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苍穹下》是看过的,不过若非事先晓得,真不会认出眼下的希特勒就是布鲁诺·冈茨。
他的演绎下的最后的希特勒,不是魔鬼,只是一个身体孱弱,丧失权威,歇斯底里到病态的“领袖”。
却不止如此。
通过女秘书荣格的一系列细节回忆,他实际上也是一个在女士面前礼貌有加,彬彬有礼的男子,是到最后一刻还认为自己一系列行径是拯救人类筛选人种的可怜的战败者,甚至由此“可怜”油生出一个年轻女人的同情,而与我们所"认识"的狂魔有了鲜明对比. 但是,导演也鲜明地揭示,年轻的秘书是十分受到年龄,女性特质和所看到的事情的局限的,她虽与纳粹共处,却并没能看到地上的人们是如何因为丧心病狂的消灭人种和无休止的非人道战争遭遇的人间惨剧。
这一点通过容格老年回忆时的忏悔得到回归。
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因为被指对希特勒的描写过于人性化备受争议。
但看过影片,觉察到,对于受害者来说,把希特勒视作魔鬼并不能帮助人们更好的疗愈伤口,而从人性角度冷静分析一个“人”如何演变得与人道完全背道而驰,才是对人类来说更待棘手解决的态度。
初中时特别崇拜第三帝国,崇拜党卫军,崇拜希特勒。
买了N多关于这一方面的书。
这是一个充满权力欲的男孩子在青春期的特殊心理过程。
上了大学,主动去“研究”了下心理学,开始对很多历史现象和人物运用自己的心理学知识去分析。
希特勒便这样被我分析了。
我觉得,从本质上来说,希特勒、拿破仑、毛泽东以及蒋介石,还有曹操,这些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都具有一个共同点:权力欲极强。
权力欲强的原因是他们缺乏安全感,需要用权力来保护自己。
希特勒小时候有个酒鬼父亲,经常打骂他和他母亲;毛泽东有个强势的父亲,貌似有过殴打他母亲的记录;蒋介石从小丧父,孤儿寡母,没少给家族中的其他人欺负;拿破仑出身破落的贵族家庭,加上身材矮小,在学校中被那些贵族子弟欺负;曹操从小丧母,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在那个崇尚美男子的汉朝,他是极其自卑的。
在这些人中,心理扭曲最厉害的是希特勒,被评为1000年来最邪恶人物的也是希特勒。
他很喜欢幻想,为什么喜欢幻想呢?
因为现实中的他在他自己看来,实在是太渺小、太没价值了,这是他的“真实的自我”,出于一种本能,我们可以叫它为“自尊心”,他创造出了一个“理想的自我”,用来对抗因那“真实的自我”所产生的无能感。
在这个“理想的自我”中,他是像上帝一样的人物,他全能、全知、完美。
也就是说,在纳粹党徒把希特勒神化之前,他自己已经在内心将自己神化了。
这些解释了希特勒的很多性格:耽于幻想——这是其心理正常的防御机制;意志力强——他认为神没有懦弱的时候。
本来这样的人是会沦落为罪犯或者乞丐的,但是一战结束的德国,社会凋敝,经济停滞,政治混乱,这给希特勒攫取他心中的无限权力创造了千年一遇的机会。
他的极端自负,加上极强的意志力,使得他的领袖气质极为突出,赢得了许多处于底层和青春期的人的疯狂崇拜,并逐渐赢得了失去了民族自信心的普通德国人民的疯狂崇拜。
他就这样一步步走上日耳曼神殿的台阶,最后站在神殿之巅,开始了他所谓的千年帝国的时代。
希特勒这个人自己虽然心理扭曲,有很多缺点,但他也对人性的弱点有着一种近乎神奇的直觉(这主要是因为他深知自己人性上的弱点,虽然自负的他一直不承认自己有任何弱点)。
并且,他很少按常规出牌(实际上,他缺乏全面、逻辑的思考能力,因此也不能按常规出牌)。
这些在他一步步攫取德国的最高权力以及后来吞并捷克斯洛伐克起到了很大作用。
他总是希望一蹴而就、一步登天,不能为实现一个目标而付出持久的努力(这是一个患有“神经症”的人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希特勒只是一个机会主义者。
希特勒的这些心理特征决定了希特勒是这样一种人:充满想象力、幻想而不实际、极端固执、极度自负又极度自卑。
他的心理和情绪总是处在波动当中,极端敏感。
一点点的成功能让他忘乎所以,一点点的失败也能让他完全否定自我。
这样的一个“战略家”来领导德国,德国岂有不败之理?
