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实在是一部烧脑的电影。
第一遍看的云里雾里。
明明是一个人走着走着变成了七个人,这个人在吃饭一会又变成了那个人,一会男一会女,还说着同样的话。。。
绕来绕去,完全不明就里。
再看第二遍第三遍,哦。。。
终于明白了,原来神探所以神是因为他能看到别人心中的不同的“鬼”,而那些不断变来变去的一会有一会没的人其实是神探看到的那些人心中的“鬼”(并不是真实世界的人)。
高志伟的身上有七个“鬼”,贪婪、享受、胆小、暴力。。。
其实就是他性格中的不同面。
而何家安在神探的眼中只是个小孩纸,胆小、懦弱。。。
可能看多了中国式的电影结尾要表现主人公的高尚,所以对这个结尾很失望,何警察误杀了好人竟然不主动承担责任而是要伪造现场企图嫁祸他人。。。
不过仔细想想这样才更真实,这才是真正的人的本性啊
看了神探三遍,又看了无数的评论。
然后想了一个晚上。
当在森林中,何家安问陈佳彬他看到自己是什么时,彬sir笑笑没有回答。
很多评论都在说是彬sir之所以要帮何家安,是因为他看不到何家安的鬼。
那个小孩鬼,说谎鬼是后来的环境中分裂出来的。
但这样有两个细节说不通,一个是当在森林中,何家安问陈佳彬他看到自己是什么时,彬sir笑笑没有回答,彬sir没有回答,不代表没有。
而后何家安要替彬sir体验被活埋时,彬sir说:“你不是我,做我很累得。。。
”,彬sir不是无缘无故说这些。
其实彬sir一开始就看到了那个只有13,14岁小孩鬼(懦弱,犹豫)这是何家安的弱点,并且那个小孩只是藏在何家安的后面。
所以彬sir第一次见何家安时没有马上答应帮助他,后来又180度的转变为帮助,我想可能是彬sir的同情心得缘故:“才13,4岁,还有的救!
”彬sir在商店看出一个小女孩要偷东西,马上帮她把坏鬼赶走,说:“才13,4岁。
还有的救!
”从中可以看出彬sir对于“还有的救的人”尽量给与帮助,使其不致于迷失本性。
这里也还不太明显,到最后高潮段时,何家安因为懦弱,恐惧丧失了对彬sir信任的信心。
当彬sir给何家安打电话时告诉他,:“你有没有看见一个13,4岁的孩子,高志伟会杀了他。
”当时彬sir并没有看见高志伟打何家安,也就是在我们看到那个小孩之前,彬sir已经看到了。
但是彬sir见到何家安时大吃一惊,不是因为他发现了小孩鬼,而是因为他发现他看不到何家安了,何家安的心当时已经完全被小孩占据了。
与彬sir最初见到的何家安已经不一样了(当时何家安还是主体,小孩只是藏在何家安的后面)。
就是这时彬sir还觉得何家安还有的救,所以就有后来还救何家安。
但是可惜彬sir没有想到何家安到最后还不相信他,并且多了一个女鬼,彬sir在绝望中死去。
他没能救成何家安,同样也没救了自己·!
《神探》的结局是一个没有出口的迷宫文/四月物语好吧,天涯147万的回复已经提不起我的兴趣,我现在满脑子都是刘青云和杜琪峰的《神探》。
下面我也试着分析一下这部电影的结尾,希望能验证我以为的“没有出口的迷宫”这一猜测。
未换枪时的简要人物关系:刘青云(安志杰的枪,以A代替,其余几把枪都以字母代替以便区分)、安志杰(他女友gigi的枪B)、林家栋(他搭档的枪C)、印度人(林家栋的枪D)。
开始:第1次换枪:安志杰把B放进兜里,拿起A,把D放到刘青云的手里,把C放到印度人手里。
此时的结果是什么呢,让我们回顾一下这几把枪依次开火的顺序:C杀了印度人,B伤了刘青云,C伤了安志杰,A杀了林家栋,C杀了刘青云(刘青云虽身受重伤,但是晚于林家栋倒下,据此为序)。
重新整理一下各枪子弹的对象:A是林家栋,B是刘青云,C是印度人、安志杰和刘青云,D无。
回头来看第1次换枪的结果:D放到刘青云手里,那么就是刘青云犯下之前的案子;C放到印度人手中,打伤安志杰、刘青云和印度人自己;A和B在安志杰自己手中。
此时已无需推断结果,因为出现一个不合理的枪C,所以安志杰需要继续换枪。
接着看第2次换枪:安志杰把C放到刘青云手中,再把D放到林家栋的手里。
再往下也不用推断,因为C杀了刘青云,肯定留下疑点。
安志杰琢磨琢磨,继续换枪。
第3次换枪:安志杰把D放到印度人手里……(此时C在刘青云手里)所以还是留下C这个疑点。
到底安志杰能否把枪合理地摆放呢?
