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看预告,直接看的正片,本以为主线是要讲敦煌莫高窟的考古发掘过程,实际上更多的是讲敦煌院长樊锦诗与莫高窟相关的人生经历,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刚毕业学生,到满头白发还依然不舍离开的老奶奶,她的这份几十年的坚持,很让人动容。
敦煌这个地方是典型的西北内陆荒漠气候,干旱少雨冬冷夏热,植被少风沙多,一千多年前那些开凿莫高窟和在洞窟里完成精美绝伦绘画的工匠们也面临着类似的气候环境,能在那样的条件下完成如此令人惊叹的艺术工程,简直就是人类文明的伟大奇迹。
在我们这个时代,能把先祖在敦煌留下来的文化瑰宝保护好,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保护性研究更需要长时间的专注。
所以莫高窟很需要像樊锦诗那样,愿意把自己最宝贵的年华投入到研究事业中的考古科研人员,不断的前赴后继,才能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们有机会瞻仰千年前先祖们创造的文化奇迹。
在年轻的女职员想跟樊院长请假去看孩子的时候,两人的思想交锋也能反映出时代和观念的变迁。
老一辈的研究人员,在他们的那个年代提倡的,是舍小家为大家,舍弃个人生活和欲望,来成就宏大的集体愿望。
但年轻一代的角度上,更多的注重事业和生活的相对平衡,觉得没有必要一定舍弃一边来成就另一边。
其实两者的思维都没什么大错,只是所面对的时代环境不同了,在过渡期产生了思想上一些交锋。
其实这点表现的很好,时代在变化,看待事情的思路也应该跟着变化,没必要因循守旧,也不应该彻底否定特定环境下的历史过程。
希望有更多有志于此的考古工作者可以继承樊锦诗院长的事业,继续保护好我们祖先留下文化瑰宝,也希望更多的人在有机会欣赏到这些令人惊叹的奇迹时候,不要忘记所有为此默默付出的每一个樊锦诗们。
今年上影节,最吸引我的影片,不是影史经典,也不是热门新作,而是一部传记片:《吾爱敦煌》。
核心原因很简单,就是想在大银幕上欣赏敦煌艺术文化的非凡魅力。
看完全片,我是真的被惊喜到了,它是那么动人有力,既是一部关于敦煌美学的文化备忘录,同时也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女性史诗。
《吾爱敦煌》以编年史的方式记录了樊锦诗女士走进敦煌继而为文化保护事业奉献一生的经历,并透过她的视角,呈现了敦煌艺术的恢弘壮美。
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
关于它的神话数不胜数,最早见于《山海经》:“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
是山也,广员百里。
”以此优势,莫高窟成了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汇的枢纽。
从文化层面来看,敦煌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敦煌美学堪称浩瀚,敦煌莫高窟现存洞窟共有735个,存有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共计2400余身。
藏经洞出土了不计其数的文物,有版画、纸画、各类书法作品、刺绣、绢画……而窟前的舍利塔、寺院建筑,都是敦煌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若追根溯源,彼时的僧众与画师投身创作,是为了以艺术的方式,让目不识丁的人也能有所感悟。
《吾爱敦煌》的摄影非常出彩,它以极具美感的方式呈现出了敦煌艺术之美。
如果你暂时无法走进敦煌,那么在大银幕上欣赏壁画的包罗万象、感受历史的厚重感,也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敦煌的艺术极美。
电影更是集合展示了石窟建筑、壁画、彩塑等艺术形式。
同时,摄影机也捕捉到了很多空镜头,比如黄沙、绿洲,幽蓝的夜空与皎洁的明月,以及日月同辉的奇妙景象。
而美的另一面,是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孤寂。
来到此地,成为文化的守护者,几十年如一日,这是怎样一种精神?
