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女子图鉴》4月10日出了六集,我就一口气看了六集。
前两集还有点趣味性,后四集真的味同嚼蜡。
能把剧情拍得这么不吸引人,导演也是很不容易了。
这部剧主要就是讲2008年,四川人陈可依(戚薇 饰)来到北京做北漂的故事。
第一集开头就说她的闺蜜王佳佳高中还没毕业就去当了北漂,陈可依本来觉得她应该不会有什么正经工作,结果她看起来还过得不错。
当陈可依看到,连高中都没有毕业的王佳佳赤手空拳地在北京,还能过得很好,去北京的念头在她心中就越来越强烈了。
本以为王佳佳的故事很励志,结果她只是表面上很风光,实际上是在北京工作多年仍然住在信号都没有的地下室,陈可依初来乍到不得不和她睡一张床。
更为重要的是,王佳佳取得现有的成绩并非靠实力打拼,一天到晚想着怎么利用他人。
比如她和吴总明明很久没见面了,却叫他陪自己逛街。
这只是他们第二次见面,王佳佳就叫对方给她买1199块的裙子,吃了2000多块的日料,还送王佳佳、陈可依每人一瓶迪奥香水。
(故事背景是2008年,下同)事后王佳佳还理直气壮:咱们俩逼他了吗?
是他主动买给我们的啊,怎么了?
有什么呀?
一条裙子而已,还有不就是一瓶香水,还有一顿日料嘛,算什么呀?
人家不图咱们什么,不就大家在一起开心开心吗?
随后,她还要走肾。
头一回看到把“卖肉”说得这么清新脱俗。
我丝毫不因为王佳佳住地下室而鄙视她,我鄙视她的是明明生活艰辛,还不踏踏实实打拼,而是各种投机取巧。
王佳佳类似《欢乐颂》的樊胜美,是不折不扣的“捞女”。
她没有学历,没有真本事,却凭借肉体和外貌混得风生水起,这样的剧情总让人觉得编剧是在鼓励大家去做捞女。
樊胜美至少后来还渐渐明白,找个金龟婿一劳永逸是不切实际的,只有自立自强才能改变人生的轨迹。
而王佳佳却成为了陈可依的“人生导师”的存在,教她如何靠他人上位。
她自己都三观不正,还有什么资格教别人?
比如她带陈可依去工体蹦迪,带她认识时尚杂志社的桔子、国企的HR笨笨。
出租车上,王佳佳开始对陈可依传授人生经验:工体,遍地都是金子,就看你能不能看得到,能不能捞得着了。
“捞”字真是用得太巧妙了,不是找金子,不是挖金子,而是捞金子,不愧是捞女。
王佳佳还说:有些女人因为一张床,就可以奋斗出一套房。
这种台词,难道不是在侮辱女性吗?
王佳佳还将之奉为人生宝典。
写出这种台词,看得让人想骂脏话。
在王佳佳的“教育”下,陈可依果然忘记了初心,逐渐成为王佳佳那样的人。
她曾经说过:那双可以去参加舞会的水晶鞋,既然全程的女孩都在抢穿,那我不如自己挣钱买一双,或许能到达得更快。
然而,她鄙视前者,最终却还是做了前者。
她最初在公司当前台,各种脏活累活都要干,除了接电话还要收发快递、拿外卖;于是,她就通过吴总认识了刘总,让刘总给她介绍了一个好工作。
她明明没有生病,却装病不去公司。
她还找到身为HR的笨笨,由于笨笨有各种胳膊输液的照片,陈可依就选了一张最像她胳膊的就顺利请了假。
陈可依准备跳槽的时候,笨笨还告诉她:如果面试官问你上家公司的工资,你就可以造假。
你上个月工资3000,你就报5300,如果他们要求你加班,你就要求7000。
跨行业跳槽,没有人知道你以前是干什么的。
北京,就是一个标准不一的地方。
于是,陈可依就顺利得到了这份月薪7000的工作。
陈可依各种通过走关系、装病请假、谎报工资等等方式不劳而获。
而关于她如何刻苦努力工作、坚持不懈打拼的镜头,根本就没有。
偶尔走关系、造假、作弊也无可厚非,但完全钻空子,没有真本事,就太恶心了。
编剧编出这样的剧情,三观真是扭曲成了麻花。
再比如陈可依仅仅是因为脸色不好,就谎称是“高烧不退,特别难受”,私自推迟了和客户于总洽谈业务的时间。
你这是谈业务还是在谈恋爱啊?
就算是谈恋爱也不能因为脸色不好就毁约吧?
结果于总没有等她,而是选择和上海公司合作了。
为了挽回于总,陈可依竟然联系快递公司,让他们明天再送上海公司寄给于总的合同,从而为自己和于总谈业务争取一点时间。
她把自己的所作所为告诉了于总,还好意思问:我聪不聪明?
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于总的内心戏:你别是个傻子吧。
面对这种不正当竞争手段,于总竟然丝毫不生气,还临时变卦推掉了上海公司的合作,选择了和陈可依合作,甚至还送她一个Gucci的包包。
这种不讲诚信、损人利己的事情都干得出来,你还敢和她合作?
