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女养成记

俗女養成記,The Making of an Ordinary Woman

主演:谢盈萱,温升豪,吴以涵,蓝苇华,夏靖庭,杨丽音,陈竹升,于子育,吴慷仁,朱宥丞,陈家逵,阙铭佑,宋伟恩,杨宸宥,罗北安,吕曼茵,王宥谦,吴欣芸,凃建豪,林瑜静,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闽南语年份:2019

《俗女养成记》剧照

俗女养成记 剧照 NO.1俗女养成记 剧照 NO.2俗女养成记 剧照 NO.3俗女养成记 剧照 NO.4俗女养成记 剧照 NO.5俗女养成记 剧照 NO.6俗女养成记 剧照 NO.13俗女养成记 剧照 NO.14俗女养成记 剧照 NO.15俗女养成记 剧照 NO.16俗女养成记 剧照 NO.17俗女养成记 剧照 NO.18俗女养成记 剧照 NO.19俗女养成记 剧照 NO.20

《俗女养成记》剧情介绍

俗女养成记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39岁的陈嘉玲,没房没车没老公没小孩,还丢了工作,正式加入女loser的行列。这是什么意思呢?这表示当年不惜引发家庭革命也决心要离开家乡的她,在台北奋斗了近二十年,到头来是一场空。 说到俗女,就要先从她的家庭谈起。台南纯朴的乡下,三代同堂,全靠阿公开的中药行维生。身为长孙女的陈嘉玲,和台湾十大建设差不多时间出生,与台湾经济同步成长。 小时候的陈嘉玲,没有人陪她玩的时候,她就自己找乐子;没人陪她说话的时候,她就自己跟自己对话。她是这么宝贝她自己,想尽办法让自己开心。 而长大后,即将迈入四十岁的陈嘉玲,虽然一路跌跌撞撞,也是货真价实地活了大半辈子。爱过人,也被人爱过;被人负过,也负过人。就算现在一无所有,天也不会塌下来。她不知道接下来的路要怎么走,但他告诉自己,接下来的每一天,她至少可以不违感受,平凡但诚实,普通但理直气壮的往前走,做一个接受自己的「俗女...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索比堡隔山有眼2成功路上泄密者江湖绝色录拿什么让你幸福击打不倒翁沙袋风雨雕花楼穷乡僻壤南少林三十六房产科医生少爷矿山人家月亮术士卢纳将军念书的孩子金妮与乔治娅第一季爱,死亡和机器人第二季情深不悔,再爱难为橙味爱情新年真好千与千寻大爸爸,小爸爸和其它故事抵达之谜星球大战9:天行者崛起甜蜜暴击超萌时空宝贝鹿乃子乃子乃子虎视眈眈小满的故事之青涩年华丽人保镖之期待再见

《俗女养成记》长篇影评

 1 ) 割裂,抗拒与治愈

看完《我们与恶的距离》之后,我那沉郁的心情急需要温情治愈,于是开始看《俗女养成记》,现实与虚构的极限转换,带来了意识的割裂与抗拒,所以对于《俗女养成记》的观感,我承认带着一种个人视角的偏颇。

割裂中的不幸与幸运。

不幸:39岁没房没车没老公没小孩没工作,算是女loser行列。

三分之一的剧集展示39岁陈嘉玲的生活困境,高不成低不就的年纪,激情退去的妈宝男友,管东管西的未来婆婆,看似光鲜实则大丫头的工作。

被突来的两个意外因素彻底打乱,一前任的婚礼;二高富帅客户Mark。

两个人生抉择。

然后在一片鸡飞狗跳中,退婚辞职组合拳打的行云流水。

幸运:39岁依然有高富帅好感的主动拉扯;哭着说不要分手的江显荣第二天就消失了;生活颓废凌乱的时候会有弟弟把他从生活的垃圾堆里挖出来带她回家;抱怨自己会孤独死去的时候弟弟会说我给你靠;青梅竹马的蔡永森依然余情未了;爸妈奶奶开明与爱护

阴沉的抗拒:39岁没车没房没老公没小孩没工作的你,会发现你大概率不会有男友,不会有暧昧拉扯高富帅,不会有青梅竹马的爱恋,除了日渐增长的皱纹和脂肪,你会发现残酷的男女婚恋市场早已对你紧锁了大门,在男人的眼中你甚至丧失了性别,成为既不是女人也不是男人的第三种,当然针对这种情况对你背刺最多的是身边的亲人与朋友,他们只会当面或者背后说诸如此类的话:“20岁撒酒疯是可爱,40岁撒酒疯就是可笑了!

”职场的卑微倒是很写实,不过辞职的任性那是太难的,毕竟35岁以后的人在求职市场上约等于诈尸。

所以陈嘉玲你真的超级幸运哎,幸运到我觉得不真实,幸运到我无法共情的地步。

因为,当所有阴沉的抗拒成为现实的时候,不会有任何的备选项,你只能自己唱着孤勇者,从垃圾堆爬出来!

可是这是故事不是现实哎,我怎么会这么阴暗这么悲观这么扭曲。

她就是有着温暖家人,备受呵护关爱长大的陈嘉玲,她的原生家庭与成长经历,给了她足够的底气,她不需要自己爬出泥潭,她只要回归到温情暖暖的家庭中,就能找到并发现自我。

爱,让她有足够的勇气和成本去认知自我,追寻心灵的最终归宿,不至于迷失在现实的泥沼中。

可我就是这么阴暗,悲观,扭曲,割裂的否认又承认,拒绝又接受。

抛开我阴暗扭曲爬行的意识主体,我很喜欢小陈嘉玲的部分,那种细腻而美好的感情,反而更能得到灵魂的共鸣。

大概久远的记忆总是能被粉饰的温情而美好。

陈嘉玲和表姐的别扭争吵,像极了小时候我和姐姐因为一碗肉丝面谁的肉丝多谁的肉丝少而冷战的缩影,连最后的和好都带着那种微酸的眼泪似乎我也尝到过。

离家出走,帮邻居姐姐传递情书,同蔡永森掰八段,一直让人心惊胆战的鬼屋,学琴学到一半的放弃,说话好听爱变魔术的小叔叔,虚荣而咋呼的大姑姑……种种的情景在我的记忆中都能找到对应的人或事,脉脉的流淌在旧日时光中的河流,如丝丝温泉汩汩,唤醒了天真淳朴的潜意识。

这一刻或者这一段时光,我那阴暗扭曲蛄蛹着爬行在角落的意识,似乎被治愈的光照的没那么丑陋不堪了。

如此看来,虽然割裂与抗拒,但是那治愈的光,终于是照耀了我。

 2 ) 教育和成长都为了成为自己

大陆的家庭剧往往都是告诉人们我们不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湾湾的家庭类电视剧是能告诉人们,我们可以成为自己。

故事以陈嘉玲的职场生活和准婚姻生活为开端,穿插着儿童时期的家庭故事,真实🈶️接地气,好神奇选角,谢盈萱跟于子育演母子,长得好像啊!

小嘉玲好可爱啊,演技也在线。

有被第五集感动到,虽然无家可归的大叔比较潦草,但是内心善良,小孩子会因为大人一句玩笑话而伤心难过,自己有难时候街坊邻居会挺身而出!

嘉玲分手辞职后回到老家,母亲会让朋友给找工作、父亲会问还有没有钱,父母眼里就是傻乎乎长不大的任性孩子,然后穿插着小时候的回忆,太会了!

