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真实 很现实有人看怎么不舒服了?
是你没有沉浸其中,当然也许你压根不是一个小市民。
有人觉得德国题材片讲着英语很违和,也许他是德语专业户吧,我们还不是从下看着配音译制片长大的?
演员原版更能帮助你体会他们的真情实感吧?
很容易就被片子吸引,对于战争的恐惧,不见硝烟的恐惧,战火纷飞的年代,谁都容易被洗脑被操控,谁又在乎你,在乎你的感受和愿望呢,而你又是那么的无助。
沉下心体会 你会发现虽然没那么多刺激,但你却紧张的要命,各位主演都做的十分到位,警察最后的抉择也表明这些小卡片是深入人心的,干扰到了他,也会干扰到人民大众的。
半夜看这部片子感觉很伤感。
这部电影看完之后,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不是奥托和安娜夫妇。
而是那位负责调查“淘气鬼案”的纳粹警察——埃舍里希。
从他决定放走那位被冤枉的嫌疑人,女邮递员的前夫开始,我就感到,这个人内心深处的良知并未泯灭。
再到后来,在党卫军上校办公室里的那场戏,让我的这种感受更加深刻。
我相信,埃舍里希在面对着比自己无论从地位还是权力而言都高出很多的上司时,能够说出:尽管您是我的上级,但您并非一位刑事调查方面的专家。
这种话,一定是经过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的。
在那一刻,人性战胜了恐惧。
或许这也和他的警察身份有关。
在面对很多问题时,警察是需要明是非、辨对错的。
是谁干的,就是谁,不能冤枉谁,也不能放过谁。
这一点埃舍里希非常清楚,而上校的思维则简单很多,法律在他眼里几乎是不存在的。
(电影里那位为犹太老太太提供庇护的老法官的遭遇,实际上象征了“法律”在当时的纳粹德国是多么的孱弱无力。
)埃舍里希在整部电影中一直是很矛盾,很纠结的。
面对权力和威胁,他并不总是能够奋起对抗,恰恰相反,他屡次选择了屈服。
他枪杀了女邮递员的前夫,他像上校以及其他几名纳粹军官一样,把空酒杯砸向了被捕以后的奥托,他没有放过奥托的太太安娜,把她也当作“共犯”抓捕入狱。
我相信在做这几件事之前,他的内心是犹豫、痛苦的,导演用几个特写镜头,刻画了他当时的神情,内心的挣扎、灵魂的煎熬。
当他问被押往刑场之前的奥托:我还有什么可以为你做的吗?
得到的回答是:给我一支钢笔,还有卡片。
这一刻,我猜他的心情是豁然开朗的。
眼前这个不起眼的老年男人,竟然能够如此将生死置之度外。
(在我看来,奥托的这句台词丝毫不亚于V那句著名的“思想是不怕子弹的”)埃舍里希——这个纳粹体制内的小人物,决定完成奥托的遗愿,用尽全力向纳粹法西斯这个庞大机器里扔进最后一把沙子。
以他的方式。
当办公室里的枪声响起,同时那厚厚一摞被拾获者主动上交的两百多张卡片飘向楼下的街道时,埃舍里希,完成了作为一位反派人物对于自己人性的救赎。
一张张小卡片的力量并不大,只有18张没有被上交,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没有行程有效的流传,为此却付出了夫妇俩的生命,虽然说是为了死儿子,但是仍然感觉有点不值得,不过《大西洋帝国》里的半脸面具人却成了关键,他最后把所有的卡片一次性的扔到街上,注定引起很大的轰动,所以想要控制事态的他成了被影响最为深的人。
当你想控制一件事的时候,其实你本身已经被这件事控制了。
这是一本反希特勒电影.电影的主旨在56分钟:齿轮中有一点沙子不会让机器停转,但如果有人不停的往里扔沙子,发动机就开始受影响,变得断断续续流水线就会停下来.但我们遭受不公平不合理时,要有反抗精神,不要因为自己改变不了什么,因为自己的渺小轻微而什么都不做.如果大家都忍着藏着,不公平不合理就会一直一直延续下去,那么大家一方面变成了纵容者,一方面又是受害者.任何改变都是积少成多,水滴石穿,量变产生质变.电影的故事很简单.二战时,德国一工人阶级家庭因为战争失去了儿子,夫妻们用自己的行动来反抗纳粹希特勒.虽然这种行动微不足道,只是分发反抗内容的卡片,他们一共发了285张卡片,大部分都被人交到纳粹政府手上,267张卡片上交,只有18张卡片没上交.纳粹警察通过举报抓了夫妻俩,夫妻俩被杀,而纳粹警察受到反抗卡片的影响,良心不安而自杀.267张卡片散落一地,影响更多的行人.
