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这部电影,慢节奏,很温柔,很治愈,女人不应该害怕年老,应该像玛格丽特一样优雅的老去。
对电影中的小男孩印象深刻,原生家庭对他是不幸的,妈妈对他的嘲讽很残酷,男主人公对男孩感同身受,因为他就是在没有爱的环境中长大的。
但是这个妈妈也有一点值得称赞的地方,当她新找的男人打了她的孩子,随手又打了她,她没有妥协,她奋起反抗,用钢叉赶走了男人,这是作为妈妈的底线,可以看出妈妈对孩子是有爱的。
就像男主人公的妈妈从来没有对他说一句温柔的话,习惯性的嘲讽儿子,儿子也从来不知道爸爸是谁,但是谁能想到这样的妈妈会拼命为儿子攒钱呢。
阅读是贯穿整部电影的,阅读是生活中的一束光,可以让人跳出生活的琐碎、繁杂、不如意,让人感受文字的魅力,获得精神的救赎。
很喜欢片尾这首小诗这不是一场平凡的相遇,除了爱与温情,没有其他的形容词。
她以花为名,活在文字中,在缠绕的形容词中,在莺飞草长的动词中。
有些人以刚胜出,她却以柔胜出,穿透我身,直至我心。
我偶然在广场的长凳上寻到她,她并不起眼,如同一只小白鸽,带着她那纤巧的羽毛。
她活在文字中,与我一样在平凡的字词中周旋。
她赠我一本书,然后是两本,一页页在我眼前闪现。
别枯萎,还有时间,等一下,还不是时候,我的小花,再与我多分享一些,分享一些你的人生,等一下。
玛格丽特是谁?
她是一个法国的老太太,年近古稀,满头的白发,瘦如枯柴,生命早已进入了数秒倒计时之中了。
可当她穿着优雅的丝质连衣裙,外搭粉色针织衫,款款坐在公园石凳上,当然,还不忘在坐下之前垫上一个柔软的垫子,眼神烁烁地,微笑着看着广场的鸽子们,我突然觉得变老也许没那么可怕了。
我喜欢这个法国的老太太,她弱小的身体中饱含着生命的力量,无儿无女的她尽管有些许落寞但去并不孤单,热爱生活,乐于与人分享沟通,在阅读中寻找智慧伴她度过一个人的日子。
一个拥有精神信仰的人是不会害怕什么的,无论是所谓的寂寞,亦或是死亡,因为人本就生来孤独,从出生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开始走向死亡的路程,每个人无法停止时间,也无法避免死亡。
所以请坦然接受,并让自己的日子过得尽量舒服舒心。
玛格丽特之于我是欣赏的,但我们身边可能有太多人啼之以毗,觉得这个孤单的老太婆多可怜呀,老无所依,看我们生活的多幸福,整天带着孙子孙女,享着天伦之乐。
诚然这确是美满,可这种小时候为父母而活,长大了为结婚而活,结婚后为子女而活,老了还在围着下下一代的日子不累么?
真的就没厌烦过,抱怨过!
我看不尽然嘛,人本就自私,这是天性,中国人干嘛围着老祖宗几千年的所谓的德把自己整得这么累,这一辈子,独独没为自己而活,哎!!
我当然不是说当一个孤单的法国老太太就是多么时髦,(好吧,我承认我看见玛格丽特的时候确是羡慕欣赏)。
换句话表达也就是能不能把自己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对对,就是再独立那么一点点,多问问内心自我的真实需求。
年轻时不要整天在父母亲友的唠叨下只想着要买房,要结婚,要几时得存钱生小孩;中年时不要只有,孩子今天吃什么,学习成绩怎么提高,理财产品买这个还是买那种;年老后不要只会问儿女你们决定什么时候让我抱上孙子女,工作还顺利吧,和媳妇没吵架吧,今天电视里的养身专家有说了啥,你一定要照着做呀。
请大家带着自我去享受生活吧,也许是和朋友打屁说笑,也许是和爱人花前月下,也许是独自散散步,吹吹晚风,也许只是一个人读一本好书,会心一笑。
哎,那么多美好的事,你感受到了么,你去感受了么?
