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吧!
少年》的题材本身很打动人,影片最终的呈现却不太令人满意。
之所以如此,除了视听语言上过度精致的矫饰,剧作问题也是关键原因。
一、情感和成长《再见吧!
少年》的情节主线围绕身患白血病的少年(或许也可以叫儿童)王新阳乐观面对生活展开。
除了自己的阳光心态,在王新阳身边还有一群关心他、爱护他的人。
他的同学于晓若是其中之一。
从开场段落来看,王新阳和于晓若明显是『后进生』和『好学生』的典型代表。
从后续情节来看,于晓若又明显对王新阳暗生情愫。
姑且不论她对他的好感因何而起(可能就是『男不坏,女不爱』模式),更重要的问题在于:王新阳是否知道这件事?
这不仅涉及主角对异性示好的回应,更关乎影片本身的主旨:命不久矣的未成年,如何面对懵懂的爱。
结合故事背景,王新阳和于晓若应该都是00后,他不太可能看不懂她的心思。
所以,影片前半截让王新阳始终处于看不透的状态,甚至还问对方『你为什么帮我补习功课』,就显得很不切实际。
这是1980年代少年儿童才有的想法,是那个时代的编剧才会写出的桥段。
但结尾还是小小反转了一下,王新阳不仅看出于晓若就是此前一直给他心理慰藉的女网友,还问后者:『你会记得我多久?
』这一问便把他们的关系引向了一种微妙的状态:看破不说破。
这里之所以微妙,不是说少男少女情窦初开的欲说还休、欲迎还拒、欲擒故纵,而在于将死之人和陪伴者的心理博弈。
这其实是很多绝症患者及其家属的真实写照:双方都清楚彼此的境况,但又都不明说,似乎独自默默承受,就能减轻对方的痛苦。
具体到王新阳的想法,那就是他知道自己活不了太长时间,也很清楚于晓若知道这一点;他知道于晓若喜欢自己,也很清楚自己给不了她未来。
所以,他只能看破不说破,假装什么都没发生。
在这个意义上,王新阳已经在情感、责任层面实现了成长。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片尾的《生如夏花》会有点动人了。
二、生命和梦想作为身患白血病的少年,王新阳的主要戏剧任务就是活下去。
为了对这个相对空泛的概念做更接地气的表达,编剧选择了音乐梦想这个切入口。
梦想总是能鼓舞人心的,身患绝症的逐梦少年就更令人动容。
应该说,活下去和音乐梦想的结合,是比较可取的做法。
但在展开过程中,它又做得有点虚了。
或者说,我看到的王新阳对音乐的爱,还不到能和生命等量齐观的程度。
比如,Too Young To Die乐队的组建,就显得太轻松了,这里其实可以有很多戏剧性。
但话说回来,这也不只是剧作的问题,而是涉及音乐叙事本身。
目前影片中的音乐,基本还只是作为插曲而存在。
在影片中和音乐有关的还有陈楚生,他在片中扮演他自己。
那么另一个问题是:为何是陈楚生?
不是质疑陈楚生的音乐水准,而是说,在前边(情节的前边,不是故事的前边)完全没有提及陈楚生的情况下,结尾忽然出现他,就难免显得突兀。
喜欢音乐没问题,崇拜偶像也没问题,想在偶像的演唱会上唱自己写的歌同样没问题。
但前后总该有所交代和呼应。
解决办法也很简单,在讲述王新阳的音乐梦想时,引入陈楚生就好了,比如把后者作为引路人、前进动力什么的。
三、配角和意义除王新阳外,片中还出现了其他少年儿童病患形象。
影片也通过王新阳之口,引出了身患白血病的少年这个数量庞大的群体。
遗憾的是,它并未能在这条路上走远。
首先,影片塑造了白血病少年儿童的群像,但除了较年长的武寒还有点前史外,其他几个基本都沦为了符号。
即便是武寒,其性格也不明朗,遑论其他人。
试问:大壮除了爱吃零食,还有些什么喜好?
