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结束这一切

I'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

主演:杰西·普莱蒙,杰西·巴克利,托妮·科莱特,大卫·休里斯,盖伊·博伊德,哈德莉·罗宾逊,格斯·伯尼,艾比·奎因,蔻碧·米纳菲,安东尼·格拉索,泰迪·库卢卡,杰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我想结束这一切》剧照

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2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3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4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5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6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3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4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5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6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7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8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9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20

《我想结束这一切》长篇影评

 1 ) I'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

看预告片以为是讲感情,看完了才发现是讲人生。

仍然很动人,只是并非我本意。

I’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开篇女主的os。

“People stay in unhealthy relationships because it’s easier. Basic physics. An object in motion tends to stay in motion. People tend to stay in relationships passed its expiration date. Newton’s first law of emotion.” 我一下子就被击中了,拉扯回一段记忆。

曾经的一段旅行,表面上的风平浪静,和我脑子里时不时出现的声音。

我忍不住总想问,一切不是挺好的么?

难道不是你想要的么?

那你还BB这些个有的没的做什么呢?

你又是谁,我又是谁呢?

然而turns out这并非片子的主旨,far from it。

所以看到中后段,我一度觉得很迷茫,想说好的所以呢点在哪里?

看完了才恍然。

一开始,因为“货不对板”,觉得有点无趣。

但之后几天,时不时想到这片子,一些情节闪回,突然又有了表达欲。

于是想写写这片子。

但我知道我永远能写的也不过是我自己,我所经历和感受到的。

不知道以我匮乏的经历,错过了这电影的多少。

我奶奶年纪大了,认知能力逐渐退化,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都愈发混乱。

在她的记忆里,我仍然生活在上一个城市。

她不再记得催促我结婚,偶尔打电话,也只是不断重复某几件事。

她对于一些事情开始表现出近乎偏执的坚持,任凭劝说终是无法改变,仿佛那些事,就是她的生命。

让我想起史铁生的自问,究竟我是为了写作而活着,还是为了活着而写作。

我们几乎无法让她接收任何新的信息。

她,或者大部分的她,似乎停留在了一个她自己的世界里,倔强的拒绝继续跟我们一起前行。

那个世界里,是以她的方式记得的时空交错的片段。

我有时候会好奇,我老了会变成什么样?

我会先失去听觉还是视力?

我能优雅地老去么?

我能放下过去么?

还是我也会变得偏执?

我又会偏执于些什么呢?

这些所谓难以忘怀的事,无非是一辈子未曾消化的感受,尴尬的,伤心的,绝望的,甚至是那些极度开心的瞬间。

它们仿佛因为我们的执念而有了重量,凝聚在某处,时不时出现,让人猝不及防。

似乎正是因为它们,我成了今天的我 — 它们定义了我。

但也因为它们,因为它们的重量,拽着我,终是放不开,不能自由。

电影中的旅程,是老爷爷一生的缩影,其中好多点,都直指my deepest fears in life。

首先自然是贯穿始终的孤独感。

开篇女主背诵的那首诗,Bonedog,我特别喜欢。

我很宅,如果有的选择,我可以在家呆一辈子,每次出门见人都要做心理建设。

大部分的时间也都算自洽,但偶尔,回到家的时候那种彻骨的孤单,配着隔壁室友跟她朋友以及男票的聊天声和欢笑声一起享用,简直是酷刑。

且此题无解,出门走入人群中,也只能收获更大型的孤独感。

学期中其实还好,毕竟在deadline面前,孤单也只能靠边站,但不那么忙的时候,孤独感总是静悄悄如约而至,无孔不入。

这次看这电影,看到里面大段引用的诗句和文字,突然唤醒了我心里多愁善感的文科生,想说果然还是文学温暖人心呀,阅读另外一个人的孤单,何尝不是一种排解呢。

但想想又觉得,数学和统计也很好。

那些公式和证明,拍着胸脯向你保证,无论你孤单与否,无论天晴还是下雨,无论别人喜不喜欢你,只要你用了心,我们对你总是真的。

(此处表白我极不擅长但很热爱的数学 然后是自卑感。

那些被塞进地下室,洗衣机里,一件一件带着学校清洁工制服logo的自卑。

你不想让别人看见,但是越掩饰越明显,他们早晚会发现。

别人在不在乎并不是重点,重点是你偏执于你的自卑,坚信你不如人,甚至你用力的搜集证据,成功的做实了自己的缺陷 — 入戏太深,这戏也就成了真。

记忆里,是永远想要离开的女朋友。

无论是穿着黄色还是粉色毛衣的,戴着珍珠项链还是不戴的,有黑色还是红色眼镜的,黄色还是蓝色围巾的,画画的还是做电影的,穿红色还是蓝色大衣的,叫Lucy还是Louisa的姑娘们,她们都没有留下来。

但她们的离开,究竟是自卑的原因还是结果呢?

我现在愈发感到,意念的力量。

比如做瑜伽的balancing pose,往往我在开始想到,什么时候会掉下来呢?

这个杂念进来的瞬间,就真的从pose掉出来了。

所以究竟是因为我真的没有能力balance那么久,所以掉了下来,还是因为我怀疑了我自己呢?

带着低人一等的想法,与人接触中不自觉就会表现出羞怯与不自然,对方也很可能觉得不舒服,交流得不痛快,不会主动接近,于是你进一步觉得自己表现差劲,如此往复,陷入死循环。

同时,所谓自卑,本质是来源于你不自觉中的价值判断,觉得自己不如别人,那么几乎必然,在面对另外一群人的时候,同样的价值判断会让你觉得自大,觉得原来他们都不行而我也很可以。

于是自卑时,你觉得自己不配与别人相提并论浪费人家的时间,自大时,你觉得他们不值得。

久而久之就成了孤家寡人。

当你意识到自己的可笑的自卑与自大,会觉得太可怕了我怎么能这样。

于是你开始留意自己说的每一句话,这样说妥当么?

是否过于自谦或自怜,或是太凡尔赛?

别人又会怎么想?

偶尔想起从前说的话做的事,又是无限惭愧,同时在各种场合,依然无法停止潜意识中自动模式的价值判断。

于是索性不说话了吧,就沉默吧,沉默是金,少说少错。

于是自卑跟孤单手拉手成了好朋友,自卑让你更孤单,孤独之下往往又自卑起来。

其实BB了这么多,大部分跟电影可能也没什么关系,只是关于我自己。

然后是深爱自己却令人尴尬的父母。

令人尴尬这部分我无法感同身受,但两代人间因为血缘的纽带而形成的命运共同体,无条件地互相支撑和爱,父母逐渐的老去,也是我经常想到的。

我每天会跟我妈打个电话,学期中一般比较简短,最近放了假,每天可以聊一个小时。

我一边做饭吃饭,她一般做家务。

其实能聊的话题往往很不同。

无非是,我大段的跟她说对于她其实非常陌生的学校的事情,无论是上课,申请,学术界,考试,等等,各种,对于她来说都是另外一个世界。

她会耐着性子听我啰哩啰嗦的讲完,时不时给点comment;然后她,大段的跟我说家里的事情,换了什么新家电,出了什么问题,亲戚们各自最近如何,某件事,是如果开始,一步步发展,她又是怎么想的,于是我也就耐着性子听她讲,见缝插针的问问题。

即便在这些完全不相干的事情中,往往我也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越长大,越在自己的性格中看到爸妈。

无论是好的还是自己不那么喜欢的quality,当你看到联系的那一刹那,都会有一点欣慰,觉得这偌大的世界,并不是只有我自己,我原是从那里来。

有一天挂电话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很感谢她陪我聊这么久,但反而她半开玩笑的说,谢谢你今天给了我这么多时间。

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其实是互相陪伴,像是两个孤单的人,抓住对方的无条件的爱,稍微依靠一下。

Jake希望能得到他人的关注,谁又不是呢?

