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田嗣治
FOUJITA,藤田嗣治与乳白色的裸女(台)
导演:小栗康平
主演:小田切让,中谷美纪,安娜·吉拉多特,玛丽·克雷默,加濑亮,镰田小惠子,岸部一德,青木崇高,福士诚治,井川比佐志,风间杜夫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法国语言:日语,法语年份:2015
简介:在1920年代的巴黎,日本艺术家藤田嗣治为这城市所爱,他对于裸体女人的独特诠释折服了整个蒙帕尔纳斯艺术圈,他与凡东根、奇斯林、毕加索、蒙迪里阿尼等艺术大师私交甚笃,他的生活可谓多姿多彩,在二战的时候,他回到了祖国日本,他的生活与信仰被战争击碎了,他与自己的妻子隐居在日本北部小城青森,在乡下躲避战争,他也发现一个他..详细 >
电影被从时间中点平均分开,近乎韦斯安德森式偏执地分成了巴黎和日本两部分,片尾镜头锁定在藤田嗣治人生最后的终点和平圣母礼拜堂的壁画,终于走完了画家的人生之旅,跟随藤田一同升天。摄影是全片最瞩目的优点,从侯孝贤处承接的全景长镜头叙事,既有着油画取景的风格意识,又符合画家传记的主题需要,还体现着渺小的个体与动荡时代之间的关系。但反过来说,场景间的衔接基本被砍掉了叙事意义,剪辑的去除、情绪的去除,令电影巨量的留白空间需要观众自己做好画家的生平功课,否则甚至无法从藏了两层的导演手法中窥得表达意图。影片最显象的表达是将藤田嗣治的一生用两个地域来隐喻,巴黎的飘在云端,日本的堕入山林,小栗康平不拍藤田执笔,在巴黎只拍刺激艺术家的欲,在日本再拍击溃艺术家的灵,期待一种直接与艺术的共感,无态度、无立场、无情绪。
A / 大片连成工整矩形的中远景镜头简直是立体的克制冷峻。以传统传记片眼光来看瑕疵不少,中心人物不断地疏离观众,愈发模糊。而作为一个艺术家的三个片段,这种远离又是如此恰当地描摹出了人生的轨迹,在末尾的超现实段落达到顶峰,仿佛藤田在勾勒身体的轮廓。最终又用寥寥几笔画成一个不完整的圆。
前后对比触目惊心 欢愉中有怅然 彷徨中有归依 电影和绘画的互通 拍出了灵性和触觉 帧帧如画 画中故事 最后的玄幻太妙 “战土”上的“仙境”
看了三十来分钟,完全看不出这个故事在讲什么,要讲什么,有种时间无比漫长的感觉,但是生命短促啊。技术上以客观视角为不变之核心,视点变化则取横平竖直,所以每个镜头都必须比耐心更长,不然没法切换,而一旦切换则必然聱牙佶屈,就像一扇长久未用的门,每拉开一次都让人无比恼火,一个字:暴烂!
我很喜欢巴黎的部分,人生目标以前也有过30岁之前再去一次巴黎的计划,可惜已经没法实现了。回到日本反倒让人觉得很平庸,尤其不喜欢那个卖咸鱼的超现实主义部分,压根没必要啊,放在片子里很牵强啊,话剧表现的话,效果会好一些。对这个人物,我是很感兴趣的,只不过导演没往猎奇的那个方向去,追求的还是日本电影的那种温存风,让叔很适合演国际艺术家。我希望有一天能去看藤田的展,见识一下藤田白。
还不错
所以,偏好文艺片的我总是在不知不觉中通过影像一次又一次的走进别人的人生,以至于感觉自己的人生在经历了四五年的波澜起伏后过早的进入了平静抑或瓶颈期。别人的人生或许也只是让我更多的体味了不同的展开与结束,静如处子也好,动若脱兔也罢。文艺风情的巴黎搭配诡异不绝的霓虹就像咖啡伴着清酒
人物传记这么拍不对味,流水账并没有moment,但是藤田嗣治的作品我超爱,尤其是画孩子的。
结尾美。太闷,看不到主人公的内心。
什么事艺术,什么事是是
迷人的 乖张疯狂的在巴黎的画家 回到和平被扭曲了的日本 在怪谈和梦境里迷上狐狸
空有雕琢的画面,叙事空洞不知所云,这样还不如不要拍剧情片,直接拿这些人力物力去拍藤田嗣治的纪录片
看得人好尴尬
每一个巴黎的镜头都美得让人眼前一亮。光和影,构图的安置,对景的收纳,对人体的勾勒,对物的执迷。表达出了一种干净的美,不沾染一点情欲。东方美学里总有一种自律的疯狂。
完全看不下去
画面美,艺术感强,情绪变化自然
即便是李世民,亦懂得寫隱世詩「攄懷俗塵外,高眺白雲中」但未曾浸鉛華,何知其俗塵?藤田嗣治是鷹揚繪畫界的帝相,就算他自認筆下的乳白贏不過天地的河白,對觀畫的眾人而言仍屬同等;全片對乳白遮遮掩掩,卻對河白盡其美之凝視,營建反差如斯,這算導演私自替藤田嗣治作了美學仲裁嗎?困惑阿。
挺不错的
嗯 挺好
法国部分自由奔放,在巴黎那样一个糜烂的艺术之都放肆悠游,画的尽是裸女,白如雪,美如幻觉,日本部分低沉恬静,在战乱的驱逐下躲在乡间一隅,偷得安闲苦涩的人生阅历,画纸上有了沉淀,藤田二字焕发出了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