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看过之后的感觉。
似乎ALEX才是完整的,而ALVARO反是被阉割的、不完整的人,他被ALEX所吸引其实可以说是被“她”所象征的本然状态、完整状态所吸引。
而ALVARO的医生父亲则是阉割者的代表,与ALEX的父亲形成反差。
ALEX的父亲向之求教的那位变性“前辈”自述被“阉割”了五次,依然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正为营造自己的“完美家庭”而努力,让人肃然起敬。
对我而言,这是个寓言。
人性的寓言、社会的寓言、政治的寓言……皆无不可。
一以贯之,曰:享受本然,拒绝阉割。
影片拍得很美,也的确很传奇。
但是立意还是似乎有点属于猎奇的味道。
片中的主人公在生理上是双性人,在日常生活中,在穿着和外表上,则是一个女孩子。
不知道演员本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片子的效果来看,的确令人称奇。
她(他)的身体体形特征,兼具男孩子和女孩子的特征。
肩宽而平,同时臀部也宽。
她行动的动作,却完全像一个小男孩子,一本一跳,与另一个同性恋的男孩的斯文形成对比。
脸部表情不时在男孩的刚毅和坚定以及女孩的温柔敏感之间转换。
这个效果是非常成功的。
她和女孩子一起洗澡,完全不会有性的冲动。
她最好的男孩子朋友是一个小帅哥,她的秘密告诉了他,结果被泄漏。
泄漏的心理,应该是出于压力,则说明小帅哥对她有感情。
小帅哥甚至对同性恋男孩说要他退出,似乎是自己要进入,但是镜头只表现出他们两个像顽皮的男孩子一样一起站着撒尿。
这个镜头显示出他们互相回归到哥们的关系。
那么结论就是,片中的主人公在心理上是一个同性恋者。
一个在生理上的双性人,在心理上的主动型同性恋者,这的确是“异类”中的“异类”。
然而还有很特别的,就是主人公不愿意通过手术去掉某一个性特征,而愿意保持原样。
而且她的父亲从她一出生就这么认为。
问题就是这样了:同性恋男孩可以接受这样的她吗?
同性恋男孩一直都是犹疑的,在这个时候也是没有立即回答。
父亲过来催促上船,主人公挽着父亲的胳膊。
到目前为止,她至少有父亲认同她的想法。
那么,做真实的自己,获得自己完美的幸福,虽然艰苦,也不辞辛劳,这就是影片的主题吧。
1、城市或者大海。
我觉得城市和大海有时候演奏一个主题:遗忘。
比如在电影《红颜》里,那个孩子的母亲最终离开Dam街,说是要去深圳。
这个时候,城市所扮演的就是遗忘,她可以在深圳开始与陌生人的往来,不管做何种职业,都是可以接受的。
但她在小镇上,过去的过失构成一切的预设和前提,她甚至无法重新开始【就连自己的婚宴上,都有人要来调戏。
】。
城市的这种遗忘功能,接近隐藏。
再比如在电影《海上钢琴师》里,在大海的参照下,城市的隐藏功能开始显露。
更确切地说,城市依旧是陆地的艺术,它迷宫般的结构,使“我”遗忘从来的线路。
或者可以说,记忆也是陆地艺术,因为在陆地上,彼此可以允诺标记【而大海是浮躁运动的】。
比较而言,城市的遗忘结构是显/隐,大海则在这个结构之外。
比如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就明确了这个“遗忘”【他们逃往大海】。
在电影《XXY》里,亚力克斯如她母亲给客人说的,受孕在海滩的礁石处。
而且他们从布宜诺斯艾利斯搬到海边居住,据亚力克斯的父亲说的,就是为了远离某种人。
哪种人呢?