吹哨子/口琴的小妹妹,则是干脆连名字都没有。
这些人物如果都立起来,将使少年白血病群体的整体形象更为明晰,也将能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
此外,影片对王新阳父母的着墨也不到位。
小孩得了白血病,影响的不只是一个家庭,而是一圈又一圈的社会关系。
比如,王新阳父母怎样费劲地向亲朋借钱,他们的工作受到了何等程度的干扰,他们自身如何在心力交瘁而看不到未来的绝境中艰难挣扎。
影片目前对此略有涉及,但还是不够。
这种表达的有限,不仅使影片的社会意义失去了根基,也令王新阳母亲在医生面前的咆哮显得唐突了。
就挖掘社会意义而言,这样的表现还是太有限。
话说回来,影片不一定非得挖掘这种社会意义,但它分明流露出了相关苗头和趋势。
起范儿还有点儿意思,后边就乏力了。
不妨说,在描绘个体情感和剖析社会现象之间,影片自身也有点摇摆。
如果不是这样,就没办法解释莫名其妙的演唱会。
关于陈楚生演唱会,上一小节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是陈楚生?
实际上还有另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在演唱会?
或者说还有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在死后才提出在陈楚生的演唱会上唱?
如果说是为了个人梦想(还是在结尾『从天而降』的梦想),当然没问题。
问题在于,如果王新阳的这个梦想就是编剧想表达的全部,那就有点单薄了。
兴师动众、大费周章要在陈楚生演唱会上唱的歌,居然只是为了『谢谢爸妈和爱我的人』,这格局未免有点小,也辜负了那么大的舞台。
如果结尾的这首歌(是编剧写的,而非王新阳写的),是呼吁关心白血病少年群体,那么立意马上就上去了。
我是因為聽了由谢可寅合作的宣傳曲<<翅膀>>而來看的. 我滿喜歡他們的劇情處理, 不是每一段細節都要演出來, 有些事隨著故事走下去就會明白發生了什麼. 我比較喜歡這種處理方法. 替如說最後那一段, 沒有真的看見兒子死在病床上, 反而是看見爸爸媽媽不接受兒子走了更加感動. 還有最後那一幕, 簡單的讓觀眾知道男生是知道女生就是那個網友. 然後說說演技, 這兩個孩子(荣梓杉, 顾语涵) 也演得太好了吧! 十幾歲就那麼會演, 他們長大後應該一定會在演藝圈好好的發展. 情緒演得剛剛好不會太過. 爸爸媽媽的兩個角色也演得很不錯 (谭凯, 刘敏涛). 滿深刻的那一幕是最後谭凯硬著頭皮很堅強地離開家上了自行車後, 才露出那種悲痛和傷心因為兒子的離去真的讓人哭得不停. 那種情緒很真實的, 在老婆面要堅強, 不想影響她的情緒. 這是一部滿正能量的戲. 演技, 劇情, 剪接都很不錯. 是一部會讓你大哭的戲, 尤其是如果有親身的癌症經歷或家人, 朋友的奮鬥故事. 加油! 題外話, 說真的, 年輕得了癌症九成不是因為飲食的. 病人做化療時, 如果他們可以吃東西時, 就多給他想吃的東西. 做化療已經夠辛苦了, 有想吃的東西就讓他吃吧. 癌症不是一兩餐吃出來的. 讓他們開開心心的活在當下.
真人改编青春片 一部催人泪下的青少年生活片,几位年轻的小演员和成年演员都奉献了恰如其分的演技。
生命虽然短暂,但是因为有你才精彩。
生活投我以痛 我却报之以歌 We are too young too die.有两种不同的翻译。
“我们太年轻了,不会死去”,直到面对死亡,王新阳仍选择乐观地在病痛中成长。
“我们太年轻了,以致不想就这么死去”,好好活着是给父母最好的礼物,英年早逝永远是白发人心中的痛。
谁也不愿意说再见,奈何生命脆弱。
白血病夺去了无数年轻的生命,他们虽然只是这个世界的蜉蝣过客,但也活出了生命最旺盛的时刻。
作为青春版的《滚蛋吧!
肿瘤君》,荣梓杉的演技强势在线,刘敏涛和谭凯的父母角色也极具代入感。
千万流量的刘敏涛为什么能在中年时持续翻红?