 3 ) 陈嘉玲与我

陈嘉玲姓陈,我也姓陈。

陈嘉玲是一个生在台南,却一心想去台北上学、生活、工作的女孩,她在高考报志愿的时候偷偷把台南师范大学改成台北一所远不如它的学校。

我生在北方,但在高考报志愿的时候把所有的志愿都填成了南方的学校。

我只想离开那个一年有一半时间都是雾霾和沙尘暴的、在黄土高原上的家乡,去遥远的南方一个人生活。

陈嘉玲上大学之前,家里人争相为她录视频。

阿么和爸爸叮嘱她一定不要和坏男孩子们打交道;阿公拿出塑封珍藏的陈嘉玲小学时候的作文,跟她说这样子就不会泛黄了;妈妈虽然因为她改志愿而不开心,但是满眼担心,因为宝贝女儿要离开家而流泪。

我上大学之前,三叔不停地跟我说,不要被人骗了,女孩子一个人在外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姥姥给我做了两整套的床单被罩,开心地说,我终于要去大城市里;姥爷保存着我从小到大的奖状,爷爷奶奶逢人就夸自己孙女去南京上大学了;妈妈和我说,她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候就是和我打电话的时候。

陈嘉玲在台北不开心的时候,可以收拾东西回家住,家里永远有热乎乎的饭菜。

我在南京不开心的时候,可以买一张回家的票,从机场出来一定会有很多人接。

陈嘉玲有一个谈了四年同居三年半的男朋友,时间很长,但是分手了,之后他很快就和别人结婚了。

在阿么的告别仪式上,他从台北赶来。

陈嘉玲和他说,你千万不要再爱我了。

他说,拜托,我老婆比你年轻比你漂亮还比你善解人意诶。

我也有过一个四年的男朋友,一起长大,时间很长,但是分手了,之后他很快就有了新的女朋友。

我说,我不能接受我们就这样分手了。

他说,可是无论如何我们还是在一起四年了。

刚才手机相册提醒我Spring memories,打开一看是19年春天在省府街上拍的花。

喜欢这部剧,是因为它真实、细碎又感人。

我能在故事里看到自己,听到自己的声音,想起自己的回忆。

 4 ) 爆笑喜劇《俗女養成記》:「能夠活得不違背自己的心意、不勉強自己,就已經很棒了!」

原文地址專訪導演嚴藝文,看金馬影后謝盈萱如何從淑女變俗女!?

俗女养成记BY DOMINIQUE CHIANG2019/08/05俗女養成記由金鐘影后嚴藝文初執導筒、金馬影后謝盈萱主演、改編自作家江鵝散文作品的爆笑喜劇《俗女養成記》,描述一位年近40歲的六年級OL,即使在台北生活奮鬥了20年,依然覺得自己無法完全融入都會生活。

從小懷抱著淑女夢的她,漸漸在沒結婚、沒小孩、沒車、沒房的現實中,認清其實自己是位「俗女」。

六年級女生究竟如何從「淑女」變成「俗女」?

以下是導演嚴藝文的獨家專訪。

這是一個女魯蛇跟自己和解的故事!

我本來就很喜歡寫東西,拿了獎之後常常問自己,除了演戲還能做些甚麼,於是決定開始嘗試寫劇本。

因緣際會下,一個導演朋友推薦了這本書《俗女養成記》給我,他覺得這是一個蠻好的戲劇題材。

果然,讓我忍不住一口氣就看完,看完之後腦袋瓜裡面有好多好多想法浮現。

而且江鵝的文筆最厲害的是,她會讓你笑一笑之後,突然又覺得眼眶濕濕的,心有點酸酸的感覺。

後來我就主動寫信到她的粉專約她見面,表明我是頭號粉絲(笑),希望可以改編成電視劇,然後她也很快地就同意,於是一切突然就從無到有如火如荼地開始進行了。

劇本是我跟另外兩位六年級女生一起寫的,裡面有我和這兩個女生的故事。

後來謝盈萱決定參演之後,又有盈萱的人生經歷,再加上原作者江鵝,可以說完全充滿六年級女生的成長故事,有很多我們的生命經驗在裡面。

女主角一開始我們就設定,她就是那種被世俗視為女魯蛇的人,活到快要40歲,人生卻活得一事無成,沒房、沒車、沒婚姻、沒小孩。

我一直想要探討所謂「一事無成」這件事,因為我就是這種人啊。

我也是女魯蛇,但是SO WHAT?

那又怎樣?

那些有房有車有小孩有老公的人,有過得比我開心嗎?

我跟我的編劇說,都這把年紀了,我絕對不要做甚麼勵志的、追夢的故事哦!

抱歉,也沒有嫁給總裁、或是開甚麼文青咖啡廳、回家鄉發揚文化甚麼東西的…不要不要,我絕對不來這套,我希望這部戲能夠盡量貼近真實。

即使到最後的結局,其實你還是為這個女主角感到擔心,因為她的前途未卜。

但至少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她現在活得很開心,我覺得這樣就夠了。

至少這個女生在過了40歲的關卡之後,她可以不用違背自己的心意,不用再勉強自己而活,我覺得這個就已經很難了!

所以《俗女養成記》真的不是勵志故事,也不想講甚麼大道理。

這比較像是一個和解的故事,就是你可以跟那個不成材的自己可以和解,跟她握個手說好了沒關係,你已經做得很好了。

更不要妄想在戲裡面看到溫情、灑狗血的情節,沒有,我們沒有那種東西,最多只是點到為止而已。

我比較喜歡的戲劇節奏是悲與喜、哭與笑同時存在的。

為什麼幸福要區分「結婚前、結婚後」?

要活得不違背自己的心意,真的很難。

所以第一集我就直接挑戰婚姻這個議題,讓女主角參加前男友的婚宴。

我一直覺得婚宴是很有趣的場景,比方像我自己明明已經打定主意不結婚、不生小孩了,可是每次去參加婚宴的那個晚上,我總是覺得特別難受。

那個難受的心情好奇怪,心裡面會覺得自己的人生,好像少了一個甚麼東西,會覺得自己的人生進度落後很多,因為有些話題你插不進去,當她們開始談論我老公、我小孩怎樣怎樣……你完全是插不上話,只能在旁邊乾瞪眼。

然後喜宴結束之後,你一個人坐捷運或搭計程車回家,心裡就會突然有種是不是應該要做一些甚麼的感覺?

為什麼會有這樣子的愧疚感、罪惡感,充斥在女生身上?

即使我已經打定主意不結婚,都還是會有這個moment,就像江鵝書裡面所寫的,會有感到抱歉的時候。

彷彿我們辜負了父母的期待,因為他們真的希望你可以過一個不讓他們擔心的生活,希望你將來可以有一個好的歸宿,未來有小孩可以靠。

還有我們經常在婚宴上被貼標籤,新娘新郎都會列名單說誰誰誰,趕快上台搶捧花…天啊我可以不要嗎?

為什麼一定要幫我昭告全世界,還要直接唱名:「某某某,希望你可以得到幸福喔!

」頓時被貼上了單身等於不幸福的標籤。

為什麼幸福要用「結婚前、結婚後」來區分呢?

就像每次看到林志玲的新聞,我都覺得太誇張了,她一結婚了大家就說她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那她沒結婚之前的笑容是甚麼?

是淒慘的嗎?

為什麼你們會這樣子去區分她?

這部戲,就是關於這些很貼近生活的東西,可是我們很少去把它呈現出來。

因此你可以很輕鬆地看,但在看完之後可能會被刺到,或是被打到,或是有時候被接住了。

謝盈萱說,這是最貼近她的角色這個世界上可以演這個女主角的人,不是她(謝盈萱),就是我!

因為劇本裡面有很多我的影子,所以我要下去演是很適合的,連電視台也說,我覺得你可以耶!

可是我怕我負擔不了,我都已經要當導演了,所以拜託不要鬧了,要讓我死是不是!

既然我不行,當然就非盈萱莫屬。

盈萱是我看過少數女演員裡面,喜劇節奏抓得非常精準的人。

因為她就是一個神經病啊!

(笑) 而且她跟我一樣,身上都有矛盾的東西。

她在表演上的能量是可以大開大合的,但私底下面對生活,我覺得她是有一種壓抑的、小心翼翼的、沒有安全感的東西,而當這兩種極端加在一起,就形成很迷人的特質。

所以人家會說,她不講話的時候臉很臭,就叫她謝大牌。

可是我們了解她之後,就知道那不是臭臉,知道那其實是她在放空、在想她的台詞,接下來要做甚麼…她是很摩羯座的,會很小心翼翼地面對她生活中的每件事情,所以那時候我就覺得她可以演這個角色。

雖然我曾經有一度,覺得我的女主角要飛了。

因為去年夏天提出邀約時,她那時候才正在跑《誰先愛上他的》的電影宣傳,誰知道她後來居然拿了金馬獎!

