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残酷:军政府、独裁统治,有这两个关键词,大家基本就可以脑补乌拉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残酷和黑暗。
几个反政府的异见骨干分子被军政府在各处军营的地下室里关了十二年,各种凌辱殴打饥寒交迫是家常便饭,最恐怖的是禁止交谈、禁止任何信息沟通,甚至出牢房必须戴头套蒙眼,这意味着根本不见天日,正常人多数会疯掉的,这也正是军政府的目的,但是几位英雄都熬过来了。
那些年轻士兵和军官在执行命令和对待他们的冷酷和凶残,让人清楚的看到了人性中的丑恶和暴虐的一面,而邪恶政权和体制机器对个体的碾压更让人绝望。
再说美丽:其一是非常励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至暗时刻,这种绝境之中,信仰信念都很难起作用了,主人公也说;有这样残酷无情的上帝吗?
支撑他们的,只剩下求生的欲望,他们用敲墙联络交谈,在斗室中活动身体,努力让自己别崩溃,他们做到了,虽然非常艰难,但也的确给观众带来了经验和希望,因为这是他们的真实经历,每个人在绝境中都不应轻言放弃。
其二是主人公穆希卡的高尚品德和人格,让人肃然起敬,让人又看到了人性中那些美好的东西。
看完电影,我立即搜索了穆希卡的经历,他最后以75岁高龄当选总统,他也是世界最穷的总统,最受尊重和爱戴的总统。
我搜他的信息是因为怀疑这个故事,翻开历史,有无数独裁暴君,无一不是年轻时吃过苦、坐过牢,有很高的人格魅力,可谓光芒四射,到了独揽大权时,多数立即腐化堕落,有强烈的补偿情结,最终不得善终,希特勒、墨索里尼到陈水扁,无一不是这种货色,本片如此描写一个总统的光辉历程,是否有吹嘘的嫌疑?
结果,看完真实经历,只能对主人公更加尊重,这世界上确实有这样胸怀宽广、品格高尚的人。
最后想说乌拉圭的这段军政府独裁统治,比起同时代其他国家的做法,虽然也充满罪恶,但是远远比不上其他国家的残暴和邪恶。
因为军政府一直没有处决主人公们,虽然他们有大把的时间和机会。
十一年很长,两小时确很短,影片中,时间不断的在刷新,而主人公们也不断的在坚持,并寻找能够让自己支撑下去的新动力,那或许是一支笔,一个声音,一丝阳光,或者伙伴的隔墙传音,再或者是那盆种在便盆确终会盛开的鲜花…但归根结底,是信念!
正是因为对民主,对自由的向往让他们愤而反抗,也正是因为坚信民主自由的精神,给予了他们面对十余年地牢之中非人待遇的勇气与力量。
如同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一样,《地牢回忆》里面也充满了南美大陆独有的那种魔幻感觉,你在其中既能够看到这世界的荒谬怪诞,又能感受到看似柔弱的人在逆境之中所爆发出的强大精神力量。
乌拉圭申奥影片《十二年之夜》(a Twelve-Year Night) 以事实为基础的影片讲述了三名政治煽动者在军事独裁统治下被长期单独监禁的故事,影片侧面展现了那段纷争的历史:图帕马洛斯革命运动(MLN-T)被视为对新近建立的军事统治的一种激进威胁,尤其是在它从非暴力抗议转向绑架和暗杀之后,在1972年被政府力量大力镇压。
影片聚焦的的就是为首的三名领导人,遭到迫害和破坏而没有宽大处理。
他们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 一直被监禁并受到不人道待遇,被军队秘密地从一个监狱转移到另一个监狱。
(总共处置了9名MLN-T成员) 其目的主要是使他们的下落和生存状况不明,以帮助压制民众的反对 。
当然也旨在破坏囚犯的健康和斗志,甚至达到疯狂的地步。
4千余夜的漫长夜晚,不仅是政权之间的交替,也是三人对历史重建和坚定不移的迫切希望。
