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多了彩色美颜磨皮电影,再去看黑白的确实有眼前一亮的效果。
镜头拍摄手法细腻,女主脸上的雀斑似乎都可以数的清,珍妮的眼袋更是真实。
人物表现自然生动,尤其是失恋的片段,完全提现了失恋的人整个心理活动,真实感受,有点记录片的感觉。
故事的开始是阿丽亚娜追求的男主,故事的结束以阿丽亚娜劈腿结局。
所以那个先主动的人往往并不是最深情的,像极了一个渣女渣男的套路。
有点不同的是,阿丽亚娜不是得到就不上心了,而是追求不同刺激的作风无法让她做到始终如一。
“我不害怕死去,我害怕不能和相爱的人到老”,作为被追求者,往往羞于主动出击,遇到主动示爱的人,慢慢陷入对方编织的温柔情网中,开始畅享美好未来。
但对方却轻易将这个梦打破。
我们清醒过来会残留一些梦里的记忆,但再也回不到最初的样子。
最后的最后也只能以分手告别。
珍妮跟父亲一样,在影片中刚开始都属于被动的一方,最后都属于被伤害的那个。
虽然珍妮最后和马奥尔和好了,但和好会如初吗?
最后跟父亲一起吃饭的那个镜头,珍妮在讲述自己的时候,我似乎看到了马奥尔并不是很感兴趣,甚至表现出一点不耐烦的样子。
忠诚在爱情在婚姻中存在的比例大吗? 无论曾经多么深刻难忘的经历,最后都会慢慢消失。
我们以为失恋了就活不下去了,但是当你走出来之后,再回头去看,会发现过去的悲伤已经远远的被我们甩在了后面,不要低估了自我恢复的能力。
法国,某地。
一个女孩沉浸在性爱的欢愉中,呻吟声像海浪拍打着礁石此起彼伏。
与此同时,另一个女孩坐在墙角抑不住地哭泣,哭声犹如伤感音乐般绵长不断。
这个开头精彩,张力十足,通过二个不同女性的处境和心情的差异,也为我们铺垫了她们之间似乎有着一种对立的存在。
电影《一日情人》讲述了一段自觉的年轻女孩和年轻继母之间的友谊,继母有着和女孩一样的年纪,探讨了包含女孩、继母和爸爸等不同人的爱情观,同时也讲述了这位年轻女孩如何潜意识地为了父亲而设法清除这个对手。
忍不住,先夸下影片中的姑娘们,真的是太好看了。
另外导演加瑞尔采用的精简的黑白形式,恰到好处,既模糊了时代感,又很好地与情感的哀怜和矫情保持了克制的距离,让情感的探讨得以更本味的展开。
关于情感,影片最要通过爱情的种种碰撞与拉锯,探讨情感和理性二者之间的博弈和平衡。
加瑞尔在另外一部影片《女人的阴影》中,很好地展现了爱的自私和控制欲,当女人让男人觉得安全了,男人就会外出冒险。
一旦女人让他觉得危险了,他就回来关心爱巢。
《一日情人》中爱的自私和控制欲表现地更加深刻。
一个不好琢磨的女人-让娜,他在分手的这段感情中投入地很多,但想要的也很多,她想要更好的控制男友,无疑也是自私的。
对待爸爸的情人,她无意识地产生了嫉妒和进行了实际行为的隐形对抗,最终清除了“情敌”。
阿丽亚娜,是一个对男人有着致命危险的女人,她欲望先行,不克制自己的欲望,更懂得感情游戏,又无比的理性,同时贪婪爱但也害怕失去爱。
在与吉勒分手时,她也痛苦和大喊“我会死的”这样的话,但是信仰一切都终究会过去的她,应该是不会长久痛苦的,就像是爱会消散一样,痛苦也有消散的一天。
