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望望出路在哪近几年,在大银幕上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导演的作品,这些年轻导演用自己各自迥异的风格让国产电影更加多元化。
像张大磊、像毕赣、像忻钰坤、像文牧野,等等等等。
有人喜文艺、有人好类型。
大家都在用自己方式诠释着各自眼中的世界,这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是件好事。
今天上映了一部国产文艺片,虽然不完美,但依然让人感受到这群新导演的活力。
《淡蓝琥珀》
《淡蓝琥珀》改编自须一瓜的中短篇小说《二百四十个月的一生》。
电影讲述女主人公荷洁从北方来到了重庆,嫁给了当地人阿峰。
阿峰遭遇车祸,荷洁拿着30万的赔偿金,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
无依无靠的她当起了保姆,其间,她发现了当初的肇事车主,就住在隔壁小区,而她拿起望远镜开始偷窥那家人的生活。
除了阿峰在小说里的名字叫文仔以外,电影的主线剧情与小说几乎一致。
说到片名《淡蓝琥珀》,淡蓝代表一种忧郁的氛围,而琥珀就是片中女主角内心状态的具象化体现。
据导演自己说,他第一次接触《二百四十个月的一生》是在2008年,那时这部小说刚刚在《北京文学》上刊登了一个月。
当时,他就自己写了一版剧本,也没有跟须一瓜聊版权。
后来,笔记本丢了,这个项目就搁下了。
等到2014年,因为实在想拍,他才再捡起来这个项目。
周劼是第一个找须一瓜做片子的导演,《二百四十个月的一生》的版权费,周劼还是分期给的。
这才有了现在的《淡蓝琥珀》。
从看到小说到最终成片,《淡蓝琥珀》兜兜转转,用了10年的时间。
01淡蓝与橘红的人生如果以导演处女作的标准来衡量,本片的完成度是很高的。
尤其在视觉风格上,影片用淡蓝色与橘红色两种颜色营造了现在与过去两个平行时空,这两个时空互为镜像。
《淡蓝琥珀》凭借突出的视觉风格,获得了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摄影奖。
导演周劼选用了两种颜色来标注女主角荷洁的两个生活阶段。
橘红色:婚前生活以及婚后生活。
淡蓝色:丈夫去世以后,她身为保姆的生活。
其实,就是以丈夫的死为节点,分为丈夫死前与丈夫死后。
橘红色部分的时间线是打乱,而淡蓝色部分的时间线是线性的。
通过淡蓝色部分里发生的故事情节,触动回忆从而驱动橘红色的部分。
这样也造成了一个问题,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这样的观看方式很有挑战性。
一半线性叙事,另一半碎片叙事,很容易让人捋不清剧情。
这种叙事方式的例子是有的,像2013年的韩国电影《韩公主》也是运用了这种叙事手法。
只不过《韩公主》不像《淡蓝琥珀》那样,用颜色区分时空。
导演周劼的这种处理,在利于艺术表达的基础上,也方便观众区分两个时空。
02囚禁在琥珀之中女主人公荷洁的命运在两个时空中形成了互文。
代表着过去的橘红色与代表着现在的淡蓝色在荷洁的身上互相撕扯。
她的生活就在这种撕扯中一步步地滑向虚无。
小说里,作者用“夜行雌兽”来形容每晚拿着望远镜偷窥别人生活的荷洁。
用“雌兽”这个词来形容荷洁是极为妥帖的,她就像是被困在琥珀中的一只雌兽。
她被困在了过去的回忆里,现实的世界对她不再有意义,她沦为一只人形走兽。
淡蓝的色调就像是无时无刻不在包裹着她的树脂,只待凝为琥珀的那一刻。
在橘红色的时空中,她一开始是幸福的。
从北方来到重庆闯荡,嫁给一个叫阿峰的本地人。
阿峰跟着自己的母亲一起住,给一家幼儿园的食堂干运输采购。
她与阿峰的生活是幸福的,由于生不出孩子,也让她受尽婆婆的白眼。
阿峰会笑着嫌弃荷洁的胸小,屁股还没有猪蹄膀大,会讲她是自己见过的最漂亮的女孩。
荷洁会问阿峰,到底是更爱自己,还是更爱小白(阿峰养的狗)。
他们总是呆在天台上,可以躲避婆婆着急抱孙子的唠叨,可以遥想美好的未来。
好景不长,阿峰遭遇车祸惨死,荷洁的生活发生了巨变。
婆婆在家里意外身亡,她在幼儿园的工作被辞退, 坏事接踵而至。
虽然有30万的赔偿金,但荷洁的生活就像是琥珀一样,凝固了。
03一天值多少钱,算值在别人眼里,30万的赔款与一套拆迁房,荷洁赚到了。
在荷洁眼里,这些是她生活无法前进的枷锁。