我只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当中国的公园中坐着一位玛格丽特时,大家不是用哀伤同情的眼神望着她,不是在背后窃窃私语她的私生活,不会觉得她的生活有什么奇特古怪。
只是与她交谈,享受午后美好一刻。
我特别喜欢这类的故事。
让我想起前一阵看过的真事。
一个在英国辛苦求学的中国留学生遇到困境,被一个独居在英国的老头好心收留,留学生遇见生活难题老头就积极协助他解决,于是留学生就开始在日常生活中照顾老头,甚至在毕业后得知老头晚年自己在英国过得不好,还征求老头意见,把老头接到中国当家人一样一起生活,帮他安享了晚年。
这段故事当时我看完真的很感动,后来看评论有人说当时报道出来就有很多人恶意诽谤他俩是情人关系,让我感觉有种吃屎的恶心感。
我想说,其实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也是可能有很纯洁的情谊。
这种情谊也许不是爱情,也不能算友情,感觉更像是亲情多一些。
因为他们大多都有个前提,那就是纵观他们早年的人生,大多都缺少一些应该从亲人那里获得的感情。
上面讲的那个真事,住在英国的老头早年漂泊,赶上动乱的年代,没有稳定的童年,直到中年后才定居英国,并且没有伴侣。
所以自己一个人住的时候一团糟,根本不会照顾自己。
同比这部电影,男主角的童年也是一团糟,糟糕的童年缺失的情感是他问题的由来。
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一定要把一个人的问题全都归结于童年?
更多人相信人性的表达大多是出于本性。
但是实际上,很多人下意识的做法、行为更多还是受童年的遭遇所影响。
缺爱的会一生渴求爱,缺钱的会一生渴求金钱。
而一辈子中能获得一个情感相互的对象,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如果这个对象是个年龄差别很大的人,会更容易引发人动容。
要我说,也就这个年龄差更容易让人感动了,但凡年龄差的再小点,比如差个十多岁就会让人觉得是同龄人。
反而这种差四十多岁的,更会让人不自觉的感觉亲情多一些。
除了年龄,还有两个人的人生际遇。
当我看到男主角得知老太太最爱读书,而她将瞎后,用蹩脚的语言尝试着给老太太读书时,我觉得特别感动,如果我是她,在我晚年有人愿意坐在我旁边为我读书,我觉得这是很浪漫的事情。
一辈子追求的东西很多,年轻时追求金钱,年老时开始思考人生追求陪伴,我希望我老了也能变得像玛格丽特那样,成为一个坐在花园里,捧着书本,喂着鸽子的优雅老太太。
在爱与柔情之间一个奇特的发现她没有别的称呼以花为名依书而存形容词像及地的长发般柔软美丽动词如杂草一样坚韧,傲然有些停下来静悄悄地走进我心里。
在爱情故事里,超越爱情有时候不仅仅是爱情然而我们,彼此深深相爱一个不同寻常的相遇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遇见了你她是那样的小巧灵动清新秀丽有着花朵般的名字;他给了我一本书页面在一瞬间展现在我的面前请不要离开,请等一等现在还不时候,亲爱的小花朵请让我走进你的生活请让我了解你的一点一滴。
在爱情故事里,超越爱情有时候不仅仅是“我爱你”然而我们,彼此深深相爱。
一直以来看法国电影都像在看童话一样,爱与温情是延绵不断的主题,人物细腻的表达和镜头缓慢的推进都像极了童话里散射的阳光,轻柔的诉说。
拿这部电影来说,查尔曼和玛格丽特在午后氤氲的阳光里数鸽子,坐在长椅上阅读,仿佛回到小时候和爷爷一起喂鸽子,谷粒洒满小院,散布各处的鸽子就全部回到地面,看着它们优雅的进食,我自言自语它们也叽叽咕咕,吃饱了大多一哄而散,也有留在地面散步的,可是基本都是昂首挺胸地玩自己的,与人无涉,偶尔它们也会踱步到我面前,或者我蹲着一步一挪地走到它们面前,低头看他们捡着剩下的零星谷粒,时间长了它们也真不怕我呢,有时候甚至我在院子里看书睡着了,想来时它们就在旁边看着我,透亮的眼睛不停地转啊转啊转。
扯得有些远了,不过我实在太爱法国电影里这样和谐静谧的镜头,像《刺猬的优雅》里门房太太看书时和猫咪的共处,还有《漫长的婚约》里最后花园阳光下等待的干净背影,这部电影里查尔曼对猫咪玛格丽特读书的样子。