影片没有什么教条也没有什么主义,只是让我们更全面立体的看到了人类本生所具有的情感,不管你是什么主义如果一个国家带给这个民族的只有创伤,只有更多的死亡而没能创造更多好处给老百姓那么这个国家和社会就是一个空洞的社会,和没有执政根基的政府。
法西斯德国在历史上是创造了无数的恶,而这些罪行都是反人类的,但是如果把这些反人性的恶抽离出来就变成了杀人如麻的英雄,是那个时代德国的英雄。
影片的主角是一个朴实平凡的夫妻,每天都是忙忙碌碌且平实朴素的,当然他们的儿子也被应征到战场去参军,最后战死沙场,而当时的德国以及陷入集体无意识的狂热,不在乎牺牲自己的国民多少而是要去试图实现整个德意志的开疆扩土,当然最后受伤的始终是老百姓,所以这对夫妇当得知自己的独子战死沙场后,没有哭泣没有软弱的接受 ,而是希望企图唤醒更多有良心的人去明白法西斯政权的恶,当然这样做只能是受到当时德国人民的不理解,所以本片最后抓捕夫妻两的警察也自杀了,是由于自己的良知无法过去。
做人的根本就是不能失去良知。
1940年6月的柏林,纳粹正在庆祝自己对法国的胜利,整个国家都陷入了癫狂。
但是安娜和奥图却开心不起来。
这一户劳动阶级家庭的孩子,应征入伍,却在前线死去。
从此,安娜和奥图就不再信任自己的“元首”。
对他所发动的战争产生了怀疑并且产生了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计划要刺杀希特勒,并且阻止战争机器的脚步。
不过,他们的计划还没有开始实施,就被党卫军盯上了。
安娜和奥图暴露在危险之中,他们的邻居的生命也岌岌可危起来。
影片改编自汉斯·法拉达创作于1946年的小说,这是他的最后一本小说,在4周之内就写作完成。
故事讲述的是安娜和奥图在1940-1943年期间对于纳粹的反抗。
在当时的柏林,这样反对纳粹的人,的的确确是“孤独”的《柏林孤影》就是一部温良躬谦的讲述抵抗故事的影片《柏林孤影》对小说的改编到位,导演有技巧地呈现出了战时柏林的压迫气氛,纳粹到处搜捕抗议者的恐怖感也都传达出来了,艾玛·汤普森与布莱丹·格里森都尽心尽力地去诠释角色《柏林孤影》合所有二战题材影片的标准模式:晦暗的底色,夹杂着刺目的纳粹标志,华丽卡司,再加上金牌配乐,辅以哀婉悲怆的调调。
影片拍得循规蹈矩但也算是尽心尽力了
我本来期待,警察小哥问Otto你写了多少卡片的时候,Otto 的回答是1000+。
但是,并没有。
导演用286张卡片显示了小小的一个人,在大的社会局势和历史背景面前的微小。
是微小,而不是渺小。
还有18张照片,去无踪影。
我们用10这个概数来计算,如果1个人可以影响10个人,这10个人分别可以影响10个人,按照这个倍数递增的话,只需5阶,就有10万人被影响。
当然这只是一个理想的概念,现实情况必定比这惨淡许多倍。
但是,无论如何,这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许多事情的走向,也许改变了某个人的命运,也许改变了一个国家。
这就是“人民的力量”。
人民是“善”的,也是“恶”的,导演把形形色色的小人物的嘴脸,刻画的十分生动。
打着正义旗号赶走闯入私宅的抢掠者的小卫兵,转脸和自己的父亲就开始扫荡犹太老妪的家;冷酷无情的法官悄悄地把犹太老妪转移到自己家里保护起来;朝夕相处的邻居,看见老奶奶跳楼身亡,就伸手偷走了她的手链;诸如此类等等......不过这里想多着一点笔墨的,是电影里一直在和Hampel夫妇演对手角色的Daniel。
且不说Daniel是我特别喜欢的演员(哈哈哈)他在电影中的表现可圈可点,完全不输Otto和Emma两位老戏骨。
影片最后的一声枪响是整个电影积压在他身上的情感的一个出口。
你可以想象用缝衣针去扎一个紧绷着的气球,这样的画面。
如果把他看作是一个气球,那么上交到他手里的276张卡片好似是足量的气体,一直不断地往他的心里加压——这就是最直观的改变。
他本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导演让他聪慧(不得不说,办案分析很有道理呢)、骄傲(专业性的骄傲)、凶残(杀了错抓的人)、果决(抓了夫妇两人)。
