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出品+好剧本+老戏骨们=大写的好剧。
这里表达一下我对英剧的喜爱。
正如其他影评人所说,本剧对人物的刻画都十分到位,几个演员选得也不错,演技也很有代入感。
看到剧尾肯定有人觉得有相当的BUG,说法官怎么就敢在之前假死不怕被人发现?
他又怎么能确定女主可以杀死雇佣兵然后又自杀?
其实我想说,这完全不用担心,因为法官已经相当了解他召集的这九位小伙伴了,放九个杀人犯聚集在一起,只要隐藏好自己,一切皆可省心。
法官把自己隐藏得不错噢,首先他位高权重,威望又高,符合一个群体里作为leader的标准,所以在最初登岛的时候,将军、医生、警察对他都是仰重的。
而当最后只剩五个人时,他又利用医生对他的信任成功转移了其他人的注意力。
再说女主,她时全剧活到最后十分钟的人,是法官设计中的最大一颗棋子。
先说女主的性格,我可以形容为阴鸷,这从她犯下的谋杀案就可以看出。
而女主的确是杀了孩子,在第三集44分钟时有一段女主的闪回,描述了女主事发后录口供的片段。
在此片段中,导演别有意味地从一组对女主面部的大特写开始。
请大家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平常的特写,因为特写的是女主在陈述案发过程时开口说话的嘴。
看过《llie to me》的人都知道”微表情“这个名词吧?
按照此美剧普及给大家的知识就是人在说谎的时候,特别是人在为自己某件犯罪成功而说谎的时候,“微表情”是带有一种得意而高兴的情绪的。
回到此剧再看这个特写镜头,女主陈述案发的每一句话后嘴角都是上扬的,若不是讲的是一件悲伤的事情,你还会以为她在微笑!
所以导演用这组镜头向我们暗示了事实,也就是为什么孩子的叔叔雨果会识破女主的谎言。
而女主为什么要杀那个孩子呢?
导演给的暗示就更明显了,因为这个孩子的出生剥夺了她的情人(孩子的叔叔)的继承权,导致雨果没有钱来结婚,这与她愿望相悖,所以她导演了这场谋杀案。
说到这里,还不觉得女主的思维绝对是一枚反社会人格的写照吗?
所以雨果帅哥甩了她,她去了一所三流的学校自暴自弃而她又不甘心所以接受秘书工作,也就是她在火车上注意到了同样怀有危险气质的雇佣兵并与之产生口角,也就是为什么当人接二连三地被杀时她却愿意怀疑曾经针对过她的医生也不愿意怀疑雇佣兵,甚至最后还和雇佣兵产生一夜情。
这都是她的人格所致,这也是为什么她最后会心计满满地夺下手枪朝男主开枪又毫不犹豫地补枪。
所以,女主是全剧的推动点,法官没看错眼,有这样一个人在,不怕剩下这四个人没矛盾。
再说雇佣兵,法官为什么会重金请他来呢(还让他自备武装)?
因为只有这样一个全身都是危险气息的人在,众人才可以转移视点。
从一开始公放广播就可以看到了,所有人都只杀了一个人,只有雇佣兵特别霸气,杀了二十一个,更绝的是所有人都否认指控,只有雇佣兵面不改色承认罪行,然后起到效果了——医生、警察、教会老太都开始针对他了。
By the way,个人感觉法官并不觉得他罪不可赦,因为雇佣兵的死可以理解成一个不定性因素。
他的存在只是为了隐藏法官本身以及帮助法官完成谋杀罢了。
在略提一下其他几个人。
漂亮公子小哥很可惜一出场就领便当了,他的过错简单到没话讲;厨娘和将军其实一直心有愧疚吧,所以这俩人很早认清现实也就那么被弄死了;管家这人蛮阴森的,可惜智商不够;教会老太比较有故事,但这里不便擅自揣测,只是这老太蛮有心眼的,她一直在猜测女主并最后转变为怀疑;医生因为先入为主意识太强一失足成千古恨,而且他真的很不喜欢女主(几次抬杠全靠他);警察算人格不健全的那种,还有特殊癖好,变态得很,推动力也也不小(他和医生真是黄金搭档),毕竟活了那么久。
所以纵观全剧,对法官洞察人心的本领不得不佩服,作为一个群体的隐形leader,他真是深谙群体操控之术,还有什么让他们彼此恐惧彼此怀疑彼此暗藏祸心更有效的方法呢?
这里给阿婆请个安!
