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不仅体现在建筑上,作为美学观念还重构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想到一本书《现代性的隐忧》什么是“现代性”?
觉得这是比侘寂、超现实主义、极简主义等美学观念更为复杂、更难以诠释的一种美学观念。
看过很多冰冷的解释都不让人满意,影片中给出了一个比较温暖的释义。
以后有空再思考和归纳吧待定…………
剧里有一段对话挺有意思:不,他并非认为这无法解释,他只是质疑“注意力持续时间” 这个常见概念 应该说是缩短注意力持续时间的理论No, no, he's not saying it's an actual myth. He's just questioning this common usage... of "attention span."Or really this idea of a shortening attention span.所以他觉得这个理论是错的?
你经常说到现在没人耐心读完一本书了So he doesn't think that this is happening? You're constantly talking about how no one can finish a book anymore.是的,关键就在此 我喜欢读书,我们都喜欢读书。
他想说,当我们提到“注意力”是偏袒“阅读”的说法。
比如,我有个老教授老爱说电子游戏有多白痴,他说他儿子一玩就是几小时 他有次尝试和儿子一起玩 几分钟之后就觉得无聊透顶如果换个角度看 换作儿子说他爸爸一读书就是好几个小时 他曾试着一起看 但几分钟之后就觉得太枯燥。
那这个孩子会被认为儿子注意力持续性很弱,对吗?
但我们为何不认为教授注意力有问题?
Yes, that's exactly the point.I'm bookish. We're both bookish.So what he's saying, is that when we talk about "attention" we're biased toward reading.Like, I had this professor who used to go on and on about the idiocy of video games. He talked about how his son would play for hours and that he once tried playing with him but found it completely dull after just a few minutes. Now, if this was reversed, if the son was talking about how his dad would read for hours and he once tried reading with him, but found it boring after a few minutes, well, he would accuse the son of having a short attention span, right? But why don't we accuse the professor of having a short attention span?因为这跟他的注意力无关,是游戏太无聊Because it's not about attention for him. It just seems idiotic.那么如果对儿子来说,也是这样呢?
看吧,他想表达其实这个男孩能够在电子游戏上集中几个小时的注意力, 因为他对此感兴趣。
But what if that's exactly the case for the son? See, what he's saying is that this boy is actually able to give hours of attention to a video game because it's interesting to him.对,不过那是因为电子游戏就是为注意力短暂的人设计的Yeah, but that's because video games are designed for people with short attention spans.看吧,这就是喜欢读书的人会说的话。
但不是,他的理论是,这不是注意力的问题,而是兴趣。
教授对电子游戏没有后耐心,因为他对这种体验不感兴趣。
同样的,儿子可能对书本没兴趣,并不是他没有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很明显他有,就像教授一样,他可以集中几个小时的注意力在自己感兴趣的事上Yeah, see, that's what bookish people say.But no, what this guy is saying is it's not a matter of attention, but of interest.The professor doesn't have patience for the video game because he's not interested in that kind of experience.In the same way that the son might not be interested in books, and it's not that he doesn't have the ability to pay attention, clearly he does. Like the professor, he's able to pay attention for hours if he finds something interesting.所以呢,放下书本,电子游戏万岁?
So, down with books, long live video games?不是,当然不是。
他是对批判进行了批判。
而在此之中,他鉴定出了另一种危机,并非注意力的危机,而是兴趣的危机。
讨论注意力本身是就是又一种迷思。
孩子会把注意力放到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上,真正的问题是什么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我们呢?
我们正在失去对重要事物的兴趣吗?
例如阅读,好吧,也许阅读并非那么重要。
那生活呢?
我们是否正在失去对日常生活的兴趣?
No, not at all. What he's offering is a critique of a critique. But in its place, he identifies a different kind of crisis.Not the crisis of attention, but the crisis of interest. See, to talk about attention is its own kind of distraction.Kids pay attention to things that interest them. The real question is what interests them? Or us?Are we losing interest in things that matter? Words on a page, for instance. Yeah, see, maybe that's not so important. What about everyday life? Are we losing interest in everyday life?这些都是你在旁注里读到的?
You got all this from marginalia?你知道的 他也会写满后面的空白页Well, you know, he also filled all the blank pages in the back.
我问自己在走出电影院之后,为什么无法从《Columbus》的情绪中抽离出来?