幸好我们的领袖毛主席心理还算挺健康的,否则我们也许早就嚷嚷着要解放全世界,跟美国大打特打了。
有时候我甚至会同情希特勒,他心理扭曲并不是他的错,这主要是他的酒鬼父亲造成的。
如果他的家庭生活稍微正常一些的话,他很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善良的艺术家。
希特勒很喜欢狗和小孩子,因为在他眼里,只有这两者才没有人性的险恶和尔虞我诈。
当然,绝大部分时候,权力欲完全蒙蔽了他的双眼,就像尼采一样。
我们甚至可以将希特勒归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只不过他的理想是要毁灭除了日耳曼民族之外的所有低劣民族。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能在短期内极大地改变历史的人一般都是理想主义者,但是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是现实主义者在掌控着人类航船的方向盘。
所以,我可以预言,除非被外力毁灭,否则人类社会永远都不会毁灭。
因为能爬上最高层的那些人一般都是极端冷静、理性的现实主义者。
像希特勒这样的例外是不可能在政治生活中持久存在的。
因为之前看的《世界的凛冬》,顺带翻出了这部电影,便怀着好奇心去看了一下。
看完之后,满是沉重。
这部电影让我对纳粹有了新的思考,可能跟之前写的一些文字相左,我现在也被两股相左的力量折磨着,真的有很多东西呼之欲出,希特勒与他一手建立的纳粹将这种东西放大加强显现在世人面前。
写希特勒法西斯,让我特别谨慎害怕,因为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是,纳粹恶贯满盈,坏人不值得同情。
但如果说,从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德军严明的风纪,令人动容的军人骨气,以及追随希特勒的绝对忠诚,会不会引起争议?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一位是受人敬仰的英雄,一位是遭人唾弃的恶魔,共通点是一种悲壮赴死的气节。
俄军兵临城下,德军武力不足以与之抗衡,希特勒却执意不肯放弃柏林,众将士也在希特勒自杀后纷纷追随他自尽。
我希望这种对于信仰的绝对坚持,与希特勒所犯下的反人类恶行区别开来,但写来写去,却怎么也组织不好语言,毕竟希特勒的绝对坚持与他的恶行又是没办法分开来讲的。
成王败寇,话语权自古掌握在胜者的手中。
“明天我会被众人诅咒,但命运不允许其它的结局。
”看着建筑起的高楼逐渐倒塌,自己却无力力挽狂澜,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不太好受,更何况是意志如此坚定到极端的希特勒。
从极端坚持到幻想的破灭,自杀应该是最合理的出路。
觉得自己说什么都很无力,都很冷冰冰,都很不负责任,因为我写下这些话的时候,我不是被无端遭受屠杀的犹太人,我也不是追随信仰赴死的德国士兵。
如此沉重的历史,我却对其评头论足,真是罪恶。
二次大戰時候,蘇俄紅軍進駐柏林,納粹德軍節節敗退;電影《希特拉的最後12夜》〔Downfall/Der Untergang〕把三名當時在德國總司令部地下基地工作的當事人:秘書祖度楊格(Traudl Junge)、一名電話接線員及一名軍官上校的日記摘錄和目擊證詞串連重組,把德軍瀕臨瓦解邊沿的這一段日子,地下基地內外,總統希特拉自殺前後在柏林所發生的事逞現在觀眾眼前。
據說,這部電影在德國上映時引來極大爭議,有評論批評電影淡化希特拉在二次大戰時的惡行,只把他描寫成一個壯志未酬而歇斯底里的失落政客。
誠然,電影中沒有心狠手辣老謀心算的政治手腕,亦沒有羽扇綸巾勝算在握的軍事調度;電影中的希特拉,患上柏金遜症,無法確實地掌握自己的軍力,無法凝聚軍心,部下都不予以信任,對軍令陽奉陰違,逕自撤離崗位,逃離柏林,發動政變,對外訛稱希特拉病重垂危,無力執政,圖謀與俄軍談判,宣佈戰敗;電影中的希特拉表現溫文爾雅,嚴然謙謙君子,對女仕們溫柔體貼,對小孩呵護備至,其中一幕,部下的兒女都圍在希特拉身旁,甚至坐在他膝上唱歌,就是前所未聞,難以想像的畫面;電影中的希特拉,不是「希魔」,也不是「納粹狂徒」,而是「總統先生」,是「希特拉叔叔」...相比起多年來接觸過的其它描述,電影中的希特拉無疑更像是一個人。
http://wilsonshum.blogspot.com/2005/04/12.html
第一次看犯罪者视角的二战电影。
这部讲的是第三帝国毁灭前,希特勒和他的追随者们最后的故事。
个人看来,这不仅是一部历史片,更是关于“自杀”和“幻灭”的电影。
片头即定调,希特勒和他的追随者都明白,战争终将失败,他们也终将随帝国一起毁灭,然而他们誓死捍卫信仰,决不投降。
然而随后的一幕幕场景宛若一出荒诞的悲喜剧:俄军已兵临柏林,希特勒的情人爱娃穿着艳丽地在希特勒的生日宴上跳舞;妓女与军官在硝烟弥漫、尸体遍布的废墟包围里夜夜笙歌;希特勒疯了般地谩骂不听其指令的军官,却在孩子甜美歌声的围绕里慈祥地笑着;军官和元帅一本正经谈论何为最好的自杀方式;护士哭泣着加入喝得烂醉如泥的士兵们,狂笑着讥讽战争的失败;希特勒与爱娃结婚成为夫妻,向身边的每个人告别……
一声枪响落下,希特勒和爱娃的尸体被抬出房间,紧随其后的是一声接一声枪响和一剂接一剂的氰化物,第三帝国彻底毁灭了。
多么猛烈的喜与悲啊,日薄西山,四面楚歌,忠臣叛变,信仰崩塌,所有人看上去都那么糊涂堕落,所有人都那么痛苦地清醒。
纳粹遗老在焚烧希特勒和爱娃的大火前行纳粹礼,将那些勾勒第三帝国蓝图的文件资料一并抛入火中,化作灰烬。
在火光映衬里,电影配上戈培尔夫人写给儿子的遗书:“…我们美好的理想破灭了,而我生命中的一切,美丽的,值得欣赏的东西,还有高贵的,善良的东西,也都随之而去…此后的世界,若是再也没有元首和纳粹主义,就不值得我们生存下去。
”
但第三帝国,这试图泯灭其他信仰的万恶的信仰,作为“万恶之源”的希特勒,口中无处不弥漫着浓浓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如何能够征服世界?