她老人家在那个年代就能构建这样一部神作真心是为后来多少影视动漫提供灵感啊?!
再给一众演员点个赞!
太牛了,这才是专业的演员好嘛!
还要为导演和剧组鼓掌,你们真的很用心在重现,谢谢!
最后一个大写的花痴脸给BBC,早就听说BBC是个不以盈利为目的广播公司,但是你们真的很良心造吗,不但盛产腐剧(今年BW的伦敦谍影简直无出其右),而且还能满足各种口味需求,而且选演员太拼,看一轮你家的剧总能找到几款心仪的小哥,我都不好意思了。
好啦,认真点啦,这剧不错啦,适合居家旅行填补人生必备的。
我属于原著党,当然也希望能够忠于原著,但是看的过程中还是期待有一点惊人的不同的。
首先要肯定一下演员的演技,每一位演员都非常出色。
那种紧张、压抑、歇斯底里的情绪应该很表现出来的,不过演员们都演绎得恰到好处。
场景也很到位,剧中的一些小细节都处理得很好,比如房间里的童谣,还有那面锣。
不过看完之后我真的有点失望。
先说一下犯案的可行性,我看过原著好多次,从文字上来看并没有感觉到法官杀人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但是真正看到演员的时候,我就觉得有点儿质疑了:他一个年纪很大的老人,看上去也不是很强壮。
可是凭借一己之力,他杀掉了那个仆人,杀掉了将军,杀掉了警察,杀掉了医生,这些人大多是青壮年的男人啊!
就算是你手上有武器,你真的有把握完成连续杀人的这个计划吗?
我觉得这个犯案的风险实在是太高了!
好吧,我吹毛求疵了。
说一说别的,阿婆写《无人生还》的时候,还没有“暴风雪山庄模式”,大家也没有把不在场证明玩得这么高深莫测。
所以剧中一帮人从来不问彼此不在场证明的事情也就算了。
一言不合就各回各窝的事情我也不说啥了。
这个结局,结局实在是太仓促了把?
好歹你也给几个法官杀人的镜头吧?
比如在酒里下毒,或者披着熊皮杀掉警察,或者是用斧头砍死仆人的镜头。
完全嘴炮实在是有点不太真实啊!
其实我觉得女主杀了隆巴顿之后,医生站起来,抹掉脸上的血走到他们身边都比这个结局要好。
不喜勿喷,谢谢
还记得是多年前,偶然发现了这本书,一天之内一口气把原著看完。
那种震惊和精彩,记忆犹新。
看完之后想去翻一个影视剧的版本来看,无奈都是老片子,一方面片源难找,一方面总觉得老片子会有点出戏感,于是作罢。
话剧也经常有,但总觉得如果看中国人来演,演的再好,总有违和感。
又是偶然逛豆瓣,看到BBC居然出了新版,狂喜,连着三天把整部看完。
其实,悬疑倒是其次了,毕竟书里的结局记忆犹新,主要是看着一个个书中的角色变成精致鲜活的角色,感觉实在太爽。
个人非常喜欢这个版本,每个角色的性格都演绎地极好。
甚至那座小岛,那所房子,都正是我心里的那个形象。
若一定要说美中不足的话,那就是XX的杀人场景没有一一重现。
只是最后简单地出来阐述了下自己的行为,然后决然自尽。
毕竟是凶案悬疑片,如若能重现此人将其他人一一谋杀的场景,那会更棒。
两个字,精致。
我喜欢。
新时代的死亡游戏——BBC版无人生还与小说版的不同【严重剧透】一口气看完了三集,然后又把小说温习了一遍后写下了以下这些东西。
BBC的剧一开始看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当看第二遍的时候才会觉得每一个画面都是绝妙的伏笔和铺垫。
无人生还也是这样。
风吹麦浪(嗯哼,是麦子么..),穿着红色泳衣的女人,海边,无尽的呼唤,Cyril……I love you……从一开始就逐渐交代着每个人的罪孽。
镜头的语言真心美,个人尤其喜欢以打字机的方式呈现出邀请理由的那一部分,演员与角色开始一一对应。
通过对于原著小部分的修改使得每个人被邀请的理由都不尽相同,拉大了每个人物之间的差异,也使得“如此迥异的一群人会聚在一起”变得更加的矛盾。
一对欧文夫妇对女子道德教育有兴趣,却又有着女性精神混乱疾病,喜欢狂欢的party,又是军事史学爱好者,很显然这些矛盾点不可能同时集中于一对夫妻之上,欧文=unknown 也更加顺利成章。
相较之下原著小说的邀请理由,就以上提到的四个人来说,基本上都是通过提到“一个共同的朋友”,手法上略显单调。
对于那张全剧最重要的判决词唱片,剧也做出了交代,恕我愚钝,一开始都没意识到……剧版的无人生还是很注重细节的,火车上特写的绳环预示着薇拉的生命将以上吊结束。
法官的药,看来他的病真的没好;安东尼的车、薇拉的泳衣、将军妻子的照片、医生颤抖的手、隆巴顿的手枪都是他们犯罪的原因或手段;管家妻子带着墨镜,掩盖着她内心的恐惧。
好吧,还有火车上薇拉和隆巴顿的那一段小情节,后面感情不深化也是不可能的了。
话说BBC的选景也真是很赞,士兵岛上巨大无比的深坑,海鸟在其中盘旋,叼食着被抛下的内脏,明明画面并不阴暗,但是一种“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感觉也是让人不寒而栗。
请告诉我这是真的。
好吧接下来正式说一些BBC改动较大的地方。
1. 安东尼是一个毒瘾男孩?