30万的赔偿金,对于荷洁来说,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她是这么计算的,30万÷(32×365+320)=25
阿峰一共活了32岁零320天,用赔偿金除以他活的天数就等于他一天值多少钱。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并不会这么计算,而荷洁却用这种钻牛角尖的方式来计算。
金钱对于荷洁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她想用一天25元,来探究人活着的意义。
她后来在杨磊家当保姆,一天,她去接孩子的时候,遇到了当初那个撞死她丈夫的司机。
当时,那个司机的车被划了,正在与人理论。
从杨磊的嘴里得知,要是去修车的话,修理费大约要4500。
她又算了一笔账,用4500÷25等于180。
修一次车就等于阿峰180天的命。
荷洁开始执迷于25这个数字,执迷到了几乎强迫症的地步。
她不明白,为什么阿峰的生命会这么便宜,她很不甘。
一天25元成为了她的心魔,她被困在了自己的数字泥潭中,徒劳地与心魔搏斗。
04想说和解不容易一天,小白被车压死了,小白是阿峰最爱的“儿子”。
荷洁一直没能怀上阿峰的孩子,她对阿峰心中有愧。
她想到了那个肇事的车主,她打算去报复,她决定划车。
她选择用这种扭曲的方式,来宣泄心中的不满。
25块钱一天,到底值不值,成为了她心中的疙瘩。
她问杨磊,她问神婆,都无法得到答案。
杨磊觉得她有病,神婆只是为了骗钱。
没有人可以给出答案,甚至这种算法本身都是值得商榷的。
她也想过要和解。
在最后的一场戏里,去世的阿峰、婆婆、杨磊一家、肇事司机一家、荷洁的弟弟、阿峰的好友全都聚在了老屋的天台上吃火锅。
库斯图里卡的《地下》里就出现过类似的情节,活着的、死去的角色全都出现在了宴席之上,大家推杯换盏、载歌载舞,完成了最后想象中的和解。
其实在临开拍前的一周是没有这场戏的,是导演在跑步的时候,突然来的灵感。
这场梦中的和解,大家忘了彼此之间的阶级、矛盾、仇恨、猜忌。
这里没有不幸、没有龌龊,只有快乐、幸福。
而这不过是一场梦,一觉醒来什么都没有变,只剩下脸上的两道泪痕。
贯穿全片的那几道加减乘除,道出了现在中国人与钱挂钩的人生。
一切都是明码标价,一条命30万,补一次漆4500,找神婆算命还分友情价、市场价。
为儿子开派对,也要算算是不是超过了预算。
失去丈夫和婆婆,人们说她有钱又有房,一辈子不用愁了。
一切的一切,只剩下了冰冷的数字。
暖的橘红滞留在了过去,冰冷的淡蓝徘徊在当下。
荷洁是被这个城市困住的蚂蚁,我们何尝不是?这样的处女作值得鼓励。
- FIN -公众号:小鲜电影(xiaoxianmovie)
这几乎是我这些年看过的国产电影里最喜欢的。
影片像淡淡香烟,默默的燃尽,这样的故事听完脑子里却一片空白,只是留下了好多片段的震撼,导演的手法很巧妙,镜头语言特别丰富,好像真的是与小荷相处一段时间,看到她身上浓雾深情,她的神情给我一种荒诞感,肢体的动作是坚强的破碎,她的喜悦是淡蓝色的,她的悲伤是淡蓝色的,她的回忆是淡蓝色的,她的愤怒是淡蓝色的,她的绝望也是淡蓝色的。
很多镜头的构图光影都很漂亮有情绪,我觉得这导演好厉害,这是一部文艺片吗,我也说不清楚了,好像每一天,每一个人,每个窗户里的家庭,灯下话语交换,黑暗中肉体交缠,即使是在阳光明媚的日子,我们大家也游走在背光处,我们的灵魂总是见不到太阳。
这两年我免费或者低价蹭了一些不错的电影,这是其中一部。
十块钱在电影群里转的票,对方还不厌其烦得给我定制了票紙纪念语。
为什么想要写这么一篇东西呢,一是电影本身确实动人,虽然豆瓣上黑的不少,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我尊重他们,同时也保留自己的看法。
另外是想提高一下自己的影视表达能力,所以现在看完电影都写个短评权当练习。
整部电影以重庆为生活背景,镜头的色彩和氛围把重庆这座城市拍得非常迷幻。
影片中的女主荷洁是个暂居重庆的北方姑娘,经人介绍嫁给了老重庆阿峰,婚后生活规规矩矩,不紧不慢。
突如其来的一场车祸夺去了她丈夫阿峰的生命,事后获得30万赔偿,婆婆也因此丧生。
荷洁在一次次的计算后,她发现丈夫阿峰的一天只值25块钱,这成为荷洁思考生命和自我斗争的开始。
影片用淡蓝与橘红塑造出两个时空,淡蓝色是荷洁现在帮佣的家庭的颜色也是现实生活的颜色,而她婚前婚后的生活则由橘红色的灯光来打造。