會這樣想,是因為她拿了金馬獎,感覺好像所有的條件,瞬間都被拉高了。

而且那時候我們沒有簽約,只是口頭上邀約,因此當下就覺得完蛋了,那要給誰演?

這麼短的時間,恐怕我也減不了肥。

(笑)幸好她後來,還是答應了。

盈萱說,這是最貼近她的一個角色。

不只是貼近她貼近我,根本就是貼近所有六年級女生,我們都可以懂那個角色面臨的狀況是甚麼。

也許劇情有點誇張,可是我們都能懂那個心情是甚麼。

所以我跟她說,這個角色你不需要做功課,你只要本色演出,把自己放進去演就好。

所以她基本上來拍戲,就當作來夏令營。

有好幾次她在片場,甚至笑場笑到流眼淚,蹲在旁邊笑到停不下來,因為她覺得實在是太好笑太白癡了,我們整個拍片過程就是這麼歡樂。

聽到媽寶兩個字,女生真的會腿軟耶!

這是一部以女主角為主的戲,因此講坦白的,男生比較像是綠葉。

戲中每個男生的出現,有點像是這個女生的座標,幫她標註一段她那時候的生命輪廓和她的狀態。

因此女主角身邊出現的三個男生,分別是代表她三種不同心境。

比方在台北的這個男生,他是一個各方面條件都很好,在婚姻市場絕對是績優股的人。

是那種,如果這個女生跟他分手,大家都會說你腦袋瓜壞掉了嗎?

另一個是旋風式,充滿自由的氣息,像把一顆石頭丟進去,帶給原本感情生活呈現白開水狀態的女主角,掀起一陣漣漪的人,雖然彼此可能沒有發生甚麼;第三個是她兒時的家鄉玩伴,小時候曾經很要好,長大後卻有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

但那個男生在世俗方面來講也是一個魯蛇,可是女主角卻發現,為什麼同樣都是魯蛇,這個男生看待他自己和我看待我自己,完全不一樣?

因此故事從這邊開始,女主角會開始回頭觀看她自己,為什麼他是魯蛇,可是每天都還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去追尋、去奮鬥,可以過得很開心?

但為什麼我被冠上魯蛇之後,我就開始放逐自己?

兩個人有點像是對照組。

戲裡面有提到媽寶這件事,我覺得關於媽寶也蠻妙的,因為一開始是溫昇豪看完劇本說,我可不可以演一個比較媽寶的人?

當下我聽到第一個反應卻是哎喲喂呀…媽寶!

聽到媽寶兩個字,女生真的會腿軟耶。

但後來我再冷靜想想,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想法?

為什麼女生聽媽媽的話不會怎樣,可是男生聽媽媽的話,大家就會覺得XXX…我覺得這個反應蠻有趣的,同樣都是大齡女子大齡男子,我們也沒有人詢問過男生的心情是甚麼啊!

對不對。

而且往好的方面想,媽寶其實是孝順啊。

可是為什麼有這樣的差別呢?

所以故事最初,乍看女主角分手的原因是因為對方是媽寶,但只要觀眾有追完整部戲就會知道,那只是第一層的東西。

層層剝開之後,我會讓女主角受到一點懲罰。

因為她並沒有很誠實問過自己,到底能不能跟這個人共度一生?

明明第二年就沒有愛情了,可是你還是願意繼續這樣子苟延殘喘下去,那麼你也必須要負責任,你也辜負到人家。

不只是女生有青春,男生也有青春啊,我們的時間是一樣的。

每個人本來都會有點小心機,所以每個角色我都會讓他有點小缺陷。

反骨又被傳統壓抑著的六年級女生作為一個六年級女生,我認為我們跟其他世代最大的不同是,我們太在意別人的眼光了。

這可能是我們小時候父母帶給我們的影響,我們小時候常常會被父母拿來比較,你看那個誰誰誰有去學跳舞、學鋼琴,講得好像我們沒有才藝似的;還有那個誰誰誰半夜的燈還是亮著的,還在努力念書;那個誰誰誰,又是我們家族第一個考上大學的……所以我覺得我們從小就不想辜負別人的眼光,會很在意別人的想法。

再來,我覺得六年級女生不太會拒絕別人。

因為我們小時候被期待,好像將來應該要有一番成就與作為,如果你拒絕別人,好像會辜負別人對你的期待。

但同時妳又被要求會做家事,處事要圓融,溫良恭儉讓,必須具備傳統的淑女條件。

坐有坐姿、站要有站相,這樣看起來才是好人家的女兒。

可是當我們長大之後,這個社會卻早就已經變了。

頓時才發現,你的傳統怎麼有點格格不入?

因此我認為六年級女生比較壓抑,可是我們又不像爸媽傳統那一代,甘於平淡安穩的選擇,因為我們正好處於新舊時代交接的時候,所以我們內心真的很想做一點不一樣的事情,腦袋瓜裡面會有一些瘋狂的想法,只是我們不敢講。

我們又不像七八年級的女生,可以大方直接說要,大膽開出想要的條件。

你看後面的世代,他們活得多麼暢快,他們甚至可以很大方地談性耶!

拜託在我們那個年代,怎麼可能!

六年級女生有一種內在的反骨,但那個反骨又被傳統壓抑著,所以就演變到後來就卡在中間,成為為難自己、自我矛盾的世代。

一直等到我們的人生已經走到四十歲了,這個時候你才開始回頭去想這些問題,怎麼所謂的人生進度都完全落後,很多人生選項通通都沒有打勾,房子車子老公小孩都沒有?

大概因為這樣,六年級大齡單身女子才會這麼多。

因為我們老是覺得自己可以先拚一個甚麼東西,追一個夢想的藍圖,才會把感情先放一邊,但哪知道等到一個年紀時候才發現,蛤,婚姻市場已經沒有甚麼可以選擇的了!?

你要嘛就將就,為了符合社會期待結婚,不然就像我這樣乾脆不結婚。

當你意識到自己是俗女時,不要感到害怕透過這部戲,我希望當每個人四十歲的時候,可以把那些揹負在身上的東西放下來,就算被人家當作是魯蛇,那又怎樣,關你屁事啊!

這是我的人生。

即使別人不喜歡你,辜負別人期望,so what?

能否先讓自己開心就好。

如同江鵝書裡寫的,儘管你覺得自己沒有甚麼成就,沒有甚麼可以說嘴擅長的,沒有甚麼可以拿來炫耀,但至少你已經走到四十歲了,一個女生可以成長走到四十歲,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你一定有過人的地方,一定有!

你可以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建立自己的工作圈,你一定有你過人的長處,所以不要小看自己。

我必須說,俗女仍是一條生死未卜的道路,但希望當你意識到自己是俗女的時候,不要感到害怕,不要覺得自己沒路用,你應該肯定自己,接下來怎麼做沒關係。

至少不要勉強自己,不要因為一份可以餬口的薪水,去做一份完全沒有樂趣的工作。

可是如果這個工作,偶爾還是有開心的時候,又可以賺錢,那就OK的。

我們都走到這個地步,就跟自己和解吧,不成材就不成材,管他的!

《俗女養成記》原著,寫給六年級女孩的情書和台灣十大建設差不多時間出生,和台灣經濟一起長出來的六年級女孩啊,蹣跚跨步之初,生命藍圖臨摹著淑女形象,不料潮流與時代正在改寫「好家教」的定義,六年級女人繼承的輪廓正在式微,於是,她們聰明伶俐,卻聽從爸媽和老師說的話;照顧好自己的功課,又主動幫忙家務;待人溫文可親,自己則堅毅果敢;長大後擁有一份穩當的工作,同時經營著一個齊備的婚姻;最好玲瓏剔透但又福厚德潤;懂得追趕新時代的先進也能體貼舊觀念的徬徨。

作者江鵝:一位台南傳統中藥店家庭養成的六年級女人,回首那些發生在自身的,關於愛、婚姻、尊卑倫常等等教養,以及人情世故的纏綿、顧盼,曾經孵育自己的暖房,如何化作無形的結界,在長成後的每個當下牽牽絆絆,讓人進退之間不免輕嘆,每個懂得底下卻也換來一番風景。

 5 ) “Loser”的人生,就不值得过了吗?