BBC首个将安东尼编排成有毒瘾的少年,然而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依原著来看,这么一个轻佻的纨绔子弟开车撞死了两个孩子还不知悔改同样合情合理,并不需要多添毒瘾这一条罪状。
那么可能的解释就是安东尼随身携带的毒品是为了剧中后面出现的那一场迷醉的party做铺垫的。
Party似乎在彰显,四个深知自己深陷绝境的人,相互之间不断猜疑,神经高度紧绷,突然之间,脑子里那根维持着人最后一点理智的弦崩断了,一时间,纵情纵欲如汹涌的洪水拍岸而来,势不可挡。
欢歌、迷醉,用这样的方式自我麻痹,情愿无意识地死去,也不愿意再痛苦地活着。
也许是人最后那一点自我保护的意识,维护着那颗不愿正视现实的心灵。
就如同在受到剧痛时,愿意选择昏迷,而不是清醒。
个人以为,这段改编是全剧的亮点之一,而演员的演技在这个时候全部彰显出来。
薇拉和隆巴顿的感情也在此完全升华。
也是他们太过亲近,让医生恢复了理智。
选择用医生这个角色把人物全部拉回现实也合情合理,首先不管在哪个时代,医生这个职业所潜在代表的都是拥有智慧的头脑,以及一定的心里承受力。
而在剧中塑造的医生本来比较多疑,与剧情的发展十分合适。
party中医生和警察的关系如此亲密,怕是又不知惹起多少人的尖叫,这也是BBC的惯用伎俩了……2. 医生的性格小说中,在管家死后,薇拉惊恐万分,几近发疯,被医生一巴掌拍醒。
在剧中,居然完全倒过来了!
医生几近发疯,被薇拉一巴掌拍醒!
不得不提在这次激烈的冲突之前,BBC自己安排了另一次冲突,即在两个人死后,薇拉率先变得歇斯底里、咄咄逼人,以至于导致了第一次的全员大搜查。
这时,受到侵犯的医生说了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话:“ who the hell do you think you are? I’m a doctor. You’re a secretary.” 怀疑已经不止在个体之间,嗯哼,还上升到了社会身份的层次。
对小说修改后还是有更加联系现实的意味。
3.安东尼是自杀?
安东尼一开始被怀疑是自杀,直到管家妻子死后,他们才认为这是谋杀。
在剧中,直接跳过了对于自杀的怀疑,一开始就进入了神经紧绷的状态。
改变后剧情更紧凑,更有节奏感。
但是小说更加符合人情感的变化。
对于突然碰到一个人的死亡,并且总总证据都表明自杀的手段更加容易。
那么无论是处于自我保护的心理,还是处于破案的心理,无论是为了自我欺骗,还是为了节省麻烦,人都会先倾向于怀疑这是一场自杀,死亡这种事情不会这么容易就降临到自己的头上。
4. 将军与警察的罪孽,宗教狂人的死亡同样为了剧情紧凑处理的还有将军谋杀了士兵的手法,在小说中是通过将其派入死地,而剧中是直接抢杀,同时省略了一个人物的出现。
影视剧就是要用镜头去代替文字,用具体的画面去代替抽象的感觉。
所以对于令宗教狂徒死亡的手法,剧版的处理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毫无疑问小说中的描写更加贴合童谣,但是实在是不太容易表现罢了。
警察的罪行做出了改变。
小说中警察受利益的驱使使一个无罪的男孩戴罪入狱最后死于劳役,而在剧版中男孩变成了一个同性恋。
警察因为恐同将男孩活活打死。
虽然在警察把大门关上的那一瞬间,我觉得警察内心其实是一个同性恋,对男孩有某种欲望的冲动。
同性恋这个话题对于腐国来说真是太驾轻就熟了,这也算是改编之后留下的浓重的时代烙印。
5. 薇拉与隆巴顿,爱与否?