而那些追随希特勒坚守这万恶信仰、野心勃勃的军官,无知无畏的纳粹青年,行使“平庸之恶”的普通人,幻想生活在“帝国的天空下”的天真的孩子,如何戏谑地为信仰痴迷,又为信仰所毁灭?
最后,大部分人在信仰幻灭的沉沦里自杀了,也有少部分人,比如女主——效忠希特勒最后岁月的女秘书荣格活到了21世纪。
在接受采访时,白发苍苍的老人回忆道:“一回忆起那个幼稚的小女孩,我就生气得无法原谅…六百万的犹太人,还有持有其他信仰、身为其他种族的人都那样死去,可当时我并没有将这震撼可怕的现实联系到我的过去,只觉得我个人并没有什么过错,直到有一天我走过写着索菲·朔尔事迹的匾额……她面对那个可怕的魔鬼,就算太年轻,也应该去理解一些事情。
”一部带来理解战争的新视角,重新审视“信仰”的电影。
一部经典的二战电影,一部在讲述希特勒的影片中显得尤为突出的电影,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属于主演甘茨一个人的电影。
帝国即将覆灭,一切都将结束,在最后十几天的时间里,元首与一众追随者们躲在掩体中,纳粹的机器仍旧在坚持着运行,即便结局已经相当明朗。
而此时最为令人感兴趣的,无疑便是众人复杂的心态以及面对未来的抉择,此片以纪实的性质,通过当事人的口述回忆和资料,对历史进行了重现,将希特勒及身边一干人等的精神状态展示得淋漓尽致,令人感慨,也注定令人陷入深深的反思之中。
在甘茨的塑造之下,希特勒从人们概念中的恶魔回归成了血肉饱满的人类,他对女士保持着风度和敬意,对下属有着感情和尊重,对信念近乎于偏执的坚定,偏激得令人毛素悚然的观点等等,这些都还原出了一个真实完整的元首,甘茨的表演堪称史诗级,无法超越。
目前关于二战的翻案文章,基本都围绕两点,一种是二战是欧洲反犹主义的最终爆发,另一种是二战是一战后列强压迫德国的结果。
前者演化为犹太复国主义阴谋论,在黑犹太人的同时也黑了西方文明,后者则把二战变为另一场狗咬狗的利益之争。
这两种观点看似有理,其实大谬不然。
比较要命的是,Berliner同志的大作《希特勒的罪行与过错》就是说的这两种观点,而且应者甚众。
看此情景,我只好跟着说两句。
先说说犹太人问题。
犹太人遭到迫害的传闻最早在42年就有流传,在1945年以后才逐渐为西方民众所知,而真正广为人知,已经是冷战高潮了。
事实上到50年代大多数人对纳粹罪行仍然没有概念,而二战中的人们在讨论邪恶德国的时候,根本不会考虑到犹太人的问题。
对于当时的盟国来说,反犹纯粹是希特勒假公济私干的一件事,美英为此叫好的政治家不在少数,说盟国会因为德国反犹而反德,完全是笑话。
把二战简化为反犹主义和犹太人利益集团之间的战争,这种观点是冷战,具体说是中东战争的一个副产品。
这种理论的起源和目的其实不重要,关键是,它完全不符合二战历史。
对于二战中的盟国民众来说,德国威胁的是所有人类的生命,也只有面对这种危及,苏联和美英才有联手的可能。
如果有一个国家,用2年时间占领了整个欧洲,无论是与它毫无利害关系的小国还是世界顶级强国,都毫无还手之力。
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被他打得奄奄一息。
半年时间占领世界上领土最大的国家的一半,剩下的一半也唾手可得。
它的盟友占领了北非,整个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世界第二强国完全被逐出太平洋。
那么,这个国家到底是邪恶还是正义,其实根本就无关紧要。
二战后的美苏仅仅因为有世界第一的军事力量就成为全世界惧怕的对象,那么有这种力量而且毫不犹豫地使用它实现自己目标的德国,必然成为全地球所有国家的敌人。
至于纳粹的理论到底有没有道理,纯洁的雅利安地球到底是不是天堂,我想没人会在乎。
所以真正的问题不是正义与邪恶,也不是领土争端经济利益,甚至意识形态也无关紧要。
真正的问题只有一个——生或死。
1943年,美国向英国抱怨,苏联人对盟国的援助丝毫不表示感谢,丘吉尔说了这样一句话,“在一个人被凶手扼住脖子,奄奄一息的时候,你还要求他对待别人礼节周到,是毫无道理的。
”所有质疑反法西斯战争乃至抗日战争正当性的朋友,这句话就是对你们的回答。
然后再说说“协约国欺人太甚”这种观点。
如果客观评价德国在一战中起到的作用,那么任何不能让德国亡国的处理方式,都是对公正这一概念的极大讽刺。
德国在一战的所作所为,只比太平洋战争中的日本帝国更为丧心病狂。
与犹太问题不同,德国投降条件过于严苛的问题并非后人的捏造,而是确实存在,早在一战当中就有人提出这个问题。
但是这不是一个正义性的问题,仅仅是单纯的政治考虑。
当时对德处理意见有两派,一种是比较体面的和平,一种是彻底毁灭德国,前者是美国主张的,后者则是欧洲其他国家的意见。
结合立场问题,两种意见的根源也就很清楚了。
对于美国来说,参加一战是个标准的赔本买卖,战后他只想赶快拍屁股走人,因此任何甩包袱的烂摊子都是他乐于见到的。
对于英国来说,过去的欧洲均势政策已经被证明是个绝大的错误,但是劳合乔治考虑到英法一战中的各种不愉快,仍然需要一个能够压制法国的完整。
主张坚决消灭德国的,不用说就是法国了,两次被敌人打到巴黎城下,大半国土沦陷4年,克里孟梭建议的肢解德国,已经算得上最仁慈的做法了。
其他被侵略国家的意见自不必说,实际上,即使是德国的同盟奥匈帝国,对德国的怨恨也不亚于法国。
俄国的意见虽然与法国相同,但是因为革命问题,它的主张只会起到反作用。
于是,最后对德处理意见就是一个折衷各方诉求的结果,必须强调的是,由于整个欧洲都背上了美元债务,美国在和谈中的影响远远超过它的贡献。
如果让欧洲人自己解决问题,那么对德惩罚绝不可能仅只于此。
如同曼京说的,如果投降协议不是在柏林签订,那么惩罚将很快降临到整个欧洲头上。
由于历史教育的偏差,一战史对中国人来说几乎是个空白,很多人遵循着毛时代的解释,将其归结为帝国主义国家间黑吃黑的战争,于是一战似乎变成了一场不分黑白的乱斗。
在很多人口中,一战爆发的原因似乎就只是“帝国主义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那么卢沟桥之前,中日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又能少到哪里去呢?