结果就是上海公司都准备庆功宴了,却又空欢喜一场。
于总有什么理由为了陈可依这么做,以后还有人敢和他谈生意吗?
这种剧情,也太意淫了吧。
除此之外,陈可依还是一个非常爱慕虚荣的事,自从来到北京就一直想要LV包,她不惜办信用卡来买LV包,丝毫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
她一天到晚盯着别人的包看,就因为男朋友张超没有给她买LV包,就和对方分手了。
更为讽刺的是,张超其实托人代购了LV包,只不过还没带回来,陈可依就和他分手了。
陈可依想吃金钱豹自助餐,张超就带她去;陈可依想要LV包,张超就给她买。
当他们性格不合,陈可依不说出自己的想法,不和张超沟通,不想办法化解隔阂,甚至连“分手”都不说就直接走人,导致张超最后都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我真想替张超谢谢你,谢谢你放过他。
整部电视剧,不讲陈可依、王佳佳如何通过努力奋斗获得更好的生活,全都是她们各种爱慕虚荣、投机取巧、弄虚作假、利用他人、沽名钓誉、损人利己。
这是一个女人和许多男人的故事,是职场外皮包裹下的玛丽苏,每个见到她的男人都喜欢陈可依,要么想睡她,要么想帮她。
陈可依没有真本事,但一切都太顺利,顺利通过刘总找到工作,顺利通过顾总跳槽,顺利骗取7000块的高薪,顺利让于总为了她放弃其它公司的合作……这不是《北京女子图鉴》,这是《北京女子意淫》。
女性观众看看就行了,千万不要当真,千万不要模仿,小心被坑得泪流满面。
陈可依的经历如此顺利,“北漂”的设定毫无意义,你把剧名的“北京”换成其它地方也不会对剧情有任何影响。
因为电视剧满满都是玛丽苏和意淫,是对北漂的侮辱。
这样的故事不会发生在北京,不会发生在任何地方,只是编剧凭空臆想的。
其实我和陈可依、王佳佳的经历类似,我恰好也是四川人,在成都上大学,2016年去北漂,但是生活太艰辛,我承受不了压力呆了3个月就回家了。
所以我由衷敬佩那些明明十分辛苦还坚持奋斗的北漂。
而《北京女子图鉴》把北漂塑造得那么轻易成功,而且是靠的实力之外的因素,这不是对北漂的侮辱玛?
像《摔跤吧!
爸爸》《神秘巨星》这样的电影,都是女性通过奋斗、努力、拼搏改变命运,将她们应有的权利重新拿回来。
而《北京女子图鉴》虽然以女性为视角,但从头到尾还是贯彻着男权主义,非常不尊重女性。
比如饭局上,你是学舞蹈的,别人叫你表演你就得表演;(想到了某导演)
比如不陪老板睡觉就会被穿小鞋,陪老板睡觉就可以升职;比如大老板全都是男性,唯一的女性老板顾总也是靠两任前夫取得成功。
换言之,这部电视剧里没有成功女性,唯一的成功女性也是依靠了男人。
比如顾总教导陈可依:不仅要好好工作,还要好好结婚。
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
比如王佳佳教导陈可依:有些女人因为一张床,就可以奋斗出一套房。
比如第六集开头的卢家凯教导陈可依:“对于女人来说,什么最重要?
嫁得好。
嫁得好,男人就直接送你房子啊。
”原来学历、能力、才华、知识等等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嫁得好。
甚至电视的广告词都是:“男人的变心,是女人的变形。
”女人保养,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男人。
整部剧都在传达这样的思想:女性靠自己是不行的,必须要靠男人。
这样的剧,你敢看?
《北京女子图鉴》不是女权主义,而是女利主义,里面的女性要么是拜金女(陈可依),要么是捞女(王佳佳),要么欺骗顾客(桔子),要么欺骗公司(笨笨),要么出卖肉体(姚梅),要么是坑下属(柳静),要么是通过离婚的赔偿金发家致富(顾总),没有一个正面形象,没有一个是凭实力成功的。
导演,你是不是对女性有什么误解?
最后我想说: 日本拍了《东京爱情故事》,国内跟着拍个《北京爱情故事》。
日本拍了《东京女子图鉴》,国内跟着拍个《北京女子图鉴》。
下一部是不是要拍《北京热》了?
当北漂开始有性别之分,人们额外关注北漂女生,那说明女生们还需要再奋斗很久,才可以让女人奋斗不成为社会关注点。
对于每一个有理想的女生来说,奋斗是我们一生要做的事,和在北京没有关系,和我们的性别没有关系,只和我们想追求的生活有关系。
为什么要来北京?
大概是因为它可以让我们离理想更近。
女生,一个学历一般的外地女学生,来北京没有任何的优势。
排在她前边的有研究生、博士、海龟、北京本地人、有钱人,假如长得不够美,美女也能插她的队。
但那又怎样呢?
我是女生又如何呢?
不自量力来到北京奋斗又如何呢?
男生能来为什么我不能来?
为什么男人可以有欲望,我们却要为有欲望背上枷锁?