电影向乌拉圭过去五十年来最成功的政治人物之一佩佩·穆吉卡(Pepe Mujica)致敬,他使自己的生活方式始终如一,并彻底改变了成千上万的政治思想。
导演布列奇纳忘了透露一个重要的细节:人物的政治背景。
但即便如此,也丝毫不影响影片的精彩程度,众多小细节令人回味,值得一看。
只是想想场景中“Nato”无形带球射门的一幕,真才意识到,足球‘大’国要想壮大的可不是财力,而是精神及理念,当然这也是当今大部分家庭教育得悲哀和无奈(有点扯远了😂)
12 年的黑暗和坚持化为一部的史诗。
注视苦难的眼比苦难更真实。
直面苦难的镜头钻入三人的灵魂,将每一刻煎熬串起,像是开篇的窒息袋,套在观众头上。
黑暗,窒息,我跟着三个人一同遭受折磨,渴望光和空气。
所以,当球赛转播响起,那黑暗中一丝人性的火花让我兴奋不已,拍手叫绝;当掀起头套让那片土地再次进入眼里,心里,我也感到那坚不可摧的理想和信念;当受尽苦难的战友在阳光下重逢,活着的欣慰又点燃心中的勇气。
阳光下饱受折磨的躯体如耶稣般神圣。
每一个苦难的镜头都是诗一般浪漫。
球赛转播,阳光下重逢和欢呼中假装踢球的场景,这种对情感的堆积和释放的把握简直完美。
而歌手Silvia Perez Cruz的天籁之音是灵魂的挣扎,是女神的悲悯和咒骂,是对光的歌颂。
无疑是全片的高潮和点睛之笔。
虽没有张艺谋《活着》的深刻,但我害怕这部影片会是这个时代最后的浪漫。
最后说一点意识形态的话。
对自由,理想和信念可以无限赞美,但我感觉导演像是在用宗教描绘耶稣受难的角度来描写这三名大炮,不知道这是不是妨碍了影片的艺术高度得到认可的原因。
片中有这么一个片段,因为要大便,所以看守把三人之一的胡道布罗的一只手拷在厕所的水管上,但问题是,如此一来胡道布罗就无法下蹲,也就无法大便。
他想让看守把自己的手铐松开一点,但得到的答复却是没有授权,无奈的他只好告诉士兵不让他蹲下,他就只能拉的到处都是。
于是,为了解决这个让他松开手大便的授权问题,看守找到了下士、下士找到了中士、中士又找到了中尉......到最后,整个厕所里挤满了从上到下的各级军官,他们都无法解决一个“把囚犯的手铐打开以便让他能够蹲下大便”的问题,最后的场面让人忍俊不禁,又感觉到是多么的荒诞。
影片情节虽然沉闷,但很现实,立意也很深刻。
如果当今世界的所有国家都能像乌拉圭这样反思历史,那么独裁也就很难生存下去了。
在看完影片后顺便查了一下乌拉圭的概况:乌拉圭政府是世界上公认的廉洁政府,前任总统何塞穆希卡(影片3个主角之一)被评为世界上最穷的总统(不是因为工资低,而是因为他把工资的90%都捐赠了出去),年轻时曾来访过中国,甚至还与毛主席会过面。
经济方面:乌拉圭2020年GDP为535.75亿美元,人均GDP为15173美元(来自中国领事服务网),而同年中国GDP为151870.94亿美元,人均GDP为10762.56美元(来自国家统计局)。
虽然中国有人口基数大这方面的因素,但不可否认乌拉圭这些年经济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十三年,四千多天,三个主角不停地转换监牢,各式折磨中,磨砺着人性的深度,弱化了剧中的背景,但强化了活着的意义表达。
对于更加苦难而言,苦难则是幸福的,如剧中对于空气、阳光、亲情、文字、交流的表达,珍惜珍贵无比。
其实这些都是日常无奇,却可感同身受,如我曾经拥有的健康,也如父母的接近吝啬的怜惜,因为饿过肚子。
苦难总是对于勇敢者的测试,剧中三个主角原型,日后分别成为作家、国防部长、总统。
磨难也并不能占据人的心智,当苦难终于习惯为生活的一部分,苦难也就随之结束。
剧末一个渗人心扉的#寂静之声# 版本,为电影惊艳之笔,配合剧情、歌词、声线接近融合,感人,为剧画上完美句号。
一定要搜下。
末了,剧中的一句话,只有失败者才会放弃奋战。
超超超级棒的一部电影!!