这些品质,不得不说,真是第三帝国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正是Hampel夫妇的这286张卡片,让他看到了希特勒政权的独裁性质,也让他看到了绝望之所在,最后以自杀告终。
286张卡片,居然其中的278张都被捡到的人上交了。
——这是绝望286张卡片,有18张没有被上交。
——这是希望绝望和希望,这正是我们走在人生道路上不断相遇的两个词。
中国人讲绝境逢生。
有点儿意思,要坚持。
也许在时空的某条历史线上,Dainel是改变了自己的价值观,开始利用职权拯救民众或者犹太人的角色。
我相信,在二战期间,这样的人也不只一两个。
这也许,也算得上是一种希望吧。
Hampel夫妇并不孤单。
德占区大大小小的地下组织数不胜数,有很多人为抵抗法西斯主义牺牲。
谨以这些没有什么意义的文字,像那些曾经为了人类平等自由而牺牲的人们致敬。
也像不断争取加泰罗尼亚地区独立的人们致敬。
ps Daniel Brühl居然是加泰罗尼亚人!!!!
~德西混血~巧嘞~
其实本来想打三星的,因为拍的实在是太无聊了……前半段看的异常艰难。
多出一星给丹布,被打那段之后的表演很好,以及最后自杀那个地方真的蛮震撼。
个人觉得这个自杀并不突兀,前面铺垫一大堆。
从放走被冤枉的人开始,到和上司反抗(但是最后却屈服了),以及最后不忍心和别人一样将酒杯砸向男主的头,最后的独白更是一个flag。
跟很多优秀的侦探一样,他聪明的同时会很佩服“罪犯”的一些手段和精神(这点从他分析“淘气鬼”的那段话就能看出来,还觉得这个“罪犯”非但不笨而且还聪明),所以到最后他其实是很敬佩男主的,更何况他说了,他看了全部的卡片,男女主心里的那种无法言语的反纳粹的精神已经慢慢的影响了他,他感受到了那18张没有交上去的卡片的力量,他感受到了“罪犯”的“美”,另一方面又感受到了己方对于无辜者的残忍,几方感受的叠加,造成了最后信仰的崩塌。
最后的自杀,可以说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了。
1940年6月22日的德国,举国上下沉浸在一片胜利的欢呼之中。
报童在柏林的大街小巷兜售着法国投降的消息。
仅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德国军队就横扫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个小国,并绕过法国自以为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直抵巴黎,还造成英法联军从敦刻尔克狼狈撤退。
不得不承认闪击法国并迅速迫使法国投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高光时刻”。
但纳粹侵略战争的胜利却建立在普通德国人的牺牲之上。
与胜利消息一起传来的是邮差从德军指挥部带来的阵亡通知单。
这张阵亡通知单虽然只有薄薄的一张纸,但它却像一道晴天霹雳击碎了柏林一户普通工人奥托和安娜的家。
邮差大姐对她送来这封信的内容心知肚明,由于她是奥托和安娜这对夫妇的老相识,所以对他们的遭遇也非常同情。
奥托和安娜把自己最珍贵的独子送上战场,然而这个本该有着光明前途的大男孩,却成了纳粹侵略战争的炮灰。
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异国某处不知名的森林。
独子阵亡的消息让父母悲痛不已。
母亲安娜撕碎了这封冰冷的告知单,大喊着“你们这些骗子”。
但这封信是她在这个世界上和儿子之间唯一的联系,她只能把撕碎的信又重新拼好,接受失孤这样一个人间最痛苦的事实。
另一边,失去儿子的父亲奥托只能像往常一样,搭上有轨电车去车间上班。
城市里飘扬的万字旗、混在人群中的盖世太保,还有贴在工厂的征兵海报都在提醒着奥托,这一切都是一个骗局。
希特勒带有极强煽动性的演讲,只不过是让普通德国老百姓把自己和家人的生命绑在帝国的战车上碾碎。
在工厂,奥托和厂里的纳粹党徒发生口角。
那些平时唱着高调的党徒只是捐了点财物,而并非纳粹成员的奥托却献出了自己唯一的孩子。