起初,荷洁每天用阿峰留下来的望远镜看对面的造事车主家里发生着什么,到后来她意识到这些观望可能并没有任何意义。
那时她对面的窗户里有一个看电视的老人,一条狗,一对身体暧昧的男女,一对说教的父子,这些看似极为普通的场景正是荷洁失去且不可能重新拥有的一切。
看到阿峰倒在地上时荷洁除了震惊并没有表现出更多的伤心,阿峰的狗小白的去世似乎是她的一个出口,她的伤心和无助在此时尽力地释放,甚至去找大仙试图和死去的阿峰对话。
她可能从一开始就知道大仙是骗子,只是为了寻得心里上的一点点安慰,宁愿被骗钱。
这是她表达和发泄的方式。
我们每个人在遇到苦难时都想要去寻找一个出口,利用大仙和阿峰对话便是她的出口。
电影的最后,荷洁做了一场梦,在梦里,她的家人们阿峰、小白、婆婆、弟弟,和帮佣的一家人、造事车主一家人全部都来到荷洁昔日生活的天台上来吃宴席。
梦醒后,她最终将三十万赔款和造事车主塞给她的钱都寄还给了对方。
造事主因为家中被盗损失了一百多万,还失去了一位老人,她觉得命运的造化已经证明了一切,她的爱人阿峰在天堂也得到了抚慰。
她真正在意的并不是金钱的数额,而是一个相对的价值,生命是无法明码标价的。
电影的有些镜头可能确实有些乱,比起燃烧来我还是更喜欢后者。
只是这部小成本电影讲了一件太普通的事情,这是真正吸引我的地方。
最朴素真实的生活往往会吸引人去思考一些看似简单实则很宏大的主题。
电影里阿峰的每次出场几乎都伴随着性的发生,这一方面是荷洁对阿峰和性生活的思念,另一方面则是性爱就像冰棍一样是生活中再普通不过又不可或缺的事情。
这大概是导演自己的表达方式。
有人说“《淡蓝琥珀》表现的不仅是个人的忧郁,也是众生的忧郁。
荷洁将肇事者的车侧翼由头至尾划破,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集体宣泄,是荷洁及其身上所映射出的千万饱受精神苦楚的社会中低阶层呐喊的缩影。
” 我并不赞同这种说法,也不希望观众对影片有太多时代和社会的解说,就创作者本身而言,他只是在表达。
表达本身比被人理解更重要。
创作者永远是孤独的。
“你活一天到底值多少钱。
”这是影片对我的触动。
我们最终都会与自己和解,与命运和解,真实简单的日常才是弥足珍贵的。
这个世界上最能够触动人的往往是最原始和质朴的事物,不要迷信深刻,深刻没有意义。
生活轻易打动人的地方,可能就是冬日里的一场电影,一根冰棍,一份章鱼烧,握着一杯热奶茶在大街上wandering。
生活的迷人之处在于,我不知道我还会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也不知道自己还有多少这样的时光。
重庆这座城市太迷人了。
下个月《四个春天》要上院线了,希望大家都去电影院看一看,这是我去年看的最好的两部电影之一。
在我眼里他真的不是一部纪录片,他就是你琐碎的日常,是最简单朴素的生活,是你生命中最容易忽略掉的那部分,也是最揪心最真实的东西。
我打算给我爸妈买票让他们都去看看。
跨年想去看地球最后的夜晚。
本文首发自【奇遇电影】,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感谢【奇遇电影】编辑:不跳舞的猴子。
---今年上影节一众得奖华语影片中,还有一部足以入围年度最佳华语片的电影。
它是新人导演的处女作,入围亚洲新人单元,最终凭借出色的摄影拿到了最佳摄影奖。
首映后也收获了不错的口碑——
这部电影就是《淡蓝琥珀》。
上影节拿奖到现在半年的时间,它也终于在今日揭晓了真面目。
《淡蓝琥珀》改编自作家须一瓜的小说《二百四个月的一生》。
说到须一瓜,大家应该不陌生。
曹保平导演的口碑作品《烈日灼心》,正是改编自她的作品《太阳黑子》。
须一瓜《太阳黑子》文本中蕴藏着的复杂人性,赋予了《烈日灼心》在犯罪推理的类型创作之外更震撼人心的力量。
而《二百四个月的一生》则完全脱离了犯罪推理的类型。
短短几万字的篇幅,用平实的手法描述了一位从小镇来到山城重庆的女人的故事。
在小说标题中,《二百四个月的一生》代指204个月。
在故事中,是女主角荷洁(王真儿 饰)的丈夫阿峰意外死于交通事故之前,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时间。
在这个故事里,所有东西,都用金钱(数字)衡量。
包裹住蚂蚁尸体长达几万年的琥珀值20万;名车刮一道痕值4、5千;阿峰活了32年零320天(电影对小说进行了改编),赔了30万,一天值25块。
而这也是一直萦绕在荷洁脑中的一个问题,就是:人活一天到底值多少钱?
