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呢,记得是四五年级看的剧,还是在中央一台,那时候的剧真好看,对金燕西和冷清秋印象很深,也因为这部剧很长一段时间,别人问起来我喜欢什么花,我说百合,然后想象自己是冷清秋那样的女孩子,现在十几年过去,无意间看了个剪辑的视频,我就想起来,在两人新婚之夜,金燕西为了讨冷清秋喜欢,在地上床上铺满了百合,二人甜蜜亲热,当时只觉浪漫,但现在细想起来,不知是作者故意为之还是剧本bug,金燕西初见冷清秋,是冷清秋在花店里带走一盆百合,那时冷清秋为了护住百合不被风雨打淋,本是穷苦人家却坐了黄包车,还用手遮挡风雨,宁愿自己淋湿也不愿百合被风雨侵染,可见是真的爱花之人,爱花之人怎么会舍得把花折下践踏,如果身边有人这么做,爱花之人定当是厌嫌此人的,但是金燕西不仅折了百合,还铺了一地,新婚之夜的冷清秋是笑着的,她跟金燕西一起踩过地上百合,双双倒在百合铺就的花床上,这是爱花之人的表现??
如果金燕西真爱冷清秋,就知道冷清秋极爱百合,舍不得百合受到一点折损,那他便不该折下这么多百合,只为了一夜欢好,就算非要讨好,为什么不能在新房内摆满一室百合花盆呢??
如果是作者有意为之,那这个情节其实能不能说明金燕西虽然喜欢冷清秋,但其实他一点也不了解自己的妻子冷清秋,冷清秋当时确是爱花之人,但跟金燕西相处下来,心绪已变,她不是当年那么纯洁的爱花之人,她更愿意享受金燕西带给她的花花世界纸醉金迷,虚荣女子当不得那百合了
真正喜欢上董洁,就是因为冷清秋。
那种小家碧玉又不失大气的气质,那种不愠不火不卑不亢的恬静,那种知书识理兰心慧质的内涵,那种古典端庄外柔内刚的寂美。
一度觉得董洁就是清秋,清秋就是董洁,活生生的一个人物。
着实喜欢这样的女子,不需要夺目耀眼,不需要艳光四射,不需要张扬,就是那股淡淡的,轻轻的,静静的,撩拨神经的灵气,那个顾盼生晖,巧盼倩兮,清澈坚定,不经意的眼神,已经舒服到心底。
但是这一种的美,需要真正懂得欣赏的人才会疼惜。
清秋喜欢的是白色的百合花,清幽淡雅,清丽脱俗,清香静谧,而不是秀珠那热情奔放,热烈灿烂的向日葵。
小时候家里有两株百合,每年都会开上那么几朵花,是我和爸爸的得意之作之一,妈妈不反对,居然也很喜欢。
其实妈妈向来不喜欢白色的花,可能是受到妈妈的妈妈的影响,老一辈的人总说白色的花会过于幽怨和悲凄,但妈妈也说唯独百合,只会让你觉得高贵和纯洁。
到了大学我才知道,原来百合有很多种其他的颜色,照毕业照的时候,一个朋友买了一扎香槟百合,粉粉的,有点娇媚。
可能是先入为主,还是觉得白色的百合最能代表百合。
西方人喜欢捧着百合结婚,据说这是由苦苦追寻伊甸园的亚当和夏娃所流下的泪水化成的,有人说,在基督教里,百合花被视为“圣母之花”。
拍电视总是要唯美一点的,我没看过这本书的原著,不知道人物的设计和背景的衬托是否也和张恨水先生塑造的同出一辙,但是我倒是非常喜欢导演这样的安排。
清秋撑着油纸伞,捧着百合花在雨中躲避的一幕,也就是金家少爷为之倾倒的一幕,连我都看了都为之心疼和着迷