《隐秘的角落》里荣梓杉扮演的朱朝阳,为什么小小年纪能一跃成为这部年度悬疑大戏中最耀眼的角色?
看过《再见吧!
少年》,我找到了答案。
《再见吧!
少年》深深震撼到了我。
震撼我的是扮演患病孩子王新阳的荣梓杉和扮演他母亲的刘敏涛那殿堂级别的演技。
即使在黑暗寂静的电影院里,炸裂般的表演也穿透了观众们的内心,它们成功建构了精彩的戏剧冲突,完美演绎了人与病魔互搏时的艰苦状态:哭泣、不甘、愤怒、倔强……淋漓尽致的表演震住了所有观众,直到电影结束,观众们依然静静坐在座位上,停留在观影状态中。
在命运巨大的挫折前,主演们昂起头颅,有着不甘不屈的硬骨和勇气——饰演母子的刘敏涛老师和荣梓杉,把自己生命和灵魂深处的珍贵东西、对生活深刻的感悟,毫无保留地奉献了出来,奉献给了观众。
当刘敏涛老师扮演的母亲周岚,得知孩子病情复发时,她怒吼道:“我们一直在配合你们医院的治疗,你们让我们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我们就怕给孩子耽误了。
房子也卖了,工作我也辞了,你还让我们怎么样啊?
他怎么会复发?
我保护得这么好,为什么会复发?!
你救救他吧,你告诉我怎么做才能救他。
”说着说着,泪水渐渐从她的眼眶中迸出。
为母则刚,周岚并不是一个轻易甘心和认命的人,但面对孩子的病,她却是最脆弱无助最放不下的人。
她可以日夜不息地照看孩子,却并不宠溺,依然坚持天天监督他写作业。
她可以果断卖掉房子卖掉车子不惜一切代价,因为她实在承受不起那个结果。
因为害怕失去,她已经付出了太多太多。
在这场悲剧中,其实最抽身难退的,是母亲。
有些演员的红是必然的,因为他们把对人性的观察和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和把握,都融入了表演中。
这使得他们有能力演绎每个角色充满能量感和真实感的瞬间、那些细微自然的表情和反应——逐渐流出的热泪、慢慢崩溃的内心和在绝望中缓慢崛起的意志和决心。
每一场戏,他们都在倾尽自己的生命和所有感觉,精准、充沛、富有层次感,令人动容,也令戏剧充满尊严。
荣梓杉扮演过今年的悬疑大剧《隐秘的角落》里的朱朝阳。
在《隐秘的角落》里,朱朝阳就是一个很复杂的谜团人物。
荣梓杉小小年纪,已经展现出了对人性、对生活惊人的理解力和细腻入微的表演力。
在《再见吧!
少年》里,他演绎出了少年王新阳在得病后微妙困苦的心理状态:刚进病房时,王新阳表面看起来无所谓,其实一直在艰难维持着内心的平衡。
直到他发现自己的病治愈率其实很低,直到他不得不接受化疗、被迫剃光头时,他崩溃了。
荣梓杉演出了少年的自尊心和脆弱:被母亲剃着头,他渐渐哭了出来,他感到恐惧和手足无措,面容因为痛苦也随之扭曲,直到泪水将他淹没……父母的眼泪也像掉珠子一样落下来。
一个本来美好的家庭,被命运不幸的螺旋痛苦缠绕,他们紧靠着抵抗命运的打击,他们努力着互相拥抱……即使痛苦像潮水涌来,王新阳也依然是坚强乐观的孩子,病魔从没有夺走他内心的温暖和善良。
他从容走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爱自己爱别人到了最后一刻。
看过《再见吧!
少年》令人更觉生命和真情的宝贵。
生命并不永恒,活着时要多加珍重,方不辜负曾经活过。
在电影的结尾,弥留之际,王新阳和要好的女同学来到了海边。
他转过身,问道:“你还会记得我多久啊?