荷洁有一个小本本,像是那种街边推销赠送的劣质笔记本,上面记录了她的每一笔开销。
在一个中产家庭做保姆的她,在主人不在的时候帮主人付了快递费27元,说起这件事,对金钱数字没有概念的女主人不在意的没有理会。
27元,比她的亡夫阿峰的一天,还要贵2块钱。
影片就在这样的精打细算中构建起了剧情,也在同样一笔钱对于不同的人的意义之间,建立起了对立关系。
荷洁所工作的家庭,是典型的中产阶级。
男主人收入不俗,一家三口住着高档小区中的三室一厅,生活虽非大富大贵,但也温饱有余,有钱请荷洁来当保姆就是最好例证。
在做保姆之前,荷洁是幼儿园老师,因故丢了工作之后,来到曾经自己的学生家中当起了保姆。
虽面容姣好,但学历、收入、家庭等各方面因素都让她很难选择自由恋爱,经热心大妈介绍,嫁给了底层本地人阿峰(吕聿来 饰)。
这种契约式的婚姻关系,将两个人的条件一一摆上台面作比较,户籍、学历、收入、家庭,最后才是相貌。
但好在,荷洁和阿峰也并不是合同婚姻,两人住在重庆特有的筒子楼,简陋的房屋连电扇都是奢侈品,但一穷二白的日子倒也不至于吃了上顿没下顿。
炎热的夏夜,荷洁在楼顶帮阿峰洗头,阿峰望着不远处的霓虹灯光,幻想着那里面的女人多少钱可以摸一次,胸到底大不大。
简单的生活被一阵急促的刹车声打破,只留下倒在血泊中的阿峰,和在一旁不知所措的小狗小白。
阿峰唯一的亲人,他的老母亲因为儿子的去世悲痛欲绝,摔下楼梯死去,荷洁的生活发生了180度逆转,她成了原本的筒子楼的房主,肇事司机赔的30万也都归她所有。
得到了钱,拿到了房,但这并非荷洁所要。
她开始郁郁不得终日,不仅仅是丈夫惨死在心中系下的结,更是在思考,钱和命之间,永远也捋不清的换算关系。
影片并没有建立强烈的戏剧冲突,淡蓝与暖红的色调构建了回忆与现实部分的温暖与冷冽。
我们在银幕中看到的荷洁,永远一副淡然的表情,却怎么也隐藏不住内心的悲伤与汹涌。
急于求解心中的疑问,荷洁病急乱投医,找到了号称能够通灵的大妈,再一次次的加钱才能和亡者继续对话之后,荷洁终于承认这就是一个骗局。
荷洁目睹了肇事司机家的惨案:入室抢劫的小偷不仅偷了价值上百万的钱财,更将肇事司机的老母亲,残忍地杀害。
看着曾经将自己的丈夫压死在车轮下的肇事司机痛不欲生的哀鸣,荷洁惊慌离去。
这是报应吗?
也许。
这是轮回吗?
可能。
但荷洁心中的结系得更紧了,上百万的珠宝,按照阿峰一天值25元计算,将近110年。
这个老太太的命,到底值多少钱呢?
是有钱人的命更加值钱,还是说,人的生命,本不应该用金钱去衡量?