阅读大概是我能想到的最美好的事情了,一直以来对自己最真实的期待就是to be a reader,a listener and a story-teller。
我之所以成为我,很大部分是因为阅读,这是我对自己小时候最深刻的记忆,是我的出发点也是我这些年唯一持之以恒在做的事情,从小到大梦想换过千千万万遍,可是那些或多或少有各自的原因,而有理由支撑的东西都是可以舍弃的,直到看到唐诺在《阅读的故事》说“我是一个职业读书人”,瞬间才领悟自己这么多年的追逐与辗转不过是希望做一个职业读书人,因为只有阅读是我生命里在做的唯一一件没有理由的事,如果一定需要一个理由,那么只能用查尔曼的话来说了“读书对她来说就像呼吸一样。
”所以,看电影的时候也会常常被安静的专注于阅读的镜头感动:看《生死朗读》最喜欢他们相偎在床上一个认真的读一个专注的听的场景;看《刺猬的优雅》最喜欢门房太太在灯光下对着猫咪读《战争与和平》;看这部电影最喜欢玛格丽特和查尔曼在公园长椅上读书,在养老院的小房间读书。
其实我能想到的最好的两个人相处的方式就是这样,两个人可是一起阅读,可以一起在午后慵懒的阳光里靠着窗户相对读书,可以窗外草坪上一个读一个听,可以在下雪的晚上坐在壁炉前喝着自酿的松子酒阅读,也可以什么都不做,就静静地看着对方,时不时地说话,彼此讲故事。
最长情的告白是陪伴,这好像是我看法国电影最经常想到的一句话,不管是关于爱情,亲情,友情还是玛格丽特和查尔曼这样的温情。
陪伴啊,大概就是查尔曼和玛格丽特每个午后相约读书、喂鸽子,就是查尔曼会每天出现在安妮特公交班车的不同站点等待,就是查尔曼和妈妈尽管一句话都不说但是彼此不容许对方受到一点点来自外界的伤害,哪怕是侮辱性的言语都不可以,尽管要离开还是就在院子里的房车住下。
玛格丽特在给查尔曼读书的时候说:如果一个人童年时没能得到足够的爱,一切都还在等着被他发现。
所以最后的查尔曼在母亲离开后发现了一切,“我们最终都会在母亲的坟前,像被抛弃的狗一样哀嚎”,爱其实是需要发现与领悟的。
这一年来的学习最大的收获是体验,人生在世是活生生地体验,是需要融入其中地生活着的,一切都应该是体验的,爱恨悲喜,鸡毛蒜皮,体验于其中,无大小之分,无多少之别,只是浸入。
最后想说的是,查尔曼在阅读罗马法语字典之后的懊恼与尴尬大概是我们最经常遇到的困境了,就像他对玛格丽特描述的一样“就像给近视眼配上了眼镜,突然一下,能看的太过清楚,于是就能看到一切的瑕疵和漏洞,看清了自己,让我觉得很难过。
我更喜欢以前的自己,一切都很模糊,却也很简单”,我常常羡慕不思考的人,并深深怀念原始的混沌,一切都足够简单清晰,我喜欢澄澈的世界,尽管我不喜欢黑色,偏爱灰色,可是我最爱的永远是白色。
这不是一场平凡的相遇,除了爱与温情,没有其他的形容词。
她以花为名,活在文字中,在缠绕的形容词中,在莺飞草长的动词中,有人以刚挣脱,她却以柔胜出,穿透我身,直至我心。
关于爱的故事中,并不只有爱情,有时候,甚至没有一句“我爱你”,可我们依然相亲相爱。
这不是一场平凡的相遇,我偶然在广场的长凳上寻到她,她并不起眼,如同一只小白鸽,带着她那纤巧的羽毛。
她活在文字中,与我一样在平凡的字词中周旋,她赠我一本书,然后是两本,一页页在我眼前闪现。
别枯萎,还有时间,等一下,还不是时候,我的小花,在与我多分享一些,分享一些你的人生。
等一下,关于爱的故事中,并不只有爱情,有时候,甚至没有一句“我爱你”,可我们依然相亲相爱。
有时候我想,应当把我的心空出一个地方,去盛放不切实际的白日梦,在书本里做过的旅行,简洁而直接信任人的士气以及对爱的轻柔暖和的眷顾。
肥胖、笨拙、目不识丁的基曼没有父亲,这是对现代社会父姓功能衰弱的隐喻。
没有父亲的男性共同体也没了规矩:他们的自尊建立在嘲讽女性和弱势群体之上,他们毫无责任心地抛妻弃子、与人私奔,他们以无知为荣并嘲讽开始读书的基曼,他们自恋又自负,对充满怨恨的犬儒主义者。
唯有母亲能安抚和拯救堕落的儿子们,但是母亲的角色也已被父权社会分裂,变成了电影中疯癫的、歇斯底里的亲生母亲,和知性的理想母亲玛格丽特。
90岁高龄的玛格丽特仍然穿着优雅、谈吐得体、知书达理,她热爱大自然,循循善诱地引导基曼读书。
