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片子属于老派悬疑的神叨叨的片子,主题还是很有意思,一个即将被驱逐出出租屋的卢瑟男,四处寻找一个神秘失踪的女孩,中间牵扯到各种密码邪教阴谋论,虽然有些地方看起来有些吃力,但是对于真正的电影迷,不论从剧情推进,拍摄手法,配乐以及转场方式等各种技术因素上,都是值得细细品味的好作品。
特别是看似不经意却很用心穿插的各种致敬与彩蛋,更能看出导演的用心,下面简陋说几个我能看出来的。
不对的地方,欢迎讨论。
1,Janet Gaynor。
片子一开始男主Sam妈妈打电话提到Janet Gaynor主演的默片《第七天堂》,片中Sam从墓地醒来接到妈妈电话抬头正好看到Janet Gaynor的墓碑,片尾结束时男主回家也看到了这部片子,听到片中女主说“never look down,always look up"时,Sam也受到鼓舞从而热泪盈眶。
第七天堂 (1927)7.91927 / 美国 / 剧情 爱情 / 弗兰克·鲍沙其 / 珍妮·盖诺 查尔斯·法莱尔
2,希区柯克。
片中有很多致敬希区柯克的地方,很明显的有露天电影院前的墓碑,还有男主房间里的海报《精神病人》和《后窗》。
后窗 (1954)8.71954 / 美国 / 悬疑 惊悚 /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 詹姆斯·斯图尔特 格蕾丝·凯利
惊魂记 (1960)9.01960 / 美国 / 悬疑 惊悚 恐怖 /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 安东尼·博金斯 维拉·迈尔斯
3,上图中,除了希区柯克的两部片子外,最左边的是,Boris Karloff主演的《两傻查案记》,恐怖迷对Boris Karloff应该很熟悉,他因为参演了经典恐怖科幻片科学怪人,科学怪人的新娘和科学怪人的儿子而出名。
而右边第二张海报则是由Bela Lugosi主演的恐怖片《狼人》的海报。
两傻查案记 (1949)暂无评分1949 / 美国 / 喜剧 悬疑 惊悚 / 查尔斯·巴顿 / 巴德·阿伯特 卢·科斯特洛
狼人 (1941)6.81941 / 美国 / 剧情 恐怖 / 乔治·瓦格纳 / 小朗·钱尼 贝拉·卢戈西
4,玛丽莲·梦露。
Sarah和Sam躺在床上电视里放的片子是《愿嫁金龟婿》,Sarah房间也贴着这张海报,片中三大女主梦露,贝蒂和劳伦·白考尔也按戏中造型被做成了玩偶摆在电视旁边。
另外Sarah后来在Sam的臆想中泳池戏水的戏也致敬了梦露的《濒于崩溃》。
愿嫁金龟婿 (1953)7.41953 / 美国 / 剧情 喜剧 爱情 / 让·尼古拉斯科 / 贝蒂·格拉布尔 玛丽莲·梦露
濒于崩溃 (1962)8.01962 / 美国 / 喜剧 短片 / 乔治·库克 / 玛丽莲·梦露 迪恩·马丁
5,还有两大经典海报,《海底两万里》和陀螺《水形物语》的致敬之作《黑湖妖谭》,这两个片子科幻恐怖的主题也对应本片片名《银湖之底》。
黑湖妖潭 (1954)6.91954 / 美国 / 科幻 恐怖 / 杰克·阿诺德 / 理查德·卡尔森 朱莉·亚当斯
海底两万里 (1954)7.51954 / 美国 / 剧情 科幻 家庭 冒险 / 理查德·弗莱彻 / 柯克·道格拉斯 詹姆斯·梅森
6,截图中除了上面两部,还有一部经典恐怖老片《吸血鬼》,和另一部海明威小说《永别了武器》改编的电影《战地春梦》,后面这张海报正好出现在Sam怒而砸烂作曲家的头之后提着枪回到家的场景里。
德古拉 (1931)7.11931 / 美国 / 恐怖 奇幻 / 托德·布朗宁 / 贝拉·卢戈西 海伦·钱德勒
战地春梦 (1957)6.81957 / 美国 / 剧情 爱情 战争 / 查尔斯·维多 约翰·休斯顿 / 罗克·赫德森 珍妮弗·琼斯7,电影一开始,男主和炮友啪啪时的镜头墙角里贴着奥森威尔斯大名鼎鼎的《上海小姐》的海报。
上海小姐 (1947)8.01947 / 美国 / 剧情 悬疑 犯罪 黑色电影 / 奥逊·威尔斯 / 丽塔·海华斯 奥逊·威尔斯
8,片中还有一段经典原版视频,一个男人对着屏幕怒吼"Look, you fools! You're in danger! Can't you see? They're after you! They're after all of us! Our wives, our children, everyone! They're here already! YOU'RE NEXT!" 这部片子就是来自经典科幻恐怖片《天外魔花》。