人们总认为女子本弱,实际上,女生在职场上的耐受力和爆发力很多时刻却都异常惊人。
女人和男人一样,都有不确定性,我们不是天生就弱,当然也不是天生就强。
所以,千万不要总是拿着放大镜去看职场上的女人。
特别是有些男生,因为女生弱,便会物化职场上的女性,想要去操纵。
因为女生混的好,便又会极谄媚地表达爱慕之情,随时能拜倒。
其实,不妨站在平等的位置上看,我们都是一群为了生活、为了理想、为了未来努力奋斗的人,无论男女,都是一条船上的战友。
无需欺凌弱者、崇拜强者,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以祝福之心,祝所有人,男人和女人,都能梦想成真。
而北京女子图鉴还是很优秀,从戚薇的表演中,真的能看到当年的自己。
这部演给女生们看的电视剧,还是有一定的生活意义。
我们在生活里的困惑、迷茫、不安,剧中都为我们一一呈现。
只是剧中戚薇的进阶之路和我这届普通北漂还是有所差距。
当来北京时,我们只期盼一份好工作。
而她却是冲着都市繁华而来。
当我们一年年靠自己缓慢成长时,她却碰到了一个又一个贵人,北漂之路犹如开挂。
北京所到之处都乱花渐欲迷人眼,但我们见到的却是更现实的北京生活:繁忙的交通、拥堵的地铁、小吃摊上的煎饼果子和深夜路边的麻辣烫。
这也不能怪编剧,假如演绎一个北漂数十年来日复一日地奋斗,并最后放弃回家又有什么意思呢?
虽然这样的人一抓一大把,比剧中的陈可更好找。
但人生需要刺激、电视剧需要剧情。
剧中也很好地体现了戚薇从青涩走到成熟的过程,这些点抓地真的很好。
因为这些点,真实滴发生在了每一个北漂的身上。
时间也许不会改变北漂的阶级属性,但一定会改变北漂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阅历。
哪怕最后归来,北漂依然也会是个有故事的北漂。
在感情中,剧中的陈可不断地有爱情,却又都逃脱不了工作场景。
这和北漂们的生活很一致,当你一天有12个小时泡在职场里,那你只能从职场里遇见爱情。
假如没有遇见,那只能成为北漂剩女,很遗憾,在现实生活,北漂剩女的概率很大,因为办公室恋情和建立在职场中的恋情,能走到最后的,还真的要看缘分。
来北京这么多年,我还没有见过哪个办公室恋情最后修成正果,反倒那些携手来京奋斗的人却始终坚守在一起。
北京物欲横流又充满无限可能,一对恋人决定在一起后,还要面临买车买房的现实问题,还要拒绝外部更好更优的选择,这时坚守愈显珍贵。
假如碰到愿为你守候的,还是请好好珍惜吧。
电视剧目前还没有更完,但看过东京女子图鉴的大概也会知道套路。
一个成熟、独立的女性,为了想要的生活而活,哪怕千辛万苦,我们的内心依然会备尝甘甜。
但有的人真的看不起这样的女生,女生还是要结婚的啊,要回归家庭的。
当别人的宝宝调皮可爱时,我们却还是孤身一人,这虽然也是一种遗憾,但并不能让我们彻底放弃我们曾经选择的道路。
女人独立也是过,成家相夫教子也是过,为什么不能选择另外一种方法呢?
还是那句话,奋斗不分性别,我们女生也可以选择人各有志。
小心情:当发现这部电视剧时,我这条北漂正在想要回头。
在北京是疲惫的,虽然工作给人以激情,但时间也依旧需要我们不断选择。
4年前,我很年轻,可以在北京一头扎进去,不用担心婚嫁问题,穷也不是问题。
4年后,身上背着贷款,每天都在想着账单,开始想要有个心爱的人陪伴。
北京带给了我成长,同样也带给了我烦恼。
当说到理想,当初的自信变成了理性,因为未来的羁绊越来越多。
找到理想和生活的中间平衡点,也是一种幸福。
只是无论怎样选择,远方的目标不会改变。
不放弃自己,我们终究会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北京女子图鉴》,看得我抑郁了。
本来想看看一个08年到北京北漂的姑娘一个人的奋斗故事,开始讲找工作难,寄住朋友家,身上没钱买不起红薯倒也真实。
后来怎么所有换工作都是靠男人,职场上除了勾心斗角就是上级把下级当猴训斥,凡男人都是要沾女人便宜的,没有什么工作需要技术和脑子,25岁就成了老女人,被同事背后议论。
生活中最大的梦想是买包包,天天流连在名牌包包店门口,里面的人说话都显示出极低的智商和教养,这是个什么社会啊?