影片最后,睡梦中的荷洁在梦中回到了和丈夫一起洗头的屋顶。
她的丈夫、婆婆、雇主一家、肇事司机一家都在,在美好的暖红色调中和像极了夜总会门口的彩色挂灯中,这些人坐在一起,吃饭、喝酒、笑着,之前的一切仿佛都没有发生过。
就如同片名《淡蓝琥珀》一般,影片的淡然贯穿全片,无论是悲伤还是痛苦都藏于表面之下。
像极了前年的《海边的曼彻斯特》,用插叙的手法将主人公的痛苦往事静静地展示在观众面前,慢慢地走进内心,让观众和主人公一起和自己和解。
也正是这样的淡然感,让影片有了超脱大部分国产电影的气质。
在这部电影中的角色,不再是脸谱化的功能型角色,它更像我们生活中所熟悉的人,就如同在生活中的我们,各有自己心中的结。
导演周劼在影像上极具天赋,影片的淡然感绝大部分都归功于影像的气质,宽幅中景的运用,简单的美术置景恰到好处,对人物关系用构图的方式巧妙呈现,都是用影像讲故事的典范运用。
▲导演周劼与女主角王真儿例如荷洁在男主人耿乐家里劳动时,男女主人和荷洁分别置于画框的两端,这样的构图形式更好地表述阶级差异所带来「人的价值」不同,营造失去丈夫荷洁内心的孤独,适应宽银幕的同时更好地进行主题表达。
而演员表演方面,周劼的调教功底也可见一斑,饰演女主角荷洁的王真儿已经是大众熟脸,但过往都是在网剧领域积累下来的认知度,从《无证之罪》到《上海女子图鉴》,王真儿饰演的都是强设定的角色,表演也都是外化式的快餐审美。
但在《淡蓝琥珀》中,王真儿彻底沉淀了下来,全程喜悲不显于神色,却用真正理解人物的方式,将角色的气质从内而外的散发出来。
而有趣的是,在《上海女子图鉴》中,王真儿饰演的罗海燕,同样是从小镇前往大城市的年轻女孩,但在这部剧中,展现的是罗海燕通过自生长,逐渐融入大城市的美好童话故事,在剧集介绍中,称罗海燕是不忘初心,坚定、独立的新女性。
但这是否说明《淡蓝琥珀》中嫁给底层本地人,给有钱人做保姆的荷洁就不够坚定,不够独立呢?
我想不是的,《上海女子图鉴》中所编制出来的,不过是少数人才能够拥有的生活,对于大部分小镇女性来说,不过是美好的肥皂泡,颇有意淫色彩。
但在《淡蓝琥珀》中的荷洁,或许才是大部分人,最终成为的样子。
这也便是《淡蓝琥珀》作为现实主义题材与其他影视作品中间的分水岭。
影像和主题气质上的高度统一,现实主义的题材表达,让《淡蓝琥珀》成为了今年年底最好的国产片之一。
1、女主整体形象太文艺妆容太精致了,和阶层不符是我的刻板印象?
我觉得不是…一个从北方漂流到重庆穷苦人家出来的女孩子,因为房子因为想要一个落脚点嫁给了一个当地的男人,虽然后来爱上了那个男人,但不能免除起初的物质影响,而且这也是她通篇念念不忘的计算她男人每天值多少钱的根源。
2、其实这部剧可以看作是一个丧偶的女性,自我疗伤的过程,最后搬着一箱石头到江边,一块一块的往江里扔,就是卸下了心中的负重,表意显然是很浅显了…我喜欢的就是这个疗伤过程,被处理成了一个悬疑的故事。
时间线的交叉处理很顺畅。
3、电影里很重的笔墨是描述阶层差异;比如她男人每天值25,但世界上有部分人一件打折的衣服就3k,且并不care这3k…垃圾袋等种种细节的堆叠,形成巨大的落差,加剧了女主的内心的重压,那30万变的越来越轻,只能扭曲了内心才能维持表面的平静。
但这个阶层差异,个人觉得表现不够;有一部分是因为女主和女主人造型及气质问题,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女主的行为。
虽然时间、空间都不一样,对比也可能并不适宜,卡隆的罗马里女主人和女佣之间的阶层对比就做的很足,无论是个人形象还是行为。
4、导演还是有点想法的…蛮喜欢婆婆摔下楼梯那段的:抱头坐在沙发—被风吹开的窗户伴随着巨响—回头发现摔在楼梯口的婆婆…电影整体的情绪也不泛滥…最近真的看太多云贵川方言的电影了…总的来说,能在影院看到这个片子,对观众来说是一种幸福,虽然我一个人包场了…………最后不明白,明明她的琥珀是淡黄色的为什么电影名字叫淡蓝琥珀?