天外魔花 (1956)7.81956 / 美国 / 科幻 惊悚 恐怖 / 唐·希格尔 / 凯文·麦卡锡 达娜·温特
9,Sam和女主啪啪时,墙上还有个海报不太明显,是62年的科幻恐怖片子叫《不死之脑》。
不死之脑 (1962)6.21962 / 美国 / 科幻 恐怖 / Joseph Green / 杰森·埃弗斯 弗吉尼亚·莱特10,另外片子一开始Sam和炮友啪啪完事后烟聊天的时候聊到第一次打飞机时看的杂志,镜头给到杂志封面,上面有一行小字,也提到一部邪典情色片子叫《娃娃谷》。
女炮友说自己第一次是在《Charles in charge》重播的时候,后面这部应该是一个家庭青春剧。
娃娃谷 (1967)6.31967 / 美国 / 剧情 爱情 音乐 / 马克·罗布森 / 芭芭拉·帕金斯 帕蒂·杜克
查理当家暂无评分美国 / 喜剧 / Bonnie Franklin / Willie Aames Scott Baio
11,另外,片中还有一个很好玩的角色设定叫猫头鹰之吻,还给出了具体的漫画和真人形象,类似吸血鬼科学怪人和狼人一样的设定,也足见导演对老科幻恐怖题材的兴趣。
片中还提到英年早逝的詹姆斯迪恩,约翰尼戴普和格蕾丝凯利等著名影人。
12,另外就是和石头姐的拉拉蓝串场同框的格里菲斯天文台,哈哈。
13,最后一个很好玩的是,Sam和Sarah在床上聊天时,Sam注意到Sarah腿上有一个动物纹身,然后问她是不是永久的,Sarah回答说是一次性的糖果贴纸。
认真地看了好几遍那个动物,基本可以肯定是一只贱贱的加菲猫!!
哈哈!!
很长时间不敢写影评了,因为越写发现错的越多,看人家影评写的各个精彩绝伦,对导演顺手拈来,对各种电影的专业术语简直是熟悉到不行。
自己一个外行,除了写一点自己对剧情的分析实在是不敢说的太多。
回到对电影中的讨论来,首先看剧情有几个疑问:猫头鹰面具是不是真实的?
是不是用来杀害那些疑义者,阻挠者?
那作为男主角的另外一个引路人--阴谋论作家,他是一个男人? 猫头鹰面具一个裸女又是有什么能力杀害呢?
那赤身出现在监控录像里面的面具是真实的么?
男主角在阴谋论作家死后 偷偷从窗户进去的时候,那个窗户已经是被掰开的状态?
那这个时候是不是杀手掰开的然后潜入呢?
整个寻宝之旅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第一次进入地下墓地只是其中一个富人的临时场所,男主角逃出来的时候为什么从超市冷藏柜里面出现呢?
是不是真的存在着一个通过不断的线索找到好莱坞的密码的过程呢?
sevens的女儿是真的在湖中游泳的时候被子弹射杀了么?
是男主角的幻想还是真实如此呢?
导演企图表达的,和电影呈现的,已经是亦真亦幻的状态,因为很多在剧情上无法衔接的地方。
是否这样的状态会降低观感的体验呢?
是刻意的么?
导演到底想表达什么?
首先从男主角的整个的“颓”的状态来说,也许就说明了整个好莱坞就是颓废不堪的。
同时通过操纵无人机的偷窥者的口里面,也说出了导演的话:每一个都是妄想者,偏执狂。
假如我们真的认为男主角所有的一切都是真实的,那么就是最核心的故事就是:一群活腻了的富翁,追求所谓的“自我升华”的过程。
但是导演表达的不是富翁,而是那些枯骨。
刻意的通过男主角的眼,看到太多的青春少女,被洗脑之后,痴迷于物质,习惯于出卖肉体。
最后已经到了可以赴死的地步。
拍一个独立电影,就认为自己是演员。
自己5,6个月的婴儿的时候,在电影里面出境了,长大了来到好莱坞,觉得自己是演员。
一方面做应招女郎,她们习惯于挥霍自己的青春和肉体,而且还沉醉其中。
阴谋论作者在开始的一段海报的快速插入,还是表达了在社会宣传中,男性对女性的统治地位,通过不断的性暗示的图片,来告诉女性:你们应该取悦男人,也告诉男人:女人是为你们服务的。
最可怕的是在于深陷其中而不自知。
最可怕的场景来自于男主角和女主角对话的内容,在已经知道自己毫无生还的机会,为了享乐已经默认接受这样的结果。
女主角还算是无奈接受。
在男主角这边,面对面的“国王”的妃子,还在幻想这所谓的“天国美景”。
是否真的是所有你看的,你只能看到的,只是为了某些,某批 更高层人为了某种目的让你看到。
因为要你臣服,所以要不断的暗示你,你就是你,你只能是你,你只能如此。
这些阴谋论的出现是导演的心思还是导演赋给男主角的心思?
为了让你迷茫,用不断的愉悦迷醉你,用不断的语言,美食等迷醉你。
当初迷茫的时候,当你迷醉的时候,当你沉浸其中的时候,是不是就是某群人的获利之时呢?
