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感人,冬至的一天浓缩了老人晚年孤独丰富而又感慨失落的生活世界,大环境历史变迁在一个独居老人身上的凝练。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主人公英年早逝的丈夫姓邢,也许融入了导演身边一种独特感情在里面。
传统女性对家庭和子女的无私的爱。
片尾主人公对早逝丈夫的一番心灵独白更展示了这位独居老人伟大坚强的一面。
冬子可以说是老人晚年的陪伴,也可以说是心灵寄托,就像在丈夫早逝后一个人艰难拉扯大女儿就成一位不幸脆弱女性的所有牺牲和付出的目标一样,女儿长大之后过的也并不幸福即使陪伴在女儿身边也不会更如意,心灵寄托或者说对生活的追求也就没了意义,其实冬子一直都没有失,是老人活着的心灵寄托和追求丢失了。
就像再也找不到海洋里的航标和灯塔,就像再也找不到海洋里的航标和灯塔,人生没了继续下去的意义。
像伟大的母性致敬!
希望大家能对身边的独居老人多一些关怀,哪怕只是这一个关心的眼神·感谢邢潇导演推出这么感人的优秀作品,精心的场景布置,情节设置和细腻深情的人物表情动作刻画,演绎,感谢默默为电影线下宣推,坚持反对‘摄屛’做出许多努力的果果同学·
进入寒冬后,降雪及低温天气给市民出行带来不便,而对于空巢老人出行更为不便,就像《大雪冬至》中老妇人魏大雪,她的故事让人唏嘘不已。
这是一部讲述人与宠物的情感,关爱空巢老人的影片,故事直击社会的空巢老人问题,而且现实得有点儿残忍。
曾经热映的影片《心花路放》、《恶棍天使》中的小狗果汁,而今已经“晋升”为宠物明星,与80岁影后祝希娟老师饰演的老人魏大雪,上演一幕幕相依为命、生死不离的感人的戏份。
除了反映空巢老人的孤独,本片同样也反映着北京这座城市的“孤独”。
她在经历了 恐惧、痛苦、挣扎、释然的过程之后,一切仿佛又归于了平静。
在电影中作为背景的胡同,邻里、遛鸟、鸽哨等京味元素,在当下的北京已经很难见到。
片中,生活在老北京四合院里,日复一日的简单生活单调而乏味,除了远在上海的女儿偶尔打来的电话,养育多年的狗狗是她唯一的陪伴。
不过,某天她的爱狗瞬间失踪,故事开始变得让人揪心。
从街道不停贴着寻狗广告,再到警察局门口彷徨,包括目睹领军老人死去后的儿女打架争斗,祝希娟老师那沧桑的面孔与微妙表情,都可谓演得有板有眼。
而在这个小小的四合院里她与自家的租客以及老邻居之间的事情已经是她生活中最大的“波澜”了。
在冬至之日,她好像瞧见了女儿带着孙子和狗狗的归来,看似大团圆的结局却如同滚烫的热水慢慢变凉。
而老人最后独自安详死去,小狗在抓门与嘶吼的桥段,也流露出一种悲伤之情,朴实而又真实,流露生活的气息,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也让在上海国际电影节观众看过给出“这个电影真的很好看,比那些大制作还要好。
”的美誉。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失调症状,称为家庭“空巢”综合症。
《大雪冬至》的诞生,让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也再次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
如何提升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如何最大程度的解决空巢老人寂寞的问题?
都引发社会广泛热议,这是一部公益电影传达的主题。
看完《大雪冬至》,记得不要忘记在你身后总有最支持你的父母,记得逢年过节带跟父母一起过,人们总说不要等失去了才去珍惜,真的当一切都结束了,一切都归于虚无,那可是想找也找不到了。
《大雪冬至》是一部关于老年人的生活现状的电影,很真实,它没有很多的故事情节,就像一部纪录片,节奏很慢,老人名叫大雪,冬至是陪伴她的狗狗,女儿不在身边,冬子的陪伴给了老人很多的慰籍,之后冬子走失了,老人四处寻找无果。
每天老人的生活很单调,除了和狗狗玩耍,只剩下电视机的声音,偶尔给女儿打电话,每次都是说忙然后挂断电话。
在漫天飞舞的大雪里在冬至这一天老人孤独地走了,很凄凉。
中国已经进入老年化社会,养老问题日渐突出,子女们都有自己的生活,没有时间和精力陪伴父母,那么老年人如何安排好自己的晚年生活是老人们自己需要考虑的问题,报团养老或许是切实可行的办法之一。
而整个社会保障系统也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这才是解决养老问题的根本。
希望这部电影能引起社会对于养老问题的关注,让行将老去的老人都能度过老年漫长的岁月,在去往天国的路上没有痛苦和遗憾!