”风起云涌,海浪就在他的身后起伏,无数的瞬间组成了这个世界。
他站在瞬间里,依然问了一个关于永恒的问题。
电影把对生命的热爱和理解,都放在了这个无解无答的结尾,也令这些存于银幕上的瞬间,转化成了观众记忆里的永恒……“我是这耀眼的瞬间是划过天边的刹那火焰我为你来看我不顾一切我将熄灭永不能再回来我在这里啊就在这里啊惊鸿一般短暂像夏花一样绚烂……”——朴树《生如夏花》
作为一个路人,我为今年没在影院观看这个影片而感到遗憾。
先说原因:这么好看的电影雇黑水刷影评,导致我对其判断失误。
其次是观影后的正文:开头,故事较为老套,讲述的就是一个热爱音乐的少年的日常。
通过王新阳看女人裸体的CD封面,流鼻血,为其在文艺选拔时晕倒,被送往医院正式确诊白血病埋下伏笔。
中间,通过对同病房的2个病人日常生活状态,以及先后去世的剧情,侧面烘托出白血病的恐怖与难治愈。
中间伴随主线剧情:王新阳从入院配合治疗到第一次做化疗,被剃光头发,只到第二次化疗,出院,突发感染,死去。
主线剧情推动的不仅是王新阳死亡的客观事实,更是王新阳和其父母主观感情的变化,王从自信乐观到担心、恐惧,然后不畏惧死亡,最后接受死亡;父母从心怀希望,跌入谷底,最后心如死灰,因为儿子留下的托付而死灰复燃。
剧中不乏友情、亲情、同情等。
(王组乐队、同学默默的支持、王出院后的学校生活、王给父母的临终托付)影片最后以一场演唱会结束的,非常激励人心。
其中有天台乐队病友、小女孩的身影,给整部剧压抑、悲伤的氛围,留下了希望。
提醒我,如果他还活着应和我一样大啦,可他却他永远的活在啦17岁。
亮点:父母在剧中的行为、心理刻画的都很理性,很真实。
父亲的弟弟还欠着钱,宁可卖房子,也不肯向弟弟要钱。
爷爷奶奶有心脏病,也没有告知,这些小的心理的描写,让人感觉这就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让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饱满真实,不假不造作。
剧情有些许bug,看着不舒服,如下:①王新阳出院回学校,吃饭时,同学嘲笑他癌症,不能吃肉。
导演本意是想从旁观者角度突出社会对病人的态度吗?
我不懂。
但是按照剧情推算他应该上高中啦,绝对不可能有这么无脑、低情商的高中生。
②天台演唱会,不写实,太魔幻出戏。
还有王新阳化疗剃光头啦。
演唱会都戴帽子啦,为什么帽子底下还有那么多头发?
看旁边的大壮是爆炸头,可以推测戴的是假发,如果全员为了避丑,戴的都是假发,王信阳都戴帽子了,为什么还要再戴假发?
⊙ω⊙有一点点杠总之,这是一部瑕不掩瑜的好片子,个人认为是今年截止现在最好看的华语片子。
一部《隐秘的角落》,让我们记住了一个名字: 荣梓杉。
宝石般澄澈的眼睛,掩藏着比成年人还复杂的情绪;
演活了一个个性复杂、充满解读空间的朱朝阳。
而且!!!
——就很帅啊啊啊啊啊啊!!!!
这样的天才少年,跪求他吃演员这碗饭!
没想到,就在这个国庆档,弟弟就带着他的大银幕作品来了。
主角王新阳(荣梓杉 饰),本是一个元气满满、阳光开朗的初中生。
热爱音乐的他会使用从爸爸身上学到的祖传杀价技能,从同学手中购置二手吉他,为自己宏伟的音乐梦想添砖加瓦。
用他的话说,只要听着音乐,心情就会莫名变好,世界也会变得异常华丽,但是突然发生的一件事,夺走了他世界里的色彩。
在艺术节的表演中,他晕倒了。
检查结果很不乐观—— 血液指标异常,入院化疗刻不容缓。
更糟糕的是,治愈率只有不到50%。
他的人生,就像一套刚刚拆封的新款游戏: 兴冲冲地开了局,加足马力往前闯。
只是没想到: PK病魔这一关,好长好长…… 在病友交流论坛上,新阳结识了患有同样病症,但治愈率只有20%的糖糖。
看似希望更加渺茫,可糖糖始终没有放弃,还给新阳寄来了各种各样的帽子,虽然从未谋面,但感觉始终陪在身边—— 好样的,小战友。
而在那间冷冰冰的病房里。
同样的小战友还有很多呢。
在疾病面前,稚嫩的眼睛还是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医院的天台成了他们的秘密基地,草台班子搭起来; 一个承载着美好愿景,向死而生的乐队成立了—— Too Young to Die 生辰百岁短,亡者耄年青。
怎么样,是不是挺有内味儿,挺朋克的?