吉勒,一开始便深知阿丽亚娜的危险,但又沉迷于她的美好之中,矛盾的他甚至对阿丽亚娜表示即便是出轨也会守护在一起,我相信这一刻他是真诚的,当时感性应当是占了主导的,但到了真正的伤害袭来,理性的他又复活了,即便是提前打好了保护伞也无法消解内心的苦痛,无法忍受伤害只好选择结束。
“你就喜欢我和别人调情却只睡在你床上”阿丽亚娜对吉勒说的这句话多么精确啊,爱的自私和控制欲尽显无疑。
渴望爱的爱的占有,又想要爱的自由,恋爱中的人是矛盾的,自私的。
某种程度上,吉勒与阿丽亚娜都是利己主义者,不会毫无保留的付出,一旦伤害和痛苦难以忍受,就会选择将爱情打入死牢。
影片中有一段情节处理的很好玩,比较隐秘。
让娜在街上偶遇大学一个富二代的同学,对这个朋友她有发生关系的欲望,但更怕伤害的代价,于是她将他介绍给了阿丽亚娜,通过她完成了亲密接触。
这一段情节中,形象地传递了爱情感性和理性的博弈。
同时也正是阿丽亚娜的这次出轨,被爸爸吉勒撞见,从而实现了让娜的清除“情敌”。
76分钟的爱情小品-影片《一日情人》,短小精悍,值得一看。
《one day》观后日記 20200402 凌晨电影似乎是在讲述「爱情」。
黑白影调,典型的法式浪漫情调。
珍妮的分手显然是破碎。
吉勒斯说阿丽亚娜自私,我想这是爱的自私也是人的自私,密不可分,爱又与「命运」密不可分,命运重复,爱也重复,也相同也反复。
爱上一个人就会爱上一切,愚蠢。
没有爱,悲哀。
爱时疯狂热烈,陷入爱情后发现原来并不疯狂,但是不孤独了,但也不思考了。
爱又因「哲学」而起,阿丽亚娜对吉勒斯说因为你将我看透明,好似没穿衣服,这太疯狂了,从那时我就爱上了你。
女孩们经常因为「秘密」羁绊在一起。
如同脆弱的珍妮和疯的阿丽亚娜。
占据导致「战争」,国家让我们为了不正义而战,战士不顾一切,也不后悔。
起初爱与「性」就是纠缠在一起的。
不好的性体验,起因是好奇,成因是从没爱过人的男孩。
珍妮的占有欲强过马特奥,珍妮脆弱,马特奥还没准备好珍妮再见马特奥时她描述“胃里打结,喉咙干燥,没什么要说的”我想起再见你时也是一样,紧张,喉咙干燥,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在那个小屋子里抽了太多烟。
我记得一晚上我醒来无数次,抱着你说了很多,却仿佛什么都没说。
吉勒斯对阿丽亚娜说“死亡吓不到我,我想在相爱中成长”先爱上吉勒斯的阿丽亚娜却先背叛了,这是爱的什么?
这里我用生命代替命运,因为想到珍妮没有自杀成功,最终才得以跟马特奥复合,假如失去了生命,那还如何改变命运。
「爱情」「生命」「哲学」「秘密」「战争」都紧紧围绕着电影出现最多的那个词汇『 忠诚 』,对爱人、对自己、对时间、对朋友、对国家(或宗教)仿佛都要忠诚。
情人和妻子的区别即是法律上的合法性和道德上的约束性,情人这个词一直是贬义词的存在,是见不得光,人人喊打,一般是见不得光的。
当男主和阿丽亚娜同居时,两人的身份是介于妻子同情人之间的,即比妻子少,比情人多。
两人的相遇也是偶然状态下的,阿丽亚娜作为男主的学生,只是在一次课堂上意外看见男主,在她口中便是深深的爱上了男主。
这时候的爱算是真正的爱吗?
