻找他想要表达的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但我不希望在这篇文章里把对无限的讨论分割为时间和空间。

在我看来,时间和空间都是现实存在的维度,是难以分割的:时间的流动必然会产生空间的变化(除非在绝对零度),空间的差异必然会导致时间的差异(你可能会觉得存在异地同时的场景,但事实上楼上的邻居时间流动会比你更慢)。

当然,这只是我的观念。

在电影里,导演就是玩弄时间和空间的上帝。

这篇文章中,我想用线和圈来比喻电影里表达的两种无限。

直线没有终点和起点,是无限延伸的。

在电影中,富春江水是时间的隐喻,时间不断流逝,富春江也从不停息,流入钱塘江再流入东海。

影片有很明显的章节感,按四季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间都穿插着富春江的镜头。

四季变换,人事兴衰,可富春江的水却没有变化。

影片中有一段11分钟的长镜头,记录了顾喜和小江从游泳到登船的全过程。

导演为什么花这么大功夫去拍一个这么长的镜头呢?

在我看来,这11分钟沿江拍摄的镜头一方面展示了富春江的长度之长,仿佛无穷无尽。

另一方面,两人在河堤上路过了很多人,其中有一个钓鱼的老翁,不禁让我思考,在很久很久以前,这个位置是否也有一个渔翁独坐垂钓?

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有云: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一代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对于富春江水而言可能只不过是昙花一现。

人们有限的生命中无法了解富春江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存在,也不知道它何时消失,富春江在这里就像一条无限的直线。

另一个长镜头是在被“有机更新“的破楼里拍摄的,镜头从老三身上离开,在房间里移动,到了一位工人身上,最后到了另一栋楼里的老四身上。

老三和老四这么巧出现在一个房间的两端?

我更愿意相信,导演在这个相同的空间内改变了时间,实际上窗外的两个人不是同时出现在这个地方,甚至画面里的房间也可能不是同一个房间。

这让我不尽想起《星际穿越》里的高维空间:时间在那里可视化了,无穷的书柜排列在那个空间里。

在这样的空间里,时间和空间已经是完全合为一体了,视野里的空间就是时间的可视化,正如前文的哲学定义里,这是在有限中包含着无限。

河边钓鱼老翁

《星际穿越》里的高维度书房

《春江水暖》里的房间圆是一个闭合的环,所以沿着圆怎么画,最终都会回到原来的地方。

影片的长度是有限的,如何达到无限的表达呢?

在影片里,这样的表达主要是相同事物的重复出现,即无限只能通过有限而存在。

整个电影首先就是一个大闭环,在开头记录了所有人来参加奶奶的生日宴席,在影片的结尾,又回到了所有人在水边玩乐的情景,发生的时间可以从几点看出:第一,奶奶还在世并且很健谈,老三也还没入狱;第二,大家都穿着夏天的衣服,因为整部影片是按四季的顺序拍的,所以可以推断结尾的镜头是在春夏季,至少是奶奶病情还没加重的时候。

电影里还有很多重复出现的事物。

例如三兄弟先后两次在医院黑暗的走廊里谈话,第一次是奶奶在生日上病倒被送进医院,老大和老二讨论奶奶的赡养问题。

第二次是奶奶离家出走被找到,老大劝说老三从灰色收入里及时收手。

走廊尽头的树是同一棵,并且随后的镜头都是篮球场,可以看出两个镜头是在同一个地方。

物是人非,前一个镜头里奶奶的病倒让兄弟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后一个镜头里大家都有了着落,老二买了房子不再漂泊,老三还清了债,老四谈了恋爱。

类似作用的还有老三儿子康康的口琴,尽管智力有障碍,康康还是有很多爱好,比如打篮球、吹口琴、书法。

康康第一次吹口琴是在奶奶的病房,第二次他吹口琴是在警察闯入赌场的时候。

其实在警察闯入的时候似乎没有必要把康康这个角色放入其中,也没有必要让他吹口琴,他完全可以在看电视、发呆、或者被吓哭,那导演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呢?