谁不希望有别人的认可和尊重呢。

记忆片段中的对话,无论曾经真实发生与否,都可以看出,老爷爷画画,读书,是个敏感的人,也希望被别人温柔对待。

而无论内心世界有多丰富,他的日常只是个孤身一人打扫卫生的胖子。

这种组合让人格外难受。

他是怎样,慢慢收起内心的期待,接过别人冷漠甚至不屑的目光,日复一日机械的过日子。

但世界本就是残酷无情的,就像那被蛆虫生吃掉下半身的猪,清醒的,在痛苦中,过完最后的时日。

老爷爷离开之前,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并在众人瞩目之下唱了一首自己喜欢的Oklahoma。

所以最后依然要在外界的认可中才能得到自己的平静么?

是应该开心还是伤心呢。

记忆的碎片里,Jake提出去买甜雪糕,但没吃几口就觉得太甜,随后执意的要扔掉正在车里融化的粘腻的雪糕。

老爷爷,是否也是这样,一边忍不住沉浸在甜雪糕对心和胃的双重安慰,一边又厌恶自己肥胖的身体?

每个人,会不会都有一些事情,自己很不喜欢,却又无法控制?

抽烟,喝酒,吝啬,暴食,自私 ... 这些要么是我见到的要么是我自己的。

我并不知道我想说什么,只是有时候,我意识到我在做着我很看不起的事情,然而依然我行我素,做与不做都很难受。

电影中段说,”people like to think of themselves as points, moving through time, but I think it’s the opposite. We are stationary, and time passes through us, blowing like cold wind.” 想起最近听的podcast,会说起来,其实consciousness itself is timeless, unborn and undying. 从每个人first person view来说,其实从来都不是你去到其他东西跟前,你从未移动,是全世界pass by you。

我还无法窥见这其中的深意。

20201218 update看了导演的google talk,还没看完,记一点细节1. 说正是因为整个故事是一个人在自己脑子里想出来的,所以很多镜头的处理都是,似乎镜头先于人物,似乎镜头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

我记得两个人刚到父母家里的时候,镜头先移到客厅,随后两个人才进来,然后镜头给到留声机,男主问女主要不要听音乐,

 2 ) 致孤独

年过五十的 Jake 心地善良、知识渊博、多才多艺,却因其貌不扬性格孤僻从没经历过爱情。

母亲离世后,Jake 独居市里,在母校高中做清洁工。

巨大的孤独感使他渐生去意。

暴风雪将至的一天,Jake 正准备上班,透过窗户幻想年轻的自己带着女友第一次见父母...影片引用不完全归纳:Richard Rogers -- Oklahoma! (radio song, ballet scene, Lonely Room...)Eva H. D. -- BonedogDavid Foster Wallace -- A Supposedly Fun Thing I'll Never Do AgainGuy Debord --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Pauline Kael -- review of A Woman Under the InfluenceOscar Wilde -- Quote on non originalityRobert Zemeckis, made-up movieBaby It's Cold Outside, period sexismA Beautiful Mind, John Nash's Nobel Prize speechTulsey Town Ice Cream, fictional, inspired by Dairy Queen

 3 ) 都逃不过那场漫天飞雪

万王之王尚且埋进莽莽平沙,芸芸众生又怎能一直光芒万丈?

谁不是这位垂垂老矣的清洁工?

谁不默默无闻地来赤条条的走?

“丑怪惊人能妩媚,断魂只有晓寒知。

”不要嘲笑老者的褶皱和臃肿,外貌和职业不过是寓意的普世注脚,每一道皱纹都是生命的挽歌,变形的身躯只是皮囊终朽的表征,法老王穷尽心机的木乃伊也难逃这场终极的风雪。

指点江山,儿孙满堂又如何?

你的殿堂终将崩塌,你的旧物终将湮灭,几代人之后,谁还记得你的样子?

谁还诵念你的名字?

生命的单程票里充满了不甘和遗憾,不仅小人物如此,伟人巨匠莫不如是。

 4 ) 人生不值得吗?

这部电影太长了,太长了。

如果来回车上的对话被剪短掉,精简成1个半小时左右,会是一部不那么瞌睡的电影,友好又精彩。

对话本身就不是好的电影表现形式,电影的母题是要靠演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

片名《我想结束这一切》开宗明义,男主想结束这一切,结束生命。

孤独的老年清洁工Jack在结束这一切之前,幻想有个女友,女友以他人的视角检视Jack的一生。

但这个幻化出来的女友其实就是清洁工想象的完美版的自己,高学历、诗人、画家、研究老年学……如果你能熬过开头Jack和幻想的女友两人一路上驱车近半个小时的唠叨,坚持看下来不切掉不弃剧,那后续的回报堪称丰厚,剧情还是挺精彩的。

车终于开到到了男主老家的农场。

女主和他父母在聊天,过程中很突兀的插入清洁工边吃饭边看电视,电视的情节就是他为自己做了一辈子清洁工寻找一个合理的解释。

当理想与现实工作冲突时,不顾现实处境为了理想起来反抗,场面会很激情燃烧,大家的掌声都会送给你,但是老板会开除你。

如果你需要这份服务员或者清洁工的工作,单靠爱是发不了电的,放弃理想接受现实,享受人生或许会更稳妥。

可电视上那些理想主义演的多美好啊……Jack的母亲指引女主去地下室,地下室就是Jack不愿正视的潜意识领域,不受他的自由意志控制的潜意识。

那里隐藏着他的真实人生。

她沿楼梯下到地下室,回头望,楼梯上面的尽头的入口变成了室外的风雪,这预示着我们已经走出了Jack意识的控制,深入到Jack的脑海深处的潜意识。

地下室的洗衣机里是清洁工蓝领工服,一件接着一件,无穷无尽,代表伴随Jack一生的卑微而真实的身份。

地下室的墙上是一些名作的印刷品,还带着作者和简介,却被女主或者Jack当做是自己画的,她高兴的用手机拍了这些印刷品的照片给父母看。

而真正Jack自己署名的画,摞在一个角落里,这些画和前面的印刷品不一样,一幅幅惨不忍睹、连大芬村装饰画都不如,她有些疑惑,这也是自己画的?

震惊中她打开手机,想确认之前拍的画是不是自己画的,但手机上显示no photos or videos。

她一下就意识到这个矛盾背后可能的真相。

联系到他在车上背的那首自己创作的诗,也在著名诗人诗集里面被翻到了,说明那根本不是自己创作的……这段场景背景音乐是恐怖片常用的金属谐振器,烘托出主角看清自己后的崩溃和恐惧的心态。

一个人一辈子的长度积累的所有的意义和骄傲,都被撕开后,发现里面什么都是假象,什么都没有,没有自己写的诗,也没有自己画的画,都是别人的,只有重复的、孤独的、卑微的工作和无穷无尽的蓝领工作服属于自己。

所谓的高级、有文化的个人人生体验,其实只是拾人牙慧,历史上那些伟大的精英把他的思想,在你脑子里刻下一个拙劣的复制品,你只是他们的复读机而已,所以你看过这么多书、看过这么多电影、看过这么多画、看过这么多音乐剧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

电影里电话响了,另一头一个苍老的声音告诉它,一切都已经有了答案。

但这个答案明显是悲观的。

现实都有了答案,那抛开现实不谈,改变一下现实会怎么样呢?

虽然人生并没有什么意义,那有了爱情会不会让生活更加美丽一点?