一个两人的身份价值观都不同,或许阿丽亚娜爱所谓的男主只是因为她心中的好奇,这在后面男主女儿的口中说出来过。
疯狂的人喜欢她,她也喜欢疯狂的人。
当心中的猎奇心理被满足释放后,平静下来她心中又是男主。
循环往复在疯狂和平静中不断摆动。
比于同男主女儿对失恋的行为言语,阿丽亚娜明显要比她成熟,当在聚会上一个男生的点火她说这种搭讪对她没用,结果便是出轨第一次,她瞒着男主说去妈妈家,却是出轨,她心中已经有自己可能会离开的想法。
在同男主女儿的朋友接触中又出轨,相爱是一个互相了解彼此互相宽松对方的过程,酒酿的足够长才甘醇,人生需要经历才能沉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美好的风景,都是不可缺少的人生经验,好坏都得体验,我理解阿丽亚娜的做法,但我不喜欢她这个人。
没有真正成为妻子,没有合法性,同居一日和同居一年有区别吗?
心中若是有其他想法,日日可以换情人!
尽管有影评写本片在构思上的对称性,数学美。
但无法让我接受:“爱到底是什么呢?
爱可能就是这样子的吧。
”式的陈词滥调。
林夕用97年《难念的经》曾经交出过答案:怪大地众生太美丽 。
这个世界美丽的人和事太多了,人容易把持不定。
而更美的是意象存在人的大脑里。
无论愿意贪饷一夜,还是忠诚地对待一个人。
爱就像一个太过模糊的概念在人的脑子里长出无尽的根系与枝蔓。
或许正如维特根斯坦讲:对于不可言说的东西,我们应该保持沉默。
在最近一段关系里,我可能错误地理解了对方眼神的意义。
我每一次都看着对方的眼睛,以为能看出她对我的感受是变好还是变差。
可能因为一个毫无意义的眼神而强烈的脑力活动,连自己的世界都发生了剧烈的抖动。
这种剧烈的拉锯之后,我开始只顾自己的逃离。
视为一辈子最可怕的耻辱。
退缩,害怕再一次面对这样的局面。
每一天的每一秒,都只有对于一个人的回忆,一个可怕的耻辱在追赶着自己。
而我明明看得见对方为我保留了这个秘密,保存我微薄的脸面。
我还像一个小孩一样,就是自己还是无法面对这件事。
不出恶言,不起歹心是我唯一能做的。
目前还是觉得爱情是恐怖的。
直到电影最后的十几分钟,我才恍惚明白主旨是什么。
关于“忠”,身体的忠,心灵的忠,哪种没有才更可怕?
我记得和某人讨论过这个问题,太难选。
如果没有精神上的喜欢,怎么可能会有肉体的接触?
对我来说很难。
但肉体上的接触就一定是喜欢吗?
欲望的作祟或许可以,但取决于是否愿意尝试。
但当一个男人说对你没欲望的时候,也许就是真的不喜欢吧。
喜欢,就是想做一只树袋熊粘在你身上,哪怕什么都不做。
这是我喜欢的表达方式。
现如今男人不忠和女人不忠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具体原因可能就是男人走肾不代表走心的几率要比女人更大吧。
回到电影上简单说说。
它用现代日益减少的黑白片表达更多的情绪,减弱色彩对观影者视觉上的夺取,我很喜欢,但并不那么习惯,所以途中开了几次小差。
其实这部电影我并没什么感觉,但不知道为什么竟然写了长影评。
最后用想到的一句话结尾吧——出轨是天性,忠诚是选择。
爱情大概就是一次次地踏入同一条河流。
影片开场就呈现出精巧的回环对应:起先是喧闹的教学楼走廊,Ariane远离人群匆忙下行,随后是卫生间交合的呻吟喘息,最终归于安静。