屏幕黑,字幕出。
好了,让我们再整理一下思路,在结尾,安志杰想要清白地说明此案件,首先应该枪A和B在自己手中,这点他做到了。
那么,剩下就是如何安排其余的两支枪C和D。
A打的是林家栋,B打的是刘青云,所以林家栋和刘青云肯定在安志杰的报告中做不了好人。
所以C和D放在刘青云、林家栋和印度人手里可以是任意的。
下面我们把C和D分别放在三人手中,看一看有没有合理的安排:1、C-刘青云,D-林家栋,空-印度人(第2次换枪,不成立)2、C-刘青云,空-林家栋,D-印度人(第3次换枪,不成立)3、C-林家栋,D-刘青云,空-印度人(假设林家栋是犯案的罪犯,刘青云和印度人是同谋,安志杰和女友击杀三凶犯,但C为何击杀印度人?
有疑点,不成立)4、C-林家栋,空-刘青云,D-印度人(疑点同4,不成立)5、C-印度人,D-刘青云,空-林家栋(C枪击杀印度人自己,不成立)6、C-印度人,空-刘青云,D-林家栋(疑点同5,不成立)所以,根本没有合理的安排,这是韦家辉和欧健儿的绝妙构思,当然还有杜琪峰别具匠心地为大家奉上这样一部奇妙的电影。
也许影片中的某些构思看起来很眼熟,但这样的精彩还是值得我们为之欢呼。
那么总结一下前文,推论证明了“《神探》的结局是一个没有出口的迷宫”的观点。
1、剪掉血腥割耳特写 港版:刘青云饰演的彬sir用刀缓慢割下自己右耳送给上司做退休礼物,全程特写,并有皮肉割裂和血液嘀嗒声,是全片最具噱头的镜头,也是使得该片被定为三级的依据。
彬sir将耳朵递给上司。
内地版:彬sir对自己右耳下刀,没有特写,没有过程。
2、不让女人站着小便 港版:彬sir有看透人心中鬼的本领。
林家栋扮演的警察高志伟心中有七个鬼,包括林雪扮演的懦弱男、麦兆辉扮演的凶残男以及冷静女等。
彬sir跟踪高志伟入厕所,见懦弱男在小便,彬sir挑衅,将小便尿到对方裤管。
再抬头时,林雪变成一个机智冷静的女人,一身男装,以男人姿势小便。
内地版:没有了冷静女人以男人姿势小便的短暂镜头。
3、删减厕所暴打镜头 香港版:彬sir在厕所挑衅高志伟后,麦兆辉扮演的凶残男出现将彬sir的头撞向洗手池,七只“鬼”一齐将他痛扁一顿。
彬sir血流如注。
内地版:删剪了部分痛扁镜头,包括以头撞向洗手池。
4、剧情接不上,加画外音,逢“鬼”必改 内地版影片增加的画外音是因为担心观众看不懂原本最具特色和吸引力的悬念,因此在每个悬念背后都不等观众思考,立刻给出答案,大大削弱了观影乐趣。
最重要的是,港版所谓“心中的鬼”,在画外音都被说成“多种性格”。
“鬼”字,依然是在内地上映的电影的忌讳。
根据广电总局的意思,《聊斋志异》早该被列为禁书了。
画外音的加法,也“创意”十足,国内观众的理解能力比港人“差”吗,当然要重点保护,加以现场解说才行。
5、解释男人变八婆“这个男人原来有一个八婆性格” 港版:彬sir第一次被何家安邀请到办公室帮助查案。
彬看到其他警员里头,一个男警员心里的鬼是一个中年女人,模样尖酸刻薄。
中年女人对着彬Sir极不信任,口出狂言挑衅,当然这只是彬Sir看到并展示给观众的形象。
坐在办公室里的依然是一个老年男警员,表面唯唯诺诺。
彬怒,走上前用头猛击对方。
这个时候,彬Sir还没有表明自己能看到别人心中的鬼,于是男警员和中年女人的形象和声音在切换的时候,画面相当有新鲜感,也挑起了观众的好奇心。
内地版:在男警员心中的鬼―――中年女人出现后,忽然出现本片第一句画外音:“这个男人原来有一个八婆性格”,作为刘青云扮演的彬Sir的心理活动。
悬念一早就被解开。
6、树立正确科学观,科学“破案” 港版:彬Sir给男警员送去一个“铁头功”之后,包括何家安在内的办公室里所有警员都惊呆了。
彬Sir走到何家安耳边小声说:我能够看到人心里面的鬼。
随后彬Sir转身走开,镜头结束。
内地版:彬Sir转身走开,看不到他的正脸时,响起又一句画外音:但你也要相信我的科学分析。