她是人人憧憬的理想母亲,可以说,如果有这样的母亲,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坏孩子。
但现实的母亲是基曼的亲生母亲,她年轻时放浪不羁,老了疯疯癫癫,处处给儿子填麻烦。
尽管她也是父权社会的受害者,她还是努力为儿子攒下了一栋房子。
最后,亲生母亲死了,基曼把理想母亲接回了家,这绝对不能视为在“两个母亲”间的舍一取一,而是两个母亲的和解。
当基曼不再对自己的出身心怀怨恨,不再认为像他这样的人不配有孩子,愿意承担起作为男人的责任,分裂的母亲在他怀孕的妻子身上实现了同一。
很明显,电影寄托了导演对后现代“病态主体”问题的答案:母亲,悬置了父权秩序的母亲,慈祥的、包容的、循循善诱的母亲,如同神话中孕育整个人类的母亲。
通过对这一母亲的认同,主体成长为有爱心的、有责任感的“理想自我”。
虽然没有很强的故事情节,却让人沉醉其中,一个半小时给心灵洗了个澡。
往往普通的小人物菜最让人感动。
从小缺爱,被同学老师妈妈讨厌嘲笑的男主,却拥有童真般的善良,每次总是用着自己不怎么聪明的言辞去试图安慰他认为受伤的人。
给广场上的19只鸽子取名字,虽然不读书,但心却温柔似水,人之为人的善良并没有被社会大染缸染上色。
这是他吸引我的地方,相信也是他女友爱他的原因;感动之二在于他和女友之间的感情,男主自卑所以不想要小孩儿,但女主说你有爱就够了,男主每天会在停车场等着开大巴的女主,看似违和的画面,但任何的质疑仿佛就是对他们情感的一种玷污,男主的好也只有女主和玛格丽特能够发现;感动之三,影片的最后一个画面,玛格丽特像个小孩一样对男主说 “你的三明治看起来总是那么好吃,这次我不拒绝了。
” 玛格丽特是我想成为的那种女性,和她静静地坐在一起,就仿佛整个世界都成为了你的朋友,她心里有诗与远方,即便是在老人收纳所里,坐着轮椅,依然捧着一本书,因为那是拯救她的唯一。
95岁的老奶奶依然打扮精致,拎着小皮包,从容、安详,习惯带着软软的坐垫去广场读书。
这让我想起了《流金岁月》里南孙的奶奶,即便是因爸爸欠债而需要节衣缩食,老太太依然保持着原有的姿态,教南孙妈妈烧饭之后,餐桌上又恢复了从前的丰富,她说这才是生活该有的样子。
或许有人曾和我一样质疑,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真正沦落到被生活逼迫的节奏,才得以使他们能够继续保持原先对生活的姿态。
但我想让人动容的应该是骨子里的优雅,不低头、不服输,无论何时都能温柔待己、热爱生活。
查尔曼和玛格丽特告诉我们,世界上最美丽的两种东西,一个叫善良,另一个是阅读。
记得很早以前《第十放映室》做过一期关于法国电影的专辑,还记得里面的有句话好像是这么说的:法国的电影同样带有法兰西民族的个性,处处流露着浪漫的气息和人文的思考,并永远显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明媚的午后阳光下,欣赏一部浓郁的法国文艺片,就好像坐在街边露天咖啡馆品读一篇美丽的散文。
而我,只是无意间在一个夜晚与《与玛格丽特的午后》相遇了。
文艺片不需要后期的电脑合成技术,不需要演员们吊上威亚飞檐走壁,它只需要缓慢舒适的叙事、应景应情的音乐。
当然,作为一部温情浪漫的电影,要是镜头中有和煦的阳光或者润泽的小雨,就更加带给观众画面感了。
影片中的主人公沙兹(中华语言果然要比最美丽的法语更加博大精深,神一般的音译——“傻子”)是一个肥胖、邋遢、不会读书、不善表达的小人物,长期与其他一帮小人物混迹于小酒吧,他有一个爱他善良一面的客车司机女友,也有一个带给他生命却未曾给予他足够关爱的母亲。
无欲无求、无惊无喜中,沙兹就这么不明不白的度过了50载光阴,直到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在公园的长椅上,他邂逅了95岁的玛格丽特。
对于95岁的玛格丽特,才50岁的沙兹的确跟所有年轻人一样迷茫。
关于19只鸽子的名字,关于随意乱起的自己的名字,名字标签的主人的来历,话题就是这么一步步打开,哲学的思考也是一层层的深入,包括我们的生命在内,我们创造的一切是美丽追求后得到的结晶还是一次次的意外之获?