接着镜头切换,几乎同样的元素逆序重组,我们又听到起伏的女声,可这次却是歇斯底里的哭泣,随后是楼梯上行,行李箱撞击着地面, 原来是Jeanne与未婚夫Mario分手,到父亲家中借住。
两位女主角的线索因Jeanne的父亲Gilles而趋近,桌上化妆包出现时抵达交汇点。
第二天早上Ariane给Jeanne添薄荷茶的时候,第一次响起了背景乐。
起初Jeanne因创伤不断防御攻击,恶言出口后很快又转而自责道歉。
两人逐渐敞开心扉后,Ariane问Jeanne好点了吗,得到肯定答复后给了她一个善意的吻。
在聊天和交往的深入中,二者不仅因彼此的秘密而产生连结,在生活和感情中的角色也不断发生对调。
从容谅解予人宽慰的倾听者也会有歇斯底里的一面,也会对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失去掌控。
或许人们只有作为情感事件的旁观者时,才总能分外清醒。
在Jeanne与Mario的爱情中,Jeanne是更投入,也更被牵制的一方,过度珍惜表现为极强的占有欲。
分手后她有天深夜梦到Mario,打电话给他,接通后没作声,Mario猜出是她。
第二天Jeanne却向Ariane编造出相反的情景,还特意在街头打电话以使Ariane信以为真。
而这些自欺欺人只会让绝望变本加厉。
她痛苦至极,又希望这痛苦能被对方所知,使对方心软、愧疚、回心转意。
Mario说:“我觉得我还没有成熟到可以满足她的所有要求,而她又太脆弱了。
”但或许分离使他们重新思考对彼此的需要,或许相比独自面对寒冷,他们还是希望有人陪。
反观Ariane与Gilles的关系,所谓成熟对爱情有何裨益?
Gilles容许自己年轻时的不忠,又因害怕失去Ariane跟她讲明,无论谁有不忠,两人都不要分开。
Ariane隐约担心自己定会爱上其他人,产生了这样的不安后,却出于患得患失的焦虑迁怒于Gilles对吻的疏忽。
女儿对父亲说:“就是因为她疯癫,所以你爱她。
” Gilles称了解女友和她的自私,这样却也仍爱她,对于女方的不忠不仅不想知道,还想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如果你真的想和我长久幸福下去,我们就学着不要互相伤害。
”听其此言,Ariana竟以为自己在这个成熟男人的身边可拥有自由。
可当他真的看到女友与他人交欢的投入与享受,所有的坦然却都不再。
他觉得受辱,觉得被愚弄,尽管他深知自己从前也像她一样。
正是因为害怕自己像之前伤害别人一样被伤害,他才提前打好保护伞,可没想到只是无效药,连安慰的效用也非常短暂。
全片结束时惊觉,分合坎坷兜兜转转之间,Jeanne与Ariane这两条线索无论从心境还是情感关系上都几乎是反向并置,中心对称:
非常丑了!当然,以“从分到合”、“从合到分”来概括情节实在过于简化了作品的意趣,但无尽的回环从某种意义上讲恰好又是情感的写实。
人们在爱情中或许可以探讨理性经验,但即时性的情绪反应和它造成的后果却总是难以控制和扭转。
道理和是非说给人听,因在想象情境中合情合理而连自己也信以为真,果真到了需要自医时却还是无济于事。
当然讲道理时人也难免坦诚,就像父亲被女儿问到"忠诚"时的吞吐。
他给了忠诚十分模糊的界定,似乎表达着克制和包容的理解,但在自我优先的预设下,他的解释似乎已自证为谬。
不过又有什么正确和错误可谈,爱情正是无所谓定准的无限回环啊。
“是你平静明亮的眼神,唤起我黑暗的恐惧。