导演也许自己就是矛盾的,他想表达的太多,而没有专一,一股子混乱的感觉。
看这个电影的时候,联想了三个电影:记忆碎片,洛城机密和黑色大丽花。
这个电影在风格上和要表达的意图上,和上面的三个都占了一点点边。
但是混乱之下,各种线路不统一。
我本来还想说一个 逃离拉斯维加斯,但是 逃离拉斯维加斯的结果是好的,而且结局是真的升华了。
但是在这里结局好像还是继续沉溺与其中。
最佳的片段在于:男主角偷偷翻墙找到了所谓的“作曲家”,然后拎起吉他,将“作曲家”的脑袋杂碎的情节。
--那男主角的不断打击是不是真实的呢?
导演要表达的东西很多:1 老电影的情节的植入 2 “作曲家”的隐喻 3 “杀狗人”和“猫头鹰面具” 4 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墓碑上面的名字,有更多收获。
另外还有几个问题:男主角的经济问题:首先,我们对男主角的身份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第一:他不是那么穷,首先他到了外面酒吧和欢愉场所其实他是自己付钱的。
另外他还有一辆野马,还有就是从他和家人的电话来说,他家里应该还不算是穷。
同时他还有钱打电话找应招女郎-shooting star..但是他距离流浪汉只有四天的距离,四天之后就被清理出局了。
男主角的心理问题:另外:他对好莱坞是迷幻的,一方面沉醉之中,一方面对其对其又是恐惧的。
有几个表现其妄想的场景:1 幻想女主角游泳之后不停的狗叫--这里不仅狗叫是假的,连女主角都是不存在的2 在女厕所被攻击时候将斥责的声音变成了狗叫声音3 归家途中妄想被人跟踪还有每一次的冲突之后,男主角总是在睡梦醒来的样子。。。
这里引入了另外一个点就是看起来男主角幻想这女主角有一席变成了狗,然后在厕所里面包群女想成了狗。
这里面的狗是否代表了别人的宠物e意思,还是说男主角内心把恐惧之物认定为狗呢?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是不是真的是男主角杀了那些狗?
也许好莱坞真的像电影里面出现过多次的墓地,那无数的墓碑之下,埋葬了数不清的青春无知的枯骨吧。
而无数的青春年少就像繁花一般,无知的开放,无人知的凋谢。。
来,御姐给你们推荐几部爽片!
一个小忙 豆瓣评分 7.1斯蒂芬妮(安娜·肯德里克饰)是一个乐观但有些焦虑的单身母亲。
她是个网络播主,日常分享一些能帮人们缓解伤痛的建议,还会给忠实粉丝们分享烹饪技巧。
有一天去学校接儿子放学时,她遇到了与自己完全不同的一个女人,艾米莉(布蕾克·莱弗利饰)。
斯蒂芬妮有点不善社交,日子也过得不太宽裕,而艾米莉则非常自信,衣着光鲜,很有钱,看起来拥有一切的样子,艾米莉跟身为大学教授的丈夫肖恩(亨利·戈尔丁饰)一起住在一所大房子里。
很快,在相识短短几日之后,斯蒂芬妮就开始向艾米莉敞开心扉,对她倾诉自己情绪上的困扰,以及在一场严重车祸中失去丈夫和兄弟的痛苦。
俩人迅速成为好友,某天斯蒂芬妮帮助艾米莉接儿子放学,而从此之后,艾米莉就消失不见了。
当艾米莉突然失踪之后,斯蒂芬妮开始调查她失踪的原因。
警察最开始怀疑是肖恩,但斯蒂芬妮却发现了一些细节,让人觉得也许她和身为丈夫的肖恩根本不了解艾米莉。
在调查真相的这段时间里,斯蒂芬妮发现自己被肖恩吸引了——这自然也引起了警方的注意和怀疑,把她也列入了调查范围。
随着斯蒂芬妮调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秘密浮上水面……点评:请注意“越来越多的秘密”,这意味着你将看到无数个反转。
当然反转过多的后果是,一部悬疑惊悚恐怖犯罪片,可能会看出点喜感。
猎凶风河谷 豆瓣评分 7.8科里·兰伯特是美国怀俄明州印第安自留区捕猎者。
珍·班纳是一名FBI探员。
科里在风河谷的一次猎捕行动中,发现了一具少女尸体。
FBI委派珍前往调查,这也是她第一次独立经手案件。
一个从自然中汲取生活智慧和信仰的猎人。
一个还未熟谙行政痼疾和刑事规律的新人探员。
两个人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形态。
在一宗谋杀案的牵扯下,渐渐走入了充满人性挣扎的迷雾当中,随着更多层身份和复杂脉络的揭开,人物危险处境慢慢升级,愈发紧张激烈,案件的内核也逐渐显现。
点评:没有圣母心,没有说教鸡汤,结局真的是很爽了!