这些矛盾是谁引起的?
是谁一直在扩大矛盾?
这些人不知道威廉二世在一战前和一战中的所作所为,不知道他在投降谈判中带着仅剩的德军去全国各地镇压人民起义,不知道德国发明的无限制潜艇战,不知道施里芬计划对比利时和卢森堡的侵略,不知道德国甚至在投降时还强烈要求留下占领的比利时领土。
如果这些都可以不考虑,那么抗日战争也不过是一场中日之间的黑帮乱斗,满洲国独立是因为中国政府对东北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统治,七七事变是中国驻军与中国军阀间的擦枪走火,淞沪会战真的就是惩膺暴支,南京大屠杀是“例外事件”。
既然如此,还有什么不能洗白的?
东京审判中被判死刑的日本领导人,包括东条英机在内,哪个不比德皇威廉二世更无辜?
如果世界上可以有这么多如果,我相信很多朋友现在一定快乐地生活在大东亚共荣圈,然后开心地围剿中国游击队。
一直希望看到一篇德国人自导自演的描述纳粹德国,反思战争的片子,而《帝国的毁灭》正是这样的一部片子。
该片在国外公映时引发了一些争议,主要在于该片“描述了一个较为人性化的希特勒”。
但我认为,往往很多人对于希特勒的印象只是一个魔鬼,似乎毫无人性化可言。
其实越是妖魔化一个人,往往透着你对他的恐惧与逃避,为什么不能把希特勒以一个凡人的角度来审视呢?
这一点上,本片做到了,而且并未因为将希特勒凡人化而对其罪行进行掩饰。
对于战争,本片并未出现类似“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而只是站在即将毁灭的第三帝国来反思战争,颇为令人深思。
该片中的希特勒虽然有时也会歇斯底里,但同时也有对英勇的青年团员的关爱和赞许,对女秘书容格的宽容,还有那份对情人爱娃的执着的爱。
可以说,本片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希特勒,演员布鲁诺.冈茨的演技也令人称道。
当然本片并没有因为希特勒身上有这些人性的一面,而掩饰他对德国人民的无情,当蒙克和魏德林提出疏散柏林的平民时,希特勒断然拒绝,没有一丝怜悯,毫无人性可言。
也许正如戈培尔所言,德国人民做出了选择,现在到了他们为这份选择付出代价的时候了(大意如此)。
第三帝国即将毁灭,一些人陷入疯狂,于是戈培尔一家成了可悲的殉葬者;一些人撕下了脸上的假面具,于是戈林,希姆莱在关键时刻背叛了元首;一些人仍旧保持着清醒与人性,比如党卫军医生申克;而容格与那个曾经的希特勒青年团的孩子,则摆脱了纳粹的阴影,开始了新的生活。
正如容格所说的,年轻不是理由。
不管怎么说,无论你对希特勒或是纳粹德国有着什么样的观点,这部片子都值得你一看。
在对与错、强与弱之间,我们总得选边站。
对此,村上春树曾经说过一句很好的话,“无论高墙是多么正确,鸡蛋是多么地错误,我永远站在鸡蛋这边。
” 只是,在这个混沌暧昧的世界里,如何才能区分出来谁是高墙、谁是鸡蛋?
而当昔日的高墙成为今日的鸡蛋,我们又该向谁一掬伤心泪?