” 黑暗危险迷人,才引人一次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不断陷入那些狂喜和绝望中去。
因为人们贪恋性,贪恋美,以及一切拥有而无法占有的疼痛。
一部出产于2017年的法国新浪潮电影,黑白片、旁白叙事、脱序镜头、用平坦迟缓的镜头语言与好莱坞的强叙事和高节奏分庭抗礼。
导演菲利普·加瑞尔偷情三部曲之终篇,春风沉醉的夜晚里两段相向而舞的吉特巴;两段结构精巧的对称爱情——你从山重水复走进我的柳暗花明,我则从我的鹏程万里跌入你的万劫不复……出轨是天性,忠诚是选择,天下爱情无非如此。
电影《芳芳》里,男主惧怕自己对芳芳的爱会随着时间而消逝而对她若即若离,直到影片结尾,他才找到解决的办法:在每个清晨,芳芳都会离他而去,而在每个夜晚,他都会重新爱上芳芳。
于是爱情常有常新,不必惧怕生活长久的琐碎会动摇忠贞的决心。
其实某种意义上,《一日情人》中的阿丽亚娜与《芳芳》的男主是同一种人。
他们都对一生忠于一人有着难以消解的怀疑,这种怀疑与其说是来自对爱情和人性的不信任,不如说,是来自对自己本性透彻的了解——因为他们坚信,自己最终将会成为这段感情的背叛者。
偷欢与偷情,爱情与肉体的不忠,是无数电影讨论过的主题,加瑞尔的偷情三部曲也是以此为出发点。
但不同的是,影片的黑白色调,以及透过旁白对情节所做的减法,让整部片子重心更多放在三个主要人物对待爱情的态度上。
而作为一部爱情小品,导演更多时候也只是将这些态度展现给观众,不做评判,使氛围十分舒适且真实——当然,这种真实并非指每个人都会经历爱上与女儿同岁的学生这种事,而是在爱情中的怀疑、摇摆的态度,常常能使观众感同身受。
影片的三个主要人物,父亲,女儿,与情人,对待爱情与欲望的态度看起来像是泾渭分明。
女儿让娜因为未婚夫的背弃痛不欲生,在爱情中迷失自我,自称是“上了爱情的当”,却仍然深爱未婚夫,也仍然对忠贞的爱情抱有幻想。
她几乎不会为了满足肉体的欲望去与不爱的人做爱,对唯一一次的酒后乱性,感受只是“不算糟糕,但不是特别好”。
她渴望安定舒适的感情状态,也渴望在爱情中全身心地投入,而投入的程度自然与抽离时的痛苦成正比。
让娜分手后的种种表现,可以说是不少人失恋的真实写照。
你有没有在半夜梦醒时,突然有强烈的冲动想给前任打一个电话?
你有没有在分手后对前任是否已经开始新恋情念念不忘?
你有没有煎熬到想要跳窗自杀,觉得这是终结痛苦的唯一办法?
每个经历过失恋的人,大概都能在让娜崩溃大哭时找到自己曾经的影子。
而让娜的自愈过程,看起来像是充满希望,从影片开始的失魂落魄,到后半段至结尾逐渐恢复阳光,但又隐约透露着一丝循环往复的无奈——她最终还是回到未婚夫的身边。
影片没有交待主动言和的一方是让娜还是未婚夫,而这位自觉“不够成熟”的未婚夫还需要让娜付出多少的精力才能成长,我们也不得而知。
不过这在让娜看来并不是问题,太过投入的让娜在感情中十分脆弱,却也坚韧异常。
因为爱,她对可能产生的痛苦也甘之如饴,毕竟在她看来,从未陷入爱情才是悲哀的。
或许在让娜眼里,阿丽亚娜就是这种“从未陷入爱情”的人。
情人阿丽亚娜从影片伊始,就以极具吸引力的热情形象存在。
她可以主动追求自己的大学老师,可以与他在楼梯间做爱,可以为了钱给色情杂志拍照,也可以背叛爱人在不同男人的床第间周旋。