似乎没什么道理。
那久久吸引着女主人公并持续给予她力量的建筑物,在电影中仅仅体现为一个扁平的无法走入和感受的图像。
当男主人公质问她一个具体建筑物对于她的意义,她终于给出了一个彻底的私人理由——此刻影像沉默了,观众甚至无法听到她对私人体验的描述,更不必说去实际经历这一体验了。
除此之外,观众仍然可以从中得到很多知识。
关于建筑学的lecture就很吸引,至少对我这个外行来说。
看完《Columbus》,很多人(比如我)大概会对这个现实中的小镇和其中的著名建筑产生实际的兴趣。
我怀疑这部电影是否从公共财政那里获得了支持,因为把片中展现建筑物的空镜头单拎出来,说它们可以组成一部城市宣传片也不为过。
当然,这些建筑学知识与它作为故事片的动人之处没什么关联(再加上我对建筑艺术毫无了解)。
再多的知识也无法保证缩短同主人公的心灵的距离。
精神性的力量来源永远是私人性的,是他人无法到达的。
这是一部讲述modernism的电影,用现代派建筑讲述现代性精神。
主要人物都是现代性精神的载体。
在电影中没有人相信超越性的价值,无论是西方的一神论宗教,还是东亚的家庭本位伦理。
当然,这不意味他们就什么都不相信了,只不过,相信何种价值全部要靠自己决定。
观众也一样。
正如女主人公拒绝男主人公对她进行关于人生选择的lecture一样,这部电影也拒绝在价值层面对观众进行lecture。
lecture嘛,建筑鉴赏ABC就够了。
上面说的都是《Columbus》的“冷”,它的温度,那种把观众拉进去的东西是什么?
它和观众的共同立场在哪里?
也许是在于影片展现的寻求价值自决过程中持续不断的失败。
女主人公说,我【不确定】建筑是否真正疗愈了我。
这是绝对真诚的自白。
但也正是由于这种失败,个体通向他人的可能性被打开了,人们短暂地转向自我之外。
女主人公和男主人公在人生的低谷中相遇,观众在永恒的失败中和这部电影相遇。
因此,会被这部电影打动的人,多少带着自恋和自怜。
《Columbus》高过这群观众的地方在于:它将现代人的挫败转化为现代性实现自身的内在环节,至少是展现了这样一种可能性。
主人公们凭借自己(由全部过去,包括过去的失败定义的人),在接近影片结尾的某一时刻,做出了面向未来生活,接受全部不确定性的决定。
当然了,影片【不能够】告诉观众如何做出这一决定。
它只是在说:我理解你;你看,跨出这一步是可能的哦。
我很感动了。
關於導演,韓裔美國人,出於隱私考慮,從未公開自己的本名。
曾以研究小津安二郎取得博士學位,其藝名Kogonada,取自經常與小津合作的編劇野田高梧,結合小津墓碑上的“無”,西班牙語為nada(名田),因此藝名取作“名田高梧”。
《Columbus》是Kogonada的首部電影長片,也許是題材上的緣故,我覺得比《After Yang》好,《柏青哥》第二季換導演了,不知道是出於何種考慮。
電影講述發生在哥倫布的兩場美麗邂逅,男主角與女主角邂逅,觀眾與現代建築。
兩個對建築都很感興趣的人在優秀建築薈萃的園區裡晃蕩、聊天、分享,從最後的結果上看各自影響了彼此的人生軌跡。
兩個很喜歡書的人,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去探索城市裡的獨立書店,應該也是很美好的體驗,又或者,一起去二手書店找一本彼此都喜歡的絕版書。
花了两个晚上看完了这部电影,这真的是一部很适合在夜晚一个人安静看的电影,很治愈,很舒服。
每一帧画面截屏都是完美的摄影作品,建筑的构图真的让人爱到没话说,色彩也是最让人舒适的安排。
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是情感的治愈,没有太多的台词,也没有太多情感的外放,从一种独特的视角拍摄,从远的角度去讲述故事,你安静听,讲故事的不仅仅是人,每一栋建筑都有他的故事。
1 导演导演Kogonada中途从电影学院辍学,影片是他的第一部处女作,在此之前,他为BFI (British Film Insitute)创作了许多Video essays (见导演个人网站) :小津安二郎电影中的楼梯;希区柯克电影中的眼睛;在列松的手;库布里克的对称一点透视;伯格曼的梦境与镜子;安哲的声音;马丁斯科塞斯电影中的沉默;戈达尔的碎片化;维斯安德森的中心构图;泰伦斯—马利克影片中的火与水;王家卫的景框构图;大卫芬奇的:错误的选择, 提出了新现实主义(Neorealism)的新解释。