而当故事继续讲下去,生命总要面临它的有始有终。
但一切都来得那么快,那么突然……战友倒下了,新阳的情况也不乐观……老规矩: 剧透的事儿就点到为止。
今天把您拉到这儿,主要还是想说说对这部电影的整体感受。
首先是基调。
本片对于生死疾病的探讨虽然沉甸甸,但整体格局却是举重若轻,并没有过分贩卖伤痛。
比如天台上的演唱会:
少年们的向死而生—— 如同暖阳。
全片用生活感十足的细节包裹起了死亡的棱角,让这原本沉重的主题在柔和的滤镜下始终洋溢着一种温暖明亮的氛围。
而这样以温和为主的基调,就对演员的表现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静,要能隐忍; 动,也要能喷薄。
这里着重要说的是: 大演员,刘敏涛。
凭一己之力扛起了所有吃重的爆发戏,情绪和状态都拿捏的非常精准,几场撕心裂肺的哭戏极具感染力。
不仅在这种大开大合的爆发点带给观众山呼海啸的震撼,更在一些细节之处的拿捏上见了功夫。
例如: 医院洗手间看到墓地广告时霎时的一怔,夹带着转瞬即逝的愤怒。
在超市买东西时,金额偏偏是1414这样不吉利的数字,那短暂踟躇、紧皱的眉头和难掩的落寞—— 极尽自然,不留痕迹。
而和她有大量对手戏的荣梓杉也完全被带动。
电影里设计了这么一场“头发保卫战”:
整场戏,荣梓杉的表现都只在一张脸上。
从拒绝到反抗再到最后的接受,每个阶段的复杂情绪都在克制中缓缓递进; 头一剃,整个人就变了。
而且是,教人无比扼腕地变了。
与之对照的是,在他还没有意识到病情严重性时的表现:
病假多好呀!
不用上学,还有大把零食作伴…… 这或许是一种同类型剧作中常见的方式: 将美好撕碎,再用人性里的那些昂贵的坚韧与乐观,一点、一点、一点地拼接起来。
而荣梓杉的存在,成全了这份少年美好。
或许,这就叫老天爷赏饭吧。
再来说说成年人的世界。
周岚,一个白血病患儿的母亲。
从得知新阳病情的那一刻起,这位母亲就做出了决定: 要让自己的儿子活。
高龄备孕,为求多一个配型成功的机会; 没人照顾孩子,那就把工作辞了; 进口特效药,一支就要2000多; 积蓄掏空,那就卖车卖房……
就连跟丈夫的争吵,都不敢把狗血情绪挂在脸上。
看着病床上的儿子,她希望生病的是自己; 而当她回到了自己的生活——
连不自知地笑了那么一下,都觉得不配。
克制,克制,还是克制。
克制的力量是什么?