皇家酒店谋杀案 豆瓣评分 6.9上世纪60年代,背景不一、各怀鬼胎的一群陌生人齐聚于一家经营不善的酒店,上演一场充满猜忌、扣人心弦的悬疑大戏。
酒店内的一条秘密通道可以监视房间中的客人,房间里也装满了窃听器,通过这些监视手段,客人隐藏着的秘密也暴露无遗:话多到招人烦的推销员在房间里遍寻监听器。
“神父”在房间里忙着拆地板。
黑人姑娘在房间里练起了嗓子。
目中无人的美女的房间里捆绑着另一个姑娘。
《林中小屋》导演德鲁·高达六年后回归力作,叙事沉稳依旧,主题多元且融合有序。
点评:那些看得有些稀里糊涂的小伙伴们,建议了解下关于邪教头目查理·曼森、胡佛时代、越战、马丁路德金、黑人歌手等历史背景,你会发现导演想要表达的信息量极其丰富,每个人物的故事都可以拍成一部独立电影。
银湖之底 豆瓣评分 6.6导演大卫·罗伯特·米切尔新作《银湖之底》,讲述一个发生在现代洛杉矶的犯罪惊悚黑色故事。
33岁的山姆(安德鲁·加菲尔德 饰)住在洛杉矶,无业游民,典型死宅,交不起房租,却不妨碍他渴望出人头地。
他阴暗生活的唯一的光明,是偷窥年轻且神秘的女邻居莎拉(丽莉·克亚芙 饰)。
莎拉发现了山姆的窥探,主动与他交谈,并邀请他到家中作客,正当俩人暧昧不清的时候,突然来了一群人。
莎拉也因此变了一个人似的,表示不认识山姆,要求他马上离开。
不明就里的山姆离开之后念念不忘,第二天再去找莎拉时,发现竟然已人去楼空。
山姆决定寻找这个女人,并在城里展开了一段调查。
这段调查使他不得不直面天使之城最为黑暗的一面,理清与丑闻和阴谋有关的失踪及神秘谋杀。
点评:白日梦与现实总是让人傻傻分不清楚,如果你看懂了导演的隐喻,会发现他说的不只是好莱坞,亦是所有娱乐圈!
老规矩,关注下方二维码后台回复电影名字,即有电汁源!
MORE / 鲤鱼WangI 热文 I地球最“困”的夜晚,伤了谁?
I 热文 I 没想到元旦最好看的电影是它I 推荐 I堪称“童年阴影”的电影,你敢看吗?
I 热文 I生不生孩子?
当然老娘说了算!
I 推荐 I「月光光心慌慌」经典再升级,2018年的恐怖片你都看了哪些?
I 热文 I正午阳光又出手,这部高分年代剧我打满分!
I 推荐 I豆瓣8.5,丧尸片也能笑出泪!
I 热文 I豆瓣8.7,麦瑟尔夫人强势回归!
4星,影片风格复古,套用了各种经典老电影桥段组成大杂烩故事,拍摄出了好莱坞纸醉金迷,夜夜笙歌的生活乱象。
更有邪教、家族等等无情出场演绎。
整个故事并不复杂,家境还算不错的小伙寻梦好莱坞,在经历了种种挫折,失恋后,走入了邻居老太太的家,过起了寄居生活,无奈的选择了很多狗狗(好莱坞女孩)那样的被包养人生。
完成了从臭鼬变成狗狗的过程。
我在最后的老电影里才认出,珍妮盖娜是日出里那个特别温柔漂亮好看的女孩子。
这样的女孩子第一眼就会喜欢,在默片时代相似的妆容里很有辨识度。
导演的私心,夹带了很多老电影,墙上的海报,希区柯克一样的配乐和气氛,加菲第一次敲响金发女孩儿的门她出来时的打光,仿若蝴蝶梦里的琼芳登,而他跟三个女孩车的连绵镜头,驶入这场迷魂记。
有理由推测金发女孩儿是幻想出来的,片里面很多人物很多符号都是幻想,那个作曲家那个富家女都是加菲拟出来帮助他完成游戏的角色。
金发女孩儿有比照梦露吧,第一次看的愿嫁金龟婿的电影和桌上的玩偶,加菲到漫画家房子作客看秘密监控小屋时,墙上一堆剪贴报里有一条梦露去世的消息。
以及最后那通视频电话,金发女孩儿对加菲说,反正已经在地底下了出不去,镜头切到好莱坞山,女孩儿和加菲的表情都是无可奈何的惆怅。
从银湖到好莱坞山的关键旅程,那些试镜服装统一仿若复制的演员,那些表情平静暴露身体的角色,那个穿插在加菲生活里穿着戏服来去的姑娘,那个在偷窥镜头里哭了的模特。
这只是一场城市漫游。
导演的前作它在身后里的神秘力量有现实指涉的话,这部里大多时候的神秘主义都没有意义。