她看似是将爱情与欲望、灵魂与肉体划清界限,没有忠诚观念,一如在分离前对峙的那场戏中,她可以十分真挚地一边流泪一边宣称那是第一次,而且只是一时的欲望,不到第二天就会烟消云散。
但事实上,她深谙爱情中背叛与忠贞的门道。
她对让娜坦言男人绝对无法忍受女人的背叛,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告诉他们。
在这段感情开始,她就预见到自己的离开,爱人的那句即使背叛也不要分离,无非是给了她一个更加冠冕堂皇的理由鼓励自己放纵欲望。
而她也并不像表现出来的那般洒脱,她会在与别人做爱之后感到愧疚,会因为吉勒的离开而喊出“我会死的”这样的话。
只不过相比之下,这样的痛苦与折磨并非无法忍受,就像她在安慰让娜时所说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一切都会过去。
这是阿丽亚娜的处世哲学,痛苦终有消散的一天,她也无法做到长久地去爱,她选择了一日的忠贞,也许在她看来,会好过一生的背叛。
父亲吉勒,在影片中大多时候是作为一种映射和桥梁式的存在。
很难说他与阿丽亚娜的互相吸引,不是因为两人内心深处的共性——阿丽亚娜,就是年轻时的吉勒。
他太了解阿丽亚娜,正是因为他太了解曾经的自己。
所以他才会在这段感情开始,就给了阿丽亚娜一道免罪金牌——你可以背叛我,但不能让我知道。
这也是他试图给自己打造的保护罩。
他太清楚阿丽亚娜这样的人会带来怎样的伤害。
只不过这种保护罩只是自欺欺人的美好幻想。
曾经的浪子如今厌倦了在肉体与欲望间的你来我往,他渴望与一个相爱的女人一起变老。
但年轻的阿丽亚娜显然不会是他的最终选择。
他深知她的自私与欲望,只是一度试图去逃避残酷的真相——他爱上了阿丽亚娜,但阿丽亚娜终将离开他。
而当吉勒给自己打造的保护罩被阿丽亚娜亲手打碎时,他不得不面对这个事实,结束这段感情,也就变成了解决痛苦的唯一办法。
某种程度上,他与阿丽亚娜在这段感情中都是利己主义者,远没有无私到牺牲自我,一旦痛苦难以忍受,就会挥刀斩断。
这一点其实与让娜截然相反。
作为桥梁的吉勒,沟通的则是让娜与阿丽亚娜这两个同岁但性格截然不同的女性角色。
她们时常保有共同的秘密而对吉勒形成联盟,两人感情观的对比也正是在这样的联盟中显得更加鲜明和有趣。
到了影片结尾,一切似乎又回到平衡状态,只不过让娜从被抛弃的角色回归到未婚妻,而吉勒则孤身一人。
影片在结构与主题上都经过了精致安排,避免了落入俗套,将生活的真实缓缓展开,76分钟内作品的完成度非常高。
导演也并非意在告诉我们,偷欢或者偷情,肉体或灵魂的不忠究竟哪一个更难以忍受。
也许,偷一时的欢愉与彻底的背叛之间,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关键只在于,你面对爱情的态度,以及对忠诚的信仰程度。
阿丽亚娜,是一个对男人有着致命危险的女人,她欲望先行,不克制自己的欲望,更懂得感情游戏,又无比的理性,同时贪婪爱但也害怕失去爱。
在与吉勒分手时,她也痛苦和大喊“我会死的”这样的话,但是信仰一切都终究会过去的她,应该是不会长久痛苦的,就像是爱会消散一样,痛苦也有消散的一天。
吉勒,一开始便深知阿丽亚娜的危险,但又沉迷于她的美好之中,矛盾的他甚至对阿丽亚娜表示即便是出轨也会守护在一起,我相信这一刻他是真诚的,当时感性应当是占了主导的,但到了真正的伤害袭来,理性的他又复活了,即便是提前打好了保护伞也无法消解内心的苦痛,无法忍受伤害只好选择结束。