在接受《Slant Magazine》采访时,导演谈到:“我认为小津 [Ozu] 将感情,与对居住在这些空间中人的关怀混合在一起,看完了他的电影,角色让你在他们不在的时候更加想念他们。
他创造了足够的温暖的联系和对人性的关注,让你关心正在变为过去的时间。
”
http://kogonada.com/2 城市背景哥伦布镇哥伦布镇的现代主义建筑,遗产植根于当地工业。
1957年,康明斯发动机公司CEO J Irwin Cummins向该市提出要约。
将为新建公共建筑支付所有费用,随着该镇人口的增加,康明斯发动机基金会大力推动了家乡的建筑复兴。
导演Kogonada深深地被这座城市的建筑吸引,仅几个街区内就可寻见IM Pei, César Pelli, KevinRoche和SOM等建筑师的作品—— Eliel Saarinen的第一基督教教堂(First Christian Church, by Eliel Saarinen,1942),Eero Saarinen 的欧文联合银行(Irwin Union Bank,by Deborah Berke,2006),IM Pei的巴塞洛缪县公共图书馆Bartholomew County Public Library , Harry Weese设计的学校,SOM设计的报社,Robert Venturi设计的消防站,哥伦布大会堂。
迄今为止,哥伦布的7座建筑成为了国家历史地标,其中60多座对现代主义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哥伦布小镇以建筑和公共文化艺术而著名,其创新性的建筑设计全美排名第六,为现代主义发展打下了烙印 。
在美国,这种烙印推动人们在城市空间中,在设计和艺术中寻找更深的意义。
社会不断现代化,传统逐渐衰落,人们内心对生活意义中虚无感出现了怀疑的拷问,而艺术家们通常走在质疑的最前列。
建筑师们也由此相信,建筑能够改变人们相互连结的方式、看世界的方式、与一些社会关系。
3 影像《在哥伦布》 (2017)讲述了一个位于美国印第安纳州哥伦布小镇,金(John Cho)和凯西(Haley Lu Richardson)两人,不同文化身份的人以建筑作为联结展开的情感之旅。
Jin是著名建筑教授的儿子,父亲突然病倒,尽管他们关系疏远,他还是从首尔来到他身边试图找寻和父亲的亲情。
女主是生长在本地的高中学历的图书馆管理员,因需照顾她的母亲,她暂缓了建筑梦想留在了小镇里。
看似成长环境迥异的两人,心中有着相同的压抑与彷徨,受困于家人的牵挂,通过建筑这一外在载体,建立了心灵的连接。
建筑将两个疏远的灵魂聚集在一起,他们的对话在艺术、历史、生活和失落中徘徊。
而在凯西与金的对话中,也能感受到她是如何将她对艺术的热爱,转化为真正生动或有形的东西。
站在Eero Saarinen的Irwin会议中心前, Jin被Casey拘谨、导游式的描述方式惊吓到,批判性地说到: "你这样会陷入迷局,变得只会重复事实,失去探索精神,成为奇闻轶事和琐碎的重复者,提醒她 avoid to stop seeking, become just an arbiter of the tidbit facts." 西听闻后,分享了为何自己最初被建筑所感动的原因。
可能对于被痛苦孤独包围的内向者而言,艺术保护了凯西的幻想完好无损,同时艺术也是一座桥梁,将她内心汹涌的灵魂与现实联系起来,放大了她的敏感性,提高了她洞察周遭的意识。
在对话末尾,她的眼睛亮了起来,用双手描绘和重现着建筑物的线条。
电影的视听美学受小津所启发,通过静穆沉静的画面,引导着观众不受干扰地进入画面中的空间。
在影片中,似乎形式比剧情起伏更为重要。
电影以一系列不紧不慢的静态镜头为框架,观察着角色居住或穿过的空间。
主题同样是,关于不可挽回的时间和告别的寂寥,在小津语言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地拓展。
在构图上有着近于强迫症的对称追求;大量使用全景和远景和固定机位进行拍摄;在场面调度上使用了许多长镜头、景深镜头及以建筑为主体的空镜。
电影的摄影、人物和建筑环境三者互文,建立了亲密的对话,让观众探寻到空间中细腻庄严的美感,讲述着男女主角探寻内心情感的旅程,各自野心、梦想与责任之间的冲突。
