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一开始我就知道他是个骗子,只是想自己脱身而已,没想到事情越闹越大,不可收拾,看到后面觉得结局真是莫名其妙啊。。。
果然还是有文化差异的因素。。。
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
营养生化学家出身的马克·惠特克(马特·戴蒙 Matt Damon 饰)是美国伊利诺伊斯州迪凯特市AMD公司的副总裁。
他领导的赖氨酸新产品试验持续失败,马克报告是日本竞争对手指使某位AMD员工恶意投毒所致。
公司向FBI报案,后者开始监听马克家的电话。
心惊胆战的马克担心他协助公司与全球赖氨酸生产厂商联合干扰自由竞争、抬高市场价格的不法行为暴露,在妻子金姬(梅兰妮·林斯基 Melanie Lynskey 饰)的劝说下,主动向FBI揭露公司限定赖氨酸价格一事。
在FBI探员布莱恩(斯科特·巴库拉 Scott Bakula 饰)和罗伯特(乔尔·麦克哈尔 Joel McHale 饰)的协助下,马克当起了FBI的线人,开始收集公司的犯罪证据。
但谁也没想到,马克在揭露AMD公司不法限价行为的同时,自己却隐瞒了一系列无法告人的秘密……本片获金球奖最佳影片原声配乐和音乐剧及喜剧类影片最佳男主角(马特·戴蒙)提名。
©豆瓣
首先,这部电影整体来说是很不错的。
一个研究氨基酸的生物学家。
获得过三个学位,从小父母双亡,被一富商收养,给了他最好的衣食住行,给了他最好的教育,给了他一个知恩图报的善良之心。
长大后组成了一个美满的家庭,收养了两个小孩。
在公司里通过内部定价来控制市场,掠夺人民财富的时候,作为一个正直、善良的科学家,他觉得自己有必要做些什么,不然他的心将会受到谴责。
于是他成了FBI合作证人,做了卧底。
两年多时间帮助FBI录取了200多部磁带,收集了大量证据,终于能够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但是这样发展下去,观众就会受不了了,“什么呀,烂片一部!
”中间还夹杂着马特 达蒙近乎神经质的旁白,说的简直让人烦躁,难怪很多网友大呼看不下去的电影。
所以,索德伯格大导演还是没有辜负观众们,接下来的剧情便是让你觉得谎言的力量真他么大啊。
其实故事是这样的,马克,一个伪善的科学家兼商人,在实验材料里下了病毒,导致公司每天亏损700万刀,而他却想以此来敲诈公司一笔。
可不料公司联系上了FBI,想让他们帮助查出真凶。
马克得知他的计谋不能继续下去,便转身开始和FBI合作,来共同对付自己的上司。
(你知道的,我不喜欢剧透......)影片最搞笑的地方莫过于被玩弄的警方还担心马克未曾接受过训练怕他承受不了双重生活,还处处替他着想,呵呵,可笑啊,着实可笑。
马克,用不断的谎言来进行着自己的阴谋,整部电影都是他的谎言充斥起来的,但是和天才普瑞利不同的是,普瑞利是个奶油小生,马克是中年大叔,两人的腹黑程度也明显不同,但是两人都是谎言的高手,绝顶高手。
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一个有关美国历史上牵扯资金数额最多的商业窃听战的故事,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成功打了一个翻身仗,两部《格瓦拉》加上一部《应召女友》的反响不佳,让他急需一部作品来挽回声誉,否则在竞争激烈的好莱坞,下一部作品的投资就不知道是什么情况了,史蒂文·索德伯格此次依然使用他最喜欢的真实事件题材,这也是他最擅长的,本片节奏轻快,复杂的事件在电影中却显得简单易懂,剪辑手法利落,演员表现精彩,基本上还原了那个刺激,戏剧化的历史事件。。。
为了扮演好有一把年龄的维塔科尔,马特·达蒙在猛吃猛喝,增重了30磅,他非常成功的成为了“维塔科尔”,一个演员为角色做出体重上的牺牲,而且不计形象,无论如何都是令人佩服的。。。
中英字幕版下载地址http://www.dygod.net/html/gndy/dyzz/20100125/24191.html
这是2009年的《告密者》,因为这个名字的电影有好几部。
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的,原来以为就是《惊暴内幕》的重复,但是罗素-克罗饰的被大烟草公司开除的“告密者”, 是个无辜的好人,他是出于正义,为社会、为他人负责,却受到迫害。
这个由马特·戴蒙饰演的粮食公司的的副总裁、营养生化学家,是出于免责才向FBI告发,并为FBI提供录音、录像等情报,随着故事的延伸,粮食公司开始反击,查出这个告密者自身也是屎迹斑斑,贪污受贿几百上千万美元。
最终吃了官司。
我们目前的反腐情况,往往是站队站错了,或者外部(实名举报)或自身(表哥、小三反水等)出现了破绽,但来自内部的告发很少,怕拔出萝卜带出泥,身边的人出问题,会不会牵出自己,为什么?
