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我觉得豆瓣评分略高,电视剧算制作精良,一看就是大投资。
但是其中很多故事的演绎并不适合,有点过于理想化。
比如两军对垒的赛场,两个女人在中间大喊,不要打!
不要打!
简直开玩笑。
早踏成肉泥了好吗?
陈道明和斯琴高娃其实属于同种类型的演员,他们最大的问题是演戏比较千篇一律。
斯琴高娃非常适合太皇太后这个角色,所以在我看来她比男主康熙要更出彩,更有记忆点!
陈道明的演绎只能说不功不过,最后推荐原著,二月河的这系列小说还是很好看的。
近年来,粗制滥造、价值观混乱的清廷剧充斥荧屏,吸引了大批少男少女的眼球,同时也潜移默化的混淆是非、降低智商,其危害不啻为精神鸦片。
一是严重违背唯物史观。
戏说历史,美化多尔衮多铎等满清反动军阀对中华各族人民的屠杀,让康熙与孝庄一般大的侍女谈恋爱,无不毁你三观。
二是为愚昧封闭站台颂德。
清廷从入关到被人民推翻,二百多年的历史基本就是愚昧和落后两个关键词贯穿始终,到了辫子戏中反而太平盛世、歌舞升平。
三是居心叵测蠢蠢欲动。
这些辫子戏给青少年灌输错误史观,不知背后资本是何目的,想起原来口碑尚可的一部康熙王朝,把闭关锁国的一代君王美化至此也就罢了,竟然堂而皇之宣传还想再活五百年,细思恐极,莫不成想学张勋?
《康熙王朝》本身并不是一部正史,只是一部具备强烈时代感的历史小说。
面上是在讲政治、谈历史,实际每一个事件情节拿出来都是职场、商场上的高级案例。
不谈该剧在小说布景下的时间、人物、场景是否符合史实,单谈论下能从这部剧中几个人物的际遇上读出点什么。
○孝庄——胆识谋略过人,一手塑造了康熙帝,可以说是清朝皇室最重要的人。
长袖善舞,平衡御下,终得康健长寿,颐养天年。
孝庄之能干不下清朝列任皇帝,更胜在她没有权利欲,所以在后宫不能干政的皇室铁律下,干起政来也显得那么顺理成章。
她从科尔沁大草原上来,嫁给皇太极之后一直不受恩宠。
然而,这并不影响其宏图大志,丧夫后运筹帷幄,将年仅六岁的儿子顺治扶上皇位。
在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地将顺治养大亲政之后,又面临顺治对皇权的揭斯底里抵触与反抗。
苦劝无效之后,孝庄又以长远的政治眼光选中康熙帝玄烨,竭力培育,亲授做人治朝之要。
康熙年幼无力干政,孝庄指定四大辅政大臣协理朝政,权力下放却不失平衡。
后期辅政大臣之一鳌拜专制威胁帝位时,她亲自登门造访装聋作哑的索尼,一举拿下这个未来亲家成为康熙击败鳌拜的坚强后盾。
她说,做皇帝就不要担心党争,历朝历代都会有,只要学会平衡御下,就能借力使力,永保自己的太平。
三藩作乱,各路国字号军队趁火打劫、坐山观虎,一时举国大乱,年轻的康熙意识到自己莽撞撤藩酿成大祸,以致羞愧难当不想干了。
孝庄出面痛斥,告诫康熙已经没有退路,要想打败吴三桂,首先要打败自己,康熙这才抖擞精神迎接四面楚歌。
和亲葛尔丹,蓝齐格格痛心疾首,诉告无门,找到她哭诉时,她不惜将自己下嫁多尔衮的悲情告知蓝齐格格,以平息其心头之怨。
“嫁给葛尔丹不是让你去做大清国的奸细,你要给他煮饭,熬茶,生儿育女……”,蓝齐格格终调整好心态,笑着去面对自己的蒙古丈夫,为自己美满的爱情生活埋下种子。
孝庄的一生并不顺利,经历三世皇朝,经受无数荣辱,却依然活得潇洒坦荡,正因为心如明镜。
孝庄的人物塑造非常成功,作为清前期的核心人物,她实际上是康熙纵横朝堂几十年背后那个指挥家。