当然,不把彬Sir的查案天才归功到“科学分析”,怎能符合国内要求。
7、不同解释“一个变七个” 港版:彬Sir与何家安跟踪嫌疑人高志伟。
只见高志伟边走边吹口哨,镜头一转,在同一位置,有7个人同时边走边吹口哨。
后来7个人发现彬Sir跟踪他们,停下来转身,瞪着彬Sir.这段镜头没有对白。
事前不了解大概故事的观众,也许会有点懵懂,也更加好奇。
直到彬Sir在厕所挑衅高志伟,被他按在地上才揭晓:一只、两只、三只……哇,七只(鬼)!
内地版:内地版就“体贴”得多。
当彬Sir在车里跟踪吹口哨的高志伟时,由刘青云配音的画外音响起“这个人心里面有好多种性格,有男有女,很难搞。
”在彬Sir及何家安跟踪高志伟到餐厅时,林家栋扮演的高志伟变成了林雪扮演的懦弱男。
内地版又加了一句画外音:这个肥仔就是他贪吃的性格。
8、说明为何“分身”---“原来高志伟的良心,一直在树林里” 港版:彬Sir和何家安查案进展过半。
何家安要学彬Sir将自己埋在泥土里,彬Sir照办,并拿走何家安的配枪和证件。
这时,彬Sir在树林里见到一个脸色单纯、貌似迷路的高志伟,还与他聊了几句。
按照推算,这个高志伟是彬Sir看到他心中的一个善良的“鬼”,迷失在树林里。
内地版:刚才还看到高志伟在办公室出现,为什么忽然又出现在树林呢?
内地版马上给出答案,刘青云的画外音说:原来高志伟的良心,一直在树林里。
....... 无语。
只要是涉及人性或社会阴暗面的东东统统就要删改,只能一片光明,一片和谐,如果真是如此的话,那每天还会有罪恶发生吗?
那法庭和监狱不早就关门大吉了吗?
当代版的《皇帝的新装》。
不由想到《苹果》的删减和被禁,想到刚看过的《夺帅》中任达华的被捕以及原来《黑社会》《放逐》《投名状》等片的删改。
当杜琪峰之类的大导演们为了能上大陆市场多赚点MONEY被逼删改自己的作品时,可以想象他们内心的无奈和痛苦,或许也会自嘲。
在广电总局眼里,国内的成人观众都是智力和是非判断力相当于小学生的弱智人群,生怕被电影教坏了。
只有控制影片生死大权的他们,才是铜筋铁骨,铁石心肠,不会在审片的时候被侵蚀。
唉..... 中国电影,在不叛国、不分裂祖国、不反党、不反社会主义、不反社会的前提下,何时才能真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神探》这种电影,叙述的大概还是人物面临环境时的转变——审慎的转变、被动的转变或者是无奈的转变——所有一切都源于现实。
基于这种转变里所包涵的现实意义,《神探》显然要归类为黑色电影,而不仅仅是因为结构上的反讽结局。
这种对自我认同的困惑以及最终的选择,简单的说,其实就是人物自我发现的过程。
就像片中陈桂彬的妻子告诉他的事实一样,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心中有鬼,只有你心中无鬼,那么不正常的是你。
至此,一直以发现真相为己任的陈桂彬,在残酷现实里的苦苦追寻,无非也是一段自我发现与价值实现的历程。
从这个角度出发,这种现实的追求与目的,陈桂彬与高志伟、何家安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一旦陈桂彬体悟到这一点,那么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自我发现必然重合,于是结局的转折之处就必然充满反讽且令人惊愕。
惊愕不在于行为,而在其自我发现:他不是神探,而是人;全世界的人都心中有鬼,他心中同样有鬼。
因此作为警察的陈桂彬开枪打死高志伟与作为“神”的他开枪打死也许象征七宗罪的七个心魔,都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其间神与人的区别其实并非想象中遥远。