没有意义,加菲,一个失恋失业,每个人见他都要问一句工作怎么样,面临着经济压力的混沌青年,只能在流行歌词、麦片寻宝游戏、宅男杂志之间拼凑意义找寻hint。
会偏执地想要在过去经历过的事件元素里推理出关联。
并且借助作曲家、打算飞升的教头这种反叛者的立场来嘲讽这一切精神物质文化对普通人来说都是浮云幻象。
所以整部片的气质很dizzy,是跟着加菲的一场wandering。
导演的小成本片它在身后有获得一定成功,所以不知这个剧本是他在什么情境下编的。
加菲的气质把握非常合适,以及莫名和lalaland有些互文。
加州真是适合做梦的迷幻城市。
加菲说,你有没有觉得自己曾经搞砸一些事然后一切都不一样了,对比你原本应该拥有的人生。
加菲说因为我前女友有一条小狗所以口袋里有狗饼干希望遇上它的时候摸摸它的耳朵一切回到原样。
那个广告牌上的女生是真实的,前女友,他自己没有养过小狗,只是很长一段时间之前失去了一条小狗。
所以到片尾字幕的时候才想到贯穿全片的狗狗杀手和寻狗启示是一种追寻吧,对于失去的人的追寻,家人亲人朋友,因为宠物小狗代表无条件的爱。
而银湖的秘密,他恍然间在泳池看到回来游泳并且有一些挑逗的金发女孩,在水中中弹和年少杂志封面相同pose的富家女,都有点像水中女妖的传说,那些把你拖进深海再也没有浮上来的迷惑人的意向。
如同飞升教头想让你摒弃这一世的教唆一样,这场漫游,加菲的角色一直处在分裂和挣扎里,人在困境总是一边发挥求生本能一边又想顺势沉沦,那个也许有迫害妄想症的漫画家自杀了,而加菲在邻居阳台抽着烟搬出了原来的屋子,也许是醒了过来。
都只是推测。
最后窗帘上印出鸟笼和群鸟再玩一个彩蛋。
电影的无意义发散两个多小时够长了点支烟结束。
现实生活里的谜题、有没有找回自己的小狗不是电影负责解决的。
当然没有人能把神秘主义的氛围做到和林奇穆赫兰道妖夜慌踪一样无暇,但当作自我心境剖析的小片这些迷影这些怀疑还是挺有意思的。
安德鲁·加菲尔德自从演完蜘蛛侠之后,就一直在小文艺片里打转。
他先接了老马丁的《沉默》然后又与“小狼”拉塞尔托维一起演了百老汇音乐剧《天使在美国》,里面他演了小狼的男朋友。
到今天为止,唯一接的一个商业大片《血战钢锯岭》还是那种特别挑战形象的角色。
与石头姐分手后,他明显有意的在拉低自己男神的形象,每部作品都入围戛纳、奥斯卡这种重要的电影奖项,我们看到了一个在渐渐的向影帝靠拢的加菲。
他最新作品是今年入围了戛纳国际电影主竞赛单元的《银湖之底》,完完全全是一部宅男怪咖片。
导演大卫·罗伯特·米切尔是一个超级B级片爱好者,履历并不是很丰富,前两部长片作品《它在身后》和《不眠神话》在豆瓣都没几人看过。
但看过的人都知道,这个导演有一种怪咖一样宅男恶趣味,带着一种宅男心态去观察女性的肉体。
如果在现实中,你可能会把这种人揪出来揍一顿,但在电影里,嗯,这就是新奇的。
《银湖之底》中,加菲一改英俊形象饰演一个浑身散发着臭鼬气味的死宅。
每天就在阳台上拿着望远镜看着对面主妇的裸体,要么就对着床上一堆黏在一起的色情杂志打飞机。
有一天他偷看一个美女邻居洗澡的时候,不小心被发现,顺理成章被邀请到别人家里做客。
约好要第二天再见面的时候,女邻居突然消失了,只留下一个不明不白的符号在墙上,所有人都不知道女孩在哪里,于是他一个宅男只好亲自去寻找梦中情人。
但在寻找的途中,又遇到了各种稀奇古怪的事情,使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世界。
导演自己的宅男趣味体现在影片的各个桥段,比如拿着望远镜偷看女邻居裸体、到处都是女孩白花花的大腿,还有黏在一起的色情杂志,时不时的插入一些重口味排泄物的特写,女孩子看了这部电影以后一定会惊声尖叫道:恶心!