很好看,虽然有几处比较尬。
现实主义真的挺美的,希望中国有更多好电影,希望影人们不再抗拒文艺片。
#淡蓝琥珀#希望中国的文艺片能够大步坚定地走下去。
电影虽然有很多地方值得推敲,但我依旧看到了荷洁对命运捉弄的抵抗。
上课的时候,老师问我,为什么你喜欢看电影。
我说,因为这可以让我经历到我从未知道的人生。
人们常常觉得受到命运不公的对待,但身为剧中人其实会被周围束缚与禁锢,很难感受到自己的幸运之处。
荷洁和她丈夫在楼顶上拿着望远镜看着对面灯火辉煌的歌厅,小人物的悲哀命运在那一刻好像已经注定。
阿峰虚幻的爱和突然的车祸戏剧性的让这个北方来的姑娘从天堂落掉了地狱,她一次次穿梭于下半城的老重庆和看得到江景的中央公园,不变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新的旧的。
此起彼伏的高楼挡住了阳光,玻璃泛出的蓝光浸透了荷洁的身体,她放下的那块小小的琥珀,又在铜元局奇怪的人行扶梯上奔跑,虽然我没太懂她为什么着急。
我坐着三号线,每天经过没有信号的这个地铁站,看着立交桥和楼房比肩,忽然意识到我也是这个小小房间的囚徒。
我不知道她有没有和命运和解,但我想,总有一天,会的。
剧情类影片,开放式结局使人更加回味,引人深思.一千人里面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看完想法都不一样,但是都没有错.影片通过几条故事线同时进行,主线色调偏灰蓝影射主角内心失去老公的恍惚绝望心态.副线色调温暖,写的是在没有失去老公前主角充满希望纯真的时期,尽管那个时候老公母亲刁难迫切的叫主角生孩子,周六行房,做事前喝黑豆牛尾汤. 主副交替,一冷一暖,展现出主角失去老公心境的变化. 摄影方面,有些构图很特色,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从影片看到很多平时没有的视角中的美.比如最后女主站在博物馆 是从窗外慢慢推进,窗玻璃的倒影是钢筋水泥铸成的森林,给我的感受是玻璃将喧闹城市与主角分割开.比如一些镜头是镜子的反射种种.从一些平时没看到的角度去感受有不一样的美.灯光的灵活运用直接体现出当时主角的内心.灯红酒绿的床,阳台,表现出女主当时烂漫,纯真.在主人家时灯光都是灰色与主人一家三口其乐融融格格不入.表现出主角内心心如死灰.服装道具这些都是很有重庆的特色,音乐是偏悬疑,有很多地方是戛然而止.又有一些大的场景的是没有音乐铺垫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地步.剪辑是交叉剪辑,通过回忆这条副线来叙述主线的主角为什么是现在这样子.她一步一步的走下来,从一个喜欢笑充满希望变成魔怔了质疑老公一天活下来只值25元的女人.不显得那么突兀.水到渠成.通过本片,感受最深的几点是,通过颜色的调整可以体现出主角的内心活动.开头前面都没有特写,而是采用很多不同视觉的中景远景来表现主角性格.
《淡蓝琥珀》讲述了一个女人试图走出伤痛、与自我和解的故事。
影片通过平行剪辑制造悬念,将女主角荷洁(隐喻“和解”)的过往记忆与现实困境交替呈现,借此实现剧情互补,并引领观众进入她如苦瓜般伤痕累累的内心,产生情感共鸣。
摄影和音乐是影片得以成功的关键,摄影师和作曲家均来自澳门,欧阳永峰以此片获得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摄影”。
不同滤镜的使用将两个时空区隔开来,现实世界均以冷色调呈现,与暖色调的回忆(或倒叙或插叙)形成对比。
熟悉的场景、物品、事件和人把荷洁一次又一次地拉回到记忆中的幸福时刻,从而凸显了她在老公意外身亡后失魂落魄的状态。
蓝色被大量使用并赋予象征意义,蓝色的衣服、蓝色的墙、蓝色的窗帘、蓝色的计算器、蓝色的灯光、蓝色的城市。
丈夫和婆婆死后,整个世界都变成了蓝色,她被巨大的悲痛所笼罩,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影片透过精巧的构图制造景深幻觉,人物被置于画框中的画框来呈现内心封闭的状态。