看着家里儿子的空房间,父亲奥托在一张写有“元首”的明信片上,用钢笔把“元首”这个词改写为“骗子”。
悲痛欲绝的父亲奥托决定做点什么。
他决定把自己的丧子之痛转化为揭露纳粹谎言的行动。
奥托以花体字伪装自己的笔迹,在明信片上写下反战宣言,并准备把这些明信片随意散布在柏林的大街小巷,让德国人都看到纳粹政权虚伪邪恶的一面。
奥托第一次放置这些卡片时还有些紧张,但随着妻子安娜对这个行为的理解和支持,奥托夫妇散布反战明信片的行为越来越大胆。
虽然他们偶尔会在柏林街头遇上秘密警察或党卫军,但因为手段隐蔽每次都化险为夷。
随着这些卡片不断出现,并不断被柏林市民上交到警察局,警方开始注意到这一严重的反政府行为。
虽然战后德国人对自己主动挑起侵略战争非常后悔,但在当时的形势下,这些卡片无异于叛国。
警局督查埃舍里希负责侦办这件事,他把出现过卡片的地方都在柏林地图上插上小红旗。
但由于奥托和安娜都是柏林的普通市民,城市这么大,两人随便扔下一张明信片,几乎不可能被发现。
所以城里的反战卡片越来越多,已经发现了129张,这种尴尬状况惊动了凌驾于普通警察之上的党卫军。
党卫军上校要求警督埃舍里希尽快破案。
一方面统治者的网越收越紧,另一方面奥托和安娜也露出破绽。
奥托前往某个大楼放置卡片时被突然出现的路人发现,危急时刻母亲安娜出现拖住这个路人,两人才涉险逃脱没有被发现。
但这个路人还是看到奥拓的大概样貌,并立刻报告到警察局。
警局根据目击者的描述,画出一幅放卡片嫌疑犯的大概画像,并据此开始进行全城大搜捕,还通过放置卡片的地理位置推测嫌疑人的住处。
奥托和妻子安娜被抓的风险越来越大。
随后警局根据画像抓到一个所谓的嫌疑人,这个人是女邮差的前夫。
但作为职业警察的埃舍里希认为,这个人并没有放置卡片的动机。
他和女邮差虽然也有孩子在军队服役,但他们的孩子并没有阵亡,而是还在波兰前线。
另外,警察埃舍里希从卡片中多次出现的“机械”这个词推测,放置卡片的嫌疑人应该从事和机器有关的工作,很有可能在工厂上班。
他把自己合理地推断报告给党卫军上校,说抓错了人,但这位党卫军却毫不在意埃舍里希的正确推断,竟在自己的办公室把这位警察打了一顿,并暗示埃舍里希暗中杀掉目前这个嫌疑人了事。
埃舍里希没有办法,虽然他是一个警察,但当时德国上下都要听从希特勒的独裁,党卫军就是希特勒独裁统治的首要机构。
他们凌驾于一切之上,可以随意杀人、为所欲为。
在党卫军办公室受到极端屈辱的埃舍里希只能找到那个无辜的人将他杀害。
警察埃舍里希和党卫军本以为事情就此平息,但奥托自己却露出了致命破绽。
一天奥托去工厂替班,由于他外套内兜破了洞,揣在怀里的卡片掉落在他工作的车间。
这些卡片掉在车间灰暗的地上如此明显,立刻被同事发现。
这些卡片出现在工厂,说明放卡片的人无疑就是工厂的工人。
工厂立刻叫来警察和盖世太保,经过排班表比对和个人经历的简单调查,在战争中失去独子的奥托很快就被锁定。
对于这个结局,奥托和妻子安娜早有心理准备。
二人坦然面对纳粹所有酷刑和审判,最终被纳粹政权送上断头台。
电影最后,奥托和妻子所写的200多张反战、反纳粹卡片,在警察埃舍里希自杀的枪声中散落在柏林大街小巷,被更多人看到……与以往的反战电影不同,《柏林孤影》这部影片选取了一个很小的切口,用一个普通德国家庭的丧子之痛来控诉纳粹的罪行。
片中奥托和妻子书写、散发卡片的事例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发生在当年柏林的真人真事。
1935年德国工人奥托·汉佩尔和艾丽斯·莱姆结婚,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妻子艾丽斯的兄弟在1940年法国战役中阵亡。
随后夫妇二人便开始书写反纳粹政权的小卡片,直到1942年被捕,这一正义行为一直坚持了2年时间。
汉佩尔夫妇和他们写的卡片1943年4月汉佩尔夫妇被纳粹政权处以断头台极刑。
在现在柏林的阿姆斯特丹街10号还镶嵌着纪念汉佩尔夫妇的纪念牌,这里是汉佩尔夫妇故居所在地。
二战结束后,关于汉佩尔夫妇案件的盖世太保秘档辗转落到德国作家汉斯·法拉达手中。