最喜欢的国产剧之一,每次听到暗香看到MV就感慨万千,就像仙剑一一样。
喜欢暗香,也喜欢让她降落,感觉让她降落这首歌的主角是小怜,每一句写的都是她,“他没有烟火绚丽,也不像鸟儿会迁徙...”因为董洁的冷清秋一直没办法讨厌她,她就是那个单纯的,清冷的不食人间烟火的清秋本人啊,她喜欢百合,她像百合一样纯洁,现在没当看到百合花就想起她拿着一盆百合的那张剧照;她的小楷很漂亮很秀气,她喜欢写诗,也把自己活成了一首诗。
男女主的爱情一开始可谓轰轰烈烈,总理家的少爷对一个平民少女一见钟情,两人身份悬殊,有家庭的反对但反对没有那么强烈。
男主追求女主的过程很浪漫,到女主的学校当她的老师,两人一起骑行去向日葵的海洋,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
最后在大家的祝福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一直到这里,男主都是非常爱女主的,所以我一直无法接受后来男主对女主的冷漠,即使知道他是因为家道中落为了讨好白秀珠而不得不做的妥协。
结局两人坐火车擦肩而过,留给观众太大的遗憾,我想他们应该是不太可能重逢了,他们已经不是那时的他们。
当花瓣离开花朵,也许花瓣并没有凋零,爱情还在。
爱,因为执着而美丽,也因执着而残忍。
这句话很好的描述了《金粉世家》里那对凄美的爱情悲剧,当然这部小说并不单单只写爱情。
张恨水通过冷清秋和金燕西的爱情悲剧,还有金家这个大舞台折射的就是北洋政府时的中国,反映了整个北洋政府上层社会的众生相。
其实金燕西和冷清秋两人的爱情悲剧,是必然的,首先他们两个悬殊的社会地位和不同的文化背景。
金燕西是总理之子,出身于官宦之家,而冷清秋则是出生于普通家庭的女子,但独立自主的意识却很强烈,其次是两人的个性迥异,冷清秋独立自主喜欢清静,而金燕西则喜欢交际应酬,整日交友,捧戏子,生活挥霍无度,我认为这是他们婚姻走向破灭的主要原因,现在看来古人所说的门当户对不是没有理由的,物质上讲求门当户对,精神上也讲求门当户对,两人的三观是否一致真的很重要 。
前期他们的爱情是很甜的,他会在雨中追逐清秋的身影,在校园里寻觅她的声音,在她家的周围感受她的气息,他用自己诚挚的心打动了自己喜欢的女孩。
可是结婚后生活方式不一样,三观不一致,导致了他们产生分歧,争吵,不信任。
清秋在一场大火后的无声离去则彻底结束了他们苦心经营的爱情天堂。
是燕西的错,清秋的错,也许,都没有错,错的只是缘份,是他们在错的时间遇见了对的彼此。
这部电视剧前期有多甜,后面就有多虐。
《金粉世家》被称为民国红楼梦。
有人反对说金粉世家拿什么和红楼梦比,差远了。
但是读完《金粉》,能够理解这个说法的意思。
虽说金粉各种不及红楼,但红楼里面没能让我们看到贾府的败落,深为遗憾。
而金粉,略为弥补了这个遗憾。
说来可笑,读者们不喜欢水浒传结尾的人亡,也不喜欢金瓶梅结尾的家败,红楼梦家败人亡的结尾丢了,又吵吵嚷嚷那么多年,都想一睹为快。
难道是人性本贱?