康熙及诸臣子,在行事前通常会在心里思量下孝庄会怎么想怎么做,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路线,尽管她本人极少出面。
她告诉我们,真正的领袖不需要事事躬亲,仅仅靠精神与意志,就能领导众人。
无论哪个层次的管理者,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必然能省不少心。
○索尼——老谋深算却仍不失为好官。
他深知职场套路,懂得适时利用自己的优势作为筹码,并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屋内,顺治在行森的持续的言语攻势下,决意退位出家。
屋外,群臣在皇帝数日不理朝政的慌乱中,跪求天子上朝理政。
索尼作为群臣之首在这时出场,见不着康熙就隔空痛骂,言辞犀利,痛心疾首。
活脱脱一副为国为民说一不二的忠臣模样。
然而,在小康熙被鳌拜挟制,苏克萨哈被鳌拜诬陷之时,这个所谓的忠臣却堂而皇之的装病卖傻,任由鳌拜驰骋朝堂侵犯帝身、猎杀忠臣。
这一招明哲保身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还逼着儿子索额图万事低调不要升官。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
索尼作为位高权重的中堂,确实像是走完了人生巅峰,犯不着去招惹鳌拜,说不好还引火上身。
等到鳌拜威胁到大局了,孝庄走出高堂亲临索府,钦点索尼之孙赫舍里为康熙之正妻,当朝之皇后,同时儿子索额图也进入内阁。
这一来,索尼就不再是为人打工,是为自己打工了。
装了几个月的病马上好了,并且很快帮助康熙走向了亲政之路。
这正是索尼高明之处,懂得看准时机,适时出动。
因他知道,在政治斗争中,任何人都可能因莫须有的理由被处理。
假设他自己贸然出力,没有拿下鳌拜,上面为稳定政局,反会治罪他污蔑忠臣,就好比苏克萨哈。
所以他和孝庄都在等。
最终鳌拜逼得康熙走投无路创造了天时,索尼作为皇丈剔除乱臣贼子是提供了地利,鳌拜指使圈地乱国致满朝公愤是人和。
这时候下手,自然是囊中取物志在必得。
○周培公——被塑造为万里挑一的政治军事奇才,有勇有谋,德才兼备,功勋卓越。
然而,却在功高至盛的时候被天子摆了一道最终客死他乡。
周培公的境遇作为剧中一大泪点,戳中了多少赤子之心。
作为职场奇才,虽出身寒门却命遇贵人,一出场就天天跟着皇帝混,对各种事件各种困局都能出言献策,且总是言而有物,直击要害,出奇制胜。
比之索额图靠一句“皇上圣明”活到剧终的溜须拍马之道,多少人为周培公的英年早逝扼腕叹息。
在内乱四起、皇帝灰心的情况下,百官大乱,唯有周培公静观其变、气定神闲,稳稳的给出了数条平乱之策。
无一兵一卒的情况下,周培公身先士卒,带领孝庄的家奴出兵,凭空打造了一个精干部队,北平察哈尔,西收王辅成,南灭吴三桂,恢复朝廷安宁,立下不世之功。
然而,皇帝周围的臣子们开始眼红挑刺。
皇帝也不放心啦,你周培公那么能干还手握重兵,回来了除了朕这个皇位,也没啥好奖赏你的。
于是兔死狗烹的桥段开始上演,把人直接扔到冰天雪地的盛京也就是今天的沈阳当官去,以致其水土不服英年早逝(群众开始泪奔)%……周培公的故事不长,但却是逆袭高手,自然引人注目。
然而作为一个臣子,凡事都占理儿,打仗还那么厉害,显得比皇帝还厉害的样子,这是大大的错!