他以汉佩尔夫妇的事迹为原型,创作了小说《柏林孤影》(又称《每个人都孤独地死去》)。
小说中他把当事人的名字改为奥托·昆格和安娜·昆格,并把死于法国战役的艾丽斯的兄弟改为更具悲剧色彩的儿子。
这一改动增强了故事的悲剧性,更有冲击力。
这部小说最早于1947年出版,后来被多次改编为电视剧和迷你剧,英文版在英国也是畅销小说。
原著《每个人都孤独地死去》(Every Man Dies Alone)
作家汉斯·法拉达(Hans Fallada)无论是虚构小说和电影还是在原型事件中,这对普通的德国工人阶层夫妇虽然没什么太多学问,也不是什么大人物。
他们的行为很简单,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的很多大事件相比,小到根本不值一提。
但他们很正直也很勇敢,他们发自内心撰写的那200多张卡片,体现了有良心的普通德国民众的心声。
永远控诉着那段黑暗的历史。
-END-更多干货影评:1.《乔乔的异想世界》: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实至名归,原著揭秘2.《元首偷走了粉兔子》:元首为什么要偷她的粉兔子,这个小女孩的家庭不简单3.《我控诉》:犹太人、特务、双性恋、作家、总理、导演、指纹鉴定发明者……整个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都乱成一锅粥了4.《被涂污的鸟》:看不懂《被涂污的鸟》?
这7种动物和8种信仰的隐喻是关键
评价一部电影,第一要做的应该是清楚电影载体的概念。
本片故事是在103分钟的时间框架里展开,而不是那600多页的纸上原著。
强行评价电影没有小说细致,总有点欲加之罪的味道。
如果将所有原著都挖出来和它们跨平台的衍生品对比,将会没有一个逃得掉大众槽点。
谁会啃玉米的时候吐槽没有原版玛雅味?
谁会吃披萨的时候抱怨没有丝路感。
观众欣赏跨平台衍生作品,体验的是那种不落窠臼的惊喜。
而不是墨守成规的复制。
单说电影本身,用的是淡雅手法,勾勒出留白式的人性延生感。
喜欢大红大绿,左手金镯,右手鸡油黄的乾隆派观众可能会觉得导演手轻了,不过瘾。
但是结合昆格尔夫妇干的事,用淡雅手法显然更适合一些。
底成平民用悄悄发传单的方式反抗纳粹。
不仅傻,还挺诙谐。
如果停下来仔细回味,便能体会出一种温水煮蛙的强大震撼。
像一杯回味深长的清茶。
柏林街头一对笨拙的身影,像刚入行的小偷一样胆怯而倔强地散播小卡片;一个机智的警探,抽丝剥茧地分析作案源头。
从戏剧角度来说导演没有讲好这样一个精彩刺激的猫鼠游戏。
确实是技法上的失败。
但是文森特的避重就轻却勾勒出了纳粹铁幕下那种碾压人性的压抑。
虽然没有像原著那样打造一个纳粹柏林浮世绘。
但是浅尝即止地用犹太大妈、法官邻居邮递员夫妇、傻白希特勒少年、可怜可恨的地痞等角色,茶馆式地为主角夫妇做性格加持。
整个影片简直就是一幅罗伯特·雷曼的《大雪荒山图》。
大量脑补式的气氛表达让观众对那个时代的德国社会细思极恐。
领导在车间里做动员演讲,为了帝国早日结束战争,大家在后方要加大产量,为战争做贡献。
当观众以为他们要生产啥威猛武器的时候,却发现背景画面里是一口一口的崭新棺材。
邮递员老公满怀荣誉地向警探展示儿子照片,照片里出现的是一个青年士兵的笑脸,手上捏着一具波兰小女孩的尸体。
轻描淡写,震撼非凡。
艾玛和格里森的表演拿捏的恰到好处,多年老夫妻麻木的生活,随着危险的加深逐渐升温。
每一步的情感变化都表演得淋漓尽致。
对警官的一句“请不要牵连”。
夫妻间法庭上的相视一笑。
一切尽在不言中。
布鲁赫的警官,演出一种无视政治踏实本分的士大夫精神,当他向权势妥协后那种自卑,反向烘托出昆格尔夫妇倔强的人格魅力。
也同时合理铺垫最后那句“我看过全部卡片”的敬佩。
和“除了18张”的职业挫败感。
美术下灰暗的柏林,内敛演绎的人性,加上往事化的配乐营造出强烈的压抑感。
用淡雅手法讲诉小人物不畏强权的故事,反而比可歌可泣浓墨重彩的方式更有力量。
丹尼尔的角色有意思,就是结局比较刻意。以航。
一个十分不可信的故事
丹尼尔的戏份超级少!那个胡子也超级丑,怒打三星,哼!