说回金粉。
小说和电视剧我是同时看的。
小说是闲暇时翻阅几章,电视剧是吃饭时顺带一看。
正好都是印象新鲜热乎的时候,比较起来不至于记忆出现偏差。
电视剧有很多照搬原著的段落,台词都一样。
有大改动的主要是两段,一是加了欧阳于坚、欧阳倩母子,二是小怜和柳春江剧情有较大改动,把原本终成眷属的结局改为了悲剧。
另外,剧中对金燕西这个男主角有很多美化。
不要小看这两个小情节的改动。
原著中,冷清秋有个很沧桑的结局(在小说一开始),剧中可能为了唯美的气氛,把这个结局删掉了。
但是增加的欧阳于坚母子,好像又把原著中冷清秋的结局嵌入了。
这个改动还是很巧妙的。
而另一个改动则直接影响了主题。
小怜的故事是和冷清秋互为镜像的。
同样是寒门之女被贵公子看中,原著中两人的命运却截然不同。
在那个年代,自由恋爱还是新兴事物,作者在小说中借八妹梅丽之口发问:“你们明明是因为爱情结合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
”这种对爱情的反思,在当时应是比较超前的思想。
小怜由丫鬟而太太,总让我想起金瓶梅中的春梅。
小怜与冷清秋不同的结局,反映了作者对人各有命、造化弄人的感慨,是传统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思想。
而剧中把小怜结局改为悲剧,那么八妹的这个问题就有个比较清晰的回答了:婚姻还是要门当户对,门不当户不对,就不会幸福。
冷清秋是如此,小怜也是如此。
考虑到电视剧和小说的受众不同,把金冷爱情悲剧归结为门不当户不对而不是命运造化,对观众的心情是一种安顿。
同时,这种思想也是和时代发展有关的。
半个多世纪前,大家正忙着打破阶级观念,在当时宣扬门当户对是落后思想,是要受批判的。
但近年来,这种思想又悄悄出现,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
因为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新的阶级形成了,并且有钱阶级不可避免地掌握了话语权,他们当然是不希望穷人和他们结婚来分一杯羹的。
国内电视剧的拍摄和播出有诸多限制,小说改编剧作出诸多妥协也是难免的。
对恋爱段落刻意放大渲染,对争执、背叛、破败的情节轻描淡写,都是一种向庸众的妥协。
幸而此剧的改编还是守住了基本节操,“民国红楼梦”的精神气质还在。
如果因此能吸引更多人去读原著(比如我),那将小说搬上荧屏的这番努力还是值得肯定的。
其实除了冷清秋、金燕西、白秀珠这几个深入人心的角色之外,迟帅演的柳医生也令人印象深刻。
这又是一个民国时期的悲剧故事,大家族随着大时代的落寞跟着日落西山,始终无法逾越的阶级观念让一对对苦命的恋人不得善终。
柳医生和小怜即是旧社会封建思想下的牺牲品。
他们做出任何有可能的尝试,甚至私奔……结局却甚是凄凉。
柳公子发疯,小怜出家,最后柳公子在小怜削发的时候清醒,却见到一个本是满头青丝的女子,从此就要过着清苦的日子,于是积怨成疾,吐血而亡。
金燕西没有珍惜冷清秋,作为家中顶梁柱的老爷金铨也一命呜呼。
正值金公馆四分五裂之时,一场劫难在金公馆发生,举世闻名的金粉世家被大火吞没了。
大火扑灭后,金公馆变成一片废墟,冷清秋在大火中失踪......当金燕西彻底醒悟时,清秋已不见了。
看完这出悲剧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谈《金粉世家》中悲剧的原因 由张恨水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金粉世家》于2003年春在全国首次热播,这部电视剧一经播出便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收视率较平常大为上升。
大概是因为人们看腻了大团圆结局式的剧作,像《金粉世家》这样一个具有悲剧性的作品自然会受到大家的欢迎,并给予高度关注。
随之而来的是对这部作品众说纷纭式的评论。
不错,悲剧常常会揭示给人们一个问题,这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会看出不同的问题,那么普遍的说法是什么呢?
按理说,金燕西通过对爱情执著的追求终于娶到了冷清秋作妻子,这应该算是美事一桩,可谓“天随人愿”。
但为什么在他们结婚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闹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呢?