镜头里的他们在哭,远远不及,镜头里的他们在忍。
镜头里的他们在忍,又不及—— 他们试图彼此理解,彼此守护,彼此成全。
情感的成功输出需要剧作在情节设计上的精准,本片最后结尾的高潮段落无疑超额完成任务。
至于效果如何,只能说: 带纸巾,两包起。
最难得的是,本片自始至终都没有刻意渲染病者接受治疗的伤痛,而是花了很多笔墨来袒露每个人的心声。
亲情和友爱,穿插在故事之间,细腻的守护,默默地鼓励支持。
他们帮着新阳完成人生中的一个梦想,而这个梦想承载的,却是超出这个年纪的爱。
生命中总有生离死别,重要的是在生死诀别之前,要留下爱。
在用力活着的每一天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和自己在乎的人在一起……扬·马特尔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说:
人生到头来不过是不断地放下; 而永远最令人痛心的,是我们来不及好好告别。
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巨大伤痛会始终在身体里回旋震荡。
这些失去了至亲至爱的“失独者”,被广泛认同为“最伤痛的群体”,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留下的人更需要社会的关注与支持。
脱胎于真实人物事件改编的基底,无疑赋予本片更高的人文关怀视角和社会使命感。
2020年,整个地球见证的生离死别太多了。
2020年,中国电影经历的等待也太久了。
2020年,我们终于盼来了一个照常运转的国庆档—— 我们应该万幸—— 电影,终于又能成为我们情绪宣泄的出口了。
人的一生原本很长; 日复日、年又复年。
而这世上花花万物、各成大千;又有多少个日与年,足够我们看清看透?
对于失去与告别,从不会有人会光荣毕业。
可是啊,在这所残酷又魔幻的生命学堂里—— 我们不逃课也不作弊; 我们都在慢慢学啊。
2020就这样过去啦。
今天晚上看了再见吧少年!
哭的我稀里哗啦。
早就听室友说这是一部催泪的电影,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完全进入剧情,而是整个人在剧情外面游走,挑剔画面与演技。
后来慢慢地被代入,不得不佩服刘敏君老师,荣梓杉弟弟的演技,在细节部分处理得很好,还有最后那个女生流落的一滴泪。
我纸巾都不够了。
看完电影,还是特别有感触的,我们总是习惯抱怨生活,觉得老天到处给我设坎,不让我好过。
总是不能十分如意。
可是我们应该懂得,生活已经对我们足够仁慈,2020马上就要过去,也许我们有很多的遗憾和不满,但至少我们还活着,不是吗?
相比于那些不幸感染新冠而去世的人,我们不是已经十分幸运了吗?
我们经常抱怨生活中的挫折,因而我们互忽略了一件幸运的事情—我们依然拥有健康,我们依然拥有活下去的权利,我们不必为了能否见到明天的太阳而发愁。
健康的人总是很难感受到病痛的折磨,因此我们总是少了一份对生命的敬畏。
少了一份拥有健康的感恩。
有时候会想,自己哪一天如果也不幸得了什么绝症,自己绝对不要拖累家人,就让我一个人悄悄地去完成自己一直很想做但没能做的事情,然后少些遗憾地离开。
更希望我的离开不要带给爱我的人太多伤害,不然我会非常不舍与难过。
他们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最大最大地羁绊,是我勇敢坚强,热爱生活的最大动力。
希望大家都健健康康,平安喜乐。
珍惜时光,热爱生活。
有幸提前两天看了点映,以下为当时看完当时就写的一些感受,与当时很多人跟我说的,泪流满面、特别好有所不同,仅个人表达~ 没看之前爆火的《隐秘的角落》。
看之前先吸引我的,是在琅琊榜和伪装者的时候就被其演技所折服的刘敏涛,但现在已经已经妥妥被荣梓杉圈粉了。
我一直很喜欢慢节奏的娓娓道来,但让旁边观众耍起了手机的原因不是节奏,而是前半段的拼凑感很强,一直到主角第一次出院前,剪辑都给我一种强烈的混乱感,情节转换的也很突然 大量的哭戏,的确赚足了观众的眼泪,我座位后的大姐就哭的一塌糊涂。
但大部分人感受到的,应该是向上的力量,而不是部分有些刻意强加的泪点。
“生硬得像是在演戏”。
但也有让我情绪上涌,触动到我的。
一次是在王新阳剃光头的那场戏,并不是前面的王新阳和母亲的情绪爆发,而是在门外听到争吵的父亲进门说:“看爸爸给你买的按摩仪,打折买的!