克制的表演放大了荷洁的困惑与苦痛,音乐抒发了她压抑的内心。
影片结束前,她直盯镜头、流下眼泪、屏幕黑掉、音乐进入高潮,所有的情绪顷刻间崩塌,如洪水般涌来,让人久久不能平息。
《淡蓝琥珀》是一则城市寓言。
转型中的重庆在快车道上不停加速,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付出了代价。
价值观变的单一,人情变得冷漠。
当一切都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时候,质疑“一条人命值多少钱”便显露出了荒谬性。
所以荷洁的追问成了雇主口中的“扭曲”,肇事者在赔了钱之后再接到电话会骂她“敲诈勒索”。
影片最后一幕,我们跟随摄影机,从密密麻麻、五光十色的摩天大楼降到一片低矮破旧的拆迁房,见证了富裕与贫穷并置的魔幻现实。
《淡蓝琥珀》是一个梦,揭示了电影的本质。
荷洁混淆了现实与幻觉,她通过偷窥肇事者的私生活来报复,却发现对方已经不记得自己了;她刮花对方的车、高兴地看着他们吵架,却依然无法摆脱伤痛。
在结尾长镜头编织的梦中,我们见到所有人聚在一起吃饭聊天、其乐融融,但就像电影的片名所暗示的,美好的记忆凝结成琥珀,梦醒后,只留下悲伤。
电影里的视觉呈现划分为大量的色块,做爱时是火红炽热的,日常生活是深蓝静谧的。
看到半小时后,我发现从叙事结构上,女主角回忆部分是暖色调,丧夫之后是冷色调。
女主一开头按计算器发出的声音,感觉我妈也会很爱听,有一种通过介质去同声传递的意思。
时间成本怎么算啊但说实话啊你的时间成本和关键因素比起来并没有那么重要我男人被撞死赔偿了我30万算下来一天只值25块钱电影镜头借助了一些物理性道具进行了切割,比如房间、楼梯(在镜面反射里扭曲了),电线杆,望远镜(窥视他人直面自己)。
电影39分钟的时候,女主角打电话那个布景打灯,一针见血。
电影69分钟,青绿色窗帘随风摇曳,女主角的裙子,回眸时侧面的镜子,一气呵成。
最近看的两部院线电影,都讲到了平行宇宙平行时空,可能是很多人的逃避现实的强心剂。
狗被撞死然后在路边随便埋了,这段对于养狗人士来说真的是倒吸一口冷气。
生命的代价,活着的意义用钱怎么算得清呢
在阿峰的心里,按重要性排序,1.妈、2.我、3.你、4.小白。
你,我老婆,小荷,排在小白前面,绝对是重视了。
你要知道,小白到我身边比你早,在和你滚床单之前,我就给小白洗澡了。
但是,小荷,不满意,不满足,自己居然只排第3,只排在一条狗前面。
但是,但是,这个排名,永远不可能改了,阿峰,死了。
阿峰死了之后,小荷纠结于另外一个排序,什么是阿峰在天上的魂最在乎的?
30万赔偿金、小白、我。
一开始,小荷以为是30万。
因为,婆婆说钱赔少了,因为这个还气死了。
因为,她算过,30万车祸赔偿金,相当于她丈夫阿峰活着的每一天,只值25块钱。
她就想找肇事的哪家人讨个说法。
人家不搭理她,她就报复,偷偷划人家的车,把修车的钱,把别人的损失,算成给阿峰的补偿。
在报复的过程中,她给一个从前工作的,幼儿园里教过的,孩子当保姆,她像一只蚂蚁活在别人幸福家庭的琥珀中。
后来,小荷以为是小白。
因为,小白死了,她哭得更伤心。
因为,阿峰的哥们儿告诉她,阿峰把小白当儿子。
她想继续找肇事那家人的麻烦,想快递石头,给他们,讽刺他们心如铁石。
她放弃了。
可麻烦没有放弃那家人,那家人在她的望远镜下,被抢劫了,损失100多万,还失去了一条生命,一位老人被杀了。
冷眼旁观,那一刻,她心如铁石。
结局,小荷念头通达了。
她做了一个美梦,梦里,小白,真的成了阿峰的儿子,给小白一个交代。
她做了一件怪事,把人家给的赔偿金+两次划人家车的修车费,快递给了那家人。
快递,是保价、到付。
不管,阿峰最在乎的是钱、还是失去“妈、我、你、小白”的痛苦,都让他跟那家人自己去算吧。
我,不想再做一只蚂蚁,活在替你纠结的琥珀里。
通情达理的另一面,是人善被人欺。
30万的琥珀里,是一只蚂蚁。
你想救那只蚂蚁吗?