冬日的北京,四合小院儿,独居老奶奶和一只小狗。
从冬至那日开始,日复一日的平淡而乏味的生活,散步,溜狗,买菜,烧饭,看电视,泡脚,睡觉。
在现实生活再平常不过的独居老人生活。
而平静的背后却是丈夫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悬梁自尽,女儿孙子远居在上海且夫妻关系不合,还有就是狗狗冬子的走失......生活就是如此,总会有些不如意,但是生活还是要继续.......但是当片尾时间重回到那个冬至夜时,我真想说一句:编剧!
你真得好狠心。
80岁老戏骨祝希娟,在堪称独角戏的《大雪冬至》里,诠释了独居老太魏大雪的孤单。
这大概是2018年初最动人的小成本文艺片之一。
朋友圈不少人力荐,但在文青老巢豆瓣网上,大部分观众显然不太买账。
5.9分,感觉有点对不起祝奶奶。
主角是一人一狗。
丈夫早在特殊年代“自绝于人民”,女儿定居在工作地上海,年迈的魏大雪独自在北京生活,与她相伴的只有一条叫做冬子的狗。
四十年前丈夫的遗书。
座古老的四合院里日子如水般平淡,年复一年,看似波澜不惊,日光之下,老太太的孤单总在试图遁形。
她很介意院里的租客几天没回家却不提前打个招呼,跟女儿通电话时总爱东拉西扯尽量多讲几句话,每天不忘在丈夫遗像前添碗饭,有时还对着那张无动于衷的黑白照片絮叨个没完……大雪与冬子的日常。
电影有个出人意料的结构。
起初观众会误以为是行云流水的线性叙事,等到接近尾声才发现上了导演的当,情节发生大逆转,原来所有故事都是魏大雪孤单而死之后,一个类似第三者身份的全知视角对她人生最后经历的想象。
结局令人唏嘘,甚至在2018年这个春天看这部片子时,我还莫名有些不寒而栗。
就像目睹一根行将熄灭的蜡烛,在地冻天寒的岁末,观众们眼看着魏大雪身上活气渐散,除了感叹,别无他法。
祝希娟的演技没有太大问题,我感觉剧本的主题先行是值得商榷的原因,它让原本可以成为清流范本的这部电影,有了明确的说教嫌疑,比如胡同里的邻居大爷死后子女互相指责那段戏简直不要太违和。
大雪的台词可以更少些,留白的地方更多些,完全可以放大她看人的眼神、走路的姿态、开门的动作,挂下电话的叹息等细节去勾勒孤单的细节。
很少认真说出口,却在心里极度渴望家人的温暖,孤单又倔强,很多老人都这样。
80岁的祝希娟。
我在北京生活时,曾在一位八旬老人家里寄居过一阵子。
是北大西门芙蓉里小区的一套三居室,朝北的一间光线最好,老人自己住着,朝南两间其一做了客厅,另一间租给了我。
我叫他王爷爷,他的经历也确实有些像我爷爷。
早年曾是海淀区基层干部,退休多年还保留着读报习惯。
每天下午送来的《北京晚报》一定要看的,他看完就放我房间写字台上,让我晚上下班回来翻翻。
一儿一女,儿子是工程师,女儿条件差点,下了岗。
当然,北京土著就算下岗也不会差哪儿去。
兄妹俩几乎没有同时探望,通常的情形是,儿子周末来陪老爸吃个饭,女儿往往在周中出现,帮老人做饭收拾屋子,在客厅的床上留下过夜。
儿女当然早已成家,我印象里却从没见他们带家眷来过。
倒是王爷爷曾把家庭相册翻出来,指给我看,孙子和外孙女小时候长啥样子。
我从只言片语中得知,他将来会把房子留给女儿,心疼她下岗女工,儿子这边就多分一些现金,表面协商一致,兄妹间却难免嫌隙。
他真的很爱聊过去,说起幼年时被日本占领的老家,小时候学的日本国歌至今记得。
起初我碍于情面不好婉拒,始终扮演着良好的倾听者,后来久了,他似乎察觉到我不感兴趣,渐渐不再多讲。
我们确实并无太多共同话题。
每天朝九晚五,回到房间我更喜欢一个人待着,安静的看书追剧。
有时晚上进城看演出,回来已是深夜,他的房间一片漆黑,我蹑手蹑脚害怕把他吵到,他却总在幽暗中冒出声来,提醒把门关好。
毕竟八十多了,他走路很慢,讲话却中气十足,老干部做派,尤其热心公共事务。
有件事印象很深,他似乎为了什么公共纠纷想代表社区群众托我帮忙,当然我只能抱歉的给他解释我服务的门户网虽然全国第一但从媒体监督属性来说与《北京晚报》毫无可比性,他一脸失望与不解。