最大的悲剧,就是陈桂彬发现自己生而为人的事实。
由此审视他的人生,其努力之一种,或许就是从“神探”成为一个“正常人”。
这种自我发现、以及直面本我时的困惑与震惊,《神探》里陈桂彬与一些经典里的人物有许多共通之处,比如尼古拉斯•雷的《孤独地方》。
亨弗莱•鲍嘉所饰演的剧作家,在一个罪案的追缉中、也是在旁人对他的认知转变中,发现自我。
结局里他选择走开,不是逃避,而是勇敢直面真实的自我:这样的他,显然不适合留在他心爱的女人身边。
这种自我发现,同时也是发现一个作为失败者的自我。
《神探》的结局里,刘青云饰演的陈桂彬选择了开枪,同样也是勇敢的直面作为失败者的自我:不是遵纪守法的警察,不是神探,而是人——一个心中有鬼的警察,无可避免生而为人的现实。
这一枪还是充满反讽的矛盾一击,相对于由神到人的现实来说,这依然是超我的追求。
无论有着多么俗套的类型或者劝人向善的含混主题,我觉得都无损《神探》作为作者电影的特质。
这大概也是杜琪峰与韦家辉这两位极富天分的创作者自《大块头有大智慧》后既能各展其长又能合二为一的合作了(这种合作,与电影中人物二律背反的处境何其相似)。
但愈是深入故事,风格化的影像后愈能发现剧作者不受拘囿的才华,换言之,作为编剧的韦家辉所体现的创作力,在整体表现上要略优于杜琪峰在影像创作上所体现的才华。
不能回避的现实是,自分道扬镳后,韦家辉只能混迹于闹剧这类题材,杜琪峰则继续高举“银河映像”大旗。
如果把韦的回归视为必然,这大概也是自我发现之后的反讽。
但杜要突破现状,不受制于题材局限,必须有赖于韦的天分。
由《神探》1+1›1的表现来看,此后合作值得期待。
比较《神探》与杜琪峰近些年的一些代表作品,例如《PTU》、《黑社会》、《放逐》等等,基本上都归类为黑帮片与警匪片,题材也局限于现实类型,这大概就是杜琪峰与“银河映像”的瓶颈。
无论杜如何追求突破如《黑社会》的尝试,依然无法摆脱过于戏剧化、过于浪漫主义的倾向。
与韦家辉的重新联手如《神探》,虽然离经典还有不少距离,但同样的警匪类型韦家辉却能另辟蹊径,就算灵异题材也能赋予它不同一般的现实色彩。
杜琪峰要创作出具有原型意义的大作品,摆脱过往的单一格局,韦家辉所创作的这类浪漫传奇故事,或许是他目前的最佳选择。
而回顾韦家辉从《大块头》到《神探》的诸多作品,大概也能发现这一阶段里他所钟爱的神秘主题。
回到电影《神探》。
我们来看另一个主角何家安。
起初他是一个“心中无鬼”的警察,锲而不舍的追寻警员失踪案真相。
这种自我价值的追求,现实目的是为了做好警察/升职,那么实现这种目的的路——寻求神探的帮助,我们可以视为追求超我(超能力)。
在故事中途他也确实不满足于陈桂彬的帮助,追求自身的超能力来解开困局。
故事的高潮部分,他隐约拥有了这种能力,但结局却是他为了现实目的而迷失。
如果开始时目的是合二为一的话,实现目的时其人却是分裂的:做坏警察/升职。
这一人物的自我认识与发现,与陈桂彬这一人物异曲同工,因而也具备了同样的反讽力度。
两者互依互存,有效强化了故事主题。
另一个重要角色是林家栋扮演的高志伟,大概代表了自我迷失的那类人;一旦迷失了自我,必然会惹来七宗罪,进而走向毁灭(这也可以视为何家安将走的路)。
值得留意的还有故事中的众多女性角色,其所处的被嘲讽的叙事地位,具备了完全的反面特征,这对于杜琪峰或者韦家辉而言,都是一个新信号。
当然,你也可以视其为绅士们的幽默。
老公,人家的腰你摸摸看,还不到一尺。
你搂过她,沙发被屁股磨出尖利的声音,像是一个悠长的响屁,你按着她牛仔裤的腰线一寸寸摸过去,冰凉的身体没有一丝人的温度,你感觉寒意瞬间从指尖蹿上了手臂,冰凌凝结的声音哔啵作响,你惊诧地转头看她,那分明是一具衣不遮体的白森森的骨架,挂着肉的五根指骨早已搭上了你的大腿,你撅嘴对着左右晃动的骷髅头亲过去,直接亲到了两排牙齿,你说,妹子忒地生的一把好腰。
老铁,莫装紧,剩那点儿你要养鱼不成?