“中年危机”、“中年焦虑”是困扰人类多时的问题,据说这是进化过程中留在人类基因里的方程式,因为远古时期的人类,只能直立行走到四十岁,四十岁以后,他们要么就挂了、要么就退化为爬行类动物……我不知道这有没有科学依据,不过,中年危机的确是个全球性问题,无论是首富还是平民,都逃不过它的“诅咒”。

近期,一部探讨四十岁女性的中年危机的台剧口碑爆了,豆瓣9.1分,短评里都在夸“细节丰富”、“故事平淡温暖”,它就是——《俗女养成记》。

先不要被它的名字吓退,压抑住点下关闭键的手,你会发现,它的故事比剧名更值得期待。

女主角陈嘉玲,39岁,一名生活在台北的台南人士,没房没车没事业,约等于大部分北漂。

在一家公司做董事长助理的她,头衔听起来很威风,实际上是个工薪阶层的大型保姆,不止要准点提醒董事长吃饭喝水,还要帮董事长老婆监督老公,甚至要帮董事长的小三刷信用卡买包买房,蹲个厕所光着屁股也要时刻准备着接听领导、领导一家的电话。

已经在公司待了十余年的她,写下了一抽屉的辞职信,却一直缺乏把辞呈甩到老板脸上的勇气。

职场失意,情场会得意吗?

并没有。

陈嘉玲和男友拍拖四年半,两人早就已经没有了火花,失去了荷尔蒙助兴,褪去了激情。

即使同一屋檐下同吃同住同睡,不过就是比较亲密的室友,“老夫老妻”状态的他们,已经走到了面对彼此的裸体都能坐怀不乱、把上床亲热当成义务的阶段了。

最重要的是,陈嘉玲,已经,39岁了!

一个立即奔四的“老女人”,面对18岁啵啵脆的小女生会由衷羡慕嫉妒她们脸上饱满的胶原蛋白、对未来充满期待的模样。

什么时候开始,男领导不再对她展现好脸色,小女生开始叫她阿姨,同龄人都已事业有成结婚生子,唯独陈嘉玲,还在大闹前男友婚礼把老脸丢光,把自己的最后一点自尊心耗尽。

对上司唯唯诺诺、对男友不咸不淡、对生活毫无热情的陈嘉玲,这副样子,是不是像极了在北上广深丧极的你。

生活已经这么丧了,为什么还要看这么丧的电视剧?

不过,《俗女养成记》不止有丧的一面,还有温情的一面。

这部剧细细陈述陈嘉玲的成长轨迹,每一集都会带观众回到她的小时候,生长在台南乡村的她,家境普通、成绩普通、外貌普通,但却有着一个非常温暖的家庭。

家人对陈嘉玲从小就没有什么大要求,只希望她顺顺利利长大,平平安安结婚生子,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妇女。

这样的普通人生,只要99.9不到100就能拿回家!

(并不是!

陈嘉玲不想过家人期待中的普通人生,她想要出人头地,于是高中毕业后,不顾家人的反对阻挠,执意选择了去台北上大学。

毕业后留在台北工作,在CBD浮浮沉沉二十年,还是没能混成衣锦还乡的样子。

这让很多漂在一线城市的工薪一族很有共鸣,为什么辛辛苦苦打拼了这么久,还是没能成功、没能活成朋友圈里人人都羡慕的样子呢?

就像《俗女养成记》的片尾曲那样,“有好命人,有歹命人”,有人一出生就活在锦衣玉食中,有人不用奋斗随随便便就能成功,也有人奋斗了一辈子才赶上好命人的起跑线。

只不过,由于幸存者偏差效应,我们只能看到成功人士的成功人生,无视了那些平凡人的平凡人生。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里、成功学的熏陶之下,很多人会认为,只有开豪车、坐邮轮、游世界、每天在伦敦、纽约、意大利等不同国家豪华酒店大床上醒来的人生才是值得过的人生。

人间不值得,但如果能天天晒高端定位,人间就有一点值得。

然而,世界上只有百分之十的精英富豪阶层,剩下的百分之九十, 都是普通人,普通人过着朝九晚五、做个体户生意、乃至是仍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日子,一昧地宣扬成功学,并不能让所有人共同致富,只允许精英存在、只歌颂上流阶层的生活,不是童话,就是极端社会达尔文主义。

《俗女养成记》的好,就在于它正视了大多数普通人的人生,不霸道、不偏颇地告诉观众,你看,即使我们这么平凡、这么不起眼,也还是值得拥有快乐的日常。

陈嘉玲这么普通的孩子,也还是拥有全家人无条件的爱、有累了可以倒下的退路。

她后来终于鼓起勇气辞职、跟男友提出分手,回到台南老家和家人一起生活之后,与自己、与现实达成和解,重新找回生活的意义。

坦然接受自己是普通人的事实,明白到普普通通的人生,也需要竭尽全力来过。

既然不能出人头地、注定不是成功人士,那么就学会放弃吧。

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趴下吧,不要再勉强自己,不伟大的梦想,也可以存在;不闪光的人生,也值得过下去。

台剧的文艺复兴除了《俗女养成记》,今年还有另外一部台剧也口碑大爆——《我们与恶的距离》。

《我们与恶的距离》豆瓣9.5分,几乎稳坐年度高分华语剧冠军宝座。

这部剧讲述的是一桩无差别杀人事件牵连起的多个家庭之间的纠葛,还探讨了社会舆论、司法、以及媒体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影响,对人性的刻画真实而全面。

什么时候开始,台剧悄悄改头换面了?

它不再是我们脑海中一昧贩卖糖分的台湾偶像剧,而更多关注起了现实主义题材,开始着重描写真实世界。

台剧的主角不再只是霸道总裁和灰姑娘,还有陈嘉玲一家这样的小市民,有《我们与恶的距离》里的媒体人宋乔安。

同样也有涉及犯罪、司法、人性的台剧今年还有另外一部——《噬罪者》,讲述了刑满出狱的服刑人员要如何重新适应社会,而社会又会以怎样的面貌面对曾经的罪犯,这当中所触及的人性深度层面,正是如今国内大部分国产剧所缺少的。

2015年,台湾导演还根据著名作家白先勇的小说拍了一部剧《一把青》,讲述的是战争年代之下被命运捉弄的“倾城之恋”。

2016年,杨丞琳主演的迷你剧《荼靡》,呈现了女性面临重大人生选择时的成长及觉悟。

即便是依旧存在霸道总裁戏份的《我们不能是朋友》,它探讨的话题也更深刻了,都市男女出轨心理描写,非单身的霸道总裁诱导非单身的灰姑娘双双出轨,这么一来,是不是比简单粗暴的“霸道总裁爱上我”要有趣得多?

从霸总到深刻多样的题材,台剧一直在发展,提起台剧,我们想到的不再是《恶作剧之吻》、《王子变青蛙》、《命中注定我爱你》这些古早时期的偶像剧,而是《我们与恶的距离》、《俗女养成记》这样日益精良、更有深度的剧。

有人说,这种现实主义题材大陆也有,我们地大物博,发生的事情、拥有的社会资源更多样,但为什么大陆国产剧依然日复一日地批发甜死人不偿命的“现男友”、前男友、帅老公?