但同时,又能让宅男们有一种亲近的舒适的感觉,但又绝不会对任何一个女孩说自己喜欢这部电影,但这就是他们自己。
甚至于,片中偶尔出现的超级玛丽,都能让宅男会心一笑。
嗯,这确实就是宅男的生活,虽然不得不承认很猥琐。
但导演巧妙就巧妙在,他将这种宅男的趣味,融入在了一个悬疑惊悚片里。
黑暗角落里突然出现的,无处不在的人影,让你深陷入一种恐慌之中。
随着人影步步逼近,你终于在这部文艺片中找到了看《月光光心慌慌》的感觉。
这种光怪陆离的混搭感实在是很奇妙,就像是你上一秒在看AV,看到高潮处画面突然跳转到《猛鬼街》。
你想要在最硬的时候迎来高潮,结果突然一刀子给你吓软了。
全片139分钟之内,你就在硬与软之间徘徊。
但是这种混搭感,又时时刻刻带着一种B级怪咖片的审美趣味。
导演加入了很多的血腥和神话元素,奇奇怪怪的猫头鹰之吻,突然砸烂了的脑袋,以及被啃吃出内脏的尸体、被撕成两半的狗狗,都带有典型的导演个人美学特色。
你或许会觉得反胃,但看完之后又能为如此怪诞的手法感到新奇。
最刺激的一段就是,宅男男主去找作曲家寻求音乐里的答案,结果得到的答案大失所望之后,被那种宅男的失落感牵引,砸烂了老头的脑袋。
这种桥段比比皆是。
导演无疑是一个重度希区柯克迷弟。
所以在影片的悬疑情节总体架构上,特别有希区柯克的范儿。
在观看过程中,每一个细节你都不能遗漏,不管是数字解谜也好,音乐解谜也好。
他总能顺着,带你走向一个又一个的连环悬疑扣。
你甚至在他每一场戏的气氛营造中,都可以看到希区柯克的影子,更不用说导演直接将希区柯克的名字打在了墓碑上。
和希区柯克一样,导演特别擅长利用小空间的层次感展开调度。
开头的一场戏中,男主潜入女神的房间去调查消失的原因,导演将窗外、门外、室内三个空间巧妙组合在一起,利用空间感去打出悬疑的层次。
单是这一点,就足以看出导演在向希区柯克学习。
甚至连直男癌,都有点像希区柯克。
镜头里的女性,总是被物质包裹着的,有一种从宅男的视角去仰视物质社会的感觉。
加菲尔德饰演的宅男,年轻的时候以为自己可以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但是到最后却变成了一整天站在床上对着色情杂志打飞机的宅男。
这就像是我们年轻的时候都渴望着一种成功,可是现实却狠狠地打了我们一巴掌。
从宅男的视角去看女性的世界,总带有着一点点的物欲横流。
但影片探讨的却不是女性是否爱钱如命的问题,而是更为宏大的欲望在生命中到底价值几何的宏大命题。
不管最后衡量结果是什么样的,都会被现实所打败,而现实就是物质的。
从这个角度去看,导演的世界观更待有一种宅男式的无奈悲观。
他虽然以物质去展示女性角色,但女性在其中也不过是一个诱饵,重点还是在这种人的压制。
女性在彻底成为玩物之前,在最后又成功的扳回一局,似乎是在解释自己并不是讨厌女人,其实根本不用解释,因为换了任何一个性别,基本都会这样。
与之相对的,是男性在其中的霸权地位。
当加菲砸烂了作曲家的头,似乎像是一种对传统男性引导地位的反抗。
可以看出,导演无意在两性中作出抉择,甚至于传递出一种“人类都是坏的”的观念。
当然,也的确,物质这件事谁也不能左右。
如果“两性都是坏的”,那就是坏的吧!
反正都经历了这样的梦想与现实的落差,就像电影中说“每个人都有妄想症”,所以当然失败也是必然的。
所以,丧,就丧到底吧!
本文首发于锐影Vanguard,版权属于锐影
对于银湖之底的第一印象恐怕是一锅粉丝亚文化的大乱炖,几乎涵盖了流行文化的方方面面:无声电影,希区柯克,詹姆斯迪恩,B级片,游戏,任天堂,漫画,花花公子,科特柯本,摇滚乐,吸血鬼哥特,都市怪谈等等,所有宅男宅女喜欢的东西几乎都能在影片中找到。
加菲饰演的宅男对这些流行文化都如数家珍,还从小致力于破解这些流行文化背后的密码,找寻其中的意义,他的行为和很多粉丝一样不仅仅把流行文化当做一种消遣,而是把它当做了一种信仰,一种寄托,一种无比珍贵的事物,他们像阅读经典作品那样研究着流行文化,不辞一切辛苦。
当加菲面对那位神秘的作曲家的时候,作曲家羞辱着他创作的流行歌曲,而加菲作为粉丝感到作曲家是在羞辱他的青春甚至是他的一生,他从流行音乐中获得的意义要远远多于其创作者。
这一段明显揭示了粉丝和创作者之间的对立,谁才拥有流行文化的解释权呢?
刚刚看这一段的时候,以为作者偏向了作者一方,对流行文化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揭示了其中的虚无性,然而当加菲挥舞着柯本的吉他把作曲家砸得稀烂的时候,他痛快地宣告了粉丝的胜利。
银湖之底最难能可贵的是,它在把一大堆流行文化碎片拼接起来的同时,还构建了一个类似于黑色电影的叙事框架。
神秘的美女,悬案的调查,孤独或处在社会边缘的调查者,更多的美女和性,谋杀,暧昧不清的正邪判断,夜色,甚至是洛杉矶本身,晚间的大道,水库都勾勒出了一种黑色电影的质感,并且完成了从悬案的发生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线索的出现再到解决的完整叙事。
在把一个个流行文化梗抛给观众的同时,也没有忘记自己作为电影的讲故事的责任。
观众在发现这些文化碎片的时候都会会心一笑,各路粉丝都有被照顾到,每一幅海报,每一个场景(比如男主偷窥其他房客呼应《后窗》,三个年轻人开敞篷还有现实对梦境的影响中让我想到了《穆赫兰道》),甚至是每一个名字都能唤起观众的情怀,而只有掌握并愿意深入研究流行文化的男主才可以破解密码,解决与之相关的难题并最终完成调查,这让我想到了之前大火的电影《头号玩家》,两部电影都是披着类型片外衣的‘’粉丝情怀向”电影,只不过《头号玩家》延续了斯皮尔伯格典型的“夺宝奇兵”模式,而《银湖之底》则披上了黑色电影,还有B级片的外衣。
由于故事的类型化,观众的热情和关注点也集中到了“找梗”上,并且不亦乐乎。
总而言之,《银湖之底》是一部以流行文化粉丝为主角,展现大量流行文化符号,并对其意义进行探讨的电影,比如流行文化是否值得花费时间深入研究,流行文化与消费社会,是粉丝还是创造者掌握着流行文化的意义?