砸碎30万的琥珀,先。
【花絮】“小白”这个名字,上一次让我流泪,是潘粤明的电影《情不自禁》,Desire For Fired,2001。
【备注】 《淡蓝琥珀》,以逝者阿峰的上帝视角,拍了小荷“睹物思人”和“观人悟道”。
电影改编自,须一瓜,的小说《二百四十个月的一生》这篇小说,刊载在2018年第一期的《上海文学》这本杂志,正在征订2019年的读者,每期15元。
须一瓜的近况,可以围观她的新浪微博@须一瓜 龙标:2018年064号
3
拒绝(男性)导演消费(女性)痛苦。
电影的画面太美了,女主也超级美。但是故事还是缺乏一些更加深刻的内涵。这个故事本身是有内涵的,但是跟整个画面和氛围对比起来,如果最后讲的其实是一个很普通的道理,总是有一种无病呻吟感。这可能是艺术电影的艰难之处,对于大多数来说,不愿意用那么冷静压抑的方式去看待我们与生活的关系,更希望强烈的感情宣泄。不过艺术电影好像本来也无意吸引大众,更多的是表达作者的情感和追求,让人更愿意去欣赏。
苦瓜那么多褶皱是不想被人用刀刮嘛?
观影日课之《淡蓝琥珀》所谓的平行宇宙,只存在于浪漫主义者最大胆的疯狂臆想之中。生存的常态,则是经历了灭顶的洪流之后,无从挣扎的时空凝固。忘记那些算不清的数学问题吧,内心和解可以是最后的一种拯救。三星半。
一定要想要一点值得称赞大概是依靠摄影和人物心理的绵密推进搭了一个压抑的电影境况,同是老套的女性身份重构,反正就还蛮一般的
影片的小说文本和《烈日灼心》的小说文本同样出自须一瓜之手,周劼对于文字-影像的转化能力有一定作者意识,不同时间线间的嫁接既构成影片的叙事层面也构成影片的心理层面,摄影和山城的空间结构赋予影片同叙事匹配的多层次视觉感。对生命价值几何的质问,以及对女性内心痛楚的描摹都有触动人之处。
2018大概会是一个院线电影的新起点。有远见的资方不再视现实主义题材为洪水猛兽,不管是药神、找到你,亦或淡蓝琥珀,深入城市肌理,体认当代民众的焦躁困惑不安与苦难,尊重日常现实生活的情感及逻辑,保留应有的人道立场。性冷淡风女主和重庆在此也都极具魅力,恰巧它也同样有个梦幻长镜头收尾。
测算生命价值的理智本身 已经失衡意义在于活着并不是获得
据说是因为成片后才发现有一层淡蓝色的滤镜加持才叫淡蓝琥珀,但是这部片子给人的压抑感,看完后真是难受呢
这片内涵还挺深了,看两遍才完全理解导演的表达。阶级的差距限制了你的想象力。
难为了情
王真儿长得真的好像周韵啊。故事很简单,年轻女子因一场车祸失去了丈夫,原本安稳的生活被彻底摧毁。作为回报的是三十万的赔偿金,她无意间发现,死去的丈夫每一天的作价仅仅是二十五元。她的丈夫死的时候32岁,一年有365天,她的丈夫总共活了11680天,拿30万除以这么多天,平均一天大概是25块。也就是说她的丈夫一天就值25块。由此陷入了 “人活一天值多少钱” 的思索。她和丈夫之间的感情是半推半就的,并不热烈,但是她的痛苦却是真实的,来自和这个现实世界的格格不入的痛苦。「在宇宙里还有很多和我们一样的世界,但是是在不同的时空里。但那些时空里都有我们,但是时间不一样。比如说在现在这个时空里 我正在给你洗澡,但在另一个时空里你可能已经洗完了。而在其他时空 你可能还没开始洗。」
一个人的一天只值25块,是一个概念很好,又包含现实反思和底层关照的文本。女主的表演,还是没太抓准人物内在,编剧导演塞的东西也有点多,基本属于过度表意,摄影不错,综合质感差点意思,有点可惜。
致郁。由一个琥珀的价值等量代换逝去爱人每一天的价值。简单粗暴,很直给。你可以说生命无价吗?不,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什么都有价格。人的价值太虚无,生命的意义太虚幻,还是谈钱最直接。
比一个人长久的,是一个号码,一个数字,一个算式。
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先来...死后被明码标价的生命...时间成本与关键因素...家庭伦理角度看起来人间真的特别不值得...虚伪至极...但谁又能永远孤独而鲜活呢...如果像淡蓝琥珀...保存几万年又有什么意义呢...王真儿的造型真是清秀寡淡...吕聿来和耿乐都没什么发挥的空间...
这故事讲的很一般
特别特别喜欢
亲手改过须一瓜的作品就明白,得彻底颠覆才能成为电影故事。他的小说原生的各种不合理,寓言式的主题和繁杂的外延,必须经过筛选和处理。不然人物都是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