比我们90年代毕业的还要低级不堪。
如果属实,现在的年轻人真是生活在暗无天日的环境里。
看到第7,8集我开始严重的胃不舒服,恶心想吐,赶紧停了。
看完第六集,出乎意料地不错。
人物性格并没有落入大女主、玛丽苏的俗套;职场描写偏向人物关系描述,避开了画虎不成的尴尬,反而更有意思。
戚薇不化大浓妆,本色讲四川话并不让人出戏。
刘畅也是我一直偏爱的颜,很适合出演务实小奶狗的角色。
美中不足是为了突出“北京”是梦想城市,把成都实在刻画得太low了跟个县城似的… 女主作为“成都信息技术学院”一个三本毕业生,在北京纯靠人脉顺风顺水一路晋升也是太不现实了一点。
四星观望。
双手合十,不要烂尾…
坦白讲,我很久不看国产剧,也特别怕翻拍剧,毕竟国产版《深夜食堂》光看演员表都无法继续下去的必要了,我大天朝这么大的人口体积,难道大家都没有创意,连记录生活都要借鉴大家都恨不得用口水灭了的霓虹国吗?
《北京女子图鉴》光听名字,我差点就放弃了,可能跟某篇影评调侃的那样,继《北京爱情故事》借鉴《东京爱情故事》,《北京女子图鉴》复制《东京女子图鉴》之后,下一部难道是众望所归的《北京热》?
不过,在百无聊赖中,还是点开看了几眼,结果一口气,看了十集。
习惯性怼人的我,也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及格的翻拍剧,虽然有《东京女子图鉴》珠玉在前,但是《北京女子图鉴》不失为一部好剧。
目前的影评都各种批判《北京女子图鉴》三观不正,甚至有人调侃说可以改名为《陈可的北京爱情故事》,哪怕片方的宣传语调,女主戚薇也是说,这是一部我跟11个男人的故事。
优酷弹幕里,评论也很精彩,吐槽陈可“公交车”,失恋后迅速翻篇,到底谈了多少男人,最后是不是要找个老实人接盘的言论比比皆是。
是,从女主的奋斗历程来看,《东京女子图鉴》里的女主绫基本都是靠自己,一步一步稳稳地实现职场进阶,而《北京女子图鉴》里的女主陈可,第一份工作“前台小姐”是想非礼她的老同学给介绍的,第二份工作是饭局上的“已婚老男人”给推荐的,第三份工作是路上偶遇的女总裁主动示好得来了面试机会,第一次职位升迁是睡了金主爸爸才能弯道超车,是,陈可的职场进阶,可以说是主动或者被动的靠各种男人上位,哪怕是充当人生导师的顾总,也表示,我能够买四套房子,随便背爱马仕,是因为离了两次婚,这样的三观一点不女权,一点不主流,但是,谁能站出来说,身没有这样的姑娘呢?
我们的主流价值观里,那些人生赢家,有多少是这样弯路超车的捞女,那些光鲜亮丽的网红,那些靠亲爸或者干爹逆袭人生的美女,那些通过嫁得好实现阶层上升的姑娘,有哪位大侠站出来否定过她们的成功,大家几乎都是跪舔的姿态,我们的周遭本来就是这样一个不择手段都要赢的氛围,如果拍成《东京女子图鉴》里,杂志主编说,情怀满满地说,我们这代人奋斗了一声,才换的男女同工同酬的待遇,不是你用来钓金龟婿的敲门砖。
绫纯怕凭个人努力的东京梦,是很难有共鸣的。
也许就如弹幕里的讲的,什么工作,什么职业选择,什么选男友的眼光都是其次的,决定你是否能够吊打同龄人,就是2008年的时候,你有没有买房,所以,身为房产中介的男闺蜜的呼声才会这么高, 这才是陈可身边,最大的潜力股。
《北京女子图鉴》是三观不正,有点点物化女性的,但是,并未脱离目前颜值至上,功利现实的社会舆论氛围。
而且里面的细节太戳心了:毕业分手的无力感,多少花心腹黑的人也许都有个大学里的他(她)。
很多姑娘,在职场菜鸟阶段,也十分有可能喜欢上自己的顶头上司,《欢乐颂》里的渣男白主管是少见的,像《北京女子图鉴》里张超,既稳重靠谱,又深情体贴,也有着吃自助餐吃到扶墙走的抠门,可能都是很多人的青春经历。
20几岁的姑娘,拥有最美好的肉体和颜值,选择权很多,而这个年纪的阅历,根本分不清是陷阱还是机会。
而剧中,年轻姑娘对“老女人”的得意,猥琐的中年上司,工体酒吧的灯红酒绿,短暂的富贵男友,以才华撩妹的文艺男,这一切不管是在北京,还是上海,甚至全国所有的二三线城市都不稀有。
这一切或许就是我们搞笑化、放大化或者早早妥协认命放弃掉的青春。
《北京女子图鉴》里陈可第一年到北京,2008年。
那一年,我也去了北京,在不知名的小公司里短暂工作,把行李箱藏在家里的地下室,跟父母讲,不像在县城里做一份一眼到老的所谓稳定工作,我记得那是我家吃的最沉重的一顿晚饭。
十年之后,我留在老家的老同学,基本都二胎了,房子也至少两套吧,他们觉得人生就是一条稳定的上升曲线,只要努力,会越来越好。
2018年,我35岁,遭遇职业瓶颈,收入一个人可以吊打老家同学一个家庭的收入,但是,我基本不会去同学聚会,因为活得太low,也不会要二胎,因为一个孩子感觉都没有给他很好的照顾,偶尔会失眠,因为我没有四套房,不用说爱马仕了,我连LV都没有一只。
好处是,大学毕业以后从未靠过男人,到时见过不是靠男人(老爸/岳父)的聪明异性。
这样没有富二代,没有工体疯狂青春,没有华丽逆袭,走上食物链顶端的、一辈子都是平凡且艰难的《中年女子图鉴》,你愿意看吗?