围观一下我们今年暑期大爆的一部剧——《亲爱的,热爱的》,热搜上除了发糖就是高呼“男友好帅”……也不是说这样不行,生活太苦,我们需要从影视作品里寻找一点甜,不过,糖分摄入过量,对身体不好。

就在前两年,人人都以为台剧没落,没想到,台剧求新求变、谋取精进,再度翻红,台剧的导演编剧,不甘于只拍高糖剧,试图在每一种题材中获取养分创造新的生机就连看似日常平淡的《俗女养成记》,也为女主角设置了一个同性恋弟弟的角色,弟弟向家人出柜时,妈妈的反应很平常,她说:“我早就知道了。

”因为妈妈在弟弟高中时偷看他的日记,知道这个秘密后,她第一反应不是愤怒,而是去学习关于同性恋的知识,最后她得出的感受是:他已经这么辛苦了,我想让他知道他不是一个人,他并不孤独,还有我。

此番用心,是谓包容。

大陆不缺少资源、不缺少导演编剧演员,那我们缺少了什么呢?

这个问题太大了。

《俗女养成记》女主陈嘉玲在面对妈妈说她浑浑噩噩四十岁还一事无成时,说了一句《侏罗纪公园》里的台词:生命会找到自己的出路。

我希望,国产剧也能找到自己的出路。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幕味儿(movie1958)

 6 ) 当你开始爱自己~《俗女养成记》

这是一部女性成长史,其实。

纵看是陈嘉玲从小到大跌跌撞撞后经历过迷惘与回顾,再重新找到自己的过程。

横看则是呈现了祖孙三代的女性在不同世代背景下的差异性,而这差异却又不约而同的殊途同归,在某个当下各自找到可以说服自己安身立命的理由,进而与自我和解,这和解可以是一种迟来的女性自觉,一份甘于平凡的达观,也可以是一剂沉潜后顿悟出的豁然开朗。

阿嬷曾因为陈嘉玲的二姑姑悔婚而脱口而出:「想越多越难嫁,越晚嫁就嫁越差。

」其实台语有这么一句俚语更能贴近原话──拣啊拣,拣到一个卖龙眼的。

意思是适婚女性眼光太高,七挑八拣后就只能「捡剩的」。

在阿嬷那个年代,比起自由恋爱,终生大事更多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当下并无法理解,相对自由的下一代对于婚姻的选择不再只是托付终身而已。

或许在她的认知里,除了了却子女终身大事的责任外,嫁得好的大女儿比起选择独身的二女儿更能证明自己的价值。

《纯情青春梦》『不是阮不肯等,时代已经不同,查某人嘛有自己的想法。

』当属于旧时代的阿嬷在舞台上溢于言表地缓缓唱出《纯情青春梦》,透露的不仅是对女权意识的萌芽,也是由衷对于传统女性价值的一丝反骨。

虽然朦胧,但也许在小嘉玲的内心中悄悄埋下了一颗种子,所谓的「淑女」从来都不存在于别人的眼中,只活在自己的心中。

阿嬷,承袭旧时代的女人-陈李月英,在走过大半人生后对着陈嘉玲交代自己的身后事,希望死后能把她的骨灰洒在汪洋里,从此自由自在,不再是别人口中的医生娘、头家嬷、陈妈妈,也不再是某人的老婆、妈妈、婆婆、阿嬷,而就只是原原本本的自己,那个曾经被唤作「阿月」的李月英。

或许此时的她终能理解当初女儿那宁愿被贴上剩女标签也要做自己的坚持吧,剧终没有针对母女两的和解多做琢磨,稍嫌可惜了点。

不得不说阿嬷这条线铺陈之完整不下于陈嘉玲,由她带出来的世代交替感大概会让有相似回忆的六、七年级生(7、80后)都不约而同地忆起自己的阿嬷吧。

而作为两代夹心饼的陈嘉玲妈妈,处于旧时代与新时代的过渡期,这时代的女人大概被视为最任劳任怨的一代。

不管是孝养上一辈,还是教养下一代,尽管使出浑身解数,却总恨不得自己有三头六臂能解救自己于无尽的繁忙家务中。

所幸,嘉玲妈有个体贴的婆婆,那个表面迎合偶尔回来挑剔炫耀的女儿,私底下却能与媳妇同声共气跳起「猪油之舞」的婆婆,谁才是自己人自是不言而喻。

这大概会让为人媳妇的委曲求全得到莫大的精神慰藉吧。

有个体贴怕老婆,喔不,是疼老婆的先生,更不由分说是嘉玲妈妈的福气。

那乍看不怎么靠谱的老公却往往是家人间最佳的调和剂,不管是对永远好高骛远的弟弟的宽容、对明显偏心的父亲虽感到委屈却能理解的接受、夹缝中求生存的本事使得他在母亲与妻子偶尔的碎念下也能游刃有余,消化于无形;「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大概是乐天知命的陈晋文毕生的座右铭吧。

因此,有着这两大支柱的支持,我们看不到逆来顺受的受气包、也不见牙尖嘴利的欠脚(精明)媳妇,更不可能发现控制欲超强的妈妈。

尽管「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人皆有之,吴秀琴却也懂得儿女的快乐才是身为人母的最大安慰,比如那台用来满足一时的优越感却落得尘封下场的钢琴; 比如那一通通打去「妇女新知」想要同理儿子性取向的询问电话。

「妳一个人自己在台北,要好好照顾自己,其实妈妈也不一定要妳怎么样,妳读书可以读到这样,我就已经觉得妳很棒了,只要妳可以平安健康,这样就够了。

」「有时我也在想,他活到现在三十岁了,这么大了还不敢跟别人说,也是很辛苦。

我也很想告诉他:『阿明啊,其实妈妈都知道,你不是一个人而已,不用这么孤单。

』」 即使再怎么跟女儿冷战,即使对儿子的同性倾向再如何不知所措,想让他们都知道妈妈永远是他们最坚强的后盾,这是身为母亲的她所能给予的最温柔的爱。

陈嘉玲,一个永远不像台北女生的台南女生,台湾十大建设差不多时间出生,和台湾经济一起长出来的六年级(70后)女孩理应在这样家庭氛围的浸淫下与自己从小对未来的殷切期盼中,长成知性与感性兼具的「淑女」,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经营着一个美满幸福的婚姻、就像新时代的都会女性那般干练而优雅。

然而,实际上的她在台北奋斗了近二十年后,却发现自己不上不下地沉浮于世,年近四十,生活过得越来越麻木,心情却越来越浮躁,当梦想成了疲惫生活里的奢侈,当婚姻成了逃避世俗眼光的借口,这才惊觉自己的人生曾几何时成了光鲜亮丽的相反词,镜中的自己成了面目可憎的陌生人。

原来到头来,没能长成「理想中的大人」这件事是个多么痛的领悟。

这样的设定,不管是任何年代的女人多少会有点感同身受而胆战心惊,害怕自己的未来成了这副模样,怀疑这难道是自己现在的写照,或是彷佛重新看了一遍自己斑斑的血泪史。

往往,我们都是从别人的故事里望见了自己的影子而有所共鸣。

这是一个与自己和解的过程,其实。

「亲爱的陈嘉玲, 妳是从几时开始忘记了?

忘记这辈子其实很长, 长到妳可以跌倒再站起来, 作梦又醒过来; 妳又是从几时开始忘记了, 这辈子其实很短, 短得妳没时间再去勉强自己, 没时间再去讨厌妳自己。

剧尾,当屏幕同时呈现大小嘉玲一起漆油漆的那幕,屏幕前的你是否也跟我一样,内心被震了一下?

好像是脑海里某个卡住了很久的齿轮莫名地开始动了一下,接着发出了阵阵刺耳的轮轴声,一个齿轮接着啮合过另一个齿轮,吃力却缓缓地传动了起来。

啊,是了,原来我内心也住着一个陈嘉玲,死硬派的那种。

该是有多久没能好好与自己对话了呢?

是不是丢失了儿时那个曾经无比纯真快乐的自己?