一个重要的问题,也会像电影里出现类似问题,自身也不干净,他有权力或者说有义务去告发上司、同僚吗,值得去做吗?
一个人有问题,身边的人最能感受到,但是由于利益共同体,大家都是体制内的受益者,谁没有一点问题,谁能像马英九一样“不粘锅”,所以说他能成为一个人物,也是他的定力所至,在国民党体制内,做到一尘不染,是多么不容易,所以他能经受选举的考验,选举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对人深度的挖掘,全面CT,你以往做过什么都能给你翻出来爆光,有污点的人那敢去竞选,透明是最好的防腐剂。
就当下,我们还是希望有更多体制内有良知的人站出来,站到正义的一面,听从内心的指引。
也希望我们的政策能鼓励这样的人,不要像那个嫖娼小伙出于良心为营救失足女孩,却反被拘留罚款的伤心事,阻扰了其他内心也有正义感的人去做对的事。
Mark是一家巨型公司(ADM, 生产销售食品添加剂,全球排名44)的高级副总裁,他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往返各大洲,与其他洲际的大公司协定产量市场配额以操纵市场价格。
作为一个生物学家出身的营销人员,操纵价格是重罪,他很不安;同时,公司上层似乎没有给他相应的良心补偿,他很不忿。
科学家会怎么处理这一现状呢——Mark在赖氨酸配方中掺入了病毒,导致研发项目进度延后,公司每天损失达700万刀,同时,他向上层臆造了一个不存在的日本商人:山本,这家伙声称在ADM内部有一个日本派来的内鬼,在配方中下毒破坏项目,只要ADM给他1000万,他将提供此人信息并协助解决配方问题。
科学家对未来的规划是,和他美丽的妻子以及领养的两个孩子,搬到墨西哥去过对得起良心的潇洒日子。
为此,他从没停下敛财的脚步,每一个月通过邮件诈骗,收取回扣等手段,从合作伙伴,分销商,公司那里,弄个几十万刀——“我只是抢抢超市,他们在洗劫全世界”可惜在这时,上层找来了FBI。
FBI对Mark家进行了电话监控。
精彩由此而来,科学家反戈一击,他上了探员的车寻求合作,揭东家操纵市场价格的底,与FBI合作长达两年半,录制磁带上百盒……故事在他的描述下,成了这样:作为一个生物学家出身的营销人员,他遵纪守法,本份善良,与妻子领养了两个孩子;他对操纵价格感到不安,承受不了良心的谴责,所以选择与FBI合作,希望政府在查清楚真相后还他一个清白。
事情发展并没有如他所愿,取证成功后,公司把他收受回扣一事捅了出来,所有证据都勾出一个这样的事实:他做的这一切只是想把上层送进大狱,他这个清白人儿好上位取而代之。
律师和探员们相继对他失去了信任:是500万?
还是950万?
FBI在取证合作期间暴力袭击过他?
FBI在公诉期间绑架过他?
他总有一些“实话”还没告诉我们!
Mark锒铛入狱,服刑五年。
洗劫世界的家伙们只判了三年。
好在最后科学家获得了总统特赦,出狱前,他告诉探员:我记不清了,可能是1150万。
好家伙,看来不止1150万这个数。
上层建筑是用谎言夯起来的。
---题外话分界线---有那么一个我没事就爱去逛逛的社区,登录入口处每天总是送一句箴言,大多时候它写着:xxxx:痛苦来自现实的围剿。
谢特,痛苦其实来自于你还不能心安理得的撒谎!