关于这个问题人们普遍的评论是,燕西生活在上层阶级的大家庭里,身上不免会染上“纨绔子弟”的习气,在所有的人都“花天酒地地闹”的环境下,他的人性也必然会产生扭曲,致使他和从贫寒人家走出的质地纯朴的清秋最终水火不相容而分道扬镳。
与此评论的同时,大家更会认为带来这场悲剧的主要有错的人是金燕西。
下面列举剧中两段情节,分别展现了矛盾的发展与激化。
情节一: (燕西回到家中看到清秋伏在孩子床边装睡,故意不理他。
) 燕西:我知道你没睡着,为什么不理我?
清秋:(从床边站起来,安之若素地说)我知道你回来是故意找茬的,对不对?
那好,我们也不必大吵打闹,我们可以谈。
(二人走到沙发对面坐下) 清秋:我知道你最近在和白小姐交往。
如果是因为我的原因让你有后顾之忧,我愿意退出,不打扰你的好事。
燕西:你不觉得你很没有诚意吗?
清秋:诚意?
说过的话都可以改变,那我不明白你说的诚意是什么意思?
燕西:(气愤地说)你在质疑我的心是吗?
我早就说过,我说的话从来就没变过,(从沙发上站起来,提高声音)从来没有!
(说话间将茶几上象征着他们爱情的百合花瓶打翻在地,便出门去了。
这令清秋感到痛苦难堪,并加深了对他的误解。
) 情节二: (燕西回家收拾完箱子便拎着要走) 清秋:站住!
(停顿片刻)你去哪儿?
是去德国吗?
燕西:是。
清秋:是和白小姐一起去吗?
燕西:是 清秋:(从手上把戒指摘下)把这个带走。
(说完,戒指从手中滑落在地。
) 燕西:只有这个吗?
清秋:我身上还有什么是你的?
燕西:(愤怒地将清秋拉到镜子旁,让她对着镜子。
)你好好看看,你身上有哪一样东西不是金家的!
看呀!
(清秋感觉到受了莫大的侮辱,转过身来给了燕西一个耳光,便冲向楼下。
) 在看完这两段情节之后,人们普遍认为此时的燕西已经不同于追求清秋时的那个燕西,他已经对清秋变了心,是客观环境使他的人性扭曲,而更多的同情却给了清秋。
——这便是公众的态度。
这部电视剧,尤其是结尾的部分,我看过了多次,细心品味后,我觉得事情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
我的观点是:金燕西是始终没变的。
正如作者张恨水在小说中自始至终贯穿给燕西这一人物的一句台词“我说过的话什么时候变过”一样,燕西的爱是没变的。
这句话是作者为表现人物性格与形象用心良苦设计的一句话,它确实逐层递进地证实了金燕西这一形象的始终如一性。
作者用这句话在不时地提醒读者,燕西并不是一个容易变心的花花公子,这和剧中结尾部分燕西说过的“除了清秋,我这辈子没爱过别的女人”是一致的。
“我说过的话”是指他对清秋的爱和对于白秀珠永远当朋友的态度;“没变过”是指他自始至终爱的是清秋而不是秀珠。
说到这里,有人不禁要问:为什么你这样认为?
你怎样解释如上两段情节中燕西对清秋说的“绝情”的话呢?