按背颈还能按腿…”然后王新阳抱着哭起来。
另一次,是在决定卖房子那里,轻轻的表演和台词反而真实,让我印象深刻。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更能引起的是共情,如果身边有过类似的情况,往往会从头哭到尾,这一点在映后分享上大家都说的亲身经历就可以看出来。
不得不说徐敏涛把握情绪的演技是真的了得,特别是在准备服药自杀和在医院的崩溃那两场戏,但后者那场被医生的几句不带有任何感情像是复制粘贴一样的“一定会尽力”严重干扰。
有些刻意和不真实,可能是因为我学医的关系,有关医生的许多场景看得我直尴尬。
(专业性错误就不谈了,但我现在依然觉得他们口罩戴反了!
我一度怀疑是不是一直都是我戴错了,因为他们全都是这样的…) 也许青春片不可避免的理想化,是推动故事得以发展的必要前提吧。
比较起来,父母就显得真实的多,卖车卖房,辞职崩溃。
一面让彼此坚强,转头就泪流不止。
就像在王新阳只听了一半“再生一个”时,我原以为会戏剧处理与母亲的冲突,意外的却是王新阳已经帮妹妹想好了名字,这是泪点也是笑点。
现实的再生一个,理想的温暖幸福。
跟刘敏涛和谭凯相比较起来,荣梓杉的表演虽很棒,但还是有进步空间,毕竟too young to die。
几位小主角也是如此,台词太生硬,也许是导演故意的,毕竟他们本就是初中生或是更小的年纪。
该片挺好的呼吁大家关注儿童型白血病。
这是15岁以下儿童常见的一类恶性肿瘤,男孩多于女孩,多见于急性早幼粒细胞性和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治愈率达到90%以上,但别的类型相对治愈率较低,男主应该就是少见的类型。
疾病所带来的影响对于梦想,对于家庭都表达的很好,但对于自己和生命浮于表面,没有过深的思考,仅表现在为数不多的和键盘手之间的对话和冲突上,全篇也仅仅停留在反复提及的“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 说了很多不足,但我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好在故事很完整~不仅泪点,笑点也很多,不拘于狗血形式,细节表现也很多,喜欢阳台上大量蓝白绿色的青春气息,一家三口在一起暖黄、洋红的温暖幸福,“月球”转动和停止的暗示。
喜欢小女主的故事情节都有些特别。
虽然明显猜得出来,但我依旧很喜欢,喜欢好几次分享耳机时的无声,喜欢含蓄但又明显的感情,喜欢青涩又中二的青春。
(我忘记女孩的网名了,没想到啥意思) “你还会记得我多久?
” (沉默) 每次延长了两个小时人生后,我评价一部电影真实的心理感受,往往感性,且无法具体说明,是一种感受。
好坏之分的标准,成了在字幕滚动、灯光亮起时,内心是否多了一些平静,脚步是否更加坚定。
感谢桃花岛观影团,让我在十一国庆节第一天就在影院里哭得稀里哗啦,但获得了久违的治愈。
这部片子前期宣传很少,话题只靠刘敏涛和“朱朝阳”荣梓衫撑着。
看完影片之后不得不说,这两位贡献出了期待值以上的演技。
刘敏涛的演技自不用多说,荣梓衫弟弟真的太适合这种可可怜怜,但又很乖很让人心疼的角色了。
好在,这一次他有了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父母都爱他,朋友也爱他,班里的女同学也不再冷漠,悉心地陪伴他,让我莫名有了一种对朱朝阳情愫的填补感。
他和刘敏涛的母子演技,真的代入到了现实,没有任何违和感。
荣梓衫弟弟的演技天赋以及观众缘,都让我觉得这个孩子未来一定会前途无量的。
以下有简单剧透:电影的情节不算新,但结尾部分的处理更好。
它没有停留在悲伤之中,而是像小小的愿望一样,告诉生者如何面对亲人的死亡。
但这部电影的处理,明显比小小的愿望要真实,真诚,不做作许多。
正是因为这样,这些看起来老套的故事,人物才走进了观众心理,我们才能一次又一次地沉浸在他们命运的起伏中,无法自拔。
希望大家在这个假期,留给这部电影两个小时,让更多真诚的作品被大家看到
本片是根据真实人物事件改编而成的,旨在让观众们更多关注患有重症的个人和群体。
全片整体的基调是积极乐观的,充满着正能量,而且特别励志。