《帝国毁灭》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电影,入围200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许多人都高度赞赏这部作品的制作、导演、编剧和演出,但也都相当确定这部片子不可能获得奥斯卡奖。
果然,奥斯卡奖没有肯定它,对于这座昔日的高墙、今日的鸡蛋,“入围”两个字已经是美国电影学会能给出的最大掌声。
《帝国毁灭》是一部德国电影,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无条件投降前十几天的事情,故事的主要核心人物是人魔希特勒。
这部影片以史料考据为基础,调性不煽情、立场也不偏颇。
然而,透过种种真实事件还原出的希特勒,除了栩栩如生外,还充满普通人所具备的人性特征,这便注定了这部影片备受争议的命运。
二战时期的德国和希特勒,无疑是座无与伦比的高墙,狠狠砸碎许多可怜的鸡蛋。
但如今时过境迁,站在历史彼端的德国和希特勒早已沦为世人践踏和唾弃的对象,无论是电影上还是文学上,纵使是基于史实的同情或理解都不被允许,已然成为脆弱的鸡蛋。
艺术呈现真实,本该是值得赞赏的事情,然而当这所谓的真实,既是高墙、又是鸡蛋,观者也只能无奈地低头从旁走过。
■历史背景与故事主轴《帝国毁灭》主要是根据历史学家约阿-希姆费斯特的《希特勒的末日》、和希特勒最后的女秘书特劳德尔-琼格的回忆录《直到最后时刻》改编。
影片故事从希特勒生日当天、也就是1945年4月20日讲起,一直讲到德国无条件投降之日,1945年5月9日。
在此之前,德国东部战线早已溃不成军,苏联红军则是向西线快速挺进与反攻。
4月20日那天,希特勒与情人艾娃、以及一帮军官将领都藏身在柏林的地下碉堡之内,当炮击声从碉堡外传来时,希特勒才赫然惊觉苏联红军已经打到柏林,国家已经来到存亡的关头。
4月20日到4月30日的这10天,是希特勒活着的最后一段日子,他置身于地下碉堡里头,陆续接获军事上惨败的噩耗、以及亲信们接连背叛的消息。
面对这种无可挽回的局势,身为领导人的希特勒不仅要为自己的生命与前途做决定,还要为所有德国百姓和军人的生命与前途做决定。
当时,摆在希特勒面前的选择有三种,包括撤离、投降与死亡,他最终为自己和所有德国人都选择了死亡。
在举枪自尽之前,周围许多亲信将领一再请求希特勒承认失败和撤离柏林,这样不仅能为东山再起保留余地,也能减少德国军民的无谓牺牲。
但是希特勒坚持绝不能投降,即使所有军人都死绝、所有百姓都牺牲,也要战斗到最后。
为此,他无情地将没有受过训练、没有足够武器的老少送上火线,还派出宪兵捉拿和杀死那些拒绝送死的军人与百姓。
更扬言年轻人本该牺牲、以及弱者没有活下去的价值。
即使是在敌人打到眼前、不得不自杀时,他留下的遗嘱仍旧是誓死不投降。
单单从这些事实来看,希特勒确实是一个没有人性的狂魔,然而,电影《帝国毁灭》透过这10天里发生在碉堡的种种事情,侧写描绘出希特勒的行为与背后的动机和信念,结果勾勒出来的却是一个极为人性化的人物,不仅有着与一般人相同的坚强与脆弱,甚至还有超越常人、作为领导人应有的理想与勇气。
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这部电影被反法西斯主义者标上认同和拥护昔日纳粹的标签。
■希特勒是人不是魔从理性上来说,大部分人应该不会意外于发现希特勒具有许多普通人的特质,毕竟,一个人如果没有“做好”和“做对”很多事,就不可能一步步走到大权在握的境地,也就不可能铸就那些后来犯下的滔天恶行。
根据影片中的描述,希特勒和绝大多数的人一样,也具有多面向的性格,一方面是一个情绪有波动的普通人,一方面又是一个坚强果断的领导人。
作为普通人,希特勒不抽烟、不喝酒、吃素、喜欢动物、疼爱小孩、尊重女性。
作为领导人,希特勒廉洁、讲求纪律、坚持理想与原则、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操、重视信仰主张胜于个体生命。
虽然偶尔有感性和脆弱的时候,但大多数时候他都将国家责任置于个人情感之上。
》希特勒没有军事天才,但性格坚毅乃至于固执。
在生命的最后10天里,当军事惨败的消息陆续传来时,希特勒始终拒绝面对军力不济的现实,坚持在军事地图上进行不切实际的军事调度。
一干将领们先是直指现况,但在希特勒的狂怒斥骂下,终于也都渐渐噤声不语,既然战败是无可避免却又不能接受的结果,只能各自静待末日的到来。
》希特勒严以律己,但也严以待人、睚眦必报。
面对柏林即将沦陷的现实,希特勒拒绝出逃苟活,坚持坚守对国民的承诺,以生命捍卫国家与理想。
相同地,他也以同等的方式要求其他军人和百姓,要所有人都以鲜血和勇气来抵挡子弹与大炮。
而当帝国元帅戈林和内政部长希姆莱陆续传来叛变的消息时,希特勒在如此严峻的情势下仍不惜调兵遣将追杀叛变者,就连情人艾娃下跪请求饶恕其妹夫擅离职守的行为,也遭到无情的拒绝。
》希特勒个性坚强,但难免有伤感软弱的时刻。
虽然一再表示所有人都应该为国牺牲,但希特勒两次违反自己的原则,要求几位不属于党政系统、如晚辈般敬爱自己的女秘书们先行撤离碉堡。