我跟他住了大约半年,后来在苏州街找到更合适的房子,便从北大西门搬去了人大西门。
搬家前几乎怀着迫切的欣喜,彼时心情近似胜利逃亡。
我得承认,他身上散发的寂寞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那是一种骨子里的孤单,令人同情却又无可奈何。
最后一次结算房租水电气,他认真的把数字写在笔记本里,我才注意到他写字的样子,像是用尽了力气握笔,仍止不住颤抖。
自此我们再无联系。
比《大雪冬至》更早的《我们俩》里,时年80岁的人艺老艺术家金雅琴,也曾诠释过类似的孤单。
她还凭借这部小成本文艺片加冕为最年长东京电影节影后。
金雅琴是我进京前对胡同老太的想象。
《我们俩》比《大雪冬至》提前约十年问世,我觉得两部片子的得与失,或许也在某种程度上可算影射中国电影十年变迁的镜子。
然而无论电影或现实,这种孤单的表达已经成为情感世界一种固定语法,越来越多人关注它、讨论它。
它似乎也在提醒,前进的人们要不要放慢脚步,时过境迁,回头看看,不忘来时路。
01一个独居老人的生活,你能想象吗?
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孤独与寂静。
《大雪冬至》就是一部讲述独居老人生活的影片。
这个老人的名字叫魏大雪,丈夫在四十年前因为文革,在家中悬梁自缢。
女儿芳芳远嫁上海,一年都回不了一次家。
陪在她身边的,只有一条叫冬子的狗。
魏大妈住在鼓楼旁的四合院里,那是整个北京城最热闹的地方,却生活着最孤独的人。
遛狗、买菜、做饭、看电视、听收音机、泡脚、睡觉。
日复一日,生活安静得可怕。
冬子的叫声、她和老伴(遗像)、冬子偶尔的说话声,以及女儿短暂的电话声,就是全部的动静。
外面的世界熙熙攘攘,魏大妈的世界冷冷戚戚。
冬至那天,魏大妈做了白菜猪肉馅饺子。
给女儿打电话,提醒她别忘了给外孙女毛毛做饺子吃,结果被女儿嫌弃“老传统”。
怅然若失的挂掉电话后,魏大妈一口气抽了杯二锅头。
那一瞬,心脏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狠狠抓了下,揪心的疼。
就在这个夜晚,魏大妈靠在躺椅上,一如往常的听戏泡脚,却悄无声息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洗脚盆的水还在冒着热气,老人的体温却逐渐冰凉。
屋外,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一夜。
屋里,冬子陪在老人的身边凄厉的叫了一晚。
02这无疑是一个戳中观众内心痛点的故事。
但导演在叙述时,却有意保持冷静、克制甚至显得疏离。
很多人说《大雪冬至》像纪录片,没有狗血的剧情、没有煽情的台词。
导演只是通过镜头,像个旁观者一样,记录了一个独居老人的生活,真实乃至残忍。
我想这是导演刻意追求的效果。
因为只有真实,才能直击人心。
正是这种置身事外的冷眼旁观,造就了一种一言惊醒梦中人的力量。
看完电影的我们,不会哭,这种廉价的眼泪毫无意义。
但我们会作出行动——真正去关爱逐渐老去的双亲。
这就是《大雪冬至》的力量。
我们不在家的日子,爸妈真实的生活是怎样的?
真的像他们在电话中说的么?
真的像他们在朋友圈中炫耀的么?
爸妈是不是也和魏大妈一样,想念离家千里的我们,却无数次在电话里欲言又止、报喜不报忧。
爸妈是不是也和魏大妈一样,说放心不下家里、不习惯,才不过来和我们一起住,其实只是不想给我们添乱。
爸妈笑着说一切都好,我们当了真。
我们吐槽生活艰辛,爸妈却上了心。
03饰演魏大妈的祝希娟老师,不愧是第一届的百花影后,影片里有三个镜头格外打动我。
祝老师仅凭三个眼神,将一个有点儿孤僻的独居老人,演绎得活灵活现,演技吊打一众流量小花。
第一个镜头,魏大妈买菜时,路过一群跳广场舞的大妈大爷,眼神漠然带点不屑。
第二个镜头,几天后,收音机里响起广场舞神曲,魏大妈不由自主的晃动身体,几秒钟后停下来,对疑惑望着她的冬子笑骂了句,“小兔崽子,就准你抽风么?