干了,莫废话。
你不说话,抬手示意稍等,你感觉到喝下的酒先是冲下食道,涌入肠胃,进而挤过大肠褶皱,变成一团气体积聚在你的肛门附近,你轻抬屁股,竭力控制着屁眼收缩的强度,人不知鬼不觉地放出一个蔫屁,终于重新抖擞精神,大叫一声,干,将剩下的酒一饮而尽。
你看到你的老铁打着酒嗝转身去敬别人,你看到他身前的鸡巴和身后的尾巴,鸡巴很小,尾巴却很大,在五彩纷呈的地上一拖一拖地移动。
你悄悄嗅了嗅身边的空气,还好,没味儿。
你是不是圣女,你告诉我,你他妈到底是不是圣女?
你不想知道被你老铁按在身下的女人的母亲到底是不是圣女,你只看到了一个钟馗,此刻正威风凛凛地站在酒吧的沙发上,手里按着一个吱哇乱叫的小鬼,这情景叫你想起了小时候家门口贴的年画,你听说捉鬼的钟馗也是鬼,鬼中的大鬼,捉鬼也不是为民除害,纯粹是为了吃的,于是你知道,原来大鬼吃小鬼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你看见这个房间里有很多的钟馗,每个钟馗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小鬼,你也有,你的这个叫白骨精。
于是你知道,原来你也能看到人心里的鬼,这个本事不是天赋也不是特异功能,而是从书里学来的,看的书越多,你越能看到更多的鬼,这个世界上林林总总的书,原来统一都有一个名字,叫做捉鬼大全。
你看鬼,看别人的鬼,也看自己的,只是你从不捉鬼,不光因为你讨厌钟馗,而是捉了也没用,因为所有人,你所认识的所有人和你不认识的,也包括你自己,都已经完全变成了鬼。
不知从哪一天起,你身边开始多了一个鬼,开始你时刻提防着它,用手打它,用脚踢它,用最恶毒的语言诅咒它,幼儿园的滑梯上你曾经想把它摔死,小学老师的奖惩簿上留着你与它搏斗过的痕迹,伙伴们见证过你与它的撕打,高考时你的志愿表上写着你对它的开战宣言,可是那之后再也没有了,这只鬼变成了你的朋友,它与你形影不离如影随行,你们一起领到了老师的第一朵小红花,因为它帮你抄到了第一个满分,你们一起追到了第一个女孩,因为它用从父母那里偷来的钱给她买了一个布娃娃,你们一起得到了伙伴们的赞赏,因为它的板砖狠狠拍在了那个不知趣小子的头上,你们甚至一起挨过打,为了那次告密……从那时起你就知道,你和它再也无法分开,它正渐渐融入你的身体,驱逐了最初的那个你,成为了你,你就是鬼,你们已经一体了。
只是你把自己丢了,却不知道丢在了哪里,也许丢在了池塘边的榕树下,也许丢在了中学那张刻满废话的课桌上,也许丢在一次宿醉之后,也许像《神探》里那个倒霉警察一样,丢在你第一次杀人的树林里,而这件事最讽刺之处在于,你自己永远在你离开你的地方等着你,而即使你知道你在哪儿,也不会再去找你,因为你更爱现在自己的样子,哪怕只是人模鬼样,你用的词很绝妙,成长。
香港太久没有象“警魔”徐步高这样的猛案太调动人们的谈兴,所以我一直很肯定香港的电影工作者们会把这起案子拿来拍电影,没想到第一部拿徐步高讲故事的是老杜的《神探》。
这部电影的核心就是构筑在抢“警枪”犯案,而作案者正是一名警察(林家栋扮演的高志伟),也就不难让人联想到徐步高了。
案情并非那么的扑朔迷离,杜琪峰在电影中更多的是突出犯案人以及查案人的心理状态,所以在处理查案的过程时,用的居然是如此不“唯物主义”的天赋(刘青云能自然的看到人心中的想法,也就是所谓的“心魔”)。
无论从导演对细节的把握,到演员微小到一句台词,一个眼神的表现,《神探》一如既往的体现了“银河风格”。
但是整个电影偏偏建筑在一个幼稚的有点异想天开的假设上,让人看完后,对人性的感叹强,对事件的感受弱。
按理说,老杜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误,也许《暗战》已经让他使出全部功夫,《神探》也就无从超越。
问题出在哪里呢?