我的回答是:那些话看似“绝情”,实为堵气之话。
须说明的是,看到这一层,是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
我认为世俗的观念是可以侵入任何一个人的头脑的,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接受着这样的观念。
冷清秋就是这样一个“被侵入”的人。
我们从一开始便了解到,清秋是一个出身贫寒却又是一个心性高洁,有深厚文化修养的冰清玉洁的女孩,在大多数人看来,她是一个未受尘世污染的女孩,并且她还是具有“自食其力”,反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思想的先进的文化人。
不错,冷清秋的确如此。
但我要说的是,她并没有真正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她没有打破世俗的观念,没有冲出“齐大非偶”的枷锁,她一直都不敢相信像燕西那样身世的人会对她付出坚定不移的爱,并或多或少地认为他是一个纨绔子弟;她对于燕西不顾一切言论给予她的最真挚的爱半信半疑而不敢大胆地接受。
她只看到了燕西表面上似乎与其他公子哥一样的浮华习气,却没有看到他纯真、质朴,对爱忠贞不渝的本质。
这就是悲剧产生的原因。
清秋对燕西致深的爱不能够体会是最后结局的导火索。
上述两段正是“清秋的不理解”与“燕西愤怒的情绪”的对白,而这种气愤正是源于“我的爱就摆在你面前,你为什么就体会不到”这样一种内心感受。
付出的爱却不能让对方感受到,这就是我总结出的悲剧所在。
我想强调,大家不能只看简单的故事情节,并由此粗浅地得出批评燕西这样的结论,而是要深层挖掘人物内心世界,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这里,我们要看到世俗的害人性,可以看出,就连清秋这样一个被大家看作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人也摆脱不了世俗的思维定势的束缚,而这束缚在她和燕西之间制造了一层隔阂。
有些评论家说,《金粉世家》是民国时期的《红楼梦》,对于这一看法,我是极其赞同的。
《红楼梦》向世人展示了贾宝玉这样一个与任何人都完全不同的人物形象;《金粉世家》则推出了金燕西这样一个虽出身富贵却真正未受尘世污染的人物形象。
就这两个人物在这一点的相似之处而论,上述评论家的评论是成立的。
另外两部作品的悲剧性质也很相似,《红楼梦》的悲剧在于宝玉本是一个在思想上高于其他人的哲人,却不被他人看到,反倒认为他是一个花花公子;而《金粉世家》的悲剧在于燕西本是打破一切思维枷锁的质地纯朴的人,却因出身富贵被人看作是纨绔子弟。
基于这一点,我说,《金粉世家》不是清秋的悲剧,而是燕西的悲剧;或者说比起清秋的“小悲”来说,燕西的才是真正的“大悲”。
作者煞费苦心地塑造了金燕西这样一个世间难得的人物形象,为的是希望读者或是观众们理解这个形象,了解他的思想。
但不出意料的是,还是有相当多的人看走了眼,把作者想要表达的悲剧看成了完全是另外一种悲剧。
要知道,认知一件事物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
不然,有多少思想不会被误解呢?
也许金燕西是注定要孤独的,因为几乎无人能理解他。
清秋终将离他而去,因为坚持世俗观念的人太多。
燕西无人问津的寂寞与他被人曲解的灵魂在部分人心中沉淀了凄凉。
鲁迅讲:“梦醒之后,不知该走向何方”。
正是因为这样的迷茫,《金粉世家》的悲凉意味将永远延续
以前看《金粉世家》最喜欢的感情线是小怜和柳春江这一对,结局很令人唏嘘。
不死心又去看了书,才知道原著里他们一起去日本结婚了,后来还回来看望父母,当时看完原著之后就在想为什么电视剧要把他们这一对拍的这么惨。
😏 重温了一遍《金粉世家》,以前多么希望清秋和燕西有个圆满的结局,现在觉得也许清秋一开始就错了,离开未尝不是一种解脱,希望她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 以前不懂冷清秋为什么那么倔强,现在懂了。
金燕西说只要有爱,不一样的人也能在一起。
可是也是因为爱才经不起错过,天各一方的结局从满院葡萄藤上百合花下两人目光相接的那一刻就注定了。
😍
看这个电视剧的时候,对于冷清秋小姐的种种,从一开始的盲目崇拜,到后来的不敢苟同,到后来觉得一切都在情理之中,到后来有点同情又有点觉得活该,到现在,觉得冥冥之中,都是天意吧。
我实在是觉得董洁演的这个清秋,演的真心是不错。
首先,董洁长的就很水灵,很小家碧玉的气质。
看上去就是小门小户的闺女,却又对有钱公子哥有种致命的吸引力。
可不是吗,平日里都是大鱼大肉的纨绔子弟们,看见这样的一份清粥小菜,当然是觉得爽口无比了。
而且,董洁一出场那两条大辫子,说实话,在我脑海里晃荡了不知道多少年。
我是在2003年第一次看的这片,直到09年,大一快上完了,开始再一次看,这么漫长的6年里,冷清秋的青春就连同着这两条大辫子深深的刻在我的脑海里。
我是一个盲目崇拜者,一直看到第三遍,我说的是从09年开始,我密集的看这部电视剧。
连续看了3遍之后,我开始觉得,清秋这个姑娘,是不是有点毛病?