其实康康的口琴让我想到了唢呐,唢呐在民间是伴随丧葬的一个乐器,在这部电影里,口琴总是伴随着坏事儿:第一次是奶奶病倒,家族里的矛盾激化;第二次是赌场被毁,奶奶出走,康康的爸爸随后也锒铛入狱。

还有一个说法是“唢呐一响全剧终“,第一声口琴正式开始了全片的故事,第二声口琴则为这个故事画上了句号,随着老三这颗”定时炸弹“被引爆,四兄弟的命运终于都安定下来了。

小江和顾喜在初识的时候,小江说鹳山矶头有个漩涡,不管有多大多远最终都会回到这个地方,这个漩涡就和小江的命运一样,画了个圆,回到了起点。

而顾喜就像船,他和小江第一次登上船之后,她就像离岸的船,逐渐离开了家族,最终出嫁时也是乘着船慢慢离开岸上的老三,暗示着新娘子嫁人就是离开了原生家庭。

第一次在医院

第二次在医院

顾喜和小江第一次登船

顾喜出嫁在电影开头,老三给了老四一幅墨镜,在结尾老四转过身面对镜头,摘下墨镜向空中看了一眼,又戴上了墨镜。

这个镜头一度让我很不解,反复看了四五次,搞不清楚导演想表达什么。

但当我将两个镜头联系起来解读的时候,我想我应该弄懂了。

在老三将墨镜递给老四时说了一句“你是我兄弟“,在老三看来,这样一个举动可能是对老四的一个报答,他拿走了礼金,老四替他保密。

但老四心中这幅墨镜可能代表着老三和他的兄弟情,他一个人没有家庭,只有来自家族的亲情能给他一点温暖。

在影片最后,四兄弟的家庭有说有笑的从山上走下来,老大夫妻俩带着康康,老二夫妻和顾喜夫妻幸福美满,过了一会儿老四才一个人从后面出现。

他是那么的格格不入,不尽空间上离他们很远,情感上也无法真正融入他们——老大和老二始终把他看成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此时的老四,应该是想到了同样孤单的老三,老三除了康康无牵无挂,情感上和他是一样孤独的。

而老三和他的联系,只剩下那副墨镜了。

所以他转过身摘下墨镜,希望能看见老三在他身后,随即明白那只是幻想,又戴上了墨镜。

孤独的老小当然,影片在构图上也运用了通过重复的事物表达无限的方法。

例如在樟树公园里,老四和相亲对象在下面,顾喜和小江在上面,两对男女在相近的地方,却表现了两代人截然不同的婚恋观。

一个是通过相亲认识,一个是自由恋爱;一个是把婚姻和物质紧密联系,一个是在用追求真挚的情感。

还有一幕是老二向小江讲述自己当年追求妻子的时候如何不被待见,相似的遭遇发生在这两个人身上,背后表达的是两代人的交接,总有人老去,总有人正年轻。

两代人在樟树公园奶奶离家时的构图也很用心。

第一次离家时一扇扇门就像镜像一样,无限地向远处延伸,暗示奶奶仍有回来的时候;第二次离家时尽头就是一堵墙,暗示此行凶多吉少。

第一次离家,无限的构图暗示有去有回

第二次离家,有尽头的路暗示没有回程总而言之,线性的无限表达主要是通过改变电影中的时空让观众感受到时间和空间的跨度之大,不见首尾;圈状的无限表达是首位呼应,形成类似命运轮回的感觉。

一部时间有限的电影想要营造出时间和空间的宏大是有困难的,导演正是通过以上讨论的种种办法,向观众传递一种意蕴厚重、时间轮回的感觉,完成了这部富春江边的“家庭史诗”。

(呼,终于凑够了3000字)

 10 ) 不偏不倚,大家捧过了

抱着很高期望看的,但有些失望……这是一部导演意识极强的作品。

现在的年轻导演好像进入了一个怪圈,一味的追求长镜头,但是长镜头的设计,却没有意义……说通俗些,年轻导演们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放弃了真正的镜头语言。

当然本片的自圆其说很好,想法确实很好。

可惜摄影水平……尬。

除了后面奶奶一个人倒在江面的小舟上那个长镜头,有些欣赏画卷的感觉,前面几个都很刻意和没有意义……真的不希望年轻导演们再去一味的使用长镜头,除非有必须用长镜头的理由,不然就真的尬……电影还是蒙太奇艺术。

台词尬,本片选择非职业演员,其实还可以,但是江老师那个演员的一口台湾腔实在尴尬,而且他在第一次约会的长镜头里说的话不像是正常人能说的,背课文一样……这不是演员问题,是编剧台词没有写好。

最不能容忍的是摄影,摄影技术其实是不过关的,或者说没有为自己的镜头争取时间,沟通肯定存在问题,评心而论。

铺了轨道,中间轨道推的颠了几下,这个素材就不应该是OK条。

既然都铺了,那就多来两遍好了……不能只因为演员是非职业,很难捕捉到想要的内容就放弃对画面质量的基本要求。

另外摄影的取景很普通,我想如果去富春江游玩,应该会很美,但镜头没拍出来。

大家都对这部电影的评价都是“史诗级画卷”“画面很美”……捧得有点过了……最后表白窦唯大师的音乐,真的好!