同时,这也是一部拍给粉丝的电影,如果不是粉丝,恐怕很难体会到那种找梗的快感,而我相信这也是一部粉丝拍的电影,导演兼编剧本人应该也十分了解流行文化和粉丝心理。
与《头号玩家》相比,本片的叙事节奏偏慢,也更加压抑,展现了一些黑色电影的特质,但同样都是献给粉丝的一道大餐。
①听说是年度恐怖片,找来看到10分钟就晓得自己上当,遂暂停,掏出手机,取关公众号,想象自己往无良作者脸上啐了口唾沫,然后继续播放。
②像是取了希区柯克大卫林奇以及卡朋特的边边角角,再把这百年好莱坞银幕里外的电影史野史当成佐料,竟然端上来一盘艺术片。
③有些地方联系以往的阅片经历,看出点门道就略略觉得自得,更多地方一头雾水,到底是导演的追求失了控,还是单纯自己图森破,讷讷地也只好一言不发。
④倒是有个地方挺好懂,卢瑟男主显然就是那个传说中的杀狗贼,在他的幻想里冶艳扮相的女人们狺狺狂吠,所以他想杀的,又何止是狗。
20190323
可以说《银湖之底》就是一部关于密码的创造、传播、转译、解码 的电影,也可以说它是一部关于流行符号和现代神秘主义的电影, 而有意思的是电影符号学又是一门广为传播的研究领域。
《银湖之 底》中出现的许多令人困惑的、矛盾重重的难题,比如在追逐者/被 追逐者这一关系中的身份互换,对好莱坞黄金时代的符号的挪用与 讽刺,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电影本身作为一种创造、传播符 号的媒介,它同时又在不断重复以往已经被建立了的符号。
我们这一代人其实对流行文化中传达的讯息非常敏感,也非常热衷 于去创造文化符号,同时去挖掘文化符号背后的含义(解码),就像游戏中的隐藏攻略一样。
这一方面源于信息的爆发式增长让我们 对生活的精确度,或者说是精细化程度有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 也体现着碎片化信息摄入对自我认识的改变。
解码是一个建立在已 有的知识体系之上的、独立地运用智力的过程,它的过程曲折,终 点有时候也很模糊,但一旦到达了终点,不管这个终点是人为引导 的结果还是自我开辟出来的,都能带给人满足感和成就感。
这种满 足感建立在对自我的确立之上,能够使人陷入一种奇异的幻觉之中 ,好像我们重新夺回了对生活的掌控感。
但在《银湖》这部电影中,青年所找到的终点是如此地令人困惑甚 至不安,它打碎了我们对掌控感的幻想,再一次地强调自我意识的 虚幻。
在青年走向音乐家的房子的路上,一幅遵循古典绘画透视法 的镜头揭示了这一点,音乐家的房子处于在画面的灭点之上,似乎 暗示着某种现代社会运行的宗教法则马上就会揭晓。
生活在娱乐业如此发达的当代社会,我们理所当然地将掌控我们情 绪的权力交给了流行音乐、商业电影、小说、戏剧,我们已经习惯 了由演员在舞台上代我们抱怨生活的不公,习惯了由小说里的主人 公来替我们剖析人性,习惯了被一首歌牵引出内心的回忆。
在这种 控制-反应模式中,我们似乎无法分清自己的感情到底源于何处,从 而感到一种强烈的异化感和分裂感。
影片表面上讲述一个无所事事的青壮年宅男,在偷窥的时候偷窥到一个漂亮的女人,两人第一次见面之后,约定第二天再见,女人的房子一夜搬空,宅男为了寻找失踪的女人,展开了一系列侦查、寻找、摸索过程,结果,也没有什么结果。
之所以说大量元素的堆积,是在电影中呈现出来的很多的老电影、老音乐、老电玩,这些对于特定年代的人有很多的代入感,不过非这个年代的人,就没有多少共鸣了。
整个电影看起来有点昏昏沉沉,前面铺垫感觉很好,不过后来陆续出现的推理以及神经质的人物纷至沓来,云里雾里的感觉,惊悚没有得到,到是感觉更加神经。
影片充满了对洛杉矶、影视界以及边缘人的隐喻,在故事表面之下,创作者想要表现的东西太多,不过从表象中,有多少普通观众能够GET到快感?