对于片中两个角色而言,建筑的外在艺术形式,是承载了凯西深埋心底感情的媒介。
金在和凯西的交往中,是在有意避开医院沉重的氛围,也在寻找自己内心答案住在欧文花园的旅馆里,他发现父亲的笔记本上写满了对建筑物的模糊笔记,并试图通过破译它们以探寻父亲的内心。
在哥伦布心理健康卫生局Columbus Regional Health Mental Health Unit前,金翻了翻笔记 第一次和凯西分享建筑相关的话语。
在父亲房间找到建筑师 James Stewart,Polshek 所著书(2014年的《建筑,记忆》)Jin回忆道:“Polshek做到了,建筑是一种治愈性艺术。
它有能力恢复人的精神,建筑师应该承担起此责。
它是一座真实的桥梁,也是一座隐喻上的精神桥梁。
”探寻建筑的过程,也是打开心灵的过程。
片中涉及建筑:1 第一基督教教堂 First Christian ChurchEero Saarinen, 1954
埃里尔沙里宁设计的第一基督教堂,是美国境内最早的宗教建筑之一,以其非对称性而闻名。
与哥伦布的其他建筑相同,这座教堂也是根据当地工业家J rwin Miller是案来进行建造的。
教堂由一座立方体大堂和一座塔楼组成,塔楼的上部设有穿孔,目的是为了让教堂里风琴的声音可以传播出来。
2 第一金融银行(原欧文联合银行) First Financial Bank德博拉·伯克 Deborah Berke,2006.
这里是凯西最初喜欢上建筑的地方,是她第三喜欢的建筑。
德博拉·伯克也是耶鲁大学建筑学院首位女性院长。
欧文会议中心前身为欧文联合银行(lrwin Union Bank)只有一层高;作为对新古典主义风格银行大楼的回应,会议中心回避了使用砖与石头,而选择了玻璃这种具有现代主义气息的材料;屋顶是网格式的穹顶,这曾让当地笑话说建筑看起来像是内衣制造工厂。
3米勒住宅/ Miller HouseEero Saarinen, 1957
米勒之家和花园,由年轻的沙里宁为J Irwin Miller设计,花园由Dan Kiley设计,室内由Alexander Girard设计。
自2008年米勒的妻子去世以来,这座房了一直作为纪念碑保存下来,只有私人参观才能向公众开放。
4北基督教堂/ North Christian ChurchEero Saarinen, 1964
5 4号消防站/ Fire StationNumioerFourRobert Venturi, 1966
6 克莱奥罗杰斯纪念图书馆/ Cleo Rogers Memorial LibraryIM Pei, 1969
7 哥伦布市政厅/ Columbus City HallSkidmore, Owings and Merill, 1981
年轻的凯西是本地人,在图书馆工作,对建筑充满热情。
男主角是个知名建筑师的儿子,父亲来哥伦布演讲,突然陷入昏迷。
他只好来到哥伦布以尽孝道。
凯西与金偶然相遇,两人开始一起游览小镇、欣赏建筑、谈论生活。
身为建筑师之子的金对建筑丝毫不感兴趣,他对凯西的导游介绍也非常反感,他不断的打断她,追问她,什么是真正打动你的。
两个人通过一系列对话,打开了心扉。
金和凯西都在对父母的义务中挣扎,凯西因为要照顾对渣男和毒品上瘾的母亲,高中毕业后没有选择上大学,担负起照顾家庭的责任。
虽然母女情深,但她的妈妈显然是她的枷锁,令她无法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金则恼怒于自己不得不中断工作来到哥伦布陪护父亲,而他的父亲一生中从未为他停下过片刻。
他不愿意去医院看望父亲,跟父亲说话让他不舒服,他甚至希望父亲永远不要醒来。
父亲的生命最好在远离家乡的地方,在没有亲朋闲言碎语的地方,在没有传统礼教束缚的地方结束。
两个人,一个不情不愿的来到了他不想来的地方,而另一个则在试图弄清楚她是否应该离开这里,去往别的地方。
凯西和金都陷入了生活的僵局,而在哥伦布的巧遇成为他们命运的催化剂。
这让影片显得似乎在讲述一个爱情故事,但幸运的是没有成为影片着力描绘的东西。
影片真正在着力讲述的更可能是亲情关系。
承认父母是我们人生路上的障碍对于大多数人不是一件可以轻松说出口的事实。
再失职的父母也是给予孩子生命的那个人,那一切美妙与苦难的缔造者。
子女需要回馈到什么程度,才算公平,才算符合社会规范,才算是,爱?