片中几乎所有的感情流露都是发自内心的,都是真实的,很少出现强行煽情的戏份。
从片中能够看到一个不被病痛折磨而吓倒的乐观向上的男孩,他不畏死亡,坚信自己能战胜可怕的病魔。
即使是在各种治疗都不起效果,自己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王新阳依旧选择坦然面对命运的安排,并在生命最后时刻留下了动人的歌曲,回荡在世间,引得观众们留下深情的泪水。
片中演员们的演技都时刻在线,尤其是是刘敏涛,她将一个母亲对于患重症的儿子的关爱与不舍表现得极其到位,其中的几场哭戏都颇具爆发了。
很好看
荣梓衫真可爱
还是老戏骨演的好,前半段的小演员有点垮,刘敏涛老师演技真的很感人,后面弟弟的演技也很感人,全剧所有泪点都在母子两个人身上了
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ps:泰戈尔+陈楚生+朴树,也是我爱。
从细节到表演到配乐都做得很扎实的青春题材电影,杂糅了情感和理想,既有乌托邦的梦幻,也有落在生活里的真实。生命的珍贵和美好,青春的热烈和张扬在少年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我们用力生活,我们不留遗憾。
虽然套路又煽情,可是选角很好,父母搭档组合和少年气的新阳可能是这部电影最好的呈现吧。孩子是父母的全部也会成为父母努力活着的支柱
本片是根据真实人物事件改编的,旨在让观众们更多关注患有重症的个人和群体。全片整体的基调是积极乐观的,充满着正能量,特别励志。刘敏涛在其中演技超凡,几场哭戏都颇具爆发力。
草,你也在组乐队啊?三星都是给几个主演的,国庆档的片子真就各有各烂
一个孩子演一个孩子,其实还是那个朱朝阳,只是少了扎实剧本的庇佑一下子就单薄了好像换了个人似的。电影技巧之外的,普通家庭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黑天鹅能怎么办更令人揪心,轰然倒塌。
神仙阵容,飙戏过瘾,刘敏涛和荣梓杉这对母子搭配真是绝了!几个其他的少年少女也都给人不少惊喜。很治愈温暖的一部电影,风格清新适合午后观看。病魔是外在的阻碍,勇敢和爱才是片子的底色,相当好哭。
非常干净的故事。父母子女之间深深的羁绊互相支持的爱,让人动容。青春期无邪萌动的暗恋,戛然而止,余味无穷。
关注患病群体的青春题材,但整部片子都没有从很压抑的角度来叙述,值得肯定。影片中父母面对孩子病情时候的崩溃实在是太真实了,对照着2020年的现状,不禁让人感叹,“时代的一粒灰,落到每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能好好活着就是最大的运气,关爱身边的每个人,是值得思考的意义。
对不起,请不要消费…
为刘敏涛演技疯狂打call
我是这耀眼的瞬间是划过天边的刹那火焰我要你来爱我不顾一切我将熄灭永不能再回来
愿每个少年都能永恒,为了治病卖了车卖了房,母亲辞职了,小胖走了,糖糖也不回信息了,1小时36分,整个色调阴郁了,他也走了,他留下了心愿,让爸妈找到了活下去的意义。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三年前癌症复发的父亲,他做完手术后紧接着又按医生要求做了化疗,听医生用了贝伐单抗第一次做反应就很大,回家的路上走几步就得歇一下,第二次化疗没多久就心梗去世了,真的有时不化疗,保持好心态,说不定还能活的更长
再见吧,少年。加油吧,自己
感谢不散观影团!观感其实还挺好,各位新老演员的发挥很不错。前后两场不同的演唱会,代表不同的生死状态,生而生的有活力,死而死的被铭记,并把死者的意义托付给生者延续下去。最后,希望这个世界能少一些病痛!
荣梓杉真的是很有天赋的演员,刘敏涛和谭凯也演的好好,身为肿瘤患者家属,有被共情到,愿大家都平安健康!
这部戏成功展示了朱朝阳阳光青春的一面,在感叹命运无常的同时也有教大家乐观积极应对一切。刘敏涛很会演,除此之外确实没什么优点了,剧感严重还拖沓,像是故意拖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