就是林家栋篡改警队对警枪编号的记录,这是故事进行到30%时,后面所有事件进展的一个重要支点。
林家栋把自己枪8520的编号(一闪而过,记的不是很确切,只是一个符号,暂且代之)改成了王国柱的6813(这个我记得很清楚),所以他的枪名正言顺的成了6813,后来何家安(安智杰)冲进警局把他铐起来,对编号的时候才无言以对。
注意!
这是影响结局的第一个关键!
正是这个时候,何家安开始对彬sir(刘青云)彻底失去信任,之前电影说什么老婆、见鬼之类都没有影响到他。
所以最后他才会开枪打彬sir。
(第二次是他女朋友关于前途的教唆) 但是!
如果8520变成6813,警方为什么能在两次发生命案的案发现场找到6813的子弹却认定王国柱的失枪?
因为林家栋绝对应该是第一时间改记录的,既然记录已经改过了,王国柱的失枪应该是8520才对啊!
但是子弹可是从林家栋的6813中打出去的啊!
完全不可接受的弱智失误!
可是下面的剧情完全是建立在这个事实成立的基础上发展下去的。
林家栋后来想找到南亚人抢回自己的枪,掩盖事实,但是就算他可以再改一遍记录,可所有人都看到了6813是他的枪号(安智杰、还有林家栋的同事)了,圆不了。
其实,警枪的记录可以如此轻率的被篡改本身就是不可以接受的,更别说电影根本没解释,用来篡改记录的电脑是谁的,是谁会猪头到把这么重要的密码写在便签纸上贴在电脑上,而整个香港警方的系统对此并无察觉!
电视剧《通天干探》中,陈豪在得到死者堂弟的博客帐号,猜密码时接受了madam“试试恐龙英文拼写的建议”,这样的交代比一向追求思维慎密的老杜都来的合乎情理一些。
电影中没有合理解释的地方还很多,比如:既然对自己尊重的大sir表示敬佩,为什么要割耳朵!
为什么林家栋抢麻将馆的时候没杀人,后两次杀了?
为什么林家栋抢了一百多万,还要为几千块去再次作案?
这些都随着一个自以为出乎意料的结局而终止了。
我承认结局的确不落俗套,刘青云的一句“我也是普通人,我为什么不能和他们一样!