康熙批评他“你是有才,但也有刺”,就预示了周培公的结局。
自古有才而不懂得收敛的人,都过早的结束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临终前,康熙对他说“他们说你会成为下一个吴三桂。
你要体谅朕,你要知道,满朝文武和八旗将士的团结,比起你一个周培公,在朕的眼里要重要的多,所以不得不牺牲你。
”不仅如此,还明说了这次来找他就是想让他攻打台湾。
无情总是帝王家,皇帝用到你的时候才能想起你来,康熙的每句话听着都甚是揪心。
对于周培公本人来说,这一切显然是不公平的。
十一年的贬罚,他早已深刻的认识到,职场本无对错,只有利益与大局。
他说“皇上的做法十分妥当,周培公的荣辱,不能妨碍大局”。
不仅没有心怀怨恨,还献上了亲手绘制的大清皇舆全图。
说他是个圣人也不为过,他非常清楚:太较真,只会让自己的境遇难上加难,这一点在容妃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容妃:说到较真,在容妃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可容妃的故事过于虐心,略过不谈。
索额图:老成世故的索额图有爹爹索尼的扶持,可谓一步登天。
在剧情里,索额图没什么功绩,却仅凭几句“皇上圣明”、“臣也是这么想的”附和之词,潇潇洒洒的活到剧终。
职场上不乏有这种人,不会做事,但会做人,能够时刻凸显领导英明能干这一条,也是凭本事立足。
明珠:圆滑精明的他既能做事又会做人,其实全剧他没什么劣迹,除了眼红周培公立功参了他一嘴,总体上是个忠心能干的臣子。
可是,心眼小擅嫉妒却是其致命伤,这样的人,活着其实挺累,时时都要防人涌到自己前面,可是防不胜防,终被李光地反手一击一切归零。
能干之人,若有胸怀,则更有助于人生之路坦荡宽阔。
苏麻喇姑:既能出世又能入世,她如冰天雪地里的白莲花,知道自己出生低微,所以将自己的姿态放在尘埃里,一生敬心伺主别无他想。
可是本质上却是一个最能见微知著,傲视红尘的人。
她怀着林黛玉、妙玉一般的傲世之气,处着薛宝钗、王熙凤的为人之道,把自己活成一朵只可远看亦可近观的圣洁之花。
伍次友: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他不是不喜功名,而是在走近功名之后,发现自己并不擅于此道。
再加上喜欢的人,也被皇上喜欢着,于是洒脱的走开,走进真正的世俗之地,行那教书育人的教化之道,寻找真实的自己。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懂得取舍,世界再复杂纷乱,也都与你无关。
姚启圣:他做事的才干严重高出了做人的本事,一副傲骨本非常不适合做官,倒适合到魏晋去做一回风流才子。
然而做人是讲究时运的,碰上了康熙要攻打台湾这么一个大事,又有周培公的临终引荐,不好好表现一下怎么成。
虽然复出之后也是三起三落,但他背负着周培公的引荐,康熙还是强忍着杀他的怒气,让他告老还乡,还赐他西湖边的行宫和本该御览的上千本典籍,算是回归了一个所有读书人的最终梦想之地。
这是他的时运,一般人不要学,聪明过头还无口德之人,往往都不能善终。
且不论这部剧到底有多美化康熙,外界对其的评价如何。
至少,它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被其剧情吸引着。
那个爱情泡沫剧泛滥的年纪,难得追上了这么一部史剧。
“长城、长城是个梦、是空的、是个无用之物,顶多是个摆设!!!
长城啊长城,哼,自秦始皇开创长城仅俩世就跨了,大明朝怎么样啊?
他们用了百年之功、万人之力,没有挡住我大清入关、江山易主!!
朕要以王道治天下。
你们记着,从今天起,停建所有的城墙关隘!
并诏知后世,凡大清国君,当持王道、取民心、练兵马,永不筑长城!!!
”就是这一句永不筑长城,让我被深深震撼。
不是因为这句话有多么正义,单纯为道明叔在宣这道口谕时言辞之间的霸气决断!
帝王到底是什么样的,我觉得陈道明版康熙就是最最帝王的帝王。
文字功底太弱,借用一句表达内心感受:“雄才大略康熙帝, 王者风范陈道明”。
风雨飘摇危受命,少年康熙初长成。
笃志好学意风发,知人善任举贤能。
韬光养晦斗鳌拜,运筹帷幄执朝政。
重汉信满然并卵,鸟尽弓藏周培公。
收复台湾志高远,功成身退姚启圣。
定国安邦野心勃,妻儿不若江山重。
再活五百又如何,错误矫枉须过正。
正大光明史为镜,是非功过后人评。
斯琴高娃演技好,巾帼孝庄逞贤能。
雄才大略康熙帝,王者风范陈道明。
这是其中一段视频的评论,视频见下地址:http://zhangmading.com/blog/1932虽然是大清朝的事儿,用在今天的现实中看来仍然是振聋发聩。
虽然是连续剧,但我还是相信可能体现了历史上的康熙本人的真实的心路历程。
但清朝尽管有如此之明君,也难免最后覆灭的命运。
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少明白人、思想家、政治家,但为什么仍然改变不了本朝被改朝换代的命运?