樊锦诗女士,1963年被分配到莫高窟工作,这一做就是60年。
而现在,她仍以“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的身份在坚守。
她常说,敦煌是她的宿命。
于她而言,走进和守护莫高窟,既有热情,也有险阻。
中学时,她从历史课本上见识了莫高窟壁画之美,心向往之;但她体弱多病,曾在实习时晕倒在莫高窟。
经年累月,她适应了没电灯、喝咸水、住土房的艰苦环境。
她还时常走进洞窟,临摹壁画。
慢慢的,她的生命跟与世隔绝的敦煌相融了,她被誉为“敦煌的女儿”。
《吾爱敦煌》虽是传记片,但绝不枯燥。
主创翻阅了浩如烟海的资料,勾勒出了一条樊锦诗女士的成长线。
它撷取了诸多重要事件,比如,作为副院长的樊锦诗女士做了一件前无古人的大事,为敦煌莫高窟建立科学的档案。
而在查询资料时,她惊讶地发现,事实上,莫高窟早已是一位历史老人。
有些文物已经遗失,有些图案已经暗淡。
保护文化,其实是与时间赛跑的抢救性工程。
为此,她亲自带领团队,深入每一个洞窟,绘制平剖面图、病害示意图等。
另一方面,图像保存也是难事,她尝试了各种方法,摄影、录像,后来又紧跟时代,用电脑建立“数字档案”,与国内外专业机构试验“保真”技术,以永久保存图像资料
当樊锦诗女士当了院长后,不得不从窟内走向窟外,与各方交际,甚至是角力。
为何这么说?
因为有人想成立旅游公司,将敦煌作为打包的景点,还有上市的宏愿。
这种商业经济思维无疑会损伤文化的遗存,是竭泽而渔的短视行为。
影片细致地拍出了她以弱小的女性身躯,却勇敢地据理力争的场面。
这场戏非常重要,它强化了影片的戏剧冲突,点出了文化保护的不易:原来维护文化的原貌,牵动多方,不亚于一场“保卫战”。
她的工作,也不只是简单的研究、保护,还包括为莫高窟奔走、细致的管理。
而这也丰富了人物形象。
导演苗月以知识分子的角度来塑造樊锦诗女士,刻画她的理想和热情,描写她的信念和决心。
同时,又以上述的这些细节,呈现了她因热爱和专业,而生发的火爆脾气。
寥寥数笔,让人物变得立体而鲜活。
樊锦诗女士能成就自己的事业,也离不开伴侣彭金章的支持。
两人婚后,樊锦诗女士坚守岗位,无奈之下分居19年。
后来,彭金章放弃了自己的成就,赶赴敦煌,也投身于敦煌文化保护的事业中去。
这对艺术伉俪一生相濡以沫,他们凭爱与信念,点燃了足以照耀千古的文化明灯。
《吾爱敦煌》这部电影,能将樊锦诗女士塑造得如此成功,女主演陈瑾功不可没。
以资历与实力而言,称她是表演艺术家亦不为过。
近年来,她凭借《十八洞村》里淳朴大度的麻妹一角拿下很多大奖;《三体》中,她又成功地塑造出了冷静智慧、坚韧而落寞的叶文洁,让包括原著粉在内的所有观众深深折服。
《吾爱敦煌》中,陈瑾老师的台词精确、满怀深情。
在跨度极大的时空结构中,她把握住了人物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个性与特征,表演丝丝入扣。
比如劝人留下时的恩威并施,为了文化遗存与人争论时的理直气壮,与佛像对视时的宁静虔诚。
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片中樊锦诗女士“不言老”的细节。
助理想帮她拿包,她次次拒绝。
陈瑾老师演出了人物身上的倔强与可爱。
用人物的话说,在莫高窟这位历史老人面前,谁都没资格说老。
这个细节意味深长,既体现了她对遗存的敬畏,也表明了文化赋予她的精神力量。
上影节放映时,陈瑾老师跟观众一同观影。
映后,在发言前她忍不住落泪,这源自对樊锦诗女士由衷的敬佩之情。
她真诚地说道,见到樊锦诗女士后不敢出演这个人物,因为她完全被震住了:“那个老人给我的印象是什么?