薇拉和隆巴顿的感情戏、激情戏。
原本以为只是用来博眼球的手段,直到最后只剩下薇拉和隆巴顿两个人时的那一场,我们姑且称它为“决战”。
两个人之间那一点点于危险处诞生的好感都在最后的生死面前化为乌有,那一点点信任与依赖都因为猜疑而不堪一击。
感叹一句,这就是自私自利的人吗?!
因为之前两者的感情得到过深化,所以当情感瓦解的时候才格外令人感叹和心惊。
原来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可以如此脆弱。
现在我们相信的一切,在关键时候,都可能一文不值。
薇拉杀了隆巴顿。
一个软弱的女人杀了一个强壮的男人。
一个疯狂的女人杀了一个理智的男人。
一个忘记爱的女人杀了一个还存有爱的男人。
胜利究竟会亲睐谁?
谁都不是胜者。
6.法官看着薇拉死去。
意决自尽的薇拉又想活下去了。
矛盾吗?
未必。
薇拉为什么想自杀?
正如小说中所说,“一个人刚枪杀过一个人,神经扔处于极度紧绷的状态,加上环境的催眠作用,容易走上自杀之路。
”薇拉为什么又不想死了?
薇拉自尽本就有一部分是环境催眠的结果,当法官再次出现的时候,催眠效果消失,薇拉又再次恢复理智,理智勾引起了她对于死亡的恐惧以及求生的欲望。
人本能是怕死的吧。
总觉得无论是在影视剧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选择自尽的人都是因为心中有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凝聚起来,成为一种高密度的冲动,而冲动诱使人做出非同一般的决定。
只要稍过些时候,待冲动散去,人便如同抽去了全身的力量,再无力去想那些关于夺取自己生命的事情。
更何况,当薇拉看见法官再次出现的时候,就已知这场杀人游戏都是法官布下的棋局,而自己则成为了法官手中玩弄的对象。
这时候的薇拉想活下去也变得顺其自然,当然法官不会给她再活下去的机会。
结尾的改编依旧符合让剧更有画面感,更有表现力的宗旨,也让薇拉这个角色更复杂,体现了人的多面性。
7.教科书般的flag. “ Are we already dead?” “ I’ve got a tomato crop that’s got to be harvested. Who’s going to do that?” 也许这段坦白是显得有些生硬,但也恰印证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剧版与小说的不同之处主要就是如此,当然还有些小地方没有一一罗列。
怎么说呢,剧版的无人生还已经不仅仅是一部推理剧,越细看越有味道吧。
当所有尼采式的男人都在诅咒女人的歹毒和凶狠的时候,最后一名小黑人自杀了。
她肯定不是凶手,她的歹毒和凶残只是精神发狂所致,片中她的大笑不止就已经为此作了铺垫。
任何人都有可能而任何人都不像是真正的凶手,凶手就埋伏在四周,他有可能是诈死者,什么都有可能是,永远不要相信你的眼睛和你已经确定的,这就是悬疑的真理。
我们都是有罪的,于是一位神能的法官用一种奇怪的审判方式(类似于末日审判),把所有罪人(包括自己)的恐惧救赎忏悔以及人性的猜忌凶残冷漠都一一在片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并且相互堤防,每个人都心怀歹意,每个人都不得善终,此地无人生还。
法官说过:上帝总是把惩罚的工作留给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去做的。
于是,其中某个人成为隐藏在深处的法官。
即使这位神能的法官没有解决,谁也逃不脱忏悔和愧疚的责备,更逃不过死神。
荒岛的古堡以及各种暗示铺垫都是导演的匠心所致,我们久久地沉溺于片中烘托的一种奇怪的肃杀氛围。
但我觉得,《无人生还》这样精彩纷呈的片子的成功主要还是取决于原著的伟大和无懈可击。
每个人心中都有鬼,猜忌、怀疑、不信任以及野兽身上的行径在这部片子中有很深的展现。
这部片子我印象很深,尤其是片中像诅咒一样的童谣《十个小黑人》,是个小黑人在十行童谣结束后无人生还。
影片中孤岛上的那十个邀请来的男男女女也像歌谣中描述的一样,每死一个人酒柜中的十个陶瓷小人就消失一个。
这是个人中有的是杀人犯、骗子、伪君子,表面上都是上流社会中的风流人物,暗地里都在做一些男盗女娼的事情。
其中的法官是重要人物,他的假死是谜案真相大白的证明。
第一:明知道单独行动就会死,为什么不抱团一起呢?