人生路如果不选择孤独终老,选择找一个爱侣会怎么样? 在下半段,他们离开老家农场重新上路,找寻最后的答案。

而事实是他没有获得尝试的机会,他被贴上了清洁工的便签,多看一眼学校里的女孩,都会被厌恶,甚至被认为性骚扰,连冰激凌店的服务员,他都不敢正视,怕被认出来。

在可以肆意想象的美好的爱情歌舞剧里,那个清洁工在婚礼上杀了男主抢了女孩,但这个清洁工不是他自己,他只在边上默默的拖地。

在想象中他也没有给自己分配一个有勇敢爱情的角色。

在临终的诺贝尔颁奖感言和音乐剧中 他还在强调人生的这个可能性:“虽然说人生并没有什么意义,但是爱情让生活更加美丽…” 孤独的雪在天亮时淹没了他和他的车……

 5 ) 时间就像寒风,我们原地站着不动,任其穿过。

电影文本性太强感觉像是在看一部意识流小说,车内对话感觉有些过长了,会感到自言自语疯狂掉书袋,节奏有些问题,女友作为男主自身意志和失败回忆的载体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没有意识到这点电影体验就会很闷很闷。

只有后来突然晓得这点,将那些片段串起来才回想拼凑起一个不堪的可怜的需要小心翼翼包裹才不至于被再次伤害到的残忍的故事。

剧本对时间概念的诠释还是挺新奇的,这也是这部电影的灵魂所在。

就如台词那句,“时间就像寒风,我们原地站着不动,任其穿过。

”于是那些错乱的时空像那寒风一样猛烈地砸在身上。

那是蓝色的冷峻的回忆,还有一点点记忆和想象的矫饰,冰冷甜腻,本质上是和《穆赫兰道》一样悲伤的梦,一个孤独而失败的临终老人在凌烈寒风赴死路上最后的记忆整理与追溯。

是谁说人生一定会有希望呢?

生活的残酷也许只会一而再击破人类的幻想,活着也许就像那爬满蛆的猪,在寒风中屹立的24小时供应冰淇淋店已是生活最后一点甜头,从小就是再怎么勤奋努力弥补也只能拿到勤奋奖牌而不是聪慧奖牌,长大后也只会在亲密关系中被嫌弃和丢弃,艺术创作只有锁在不见天日的地下室,物理学家的头衔只有在梦里的颁奖舞台上实现,自卑就如同堆积在肚子上的脂肪不断增长,睁开眼只有做一个在卑微不过被人忽视的清洁工的一生,连做梦都觉得那样的自己不配和心爱的人跳舞需要换一个帅气的模样。

也许多点勇气走出那个封闭的自己会有那么一点不一样?

那也只是下辈子了,满脑子只想结束屎一样的一切。

一个丧到不行的故事,可我看到很多很多自己的影子。

 6 ) 我也来试译一下《Bonedog》,因为它让我想哭

看到短评说把这部影片归为“惊悚”实在不妥,我倒觉得其中还是有几分道理的,误入他人的精神世界,如同闯入一条异界的河流,无处不在的湍波与急流将一切主导并吞没,其中个人所承受的癫狂与迷乱,是一般标为“惊悚”的影片所难以企及的。

It's called “Bonedog”.

闯入他人精神世界的标志,除了叙事的癫狂、回溯与迷乱(时间如同湍流穿行过每一个质点),还有屡次出现的顾盼与察觉,观看人作为闯入者被发现并被驱使,甚至被示众,被屠戮,这里的惊悚的意味与《仲夏夜惊魂》中最有味道的part相似;影片中多次出现的这种目光在召唤观看者的选择,是经受诱惑成为那Bonedog髒 Coming home is terrible回家是可怕的 whether the dogs lick your face or not不论狗是否舔舐你的脸颊 whether you have a wife不论在家中等待你的是一个妻子 or just a wife-shaped loneliness waiting for you或仅是一个瘦削成妻子形状的孤独Coming home is terrible lonely 回家孤独得可怕so that you think of the oppressive barometric pressure 以至于你回想起自己刚离开那个死气沉沉的地方时back with you have just come from with fondness竟也带着一丝欢欣 because everything's worse once you're home因为一旦回家后,一切都会更加糟糕 You think of the vermin clingling to the grass stalks你满怀渴望地去想附着在稻草秸秆上的害虫 long hours on the road,roadside assistance and ice creams漫漫无彻的长途,道路救援和冰激凌and the peculiar shapes of certain clouds和某些形状特别的云 and silence with longing,because you did not want to return还有寂静,因为那时的你不想归返 Coming home is回家就只是 just awful糟糕透顶 And the home-style silence and clouds家常的沉寂与乌云 contribute to nothing but the general malaise仅仅只会徒增全身的不适感 Clouds,such as they are,are in fud suspect这样的云带着一如既往的不定与怀疑and made from a different material than those you left behind它们不同于你所抛下的那些物质You youself were cut from a different cloudy cloth你自身则是从另一块云布中裁剪而出returned,remaindered 被退回,被剩下 ill-met by moonlight被月光不安地邂逅 unhappy to be back,slack in all the wrong spots怏怏回返,在所有最不恰当的地方松垮seamy suit of clothes,dishrag-ratty,worn满是线头的衣服,抹布般邋遢,磨损得破烂You return home你回了家moon-landed,foreign就像在月球着陆的外星人The Earth's gravitation pull地心引力拉扯an effort now redoubled此时有了双倍的效果dragging your shoelaces loose将你的鞋带拉松and your shoulders卸下你的肩膀etching deeper the stanza of worry on your forehead把忧愁的诗节在你的前额上刻得更深You return home deepened你心情沉重地回到家里a parched well linked to tomorrow一口通往明日的枯井by a frail strand of连结着一缕脆弱的空无anyway即便如此You sigh into the onslaught of identical days你哀叹完全相同的每天构成日复一日的冲击one might as well,at a time人有时也会这样Well好吧anyway,you’re back总之,你回来了The sun goes up and down like a tired whore太阳像是疲惫的妓女一样起了又落The weather immobile like a broken limb 气候犹如折断的肢体一般毫无起伏while you just keep getting older只有你不断地变老了Nothing moves,but the shifting tides of salt in your body一切都是静止的,除了你体内如潮水般涨落的盐分Your vision blears你的所见逐渐模糊You carry your weather with you你和你的气候形影不离the big,blue whale巨大的蓝鲸a skeletal darkness骸骨般的阴影You come back你回来了with X-ray vision带着X光般的透视your eyes have become a hunger你的双眼已然成为一种饥饿You come home with your mutant gifts你带着变种的天赋来到家里to a house of bone来到一座骨头之家Everything you see now此时你所看见的一切All of it目之所及bone皆为骸骨

当读到“with X-ray vision”时,女主的双眼已然成为一种穿越荧屏的X光,带着犀利的透视感,无怪乎男主说“你是擅长朗诵的”;这首诗与影片中大部分情节和气氛都可以呼应——狗、冰激凌、长途行车、你和你的气候形影不离、回家——实在是绝佳的点缀与主轴

从后面的影片部分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来自于《Rootten Perfect Mouth》署名是EVA H.D.

很喜欢她的诗作,这里仅指《Bonedog》一首

影片中出现许多次语词和画面的游戏,这里的terrible和背后伸来的手无疑是绝佳的呼应,这让我想起《What Remains of Edith Finch》

 7 ) 她很甜,但很冷,就像你妈。

他“扮演”着所有人:他的父母来自他的记忆;歇斯底里的年轻自我;他的女友也只是自己分裂出来的一个旁观者……他用自己来嘲讽自己,赞美自己,认同自己,给予着自己一份亲密,反复阻止着自己走向生命的终结。

◎麻林的观后感02◎我想结束这一切_哔哩哔哩_bilibili

初见的趣味 电影一开始我便被女主碎碎念的台词吸引了,因为那是我一直最爱的标准的意识流文本,我总能在这样的语气中找到某种平静。

我的喜欢总源自他们的真诚的矛盾,正如她嘴里所说的那些“假不了的想法”。

三分钟后,我便做出了自信的判断——这肯定是一部适合自己的电影。

电影抛出了第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设定。

心中涌出一份诡笑的狂喜。

我迷上了女主不由自主的内心独白。

导演继续“说明”着他的趣味设定。

我开始耐心的端倪起女主的男友这一角色,回忆着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想起了他是自己17年看过的英剧《奥丽芙·基特里奇》里的一个重要角色,不由地,那个暴发户的形象就和眼前这个角色产生了一些重合。

这使我更好地跟随了女主的厌倦和担忧……她不断的神游,不断的被打断。

慢慢地我适应了这对情侣的感情所呈现出的形状。

看他们聊路边的秋千也十分有趣。

直到我注意到偶尔出现的老头画面、窥探的镜头、女主变色的上衣……电影就朝着兴奋但云里雾里的方向展开了……

我很喜欢这首叫做《骨狗》的散文。

这与我喜爱文学的理由统一,那绚丽深刻的文字也正是我梦寐以求想要写出的!