如阿尔瓦罗的父亲那种人,如凡多的父亲和那几个侵犯亚力克斯的男孩那种人。
比如在阿尔瓦罗的父亲这个角色上可以一笔带过的,但导演偏偏花费了功力。
城市在阿尔瓦罗的父亲身上,表现为一种机械式科学化的知识结构,比如他不喜欢自己的儿子,是因为觉得自己的儿子是个同性恋,他对自己儿子身上的非男性气质,显得很厌烦。
所以在劝儿子喝酒的事情上,亚力克斯反驳妻子的话说,这不是小事,让一个男孩喝酒并就意味着这个男孩有勇气,亚力克斯父亲的厌烦来源于对男性气质表征化的排斥,因为正是这个在折磨着自己的孩子,折磨着亚力克斯。
在电影里,大海的遗忘被澄清,这种遗忘不是隐藏和躲避,而是显/隐结构之外的开始。
【比如阿尔瓦罗父亲让儿子喝酒,还有他知道儿子喜欢女孩子,觉得是好消息,因为这是显/隐的信息。
】2、我是女孩,也是男孩。
这个句式在电影里表达了很多次。
比如亚力克斯的父亲趁夜去拜访那个报纸上说的成功由女孩变成男孩的人,他对那个人说,我有一个女儿...一个儿子...。
【省略号表达了一种犹豫的语气】在这个句式里,符号就是语气,体现在翻译的台词里,就是省略号,这个省略号不能省略。
因为前后两个判断句的共存,够成一种相互排斥下的漂浮,就像在大海里的状态。
那么,借助这个句式,亚力克斯的父亲其实在表达另一种意思,表达在他心中的挣扎。
还有在松林里亚力克斯对阿尔瓦罗说,我是女孩,也是男孩。
然后阿尔瓦罗说,这不可能,这怎么可能呢?
亚力克斯说,你告诉我什么可能什么不可能。
亚力克斯的挣扎就在于,她被要求选择其中的一个来开始“自己”。
但是,亚力克斯告诉父亲:如果没有选择呢?
包括亚力克斯的父亲在电影里也经历一个对自己孩子的认识和对自己的认识。
比如最初他给亚里克斯看一本书,其中一段话写道:“所有脊椎动物,包括人类,从进化论和胚胎学上讲,雌性是占优势的。
”一直到他在车上跟阿尔瓦罗的父亲、那个医师说,自他第一眼看到亚力克斯,她就是完美的。
所以他拒绝了拍摄请求,拒绝了医学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所谓公众,搬来海边。
那么,是否有一种选择,它不需要在其自身之外的A、B或者C、D之间作选择,它只要求保持它自己。
如亚力克斯对母亲说的,我厌烦了吃药,厌烦了手术,我想保持原样。
在“我是女孩,也是男孩”的句式里,隐含了导演对某种医学体制的不合理性所给予的批评。
就像亚力克斯的母亲说的,医院第一个要问的就是,它是个女孩还是男孩?
3、儿子与父亲。
影片似乎还从另外的角度来契合了身份主题,使得整个影片很充实。
比如对阿尔瓦罗同性恋倾向的分析和刻写。
在男性与女性的框架里,在此对性别主体进行了质疑。
阿尔瓦罗问父亲,觉得自己是否有才华?
父亲毫不犹豫说,没有。
然后阿尔瓦罗略微哭泣着说,那么....是否会有那么一天..?
会不会?
父亲又毫不犹豫地连着说了两个:没有。
没有。
【西班牙语里是同一个否定词,所以父亲的否定更显得单调。
】导演似乎暗示了对性别的社会生成,而不赞成过于单独地从身体和生理表征以及性别气质上来判断一个人的性别构成。
也就是由这里,一般意义上的性别概念成了表征的同谋。
之前被捆绑的性别,回到生成的渠道里,这并不是肆意混乱,更像是一种向内的生长,滋生主体。
这个主体并不提前到来,甚至也不最终到来。
因为,我们并不需要以任何形式的“到来”保护我们的“自我”。
亚力克斯问父亲是否就那几个男孩侵犯自己的事情报警,父亲说如果报警,大家就都知道了,这个取决于亚力克斯的决定。
然后亚力克斯说,让他们都知道去吧。
为什么我们非男即女?