还是珍惜《北京女子图鉴》吧,起码戚薇的职业装穿得还是很精神的。
这是一个充满风口的魔幻时代,所以我们拍不出《当幸福来敲门》来歌颂我们的梦想,也没必要过分苛责我们的《北京女子图鉴》,细节已经够写实了。
说《北京女子图鉴》是我这些年看过最犀利、最现实的一部国产剧也不为过。
如果说东京女子图鉴里女主角的遭遇还有一点梦幻色彩,《北京女子图鉴》简直现实到让人要性冷淡了。
看这部剧丝毫不会让人有想谈个美好恋爱的渴望(也有可能因为我现在不单身),因为它用夸张而又讽刺的手法把北漂女有可能在这个城市里遇到的男人(包括男权社会的潜规则)全部剖析了一遍。
不可否认女主角确实是有主角光环的,尤其是在头几集,甚至让一部分观众觉得这部剧太三观不正。
但是看到女主角牺牲了一个LV换来一个香奈儿的时候,我恰觉得好戏在后头——毕竟我看电视剧是想看自己不曾经历过的事情,而不是要求它符合自己的想象。
北京很大,我们不知道的事情还很多。
当你还在挤地铁的时候,你同学可能早就买车了。
当普通北漂还在合租甚至租床位的时候,有一些高能北漂已经通过婚姻或者别的途径住进了大房子。
不少北漂工作了三五年也没有怎么加薪升职,但不排除另一些北漂刚毕业没几年就自主创业,到三十岁就有几百万资产了。
北京的魅力就在于这种“一切皆有可能”的氛围,不仅在于努力,更在于选择。
有的评论只看女主角初期遇到几个贵人相助,选择性忽略她自己的努力,认为只有孤独无依才算北漂生活,这未免有点naive。
凡是有点社会阅历的人都知道,应聘同一个岗位,在符合基本招聘要求的情况下,有人介绍的命中率就是高,这点古今中外都是一样的,说得到男人的帮助就算靠男人未免有失公允。
按一部分人“陈可都是靠男人上位”的逻辑,她也投奔了顾总,那这算不算靠女人上位?
前几集里女同学王佳佳才是帮她最多的人,陈可有了几个能帮上忙的男性朋友怎么就成了靠男人上位?
对于她找了于洋之后之后的膨胀,顾总和客户也及时给了她当头棒喝。
女主角不切实际的虚荣心不少人年轻时多多少少都会有过,尤其是刚从小地方来大都市的人。
这也使她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立体。
很多女人喜欢包和帅哥,正如很多男人喜欢车和美女,何以只因为性别就要被批判?
说女主角经历很假的观众,大都忽略了几个事实:第一:她长得很好看,是做销售的,所以能接触的人比普通女孩更多;第二:她有野心,并且愿意为之付出;第三;她很聪明,知道跟谁混,失败了也不会期期艾艾,而是随时调整策略。
一直以来我都特别喜欢看有欲望的女人,因为这种女人最有故事。
当一个女人的欲望突破了社会、阶级和性别角色加诸在她身上的种种规则,就有了一出又一出的好戏。
文艺作品的真实不在于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在你周围发生(每个人的生活阅历都是有限的),而在于它如何在有限的篇幅里活灵活现地塑造一个人物形象。
从这点上看,《北京女子图鉴》里的几个男人比女主角更让人觉得似曾相识。
我来北京这是第十二年了,因为生活的环境相对单(土)纯(鳖),并没有见识过吴总这类人物,但是张超、于扬、黄越彬身上的一些特征真是让人想拍大腿喊一声“太特么真实了!
”而且他们还算是好的,还有不少女孩遇到的张超都不会带你去吃金钱豹更不会咬牙找人给你代购LV,遇到的于扬长得也不好看而且还有一堆备胎,遇到个黄越彬这样眼高手低的文艺青年还不怎么会做饭。
女主角的职场经历是否真实我无法评价,因为我的职场经历相对比较简单,对于勾心斗角也都是后知后觉。
电视剧里的角色肯定比平常人更戏剧化的,不然谁要看你每天三点一线上下班呢?