这又一次点燃了我对这部电影的热情。

女主平静的背读着它,不同机位的镜头不断切换着。

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电影的寒冷……严重剧透警告——————————回首的趣味

完全看完电影后,我陷入了一种陌生却格外清醒的绝望,脑中感叹着“原来失败与失败之间也存在着天壤之别”“这恐怕是世上对父母最残忍的责备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孤寂感彻底包裹了我。

“孤独只是一种缺乏耐力的挣扎……”自己是不是也是那头从内部被缓慢啃食的猪呢?

我和电影里描述的那头猪存在区别吗?

我陷入了自己惧怕的悲伤泥沼之中…… 当我从这份内心挣扎中摆脱后,我无所事事的去试着了解导演的意图,电影的主旨,我发现了另一份“趣味”。

原来,电影中的所有角色、对白、歇斯底里、诡异的狂笑、不断切换的时间都只是老年杰克一人分饰多人,在临死之前在脑中排练的一场戏而已。

而这一场戏在他残余的生命里却不知重复过了多少遍……他“扮演”着所有人:他的父母来自他的记忆;歇斯底里的年轻自我;他的女友也只是自己分裂出来的一个旁观者……

他用自己来嘲讽自己,赞美自己,认同自己,给予着自己一份亲密,反复阻止着自己走向生命的终结。

父母在我眼中的刻板印象 我们心怀不甘或怨恨只因无法独自一人去完成那份释怀。

当一段感同身受的文字出现在我面前,仿佛自己也得到了某种关怀,她轻声地在你胸口吐露着,你并不是世上唯一承受这份剧痛的人。

于是你选择“丑化”了脑中有关父母的记忆,他们对你的不屑就像一种恶疾般无法从身体里取出,他们无知、愚蠢、缺乏边界感、生活作风邋遢至极,牙齿的黄垢让他们失去了全部的味觉……你总幻想着当他们了解到真实自我时无法掩饰的尴尬与羞愧。

你无数次痛恨着他们重复着有关自己的“烂梗”。

连同他们的脆弱也一同被你放大了。

一想到一个几十年都没有对象的儿子带回来了那个父母心念的女朋友的画面就令人痛苦。

你俯瞰着与父母之间无法修正的鸿沟,一切让你抓狂的细节,它们正无情地疯狂地暴露着父母对儿子的失望心情。

一想到即使父母早已不在,但脑中的神经却依然会闪现出他们来讥笑自己50岁生日的落寞画面。

似乎自己灵魂的一部分将永生与他们粘连在一起。

以至于我只能用父亲的身份去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孤独是永恒的自我认同

可能孤独的人心里,都会出现一个无限认同自我的角色,他会慷慨的赞赏你的爱好和品味,切身的关怀那些无人知晓的付出与委屈。

她是相较于自己更为平静的存在,她对你的寂寞怀有世界上最大的包容。

她只会安静的注视着你的孤单,但她不能与你一同悲伤。

因为她是你最后的一丝理智。

因为她同样面临着另一份挑战。

她同样无人认同。

她无处可藏。

悲剧的意义

可能悲剧的意义是,它能更早的告知你世界的本来面目,让你看清人类存在的缺陷,看清人生与生命的终点;让你带着这份不允许模糊的思辨活下去;让你尽快做出选择,笃定自己的生活方式,让你选择尊重艺术,躲避极端的世俗化和极端的厌世,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本无意义的世界,如尼采所说“真正的悲剧都在用一种形而上的慰藉来解脱我们。

”“只有把生命作为一种审美现象来对待,人生和世界才是令人信服的。

” 我的人生只有唯一的辩护者,那就是自我。

 8 ) 时间与记忆的迷宫(试着拼个全图,有剧透)

我觉得导演的意图是搭建一座时间与记忆的迷宫,那里有非线性的时间,有记忆的碎片,有强烈的感情,有无逻辑的徘徊,有难以名状的忧愁,有生而为人的无尽痛苦。

本片并不是一盒拼图。

如果观众试图把一切归位,一定要拼出一幅清楚有逻辑的图像,那估计会有点失望。

但是,我恰好是一个看侦探小说长大的解谜狂,我对以因果关系解释一切有着异乎寻常的执着。

所以我还是想在拼图方面做些努力,希望能给觉得此片很难理解的友邻提供点线索。

本片的主角其实是那个拖地的老头。

他应该是一所高中的清洁工。

Jake这个形象是他脑海中的自己——年轻时的他加上想象中的他的那么一个综合体。

这解释了Jake对那所高中的描述:“130间教室,一个体育馆,两个更衣室,讲堂,10个洗手间,6个办公室,教师休息室,辅导员中心”。

几乎只有学校的清洁工会这样描述学校,不是吗?

学校对他而言是房间和房间的数目,是每天要巡视清洁的路线,而不是里面的人。

这也说明主角是个孤僻的人。

我们可以想象他在学校里很少和人交流,只是一直默默地打扫着所有房间,一天又一天,几十年如一日。

所有情节和对话都是主角脑中的想象。

我们注意到对话中大量出现了文学、电影、艺术和科学的内容,可见主角是一个知识相当丰富的人。

他可能受过良好教育却郁郁不得志,当了一辈子清洁工;或者他虽没受过太多教育,但热爱阅读、观影和欣赏艺术。

不管怎么说,我相信他是一个性格内向、内心丰富、感情敏感、沉迷幻想的人。

他没钱没地位,从来不被人看见。

他这样沉默而压抑地过完了一生。

他在一个农场里长大。

他的父母有些怪异、上不了台面。

我想他有时是以父母为耻的。

不管他成功与否,他毕竟是个比较聪明的人,他小时候得过奖;但他父母智力不高、总是不得体、讲错话。

他大约有过带朋友或女友回家的经历,他的父母表现得很糟糕,令他很煎熬。

父母也不理解他,他喜欢艺术,而父亲对艺术的无知评论令他窒息。

他和父母不很亲近,至少智识上他们无法交流。

但他是爱父母的,年老失智的父亲、病弱垂死的母亲令他痛苦,但他无能为力。

这些都可能是他生命中真实的场景。

他也记得父母给他的温暖:满桌的食物、总记得给他做他最爱的甜食,可是那些场景同时又是满满的尴尬和隔阂,他们也许从未通畅地表达过对对方的爱。

在“回家吃饭”那段戏中,父母一会儿年轻一会衰老,因为那些是记忆的非线性组合。

从主角的年龄看,他的父母应该早已去世了,他的记忆里确实有死去的母亲躺在床上的样子。

我想他是一个喜欢甜食的人,从他肥胖的身型便能猜出。

他总是默默地窝在家里看书、看电影,同时吃着糖份极高的食品。

他喜欢那个冰激凌的广告:这里没有烦恼,请你想吃多少就吃多少;第一口咬下去,就包治一切忧愁、让你喜笑颜开。

他从小沉迷甜食,因为巨大的份量和毫无节制的糖分填满了他内心的寂寞和空虚。

但是那种徒劳的填塞有时也让他感到恶心:在记忆的迷宫里,他买了两杯巨大的冰激淋,但终于觉得甜得恶心,吃不下去。

他暴躁地想扔掉那些爱的替代品。

Lucy打开垃圾箱,里面都是最大号的空冰激凌杯。

那是无数个孤独的夜晚。

我猜他无数次突然对自己狂怒,想戒掉恶习、想走出家门过更积极的生活。

他对自己虚度的人生感到恶心。

但当然他不会成功。

Lucy提到:“你(Jake)的母亲冷而甜”;Jake说Lucy也是冷而甜。

女人在他心中都是冷而甜。

她们冷若冰霜地拒绝他,但她们看起来那么甜美。

如果得到一个女人的爱,一定包治一切忧愁,他是这么想的。

然而我猜他也许从未得到过女人的青睐。

Lucy可能是他从前某位女友的形象,或多位女友的混合体:鉴于她一会儿叫Lucy、一会叫Louisa或者 Lucia。

我觉得更可能是一位女友,或者主要来自对一位女友得记忆:一来主角不像是有过许多女友的人;二来这几个名字过度相似,像是对同一人的模糊追忆。

也可能Lucy完全是他想象出来的人,取材于电影(比如那个女主是餐馆侍应,男主突兀示爱的电影)。

他对情爱十分自卑,这个想象或回忆中的女友同意与他交往只不过是因为不好意思拒绝,并且她时时刻刻都在打算与他分手。

而他总在讨好她,试图用体贴得体的应对留住她。

那种焦虑感始终存在。

在回家吃饭那段戏里提到他遇到女友的方式:他想要她的号码,但太怕羞不敢开口。

他应该有过那种经历:默默地看着某个女子,却不敢上前搭讪。

他会幻想一些补偿性的情节:Lucy明白他想要电话号码,心里也默默地觉得他可爱,所以主动给他开口的机会。

如果真能找到这样的女友带回家里,父母一定会给他鼓掌、为他高兴,但这种事情大约从未发生过;也可能确实发生过一两次,但女友很嫌弃他家或他父母,总是想赶紧离开,就像Lucy总想赶紧离开。