也许是该这么对着自己说的:对不起,亏待了妳,谢谢妳,挺了过来,还有,我会好好爱妳。

从现在开始,从这里开始。

人生的难题即便软弱与逃避都不可耻,那些狗屁倒灶的是是非非都会变成日后可以让自己噗哧一笑的笑料,曾经以为看不透的事、过不了的坎,到头来都会举重若轻而能随喜自在。

有人说:「忧郁的人,其实就是活在过去的人,而焦虑的人,其实就是活在未来的人。

」未来的不可测,逝去的无法得,那么,就活在当下吧,处理好当下可以处理好的事,也许是一种心情的转换,也许是一份工作的取舍,也许是一段感情的去留,也许……不过是眼前急需安抚的饥肠辘辘。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 我不再牺牲自己的自由时间, 不再去勾画什么宏伟的明天。

今天我只做有趣和快乐的事, 做自己热爱,让心欢喜的事, 用我的方式,以我的韵律。

』──卓别林 同为六年级女孩的导演严艺文这么说:「女孩们请记得,不论你几岁,都请一定要喜欢现在的自己。

」愿与所有的「俗女」们共勉之。

==============================================#全剧的演员Bravo #哪来横空出世的小嘉玲_吴以涵 # 旺福的主题曲真是大加分 #好看的喜剧总能在笑泪中抚慰人心 🎊恭賀《俗女養成記》 榮獲第55屆金鐘獎—最佳迷你戲劇獎、 戲劇類節目剪輯獎、迷你劇集/電視電影女配角獎 ★★ 请勿擅自抄袭或剽窃内文,目前不接受任何形式转载 ,侵权必究 ★★

 7 ) 做一个遵循自己内心的人很难

想做自己,往往需要,有一颗很强大的内心,因为大家都觉得你应该这样或者那样,然而并不一定是你想成为的样子。

人们往往觉得女孩子就应该按部就班的学习好,有特长,听话不早恋就像故事中女主,大姑家的表姐令人羡慕周围所有的人都拿女主和表姐比较。

长大了就应该有工作结婚生子有钱感觉现实生活中多数人都是会妥协的吧!

像女主一样需要勇气的。

不知道哪种是对的,也许哪种选择都可以很美好,心态好决定未来的你。

 8 ) 刀下留人-陈晋文

陈晋文是这个家里最没路用的人,在同辈人中有在台北风光的大女儿,在台中当国文老师的小女儿,最英俊得意的阿清。

阿文是阿清口中最不想成为的那种男人,一辈子留在父母身边,听话孝顺,在钢琴老师面前唯唯诺诺,在妹妹退婚时躺在床上躺眼泪说她将来可怎么办,甚至在女儿的性教育上他也能跑偏说爸爸舍不得你出嫁,药铺当家的陈义生出差时,阿文连招呼客人都拘谨,家里的女人们只能摇头叹气。

这是个翻版的野比康夫。

但他有两个金光闪闪的瞬间,一个是陪女儿玩开车游戏,惟妙惟肖地模仿司机,想象自己有了一辆车带女儿去兜风。

第二个是在邻居家的阿娟被当街鞭打时他的那一声“刀下留人”。

当街的荡妇羞耻是我们那个时代的家常便饭,可能是因为孩子写作业拖拉,可能是因为孩子和异性来往,可能是因为孩子不帮忙做家务,甚至可能是顶嘴。

原因看起来多,其实都一样:不够听话。

父母需要当街展示控制欲和免责声明,用最大的嗓门和鞭打声向街坊邻居展示:我是有教育孩子的,我尽责了,谁也别说这孩子将来变坏是我们做父母的没当好。

在荡妇羞耻的这一刻,陈嘉玲一家人表现出了无比的正常,太正常了,太难得了,没有一个人指指点点羞辱荡妇,反而是都在说太过分了,要不要劝一劝?

但没有人跨出这一步,毕竟这是别人家管教孩子的家事。

就在犹豫之时,最懦弱、最没用的陈晋文抵不住女儿的哀求,挺身而出喊了第一声:“刀下留人”。

英雄出场!

这需要怎么样的勇气和善良的加持,让他能做出这样正确的举动,全家人在他的带领下阻止了一场对阿娟的凌迟。

这一刻的陈晋文是个最伟大的父亲,像英雄一样金光闪闪。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说的就是陈嘉玲。

她的过度反应引起了家人的担心,晚饭时全家说起了这件事,没有一点对受害者阿娟的嘲笑议论,反而谴责阿娟的父母,说人长短的无聊邻居们(阿嬷不做声,因为她也是说人长短的一分子)。

要有多幸运才能有这样善良、正常的爸爸妈妈阿公阿嬷?

说个题外话,静香在嫁给野比的前一夜和她爸爸谈心,说不知道选择野比做丈夫是不是对的,静香的爸爸说,野比具有一种非凡的优点,他能为别人的痛苦而难过,能真心为别人的忧伤而忧伤。

我以前觉得,太扯了,这也算优点吗?

长大后我发现,这世上对他人的痛苦无动于衷的人太多了,多到我怀疑他们是不是活生生的人,我只能相信也许是水军吧,机器人而已。

既然说到这里了就跑题一下吧。

要怎么抵挡这样的痛苦?

当童年时的掌权者(多半是父母)非要将全力拳打脚踢地刻印在你身上时,怎么办?

小时候我父母扬言要把伤痕留在夏天时别人看得到的地方(小腿、大腿,手臂之类),一开始我很羞于跟同学说我被家暴了。

后来有一天,我在路上遇到另一个女同学,她一边吃零食时露出了手臂上的伤,我眼中流出了惊讶,她无所谓的笑让我觉得,非常非常酷,那种冷漠的对待自己身体的态度。

一旁的同学耻笑说,你父母打的哦?

她说是哦,然后哗啦一下把衣袖撸到肩膀说,看,这些都是哦。

她的语气骄傲得就像战士在展示自己的伤痕,象征着某种勋章。

那一刻我的感觉就是,太酷了,我要向她学习,我要变得像她一样勇敢。

我在看这一集时就像PTSD一样难受,于是想起了童年时的这件事,为什么我下意识会觉得她太酷了,太优秀了?

这可能是我们对抗暴力的方式,首先要冷漠,对待自己身体的冷漠。

然后,你说这是不要脸,这是羞耻,我说这是荣耀,是勋章。

某种意义上,确实是战士,才没有成为跳楼的一份子。

 9 ) 喝碗鸡汤再拿刀枪

《俗女养成记》里的女主角看起来失业又失恋,是很惨。

可是分析一下这些都是她主动提出的。

工作能力是有的,英语特长也是有的,和男友分手也是因为自己不爱而导致的。

那么最后和解的点是在哪里呢,是女主角发现原生家庭好的美好,从台北回到台南,坦然接受这里的一切,包括初恋情人。

这其实就像我们在北上广一线城市漂着,但并不快乐,回到家里才找回了自我是一个道理。

现实意义上所谓的拼搏和奋斗都不过是人生的一个阶段而已,你完全可以选择丢弃它们。

所以说,这部台剧的核很像日剧《风平浪静的闲暇》。

但正在北上广努力的人,在心理上是没有办法去改变这个状态的。

人生要做到不纠结太难了,与自己、与生活和解也真的太难了。

鸡汤很好喝,喝完哭几场继续拿刀枪。

 10 ) 四十岁如何再拥有重启人生的勇气?