第二:与其看着小人一个个被拿,为什么不把它打碎或是丢掉?
就说以胖子的暴脾气,早就把盘里的小人给砸稀巴烂?
然而并没有……第三:既然法官是假死,是不是被枪杀一目了然,何况还有警察在旁边。
医生不会检查脉搏?
装死就糊弄过去,BUG简直是不要太多。
第四:凶手能仅凭一己之力把几个人都完美做掉?
逻辑上就很矛盾。
话说一个腿脚都不利索的人。
分身术也很溜叉?
对付管事,一斧头呜呼,血成两半?
将军在海边山脊上就能被砸头而亡?
卧槽悄无声息的去完成这么多惊心动魄又悄无声息的来回溜达,真TM流弊!
杀死人都不带搏一下的?
悄无声息的死去……又悄无声息的活过来,死个人都不带检查?
可以说真心刁!
BUG不要太多太多。
与其讲完美天衣无缝的杀人计划不如把逻辑与整个剧情倒着来叙述更具有意义。
过度的讲究死法与追求自己的罪恶与其互相残杀更具说服力。
第五:气氛营造得到是不赖,但过于空洞和无聊。
第六:既然要逃生,为什么不一把火把房子烧了更引人注目?
第七:没看过小说,但是就电影而言,除了故弄玄虚以为真的没啥特别之处!
第八:就这样吧……要深究就太多太多……省略5000字不等。
个人拙见,只待参考。
最有深意的莫过于举牌子的纳拉科特,送他们上小岛上回头的异样。
并说了一句“他们付的钱只让我带到这儿,先生!
”
先说明下,本人没有看过原著也没有看过其它版本。
昨晚1点半刷完的,看得确实过瘾,但感觉片子整体的推进和逻辑设置有点问题,自己比较纠结这个,觉得还是说出来好,有人一起讨论当然好,没人的话也当发泄。
出彩的地方是每个人物特性的设置,演员演得给力。
但是看的过程中问题也比较明显,当死了2个人的时候,大家基本已经认同人死的过程和诗是对应的,这不可能是鬼神怪力,只能是人为。
此时要么是岛上有其他人,要么是剩下的那8人中的某个或某几个做的。
此时就应该抱团,不应该再有人单独行动,而电影里这时他们还要各自回房间睡觉??
我当时看到这里就懵了,还以为是导演有什么特别的设置。
这个漏洞如哽在喉,如果不是演员演得好,我估计已经弃了。
思来想去,整个电影过程中所有的角色都在躲,想的都是在自保,似乎没人真的通过分析来找出凶手是谁,更多的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胡乱怀疑,说白了就是心虚,所以这就是大家一开始就没有抱团的原因?
整个电影过程中角色在找凶手这件事上一直都是被动的,看着就像在等死。
且电影里随时都有看似很刻意地设置怀疑点,甚至我都已经开始用这些点在推演了。
我并不知道这片子的定位是推理还是只是想更多地表现恐惧,因为喜欢推理电影,一开始就有随着故事推进来推算的预期,谁知道后面越看越觉得推理分析的部分弱得不能再弱,反而像看鬼片似的。
所以有点失望,每死一个人我内心的OS都是活该,谁他妈让你不抱团,就不怕下一个是自己?
都知道不吃别人做的东西不喝别人端的水了,还敢自己一个人打毛线?
自己老婆都莫名其妙地挂了还他妈一个人跑去做饭?
智商掉线?
片中最精彩的应该是女主的设定和反转,我一直以为她是三观正的人,直到后面口供那段的反转,确实精彩,她在水中悠然地等着救援人员的时候那个装作被水淹的转身,表情、身体,演得太棒。
就这?
还经典?
一大堆人跪舔??