是的,Lucy总想离开,她一再地催促他快走,她(或她们)那样嫌弃他、那样嫌弃他的家人——他的自尊受过多少这样的屠戮。

他不可能不愤怒,他终于发了脾气,但最后仍是以向Lucy道歉告终。

他是个明理的人,他知道那种基于性饥渴的愤怒是错误的,但这不代表他可以消除那种愤怒。

Jake保持了绅士风度,因此获得了卑微地轻吻Lucy额头的资格;清洁工给了Lucy很多理解和包容,因此获得了一个无关情爱的拥抱。

这已经是最好了,扮演理解、尊重女性的卑微好人,总能得到一点爱的残羹冷炙吧?

更炽烈的爱情,那段超现实舞蹈中那种火热的、基于性吸引的爱情他不配得到。

注意那段舞蹈中,从丑陋肥胖的Jake背后走出了一个更英挺帅气的理想版的他。

与女子舞蹈的是那个理想版的他——肥胖版的他连上场的资格都没有,即使在他自己的想象中也没资格——“我不配”。

如果模样生得好些,也许就会有爱情了吧?

他肯定这样设想过、叹息过。

同时他当然恨那些帅气有魅力的男人:舞蹈的最后,年老的清洁工(他自己)杀死了那个男人,试图强夺那个女人。

他当然无数次有那种欲望,强奸那些看不上他的女人的欲望。

买冰激凌的时候他说:她们都认识我,如果她们知道是我就不会过来服务了,所以你帮我买吧——他可能当过stalker,骚扰过女店员。

但是女人最后都毫发无伤地逃走了。

还是买大杯冰激凌吧——去买冰激凌总不会被拒绝,大杯冰激凌四块钱,想吃多少吃多少,包治一切烦恼。

他是个矛盾的人:他轻盈又超脱,像那个写论文的女人,谈着文学和艺术,对生活早就看淡。

他猥琐又卑微,像那个肥胖丑陋的家伙,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去骚扰美丽的女人,不要脸。

他那样渴望被看见,所以他让老年清洁工对Lucy说:“我能看见你“,每个人都应该被看见。

同时他又那样害怕被看见,所以他千方百计阻止Lucy进地下室,因为那个洗衣机里有清洁工的制服,一件又一件,像他每天枯燥重复的卑微人生。

他不希望她看到那个有知识、有礼貌的男人(幻想中的他)背后,真实的他是一个衰老可悲的清洁工。

他实在太自卑了,连在满足愿望的幻想中他给自己设计的形象也不怎么样。

他想结束这一切,如那个坚强独立的女人想离开男友,那是优雅决绝的,自杀是一种姿态;但他也知道其实自己是什么样子的,在别人眼中他是什么样子的:脱光衣服的肥胖衰老的身体,一大坨脂肪而已,一头浑身是蛆的猪而已。

那头猪的事情大概是他童年的一个阴影的片段。

他始终没有忘记那个片段,那个片段里有对死亡的恐惧,有对令人恶心的人类生存状态的厌恶,有对自己的厌弃——他是个敏感而热爱文学的人,他不会体会不到这一层。

在最后的想象中,他得了诺贝尔奖。

他在致辞中说他的生活充满成就和意义;他毕竟是个聪明人,他小时候得过奖,如果做了正确的选择,也有可能过上那样的一生吧。

这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冻死之前的幻觉里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一切。

然而那些该死的痛苦总是冲破潜意识的表层,连片刻甜美的幻觉也不让他享受。

于是致辞之后他又唱起了光棍的悲歌:我想要一个女人,她美丽的长发拂过我的脸庞,她温暖的手臂环绕我的身体,她甜美的爱情治愈一切。

理想中的一切,不可能得到的一切,也许就在隧道那一侧的光亮中——在皑皑白雪里,终于可以结束一切,真轻盈、真好。

可是有一天人们会挖开白雪,看到真实的结局——一个肥胖丑陋的老家伙,赤裸裸地死在车里——真恶心、太恶心了。

 9 ) 暌违5年,大师一出手,脑洞炸翻天灵盖

当我们谈论电影,我们在谈些什么?

本以为这个困惑在诺兰身上已经发挥到了极致。

没想到又迎来了当头一击。

这部Netflix最新上线的网大来头可不小:导演查理·考夫曼,神棍程度与诺兰相比可谓有过之无不及。

《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改编剧本》、《 暖暖内含光》……每一部都脑洞大开。

而他这部自编自导的新作,更是彻底放飞自我——

影片从女主的视角展开。

认识6周的男友杰克邀请她去城郊小镇的父母家做客。

“见家人”一般都意味着这段感情的“更进一步”。

然而,“我想结束这一切”的念头始终萦绕在女主脑海。

“好人卡”已然发送,这段关系岌岌可危。

女主虽然不想继续,可是还是答应了杰克的邀请。

因为拒绝会耗费更大的精力、更决绝的勇气,而与之相比,答应下来无疑轻松多了。

奇怪的是,每当女主脑海里浮现“想要结束”的念头时都会被男主马上打断,就好像他能摄神取念一般。

更奇怪的是,女主衣服、外套、围巾的颜色也在不停改变。

他们一路扎扎实实地聊了半个小时,话题横跨小说、诗歌、艺术和哲学。

洋洋洒洒、包罗万象。

终于到了目的地,反常的是杰克没有带女主进屋,而是指引她在冰天雪地里参观自家的农舍。

更诡异的是,农舍里到处散落着羊和猪的尸体。

诡异的气氛,继续向后蔓延。

他们下车时明明看到杰克的母亲在楼上朝他们挥手,

可是当两人进屋后,杰克的父母却迟迟没有从楼上下来迎接他们。

等到最后女主已经不耐烦了,这时二位“老人”才姗姗来迟地从楼上下来。

杰克父母的行为举止和言语表情,处处透露着古怪和不安。

就连他家的狗子,都宛如钻头附体:

WTF?这个世界,要崩塌了吗?

别着急,更诡异的还在后头。

一段尴尬的寒暄后,杰克的爸爸提议他们开饭。

转眼之间,空无一物的餐厅突然出现一桌子丰盛的美食,这一家三口动作迅捷到宛如幻影移形般瞬间端坐在餐桌上。

饭桌上,女主的身份和设定开始疯狂变换。

交谈中,她一会儿是物理学家,一会儿是画家,一会儿又变成了餐厅的服务员。

职业魔性跳跃,就连名字也……露西,路易莎。

路易莎,露西。

此后,影片的发展就宛如脱缰野狗一般,愈发让人摸不着头脑。

时空开始交错,女主在房间中看到杰克父母不同的年龄阶段:前一秒还在饭桌上谈笑风生,下一秒已经老态龙钟在房间里步履蹒跚,再下一秒,又返老还童容光焕发。

女主不断跟杰克说今晚必须要回家,可杰克却总是在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拖延。

这个漫天大雪的古怪夜晚,似乎不会那么轻易地结束……

好样的!

看到这里还在苦苦坚持的朋友。

有没有一种脑细胞被千万只硕大的问号撑破的感觉?

这片子……玩啥呢?