看看这翩翩君子,想想《成长教育》里的犹太老男人,说谎时多淡定,世上总有人乐于消费谎言,只要包装华美,真实与否?
who care!-马特.达蒙,在此片中表现无与伦比,两极症是个什么症状,看看这就知道了。
同型片:《搏击俱乐部》,《美丽心灵》。
马特达蒙看似忠良,但是多少人被他的外表所蒙蔽。
直到最后,办案人员都不知道他到底哪句是真哪句是假。
这是真正的大师,他既背叛了公司,也诬陷办案人员,既贪无比,又欺骗国家。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早就应该戴上十恶不赦的帽子。
但可怕的是,你看,就是这样一个无时不刻都在欺骗的人,却让你恨不起来。
他看上去太老实了。
哪怕是极端无耻的勾当在他嘴里说出来,都是一些无可奈何的自我保护。
诬陷他人被拆穿后,依然无法让人感到愤怒。
而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这是真正的大师,他把道德颠覆的无以复加,以致你在他面前的时候,都会被他感染。
他的逻辑无耻透顶,但是却让你感到他这么做完全合理。
看到这样的人,你只能感慨:无耻者无畏。
一场电影看完,令人唏嘘不已。
男主角马克,一个研究氨基酸的生物学家,美国ADM公司的副总裁。
你以为他从小父母双亡,无依无靠,被收养于富商家中,寄人篱下却自强不息,获得了三个学位,长大后有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成为两个孩子的父亲。
其实他父母皆在美国的某个州安养天年,他的求学、入职经历也没有脑补的这么心酸和励志;你以为他正直善良,看不惯资本家联合定价剥削群众转而做了FBI的卧底证人,抛弃自己的高位宁可做每天提心吊胆的无间道,两年多时间帮助FBI录取了多部磁带,收集了大量证据,终于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其实他是因公司找到了FBI的人来调查公司实验材料里病毒的事情,怕自己往公司的实验材料里投放病毒,导致公司每天亏损几百万,而他坐收渔翁利这件事被泄露,进而向FBI告密,牺牲公司,转移FBI视线。
本片跳脱常套的励志与温情的美国喜剧片路线,一路反转,惊喜不断,中间还夹杂着男演员近乎神经质的旁白,与他的一些欺骗行为相得益彰,更显得喜剧效果浓烈。
马克没有生活在楚门的世界,但他却实实在在用谎言为自己打造了一个楚门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他谁也不信,谁人皆可骗。
自己做的坏事败露,他找到律师去寻求帮助,却也始终不和律师交底自己到底。
他说谎成性,典型的言语跑的比脑子转的快,脑子还未想到,嘴巴就已经说了一个完美的谎言,到最后,他甚至自我伪造成被抢劫绑架过的样子,去欺骗妻子。
几千年前,古代先贤孟子在舍生取义的命题上做了流传千古、为人赞颂的选择,而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另一种选择的极致化。
故事最后,在FBI探员的询问中,他又不小心暴露了自己谎言下隐藏的现实,探员错愕的神情与他的毫无悔意相互映衬,更让他伪善爱利的人设塑造得更加丰满。
我们无法探寻,生活在虚假世界的他是否真的快乐,我们也无法体会,毕竟“有钱的快乐,是我等无法想象的。
”也许在马克心中,说谎并不是一件感到会感到羞耻的事情,“万般皆下品,唯有利益高。
”也正基于这种逐利的心理,我们的反垄断宽大制度有了实施空间。
一个制度的设计和成功运行实施必定是抓住了人们的要害,基于对人最真心理的探究。
马克思有言:“当利润达到10%时,便有人蠢蠢欲动;当利润达到50%的时候,有人敢于铤而走险;当利润达到100%时,他们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而当利润达到300%时,甚至连上绞刑架都豪不畏惧。
”商人间的联合是为了赚取利益,但当宽大制度的适用能够为已方争取到更多的利益时,商业活动的经营者也必定会像马克一样毫不犹豫地做一个告密者,抛弃联盟。
宽大制度是指经营者主动向一国的反垄断执法机构报告达成垄断协议的有关情况并提供重要证据,执法机构可以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对该经营者的处罚。
其理论基础类似于经济学中的“囚徒困境”,每个经营者都担心自己被出卖,而宽大制度的减免力度又是很大的,这对经营者是十分具有诱惑力的。
我国的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之上设有反垄断委员会。
根据《反垄断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横向和纵向垄断协议都能适用宽大制度,在实践中也不乏在纵向垄断协议上适用宽大制度的例子。