不好意思,可能是我不配看,不配跟你们的思维同频。
不要拿阿婆的小说来说事,小说是小说,剧是剧。
阿婆的地位毋庸置疑,这部同样也是阿婆众多小说中名列前茅的经典之作。
但请不要混淆,既然作为类型片推出,那该有的基本逻辑、细节就必须要有。
毕竟没看过小说的人是绝对占大多数。
而不是给那些自以为看过原著,看过那么几本推理小说的人假自嗨。
明明剧就那样,还在那沾沾自喜的装逼道:欧我的上帝,这部剧可太精彩了,立意可真高,我真是一早就看出法官是凶手呢,我可真棒!
我呸,不是我吹,就你这?
叫你去玩剧本杀,你都不知道谁是谁呢🙂。
三集看下来的唯一感受就是故弄玄虚、毫无逻辑的鬼扯。
没有任何推动情节的细节、没有任何值得回想的线索、没有任何合理的推理,甚至连基本的逻辑都没有!
整剧就是人一个一个死了,最后凶手是其中一个假死的人,结束!
什么玩意儿!
就这么说吧,最后凶手要换成任何一个死的人(除了死相难看内脏都漏出来那种)假死,都成立!
反正也没过程,而且十个人压根就没有任何动机、时间线、死亡线索指向、职业优势(对了,他们五花八门的职业就是摆设)。
所以谁是凶手都没差!
你说每个人都是童谣式特定死法,既然都知道内容,做好防范、销毁跟童谣有关的东西,会死人??
你说你们全部守着餐桌上的小人,会死人??
你说你们一半人站岗、一半人休息,轮流交替,会死人??
基本情节都是硬伤,其他就更不用说了!
哦,对了。
有人说这不是推理片,重点是揭露人性!
我一口盐汽水喷死你!
揭露你大爷的人性。
真要主旨是揭露人性,这部剧也不至于拍得这么不伦不类,毫无重点!
好,有人要说了,这是悬疑片,那你告诉我悬在哪?
疑在哪?
每个人都死得莫名其妙,天亮了,人死了。
锣响了,人死了。
人不在了,人死了。
没了。
这部剧只有悬梁没有悬疑!
好,又有人要说,这是紧张刺激的惊悚片?
你告诉我,除了故弄玄虚死去的小孩出现外,惊悚在哪?
紧张在哪?
刺激在哪??
您是没看过惊悚片????
他们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行吧,那您去看看《逐梦演艺圈》,应该也能看出你的哈姆雷特!
浪费三个小时时间就这样,你们也请带着你们的自以为是继续装逼。
不要杠,杠你就是那个装逼犯!!
还是随便说说,老样子。
先说原著,其实我都快忘了原著的细节了,只记得当时看完书以后惊为天人,然后家里的书柜里就多了一打阿婆的书。
看了半天评论和讨论区总算是清楚了些原著和这版的差别。
说一下觉得可以改进的地方:作案手法其实可以展现出来,说实话很多人来看这部剧的时候真是闭着眼睛都知道下面的剧情是什么,完全可以在不揭露犯罪嫌疑人的情况下展现杀人手法,而不至于到最后杀人手法还是云山雾里。
甚至可以用杀人手法的细节对观众进行误导,这也是推理小说的恶趣味之一哈。
不是很明白第一人死的时候为什么不是现场揭露,喝个酒噎死还没有人质疑真是有点说不通,而且如果第一个人就是被谋杀才能更好地推动整体气氛嘛。
警察的死法在我看来是不好的,毕竟两人年龄差和体力差在那,以凶手的个人实力来说应该是机关远胜于肉搏,风险更小。
最后的解释到不能说是不好,只是还是感觉有点缺憾,可能是为了进一步刻画凶手和女主两个人的个性特点,虽然我觉得他人口述外加画面也可以达到目的,但是导演编剧想咋来咋来好了。。。
医生找法官结盟这个不是不能有,但是感觉必须要法官先做出暗示才能更合理一些,作为掌控心理暗示的高手,这儿明显可以做些文章。
毕竟医生是仅次于女主最容易被心理暗示的人了。
虽然有些不足,但我还是觉得值得一看的,毕竟英音。。。
咳咳,毕竟BBC良心剧,很不错的展现了30年代的英国风物,社会结构与矛盾,以小看大,上层社会下层阶级各个方面都能看到些往昔的影子。
而且为了致敬阿婆,这一点必须要点赞。
另外,肌肉帅哥什么的,也是值得一看的嘛匿了然后说一点题外话,反正估计也不会有太多人看到这影评,哈哈。
刚才,有在短评区看到一条评论说,不喜欢这个最后的改变,说原著更倾向于行使正义,而不是出于法官个人的癖好和性格,我是不太记得原著突出的是什么了,不过我去年因为一些事情也想了蛮多这类的事情,然后想出来一句话,各位看官请轻拍:少数即真理,多数为正义。