”眼神复杂,恼羞成怒又带点理所应当。
第三个镜头,再次路过正在跳广场舞的大妈大爷,魏大妈停下了脚步,迟疑的跟着音乐,犹豫的晃动着身体。
片刻后停下来,她无奈的笑了笑,转身回家。
那个眼神,包含着渴望、向往、艳羡,但更多的是无奈。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直到这一刻,我才真正的理解了广场舞对于爸妈这一辈人的意义。
广场舞,只是一群老人的抱团取暖。
人是群居的动物,害怕孤独的特性早就写在了基因中。
时代变化太快,但每天都有同一群人,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方、做同一件事。
这种巨变中的不变,对于爸妈而言太珍贵,这是来自同类的安全感。
广场舞汇集的是一个又一个孤独又寂寞的灵魂,它是大妈大爷们在这个冰冷的世界,难得的温度。
04快点过年吧,我要回家。
只是今年,我会关掉手机,不再和朋友们出去鬼混。
我要专心的陪陪爸妈,和他们一起跳广场舞,一起备年货、包饺子、做年夜饭、包红包、看春晚,甚至包括最讨厌的走亲访友。
(大龄单身女青年伤不起)有人说,害怕自己赚钱的速度赶不上爸妈老去的速度。
但我更害怕,太专注于赚钱让爸妈过上好日子,却忽略了日常的陪伴。
爸妈的好日子,并不仅仅是穿更好的衣服、吃更好的补品、去更贵的景点、住更大的房子。
爸妈的好日子,更是我们做儿女的用心陪伴,是每天一个电话的准时问候,是节假日不远千里的风尘仆仆,是耐心和牵挂,是真心和行动。
愿每一位父母,都能被温柔以待。
快点过年吧,我要回家陪我妈!
人至中年,看这部片子,感概万千,老人的坚韧和无助,中年的忙碌与挣扎,通过一个普通独居老人平淡的日常刻画的入木三分,直击内心亲人就像空气,往往在身边时感觉不到,失去后才知珍惜,愿我们都能珍爱那些关爱你的人,避免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悲剧第一次忍不住在豆瓣写影评,在这样夜深人静时分,大雪冬至打动了我,感谢导演和剧组愿意用心拍出这样注定没有多少票房的作品,希望中国有越来越多用镜头记录生活的导演
人们常说“老人熬过了这一冬天,就能多活一年。
”影片中开头有一句话(不一定完全一样,大致意思)“在冬天,下雪,其实是老天爷要吸点人气,这雪就是给人的纸钱。
” 全剧的主旨很明显“关爱空巢老人”,这短短的一句话,往往是很悲哀的,全剧的主角无非就是“一人一狗”罢了,很是枯燥,显然不适合现在这样快生活节奏的我们去看,但仔细品味,使人泪目。
有些人说看不懂,为什么一开始说狗丢了,结局确实人死了,狗没走,细思密恐啊。
其实,在老人泡脚逗狗那里,她就已经去了,这中间的那段什么狗丢了,邻居死了,女儿回来了,不都是老人在弥留之际的梦而已。
这在全剧的“日历”可以推断出来。
哎,回家看看吧,下个冬天,老天又要下雪喽。
(以上全个人想法,不接受反驳)泪点挺多,备好纸巾。
人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是不是只是一团行走的意识,用各种各种想象的外壳与其他各个意识达成区别彼此的共识。
用各种各样的感情羁绊,联系着彼此,才不至于突然消失或被收走。
那些青灯古佛禅修的人、跻身于闹市寻求生存的人、享受着优渥资源的人、使劲浑身解数的人·····无不在用自己的方式和情感纽带去度过这漫长而不知归途的一生。
存在的意义于他们而言,于我们而言或许都有不同的见解。
我们总能知道这样的一些信息,我们总能听到这样的一些声音。
可是,谁认真想过那些年事已高,或疾病缠身的孤寡老人,他们生活的真正样貌。
我们的一生是单程旅行,谁都曾幻想过花甲后的生活和身边爱人的模样。
幻想总是局限于几个短暂的画面,而暮年于分秒而言是漫长无比,于时间长河而言是转瞬即逝的。
料想没有爱人陪伴,没有子女绕膝的晚年,该是多么的无助与孤独。
可是,就有这样的一些人存在,存在在我们生活的城市边缘。
他们不会像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一边抱怨生活的不公一边努力的发光,他们不会像幼儿无忧无虑去活过每一天。