影片在微妙的回答这个问题。
导演喜欢小津安二郎。
影片显然在处理小津最惯常探讨的家庭中的代际关系问题,影像上,和小津一样,导演也经常让观众透过门缝和镜子观察演员,大多数时候摄影机机位固定,人物走进来,离开,人是在空间中的,空间揭示着人物性格和情感。
影片中有大量建筑内外的空镜头,无人的图书馆,夜幕里的城市,人物缺席,建筑仍在言说。
影片风格明显具有小津安静温柔的气质。
影片的核心是情感而非情节。
凯西与金在城中漫步,缓慢的节奏,安静的对话,延绵的沉默,这种刻意的节奏让我们有时间去感受人物的情感是如何发展的。
精致的取景、色彩、光线编织出优美的氛围,观众沉浸其中,既让人忧伤又感到温情脉脉。
在影片中流动的情感,是无法言明的痛楚,是不甚明确的惆怅,是令人不满的愤懑,是隐约的破碎,是小小的希望点燃的些许热情,是要么过多,要么欠缺,要么来得不是时候,总之,各种微小的、琐碎的、细枝末节的,难以捕捉的情感。
但导演找到独特的媒介,成功的将之呈现---通过建筑。
哥伦布,这里有沙里宁父子设计的第一基督教堂,北基督教堂、欧文会议中心、米勒之家。
爱德华•巴塞特设计的市政厅、德博拉•伯克设计的欧文联合银行、J•穆勒设计的罗伯特-斯图尔特大桥、亨利•菲利普斯设计的欧文花园酒店、贝聿铭设计的克利奥-罗杰斯纪念图书馆、史蒂芬•朗设计的新布朗斯维尔廊桥、詹姆斯•波尔舍克设计的哥伦布心理健康卫生局办公楼、迈伦•戈德史密斯设计的共和报办公室。
导演把哥伦布最著名的建筑都拍进了影片,它们不只是故事发生的背景,而是在影片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建筑一直出现在凯西和金之间,与台词一样充满暗示性。
两个人都谈到了建筑的“治愈”作用,第一次是凯西带金来到欧文联合银行的前面,她说她偶然发现了这里,惊讶于她竟从不知道自己的城市里有这样一座美丽的建筑,此后她经常来这里,因为在这里,她觉得自己被“治愈”。
第二次是金,站在哥伦布心理健康卫生局办公楼的廊桥前面,向凯西复述自己前一天才从建筑师传记中读到的对于这栋建筑的阐释:治愈是这座建筑的责任。
两个经受着家庭创伤的人在建筑中寻找治愈,其实,建筑所能做的,远不仅于此。
由爱情和亲情推衍出来的其实是更广泛的人与人的关系,而人与人的关系,在城镇社区中发生。
在通透的欧文联合银行出现之前,银行设计的核心是将其打造成坚不可摧的堡垒,从视觉上向储户保证他们的钱是安全的。
欧文联合银行引人注目的是其流畅的玻璃墙,将建筑内部一览无余。
大楼周围绿树成荫,将顾客放置于一个更加自然、田园般的空间。
设计师想让人们感觉银行一直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不必如临大敌般躲在砖墙和砂浆墙后面。
建筑的责任是治愈,信任,爱。
在影片中建筑言说着比凯西和金的人生与难题更宏大的东西。
说来似乎有点像是废话,但实际上很多导演做不到,在这部影片里,观众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摄影机与演员正在向我们讲述同一个故事。
你无法忽略摄影机的存在,它温柔的注视着这个城市,而人们从城市中走过。。。
人为建筑增加了人性的深度,建筑传递着人的情绪,城市与人,静谧安详,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影片的安静气质与那些静谧无言的建筑成就了这部影片令人久久难忘的美。
——电影作为绝对不纯的艺术——确切地说,由于电影不存在纯粹的本质,于是电影在陈述其表征的过程中,及其不公平地有着超越其它艺术的、天然的「语言优势」。
抛开关于本体论和综合论的争执,诗歌和建筑——两种迥然于影像的语言体系,共同搭建了《在哥伦布》的叙事结构。
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比兴」为《诗》六义中所述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传统的两种表现手法。
…… 「比」、「兴」既是创作修辞方法,也是思维形式。
「比」具有更多的文学因素,是借外物以明人事,具有更多的伦理功能。
「兴」具有更多的艺术因素而超越了出伦理的范畴,它直接连接了万物与人类自我,而在自我与自然之间,也存在着「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观照。
在东方文化的审美语境当中,逻辑是失落的。
这种线性思维的失语,直接导致传统文学叙事中对因果关系捕捉的大量缺位,以及「触景生情」式着墨的广泛运用。