这部剧集中了一个新人可能遇到的贵人和潜规则,这大概也是它叫“图鉴”的用意。
有人说陈可的设定不真实,也有不少人在评论和弹幕里说自己就经历过类似的职场斗争。
实际上北漂的群体实在是太大了,没有哪个人可以随便代表北漂,生活在通州区还是三里屯看到的北京也会有很大差别。
但陈可对于男人的失望以及对于“有欲望的女人不被男人喜欢吗”这样的怀疑,我想应该很多在大城市奋斗的女人都多少体会过。
我们刚来北京的时候,都想事业爱情双丰收,想找一个比自己更厉害,能带领自己见到更广阔天地的男朋友。
慢慢一部分人发现自己没钱没权没背景,很难身居高位,又不愿意破釜沉舟,于是工作上差不多得了,婚姻上找到一个张超那么靠谱的就烧高香了。
这样的人通常都不喜欢女主角。
还有一部分人明知自己出身一般依然拼命努力,见了市面又想要名分,要不到名分回头资助一个艺术家,艺术家还找了个更有钱的。
等到她想结婚,周围适合结婚的男人都开始找比她小七八岁的了。
所以这个剧真是太辛辣了,基本上把里面的男男女女都讽刺了一遍,然而它又那么真实,那就是男权社会赤裸裸的现实。
电视剧还没播完,我在豆瓣阅读看了剧本改编的小说版,最后女主角也没有跟男闺蜜在一起,因为男闺蜜的直男癌思想其实跟张超差不多。
好在女主角和东京女子图鉴的女主角一样,一直工作很努力,这样的人通常运气不会太差。
应该说北京真的很适合她。
这样的女人如果连北京都不能给她幸福,那么家乡就更给不了了——所以顾总离了两次婚,第三任丈夫是个老外。
对于陈可这样的女人而言,十一个男人真的不多,不经历十一个男人,要如何让一个有欲望而不愿意轻易对生活妥协的女人看清现实呢?
而这部剧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没有避讳这些现实,就像《东京女子图鉴》一样,它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出身平凡的女子,只有放弃了社会强加给“好女人”的规则,你才能看尽这个大都市的繁华,做一个真正无畏的现代女性。
它和《东京女子图鉴》一样,没有褒贬,没有说教,把一个有欲望的女人演得活灵活现,有失落,有反思,有现实啪啪啪的打脸,也有女主人公不愿意认命的执着。
她们勇敢,她们天真,她们一辈子都在追求更好的生活。
她们是大多数男人hold不住,也是大多数女人没有勇气成为所以要拼命唾弃的那种人。
她们热衷于超越自身的局限,最后终于得到了同一个起点的很多人都得不到的东西,所以注定有很多观众是不会喜欢她们的。
这部剧中的女主角绝非完人,并不是那种毫无污点的女性励志榜样,也曾受限于绝大多数女人都会经历的同辈压力。
但它的存在本身,这种多元化价值观的呈现,就是国产影视剧的进步。
相关阅读:完结感想《有欲望的女人为什么不受待见》
看了微信推介来刷了北京版,看了一些影评又去刷了东京版,本来想等北京版全更完再来聊聊,但真心有点等不了。
很多人说北京版三观不正,不尊重女性,靠男人上位blablabla,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就是国内版跟东京版差了十万八千里,后者又励志又奋斗,简直好到飞起。
我想逐一说说。
两版的女主都不想在自己的小家乡默默堵过一眼一辈子看到头的生活,所以选择了大城市,北京版去老乡那里借宿被揩油,东京版自己租房。
很多人说北京版女主出来就靠男人,先靠流氓老乡找工作,然后考酒桌老总换工作,这里直接开始价值观不正。
我想问问在座的各位玻璃心,您出来生活过么?
到大城市无依无靠的生活过么?
这个剧本真的不能说是瞎编!
女主经历的种种都是真实存在的!
一个从未进入社会的女孩儿到北京找老同学借宿很违和吗?
我觉得不太能接受的是男女住一起可能不太方便但女主是想等男朋友来,意味着是短期借宿,只是后来分手了。
后来女主被耍流氓了,但女主还是惦着脸回来问还可以给她工作么,有的人会说竟然这样了还要靠男人!
我的天,当你几十份简历面试经过没有找到工作,半夜拿着行李箱无处可去,分手,无依无靠,玉米只能买半个的时候,我的天那种窘迫,她想要那份工作有错吗!
能不能现实点!
难道她赌气了一走了之然后自己接着没有任何收入的情况下继续找工作就有骨气了吗?
就是三观正了吗?
那我想问问那些灰姑娘遇见霸道总裁,总裁谁也不爱就爱灰姑娘就要送鱼塘,三观正不正?
即使是前台这样一份工作都处处受欺负,活的心酸不心酸?
后来女主投奔了王佳佳,表面光鲜亮丽实际住在高级公寓隔壁都算不上的地下室,原本以为王佳佳在北京混的很好结果是——不过如此。
有人就说王佳佳拜金捞女,三观更不正。
各位大哥大姐,我想本剧的初衷并不是想跟各位姑娘说你应该像王佳佳一样如何如何,而应该是让大家看到这样的女孩儿是真实存在的,她的观点行为经历也是真实存在的!
拿青春多少换物质的女孩儿还少吗?
然后大家又说她不奋斗就会贴男人。
是的,她也许难以走的很高很远,尤其是随着青春的流逝她可能就停留在某个位置,但是姑娘啊各位看客啊,您可以从她身上看自己想要的啊!
您可以看到这个社会的种种百态,自己去学习成长啊!