他们经历过各个90后不曾经历过的时期,暮年时光于他们而言是什么,未曾有人认真诉说,而我们也仅仅是限于想象。
或许有落寞,或许有淡然,或许有遗憾,或许有憧憬,或许这形单影吊的身影也只是存在的一个意识最后的留恋。
想起之前好友对我说,她在的科室,总会在突然降温时迎来一批年迈的病人,同时送走一批虚弱的病人。
也是那个科室,第一次在夜班碰到抢救病人。
凌晨寒冷的空气让病区变得异常安静,除了监护仪的声音,还能听到旁边病床的老人或慌张的呼喊自己的儿子,或叨叨不休着过去的事,以确保自己的儿子还守在身旁。
她说,后来那个病人没有抢救过来,而在之前的夜班查房的时候,逝去的病人还在泪眼婆娑的看着她说自己哪哪不舒服。
后来病人走的时候,自己的孩子一个都不在身边,只有一个哭得不成人形的陪护。
她说,真希望冬天快点过去。
我们不曾经历,可是可以去体会、去看见。
《大雪冬至》就像一首朴素而平静的诗,它诉说着,也描绘着那些漫长的晚年生活。
不必等老了才真正开始后悔和反思,或许我们能从别人的暮年时光中去聆听到一些生命的原始呼唤。
《大雪冬至》一是天气,冬至时节,天寒地冻大雪纷飞;二是主角名字的缩写,主人公 魏大雪,小狗冬子。
整个片子的节奏很慢,描述了独居老人魏大妈的日常,通过“平贵回来了”一京戏台词,巧妙的将我们在现实虚幻中拉扯… 天上下大雪是老天爷给死去的人烧纸,魏大妈的父亲、丈夫都是在大雪天逝去的…和结尾呼应,埋下了伏笔。
女儿在上海,很忙,不能回来看她,只有小狗冬子相依为命。
唯一东厢房的租客,也因为父亲去世要回老家陪母亲离开了,愈发的孤独…隔壁老头也去世了,对门玩耍的小姑娘也走了,冬子也不见了……鸽子也盘旋而走……所有都离她远去……雪下着………
质感和立意都不错的电影,只是故事太单薄,不过这也更贴近现实
主题痕迹太露,内容也单薄了些,台词还有提炼空间,与结尾反转呼应的细节伏笔,除了日历还应该有考虑,问题种种,但电影至少是动了脑筋的,懂得影像艺术基本原理,不像时下不少导演,都不知道在大学怎么学拍电影的。
这片虽然导演手法上还不够自然老到,但是老北京的味挺正,胡同,四合院,鼓楼,鸽哨...有些地方刻意了,特别是74分钟那里的独白,本来是孤寡老人社会问题,扯40年前的陈年旧帐有些动机不纯,而且年代也不太对得上。最后那个2016.12.21反转也是没有必要。
我们都有那么一天
我觉得人老了都很孤单,我现在就觉得很孤单了55555
充满温情的一部片子
结尾的雪好大啊,老太太的孤僻原来是因为年轻时的遭遇
老人与狗,主题大于故事。
小狗丢了那段太揪心了,老人的无助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忍不住落泪
摆拍的镜头太多太刻意了,就是那种非要让你看,还不时的提醒你说‘哎这儿是体现孤独的,这儿是寂寞,这儿是冷,哎这儿是人物内心,你看吧人物内心活动了,又活动了’
老人与狗子。
一直以为自己不爱看慢节奏的电影,但这部电影演员几乎只有一人一狗,长镜头很多,但却能抓住人心。拍的很好,尤其是结尾意味深长,需要耐心甚至多看几遍才能懂,真的不错。
镜头语言时时都诉说着一个老人孤独的心境。
只生一个好,以房养老。
看完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多陪陪老人,别等失去了才知道后悔
鏡頭不錯,但是人物刻畫與整個編劇都有問題,觸動不了人
2.0,叙事总是一笔带过,想追求更有深度的人物性格和社会背景的挖掘,但还是导演功力欠缺,所有的精华都在老人的行动路线和台词中展现,做寿衣和看书信两段很好,只有祝希娟老师撑起了全片
老人去世的时间应该是冬至晚上8点22分,在梦境中离世,梦里是回忆和期盼,还好有冬子为她送终
看的时候有一种深深的孤独感,冬至走丢了以后,会很伤心,一直希望能找回来,想到自己老了以后,会不会也是这样孤独呢?
生而不易,事也无常。文邹邹的那些字和最后的歌,以及这老太太,这片儿也真就挺好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