从政体上,封建社会政治是专制政体,权利得不到约束,只能依赖君主本人和利益集团的道德约束和自控能力,建朝之初的明君尚能自我控制,但朝代后期的必然结果就是滥权。
权利一旦失去控制那么没有权利的一方命运必然悲惨,贪污腐败,民不聊生,社会的矛盾积聚到一定时期,内外因的综合作用就出现了改朝换的局面。
这是专制政体的天生缺陷,这一缺陷的必然结果就是朝代更迭。
而改变这一缺陷必须在体制设计上约束权利和实际各阶层的利益平衡。
康熙本人即便有如此深刻的认识,也不能从政体上找到改变的途径,他只能是让大臣们体会“正大光明”的意义,但无法建立一个保证“正大光明”的制度。
这给我们启示:国家政治中,靠专制者在道德上自我抑制从来都没有成功过,一个专制的国度想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
国家必须要从制度设计上将权利置于监督之下,使国家中弱势和强势的一方取得平衡或相互制衡,只有这样社会才能稳定。
这个道理是很多学者们的观点,甚至毛主席本人都是这么认为的,他跟黄炎培在讨论中国朝代周期率时说过: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
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我甚至猜测即使在封建社会也有人提到过人民监督君主、实行民主等类似的观点(在西方文化中可是很早就有民主的观念了)。
但是,专家学者是们一致认为要民主、我党也一直倡导民主,但为何一直未能实现民主?
可能因为专制政体本身有一种强大惰性,专制者会权利上瘾,既得利益者不想放手吐出嘴边的肥肉,可能这些既人也认识到了不民主可能会发生的问题,但是他们觉得只要不是发生在自己这一代,他只要觉得局势尚在掌控,就没有动力实行民主。
这可能也是目前比较现实的状况,我们都知道中国应该实行民主、人民参政、监督政府,可是为什么进展如此缓慢?
我们真的忘了中国朝代更迭的历史了?
我们真的认为我们的施政者的道理高到可以实现不在监督之下的权利的自我约束?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如果统治者不肯放权于民接受监督,不能从制度上保证“正大光明”的实现,那么封建社会的周期率的前提就一直存在,朝代的更迭就是必然结果。
反思历史,尽快给人民权利、实行民主方是正途。
如果是戏说剧,情节不够跌宕起伏。
如果是正剧,太多与史实不符,建议编剧重读正史,不要想当然闹笑话。
两大主演斯琴高娃和陈道明老师表演用力太过,满耳都是孝庄的声嘶力竭,满眼都是康熙没有变化的表情,其他配角演员又好似没有入戏。
另外,看着铺天盖地的清宫剧,终于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满清入侵的最大贡献就是给了现代我们的影视从业人员无尽的赚钱题材,可是为什么反封建若干年后,我们还会对独裁如此的顶礼膜拜?
“当朝大学士,统共有五位,朕不得不罢免四位;六部尚书,朕不得不罢免三位。
看看这七个人吧,哪个不是两鬓班白,哪个不是朝廷的栋梁,哪个不是朕的儿女亲家,他们烂了,朕心要碎了!
祖宗把江山交到朕的手里,却搞成了这个样子,朕是痛心疾首,朕有罪于国家,愧对祖宗,愧对 天地,朕恨 不 得自己罢免了自己!
还有你们,虽然个个冠冕堂皇站在干岸上,你们,就那么干净吗?
朕知道,你们当中有些人,比这七个人 更腐败!
朕劝你们一句,都把自己的心肺肠子翻出来,晒一晒,洗一洗,拾掇拾掇”!
—选自《康熙王朝》这就是一代英明的帝王—康熙。
陈道明演绎康熙这一角色,把康熙的王者风范,豪气和霸气恰如其分的、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
他的学识和修养,带有某种天生的素质,骨子里就是皇帝气派,不用太多的表情,就能让人看出很多内容,这才是真正的帝王之相,看了后才明白什么叫学院派的演技, 陈道明演绎康熙,可以说是极品中的极品人物了!