据说科学的解释是,无论我们从生理还是心理的角度来看,生理和心理性征统一的明确男征或女征生物在脊椎动物中都一直是占据进化优势的,而少数注定就成了异类。
Alex和Alvaro就是这样的异类。
About AlexAlex生来就是个异类,他/她身上有两种性别的性征,亦男亦女。
父母将她作为女儿抚养,但仁慈的父亲为她保有了选择的权利,她仍拥有着男性生殖器官。
他们远离城市,在一个海边小镇生活,但随着Alex年龄的增长,身体的特殊性还是严重干扰了他们的生活。
母亲从城市请来了外科医生,试图为Alex做手术。
此时,Alvaro出现了。
About AlvaroAlvaro是外科医生的儿子,他以唯唯诺诺过于软弱的姿态出现,这样的姿态并不全然是性格使然。
他也是个异类,源于生理性征和心理性征的不一致,通俗地说,他是个同性恋。
About Alex&Alvaro在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Alex就问Alvaro要不要和她做爱,后来Alvaro拒绝了,但还是追着Alex进了小木屋,他从来就是不坚定的。
在做爱中他发现了Alex的秘密,并和Alex进行了肛交,自然,他是被进入者。
当Alex的父亲无意中发现了他们时,仓惶逃跑,他从来就是怯懦的。
当他们在树林中再次见面时,-我为上次的事情向你道歉-不,我喜欢-真的么?
我也喜欢-真的。
让我们做完吧。
-不,绝不会和你。
-为什么?
-我想要的是别的。
-我想要的也是别的。
-是么?
你想要的是什么?
-你想要的又是什么?
他们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在离别时Alex对Alvaro说,我没想过会喜欢你这样的人。
Alex想要的是Alvaro对其性别的认同吧,不是作为男或女,而是作为亦男亦女的他/她的认同,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喜欢。
Alex从来就是勇敢的,他/她会无畏地说让他们知道去吧,会追求自己想要的感情。
可惜的是,Alvaro永远给不了。
-我没想过会喜欢你这样的人。
-我也是。
-不!
Alex是对的,Alvaro想要的是与男性性行为的快感(他喜欢处于小受的地位)。
但与Alex截然相反的是,他胆怯懦弱,他不敢承认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管是对于别人,还是对于他自己。
所以当Alex问,你最遗憾的是什么?
不会看到我,还是没有看到过我的下体时,Alvaro只能泪眼婆娑地痛苦地看着他/她,没有回答。
为什么我们非男即女?
其实我们可以居中而立,只要我们可以像Alex那样,说一句“让他们知道去吧”。
除了双性人对性别选择的问题,这部片子还探讨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涉及爱、性欲、尊严与骄傲。
最打动我的是alex的父亲说,从我看到她第一眼,她就是完美的。
他的小孩是特殊的,但他却很骄傲,极尽所能的保护她鼓励她。
与之相反的是另一个家庭,一流的外科手术医生父亲对儿子说,我只有一点喜欢你,你没有天赋,将来也不可能有。
那个儿子太可怜了,即使他是“正常人”却远不及alex这个“怪物”来的幸福。
他的同性恋倾向也注定不会被他父亲所接受(他是个软弱的0)。
双性人、同性恋小孩的父母,普遍怀有的愧对子女的心情,或是耻辱感,这些都成为他们不愿面对子女性倾向的原因。
对于这种莫名的愧疚和耻辱,电影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生下双性的小孩并不是你的错,也不是你能决定的,你能做的是选择正确的对待他/她的方式。
之前常常看到双性人选择性别,然后做手术成为单性人的新闻,以为雌雄同体犹如兔唇,似乎是外科手术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然而电影让我们看到,那种选择的困惑,以及引发我们思考,是否存在另外的选项,那就是不做选择,不再用药物和手术来改变自己本来的面目。
演员把alex这个角色演绎的极有魅力,双性人的诱惑力让她变的更有尊严及更骄傲。
摘几句台词吧:——你不能一辈子都照看我的。
——直到你能做出选择的时候。
——选择什么?