文/须臾 “进化史教会我们一件事情,那就是生命不受限制,生命总能打破枷锁,它们开拓新领域,冲破障碍,有痛苦甚至很危险,但是,这就是生命。

”这是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的一句台词:它告诉我们,“生命会找到自己的出路”。

《俗女养成记》在2019年首播,2021年播出第二部。

首部播出距今也已经过去两年了,在一口气追完十集《俗女养成记》后,我还曾略有点遗憾地说,如果是我,应该会选择继续过被陈嘉玲放弃的那种人生吧。

壹 陈嘉玲的人生电视剧采用了两条时间线相交织的方式叙述,一条讲现在的陈嘉玲,一条讲小时候的陈嘉玲。

小时候的陈嘉玲出生在台南淳朴的乡下,住在一个三世同堂开中药铺的大家庭里,家里有阿嫲、阿公、爸爸、妈妈和弟弟。

围在一起看电视的一家人这是一个“小孩的感受”最不重要的时代,全家人都在为了生计忙忙碌碌,小孩子要努力照顾好自己不要给大人添麻烦。

陈嘉玲从小便知道一个小孩“自然乖”和“用力乖”的区别,自然乖只需要乖乖听话就好,而用力乖还需要有懂得看大人脸色行事的智慧,要不失时机地投其所好,才能在劳累辛苦的大人之间拥有辗转腾挪的自由空间。

就这样磕磕绊绊一路长大,升学、工作,直到成为39岁住在台北的台南女儿。

此时的陈嘉玲有一个谈了四年的男朋友,住在房东太太随时都可能开门进来的出租屋里;有一份名为“董事长特助”实则是全职保姆的工作,在卫生间心慌意乱等待验孕棒结果的时候,都要深吸一口气用温柔地语调回复老板娘的电话盯梢;在曾经那个不爱洗澡、喜欢打电动游戏的前男友婚礼上,发现对方已然事业有成并娶到了畅销美女作家;都是大学同学的酒桌上,大家都在讨论婆媳关系、小孩教育问题……

在饭桌上根本插不上话的陈嘉玲突然觉得,曾经自以为是光鲜亮丽的人生,在别人眼里却是大龄未婚、没车没房没老公没小孩的可怜虫。

喝醉酒的陈嘉玲也在疑惑,到底是什么,把自己变成现在这样一事无成的模样。

贰 人生的抉择

人到中年,最害怕的莫过于“一事无成”、“庸庸碌碌”这些词,尤其是在推杯换盏的酒桌上,多年未见的旧时老友见面,未必有多少情谊,却都免不了用世俗且势利的眼光打量彼此,一个男人过得好不好在于的跑车的车标,手表的价格、太太的年龄……而一个女人过得好不好在于伴侣的地位、配饰的logo、孩子所在的学府……一切都是这样直白而又赤裸。

这是40岁的陈嘉玲不想要的,因此她选择了抗争她选择回家后向自己相恋四年的男友求婚,选择继续在她工作的战场上战斗,

陈嘉玲向男友求婚男友的母亲为他们添置了台北的房子——陈嘉玲的梦。

一切似乎都要朝着一个可控又正确的轨道行进了,但陈嘉玲又犹豫了。

未来婆婆无孔不入的插手她的生活,她新房子的装修,她婚纱的样式,以及对未来人生的选择。

她的上司依然荒唐不可理喻,上司的老婆甚至找上了门, 以为陈嘉玲就是那个存在已久的第三者。

她在工作中邂逅了另一个优质男性,差一点就和对方接吻。

一切又变得不可控了。

陈嘉玲在冲动之下拒绝了婚约、辞掉了工作,将自己在40岁以前获得的一切彻底推翻,在短暂的兴奋、突然的自由过后,陈嘉玲又再次毫无意外地陷入了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弟弟陈嘉明开车将她带回台南,家里的一切熟悉、安心,但面临的质疑依然更多,她买了从小害怕但常常去玩的鬼屋,只是因为那栋房子的售价跟自己的存款余额一样,在房子装修、人生大事方面仍然不断跟妈妈有分歧,妈妈爸爸、弟弟、朋友也都面临着各自的人生危机。

最后陈嘉玲找到了一份当外国导游的工作,与蔡永森恋爱,并在第二部的结尾时怀孕了,但她拒绝跟蔡永森结婚,只想一个人面临生孩子的问题,从而又引发二人的重重矛盾。

这就是典型的陈嘉玲式的人生,自我、勇敢、折腾,但又越出常轨。

陈嘉玲在成年以后,也曾努力追求过符合标准的人生,在台湾作家江鹅的同名小说《俗女养成记》中曾这样写道,“在我生存的世界里,没有人质疑讲‘国语’比较高级的事实”而电视剧中的陈嘉玲和小说中的江鹅以及许许多多六年级女生(1970年以后出生的人)一样,都在拼命朝着另一个讲国语的世界毫不犹豫地奔去,“我从来没有犹豫,自从开始上学以后,前往那个体面的、轻松的、明亮的世界,就一直是我的唯一选项”。

她们也都曾想成为那种“优秀又好命”的女人,只是到了快40岁才发现,自己和这个标准之间,已经离题万里。

陈嘉玲放弃了人生中看起来还不错的那些选择,即二十多岁的我觉得不该放弃的选择。

那些选择中看似令人心烦的因素,如果换个角度想,似乎也并非完全不可忍受。

很多人都会在人生的关键时刻面临这样的抉择,也有很多人哪怕在30岁以前就选择了妥协,因为不知道放弃会意味着什么,更没有勇气放弃已经拥有的一切。

所以陈嘉玲才如此让人喜爱、让人佩服。

看过电视剧的很多人都说是因为从小家人的爱,给了后来的陈嘉玲敢于放弃的勇气,但我却认为,虽然陈嘉玲一路的成长是单纯的,但她面临的世界绝不是仅仅被爱包裹无忧无虑的世界。

她从小便经历小姑姑因放弃婚约而与家人断绝往来,也经历过阿嫲对远方大姑姑家的偏爱和对爸爸妈妈的忽视,更经历过有些恐怖不是很美好的性启蒙,以及青春期中和妈妈与自我的激烈的磕磕绊绊……

陈嘉玲大龄悔婚的姑姑而她敢于放弃的勇气,更在于,她从一个小小的人到慢慢长大,一直自生自长的聪明和智慧。

她从小就能对身边种种微妙的苦难有所察觉,人生漫长的阅历和思考,逐渐让某些从前想不通的事情灵光一现、打通经脉,童年那些残缺的真相、成年人的种种无奈、疲惫、不足为小儿道也的欲言又止,都在成长中一点点补全。

而正是因为这些如同树苗扎根一样,愈发深入地底、触及世界真相的明白和懂得,让陈嘉玲更清晰的理解这个世界对人的约束和桎梏,曾经的她也许一心想抛弃阿嫲口中那些“歹命”的选项,但后来她发现,如果实在做不到,那就算了。

叁 女性的桎梏电视剧中最令我触动的,除了陈嘉玲的勇敢,还有身为女性所不得不面临的种种桎梏。

在《俗女养成记2》的第二集中,小陈嘉玲看着自己内裤上的血迹,在错愕和震惊中,迎来了自己成长为女人的重要时刻。

而39岁步入40的陈嘉玲,也不得不面临自己可能提前进入更年期的种种状况,皮肤干燥、热潮红、盗汗卵巢功能老化、提前停经……甚至被医生告知,如果还不计划生小孩,就要没有时间了。

月经,对每一个进入青春期的女性来说,都是不可回避的人生课题。

与之紧密伴随的,是中国传统家庭一直讳莫如深的——“性”的话题。

陈嘉玲接受的第一堂性教育课,是阿嫲拿着一颗释迦,告诉她女性贞操犹如会被捏碎的释迦,一旦婚前不是处女,就会没有任何价值。

这堂性教育课的起因是,小陈嘉玲和她的朋友蔡永森,一直作为信使,为邻居家的姐姐阿娟和阿诚哥哥传递情书。

小陈嘉玲看见过陷入甜蜜爱恋的阿娟姐姐脸上幸福陶醉的表情。

但因为情书遗落被邻居捡到,阿娟的事在左邻右舍传得沸沸扬扬,阿娟姐姐的父母感觉经历奇耻大辱,在街上对女儿一顿毒打,而后很快搬家离开了这里。

因此小陈嘉玲也看见过,被当街痛打的阿娟姐姐脸上的眼泪和无助。

年龄尚小的她或许不理解何为青春期纯真的爱恋,也不懂所谓女孩子的名声到底意味着什么, 但她看得明白恐惧、丢脸和嘲笑。

而全家人的这堂性教育课来的恰逢其时,让小陈嘉玲陷入懵懂的震惊中。

挨打的阿娟姐姐

而与性紧密伴随的,同样也是所有女性无法回避的另一个话题:生育。

虽然在电视剧中没有过多提及,但在小说中,江鹅提到妈妈因为结婚五年才生下一个女儿,所以一直保持吃早斋的习惯来感激上天的恩德,而在生下她以后,又开始了日复一日地打排卵针,直到弟弟出生。