不过并不是说这两者是对立的,而是说前者在于探知,后者在于评判。
少数人去探寻出事物原来的样貌,而多数人执行审判的权利。
在阿婆的剧里面体现还是毕竟明显的,像东方快车谋杀案是最典型的例子了。
为什么要提这个呢,因为如果说只是出于个人想法而言,我对这个局打满分,如果你说是为了出于执行正义,我给零分。
正义并不能赋予任何人执行私刑的权利,不管在什么情况下这都适用,因为你如果你在执行私刑那么你和那些杀人犯从本质上来说并没有什么两样。
这一点体现在诸多的西方文学和影视剧,甚至现在大火的美漫,其中以老爷为最突出人。
吹完西边,再来说说天朝。
天朝的体制思想文化各方面都与众不同,所以产生的文学作品也颇为不一样,最典型的就是武侠小说,从最早期的唐传奇,到后期的宋元话本,在之后的明清武侠小说,及金古等现代小说,虽说江湖儿女恩怨情仇,但其实真正的大侠也鲜以武犯禁,甚至是劫富济贫都要被美化一下(或者直接被当反面教材抓起来),而不是以个人代替司法,而金庸精炼提出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更是直接拔了一个台阶。
好吧,瞎扯淡就扯到这,你们不用理我最后说一点驳斥意见,很多人说为什么这十个人为什么不抱团不科学,什么女主突然就暴走还一直被暗示引导不科学,blabla,其实说白了,文学作品剧情需要,只不过铺垫的合不合理罢了,就是根据现实改变的小说,他也有很多必须要改变然后变得不科学的地方,要不然大家都来写流水账可好?
其实这也很像杀人游戏啊,你总不能质疑游戏规则,说我是平民,黑夜我就不闭眼,或者有狼人大家一起抱团永不落单狼人就不能杀人,那还能不能一起愉快的玩耍了啊!
好了,写了这么多,纯属一派胡言,欢迎各种拍砖。
我没看过《无人生还》的原著,之前也没看过任何版本的《无人生还》。
说起来,阿嘉莎克莉丝蒂的《无人生还》估计也是【一群人来到了某某地方,被困在了那里后被逐个杀死】模式惊悚故事的鼻祖了吧。
大概因为我智商不算很高,看第一集的时候想推理也毫无头绪,就单纯认为凶手是1-2个没露脸过的人。
看第二集的时候,逐渐冒出了一个想法——莫非法官是凶手?
被邀请来小岛的八个人中,我只怀疑过这个法官。
原因有三个,第一,法官一直都很冷静。
当然,其实作者这样设计也不能说是很好,因为过于冷静本来就令人生疑,而正常情况下凶手应该装作很惊慌?
第二,法官从未感到后悔。
第一集中唱片里就说了在场的每个人都有罪,在闪回情节中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感到后悔和后怕——除了法官和杀了21个人的菲利普·隆巴德。
而隆巴德的职业是类似于雇佣兵之类的,这类人的性格是唯利是图的,只为金钱卖命,而这次小岛事件的幕后黑手显然是想做一个制裁者,而隆巴德应该对做制裁者没兴趣,他只会为了钱受命于人而大开杀戒。
所以,排除掉隆巴德,幕后黑手应该就是法官。
法官与雇佣兵菲利普·隆巴德最大的区别是:隆巴德无所谓什么正义与罪恶,而法官认为他自己就是正义的象征。
第三(第三条是在看第三集的时候更加肯定的),法官的职业就是以一个制裁者的身份出现的,他的毕生使命就是判定人【有罪】或【无罪】,而人物对话中又提到这位法官是一个死刑法官,酷爱判决死刑,并且喜欢观摩死刑的执行——这又与小岛事件的幕后黑手的使命不谋而合。
(当然,法官的一句台词:“凶手就在我们当中。
” 这也可算是推断法官是幕后黑手的依据之一,但如果单单只是把这句话作为理由并不够充分。
)第一个想法和第二个想法是看第二集的时候冒出来的,看第三集的时候更加进一步确定法官是幕后黑手。
而且之前也看过有些电影里凶手装死后继续杀人的,所以看到法官 “死了”也并不感到意外。
看到第三集尾声,法官推门而入,突然我有点想笑。
说实话,我觉得《无人生还》里的法官的身份和系列电影《电锯惊魂》里的老头有点像,而《无人生还》的原著成书比《电锯惊魂》早很多,那恐怕《电锯惊魂》里的老头John在进行人物塑造的时候有参照过《无人生还》里的法官?