——一切你要的。
——(长时间的寂静)如果压根就没有什么选择呢?
-这真荒唐。
-什么?
-担心别人的想法。
担心别人的眼光,为了躲避眼光搬到一个小岛上,是的,有了社会就有了旁人的眼光,因为眼光Alvaro给不起Alex想要的,也不敢正视自己的性取向,结局才会在他爸爸的拉扯下像别人手中的玩偶一样仓皇逃窜,他永远没有勇气。
正像Alex说的,Alvaro没有爱她/他,爱的是她/他着双重的性别来欺骗自己,影片自始至终都没有明确说Alvaro喜欢男人或女人,内心的彷徨是他和Alex的共同点,迥异的是Alex敢于淡淡的说出-让他们知道去吧。
可是,Alvaro有的是怯懦的祈求的眼神想要的到他爸爸(社会的代表)一点点的认同,换来的结果是冷冰冰的-没有。
-你爱他们么-他们是我父母-你爱我么-有一点面对着社会这荒唐的潜规则,人最直接的想法已经没有了。
社会对于性别的定义已经背离了人最本能的欲望。
在古希腊的神话中,所有的神祗都具有各种感情和欲望,他们的行为方式代表了人类精神的高度概括。
比如那些神的形象——有的特殊的神既具有身体上无上的美感,超越了男女的界限,以至于无论男女都爱他们致死。
他爸爸所说的,从她生下来就是最完美的,perfect。
也许人类完美基因既是XXY……谁又知道呢。
有些我真的难以理解,评论这部电影有些力不从心,因为我们是"正常"人,无法亲身体会既无力评论。
我知道的是,Alex想说的那句没有说完的是-你爱他们么-如果他们不是你的父母呢-你爱我么-如果我是女孩-你爱我么-如果我是男孩-你爱我么-如果没有担心别人想法这荒唐的想法-你会爱我么-如果我是双性人-我会爱这个社会么-如果我是"正常"人如果所有的如果都成真,这个社会将会变得多么美好和恐怖。
影片中以两个家庭为支点的思想体系的抗衡拼不出短兵相接的锋芒,因为Alex性别缺乏一个绝对的真相。
这个真相也许埋藏在Alex的内心深处,也许取决于医生的诊断,也许依附着父母对于后代性别的期许。
但作为生活中的话语,性别意识以及其表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角色、分工的认同。
医生夫妇想要矫正Alex,遵循的是最为普遍的价值观。
而Alex一家,作为所谓的对立面,在否决了“正常化”提议之后,难能得到一个取而代之的真相。
毕竟一个与XXY这样的科学名词相呼应的社会角色代号除了传统性别的衍生词之外并不存在——这也是一种语言上的阉割。
在影片的进程中,Alex的父母一步步对于固有的观念产生了松动,但又对于所谓的真相而感到失语——这种犹豫不决使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Alex身体和心理的转变过程、对于一个缺乏既定航线的旅程的茫然。
即便如此,Alex能够逃脱社会的规训吗?
以影片所提供的范例来看,答案并不明朗。
和Alex不同的是,他所表述的的“性别真相”从始至终都是明确的,甚至更贴合医生夫妇的价值观。
并且为了巩固这个“真相”,以及他本身的合理性,他借用了非常经典的家庭模型。
妻子,儿女也许是他生命的一切,但是他尝试复刻这个模型的方式(领养)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讨论,也无法对于Alex作为XXY认知的复杂性提供参考。
*XXY作为遗传病,症状以及群体在科学语境下其实很具体。
在我尝试着去形容Alex时,XXY似乎并没有与导演为其设定的角色相匹配。
影片所呈现的Alex作为染色体异常者的核心、也是唯一的矛盾便是性。
在Alex的一众处方药中,所知的功效也仅是抑制男性性征的发育。
诚然影片需要一个焦点,但是在遗传病议题下对于病理的简化难免令人觉得有些贫乏。
所以Alex到底是谁?