坐在一堆人里面你是看不见她的,只能看到一个白顶,她被埋在里面,她非常瘦小。
但是她的能量,她四射的那种能量,你真的会被她感动。
”
陈瑾老师讲述了观察的诸多细节,我们可以发现,唯有优秀演员,才会有如此深刻的洞察力与理解力。
看完全片,我真的很想说,陈瑾老师的表演非常成功。
而且,她一定会是金鸡百花、华表奖优秀女演员的种子选手。
巧合的是,陈瑾老师曾在采访中说过这样一段话:“自由是孤独的站立”。
这样的体悟跟影片中樊锦诗女士的经历与精神可谓殊途同归。
《吾爱敦煌》不是商业片,但不意味着它是小众的,每个爱艺术、爱文化、希望看到女性故事的观众,应该都会对它感同身受。
它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它呈现了敦煌文化的光辉璀璨与文化保护的曲折艰难,塑造了一个面对历史洪流始终坚持自我的坚毅女性,还弘扬了“择一事、爱一人、终一生”的纯粹信念,传递了一种珍贵的精神。
樊锦诗女士能如此坚韧,也离不开苏秉琦先生、宿白先生、常书鸿先生、段文杰先生以身作则的指引。
而在影片结尾,又有年轻人毅然决然地来到莫高窟,他们放弃了优越的环境,带着爱情和耐得住寂寞的决绝,愿意投身于文化保护事业。
这些莫高窟人在传承着同一种精神:为了文化的世代遗存,奉献自我,追逐自我,成就自我。
海报改了就好,,,,,,,,,,,,,,,,,,,,,,,,,,,,,,,,,,,,,,,,,,,,,,,,,,,,,,,,,,,,,,,,,,,,,,,,,,,,,,,,,,,,,,,,,,,,,,,,,,,,,,,,,,,,,,,,,,,,,,,,,,,,,,,,,,,,,,,,,,
吾爱敦煌 讲述了第三任敦煌文化研究所所长樊锦诗的一生,北大毕业后24岁被国家分配到了敦煌,开始考古工作,与在武大工作的爱人分开了19年,两个孩子基本上都是爱人带大的。
60岁成为所长,专心做成了两件事,莫高窟的保存与旅游业的发展、以及莫高窟的数字化存档和影视化,直至80岁退休,自称自己是敦煌的女儿。
她爱人离世那段情节非常感人,他临终前说,“过来一下,亲亲我”。
两位老人贴面相拥泪流满面,曾经他为她做的一瓶瓶酸奶都是无言而满溢的爱。
她说,俩人相识于未名湖、相爱于珞珈山、相守于莫高窟,真的好浪漫,伉俪情深的具象化大抵就是这样子吧。
影片最后她有一段独白:”有人问我,人生的幸福在哪里?