(这一点纯属我的臆想)。
《无人生还》里的法官与与《电锯惊魂·第一部》里的老头John相似之处:都有绝症,都喜欢当审判者与制裁者(制裁他们认为有罪的人),都极为冷酷冷血,都在杀人的过程中使用了“装死”这一招并在此之后继续杀人。
哦对了,这两个老头最后都死了。
=========================================以上内容主要就是讲述一下我个人对于法官这一个角色的一些较为肤浅的想法。
我没有看过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的小说原著,所以无法将这部改编剧与原著进行比较。
单单从这部剧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这部《无人生还》是一部还不错的电视剧,细腻厚重而不拖沓,对人物的性格心理刻画也较为到位。
我给这部剧打四星而不是五星,因为这部剧并没有让我感到十分惊艳,我个人觉得这部剧在情节的设计上还是存在一些漏洞的。
=======================================看到有人说对《无人生还》感到失望,我对此想说的是,如果是对这部剧感到有些失望的话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觉得有些人因此对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原著《无人生还》感到失望就有些令人费解了,因为发表这些言论的人很有可能根本没看过原著小说,我也没看过原著,但是我认为,《无人生还》这个故事的题材、情节设计、人物设定,现代人见多识广了可能并不会感到多大的震撼,多么的拍案叫绝,但是,着眼于那个时代,在《无人生还》原作小说成书的年代,它一定是一部经典。
——以上皆为本人个人观点,本人才疏学浅,若有得罪,望见谅。
我觉得一个好故事最少要交代下是怎么找到这些人的吧
上帝迟来的审判
太作了
我会说自己看到第四个人就从细节猜出凶手是谁( ´Д`)这恐怖气氛营造的太赞.一如即往的烧脑,一如即往的喜欢烧脑剧.
三集时长其实刚好合适,可惜拍得不太好,最后那段的改编也挺破坏气氛。女主很糟糕,Aidan很养眼。
人还是别做恶,我一直相信,人在做,天在看。
压制了两年,还没压完
也没那么惊艳,感觉节奏太紧,氛围弱了些,男主隆巴顿真帅,即使胸毛一大片还是爱
果然还是要英国人自己拍才带感嘛!!!然而剧情和人设上的改动总觉得有些失败。尤其改变了原著里“惩罚法律无法惩罚的罪恶”的初衷这点最不好。
【火车看片#01】太棒了,在火车上充着电看完了这部英剧。开头的节奏是不错,但是后部分过于拖沓。反派露出太快,让人在意的不是犯罪手法,而是那种悬疑、人人自危的气氛吧……总之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
阿婆死去了40年,新版拍出了中岛哲也的即视感,英国人和日本人,在某种程度上,比德国人更相似。阴云密布,无人生还。
没看完就忍不住评价了 真是get不到经典在哪 没有悬疑没有智商毫无推理 加入片单8.5分 一个月之后开始看就8.3了 还是给个面子看完吧
最喜欢的场景是众人的第一顿晚餐。最不喜欢的是那些俗气的恐怖片陈词滥调梗 /moment。/阶级/男女之别/内疚感
我都说了是烂片,他还非要看!生气生气!!!两星滚一边去。看在原著份上多给了一星😠
不是我喜欢的风格……不过景色好看,画面质感好,英式忧郁与复古。
没看过原著,但是凶手也太好猜了吧,或许导演也是故意的吧,所有角色都有不堪的回忆,唯有泰温当个隐形人,镜头也故意给他很少,中枪身亡却没有枪声,以至于最后揭晓真凶却毫无惊喜,而且最关键的是竟然没揭露其他人是怎么死的?悬疑剧的一大看点就这样没了,也许前面故弄玄虚导演也不知道怎么解释了...
法官假死竟然没有被发现,神奇
拍得中规中矩,小男孩的手伸出来那一段特别赞,艾丹特纳目前为止最诱人的演出了吧
比书差很多
3.5;孤岛模式,封闭空间,人人有罪,典型阿婆式套路;推理偏弱,倚重悬疑,幻觉性内容太多,降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