只不过横向垄断协议通常具有严重的排除、限制竞争的效果,随着《反垄断法》的不断发展,经营者与之斗智斗勇,他们之间所达成和实施的垄断协议的隐蔽性将越来越强,相应地,执法机构发现垄断协议的难度就越来越大。
所以在查处横向垄断协议的方面,宽大制度的作用更加明显,我国也是尤为注重该方面。
2019年1月,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印发《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横向垄断协议案件宽大制度适用指南》来具体规定横向垄断协议的宽大制度的适用。
经营者若要争取宽大,首先,要在特定地时间条件下即在执法机构立案前或者依据《反垄断法》启动调查程序前,也可以在执法机构立案后或者依据《反垄断法》启动调查程序后、作出行政处罚事先告知前。
其次,经营者需要和执法机构事先沟通,尽可能早地报告垄断协议有关情况,可以匿名或者实名通过口头或者书面方式与执法机构进行沟通。
然后,根据经营者申请的是免除还是减轻处罚,提交不同的资料文书,申请免除处罚的还要做好登记。
最后,经营者满足其他条件经执法机构审查综合情节决定作出是否给予经营者宽大以及处罚减免幅度。
一般情况下,执法机构在同一垄断协议案件中最多给予三个经营者宽大。
如果案件重大复杂、涉及经营者众多,并且申请宽大的经营者确实提供了不同的重要证据,执法机构可以考虑给予更多的经营者宽大。
美国与中国的宽大制度略有不同。
第一,执法机构不同。
美国的反垄断执法任务分别由反托拉斯局(AD)和联邦贸易委员会(FTC)承担,我国是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第二,美国的宽大制度分为个人宽大和企业宽大制度,而我国则无此区分,美国违反反垄断需要承担的责任为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而我国《反垄断法》没有与《刑法》衔接追究刑事责任的条款,某些协议行为有可能追求刑事责任如串通投标行为。
第三,美国的公司宽大制度主要由A型宽大方案和B型宽大方案两部分组成。
A型宽大方案适用于反托拉斯执法部门在对某一具体卡特尔行为调查之前的情况,其规定宽大申请者只要其在申请宽大时符合六个条件就能够获得宽大待遇。
B型宽大方案适用于反托拉斯执法部门对某一卡特尔已经知悉但证据不足的情况,相比于A型宽大方案要严格一些。
在A型宽大方案下,宽大待遇是自动的,即只要宽大申请者经审核符合宽大条件,无需再经过反托拉斯执法部门决定,宽大待遇自动给予宽大申请者,公司及其高级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都能自动获得宽大,大大降低了反托拉斯执法部门的自由裁量权。
而我国的宽大制度仍要经过执法机关一定的审查,执法机关具有较大裁量权。
第四,美国未能获得宽大待遇的卡特尔成员面临来自卡特尔行为受害者提出三倍民事赔偿的诉讼风险,这样的制度设计更加激励经营者去争取宽大机会,但是我国对此却并无这样的规定,宽大是行政责任的减免,不涉及民事责任。
最后,美国的宽大制度中只存在完全宽大,不存在部分宽大,这意味着有且只有第一个宽大申请者能获得宽大待遇。
而我国最多能够一次宽大三个经营者,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多几个名额。
不过,无论是按照美国还是中国宽大制度的规定,马克都不能获得宽大。
正所谓“玩火者必自焚”,马克劳神费力,一砖一瓦地构建了一个楚门拼死也想要逃出去的虚假的世界,最后自食恶果,被谎言反噬。
这也为我们的市场经营者敲响了警钟,在商业逐利活动中,选择遵守法律、坚持德行才是财富能够源源不断的保障。
否则,“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后果只能是“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参考文献:[1]李笃. 美欧卡特尔宽大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6.
从mark失误的搭上FBI起我就一直在猜最后怎样收场,或是说会是怎样的结果。
我以为是讲mark历尽艰难皈依法律,错了。
以为是mark神奇的掩护公司扭转局势,又错了。
猜不准是因为它不是那种一开始就明确任务和命运,立场分明的奋斗史。
剧情不为结局而起伏。
故事的经过不是为了渲染结果。
导致结果的是最后才被彻底点透的所谓贪婪。
而结尾似乎也不能算作真正的结尾,故事经事实改编,时间不止,标志性的结局对人生意义不大,所以故事还在继续,剩下那200万还有电影可拍。
吸引我的不只是一直在以同样幅度波动的情节。
mark&MARK我一直很想知道mark这类人怎样生活。