而美籍韩裔的Kogonada,作为一位崇拜小津安二郎、浸润在东方思维中成长的导演,自觉地通过大量的空镜头,将「建筑麦加」哥伦布城中鳞次栉比的建筑巡礼式罗列,作为人物潜在关系的注解。
恰如《诗》六义中的「比」——建筑和人物反常地颠倒了表喻的主客体关系,环境成为角色内心的外化,故事背景成为了故事主角。
「在某种事物的包围下长大,却司空见惯」,如果将对建筑的理解不止停留在作为生活环境的具象场景,便能发现对建筑学一窍不通也并不关心的Jin在与Casey的对话中已然点明了这一关系。
设计非对称而和谐的第一教堂作为Jin(男主)与父亲失衡却平稳关系的写照,是诗歌语言跨越影像,与作为文本的建筑接洽的第一个节点。
第一教堂的设计语言是全片的题眼诗歌语言跨越影像与文本接洽的第二个节点,是Casey向Jin阐释银行作为她第二最爱建筑的桥段:Casey沉醉于对银行建筑语言的读解,恰如影迷们迷恋于影片的阐释、而忽略了影像真正的欣赏价值在于对观众情绪的诱发——Jin将Casey打断并将话题引导至建筑对人的触动,一是再度点明建筑-角色(女主)的对应关系;二是提醒观众不要本末倒置——是导演Kogonada身在局外,作为一个混剪作者对反阐释的强调。
除去这个场景,影片中还存在着大量运用镜面构建多层次空间的案例这个场景的另一个有趣之处,是通过镜面对空间多层次的呈现打破了角色的「表」与「里」。
镜像倒映真相,观众经由Casey与Jin为中介去观看建筑物,也被建筑本身的倒映而经由物「观看」自身,达成了双向的审视,一来昭示建筑-角色的呼应;二来完成了前文反阐释的批判(之后Jin的台词「失去探索精神,不断复述珍闻轶事成为琐碎的统治者」即是印证);三则由建筑物语进阶为空间物语,指涉Casey与Jin互为镜像的对照关系。
——依然是「以外物明人事」的「比」的修辞。
现代主义思潮本身具有很复杂的背景,严格地说,现代主义不是一个什么流派,而是由许多具有现代主义创作手法派别汇成的一股文艺思潮(包括美术、音乐、戏剧和建筑等等)……十九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震碎了人类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
现代工业和城市化的兴起, 涌现出一批中产阶级, 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加疏远冷漠,社会变成了人的一种异己力量,作为个体的人感到无比的孤独。
二十世纪初期的两次世界大战中,人类使用借助科技发明的武器大规模屠杀自己的同类,西方的自由、博爱、人道理想等观念被战争蹂躏得体无完肤,西方文明被抛进了一场深刻的危机之中,现代主义应运而生。
作为《在哥伦布》中出现的高频词汇,「现代主义」既是哥伦布城建筑的主体风格,也是经由建筑相互结识的Casey与Jin的内心观照、是Kogonada在电影中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兴」。
全片矛盾的第一个爆发点,是Jin与Casey各自针对对方家庭观念而发生的争执。
Jin对重病父亲治愈的消极态度,并非对父子亲情的否决——拒绝用抓马的方式表达悲痛,对「伦理」视而不见的残忍——正是生于韩国重家庭、重宗族联结的传统环境下,Jin「现代主义」式的、对主流传统文化的背离和反叛。
而联系Casey对自己家庭过往经历的陈述,完全可以将她对现代主义建筑的迷恋归结为弗洛伊德理论中的口欲滞留——作为「传统」的代表,完整家庭的缺位导致她对行为上对亲情徒劳的维护,并与Jin产生争执——内心却向往能够真正摆脱情感/血缘的束缚,从而迈向「现代」——当她一次又一次遭受到来自母亲十足「现代性」的冷暴力——逃避她的电话与接送(Casey坚持使用功能机本身也是对「现代性」的抗争)——终于放弃在「传统」与「现代」间的摇摆,选择就读纽黑文大学的机会——迈入「现代」(建筑/环境)的怀抱。
由此可以发现,随着《在哥伦布》内容范围的延展,诗歌的语言、建筑的语言反而愈发紧密地渗透到了影像的叙述中,最终完成了从混沌到纯粹的聚集。
「电影的艺术工作就在于能从这些纯粹的碎片中体现出这种不纯性,一种从基本的不纯性中摆脱出来的纯粹性。
因此我说电影是一次提纯,是一项提纯的工作。
( 阿兰·巴迪欧 )」在对电影这项不纯艺术的创作中,Kogonada完成了一次良好的、提纯的尝试。
Ps:半夜看完电影有感而发,第二天不用上班于是决定久违地写篇长评。
结果一来太久没写手生二来越写越想睡后篇行文难免逻辑遗漏重重辞不达意不想改了就这样吧……
去年加拿大签证延误,只好取消去多伦多的行程。
哥伦布离我们不过三小时车程,临时起意,拖上半情不愿的E开车朝南,去打个了卡留念。
这部电影怎样呢?