孝庄去世时,托她要保太子,她没有要任何懿旨来保护自己,还尽心尽力,努力让太子周全;为了平葛尔丹,她忍痛把自己最爱的蓝齐儿嫁给了葛尔丹,当葛尔丹叛乱时,她的心碎成两半也没法留一点给自己;最后太子谋反被揭,她为了老佛爷的遗旨,触犯圣意,被打入冷宫;蓝齐尔省亲时,打入冷宫的她还要装作华贵的样子强颜笑容;康熙60大典,本以为从此太平,她可以再回来到皇上身边,难料还是遭到太监的讽刺,希望从此破灭,她也不再留恋。
康熙作为满清第一帝王,千古传颂,但容妃,作为他的宠妃,最后却终于马桶之下,他能治国平天下,却唯独保护不了她。。。
《康熙王朝》与《雍正王朝》,陈道明的康熙,焦晃的康熙。
前者说功业名,后者说身后事。
因为说功业名,所以陈道明版康熙密集地描述他如何英锐伟断。
擒鳌拜平三藩定台湾对付索明二相剿平葛尔丹。
《康熙王朝》一共46集,到43集康熙才干掉葛尔丹,以及“宝日龙梅是你强暴了朕!
”若按正史,那年康熙才36岁,执政不到三十年。
而他执政的后三十年,用三集就抹过去了。
我们只看见他神威天纵了,只看见他举贤用人了,只看见他高瞻远瞩未卜先知了。
我们通常是因为一个角色的优点而喜欢他,因为他的痛苦产生同理心,爱上他。
可惜多数时候,陈道明版康熙凌驾于所有人之上。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陈版康熙在千叟宴那番慷慨陈词?
喜欢他廷叱群臣?
因为那时他恼了,像个活人了,而非先前那样,低眉垂眼靠在榻上,一副“尽在我掌握,只要我用对一个人就能扭转乾坤嘻嘻嘻”的架势。
焦晃老师演的康熙,有一点取巧处:他出场时已经在巅峰了,不用再刻意描述他如何英明神武努,接下来,只需要刻画一个顶峰权力者的沧桑。
帝王巅峰老来最寂寞,也最像个常人。
这点在文学里也通用。
南美两位诺奖大师,马尔克斯《迷宫中的将军》,略萨《公羊的节日》,都是写掌权者的晚年。
所以焦晃老师固然自己演得黄钟大吕,却也的确占了人设与剧本的便宜。
大家对焦晃老师的爱,恰如杜拉斯《情人》里那段: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
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人都是因为一个角色的优点而喜欢他,把他当做神;因为他的痛苦产生同理心,爱上他,把他当做人。
为什么陈宝国的嘉靖公认演出比汉武帝好?
为什么鲍国安的曹操也有狼狈时刻,但公认为英雄气十足?
为什么马跃的李世民也是英锐十足,却比唐国强的李世民要出色?
为什么唐国强演的伟人,并没那么高大全,普遍评价却不下古月老师们先前演的伟人?
就是这个道理。
还是跟剧本有关。
《康熙王朝》这部剧的剧本,充满了一种……说好听点叫传奇色彩,说难听点叫民间想象的氛围:尔等都是庸人,我一个英雄皇帝,用各种你们想不到的反常规操作,就能搞定了!
你们都猜不透我!
小康熙得病要死了,吃了神奇的药草就活了。
靠个朱国治,就能忽悠住吴三桂。
朱三太子闹事了,康熙很慌,斯琴高娃老师扮的“我孝庄”大吼一阵,局面就稳定了。
吴三桂打过来了,康熙只要草莽间拔擢周培公就无敌了。
还几句话就能把个西北军阀给说降。
郑经在台湾自取灭亡。
康熙只要草莽间拔擢姚启圣就无敌了,还能几句话就抚定施琅呢。
祭拜朱元璋时顺便拿了台湾,康熙回头对朱元璋陵墓嘻嘻一笑。
索额图和明珠都是坏人。
康熙只要安排李光地打小报告就搞定了。
李光地还必须跟蓝齐儿有点小感情。
出使和亲,必须搞得父女很难过。
葛尔丹当然是要拿下的。
宝日龙梅当然是要爱上朕的,但也要守护故土,空留下宝日龙梅你强暴朕。
明珠和索额图都罪恶滔天,那么就让他们彼此揭发嘻嘻搞定了。
廷臣昏庸,康熙在朝堂怒吼,指着老歪脖树让他们反省,他们就反省了。
总之,《康熙王朝》的逻辑是:举世都庸碌,廷臣都无脑;只会面面相觑。
世上的大多数问题,只要我自己英明神武,我不拘一格用人才,全盘委托,再割舍点儿女情长,就都能搞定了。
天下只有几个厉害人物;只有我慧眼识英雄,找到他们,任用他们,就能解决。
只有我康熙发现得了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的才华。
我康熙就是能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就像在《新三国》里,陈建斌版曹操忽然就地撒尿:那都是不拘小节,其他人都太迂腐,没我霸气!