好了,想知道答案的做好心理准备。

下面要开始剧透了。

作为好莱坞最知名的创作型导演之一,考夫曼的所有作品都展示出一种天马行空的意识。

他的想象力就像兔子洞一般,你不知道它通向哪里,也不知道它究竟有多深。

他有鲜明的风格和非常娴熟的电影技术能力,更有始终贯彻其一致思想的勇气。

观众想要跟上他的节奏,无疑就是一场梦游仙境般的奇幻冒险。

本片采用了他惯用的模式,但进行了颠覆和重构。

在前作《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 暖暖内含光》,以及《改编剧本》中,考夫曼都会在故事中设置一个钩子。

这个钩子可以是一个通往别人心灵的大门;一个能手动清除痛苦记忆的程序;亦或是,一个作家的创作焦虑。

这些钩子为观众撕开了一个进入导演精神世界中的一个小口子,让我们在他虚无缥缈、天马行空的世界中,有根救命稻草可以抓。

但在本片中,导演完全没有照顾观众的意思(你们已经是成熟的影迷了,该学会自动跟上我的脑洞了)。

从一开始就直接拖着观众进入了一个没有逻辑的世界,所有的设定都是抽象的。

导演在不断制造悬念、抛出问题,但始终没有解答其中的任何一个。

但如果留心导演埋下的细节你就会发现:没有逻辑的逻辑,才是最伟大的逻辑。

正如没有理由的情感,才是最让人无法抗拒的情感。

这种巨大的困惑无疑影响了情感进行带入,我们能感受到的只剩漫长无尽的焦躁。

而这恰恰直中导演下怀。

但如果留心导演埋下的细节你就会发现,虽然他没有主动的解释,但答案其实已经隐藏在影片铺垫的细节之中。

片中出现的那位老者,前一个镜头往水池中倒牛奶,后一个镜头杰克的嘴角就出现了牛奶。

而老者所居住的房子,壁纸图案和杰克父母家的一模一样;杰克说他喜欢很多知名音乐剧,但从没买票去看,而老者是学校的清洁工,在打扫学校礼堂时总能看到学生们在排练新的剧目。

所以,这位老者其实就是就是暮年的杰克。

考夫曼的作品始终都在探讨那些妄图挣脱自我思维和身体桎梏,试着弥合彼此间差异鸿沟的人物。

这点从未改变,本片也不例外。

他们中有些人可以找到化解方式,有些则在这样的混乱中越陷越深。

而本片中的杰克亦是如此,这部电影自始至终都在表达“杰克”与自我意识的挣扎并和解的过程,影片的一切都是基于这个叫杰克的老人在人生将尽时对于生平的回想和反思。

而名字不断变换的女主也是杰克思想的一部分。

这也就决定了虽然女主一直想结束、想挣脱但最终只能是徒劳无功的结果。

本片虽然从头至尾都保持着一种怪异的风格和令人毛骨悚然的基调,但严格意义上,本片绝对不是一般恐怖惊悚电影。

导演只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不断向观众施压的目的。

比如开篇和结尾加在一起长达一个小时的两场开车戏,持续输出紧张和高压的情绪,让观众不自觉地将角色的厌倦、不安和焦躁情绪代入自身,从而感受时间的漫长和痛苦,但却不给你一丝丝的机会放松。

太丧心病狂了OTZ……不过这招真心好使。

观众无不对片名产生了刻骨铭心的认同。

从某种维度上讲,对细节的过分纠结又是徒劳的。

本片的重点压根也不是谜团的答案。

导演只是希望唤起那些早已围绕在我们身边、但是一直被刻意忽略的恐惧。

我们和杰克一样,怕被疏远,但又怕交往和联系;这种对于衰老、孤独、回忆和自我反省的沉思——天下大同。

导演查理·考夫曼曾说:“如果你写不出那些难以形容的东西,就把它放在屏幕上吧”。

诚不我欺也。

给这样的神棍作品写影评,一度感觉被掏空。

长篇累牍的非线性哲学思考,故事背景大段的留白;如低频噪声般持续轰鸣的焦虑,与电影传统背道而驰的叙事结构……你不会坠入深渊,但你也休想跟高潮打个照面。

而这,是不是又像极了你我日以继夜抗拒又难以割舍的,那些你根本无法落实成语言和文字的,神秘又晦暗的迷思?

那么欢迎你,爱丽丝。

你已进入幻境。

(本文首发于十点电影)

 10 ) 这是一部需要被剧透的电影

最近这个周末,我看了两部关于 时间 的电影,院线热片《信条》,和在Netflix悄悄上线的本片,《我想结束这一切 I'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信条》中,时间可以被倒带 rewind;《我想结束这一切》中,人是静止的,而时间是流动的,像寒风一般吹向人;虽然两部电影都有不小的观影门槛,肯定也会遭受不少质疑乃至谩骂,但我还是想要为两部电影鼓掌,为原创精神鼓掌,为新奇脑洞鼓掌。

观看影视作品,除了单纯的享受和“爽”之外,如果能够在智力上得到挑战,甚至换个角度去看待电影、看待整个世界,未尝不是一件拓宽眼界、感受不一样生活的乐趣呀。

PS.《我想结束这一切》太上头了,本来只是想简单写一个与《信条》的对比,结果越分析越受触动,都有点刹不住车了。

第一遍糊里糊涂,第二遍泪流满面。

【码字不易,欢迎点赞支持】

对比着来看一下:《信条》虽然看起来被各种术语包装得高大上,望而却步,但其核心还是因时间倒带而形成的U型故事结构。

正因如此,当故事在“U”弯道口拐弯之后,反向前进的观众如果能够快速联想起正向进行的内容,故事的走向就变得可以预见。

所以,从故事架构的角度上来说,因为“前半场”就是剧透,所以《信条》是诺兰最不悬疑、最predictable的一部电影(有人评价为“剧透也无妨的电影”,电影前半段就剧透得差不多了)简而言之,时间再怎么倒转反向,故事还是线性发展的,人物的行为还是有逻辑联系的。

对比之下,《我想结束这一切》才是一部真正需要被剧透的电影,否则就真的一脸懵逼地进来,一脸懵逼地出去,完全不知道到底讲了个啥……主线故事其实很直白:一个白雪纷飞的冬日,男主杰克开车带女友女主去他父母家吃晚饭。

车子行驶在白雪皑皑的乡间。

女友望着窗外,自言自语道“我想结束这一切”。

奇怪的是,男主似乎能够听到她的自言自语。

两人聊天说地,不一会儿到了男主父母家,而诡异奇怪的事开始接连发生……

这个故事开头梗概是不是有种惊悚故事的感觉?

不是,还真不是惊悚片。

切身体验:如果像我和很多观众一样,看了预告片,感觉到了点A24惊悚片的范儿。

演员中又是有《遗传厄运》的女主,又是有哈利波特的卢平教授。

于是在没看过原著小说、毫无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单纯凭着好奇地点了进来,那就真的是130分钟电影,120分钟处于黑人满脸问号表情包状态了。

如果说高强度的台词对话提升了观影门槛(容易不知所云而枯燥疲倦),那么放飞自我、跳跃的非线性叙事所幸直接就把门关上了(严格意义上女主视角是线性的,但是她的周遭、他们的身份都是非线性变化的)我是谁?

我在哪儿?

这是啥?

(哈哈哈不要被吓跑了,听我慢慢解释)如何打开这道门?

第一把钥匙男主、女主、清洁工,都是一个人准确点讲,男女主都是清洁工一个人幻想出来的alter ego、多重人格。

本片分为两条支线,一条是主线,女主去参加男友家宴,另一条是暗线,清洁工的生活。

两条线在末尾处清洁工所在的学校汇合在了一起。

原著小说中是男主得知绿帽后气急败坏地冲进学校,而电影中直接留白,最终一场光怪陆离的舞蹈之后,男女主分道扬镳,消失在雪夜里。

为同一人的证据包括且不限于1)男女主之间:男主似乎可以听到女主脑中的自言自语,如果他们本就是一个人,这一点就很好解释了——我在听到我对我自己的评价;女主朗诵“自己写”的诗歌《狗骨》,是男主小时候就看过的;女主看到男主家里墙上他小时候的照片,其实是她自己;2)清洁工和男女主之间:男主遇到两个高中生女孩嘲笑他——冰淇淋店看着男主嘲笑他的两个女服务员;清洁工看到Oklahoma音乐剧——男主聊到了这部音乐剧,对经典音乐剧如数家珍;清洁工在车里看到冰淇淋小丑 & 猪 ——男主提到的童年阴影;清洁工是物理学者(最后小猪说到)——男女主的物理学背景;数不胜数,就等你去发现。

那么男女主作为清洁工的“分身”,象征着什么?