我们最终得到的只是一个符合大众想象的,却又含糊其辞的双性模型。
在这个模型之上,XXY成为了赘述,将Alex的身份替换成跨性别者似乎也不相排斥。
这并非是要求窥探遗传病患者的生理,或者是对于性少数心理认同议题的轻视,反而对于Alex身体更加现实的塑造能够打破笼罩着的神秘色彩,使得这类人能够走出我们在已知系统上构建的想象,进入并且拓宽我们的认知。
*在初次相遇的时候,Alex问Alvaro他的父母是否爱他,而Alvaro对于稳定的家庭模版并没有质疑,如果说Alex一家的在最终选择了在不确定性中共情,Alvaro对于传统家庭观的信心则是在将近临别时彻底地被打碎了。
而正是因为他们在Alex的性别认知上存在差异,Alvaro和父亲的坦诚变得充满了戏剧性。
Alvaro的悲剧也是影片对于社会范式坚定的支持者的一个警示吧。
至于Alex和Alvaro的关系,也是受篇幅限制,似乎除了在初次冲击为两个家庭结构造成的余震,也并没有留下有效的情感。
在二人离别的时候,Alex的问题标记了对于亲密关系的思考——作为一个性对于其身份规训的展示,也同时是去核心化的开始。
不知道是不适应阿根廷电影的拍摄手法,还是我已经不再为同类型题材的电影而感动的原因,看完没什么感觉,勉强评了个“还行".记得当时BOYS DON'T CRY给我很大的震撼,还几度让我落泪。
也许这部电影并不是为感动人而拍的吧。。。。。。
若干年前,人类还固守着人生下即分三六九等的观点。
当然类似观点现在已和地球是方的等一起被扫入了历史垃圾堆。
然而性征两极化常态分法却仍占据着我们的常识领域。
这种顽固相当有趣,值得探究。
要分辨一个生物体的性别,首先得在其全部性特征中取明显对立互补的两极作为分辨依据,分别为雄性特征(男征)和雌性特征(女征)。
但光有了这些个单个性征还不能实际分辨。
因为单个性征只能是构成生物体性别的全部性征之一,要实际分辨还得观察他(她)的全部性征的总和。
这总和当中可分出生理性征和心理性征两大类。
比如最典型的,阴茎和刚猛分属男征中的生理性征和心理性征。
类似的,阴道和阴柔分属女征中的生理性征和心理性征。
一般说来,医学上的性别只取生理性征,其结果决定了一个公民在身份证上的性别。
这种单取对象生理性征为分辨依据的叫“性征两极化分法”。
其结果是:男或女,没有中间状态,即使是存在特例也将被手术人为矫正。
而心理学则在生理性征的基础上更侧重心理性征。
更进一步的,以满足对象生理性征和心理性征属同一性征为分辨要件的即为“性征两极化常态分法”。
这里的“常态”有着社会学上的意义,即它的定义由社会 —— 这个最高等级的人类聚合体说了算,而不是随随便便你说自己是男就是男,是女就是女。
前后两种分辨法会有抵触的情况,比如:一个生理健全的男孩却有着女性化的举止。
这时,男孩会通过先前的测验被验身为男,而在随后,他会被认为是具女性心理性征的男,而跻身不了“常态”,沦为“异态”。
那为何会有超出“常态”的情况发生?
为什么要在基于生理学基础的“性征两极化分法”上再人为增加一层心理、行为、社会学意义上的心理性征作为“常态”的分析基础?
谁真正有资格来对“常态”进行定义?