非常有绵绵画卷的感觉,为影片加分不少!

最后强调一下,“电影是蒙太奇艺术”!

不要一门心思想搞个人风格,玩大量长镜头,先把基本的镜头语言做好,再玩个人风格化……

《春江水暖》短评

吴语文化日渐弱势,除开沪语几乎什么都不是了。作为一个离开家乡的杭州人,在电影/文学/音乐这些东西里看见吴语文化的东西我都会很激动,满怀期待,自己也做过一些。但是一旦对地域性做了奇观化处理,我就浑身不适,夸张点说,觉得恶心。我说的这种奇观化,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日常的对话要摆在树林间、山洞里、池塘边、富春江上的一条船上,在景观上与城市分离,往内细究,人物也仿佛活在脱离于全球化的Bubble里。可事实上,吴语文化的日渐弱势和江浙沪地区全球化、城市化程度直接相关。小资创作者们常常做这件事,本质上仍在自我陶醉,怀念并想抓住逝去的记忆。这种事我也做过,要反思。“杭州新浪潮”,简直是党员式的话术——没准真就是。

6分钟前
  • bunny00
  • 还行

电影仅有的优点——摄影,但摄影真的不错,很喜欢

9分钟前
  • typacm
  • 还行

这是一部极具艺术气息的文艺片 全片就像一幅富春山居图 通过描绘一个家族在这富春江畔的生活 勾勒出了这幅既包含了历史的厚重感又含有现代市井质朴气的长篇画卷 山水 是中国文人墨客笔下画中的艺术精髓 而这条历经千百年的富春江正是养育了江两岸代代生生不息的富春人在这边土地上遍历人生的精髓 他们时时刻刻与丰富的历史积淀环抱 年年岁岁与浓厚的人文韵味相拥 春来 江暖水碧 夏至 枝繁叶茂 秋到 风凉雁过 冬临 霜寒雪白 在四季不停地轮转中生活感悟对生命的思辨 尝尽生活的苦甜 人终将离去 而春江依然在这缓缓流淌 她见证了千百年无数家庭的悲欢离合 也将继续凝望着两岸扎根生衍的乡民和归乡的游子 春江水暖鸭或未可知 江民冷暖自知

12分钟前
  • 大中祥符八年春
  • 力荐

兩顆星都給讓人着迷的景色。

13分钟前
  • ZZ
  • 较差

第一部处女作,虽然有些遗憾,但导演的表达欲和落点,美学自觉都是值得鼓励的。

14分钟前
  • 郝茕
  • 推荐

导演审美很平庸,包括演员的调教和镜头的表现力。

15分钟前
  • 箫箫在世界旅居
  • 较差

高开低走,后半程气息几乎散光了,四兄弟面临的困境是类似的,重复的意象和频繁的点题让本已散落的文本更显封闭与停滞,难以聚拢成形。导演野心很大,执着于高难度系数的镜头设计,但段落间完成度的参差造成影片气质的忽高忽低。大女儿的戏不太行,与其他人物完全不在同一频率内,从游泳到上船的超长镜头尤其莫名其妙,纯属炫技。

16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为什么第一次观影体验这么不好,但是第二次就有喜欢上了。确实最近了解了顾晓刚和刘新竹如何生成电影的”东方美学“的,尤其是在FIRST听刘新竹讲”长卷剪辑法“。影片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诗学:反连续性剪辑,以不连贯的生活缩影汇集的非线性时间体验,去观察江南小城的人和他们的生活。这部杭州新浪潮作品出发点很小,但却上升到重省会政策下杭州无可控制的,四处蔓延的城市化对于边缘小城居民的影响:地铁的兴建将小县城转为大都会的卫星城。但小城百姓的”生命观“却仍然有着不变应万变对城市,对自然的理解与回应。

21分钟前
  • 热爱生活的番茄
  • 推荐

真实比审美更重要。艺术与现实两部分其实都可以展开来做出好作品,但彼此太割裂了。顾喜和江一两个演员完全没有弥合两部分的能力。同时觉得导演给了自己和观众一个居高临下的视角,个人特别反感,普通人五味杂陈的生活并不仅仅是小布尔乔亚所谓艺术表达的点缀。

26分钟前
  • 劉圍觀
  • 较差

#SIFF2023 富春江畔的一年四季,这光景下拾摭的掠影,还是寻常中国家庭中那些微妙又复杂、碰撞亦和解的碎片。利益与情感间的矛盾显影,互相指摘又左右逢源,努力勾勒联结着血缘间的体面,实为心照不宣的亲情解码。恰似《吉祥如意》中那般具象得一览无余,即便这划动的涟漪,并未激起后者那般汹涌余响。三代人间交互的车辙,本可以再恣肆一些。只是这精湛的调度和配乐,实在朗润心扉,一如将春江画卷的蹁跹之美悉数浮跃。