我觉得就在人的本性,要求她所做的事情里。
一个人找到了自己活着的理由,有意义地活着的理由,以及,促成她所有爱好行为来源的那个根本性的力量。
正是这种力量,可以让她面对所有困难,让她最终可以坦然地面对时间、面对生活、面对死亡。
所有的一切,必然离去。
而真正的幸福,就是在自己心灵的召唤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那个自我。
”
受限于电影的题材问题,它完全以樊锦诗的人生历程为主线,抛开了敦煌、莫高窟、敦煌研究院、鸣沙山、月牙泉等等可以外延挖掘的内容,纯粹拍摄了一部人物纪录片,甚至可以说是人物成长史,然后中间穿插了一些人生或历史重大阶段的重要事件,其中又以中国旅游大发展的事件为重要矛盾冲突,但整体比较平淡,普通观众并不会因电影而知道敦煌的意义,自然也不会对樊锦诗的一生产生足够的共鸣,这就是这部电影最尴尬的地方,它太朴实、太小众,而且太不接地气。
2002年时国家提出旅游强国政策,自80年代开始关注数字化的樊锦诗适逢其会主持了敦煌数字中心的建设,2003年立项,2008年开工,2014年建成,这件事,可以说樊锦诗是站在时代的浪尖上主持了一项领先时代的工程。
敦煌数字中心就是一件敦煌的大艺术品,尤其是在飞机上俯瞰时,数字中心与万里黄沙融为一体,仿佛一首流动的乐章,数字中心的穹顶巨幕也让人叹为观止。
但这一切在电影里都没有足够的视觉化呈现,或许受限于成本问题,敦煌的光怪陆离奇幻瑰丽,甚至沙漠本身的浩瀚苍茫,在电影中都缺乏视听上的呈现,她仅仅聚焦了樊锦诗这个人。
2003年敦煌数字中心立项之前,面对当地旅游公司的无限制疯狂开发,樊锦诗站在沙丘上打电话说出那句“莫高窟申请国家保护”时让人不禁泪目,她把开发公司的老总比作王道士,民族之殇,一切都是点到即止,信息量极大,但展开面极小,这电影只是单纯记录了敦煌女儿樊锦诗的一生。
然而,樊锦诗们自比敦煌的儿女,可在她们老两口年老的病榻旁,她们的儿孙在哪里呢,这种记录方式是不是太残酷了些,让记录停留在2014年数字中心建成的那一刻不好吗。
另,樊锦诗年轻时确因难忍敦煌枯寂,以及对丈夫儿子的想念而离开敦煌半年,最后迫于生计和职业使命才重回敦煌,这也被电影刻意回避了,这些回避使得这个电影变成了脸谱化的叙事而缺乏人性。
但任何缺乏人性和常识的东西都是不值得相信的,好比隔壁正在说电影把张桂梅办学的动力归因于亡夫,且不说电影是否真的塑造了这层因果关系,难道她只能抱着红宝书夜会偶像江姐才能有事业的动力嘛?
这些反人性反常识的谬论,非常可怕。
所以它只有101分钟,难为了。
但为了敦煌,还是可以打个高分。
而且结尾,谭维维的主题曲,上大分。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我痛惜。
】电影开始于樊锦诗(陈瑾)的旁白里:历历如绘,波澜不惊。
整部电影非常克制。
就如只是想掩上窗帘,忽然看到天边孤悬一钩弯月。
就那么看一会,也不想什么。
这种力量从一九六三年樊锦诗来到敦煌开始,二十四到73岁,力量是无形的,其中最厉害的动能就是时间。
五十年过去了,一年又一年的过去。
需要多久呢?
需要五十年。
一、六十年代六十年代的敦煌是安静的。
这应该是最困难的时期,譬如从敦煌的柳园火车站步行到莫高窟就算千里迢迢。
用李云鹤(李云鹤, 1933年生于山东青州,中国著名的古代壁画与彩塑保护修复专家,敦煌研究院修复师、副研究馆员。
曾任敦煌研究院保护所副所长)老师的说法:从洞里清沙子。
这个阶段樊锦诗结婚生子,但大部分时间和亲人两地分居。
历时十九年。
电影并没有过多强调这段时间的困苦,筚路蓝缕,冷暖自知。
二、八十年代八十年代开始有年轻人来了敦煌。
出于考古挖掘的专业力量缺乏,樊锦诗的爱人彭金章也从武汉到了莫高窟,子女去了兰州。
他们一同坚持。
三、九十年代九十年代,热闹起来。
一九七九年正式对外开放,一九八七年联合国入遗。
用樊老师的话就是:莫高窟的守护变得复杂起来。
时任第三任敦煌文化研究院的院长,她缓缓地说到:从此。
我要面对洞外的世界了。
这里要强调一下陈瑾强大的旁白。
娓娓道来,其势千钧。
就如月光下的沙漠,面对一切,岿然不动。
四、本世纪这个电影提出了一个很平静的问题,究竟这么多年做了什么?