哦,是毛病有点太多。
由最初对她的喜爱以及作为女主角事事完美的心态淡下去之后,觉得,这真是一个很矫情的姑娘。
在那一段时间里,我真心很烦这个方枘圆凿的小姑娘。
一入豪门深似海,她貌似不明白这个道理。
不参与姨太太少奶奶之间的麻将外交互动;明明感觉到和三嫂关系不好,却不采取积极的行动来维护这段关系;讨得上房的喜爱的时候,不够低调;面对情敌的时候态度消极;更加要命的是,对自己的丈夫,永远一副清清冷冷的样子。
你是个女人,女人在很多时候都要放低自己的姿态。
不是让你活在尘埃里,只是有的时候,你要有退步,你要有容忍之心,你要有媚俗之气,你才能在这个世界上完美的立足。
何况,你嫁入的是金府。
金府是什么地方?
金府不是一般人能去的地方。
三个少奶奶,四个大小姐,两个姨太太,夫人丫头,各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你要的不仅仅是谨小慎微,更多的是一份机灵,以及,能够融入那样的家庭的心意。
什么叫做心意,就是牺牲自己,成全别人。
带着这样对清秋小姐的鄙夷,又看了两遍。
这两遍,看的细致了。
因为很多情节早已烂熟于心,所以很多地方,我更加注意的是细节。
我观察到嫁入金府之后的清秋,活的其实很艰难。
内忧外患。
没有可靠的娘家做靠山。
富贵的婆家,姐妹们一心相助,公婆莫名疼爱。
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把各类嫂嫂得罪了。
丈夫开始不着家,两人不同的三观开始起冲突。
她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给自己寻找一点安慰。
只是这个时候,我默默的问,那你当时为什么要嫁给他?
不要说被感动了。
爱情是可以因为感动而来,婚姻绝对不是。
婚姻里不是只要爱情就可以,婚姻意味着两个家庭的结合,意味着以前两个完全不同的人,要同步的开始他们的人生。
爱多还是爱少在这个时候,没有那么的重要,更多的是,要有共同的志趣。
金燕西是什么人?
自己都不愿意出去工作赚钱,觉得动不动就有辱金家七少爷的名声的纨绔子弟,他能忍受的了自己家境清贫的媳妇出门工作?
他觉得你现在吃穿用度比起你在娘家已经强了十倍都不止了,有什么必要出去工作?
他不认为工作的意义在于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他认为工作就是为了养家糊口。
可以说,他从心底就看不起努力上进的人。
因为从小,他什么都有了。
可是清秋她不是。
这就是两个家庭的冲突,或者是两个阶层的冲突。
所以我觉得所有的悲伤都源于,清秋不该一时冲动嫁给了燕西少爷。
可是很多时候,婚姻就是这样一时冲动的产物,不是吗?
如果不是燕西少爷这样的穷追猛打,摆出一副志在必得、非你不可的气势出来,清秋小姐这辈子也不会感受到什么是山盟海誓,惊天动地的爱情吧。
比起波澜不惊的读过此生,我想,从小接受教育的清秋小姐,多少是很愿意很期盼这样一种爱情的。
当你的人生里真的出现这样的一个人,即使身边多少力量都在拽着你不让你陷入其中,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不去飞蛾扑火的享受这样的爱情。
也就是这样,一时之间,他们结婚了。
齐大非偶不是一句话而已,是祖上传下来的至尊真理。
清秋的妈妈知道,但是又心疼女儿,想让女儿拥有丰衣足食的生活,而不是捉襟见肘到穿一双布鞋都要看人脸色。
舅舅未必也不知道,只是觉得攀上了金家的高枝,能换一份薪水高的工作,能让一家人过上好日子。
就连韩妈,我想也是知道的,但是只要姑娘高兴,主人家不反对,她只是一介老妈子,她又有什么立场说不好?