女主参加了个饭局混了个工作,这可能太顺了,但您瞧不起这种饭局吗?
又是靠男人吗?
麻烦您看看报纸什么的吧!
忘了X导要XX跳舞了吗?
大家都忘了吗?
您可能看出来了这是不尊重女性,女主说什么了?
是的,她以为她交了个朋友,其实她只是陪了个酒。
她在王佳佳的带领下真正的开始接触社会了。
各位总之间的顺水人情让她得到了换工作的机会为什么要说不!
任何一个前台会拒绝外企的正经工作吗!
这是三观不正吗?
这不是社会现实吗?
在这个地方,女主不站队,然后迎来了第一段爱情。
后来女主被老板来了个半夜点烟,女主没有去,老板随后又换了对象,后者肉体换来了升职和鄙夷、唾骂甚至羞辱。
这不是就是对比么,难道把这一切隐去就是又红又专了吗?
女主自己没有努力吗?
她的文案她的想法她的学习,如果没有这些她的男友会说她不一样吗?
恋爱的初期是美好的。
但是女主在经历了上司男友回老家计划的剖析和过生日精打细算的窘迫中,选择了无言的分手。
一个已经满足的人和一个还有欲望的人怎么在一起?
这时候女主又招骂了,说她连分手都不说直接走了,她的独白并没有掩饰她的欲望,但是这种出于价值观和物欲不同而引起的分手现实中还少吗?
现实中有多少人说的出口我嫌你没钱,我想要包包而不是X宝包邮,我想要我们有情调一点而不是为了200多块钱的自助斤斤计较,我想要你支持我的工作而不是因为我比你赚的多你就有危机感!
可能是女人要的太多了吧。
女主后来又换了工作,工资谈判的时候女主好友出主意,大家又说女主的工资是骗来的。
我真的想说您真是有大大的正义感啊!
您可能就是那样甘心3500的月薪吧!
所以您就是那么鄙夷hr的招数!
我仿佛看到了水冰月啊!
这时的剧情像大家所说的女主太顺了,又遇到贵人女BOSS,器重她,又租房子又谈恋爱经验又提拔。
同时女主又遇到了下一个不婚且被小三男友,生活质量似乎提高了某几个档次,因为有大牌礼物收,有美食美酒品。
所以大家又跳出来说她——靠男人!!
插播一句怎么没人说她靠女BOSS呢?
因为是女的吗?
女靠女怎么就不说了?
女主把合同追回来耍手段耍心眼,大家鄙视她吗?
她自曝自己把快递拦截了,是不是半醉半醒是不是想博同情?
职场如战场,什么手段都没有怎么活?
这么个小手段就又被大家鄙视了?
她靠男人了吗?
她这个合同是睡来的吗?
她利用男人对女人的同情心和怜爱之情换了合同,但这算靠男人吗?
在他们俩的爱情里,这个女人其实是无依无靠的!
她也就是收了表、花、包也许还有其他的对那个男人来说微不足道的礼物!
她想买房想借钱她说不出口,她想做自己的工作但她以男友优先,她委曲求全无名无份,她想结婚结果她只是个小三!
她靠的这个男人好像换来的只是虚荣吧!
大家都说她不努力,我的天大家有在看剧吗?
加班,KTV的电脑,跑业务这不是她在努力么?
难道我看的是另一个版本吗?
同样东京版就那么励志吗?
里面有小三,有假面夫妻,有根据区域而选择结婚对象的,有姐弟恋,有出轨。
女主的奋斗镜头也并不多,但大家是怎么看出来她就好看的不得了呢?
女主有同样因为物质而选择分手的经历;有为了虚荣而分期付款的选择;有选择做小三而后又检举揭发的情绪;有婚姻失败的痛苦;有酒吧约会年下男的冲动!
同样,东京版也是形形色色的女人,有哪个是白莲花,有哪个让你三观振奋精神抖擞了麻烦来分享一下!
我怎么觉得主旨就是让大家来看东京生活的是什么样的女子呢?
选择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应该是我们在观世界观人生之后得到的价值追求吗?
编剧和导演给你看了,用不着傻傻分不清楚就黑起来吧。
个人观点,文明用语。
看剧之前还在好奇这部剧能拍成什么样,很遗憾看不下去了,而且剧情里很多内容也十分奇怪。
1.王佳佳去哪了?
这个在女主流落街头伸出援手的朋友,在女主没钱买新衣自己出面问男人要了件裙子的人(虽然手段不怎样,但对朋友没的说啊)怎么后面就不见了,女主只跟王佳佳推荐她认识的朋友约饭见面,这也太忘恩负义了吧。
每次看到她和那俩女的约却不见王佳佳,就觉得陈可是个势力的贱人。
2.其次张超这个人设也特别有问题。
东京女子图鉴里的直树是个温暖的男生,而绫却觉得自己不能局限于这种小幸福而主动和直树分手了,多年后十分感慨当年没有珍惜这个幸福。
而张超和直树根本不能比。
张超十分主观,还嫉妒陈可的事业心,十分的小气,这种男人就是追求温暖小幸福的女生也不能要的啊,这种本来就该分呀。
以后再看也觉得没啥遗憾的,而直树那种却让人有错过的遗憾和唏嘘。
很奇怪总觉得东京女子图鉴更能触动人心,即便我们之间还隔着风土人情不同,而北京这个越看越奇怪。
3.关于在天通苑买房的情节也十分奇怪,天通苑当年开盘多少钱一平?