这就非常难说了。
最起码对本人而言,对相关的元素并不熟悉,没有被吸引到。
迷魂记的追车戏+惊魂记配乐+发条橙恶趣味+不羁夜+双峰神秘主义+谋杀绿脚趾黑色幽默+无数黄金时代经典元素+美丽的LA+加菲……还是救不回这片的混乱,平庸,个别段落很能触动观众的迷影情节,但更多时候,这片的各种莫名其妙让人如坐针毡,就像片中那些发出狗叫声的人一样。
“眼睛”被赋予意义/使命 ,窥视的摄像机,男主,女人(乳房形似眼睛)组成一条能指链,“复古思潮”便借助这条能指链复生。但链节本体的不稳定性注定其只是回光返照,最终“思潮”必定走向消亡。
各种怀旧迷影
看片途中一度恍惚到像是在读托马斯品钦。从没想过REM能那么配。在2018年底倒数第二天看了这片,真是幸运。年度十佳。
又一部迷影情节和流行文化的大狂欢。加菲那无辜的小眼神从来没那么令人着迷过。在合适的venue和合适的crowd一起看是一件极其享受的事情。
如《大开眼戒》一样用恐怖元素包裹神秘主义,但不如《大开眼戒》那样精准到阶级与性别,本片还用大量流行文化来讽刺流行文化,涵盖范围之广可见野心巨大,且技术上,无论摄影还是场景设计道具配乐等,都无法与《大》的气质相提并论,不过本片之于当下的意义非凡,补齐《头号玩家》缺点同时也不比《头号玩家》缺少惊喜。
一切流行符号、思维方式、巧合和秘密都是被人操纵的暗号
A / 一篇游荡于瑰奇无比而又无时无刻不在自我建造自我瓦解的景观社会与流行文化论文,一次挣扎于焦虑又遁入虚无的狂欢历险。欢迎来到It Follows之后的成人世界,危险而神秘的东西早已光芒渐逝,你我只得坠入从未被言说的清澈湖底。不是一部惯常意义的迷影电影,而是一部关于电影本身的黑暗甚至于黑暗本身的同等空洞的黑色电影。
极有野心。如村上春树《寻羊冒险记》,以失语者寻找失踪者的母题开启生存力与毁灭力的博弈,失语者渴望倾诉却难觅知音,失踪者去向成谜却无人问津。这简直是我最迷恋的题材,一种以流行文化为武器对旧秩序的控诉和以旧时信仰为证词对新潮流的预警。嬉皮士的欲望被挤干了,留下硬不起来的阳具和喊不出口的呼号。但影片看下来还是失望,根源在于主角仅有行动力没有参与感,他从始至终保持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而一切周遭无法与他自身产生任何联结,这导致他只能被困在以真相为地基构筑的迷宫之中,而无法真正走出迷宫。所以观众只能看到当下,而过去和未来,仅成为一种道听途说式的神话。
“If cinema can be resurrected, it will only be through the birth of a new kind of cine-love.”这是好莱坞的“野小子”,只是相较而言《手册》对此更加自觉。联系到今年大众文化领域的玩家和摄影机,回到电影、回到电影史。无论是在形态上面对新型媒介的冲击,还是学术方面应对其他领域的侵蚀。电影不仅关于自恋,电影就是自恋。
是的,我知道,一定有人能够头头是道地分析出一大堆似是而非的理论。那只有三种可能:1. 你们都是大师;2. 你们对自己不诚实;3. 你们对别人不诚实。随你们怎么说吧,反正我看着像狗屎。
隐喻和情怀能理解,不过这片子如果不是加菲演的起码整体掉2星...
有点像大卫林奇又比林奇好懂点
看到最后居然是个邪教的故事,都有点同情男主了,妈宝宅男难得为爱努力一回,结果对方根本不领情。前半部还算好看,悬疑也足,后半部就有点恶搞了,对好莱坞的批判也不够有力。LA真是个有故事的城市,看到了去过的The Last Bookstore和没去成的格里菲斯天文台,加菲和石头姐拍了两个平行世界的LA啊。。。
流行文化符号带来的神秘、刺激与性感,也表达着流行工业的原罪与宗教性。千辛万苦找进来,打个电话问候你的爱,把狗骨头交出来就可以离开。这些狗东西如符号般鬼魅,你可以享受它的网,却不能期待她回来。偷窥、翻墙、提防跟踪、抽空自己,干掉你的房子和车,你是新世界的英雄,尽管别人告诉你这一切毫无意义
又是一个充满allegory的。整体有钱了倒是完成度比it follows好不少,但是又浅又乱导演只忙着自嗨了。不过虽然如此好几段其实太on the nose的台词还是让我起了共鸣。。。就,如果有人能拉住导演让他刹刹车可能会更好,毕竟感觉导演其实也做不出更疯的东西了,现在两边都不靠挺尴尬的。
要比氛围,在《燃烧》面前至少再减一星,不过这个阴谋论悬疑剧还是看得下去的。
局部闪光,整体无趣,加菲全程显弱鸡。塞了一堆好莱坞符号和惊悚元素,但“它在身后”导演完全没有飞起来啊!PS这是今年第几部装神弄鬼的邪教片了?
有些线索有始无终让我抓狂,但要问哪些可以完全砍掉让剧情更紧凑,我又说不出来,甚至该不该让剧情更紧凑我也说不准。紧凑了,就认真了,也就不那么acid、LA、嬉皮、虚无了。这些没有了,影片的核心就不存在了。
加菲手上粘着蜘蛛侠封面的杂志在那儿嫌弃的甩,笑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