”很痛快,安智杰变成了最终的反面角色,引证了林熙蕾的预言,的确是这个很让人回味的设计。
但电影前期留下的手尾还是太多、太明显,让人无法享受推理、抽丝剥茧的乐趣。
这一点上,《神探》是不如跟踪的。
有意思的是,也许是受了《C+侦探》的影响,电影结束后,包括我在内,还有4、5个人坚持留下来把字模看完,也许他们也和我一样,对那么多不合理的情节感到不满意,盼望有个惊喜给他们解释吧,可惜,这一招不是人人都用,用多了也是不太合适的。
一个简单的故事被导演包装得貌似有些悬念。
讲故事的手法值得学习。
也许片子还可以,但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看了神探,觉得豆瓣不可靠。
导演为了票房,故弄玄虚一把也就算了,偏偏还有些自以为啥都看得懂的影迷屁颠屁颠跟着导演故弄玄虚。
《神探》作为一部能被纽约大学(李安,伍迪艾伦,…的学校)电影专业编写进教材的电影,不仅代表了当时香港电影的荣耀时期,也代表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开端。
无论是吴宇森转战好莱坞,创造票房神话的《变脸》,还是杜琪峰这么多年来的作品,都是世界电影的典范。
昆汀拿下奥斯卡是就说,香港电影给了我太多的帮助,我的电影就是抄袭混杂,可见香港电影当时的伟大,更何况比《英雄本色》,《无间道》还更具特色和电影手法的《神探》。
杜琪峰拍摄过《枪火》,《神探》,《盲探》各类极具时代特色的电影,这种成功来源于他电影的工业性(《红海行动》是现当代中国电影工业化不断发展进步的典范。
)。
就这部《神探》,我单纯的说一点。
当彬sir跟踪高志伟的第一次,就是遇见他七种人格的第一次。
在街角,镜头先是跟拍,然后固定镜头,最后再个跟拍。
而如果你非常注意你会发现一个电影界里最奇妙也最难以置信的定律叫做“逢三必变”,镜头的三次转化中,都将有行驶车辆的马路放在荧幕的最右边,虽然模糊但是可以看见不同车辆三次行驶,转弯,对应的就是电影中人物之间的暗中交锋。
非常奇妙。
这是杜琪峰最爱用的“逢三必变”原理。
《枪火》中运用的更多的是空间三角关系,一个画面中6个人能同时营造出18对人物关系,更不要说两部电影都运用到的镜子,那个太复杂了,一下根本说不清楚。
我爱杜琪峰。
真的。
4/5 下午看完《神探大战》后,马上进行第一部的观看。
这部有杜sir的风格在里面,暗、阴郁、简洁、张力。
原来第二部和第一部只是延续了主角啊。
两部风格差太多了。
前者癫狂热烈,后者沉静有力,都喜欢。
好了。
在看了影评区的分析后,忍不住再去看了电影,自己画了张图,来分析一下最后的三次换枪。
何:何家安(后生警察);陈:陈佳彬(神探);高:高志伟(偷钱、抢银行、便利店);南:东南亚人如图所示,首先现场一共4把枪。
再列出每把枪都打了谁。
只有【高志伟】的原配枪没开过。
A箭头B:A开枪打了B。
按照影片结尾时的换法是不行的,因为【王枪】打了除【高志伟】以外的三人,所以它只能在【高志伟】手上。
那就理解成:电影里换枪还在继续。。。
(如有不妥欢迎指出)ps.本来想发在那条解析换枪的影评下面的,可惜发不了图片。。
依旧不知所云
混乱
照这么拍 我对港片还是充满了希望的
这片居然得分8.2,太他妈扯了。一星!和豆瓣的装逼爱好者们势不两立!
乱……
男主把自己埋起来就能还原作案过程太玄幻了
只为刘青云。半夜。恐怖片。
看一次,唔系好明阿
每个人心里都有鬼
每个人心里都有鬼
神探之所以愿意把耳朵割给退休的上司,是因为他的上司是他见过的唯一一个心中无“鬼“的人
神探死于心碎。
拍得乏味至极,很无聊的电影,那些人格解读的影评更无聊。
很难看
观众必须有非常好的逻辑思维才能看懂,人物关系比较乱,老杜和韦家辉合作的并不
seven
剧本扎实,即便一开始就已经把一切都告诉你了但是还是被吸引着往下看。很多片段都想起《盲探》,最后的镜子大战又想起《暗花》。所有人心里都有鬼,包括自己。最后的换枪还挺烧脑,绕半天没想明白。想起有句评价杜sir的话:他的作品每一次重复其实都是在超越。
立意上没看出来比大只佬高明多少,只是制作理念上更趋作者化。电影真正有趣的地方在于观众所表现出来的对过度诠释的狂热,其外化特征影评让我想起了EVA诞生后一大批所谓OTAKU动画以及日本观众的反应。如果电影人意识不到这种行为的风险,迟早有一天观众群体会失去对电影最基本的判断力。
对于香港电影,自那一段光芒陨落后,我很少关注了...《神探》的好,在于立意与切入点,编剧自然是有独到之处的。至于不好,那么是近来香港电影的一向病,也如众多观者所述“玩深沉,故弄玄虚,情节拖沓...”由此可见,香港电影要重回风光年月,长路漫漫!
七重人格的表现形式,让人眼前一亮,最后的换枪游戏,挺有意思,可能心魔换了几轮发现换都有瑕疵,原因就在安枪和gi枪必须物归原主,圆不起来,最后打电话叫gigi,gigi死,何家安就可以放心升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