自己的母亲无意间的怀孕诞下了沙兹,而沙兹与玛格丽特的相遇也是例外。
童年的沙兹是不幸的,从小没有父亲的榜样指引,还因为身材肥臃脑子也不够机灵而不被母亲喜欢,在学校也受到老师的嘲笑······不知道是不是得罪了上帝,沙兹就这么在自卑中一天天长大,他甚至不懂得人际交流的艺术,在朋友想要自杀和因失恋痛苦时,他总找不到正确的话题和方式,反而使场面更加尴尬难堪。
沙兹又是幸运的,这么一个老大不小的下里巴人也有一个懂得欣赏他的善良的女友,并且让他在步入衰败的老年之前遇上了精神不衰的玛格丽特。
沙兹问过女友到底喜欢他什么,像他这么一个人,不会阅读,不会写字,没有专业技能,但女友回答说,你有爱就够了!
这么浪漫温馨的答案对于天朝人民来看是多么的假大空,但在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世界里,这一切其实是如此自然。
在天朝眼里,法国的优雅是红酒、是香水、是皮包;但真正在法国,优雅首先表现在谈吐上。
沙兹绝对是谈吐上的失败者,但一个不优雅的人并不等于他不善良。
我们不是要寻找优雅的绅士,真正首要的是寻找一个善良的灵魂,从这点来看,沙兹的女友是个极其聪明的女人。
拥有这样一个女友是沙兹的福气,所以不要去想那个从未照顾自己的父亲,想想身边有这么一个关心自己的女友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故事没有交代沙兹如何认识的女友,但与玛格丽特的相遇真的就是一场意外。
这个年老瘦弱、被侄儿送来养老院的文艺女老师给沙兹上了一堂深切的人生阅读课。
读书在学生时期曾给沙兹带来噩梦般的经历,所以沙兹从来都不知道书中会有那么多知识和动人的故事,而孤独的老人玛格丽特也正好需要一个虔心的聆听者。
读书是一个人谈吐的表现,读过什么样的书,就会拥有相应的谈吐能力。
阅读,也是力比多和攻击性的双重升华。
当沙兹尝试用书中学来的语言与那些屌丝朋友交流时,很明显那群屌丝朋友在表现出惊讶之余有更多的羡慕嫉妒恨。
“是做爱而不是搞”,在肉身的快感体验中又升华了精神上的满足。
阅读同时也是倾听,读着作者写出的故事,是倾听着作者的诉说,沙兹能做一个好的聆听者,为什么不能做一个好的品读者。
善良的沙兹自然拥有丰富细腻的感受能力,只是这些感受能力被童年时的责备所压抑,他感受不到母亲的爱,感受不到父亲的存在,所以他以为自己更感受不了冰冷的书本里的世界。
当遇到玛格丽特老人播放的有声书吧,这种倾诉的渴望被潜意识里的自己感受到,这种感觉就像睡在温暖的摇篮里,听妈妈讲那些动人的故事,沙兹从小缺失的母爱在这一刻得到弥补。
终究是年龄太大,沙兹尽管努力练习认字,但也已度过了学习技能的最好时光,字典对他来说太困难也太无趣,里面全是晦涩的字母排列和毫无感情的注解,比起玛格丽特的朗读片段,这本厚厚的字典有太多多余的文字。
玛格丽特没有因为沙兹无法练习识字而沮丧,相反更加注重去挑选那些生动有趣的片段读给沙兹听。
于是,一个人的阅读变成了两个人的互动,阅读与聆听之间,两个人都感受到交流和想象带来的快乐。
突然看得太清楚能够看到更多的美好,就也会看到一些不曾注意的瑕疵。
在沙兹这个年纪,倒还是过的糊涂一点比较轻松,但有一些瑕疵还是照亮了会比较温暖,比如他与他母亲的关系。
从心理治疗的角度,与玛格丽特的邂逅还修复了沙兹和母亲的原生家庭关系。
在影片末段,当沙兹发现母亲孤独一人死在荒凉的阁楼里,还是留下了伤心的泪水,而在料理母亲的后事中,他也才发现母亲隐藏着的无法正确表达的对他的爱。
虽然我们在影片的一个片段中看到了母亲为保护儿子将男友撵出家门,也得知母亲在生病前就早已靠打工攒足了钱为儿子买下了房产,但她依旧是一个不会照顾孩子、不会表达爱意的母亲,其实母亲要是如此憎恨这个儿子又怎么会在没有父亲的情况下生下他呢?