说实话没有很好看,因为人物塑造和叙事都瞎。
据说应该当成visual essay来看,但我感觉最多是个MV,剪辑太厉害了。
电影里这个诗意的,风格化的哥伦布在现实中看是将城市裁剪到了极致的结果。
亲自来一次,感受天上地下,无法不怯魅。
所以《绝美之城》可以是一封写给罗马的情书,但《在哥伦布》只能写给一个幻想中的midcentury modern utopia(非常中产)。
真要论建筑,印第安纳任意两个小中型城市不会差太大,相似的城市尺度,都能找到相当数量的现代派/后现代派建筑,其中不乏大师之作。
哥伦布的出众之处不过在于密集,而形制上没有太多独到之处。
的确,Saarinen父子,贝聿铭,Robert Venturi...在这里都有作品,但都不是代表作:看Saarinen不如去明尼苏达,看Venturi不如去PA,看贝聿铭...那就太多了。
真想在中西部来一场建筑之旅,那与其来哥伦布想投机取巧一网打尽,倒不如老老实实从芝加哥出发,先在市里遛一遛IIT的Koolhaas和Ronan,第二天去Mies的Farnworth House,在Plato,开车不过一个小时。
逛完了芝加哥取道Racine,参观一下Frank Lloyd Wright的SC Johnson Headquarter(独一无二,体验非常棒),继续向北两个小时就是密尔沃基,还有各式Wright教堂与私宅,换个胃口可以再体验下Calatrava的美术馆。
这一路,别的不论,吃的肯定比在印第安纳好多了。
打卡
写在前面的一些话:这篇影评注定不是一个好的影评,因为如果不是恰好寄居在哥伦布,我可能是不太情愿花6刀去看一场情节寡淡的小镇观光片的。
可是既然是设定在身边的故事,就免不了想要一看究竟,然后投射了自己的生活在里面。
请大家原谅。
提到哥伦布,有时会被误认为是隔壁俄亥俄州的首府哥伦布,而片子里描绘的是位于印第安纳州南部的一个小镇哥伦布。
我时常拿小镇哥伦布跟东北的大庆类比,一个城市全然因为一个产业而繁荣起来,在这份产业处于上升期的时候,整个城市也蓬勃发展,8小时以外还有自己的文化宫,儿童公园和工人俱乐部......随着这个赖以生存的产业走向落寞,小城也慢慢归于沉寂,有些甚至从地图上消失了。
哥伦布走过了昂扬的上升期,进入了人到中年的平稳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日子过得平静如水。
这个以生产发动机著称的中部小城,按理说跟建筑美学是扯不上什么关系的。
可是或许是忧心小镇的人们没有精神归宿,又或者单纯是发动机厂当年那个年轻的富二代总裁从欧洲学成归来,需要打造一个更高尚的自我,前辈们硬是把整个哥伦布建设成了一个建筑美学的实验场。
可是工作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到底对小镇被强力助推起来的文化氛围感知多少呢,片子里面男主Jin评价道:”grow up around something, feel like nothing”. 在小镇的事业变得没那么激情燃烧之后,情怀这个被玩坏了的东西,到底算是什么?