28分钟前
  • 弥森
  • 推荐

【FIRST青年电影展展映】拍摄两年,经历了两次春夏秋冬,结构颇像《一一》,戛纳小金标加持。一个家庭的史诗,音乐极好,很多长镜头让我惊讶的哑口无言。在文本里包含着人情世故、家庭冷暖,线索极其庞大,剪辑很精妙,用视听语言推动着剧情发展(而非台词),一场场戏像画卷一样展开,充满着中国民族电影风格,美丽且动人。这样庞大的叙事突出作者对场面调度和时间转场以及空间概念的超强能力。所有的情绪在四季变迁中像一段哀伤的诗一样,随着富春江向东流去。

32分钟前
  • 奥特小曼
  • 力荐

审美在线,但内容是我不太喜欢的一类,赶在草木人间上映之前看完,后者故事性应该会更强一点

34分钟前
  • 卡洛特
  • 较差

有的地方很生活化,有些地方却很假。讲到什么东方美学,江南美学,真不如《小城之春》《早春二月》《舞台姐妹》这些讲好故事的同时不留痕迹地展现出的江南韵味。看完我想到了“春尽江南”四字(来源格非的同名小说),造成这样的原因是文化已经断层,现在的人只是在努力拼凑江南意境,然而失去的再也回不来了。ps电影语言介绍里写的杭州话也是尴尬,“大杭州”让杭州失去了老底子的味道,也让周边的富阳、萧山等地失去了自我

39分钟前
  • 细雪
  • 还行

大概是年轻一代导演里既有美学追求又能将中国的当代性以一种没那么猎奇的方式捕捉到的少数。一些演员的表演给影像确实带来了很大的伤害,导演进步空间也还很大,但作为一部野心昭昭的处女作有他值得称道之处。

40分钟前
  • 朱马查
  • 推荐

一部当代家庭的史诗,摄影太美了,但崩坏的地方太令人不能接受了,导演自己不可能不知道孙女和男友完全破坏了整个影片的风格系统。。。再现代的青年跟父母在家也是会讲方言的,孙女无论表演、语言都与这个影片不是一个系统的,而且最有亮点的长镜头也被这种有些做作的表演和台词消解掉了,整个电影的风格也因这种系统的不统一而严重崩坏,导演自己不可能没感觉不知道,但为什么还是最终这样做了呢?怎么会这么不爱惜自己的作品啊,太失望了。

43分钟前
  • 月小鱼
  • 还行

移步换景,山水人情,不同空间的声音被折叠进错位的画面,是画卷徐徐展开的气度。从容是因为熟悉,小辈们尴尬的台词和空泛的生活暴露了调度的短板,反而是老一辈的生活,本身就呈现出了丰富的层次。不知道为什么,老三和赌场戏让我觉得特别热闹特别江湖气。富春江给我的感觉就是温和通润舒畅,闹了不愉快也尽可以坐在门口的竹床上逗趣乘凉,哪怕原来的关系再复杂交错,好像也可以解开一样。(顾喜的念白尴尬,主要也在于不会方言又要扮演一个本地姑娘的错位,联想到当地在婚姻嫁娶上的习惯和她作为导演女朋友的身份,其实还蛮有趣。)

46分钟前
  • 工凡
  • 力荐

江南《一一》,就连一开始老人住院的设计都是一样的,同样都是讲一个大家庭在时代洪流中的百相。但比《一一》要冗乱些,似乎每个小家庭都想兼顾,因此难免会有些混乱、繁杂。但这种没有区分重点角色的设计,又符合山水画卷的美学,影像、文本却也蕴含着古韵江南的味道。对于从栗宪庭电影学校出来的顾晓刚,这真的是一部非常不错的处女长片了。

47分钟前
  • 青山羊先生
  • 推荐

以山水写人心,镜头退后再退后,展示空间,展示静止与流动,展示余韵钟声。相较而言戏剧冲突倒显得过于直白而少了几分回甘。杭州地铁终于要也修到富阳,我们在飞快的往复穿梭中分享一场雪天。

48分钟前
  • tankry
  • 推荐

当看到长达几分钟的游泳长镜头时,我他妈的还以为自己看的是世界游泳锦标赛。

52分钟前
  • 张翔森
  • 还行

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楼宇崩塌。

55分钟前
  • 无糖吐槽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