虽然对叛徒绝不宽待,但是当装备部长史培尔当面向希特勒表明自己将撤逃、并告白自己在数月前便开始违抗指示时,希特勒并未出手阻止,而是留下伤心的眼泪。
一直以来,充满理想主义的史培尔都是希特勒最敬重的人,是希特勒未实现的艺术家梦想的化身,如今史培尔以这种诚恳的方式呈现自己的背叛,希特勒无法不心软。
》希特勒行事一板一眼,但仍有感性的一面。
在地堡里,情人艾娃请求希特勒赠送自己一座置于碉堡外头的雕像,明明死期将临,希特勒仍以雕像可能是国家所有、属于全民为由加以拒绝。
身为国家领导人、大权在握超过十多年,伴随他超过十五年的艾娃在自己的遗嘱中还需要交代妹妹代为偿还一些零碎的债务,足见希特勒行事的清廉和刻板。
但在4月28日,两人自杀的前两天,各自写下遗嘱之后,希特勒正式娶艾娃为妻,像个男人般地给自己的女人一个应有的名分。
希特勒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走来,在这当中经历过德国战败投降、凡尔赛条约的苛刻与残酷,他深刻理解战败投降后的生不如死,因此与许多德国将领一样,认为与其投降、不如牺牲。
希特勒还经历过1929年的华尔街大崩盘与经济大萧条,以及其后的严峻失业与恶性通货膨胀,因此他承诺德国老百姓要拔除引发世界经济动荡的犹太毒瘤,要带领德国走向军事霸权,废除凡尔赛条约的羞辱与凌虐,恢复德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
掌权多年以来,希特勒的坚持和承诺始终如一。
而在最后的十天里,明知道自己即将面临死亡,但在面对各级将领时,希特勒仍旧坚持自己作为领导人应有的决断与坚强,仍遵循着一贯的信念和原则行事,丝毫不退让松懈。
但在私底下,在面对将领之外的寻常晚辈与女士时,希特勒更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难以抑制手部的抽搐,也难以抑制内心的感伤与脆弱,纵使如此,他始终礼貌和善地待人,毫无派头和架势。
■影片视角《帝国毁灭》以希特勒在世的最后十天为叙事主轴,以希特勒这个人物在死亡之前的言行为故事的主题。
然而,如果影片只将视野局限在希特勒身上,那将是苍白和单薄的,纵使完全是以真实史料为基础,也无法摆脱为纳粹罪行强行辩解和开脱的色彩,更不可能让大众产生理解和共鸣。
《帝国毁灭》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同时采用三个视角,从三个立场不同的人的角度来观察这一段时间的柏林,并且透过地堡内与地堡外这种空间上的差异,凸显出个人与体制、原则与后果之间存在的巨大反差,将影片的思想高度从人物传记提升到对战争、爱国精神和集权制度的反思层面。
影片中同时从三个人物的不同视角来开展内容,一个是希特勒的女秘书、立场中立的琼格小姐,一个是支持投降、减少牺牲的医官君特先生,一个是不惜牺牲、奋勇杀敌的十二岁少年皮特。
其中,从琼格小姐的视角,看到的是地堡内的希特勒,整体色调从温暖燠热走向寒冷,从医官君特和少年皮特则看到的是地堡外的战事,除了结尾处外,整体色调都是寒冷凄凉。
在影片叙事的过程中,往复交错呈现地堡内和地堡外的情势,当希特勒在宁静的地堡内,根据自己的信念和原则,做出全民抗敌的决定时,地堡外出现的是无辜百姓遭到炮火无情攻击的画面,是毫无训练、缺乏武器的老人与小孩在火线中前仆后继、无谓牺牲。
当琼格小姐为希特勒的沉重压力与艰难困境感到不忍时,医官君特正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为血流如注、尖声嚎叫的伤患锯断伤肢,少年皮特正拿着手枪在其他孩子们的尸体堆中穿梭冲锋。
身为领导人的希特勒的一句坚守信念,代表的却是大量性命的死去,是德国的未来被一点一点地断送。
■信仰与牺牲之间的冲突希特勒坚守信念、贯彻原则、维护德意志民族最高利益的做法很难说他有错,毕竟这是一个身为领导人、肩负国家兴亡大任的人,应有的特质和应尽的责任。
在国家存亡之际,将领应该誓死效忠,与国家共存亡?
在国家存亡之际,军队应该战到最后一兵一卒,宁死不屈?
在国家存亡之际,人民应该抛头颅、洒热血,挺身而出,不惜牺牲?
显然希特勒对这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对”,事实上,大部分的国家的教科书里,也都为这三道题给出肯定的答复。
如果一支军队抱着“只在战胜有望时作牺牲”的信念,如果一个国民抱着“只在国家值得奉献时作牺牲”的信念,这样的战争和这样的国家注定要失败,因此,灌输军队和百姓“不惜任何牺牲”的爱国信念有其必要性,在战争之时严惩那些逃避牺牲的人也有其必要性。
因此,如果只将眼光专注在地堡里的希特勒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具有人性的好人,是一个拥护信念、坚定承诺的优秀领导人。
然而,当我们将地堡内的信仰与坚定,对比地堡外的现实与牺牲时,对与错瞬间便被模糊了,一切的必要似乎都是不必要。
只是,希特勒究竟做错了什么?
为了国家理想作牺牲的“合理范围”又在哪里?