逃离还是留下,诗还是苟且,片子的基调定在这里了。
Jin和Casey作为故事的男女主角并没有在剧中发展出男女之间的情爱,或者说迅速的超越了这个狭窄的范畴,进入了一种精神上的契合。
尽管两人来自完全不同的阶层,却都因为现实的原因,不得不选择暂时留在小镇。
Jin的形象代表了新一代亚裔移民在父辈积累起来的社会资源中,接受着异常严格的精英教育的同时,也饱受亲子关系的疏离所带来的伤痛。
片子里让我很欣赏的处理方式,不是用大量的闪回讲故事,而是在时间流淌的正常顺序下,通过人物的表达,含蓄又清晰的交代了人物背景。
Jin对父亲的复杂情感,很难用恨来概括。
恨是有的,但更像一种小女生对前男友的复杂的恨意,里面夹杂了太多不被重视的委屈和“你也有今天”的报复快感,当然还有被深深掩盖住的悲伤。
尽管努力表现的冷静沉稳,Jin的内心始终停留在了那个无法被满足的童年,于是当被告知父亲的病情很不稳定,他需要留在小镇等待时,Jin赌气似的自说自话“why do I have to slow down, while you never waited for me?” 与Casey的相遇是在Jin结束了一通暴躁的电话之后。
Casey代表了美国原生的底层白人家庭,是哥伦布这个小镇的原住民。
面对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和大批新人才的涌入,他们不知所措的被抛在脑后。
残破的家庭,有限的社会资源使得年少的Casey即便想有所作为也积重难返。
于是在图书馆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中,麻痹自己说,这样挺好。
两人的相遇使他们开始交谈自己的人生,延绵在哥伦布风格各异的建筑之间,交谈带来了思考和改变,最终挣扎过后,两人选择了反转的人生。
可以说这样一部电影,背景可以设定在任何小镇,谁没点故事呢?
但是既然选择了哥伦布,可以说是把小镇的气质挖掘到了淋漓尽致,一种淡淡的好像乡愁一样的忧伤,让我这个寄居的旅人都忍不住潸然泪下。
6.0。现代建筑很美and……
实在是……看不下去啊
建筑是好看的...
矯揉造作
#胖鸟电影# 3.7 分。视觉节奏绷得不错,如果建筑是导演希望我们注目的对象,那这些静止或缓慢的机位最合适不过了。都好东亚的情感哦…… 女主对建筑的好奇裹在对家乡情感之中,但是又逃避自己的天分,“父母在不远游”;男主对建筑的感觉很复杂,建筑算是他父亲的化身,他讨厌韩国性的亲情表现、怨恨缺位的父亲。但感觉还是有点怪的,我觉得自己观赏建筑的情绪和体会他们交流依附于建筑的感情、进而共鸣,这两者的关系好像只是电影中平行的线,没啥关系。
抱歉没有看出建筑美和人情的交汇
画面是不错,像极了那种高清电脑壁纸,情节不重要,用来催眠效果相当不错。10分钟删。
the power of healing.当洪尚秀或者侯麦那一套,走走停停聊聊天谈谈情的东西,来到美国之后,没有了首尔的烟火气,也没有了巴黎的洒脱,却多了几分精致的孤独,那种不能一语道破的情愫,还有不知不觉中对彼此的改变。
还不错。戏不够,烟来凑~
很多人和自己的父亲来不及和解,就匆忙告别
2.5星吧。最别扭的地方在于,导演好像不会让镜头连贯和流动起来。建筑是毋容置疑的好看,而吸引我看下去的仅剩建筑本身了,对导演感觉遗憾。
空间构图很有趣
很安静的一部影片,颇有些小津的风格,很讲究构图,镜头相当美。建筑在电影中成为一个重要的角色,让故事中落寞与舒缓的情绪相得益彰。
构图简直太美了,每一帧停下来都是一幅画,节奏放得很慢,就是让人去欣赏建筑的空间感和其营造出的静谧氛围。男女主角在探索的过程都中慢慢获得成长,一个从无时无刻想要逃离到最终决定留下来陪伴父亲,一个从坚定打算留在家乡到最终决定踏上求学的路。开头对interest和attention的探讨很有意思。
摄影让观众能感受到这个小镇建筑的魅力,但疏远了观众和主要角色内心的距离。
了解了些许建筑知识,很神奇,通过建筑能感受到设计师想表达的情感,与之交流。
这片才应该叫《建筑学概论》啊!主角连一次吻都没接过的爱情片果然只有亚洲人拍得出来,本低俗亚洲人一边疯狂心动一边抓肝挠腮
2 outta 4 死抠构图又不代表你能拍出好电影。
冰毒与现代主义。与其说是空间感,不如讲是在场性。对事实环境的无知无觉,直到情感的刺点时刻,从虚空的嘈杂浸入静谧。我从冰冷的线条与平面里,摸到了水流与风。丨一个类似Bilbao的城市。
片子格局小而慢,但节奏和对白都很吸引人,镜头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对照细致用心,不动声色的建筑和静物竟能这么精彩,真好看。女主演得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