表现形式较为压抑,讲述了在那个时期,作为反对军人独裁政权的“图帕马罗斯”游击队的三人遭受到在监狱里不公平对待的经历。
他们分别被分开囚禁,被剥夺了正常的人权,被禁止与任何人交谈,在十二年间遭受了严重的非人道对待和折磨的事件。
影片没有用任何血腥的场面去勾画这段带有浓重政治色彩的历史画面,从压抑和绝望的画面中也偶尔流露出一丝诙谐。
罗森考夫在电影中通过用手指敲击墙壁的方式,与关在隔壁的胡道布罗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流,其中接近尾声的片段还作了一首诗「同伴」,这是这部电影开始令人感到雀跃的片段。
第二个高光,也是罗森考夫给到的,他在监狱外散步放风时,监狱楼上的窗户里传来一阵阵熟悉的欢呼声,他们都是革命道路上的伙伴,经过多年的磨难后终于在此刻再次相遇。
而老小子更像是足球场上的明星球员一样,将草地上的空气踢来踢去,最后一脚射向了虚空中的球门里。
也更像是在舞会上开心兴奋得跳舞,得意的姿态和瘦骨嶙峋的身姿令画面一度震撼人心。
最令人感动的画面,应该就是回到同一个监狱后,在操场破例得到会面机会的三个人,大家都不约而同的相视而笑,或靠墙或席地而坐,及就地躺下,没有任何语言交流,只是哈哈大笑已经足以解决这十多年未曾得到的任何交流。
而一首女版的翻唱歌曲「寂静之声」更是震耳欲聋,高音清唱附和着现场森严破败不堪的监狱,黑白的画面肃穆感令人窒息。
以至于最后出狱时,平淡的画面却令人忍不住落泪……
又名《一个12年的夜晚》五星送给他们走的这条民主信念之路“我的所作所为都是因为我的信念我敢作敢为,也坦然接受惩罚无论你或他人都不能认定我失败也许我会死在这里但等到大限到来那天我知道自己扛了什么重担但你呢?
你知道自己的担子有多少分量吗?
”“妈你个头!
妈你个头!
你不能让他们给逼疯!
你不能让他人夺去你的心智!
你要一直抵抗,抵抗到底!
”(这位伟大的母亲对正在坐牢的儿子如此说!
她儿子最后坐了12年地牢,这点她肯定能预想到,只是可能没能预想到,她儿子在75岁的时候当选了乌拉圭总统)“请尽你所能抓住任何一个信念!
坚强的奋斗到底,快结束了!
”(我想这位医生“胸口”里有一枚发光的徽章《寂静之声的低语》这首歌(诗歌)的名字我觉得应该叫做这个暗夜 我的老友暗夜 我的老友我又来找你聊聊了有个幻想正悄悄向我袭来 趁我睡着时偷偷留下种子而这个种子在我脑海里的异象 至今仍留存着在沉默之声里在炫目的灯光下我看见成千上万的人人们说而不言 听而不闻人们创作歌曲没有传达任何心声而也没有人敢 惊扰沉默…..我说 傻瓜 难道你不知道沉默会像顽疾那样滋长听我给你的金玉良言拉住我伸给你的手但我的话如雨滴飘落回荡在…..寂静的水井中人们向自己创造的霓虹之神 鞠躬与祈祷霓虹招牌闪现警示之语在字里行间指明警语写着 先知之语写在地铁墙上以及出租公寓的大厅在寂静之声中低语…..