故事靠着老戏骨演技支撑还可以,法庭上夫妻二人最后的告别被演绎得甚是动人。孤独的反抗,几乎注定的结局,导演没有过度渲染悲情应该表扬。
7.0 小人物螳臂当车式的对抗暴政下的反革命行为,应该删除此电影条目以防众人效仿。夫妻双主之间情感流露镜头语言及微表情深刻,多处死亡蒙太奇使用得当,局长的良心发现行为略过却也情理之中
压抑感营造得很好,最后警察自杀好不值得。对世界幻灭又如何呢?怎么知道下一个世界是什么样的。
Emma Thompson也是老了呀 评价为什么这么低 蛮好看的啊 拿英语拍确实有点尴尬 但是强压下普通人的抗争 就是这样 平淡里闪烁着勇敢、无畏与泪光
7.5
「It's like with a machine. A little sand in the gears will not stop the machine. But if a person throws a little more sand and more. The motor begins to stutter. The assembly line stops. In my mind I see lots of people throwing sand in the gears.」
一个政权连一张小小的卡片都恐惧的要动用暴力的时候,就是它行将灭亡之日。德国人一口伦敦腔,实在是很违和~其他都很好,坚韧而克制~
要出版自由,要言论自由,要一腔孤勇,要爱如高山。要沉默、要思考、要面对。
群体意识下的个体觉醒,虽然会被群体意识惨烈地压制直至死亡,但是可贵的个体意识存在就意味着自由即将来临。至少还有八个自由的思维活着,如黑暗中的火种。
独裁底下的小人物反抗,其实单个拎出来都是不错的事件,但是整个剪辑叙事太慢,浪费了
并不是孤军奋战
光是这个传纸条的故事其实挺干瘪的,甚至对于他的动机都免不了质疑一下。抛开纳粹这个国家性质,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有征集年轻人去送命的行为,两夫妻的抗争显得有点偏执和个人化了。但是通过这两个人物引出的纳粹德国当时的种族压迫,特务监视,文化社会思想管制以及全民恐惧和癫狂的气氛,非常到位。尤其是警察这个角色,充分展现了无法治和暴力过度的社会环境给人是怎么样的压迫感,警察抓错人作为主线可能更有冲击力。我认为关键在于法治,一个政权如果做不到法治,反过来要用暴力和特务手段去恐吓威逼他的人民,那传纸条的就真的是“孤勇者”。你可以看到即使对于这些于政权“罪大恶极”的人都还是有一个法庭去审判的,这还不叫法治吗?真正的法治并不是写在条文里的东西,相反,真正的法治恰好存在于那些没有条文的领域里。
失独家庭的父母反抗希特勒政权的故事 剧情比较平淡 什么社会里都有对政权不满的人存在 而初因就是因为自己的利益受损 而后演变成一种反抗的姿态
有些失望,不是好电影,一开始丈夫拿到信没看,交给妻子,妻子看过信后,竟然问妻子儿子出事了吗?这个情节的处理就让人感觉这不是好电影了。
我儿子最近迷上了战争题材的片子,小米盒子上的各种老片子、新片子基本上看了个遍。柏林孤影是前两天在午饭和晚饭时间看完的。片子节奏很流畅,情感很细腻,展现了底层不同职业的人们在大环境下的妥协和斗争。
整体不错 英语有点出戏 丹尼尔作为德国演员在一部剧情纯粹德国的电影里用英语对白 感觉怪怪的
一直说英语一直跳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