希特勒所犯的错,或许更多是来自“国家”这个概念性名词。
也许,本就不该将“国家”置于无比崇高的地位之上,如果没有了百姓、没有了未来,国家又有何意义。
从这个角度来说,二战的德国之所以会走向疯狂的极端,要说是因为希特勒个人的疯狂,更多的可能还是要归咎于不容许异议的集权体制、以及狂热的爱情情操和偶像崇拜。
就像影片当中指出的,希特勒虽然有许多良好的特质,但性格固执、不接受其他人的反驳意见。
周围的将领们则或是因为恐惧于希特勒睚眦必报的秉性、或是基于对希特勒个人的崇敬与信仰,因而盲目尊从希特勒的指示,无视于现实的残酷与恐怖。
而希特勒本人,虽然不是疯狂的人魔,但因为被地堡、被亲信包围着,与残酷的现实之间保持着遥远的距离,无法切身体会自己的决策所代表的实质意义,结果便是走向所有集权体制必然会产生的残酷牺牲。
而且,正因为希特勒对信念的高度坚持与坚定,这种牺牲的残酷程度也就无比巨大。
如果希特勒没有实施专制独裁,二战的德国或许无法快速摆脱各种政治和经济的阴影,但同样也不会走向极端与毁灭。
■电影载不动的许多愁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帝国毁灭》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电影,除了尽可能忠实地还原希特勒这个人外,还透过宁静的地堡内和惨烈的地堡外这种往复对比,凸显出一个看似杰出的领导、一个看似正确的决策,实际上却能产生无比悲惨的结果,进而使人质疑“爱国”和“战争”的底线。
而且,在出色的架构构思之外,编剧和剪辑的表现也令人赞叹,在地堡内/地堡外、三条叙事线的交错过程中,始终以相同的主题或相似的人物做衔接,例如当地堡内提及民兵的无谓伤亡时,地堡外呈现的是医官君特在路上看到两个老人因为“逃兵”遭到宪兵杀害,以及在医院里看到无数重伤的伤兵。
这些看似独立却又相似的叙事线,平顺且细密地缠绕在置身于叙事线之外的希特勒周边,除了赋予影片强烈的整体感外,还将希特勒这个隐性的主角浮凸而出。
乍看之下,影片里杂乱纷呈着众多的人物和事件,然而透过这些看似单纯随历史时间出场的人物和事件,不仅真切地凸现出希特勒这个核心人物的性格与思想,还纵向地呈现出希特勒从拒绝接受失败、到决定举枪自尽的情绪和想法的完整进程,与此同时,更横向地呈现出希特勒每个涉及国家前途的抉择为德国百姓带来的毁灭后果。
此外,地堡内和地堡外、三个独立人物各自的故事线都能独自存在,而在交会之余,还演绎出不同层次的意义。
看得出来,《帝国毁灭》做了很多努力以避免必然的立场争议,例如在处理苏联红军占领柏林时各种行进,便刻意淡化针对性与批判性。
当医官君特走进一所被苏联攻克的医院时,首先看到的是堆叠在一起的裸体女尸,接着看到的是被聚拢在角落里的重病患者们。
这是唯一暗示红军暴行的一幕,其中前者代表的是被红军残害的德国女性,而后者代表的是被德军遗弃的德国病患。
借由这两者的对比,议题的焦点便从对红军的控诉,转为对战争本身的控诉。
此外,里头还安排了一组一名红军面对少年皮特时,高喊着我不杀小孩、结果却被少年皮特杀死的镜头,以此平衡医院那一幕可能引发的对红军的负面观感。
影片也避免直接呈现希特勒自身的观点或想法,而是借由其他人的行为和态度来间接对比和凸显。
例如,在得知希特勒拒绝出逃、将以自杀来面对红军的攻击时,宣传部长戈贝尔和他的妻子便决定了要步希特勒的后尘,还要带着6个幼龄的孩子一同踏上自杀之路,因为他们两人深信,没有希特勒、没有国家社会主义的世界,便没有活下去的价值。
透过戈贝尔夫妇两人的极致行为和对国家社会主义的狂热,便能看出来希特勒在理念和信仰上的异常执着,也让人得以理解为何希特勒和戈贝尔都对百姓的无谓牺牲如此漠然。
当一个人认定自己以及自己的孩子都该为理想牺牲时,又怎么会对其他人的牺牲感到悲伤。
从理性上来说,大部分的人也能认同,即使是犯下滔天罪行的人,他的所作所为大多数也都是符合理性和人性的。
然而,理性上站得住脚的,不等于感情上也站得住脚。
虽然《帝国毁灭》是以相对公正的态度来还原希特勒这个人,然而当人们从人性的角度来理解希特勒时,很难避免不对他的行为产生理解之情、甚至是同情之情。
于是这种以“公正”为名的还原行为,便以伤害受害者的感情为代价,结果是对希特勒公平,却对受害者不公平。
试想,如果日本推出一部将裕仁天皇还原为人、以人性的角度来看待他的作品,又有多少中国人能心平气和地接受?
总的说,《帝国毁灭》这部电影本身没错,但在历史的伤痕痊愈之前,推出的时机还是错了。
就像影片最后引述琼格小姐老年时候的一段纪录片,里头讲到她在战后得知有六百万犹太人死于集中营,当时她虽然感到遗憾,但觉得这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毕竟事情发生时候她还很年轻,也不知道究竟发生什么事情,直到她偶然经过一个纪念碑,看到一个和自己同年出生的犹太人,在自己22岁、开始为希特勒担任秘书时便遭到杀害,她才意识到,在犹太人所受到的伤害面前,自己没有权力以年轻、以无知为借口。
同样的,当代的德国人也不该以还原希特勒的人性为理由,再次伤害犹太人的感情。
当一部呈现真实的电影因为某个群体的情绪而受到打压,身为观众的我们本该秉持理性拥护真实和艺术,为这昔日的高墙、今日的鸡蛋而发声,但说到底,身为观众的我们也是人,在理性之外,还需要聆听情感的声音。
生命、信仰、誓言(诚信)哪个更重要?
在相互矛盾时,如何抉择?