【把莫高窟保持住我们最早看的样子】用樊老师的老师宿白老师的话讲:即便没有人为毁坏,一切文化遗存都会自然消失。
就像樊锦诗在电影开头的那句“我痛惜”,就像她坚信那些佛像不是不会说话的,就像她呕心沥血所要做到的:希望将来的人,也能看到洞子。
第一次上报出版社的考古报告被退稿,因为精准度不够。
因为要形成报告,就必须:全面、准确、成体系。
于是在苦恼胶片,录像磁带保留时限的局限性之后,最后还是走到了数字化。
看的人多,壁画起甲,空鼓酥脆就迅速恶化。
看的人少,又会被拍桌子。
如何保留历史遗存的完整,樊锦诗仰望着那些瑰宝,她就那么咬紧牙关。
【你在哪里】【我当然在敦煌】我们知道在敦煌,当然会有樊锦诗在那。
为了永续利用,她坚信历史不能随意改动样子。
面对入股上市证券化这些别人以为她什么不懂的名词,她铿锵有力地回应:四面八方而来不是再次相遇,是最后诀别。
她守在那里,面对时间,面对洞里洞外的世界:此心光明 亦复何言前面是几千年后面是几千年外面是几千年里面是几千年几千年以来,我们拥有莫高窟。
我们拥有樊锦诗。
今天在飞机上我看了1个小时40分钟的电影,名叫吾爱敦煌,讲述的是为敦煌莫高窟保护做出巨大贡献的樊锦诗女士的故事。
我看的非常感动,尤其是在这次旅行看到了实物壁画震撼的效果之后看这个电影,在那样的黄沙之中,她从毕业到退休,一辈子的光阴都在莫高窟的研究守护中,尤其是60岁上任研究所所长后,要面对那么多洞窟外的事,吵架争执心痛孤独,只为了让莫高窟留存的更久一些,让后代的姊姊妹妹们看的更多。
我们需要这样更多的歌颂女性在各类领域事业的电影。
同时看这个电影我也反思,因为工作,婚后包括生育两子的19年内,她和丈夫两地分居,后来需要人才,丈夫也跟随她到敦煌工作照顾她,我又把这种爱情的牺牲守护“她有这样一个无限支持她的热爱、主动承担家庭责任的丈夫真好……”,在这个歌颂女人自身的成就主题里,目光却又被爱情和男人吸引了。。。
我反思。
在最后她和爱人分别,她说的那段话让我很感动落泪,也是加深对生死的一个思考,日常的那些杂碎在生死大事面前确实很小,少关注那些有的没的所谓证明爱不爱的“细节”。
像樊锦诗这样,一件事做一辈子的毅力与热爱的精神,才是更要学习的精神,每个人找到自己心之热爱去投入,也许做不到这样纯粹,多个爱好生活多个出口。
是那种跟称呼女性为先生无关的烂。
是那种让人思考这还不如手机拍一个人在敦煌遛弯两小时的烂。
是那种让人觉得算了不用遛弯对着一个壁画拍两小时不动也行的烂。
是那种让人切身体会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的烂。
是那种一个人包场电影院自然而然刷起抖音还把音量越开越大的烂。
是那种情不自禁关了抖音打来豆瓣想看看别人怎么吐槽的烂。
是那种然后发现居然还有各种好评,以及豆瓣几天了还不打开评分,觉得这个世界都烂透了的烂。
(2023年12月5日观后感)这部片子真的有纪录片的感觉,像一位坚守者的独白。
同时,它传达着很细腻的一些东西,方式也比较隐晦。
叙述平淡,镜头语言也不突出,但是配乐和一些镜头还是处理得不错——几处印象深刻的台词我们又出发了。
敦煌莫高窟一直在等着必将来到这里的人。
一处很妙的转场:老彭这部电影除了莫高窟,当然也有别的,但是它始终是以莫高窟为主线的,因而其他线是锦上添花,使内容更加丰满,也使首尾呼应之处更加深刻。
缺点:没用心打磨刻画年轻时的樊锦诗,那个年轻演员演得也不咋地,除了后面闪回的部分。
(2024年补充)去年那个时候本来就很想去敦煌,于是就做了一些功课,听樊院长说过,我们每一次呼出的二氧化碳都是对壁画的损伤,于是很担心这些壁画以后再也看不到。
又听院长建议我们冬季去看莫高窟,不仅是错峰,还能看到更多洞窟。
(感觉冬天大家都戴着口罩,而且人也不多,也比夏天去更能保护文物吧。
)后来看了这部电影,就立马开始准备购买机票等相关事宜了。
准备过程中还看了樊锦诗自述的《我心归处是敦煌》,感觉可以和这部电影搭配食用🌹去过敦煌的人很难不爱上!!