这就是编剧朱苏进老师的逻辑。
我个人猜测:朱苏进老师自己是军旅作家出身,所以他总觉得:只要不拘小节、破格任用、必要时不择手段铁腕号令,加上意志坚定,就能解决大多数问题。
所以看着好爽啊!
——但是真这样么?
而《雍正王朝》则是刘和平老师一贯的风格,与《大明王朝1566》互相辉映。
我已经不想再重复剧情了——太复杂,也太精致了。
刘和平老师的特色,是通过一条线,带出一连串人物,以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乍看黑白分明,细看牵一发动全身,而且每个人自有其动机。
比起朱苏进老师哪里不会点哪里、哪里有问题砍哪里的泼辣作风,刘和平老师笔下,无论是康熙、雍正还是嘉靖,都充满了无奈:解决了一拨,又是一拨。
从来没有一劳永逸。
问题总是循环往复的来。
当然,刘和平老师写的也未必是完全真实的历史,也有戏剧性的一面,但至少比朱苏进老师的康熙“我用个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就万事大吉”,要来得靠谱。
这么说吧:少年人大概会喜欢《康熙王朝》:看着顺,看着爽,觉得世上一切问题,只要哪里不会点哪里,快刀斩乱麻,自然利落。
到年纪略长,就能咂摸出《雍正王朝》的味道来,发现抽刀断水水更流,世上越大的事,越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周而复始。
前者是英雄童话,后者是残酷真实。
更确切说,前者无限夸大个人,而后者则满怀着无奈的历史进程。
那么个人奋斗……但是……历史进程……我们都懂的。
不喜欢清朝的电视剧,把人历史观改变了;没有清朝,中国人进步的比现在快,但是历史没有如果
完完全全脱离历史的偶像剧。。
和现在那些乱七八糟的片子比,这部戏严谨的作风实在难得。
小学五年级的我在家里看假日大放送,一看看一天。最记得苏麻送鞋,苏麻断发,苏麻烧信;蓝齐儿摔兔子;姚启圣被刨祖坟;周培公和卖豆腐大姐儿,然后容妃刷马桶的时候我哭坏了!
戏说不是胡说
小学的时候全家围在一起看的,每天吃完饭就等着这部剧开始,"电视剧"频道每晚两集,话说以前的小学咋就没有作业呢?
到现在你们还以为是好剧?
小时候看觉得好。现在醒悟了。“谁要他再活500年?”——鲍朋山
当然以演技和剧作来说这是一部不错的电视剧……
#童年回忆系列 年少的时候分不出历史剧哪里好哪里不好,长大了再和《雍正王朝》对比着看,剧本台词的差距就太明显了。
小时候最喜欢看了,现在也觉得很好,陈道明太帅了
从此爱上陈道明。
一流的表演,二流的编剧,三流的主题。凡是为帝王歌功颂德的东西都贻害不浅。
霸气!
向天再借五百年……
碉堡
女人,不要靠近男人,会变不幸;男人,不要靠近官政,会变不幸。——这么铁铮铮的两条定律,男人女人们却偏不听。
小时候看的一部电视剧,那时候不懂就是瞎看,长大了再回顾一遍,特别佩服斯琴高娃老师扮演的孝庄太后,一个运筹帷幄的传奇女人。值得看的电视剧
演技绝伦也能弥补很多东西……
我同学看了5 6遍 我真佩服他 如痴如醉 那时期辫子戏统一古装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