1、希特勒的忠实追随者戈倍尔决心全家一起陪着元首殉葬。
他共有7个孩子,他和妻子坚决不让自己的孩子们在没有帝国的天空生长,在希特勒和爱娃自杀后,先一个个杀死自己的7个孩子,然后自杀。
令人不胜感慨。
2、许许多多的追随者或者战斗而死,或者不愿投降,最后自杀。
3、有的追随者曾宣誓追随希特勒一直到死,仅仅因为这句誓言,选择自杀。
-----------------------摘抄:http://movie.douban.com/review/2816593/ 回首二战,德军的确是侵略者,但并非盟军后来描绘的那么穷凶极恶。
事实上希特勒在起初入侵欧洲各国时军纪森严。
斯大林下密令组织几个特遣队穿上缴获的德国陆军和党卫军的制服,在德军尚未到达之地进行各种的烧杀、奸淫、掳掠,并留有活口让其能够陈述“德军暴行”以此煽动当地军民对NC的仇恨。
事实上德军在东线战场烧、杀、抢、掠皆有之,奸淫事件却是极少发生。
哥廷根历史研究会指出:“强奸风潮在德国军队中从未发生过。
少量个案受到了德国军事法庭的处罚。
”一位德国老兵说:“战后揭发出来的德国军队的罪行,无一不是执行命令的结果,很少听说有哪个德国军人作为个体乱来的。
” 当然苏军的所作所为确实是一报还一报的战争现象,不过必须指出从古至今的世界战争史上,对占领国妇女施以如此暴行的当首推二战时期的日军和苏军了,自诩为反法西斯解放者的苏联红军做的可是比说的更“精彩”。
苏联士兵反扑到德国境内之后竟也肆无忌惮的烧杀抢掠。
更可恶的是奸淫德国妇女,柏林的历史学家桑德斯和焦尔根据多方调查得出一组谨慎的数字:10万柏林妇女被苏军强奸,其中40%的人被多次强奸,近1万人被强奸致死。
在战后划归波兰的原东部地区,被强奸者达200万,其中24万致死。
记实性电影,值得一看。
如果希特勒撤退出柏林,那他将会变成希姆林之流的傀儡,他清楚这一点所以宁愿死
可以肯定的是,《帝国的毁灭》是反战的。把视点散落在纳粹一方,这是一个注定引起争议的角度。然而它在写人,但没有美化任何人,是通过艺术加工破除刻板印象,建立人物形象。相比沉重的反思与诘问,在电影时间里它更多在展现一种残忍——战败一方面临结局时的群像,各种各样的事无巨细的死亡,可以瞥见复杂的极端的人性。无论在地下还是地上,无论是狂欢还是备战,两个半小时一直浸润在一种压抑的氛围中。强弩之末,无力回天。最后双线交汇的一丝光亮,虽然略显刻意,却也是导演最想要传达的主题。
看了一半看不下去,严重怀疑日常希特勒有这样的说话口吻,此外,反复提及自己的价值观在日常对话中,不切实际。刻意抹黑成分太多,看着索然无味。
对本片的争议无疑来源于其近乎偏执的真实:忠诚有错吗?对一个国家的热爱有错吗?国家社会主义有错吗?观众流泪有错吗?正义一方对希特勒作为恶魔的无尽的渲染有错吗?这个似乎没有任何争议余地的问题,也许会在几千年之后得到解答。那么,答案会与现在一样吗?
南瓜电影147min,删减9min
战争从来没有正义与邪恶之分 战争就是罪恶本身 然而人类为不断产生的“理想”和“正义”而战的行为永远都无法被终止 电影结尾停战后的世界第一次出现了阳光 和平温暖而柔软 剪辑不够紧凑略显冗长 音乐不错 二战结束后 历经纽伦堡审判的德国能这样直视历史 而东京审判后的日本还是那个低劣可悲的小人
避免独裁唯一的办法是建立平衡与制约的制度,不然民选出来的政府一样有成为邪恶力量的可能。
帝国覆灭的精心还原,从希特勒的约见、疯狂、暴躁、臆想,到他身死焚尸,每个段落都是情景高度真实的艺术再现。这里剪辑并不要求多华丽多机巧,长篇直叙下帝国一步步的崩解毁灭足够冲击力,如最伟大母亲给子女喂药的死静镜头,没有比这更符合的手法了。结尾女主角驾驶单车于夕阳下,也算是政治正确吧。
拍摄的非常真实!
精致,紧密,冷静,行云流水,节奏把控,从技术角度来说,典型的德国制造的水平,太牛了。
永别了,元首。
战争历史电影。因为看的时间比较晚,电影里的精彩内容都已悉知。Bruno Ganz的确将希特勒有魅力的一面表现出来了,作为一个领导人他保护臣民没在最后一刻逃走,作为回报,他希望得到所有臣民的信任与支持。看这部电影让我想到《活着》,都一样是走下坡路,《活着》集中在个人且更有盼头。这部电影记录的是一个集体德国人的回忆,在战争之后,德国人如何面对自己国家的历史和解决战争带来的创伤。领导层崩溃后,纳粹帝国瓦解。Traudl Junge在电影开头和结尾的对白供词对电影意义重大,她在回顾历史的时候,没有一上来就检讨自己的过错,但她清楚很难原谅自己。电影以她认清年轻不是借口的结尾很深刻,提醒每个人的大环境下判断是非。这部电影的走向没问题,客观审视了德国历史。
太难看了!!!太恶心了!!!!!在班里好多同学的影响下 更讨厌这段历史了!!!恶心啊🤢
世界需要这样的主旋律影片,也许你很难顺畅地看完,但它却有存在的正当理由。从观看的角度说,它并不太成功。看不看两可。
哎!以盟军俄共之口为蓝本编剧何来 写实记录 无耻!
还不错,就当做历史的片段看吧,这个角度,这个瞬间,拍成电影,总是值得一看的。希特勒愿意死在柏林,而不是仓皇逃跑,是正确的选择啊。
从女秘书的角度,讲述第三帝国及其元首的最后时光。很不错,拍的比较写实,电影基本上都是在掩体里进行的,而且最重要的是,反战
我打了个一星是因为我想让豆瓣猜的准确些
很纪实的一部电影,可以了解历史,是我太没耐心了!说一下感受:1. 由于是纪实片,感觉情节进展缓慢;2. 人物众多,记不清楚,为什么不设立重点任务甚至第一视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