我还会再去的!!!
《吾爱敦煌》是我在上海电影节看的第一部电影,没想到超过了预期。
我刚好就坐在陈瑾老师主创团队那一排,谁懂!
她全程就坐在我们旁边一起看电影,中段开始她就一直在默默流泪啜泣。
映后也很真诚。
短短20分钟,从头到尾都弥漫着一种感人的情绪氛围。
为了做这个电影,每个女性主创都用尽了全力。
她们是真的很想让敦煌文化传承背后,樊锦诗和其他人的付出被看见。
说回电影。
影片沉浸感很强,能感受到樊锦诗的生命力量。
电影从樊锦诗上世纪60年代的故事开篇。
她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敦煌工作。
离开了城市、离开了恋人、离开了生活中的一切,从北京出发走向西北。
面对大漠风沙,这位城市里来的江南女孩剪去长发。
此后的近半个世纪里,她的人生只属于莫高窟,一颗心全扑在了敦煌上。
在大漠深处的几十年里,樊锦诗守望着莫高窟里的历史沧桑、艺术文化。
她深爱着敦煌,不愿离开,成为了敦煌的守护者和传承者。
电影里特别让我感动的一个段落是:随着敦煌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有人想将敦煌与旅游公司捆绑上市,不顾洞窟安危,只为追求利益最大化。
樊锦诗坚决抵制的保护行动,让敦煌得以保持着原有的风貌和文化底蕴,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之后,樊锦诗开始建立“数字敦煌”,为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
数字技术让更多人看到敦煌,也让敦煌实现“永生”。
从此,全世界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看到壁画的高清图像。
在樊锦诗生命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她的丈夫、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的创建者彭金章。
片中细腻地再现了两人“相识未名湖,相爱珞珈山,相守莫高窟”的故事。
两人是北大同窗,毕业后一个奔赴西北,一个奔赴武汉,近20年分离两地。
千里之距没有冲淡两人的感情,因为他们怀揣着对同一份事业的赤忱热爱。
他们成了彼此最坚强的后盾。
因为理解妻子对敦煌的无法割舍,近50岁的彭金章放弃在武大已有的成就,与妻子一同守护敦煌,终其一生。
映后见面会而电影的最大亮点,其实还是陈瑾老师。
她把樊静诗这个角色演活了。
跨越大半生各个阶段不同状态的演绎,台词表现力很强。
映后的发言也让人感动,她说这次演樊锦诗,表演时多次情不自禁。
因为感受到了樊锦诗瘦小身体里四射的能量,那份执着热爱、为敦煌坚守的精神感人至深。
樊锦诗的生命,宛如长河,生生不息。
怎么说,有点像纪录片的形式,但是又感觉像流水账,不过有这种电影的存在就很好,以后再接再厉
致敬考古工作者
当年去敦煌留下了非常难忘与美好的记忆,那时候人还没这么多
你们再这么拍电影试试看呢
我不知道拍出这个电影想表达一个什么。(很多事情没有提到)