你看这段婚姻从一开始就是这样的,冷家有太多的东西想从金家得到,而金家,却只要一个安安稳稳放在家里养着的少奶奶。
可是,清秋做不到像一朵百合花一样,养在花瓶里供人观赏,却想无偿的得到金家的一切的好 婚后的清秋,所作所为完全符合她的性格和习惯。
也只有这样的女生,才能让当年风靡京城的少爷公子为之折腰。
是,她要是会阿谀奉承,交际花邱小姐比她强一百倍;她要是个性傲娇、嘴甜讨喜,秀珠妹妹早已成为七少奶奶;她要是一副贤良淑德,隐忍不争的过日子,丫头小莲早就飞上枝头成凤凰。
怎么样,七少爷看中的就是她不同于身边所有的女人的特点,她的清,她的冷。
由此,他也必然会失去她。
如果当时金燕西娶了门当户对的白秀珠,他们的婚姻一定是牢不可破的。
什么样的关系最牢固?
必须是建立在共同利益上的。
他们的结合不是两个相爱的人的结合,是两个政客的结合,是两个家族的结合。
而如果清秋嫁给的是意气相投的欧阳老师,也许就是夫唱妇随,一起干革命。
这样的人生,才是清秋这样的女子最是适合的人生,得到别人的尊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而不是宅院深深锁清秋。
所以,清秋嫁给了燕西,就要接受接下来的一切。
包括委屈、伤心、后悔、分离。
冥冥之中,一切自有天意的安排。
这样的燕西少爷,这样的清秋小姐,必然是要在一起的。
这样才有故事。
这么多年一直记得金燕西在花店第一次见到冷清秋的眼里的惊艳,金燕西惶惶的在雨中追逐,暗香响起..我想这就是爱吧,相携一生是爱,一眼万年也是爱!
这世上除了董洁再没人能演出清秋的寂美,葡萄藤下低头,胡同里逆光的稿纸纷飞。
其片头及片尾曲,觉得是所有影视作品里和内容镶嵌的最好的了,完全融为一体。
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人生理想,让他们渐行渐远,最终分道扬镳。
爱情,是不可挽回的错误,一切只剩下淡淡的回忆。
衣服特别好看
感谢在我最好的年华让我遇到你,感谢我们曾经那么相爱,感谢我们曾经那么幸福过。这想说这三句话应该就是最后金燕西想向冷清秋说的!这段感情悲剧再一次向我们证明“门当户对”的重要性!
无聊
一颗半给董洁。半颗给陈坤。剧情配角什么都不给。
经典,央视重播了无数次,无论什么时候在电视上看到都会看会儿。
当年的陈坤啊 惊为天人!当年的董洁啊 真是纯洁如花
虽然没看全。很不喜欢男女主角。那几个姐姐还是很好的
董洁的清纯民国装,挥之不去。
“女性独立则天地宽”
最近老在路上听到前奏,好像又在重播了,小时候第一次看到金燕西眉梢一挑,那叫个神魂颠倒啊!
物是人非
演技渣,难看死了
前面这么美好,为什么男人就不能从一而终去守护来之不易的爱情呢?
看是看过 除了暗香已经毫无记忆了
都闲的 你们赶紧找个班上去吧 我感受不到金冷二人之间真挚爱情的发生
讲了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价值观,和恋爱观,又矛盾不说,拉偏架,和稀泥,不解决根本问题,根小少三一点关系没有,都是自己做的,政治剧不想政治剧恋爱句不想恋爱剧的,四不像的恶心电视剧
我喜欢的为数不多的几部国语电视剧
我爱张恨水
金家的那个房子就是外院的主楼哦!!!
没觉得刘亦菲好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