不会表达的母亲教出了一个不会表达的儿子,所以一切的亲情也只能在无言中表达了。
最后的时光,最后的阅读。
玛格丽特那么脆弱衰老的身躯却蕴含着生命的光辉,只是玛格丽特的白内障和家庭经济条件已不允许她继续留在这这个有书读的养老院了。
沙兹理解老人的沮丧和痛苦,就像他可能再也听不到她的朗读一样。
沙兹为她送花、制作拐棍,并尝试自己读一些短篇的诗歌、小说,虽然他的口还是那么不听使唤,但他还不想像失去母亲一样突然又失去这么一位重要的老人。
这个世界最美好的情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是直接的畅快,也可以是含蓄的沁人心脾间接表达是含蓄的爱,“我不讨厌它”就是“我很喜欢他”,之前的沙兹在朋友圈中就是说话太过直接而不被讨好。
母亲对沙兹的爱始终隐藏在含蓄中,女友对沙兹的支持体现在含蓄的行为中,玛格丽特对沙兹的接受表现在含蓄的交流中。
而沙兹呢,他对母亲、对女友、对玛格丽特、对生活的爱不也是含蓄的吗?
虽然他口口声声抱怨母亲不爱他就不该生下他,虽然他一直自卑不敢与女友去生下属于他们的孩子,虽然他一直在玛格丽特面前表现的足够自信,虽然已年过半百的他就没有感觉自己有过轰轰烈烈的经历。
而故事的最后,他轰轰烈烈了一回,在没有任何证件许可的情况下从养老院接走了彷徨中的玛格丽特······关于爱的故事并不只有爱情,甚至没有“我爱你”,但我们仍然可以相亲相爱。
含蓄的爱,更加柔情。
午后之后为夕阳,时光匆匆,语言承载的情感有限,所以爱的表达是含蓄的。
而你,读懂过他(她)的心吗?
只要用心感受到,希望和爱,永远为时不晚。
“衰老是一种负担,对其他人来说尤其如此。
但有一点很好,那就是当你难过的时候,你知道你不会难过太久。
”“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爱,他一定会渴望被爱,你觉得呢?