百度一下就知道。
但是女主展示了一堆富二代男友送的奢侈品礼物,一边说付不起天通苑首付,卡地亚蓝气球,Dior限量包包,还有各种,随便转个二手也应该差不多了,别说陈可还住着老板的房子拿着以前不敢想的高薪还升职加薪什么的。
编剧到底有没有做过功课。
4.前几集陈可那失败的双眼皮和嗓音真的很让人出戏。
5.广告植入真的太硬了,实在受不了,都快成广告宣传片了,后面陈可不是专做广告植入工作了,那拜托这剧的广告植入能不能别那么硬,这点真的请跟韩剧和日剧多学学好么。
其他的不知还有什么了,实在看不下去了。
我最喜欢的是张超和女主恋爱那段,觉得很甜蜜,张超在黑板上分析他们未来时候我也觉得很接地气,但是最后女主分手莫名其妙,难道就因为没有买LV。
看完六集,我觉得女主啥也没干,换一份工作谈一次恋爱,签那份合同不是因为她自己的能力而是因为男主喜欢她。
其实本质还是玛丽苏,就因为她是女主,所以每个男的都要对她动心,天天盯着LV看觉得特别虚荣,而且张檬演的那个王佳佳跟樊胜美一样是个捞女,张檬的脸真是整的不能看了,太丑了。
女主的演技特别肤浅,不能说戚薇没有演技,但是这么多年没啥进步,对比下吴越演的顾总就知道啥叫演技,张超演的也不错,整容真的太可怕了。
那个姚梅和王佳佳的脸那叫一个僵。
没变成烂剧的一个重要的成功元素就是接地气的改编。
比如北漂的地下室,进了小区,刚准备上电梯,却被拉进地下室,那一段真是神来之笔,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不过如此了。
比如限购,想买的时候没资格了,也是呵呵。
还有港澳通行证的办理,前些年是要专门回老家办。
跳槽的时候各种小心机,简历的面试上的,这些是原作没有的。
而这些都是引起大城市职场人共鸣的地方。
看得下去吗?
看到十九集觉得还可以,一个月5000的女人,应该考虑创业,减肥,整容,换圈子,而不是考虑找有钱的男人。你当有钱的男人都瞎了吗?
把阴暗面扒给你看,女主每走一步,都怕她顶不住诱惑。做女强人就真的这么难吗?
很有刺痛感。
翻拍剧,其实不明白为什么要跟在人家后面翻拍。总的来说能看,就是女演员里整容脸略多。
编剧对北漂有什么误解???对励志有什么误解???对正能量有什么误解???女主集邮11个男人从而上位很励志很正能量吗???豆瓣为啥没有0星???
算是近年比较不错的国产电视剧了
人生五味杂陈,殊途同归。
感觉还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交织的一部剧,看了可以很感同身受地替她难过,也充斥着各种女孩们期待想要羡慕的爱情长线
演员最好还是不要整容,真的很影响观感。编剧,唉,也许大概努力过吧。。原版的自强变成了他们强。
这部剧越看越觉得像《我的前半生》外传,凌玲和陈俊生离婚了以后去互联网公司当高管然后向女主陈可传授女人的职场心得的故事……
相比东京版,北京女子图鉴更贴近中国。虽然把全部的故事情节放在一个人身上显得杂乱,但陈可的成长过程,人生选择,还是丰富的展现给观众了。现在的年龄看,多多少少能获得一些经验吧。戚薇的演技给满分。另外,顾映真,陈可这样的女性果然是我心底里最敬佩,最喜欢,也希望有机会能成为的女性。
戚薇演得挺好的。故事也挺有现实意义的。但是陈可和卢家凯合买了一套房。又用妈妈为户主买了一套房,为啥最后一集她说自己一无所有,是不是把房子卖了,做公司的注册资金去了?(关注点就是这么特别)
辣鸡电视剧 包着女强人的壳说着全是如何倚靠男人上位 呵呵
这可能是成都被黑得最惨的一次
看到戚薇吃玉米那实在受不了关了,矫揉造作 换个剧名好不好
支撑我追北京女子图鉴的唯一动力,是女主和她闺蜜的四川话聊天…强烈建议给她闺蜜多加点戏
三观让人叹为观止,这哪是讲奋斗的,纯粹是靠男人如何上位,而且女主角运气一路开挂,前几集戚薇的眼睛很出戏
比上海篇的好很多。
真正的醉生梦死都是无声无息,张牙舞爪的不过是欲望溏心纸老虎,被物化成一层皮。这也就是归乡为什么比北京拍得真实,阶级牢固无法撼动,当真正的成功逻辑被隐去,不允许被讨论时,重点就转向二元对立的爱与恨,被妖魔化的物欲环境,外加一路男性开挂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