我的看法是,男主是现实,女主是理想。

换句话说,男主是清洁工真实生活中的样子,而女主才是清洁工想要成为的理想。

男主是farm boy,扎根农村、与父母紧紧相连、却难掩厌恶的脸色;女主是urban girl,身怀各式各样的技能,并且厌倦农村(老是说要快点离开);很关键的一点,女主所擅长的领域,男主都有所涉及——摄影、诗歌、科学甚至是知识竞赛。

与女主谈论这些话题时的自信满满不同,男主更像是一位安静的倾听者,甚至还有点懦弱(提议吃冰淇淋却离服务员远远的),所以当女主侃天说地刹不住车时,男主愤怒地离开闯进了学校。

也许女主就是清洁工想要成为的样子,自信地发表见解,离开让他厌倦的父母与农村,去追求那些他曾经错过的理想,成为他曾经可能成为的样子。

但事实上这个理想,和男主开场谈到诗人、与女主同名的人物时就已经暗示了结局:一位早逝的理想化美丽女子——理想在现实面前,早早地化作了灰烬。

其实如果能早早地把“男女主是一个人的不同人格”这一点带进去的话,电影中很多 怪异、莫名其妙的情节,就make sense了。

举个例子,女主靠在男主父亲的肩膀上,看起来很诡异,但结合男主与父亲见面冷冰冰的打招呼,如果说女主就是男主想要成为却成为不了的样子的话,女主的倚靠,其实就是男主想要亲近这位疏远的父亲的一个象征。

还比如那双蓝色拖鞋。

男女主到家,男主给女主他的蓝色拖鞋,说“我的拖鞋就是你的”;最后在学校,清洁工拿出一模一样的蓝色拖鞋让女主换上,女主婉拒,说到“这是你的鞋”,挥手告别,清洁工泪流满面。

——他为什么哭?

因为他刚刚找回了的那个理想,又要离他远去了。

类似的呼应、伏笔还有很多,不逐一列举。

如果你有颇受感触的细节,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第二把钥匙人是静止不动的,而时间是流动的,像寒风一般吹向人。

如果多重人格是解开内容谜底的第一把钥匙,那么这句话就是解开形式谜底的第二把钥匙。

什么形式?

电影表达、呈现故事的形式。

多重人格其实不算新鲜话题,《致命ID》《分裂》等等。

那么这部电影有何不同?

最大的不同,就是非线性、如意识流般的展现形式。

如何理解这句台词?

1)人是静止的,时间是流动的“人是静止的”,意思是女主相对静止在屋内,而时间在她的身边不断闪回。

人是静止的观众,而时间将记忆如投影仪一般投射出来。

相对标志物就是场景与父母。

在如此局限的小屋内,一转身一回头,灯光与场景忽然变换,父母忽而年轻、朝气蓬勃,忽而迅速衰老,甚至濒临死亡。

而这一切似乎没有逻辑联系。

2)时间如同寒风一般吹向人没有逻辑联系的变换,不按套路出牌地切换,就是映照了“如寒风”的这个比喻。

从四面八方吹来的寒风,忽而朝南,忽而朝西。

时而吹来童年,时而吹来暮年。

不仅是观众,作为中心人物的男女主,也只得在寒风凛冽之中茫然无措。

本片应该有至少30%的时间,都是男女主在冰天雪地里开车的镜头。

窗外寒风呼啸,驾驶在这时间寒风中的他们,不知道等待他们的,是怎样的记忆碎片。

第三把钥匙你们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雪白。

看到这里,你应该大致明白这部电影的内容和形式。

但一个问题还是在你的脑海中久久徘徊:Why?

这个故事的意义何在?

为什么故事叫做《我想要结束这一切》?

在我的理解中,得回归电影中片刻出现的这一句话:你们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雪白。

——《以赛亚书1-18》出现在电影6:30,清洁工车上收音广播。

什么是朱红色的?

开场的壁纸(家),女主(理想),冰淇淋店。

什么是雪白色的?

这漫天飞舞的白雪。

无论是厌倦又不得抽身离开的家庭,还是过早逝去的美好理想与无限可能,还是被欺凌被孤立被嘲笑的痛苦,都是年老的清洁工难以释怀的“罪孽”。

就算他大限将至,他的心中还是被这些朱红色的罪恶所萦绕。

所以在这个大雪纷飞的夜晚,他选择救赎,选择忏悔,选择释然,选择“结束这一切”。

用飞舞的白雪、混沌的时间与记忆,去解开心结。

事实上,确实也是他的选择:是他催着离开家,是他在学校拥抱女主后热泪盈眶、挥手告别。

本片的开场是连绵不断的朱红色壁纸,结局是银装素裹的大地。

从朱红,到雪白,他真的,“结束了这一切”。

当然,如果不太认可这个解释,我再提供一个备用钥匙:大脑狂想记——年老如此,回忆平生年老的清洁工放开想象力,根据生平看到的事物,幻想出这么一番开车&晚宴,聊以慰藉他平淡的生活。

毕竟不是所有人的生活都想舞台剧那般,翩翩舞姿优雅写意,英雄救美大气磅礴。

清洁工的父亲患有导致健忘的脑疾,也许他也遗传了这个病根。

而当结束了这一场狂想之后,回到车里,病情发作,一时间他也模糊了现实与幻想,跟随着猪猪去领奖,感慨自己的一生。

也许这就是很多老人的精神世界?

记忆力退化的他们,时而像小孩,时而像大人,神情恍惚中,也许他们如同本片的清洁工,去往了那片雪天世界。

其他的一些细节1)冰淇淋店的第三个女服务员是谁?

我的猜测,还是清洁工本人,不过是他的潜意识。

受伤的手臂象征着他被欺凌,而告诫女主不需要再往前走了(再往前就是清洁工所在的学校了),其实是潜意识中想要远离这个早逝的理想,以免触景生情。

2)清洁工最后是死了吗?

我认为没有。

2:11:30-2:13:00这段时间里,可以听到汽车开走的声音。

也许是清洁工在车里睡着后醒来,开走了车。

本片还有很多细节我还是没法自圆其说,也绝非盖棺定论。

信息量如此庞大的电影,可以做的解析太多了。

如果有你还很疑惑的细节,欢迎留言讨论。

最后一些杂谈1)导演 Charlie Kaufman没有开门见山的说导演,是因为我对他并不熟悉,但当时看预告时评论区全是对CK的称赞,引起了我的好奇。

他的作品《暖暖内含光》《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有所耳闻,但还没看过。

引用别人对他的评价:他用天马行空的想象,眼花缭乱的象征隐喻, 套中套、剧中剧的嵌套结构, 摧残着观看者的脑细胞, 燃烧着观看者的脑神经, 人类已经不能阻止考夫曼的反人类行为了, 救救这个编剧吧!

本片虽然改编自同名小说,我也没看过小说,但我猜测电影是大改特改了小说了的。

如此放飞自我、吓坏观众的展现形式,将故事情感积压到最后十几分钟,可真的是“劝退”。

是他的其他作品也是如此吗?

欢迎熟知CK的小伙伴留言介绍!