#地牢回忆[电影]##地牢回忆# 与豆瓣评分一致,还是可以一看的片子。
十三年,四千多天,三个主角不停地转换监牢,各式折磨中,磨砺着人性的深度,弱化了剧中的背景,但强化了活着的意义表达。
对于更加苦难而言,苦难则是幸福的,如剧中对于空气、阳光、亲情、文字、交流的表达,珍惜珍贵无比。
其实这些都是日常无奇,却可感同身受,如我曾经拥有的健康,也如父母的接近吝啬的怜惜,因为饿过肚子。
苦难总是对于勇敢者的测试,剧中三个主角原型,日后分别成为作家、国防部长、总统。
磨难也并不能占据人的心智,当苦难终于习惯为生活的一部分,苦难也就随之结束。
剧末一个渗人心扉的#寂静之声# 版本,为电影惊艳之笔,配合剧情、歌词、声线接近融合,感人,为剧画上完美句号。
一定要搜下。
末了,剧中的一句话,只有失败者才会放弃奋战。
阳光太耀眼
坚持住,抓住任何信念。代写情书。天窗的烟花。巨大的老鼠。厕所里挤满的人群。拿进来又撤走的书本和生活假象。粉色的便盆。洗干净的碗。空旷里盛满的太阳。活下去的希望暗号。偶尔的探望。接近崩溃的混乱。国际红十字会。好看的心理医生。中士最后和收到情书的姑娘结婚了。蓝色小鸡的故事。肥皂上的书写。
整体较为平淡和乏味,对于监狱生活的描绘过于单一和重复,仿佛陷入了一种的循环之中,有些刻板和片面,缺乏新意和转折。
一部电影耽误我四天看电影的时间
影片入围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2018)地平线单元奖。乌拉圭今年的“冲奥片”
开头结尾都不错,中间在牢里剧情也太平淡了吧..
能想象曼德拉过得日子么?
鳖荧酗社朽昏
看过
煽情到节奏崩塌 音乐起范儿矫情到不知所云
what a trash!
对于一个这么沉重的题材,其实拍得并不是从头到尾苦大仇深, 反而穿插了些毫不违和的让人发笑或感到温暖的情节, 挺有意思的。最后预料到一定是大型煽情, 但还是忍不住和周围的一众观众一起掉泪了。人的生命需要有多坚韧才能熬过那十几年来, 几千个只能靠敲墙交流的白天黑夜。结束以后Q&A环节有一个乌拉圭老爷爷站起来感谢剧组讲述了他们国家的这段黑暗岁月,大家都听得热泪盈眶, 太多不应该被历史长河淹没的人和事, 需要像这样被文字传颂被影像记录, 让一代又一代的后人聆听。#66SSIFF#
最美的东西藏在最残酷的人生里十二年不见天日辗转各种监狱的生活有多少美好可以用来书写?但看完回味这部电影的时候想到的偏偏不是黑暗、凄惨更多浮现是美好、黑色幽默的瞬间改编过的Sound of Silence歌声响起无论如何也没法控制眼泪歌声中间插入了三人多年来首次一起沐浴阳光然后以为已经结束的歌声又更戏剧化的响起直接把人的情感切割成了几份导演简直是魔鬼
被打入地牢的那一刻,他们就不再是人。吃烟灰缸里的饭菜,上厕所都没有足够自由,白线就是一道墙不能随意踏过,随意被支配被摆布…最近压抑的事情太多太多,我不该在这段时间打开这部电影,也不该带有情绪偏见的看,总之希望所有不好的事情都赶快过去吧。
7.0/10 导演功底不足,整部电影拍的过于平淡没有波澜,整体的内核和《地心营救》没本质差别,但我们没有忘记你,为国家奉献一切的人。小国大影,第一部乌拉圭电影,期待对这个国家文明更多的了解。
后来的总统,,,想起了那部为奴十二年
叙事手法和拍摄风格前后多次割裂,导演貌似还没找准这部影片的定位与基调。
70#。以乌拉圭独裁时期政治犯的牢狱经历为蓝本,表达对自由民主的追求与赞扬。开头连续叠化表现狱中人恍惚意识与结尾踢空气足球两段最为印象深刻,虽然主题紧扣抗争与苦难,却并未强行设置戏剧转折,使得风格得到很好的保持。最大不足在于后段插入的回忆破坏了整体节奏感,如果运用表演式回忆的方式让主角与配角通过对白与表演进行回忆效果会好很多。
其实没劲
w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