开场作为旁白背景音的陈瑾台词很有故事感好评。剧情断断续续故事不连贯!!年轻的时候喂奶那段很奇怪突兀。早期旁观者视角,和同事镜头差不多体现不出主角,没有体现出樊作为考古人的专业素养太游离了。有些台词太文艺有些太官腔喊口号。有时候感觉还是物理学家叶文洁哈哈。主要剧情还是老年樊做考古报告搞数字化,反对过度旅游开发。病床彭金章离世那段演的拍的不错。樊远眺老照片放映,冰湖之路,樊凝望莫高窟塑像这几段不错,有那种宁静的历史感沉淀。
虽然比《我本是高山》好点,但还是没达到传记片的及格线。为什么要用这么散这么随便的感觉拍一位伟大女性的一生?为什么一定要设置不让女性工作人员请假回家看孩子的桥段?意思是再优秀的女性在工作上都是像男的一样不讲情理呗。敦煌的展示很漂亮,文物工作者们也为保护敦煌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汗水,都是值得敬佩的人。陈瑾老师的演技还是比海清要更举重若轻一些的。樊锦诗和丈夫的爱情挺动人,这才是好男人。我觉得这类片子唯一的价值就是让更多人知道了这些相对无名的英雄,然后产生兴趣去了解那些人那些事。当然这也不能掩盖电影拍的不好,因为这个过程明明可以做的更好的,而且也应该做得更好。
我大无语,这什么如实酸奶广告整个很粗糙,每个角度都浅尝辄止,敦煌内容之繁杂,朝代更迭审美变迁;三代院长守护敦煌之不易,百几十年守心科研。吾爱敦煌,结果“吾”“爱”“敦煌”都没讲好,着重点放在吵架上让我以为樊院长就是个cpu员工的刻薄小老太太。。。陈老师的台词非常好,但是纪录片味道太重了,日常感略显不足也有一点点难受。Ps.不要把文宣材料放到院线上骗票房迫害观众好不好,什么叫大盘冷,你就是是冻死大盘的片子啊!!!
确实还不错,除了有些台词过于文绉绉
刻板空洞教条的叙事方式,把原本这么好的故事讲的令人反感。特别讨厌樊锦诗给下属摆脸子的那些刻画,不让人离职不让人请假。大人们,时代变了。浪费了敦煌这么好的取景地。
更像是宣传片,流于肤浅的说教
补充关于莫高窟的知识。
拍得中规中矩,导演团队的诚意是有的,对莫高窟、樊院长的敬意是足够的,但讲故事的本领是比较缺失的。
情怀分吧,统帅的配音好舒服
好题材拍的不行
怎么说呢,格局拍得小了,对敦煌的爱如果脱离了敦煌本身的魅力,就显得单薄了。
固原排片好像是凌晨我记得,就没去看,昨天花了 3 块钱充了个会员看了一下,作为文博历时爱好者,对樊先生的付出是绝对尊敬的,但是电影真的很一般,过了,而且导演剪辑剪的稀碎,不知道故事情节很难串,有时候人物张力过了,很尴尬,说是纪录片吧,也不像,打个客观的两星,不推荐。今天和朋友聊完,改成一星吧,很客观的,而且各种打♀拳。男人只是烧牛奶(ಡωಡ)
对莫高窟早期的考古历程,樊锦诗年轻时创业往事,展现得太少。没有连缀的情节。反而提及的院长时期和年轻人相处的几件小事不知所谓。不过对莫高窟和它的考古保护总是宣传与科普吧。
真·实验电影:影像怎么看都是虚构,声音怎么听都是纪录,当大家在探索虚构和纪录模糊的边界时,这部电影完美地找到了二者难以消磨的界限,巧妙地结合了二者的所有缺点。当它应该承载祛魅的功能时,它却连带着人和敦煌将一切神话。
有精神支柱是不是老的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