”“我是个废物,我能给孩子什么” “爱” [很想说爱不能当饭吃orz]“你的词典里没有其他品种的番茄” [查兹查词典的时候很有趣啊]“我想和你一起学习,但我很痛苦,之前懵懂的状态让我感觉更舒适” [但查兹得知玛格丽特即将失明之后买了一本书并练习了朗读]“我的视力正在走向死亡,我们面对死亡毫无办法”“她为她的书而活”[查兹看到妈妈死去的时候哭着呢喃“妈妈”]“很长时间,很长时间,至少五分钟”[玛格丽特第二次把词典留给查兹的时候也包了包装纸][查兹把玛格丽特接回家的路上给她分三明治,是把手里的分成两半然后把下面没吃过的那半递过去,还说“用餐愉快”]“这不是典型的爱情故事,但爱和温柔都不缺少。
她以雏菊为名,在词海中徜徉,形容词环绕在她周围,动词铺就绿色的田野,有股力量迫使你屈服,但她用柔软的文字敲开我坚硬的心房,融化我的心。
爱情故事中并非只有爱情存在,爱很难定义,但它就在那里。
这不是典型的爱情故事,我们在公园的长椅上相遇,她像小鸟一样,轻轻扇动了一下翅膀,她被词语包围,有些词语就像我一样普通。
她送给我了两三本书,那些书页在我眼里活了过来。
别急着离开,你还有时间,再等等吧。
我美丽的小花,还不到时候,再赠与我一些你对生活的热爱。
等一等。
爱情故事中并非只有爱情存在,爱很难定义,但它就在那里。
”
她的名字是玛格丽特,意思是雏菊,父亲不识字,写错了,写了两个t,母亲决定不改了,他们都喜欢这个名字。她送了一本字典给他。他想查迷宫没找到,接着他查了玛格丽特、安妮特(他女友的名字)和日耳曼(他的名字),以及番茄。他种的番茄有好多种,牛排番茄、黑克里姆番茄、马尔芒德番茄、圣皮埃尔番茄、钟星番茄。字典上只有椭圆番茄。他还给公园里19只鸽子取了名字。玛格丽特给日耳曼读了加缪的《鼠疫》和罗曼•加里的《童年的许诺》。日耳曼给玛格丽特读了苏佩维埃尔(不知道是哪本)。日耳曼在文字里领悟了爱。关于爱的故事,并不只有爱情。
一个优雅老太太和一个看上去年纪和她差不多的小伙子的柏拉图式的爱情故事。
1.他们如此温柔、可爱,不止因为阅读,更因为他们读得很纯粹,享受文字如享受午后公园的太阳、给鸽子取名字,不带一点功利。她以花为名,阅读如同呼吸。他则纯然出于对故事后来如何的好奇,和要做她眼睛的怜惜。2.一直很恶心古人那几句黄金屋、颜如玉、勤为径、苦作舟,心里念着这些读书的,最后总难免成为精明的坏蛋、无耻的文痞。3.《鼠疫》与电影形成了内外的巧妙互文。想起书里平凡善良的格朗反复润色的小说开头:在五月的一个晴朗的早晨,一位风姿绰约的女骑士跨一匹漂亮的阿尔赞牝马,驰过布龙涅林苑繁花似锦的条条小径…
五十岁的老粗男人与九十五岁的知识女性之间的奇妙友情,阅读使他们身接近,聆听使他们心相印,爱的世界里,并非只有爱情。典型的法式浪漫小品,清新幽默且简单美好。
有种文化自信在的
法国版迪士尼童话。我觉得“傻子”生活的很梦幻很自我很自由。这不是一个现实故事,是一个导演想要表达的世界。
其实我蛮清楚导演想表达什么,可惜太主题先行了。怎么看怎么别扭。
主线故事是很温暖的,有几个配角未免太脸谱了
真的是非常感动。人物和情节都非常好。
我承认我看不下去。
无聊的鸡汤文
看了太多评论区小作文,打个一星解解腻
温情美好得太不真实
这不是爱情,但爱真真实实的蔓延了。只因两人都能关注到广场上鸽子的契机,逐渐用自己的擅长去补足对方的缺失,相互滋养。法国电影的浪漫,可以用书本里的佳句一点点温润观影者的心。“没关系,恰好我也喜欢大声朗读。”
我不理解……如果他妈妈一夜情怀孕了,为什么不去堕胎呢?既然生下来,你就应该照顾他爱他不是吗,而不是死了之后留个房子和一小盒他的小玩意儿来表达自己的爱
以后看到评论是很闷的片要绕道!这个不是标注喜剧吗,啊啊啊
春天的电影
想打一百颗星的电影。——“这不是典型的爱情故事,但爱和温情都在那儿。她以花为名,一生都在文字中徜徉。形容词环绕于周,动词像野草一样疯长,有些令您不快,但她却温柔地植入了我这块硬邦邦的土地和我的心。”阅读障碍的男主,却会给19只鸽子都取上名字,足以看出他是个内心细腻的人,阅读障碍使得他失去了获取更多知识和体验的途径,却通过一位95岁的美丽老太太那里几乎得到了重生。也不知道为什么,明明是一个温情的故事,到最后却让人忍不住又哭又笑,泪流满面。
这个电影有点治愈,这是低调的说法
喜欢片尾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