我想,所谓“常态”的出现是情有可原的。
因为“性征两极化常态分法”有着客观的人类学统计基础,源于人类的古老认知。
由于我们身边生理和心理性征不统一的情况较少,两种生理性征并存一体的更是罕见。
因此在古代,人们更愿意接受一种本无恶意,被人为简化了的方法论,而无视身边的特例,这本无可厚非。
更重要的是:简化了的东西往往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社会资源,提高社会运行效率。
就好比牛顿物理学是广义相对论的常态近似体现一样。
它和那些同样被简化了的人类认知一样,背后都隐藏着更接近真理的精准认知,但却有着精准认知无法取代的便捷性。
要是可能的话,广义相对论将这样评价牛顿物理学:这个粗糙的可被完全取代的东西在常识领域还是有存在价值的,所以应该继续留存于初中课本。
于是某些非黑即白式的观点也跟着得以堂而皇之的留存。
不过,无论我们从生理还是心理的角度来看,只有生理和心理性征统一的明确男征或女征生物才有可能在脊椎动物的进化中占据优势。
或许这才是“性征两极化常态分法”留存至今的真正原因。
生理上的明确男征或女征是有性繁殖的基础,有性繁殖则同时保持和加强了雌雄、公母、男女这些对立特征的两极化。
身披这些两极化特征的生物一旦具备了心理特征,则更将使得它们之间的阴阳相克、男争女斗、互为拓补、相生相济演变得精彩绝伦。
由此,脊椎动物的情操在荷尔蒙的驱使下得以持续拔高、细腻丰富。
或许灵长类的智商正因此才得以突飞猛进,象形文字才得以发明,伟大的文艺作品才得以诞生。
甚至我今天能有幸坐在电脑前通过互联网对这部影片发表评论,这一切的物质基础皆可拜赐脊椎动物进化的原动力 —— 性征两极化常态分法。
但,这种分法在催化我们进化,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却无法避免XXY或XYY患者、性征发育不良者、爱折腾的变性人、性欲倒错者、同性恋者、异装癖、男女装混搭者们的涌现。
对这些难以按照它的僵化标准来区分的个体,它只能无能的将他(她)归入到进化失败的产物中去,并进而占据人类的常识领域,控制话语权,引导人类将这些悲剧个体一个个划入“异态”,加以排斥和歧视,同时开脱自己的责任。
这应该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自然界发明了XY或XX组合,却忘了有XXY或XYY组合的可能,从而导致了遗传差错的产生。
当这些差错无意中被制造出来,又随手将之扔弃;或无视他(她)们的痛苦,强制要求其进行改造、整形;或在其改造、整形之后仍将其视为异类、瑕疵产品的人类也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15岁的 Alex 得在成人之际痛苦的选择自己的性别,她没有像绝大多数幸运的世人在授精的那一刻就由造物主轻松的代做决定。
当然她也可以不作决定,而任由体内的荷尔蒙疯长也不去向那个无处不在的简化两分法妥协。
影片没有给出 Alex 的选择,我们只看到了 Alex 头也不回的对她父亲说:让他们(镇里人)知道去吧!
阿根廷电影的风格越来越国际化。
从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平静的叙事语调,有些模版化了的拍摄手法。
但这都不妨碍它是一部技法成熟的影片。
附 —— XXY是一种性染色体病,成因不明,多发于高龄产妇产下的后代。
附 ——“性征两极化分法”和“性征两极化常态分法”都只是作者个人的归纳,在学术上至今不存在类似的称呼。
比较特殊题材的伦理片..音乐很美
雌雄同体;想起了《boy don't cry》
所谓双性,只是电影噱头,没期待好看
尿尿的时候两个地方都会呲出来吗
南美洲很美。
吶吶走遍天下渾不怕。
女猪脚8错~
少数并非异类。你选择了就是你的人生,如果还没有选择那就是在等待选择,如此。
XXY~多了一颗星算是给这个片的题材。
演员好丑啊....看不下去了..
题材原本不错,但是居然被拍成这样。。
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电视台放的。关于一个既是女孩,又是男孩的XXY性染色体携有着的人的故事。讲述得很自然,结局也很开放,色调很舒服。
题材虽然有点新颖 剧情尚可 人物刻画够鲜明 影响价值观
三星半(记得音乐很好)
可怜的孩子!
女主很像KM。不选择也是选择,再说所谓常态都是那些卫道士的垃圾理论,最自然的就是最完美的。
3.5
完全看不进去
只能说这个电影太重口味了。。。欧洲小众电影总是描述这种及其不可思议的事情,当然也是对人性的一种反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