看来他也一样,会关注生活小事。
他会在重要的会谈中天马行空,胡乱的思索猜测着生活琐事,平凡而轻松。
原来高级的人也不是每时每刻思索着麻烦的难题和伟业。
他们也没有完全与社会机器一体,还是拥有自己隔离的世界。
总统收集邮票,赌王喜欢养狗。
这是生活的自然状态。
所有人都要在此处产生交集。
在这一方面,mark很正常。
而MARK在另一方面就很阴暗了,唯利是图,居然可以编造父母双亡这种谎话。
他做什么都首先考虑自己怎样从中获利,不会为大局和理念出力。
不过说他是因为贪婪下场悲惨,不如说他只是顺应社会潮流。
所有人都抢着赚钱,他也赚。
所有人都拿回扣,他也拿。
这跟所有人都高考上大学所以自己也上高考大学没有区别,就算自己本身就是想养养动物种种地。
这是社会的运行模式,是社会认同你的条件。
想要得到社会的便利就要顺应它。
与茹毛饮血相比,为顺应社会而做出的改变要简单得多。
社会即是权威,社会要你做什么,你就会去做什么,此时的动力已不是人性,而是对权威的依附。
就像打仗杀了人,居然还会觉得光荣。
这时候的人不是完整的自己,人性不知都卡在哪里了。
MARK的自私是社会培养出的思维模式,不幸这种模式不健全不恰当,他又聪明,做的很好,于是就成为了牺牲品。
HALF TRUTH与谎言之间的暧昧同样精彩。
真话说一半的确是保身的好办法,也是一门钻空子的艺术。
没有说谎,却也躲避了风险。
而其结果就是听者得不到有效的帮助,甚至因此偏离目标。
MATT演得很好。
尤其是到后来。
有一种被扒光了衣服站在悬崖边上却还要微笑维持体面的感觉。
妻子那句台词也很经典,大概是Matt U must stop doing this to yourself.是“to your self”而不是"lie to others"很点题很哲学的一句话。
不过还是有些比喻还是不知所云。
比如说有毒的蝴蝶那个,后来结合剧情也不知猜的对不对。
等有机会再看一遍吧。
总之看得很过瘾。
说实在的,一开始看这片子,以为是一个阴谋被揭露的复杂过程中的诸多惊险迭起的谍战片,可是每当刚要被主角的话认为信服的适合,一个谎话开始了,很快又是另一个新的谎话。
这也许就是存在于政治和商业,乃至人普通生活中的最基本的事件:因为一些不想让他人得知的秘密而不自觉去撒谎,也许谎言被层层揭露后,最开始的那个谎言让人无法信服,更加不可思议。
从整个故事的前后看,马克并不是一个所谓穷凶极恶的恶徒,虽然他想获得总裁的职位,他名下有很多车,也可能会有不少的房产,而且他还“贪污”了至少1150万美元,可是,我还是看不出他的罪恶本质。
从故事的叙述看,马克的研究遇到了瓶颈,也或者是他在产品中投毒了,于是他撒谎说是有日本的商业间谍这么干的,,公司决定让FBI参与进来,而马克十分反对,其实如果反对有效的话,就不会有更多的谎言的制造和被拆穿了,可是,马克性格中的不安占了上风,他撒了谎而且通过办公电话与他联络。
事情太复杂了,我快理不清楚了,说实在的,这是没有惊险的喜剧和惊悚片,看完了,同情马克更多一些,那些明里暗里的商业回扣,估计是普遍存在的,可是因为他选择了与FBI合作,最后差点被当成了疯子,FBI并没有令他脱罪,而是被放弃了,没人相信他,他自己估计谢顶后也糊涂了,悲哀的cooperation
没有爆点,没有惊奇。搞不懂喂神马马克达蒙要自毁形象演这么一部电影
我睡着了..
浪费了宝贵的休息时间
Matt的演技是越来越好了。为圆一个谎言要说一百个谎言,虽说是有点意识流,但情节紧凑
很欣赏马特·戴蒙的演技,但不是很喜欢整个故事,根据真人改编的电影结局通常都令人比较失望。
好复杂。。。头晕。。。
这大叔让我想起绝命毒师的主角。很喜欢那个蝴蝶的比喻。
挺没意思的,幸亏之前没在网上看,更幸亏没下下来,MATT的造型之前没认出来,除此之外。。。真没什么可说的了!
喜欢这种处理
马特-达蒙真的太适合扮演这种表面看起来忠厚老实,内里心机重重的角色了,《天才利浦瑞》之后,他又扮演了一个外表平平,却谎言弥天的家伙,并且,同样很到位。
黑色喜剧?!我看得有点闷。
沉闷、无聊的一部影片,无任何亮点可言,也许片名应该改成《说谎者》。PS: 马特达蒙贴上胡子有时候像大山。
zzzZZZzz
枯燥。。
这个娃入戏很深啊....~~把FBI都隐了好一阵,不过节奏慢了点,不太喜欢旁白式的解说有点意思~~
The.Informant.2009.BDRip.XviD-iMBT
不知为何,这个电影看完后感觉非常不爽!害人害己呀!
电影告诉我们:话不要太多
How boring this film is! I can't even see anything exciting. steven is out of mind~~~~No matter who act this film, Matt Damon is anybody
Matt Damon自毁形象,真是太会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