成年后江鹅这样写道:“由衷庆幸还好后来有了弟弟,并不是默认这个父权结构,而是当绑在十字架地人是自己母亲的时候,就觉得无论如何可以先下来真是太好了。

”这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明白父权挤压、男女地位不平等的女性,对另一个是自己母亲的女性所经历的苦难和折磨,所给予的令人感动的悲悯。

而如果说江鹅经历的第一堂女性生理课是小时候巴在梳妆台前看母亲打排卵针,那么陈嘉玲经历的第一堂女性生理课,是不可置信的得知大姨妈要来四十年,来月经不能吃冰、吃冷、吃炸、吃辣,

更是妈妈和阿嫲对生孩子之痛的夸张又写实的描述,

也是小陈嘉玲无奈的问当女人真的没有一样好的吗,妈妈和阿嫲一齐说:“没有”。

也许总是女性最能感同身受作为女性的不易,尤其当这个女性是自己的女儿时。

但女性依然避免不了让自己的女儿也一同走入这个父权社会的桎梏中,因为如果不走进去,女性就面临另外一种生育之外的苦。

那些狭小圈子内的闲言碎语、传统标准内的过多期许、以及期许落空后所承受的失败者的恶名。

可是就算真的走进去了,接踵而来的除了生育的苦,还有其他更多说不上来的东西,江鹅对此这样描述:“女儿拦阻不了母亲的苦怨,但是用黄金青春陪伴她的余生或许可以缓解一下哪个什么。

哪个什么?

那个整辈子的怨气蒸腾出来的云啊雾啊,连身在其中的人也说不上来究竟是什么。

”身为这个世纪的女性,回头看是父母辈难以打破的终身信条,无论是旧时代还是新时代的女性,作为女性的桎梏始终难以摆脱。

而向前看,又是无数不知道如何抉择的人生分岔。

我不知道多少女性会拥有和陈嘉玲一样敢于放弃的勇气。

但江鹅也说过:“即使我们都生在这样一个大幅度重新审视人权的时代,仍然有许多女人,因为压力,或爱,或制约,自主选择或身不由己地投身传统角色,背负起一身的责任重担。

无论甘不甘愿,都是难”。

所以江鹅还说,“如果有旁人还要说些挑剔的闲话,说人家没有端好哪杯茶,捧好哪块碗,任何人听见都应该立即把茶杯塞进他嘴里,或把碗砸在他头上”!

而在我看来,既然有些选择做与不做可能都是错的,在一条没有预设的轨道上前行,你要做的就是听从内心的召唤,你也总会找到自己的出路。

END幕间 | 说剧幕间休息,与我一起看戏。

《俗女养成记》短评

设定和视角选得好,故事越讲却越落俗……女主角哪里是“俗女”啊,有人可甩有人追有人等,几乎拥有人生全方位的选择权。所谓一个人真正变成平庸的怂逼,不就是处在没有选择权的境地、从妥协的那一刻开始的吗?不过吴慷仁一出场真是帅得我目露凶光,果然天下败家子儿都一个味儿,演得简直是我老叔本人。

4分钟前
  • 撕撕撕
  • 还行

第十集好哭…国语配音真的有够浮夸的!台币都打码的么?所以佑仔和弟弟是一对???

8分钟前
  • Lee_刁
  • 还行

咿呀咿呀的俗女,剧情也俗。

9分钟前
  • Ajisai
  • 较差

非吾菜 看不下

13分钟前
  • 𓆡FLY
  • 较差

就…单纯的不喜欢,一点都get不到好看的点在哪

15分钟前
  • watching you
  • 较差

就……很一般吧,不懂为啥分那么高,浮夸的有点难受

18分钟前
  • 新鲜猫
  • 还行

中年人谁看了不落泪,又好哭又好笑,正是因为没有可能过上被童年被家庭被亲友治愈的不妥协的生活,才会觉得这部剧美好给人力量。

21分钟前
  • 木贼
  • 力荐

本来以为是大龄女性追求独立的严肃正剧(至少是带正剧内核的喜剧),结果是一部荒诞肤浅的闹剧,风格让我想起那部同样肤浅同样虚假高分的韩国电影阳光姐妹淘。如同我在日记里所说,很多大女主电视剧电影都是虚假高分,因为豆瓣类似的肤浅女人太多了,认为这么点鸡毛蒜皮鸡飞狗跳就是她们应该追求的幸福和要走的人生。虽然融合了回忆杀,类似请回答1988,但本剧格局非常之小,不值一提。关键是编剧很烂,各个剧情都是硬凑,几乎没有一个细节能够击中人心柔软深处而又不煽情,离请回答1988实在太远。大部分表演如此浮夸,基本没有正常的,完全没有必要好吧,韩剧里面也没有这样的。唯一正常的角色是女主小时候。我也奇怪,为什么女主小时候挺正常的,虽然智商有点低,但情商还是挺成熟的,大了就变得这么傻了,无法联系起来。

26分钟前
  • aquaremaneo
  • 很差

因为看了 想见你 搜了下台剧,这部评分挺高的,不过看了几集看不下去了,跟想见你相比差距太大了,没有意思

29分钟前
  • 水里没有鱼
  • 还行

台南童年部分很鲜活。部分也真的很吵。

32分钟前
  • 春三十
  • 还行

给我看,都给我看,台湾人的情怀能好看到什么程度

36分钟前
  • E=mc²
  • 力荐

同问,什么时候内地剧也可以关注30+ 40+50+60+女性的精神世界、职业追求和人生选择,而不是婆婆妈妈围绕着儿子老公转??

39分钟前
  • 陈六羡
  • 推荐

其实,如果台北的abc不频繁示好,如果台南的竹马没有离婚,仅仅安排女主在低谷回顾一路走来的自己,这个剧也可以圆满。

41分钟前
  • 小兔雷特
  • 推荐

刚开始看真的不能忍,里面教养女孩的规训,简直听着要过敏。从奶奶在广播里开始叽里呱啦说到嘉玲妈妈怎么怀她生她的,笑死了,也算是闹剧好看的方式了;但更多像是摄像机不加以评判地将台湾(或者说华语地区)那种仍然留存的深深的对女性从小的规训、嫁娶概念、写情书被爸妈那样狠打,小陈嘉玲忍到40岁,40岁啊!就像那个傻X公司,居然可以吞咽那么多凹糟事,有点不可思议,看着着实憋屈。

46分钟前
  • 红手机
  • 还行

名字容易劝退,但看完真的不得不感叹一句:不愧是高分台剧。人家39岁无房无车无老公无孩子,却依然有勇气拒绝可能会吞噬人生的“华丽生活”,找到内心的平静,快乐地做自己。现在的社会发展得太快,以至于人们已经忘了怎么“慢”,30岁就要有房有车结婚生子的标配人生,大家都活在莫名的焦虑中。换做是你,又是否有底气拒绝用自由换取物欲的布偶人生呢?

51分钟前
  • 希酱
  • 力荐

不知道为啥 觉得好慢啊 儿童部分很想跳过😂

56分钟前
  • 你真的好搞笑啊
  • 还行

姑姑终身未嫁,叔叔一去不复返,弟弟出柜,陈嘉玲自己快40岁了才突然想通了……相恋4年多,同居多时,女主求婚男主成功,男主求婚女主就被分手!好想问一句,早干嘛去了?活得好丧!这是部论原生家庭的重要剧~情怀很赞,但观念和立意没有迈过9102年~

59分钟前
  • 小鬼家的师公
  • 还行

看了一集,太尴尬了。看不下去

1小时前
  • 张十三
  • 较差

除了女主的演技,所有配角的演技都在线,但是女主在做女配的时候,演技也很在线啊。

1小时前
  • 锕Jun
  • 还行

可是她在爱里长大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每个人都好爱她

1小时前
  • 旺仔小王子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