永恒从未停止,幸福自有界限。情欲和爱情,在我看来,还是不能相容的吧BTW,这个导演真的很会拍女生,那个小雀斑迷人死了,每一声喘息和啜泣,每一滴眼泪和洇湿的睫毛,都透露着性感和美丽。
剧情不算明显,人物镜头看着非常舒适、充满美感,对白里那句,"男人出轨是不会提前告诉你的",有趣……居然是奇遇字幕组的版本,好久不见的惊喜。
四星半。等这部字幕得等了有两个多月了吧...看完后仍意犹未尽,质感和节奏都特别好,寻到了些许当初第一次看侯麦四季故事的感觉,甚至在某些小细节方面做的更出色。另外,就说选年度十佳啥的别太急,说不定就在年尾赶上部惊喜。
7.0/10
垃圾
我上了爱情的当。我觉得我还没有成熟到可以满足她的所有要求,而她又太脆弱了。 男人如果要背叛你,不会提前告诉你的。恋爱状态让人感到安定,但孤独让人自由。
“新浪潮”余味略馊,不如把旁白拿掉。精美、深入浅出,极好的爱情解析。对女儿的角色刻画偏弱,女二引力太强,她本身就是两性中无法拒绝之欲望的化身。当她消失,爱似乎也走了,只剩下乏味的温馨。即便腐旧,还是出彩的。三星半。
菲利普加瑞尔实在是太会挑演员、太会指导演员了。他镜头下的姑娘,不仅用清澈的眼睛、曼妙的身段在演出,连每一根睫毛、每一个雀斑、每一束头发丝,都透露着欲望、踟蹰和脆弱。他女儿也是,在他的电影里是最美的。做一天的情人,只要用整个生命去爱,大概连它是否短暂都不会再去在意了。
◎35分钟弃。
加瑞尔的片子看着真舒服啊,小情小调也别有一番味道。孤独可以让我们做自己想做的事,行动啊,思考啊,但是在恋爱中就完全停止了思考,感觉舒服就可以了。
观影的感受是舒服,但这样的小格局电影尤其类似侯麦男女情爱故事的电影没法太过于喜爱。普通的生活细节参照出爱情的困惑,背叛、出轨、不信任这些爱情的负面在加瑞尔的电影里显得很随意,更让我相信爱不是一腔热忱而是一种技能。黑白的街景弥漫着法国电影轻松浪漫的气息,只是侯麦珠玉在先而后更为苛刻
好看,覺得編劇對邊緣型人格很了解。兩個女主角都有那樣的影子
洪常秀完全不相信语言的意义,所以对话只有癫狂,重复,装聋作哑。加瑞尔更为传统,或者说乐观,因此人物能说出他们不可抵达的美。
到底想讲啥子
真的,还不如拍成定格动画呢!完全想不通这种视听方案对文本的作用,一点外力都没有。
很多场景其实还是很私人,比如餐桌讨论阿战那场戏。看似简单的运镜和黑白摄影背后潜藏着对影像惊人的直觉,包括演员调教和配乐的使用体现的都是绝佳的掌控力。Garrel是如此温和地讲述着那些爱情里的小心思,男女之间的角力,不被满足的欲望,身体包裹下的脆弱,虚无的真实、自由与忠诚。真好。
加瑞尔果然爱情小品的高手,旁观的都是专家,可深陷其中谁也不自知看不清楚的感觉真是好难描述,但他很轻松的在黑白影像和欢快配乐里就让几位在情感中转换了视角循环起来。原来是导演女儿,还演了cmbyn里小男主的垫背女友。还是喜欢更漂亮的情人,结合教授老爸和之前几部作品看是一盘大棋。金马54。
76min+黑白的观感很好呀;最简单的爱情还是Open Relationship……
男主爸爸居然因为女朋友和人睡一觉就分手了,一开始还有什么忠诚,背叛的对话,吓死了,法国人现在拍这个 = =还有喔,海报有些像伯格曼的处女泉
【够文艺】女孩子明白女孩子,总是站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