2)生活在树上:有人把这部电影比作《生活在树上》,哈哈也算是联系了个热点。

不过,还是得看语境。

我觉得本片中的“堆叠”不算离谱,因为是清洁工的白日梦,齐刷刷地闪过他的毕业知识,内容多话题跨度大,也完全符合他作为物理学者的知识分子背景。

虽然我也承认自己对不少提到的内容一脸懵逼,但也不妨碍我能够抓住整个故事的大致框架和能够自圆其说的立意。

至于那些天花乱坠的知识点,感兴趣的可以去理一理,更希望能够大神能够分析。

但对于普通观众的我们,取其精华,去其晦涩,各取所需就好。

3)灯塔前文提到本片的预告片给我一种强烈的A24范儿,虽然实际上一点不惊悚,但还是让我联想到了由A24出品、个人2019年观影最难受、最不能理解的一部电影《灯塔》(还是《信条》出彩男配角Robert Pattinson主演的呢)第一次观影时两部电影给我感觉是基本一样的——茫然无措,如鲠在喉,一脸懵逼;但是在后续看别人分析来帮助理解之后,两部电影给我的感觉截然不同。

《我想结束这一切》虽然名字看起来像是一个自杀者的死前独白,但是故事确实审视自我与忏悔救赎。

而《灯塔》虽然名字暴风雨中的光芒,带给人的感受却还是痛苦与窒息。

我想,原因大概是,《我想》的故事核心是希望,而《灯塔》的故事核心是绝望吧。

总而言之,再度概括我这周末看的这两部电影:《信条》-《旮旯:一个叫尼尔的男人决定去死》《我想结束这一切》-《白日梦狂想曲——我请我去我家吃饭》如果看惯了各种remake、sequel的套路满满与陈词滥调,不如找来如同《信条》《我想结束这一切》这样“挑战自我”的电影,换个角度看世界吧。

《我想结束这一切》短评

意识流应该酷,美学极致,诗意盎然,这几样这片子都不占。还有,请把类型分类的“惊悚”“恐怖”删去,不要骗人。

3分钟前
  • 温存Weather
  • 很差

在時間和記憶,真實和虛幻交織的迷宮裡,哼著童年時那首包治一切煩惱憂愁的廣告歌,你以為一切都為時不晚,以為世上總有希望。到最後你才發現,其實從一開始你就知道,希望只是幻想,一切都是陳詞濫調。人生是通往地獄的高速火車,是附著在稻草杆上的害蟲,是垃圾桶裡甜到惡心的冰淇淋,是手臂上瘙癢難耐的麻疹,是剽竊來的詩歌,是無人欣賞的贗品風景畫,是堆積的脂肪,長滿了蛆的死豬,是大雪掩埋下的那具醜陋的尸體。

4分钟前
  • 偏时差
  • 推荐

Astonishingly weird, Charlie Kaufman met David Lynch.

9分钟前
  • 天王君1/7魂魄
  • 力荐

都。。都颇抽象下喔~ 唔明。

13分钟前
  • 𝗟𝗼𝘂🩴
  • 较差

很精致而不可名状的电影。太可怕了,我真是错到极致,毫无功课可做而直接带着寻常思维就打开了电影,大部分看不懂,满是“有趣”的尴尬和“妙不可言”的转折。或许我得看原著补补课——或许就干脆放弃这一系列之于我如《寒枝雀静》般难以意会难以言传的电影,相较之下连大卫·林奇的实验性短片对于我来说都更富有逻辑。太可怕了,我深深陷在自己的浅薄中。‖看到微博上一堆人在安利这部,于是又思考了一下自己是不是已经浅薄到低于平均水平了。想来大概就是《穆赫兰道》《爱德华大夫》这种片子不太适合我——还是《龙虾》《圣鹿之死》那种简单粗暴的诡异来得更有效果。

14分钟前
  • 牧三洵
  • 还行

穆赫兰道式故事,但是太拼贴了有点儿难看

15分钟前
  • drunkdoggy
  • 还行

烂到极点!浪费了我的两个多小时去看一堆无聊透顶的对白及沉闷无比的剧情!说什么审视了心灵的脆弱和孤独的极限,简直就是一堆屎!我一直忍着看看电影会有什么突破或意想不到的剧情,结果一路烂到结尾!

16分钟前
  • 嘴馋的吃货
  • 很差

高智商电影,太聪明的人真的可怕!

17分钟前
  • Jessy.Sedgwick
  • 还行

挺实验性质的电影,叙事完全不讲逻辑,时间、空间、人物联系全被打散,角色们时而喋喋不休,时而说着充满隐喻色彩的台词,观看的过程让人尴尬又抓狂,而看着看着就能发现其中趣味。尤其是看到最后缕清思路,按我的理解电影中的那位老校工其实才是隐藏的主角,他应该患有精神分裂之类的精神病,大部分剧情都只是他脑海中的臆想,却也包含了他一生的故事,男女主角只是他幻想中期望变成的样子,所以这就可以解释的通电影中的种种,电影中的过于混乱剧情就是为了表达这种精神病人混沌般复杂思维

22分钟前
  • 影愈者
  • 推荐

电影编剧终极比拼,拼的是“道”,就看谁的思维方式、看待世界角度、洞悉人性本质更胜一筹了,一旦琢磨明白,“术”便没那么重要。

23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这个片子的资源有5个G多,这就意味着不能投屏,它还是个四比三画幅。再加上有恐怖惊悚的元素。所以要调动所有注意力看这片子其实特别累。我都无法确定是否尽力看了,我对恐怖元素向来无能。剪辑和调度很漂亮,我很喜欢。我一开始以为还是女性叙事。因为是她一直在重复“我想结束这一切”这句话。到后来意识到女的和男的是共同体,又产生了新的困惑。在车里对话占据了很长的篇幅,但那是我最共情的地方,可是行动和思维的多线推进,很多情绪被悬疑元素干扰了。但我想不好如何换另一种方式讲述同一个故事。最后舞台剧似的双人舞是有意为之的光亮,但不知道这光亮是打算给谁的。不了解原著的朋友看起来不会太友好。(7)

24分钟前
  • 梁姓课代表
  • 推荐

考夫曼真的太可怕了,可怕到我觉得他做到“面面俱到”了。人的情感是种相当复杂的东西,脱下伪装已经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考夫曼更残忍,他要从360度无死角的“解刨”你的全部,甚至一生,把你最痛苦的一面赤裸裸的给你看,这种痛苦,比你把“她”藏起来更痛苦不堪。《我想结束这一切》,那怎样去结束?有些人很痛快,直接结束。有的人“结束”太难,继续走下去容易点。于是开始无线循环在自己的认知失调和确认偏误的时间里。也有人跨出了这一步,也在不停的修正着自己的认知失调和确认偏误和行为,虽然更难更痛苦,但也许这是一种结束的最好办法。“时间可以过得很快,也可以过得很慢”,暴风雨过后,还是会迎来阳光明媚。人。。。。。生。。。。。[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28分钟前
  • 米  米 
  • 力荐

6

32分钟前
  • 巴士底的猫
  • 还行

你别笑,这可能是21世纪大多数不婚主义者最终的归宿:带着暗黑原生家庭的恶性基因,熬过孤独的怯懦的不敢与他人产生感情的一生,然后在自卑与自负之间盘旋,在YY中终老和死去。这电影是个警示预言,如果你看完打了个哆嗦,那就好歹告诉自己,要打破恶性循环去接触接触人群和爱情吧。

36分钟前
  • L.C.
  • 推荐

好久不联系的人发来短信说this is painfully like us on screen... not wrong

38分钟前
  • salty
  • 力荐

5.0我想结束这一切

41分钟前
  • 大象姐姐KK
  • 较差

考夫曼也来烧脑市场割韭菜辣,也是,不能都让诺兰一个人割。visual意识流很刺激,verbal意识流让人非常心累。父母家中一段大概是全片相对比较好看的部分,对应女主关于“时间的非线性”的想法。Toni Collette的目标是成为温馨美式家庭标配母亲?

45分钟前
  • Caneloni
  • 还行

不知道打高分的朋友欣赏水平是有多高,我是欣赏不了,比聂隐娘还要煎熬...

47分钟前
  • 牛肉丸子
  • 很差

每当我觉得会发生点什么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发生,这个时候就想打上一排弹幕:假高能,赔钱!

49分钟前
  • 我要去玩
  • 还行

这…… 这是什么……

51分钟前
  • SweetRiver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