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扛起大炮轰烂片(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8132982/假如说,这个人是个杀人魔王,那你应该把这些话写到他的墓志铭或是宣判词里,你电影都没看,看了新闻报道,跑来电影里给电影打一星,而且还扛着道德的大旗,可以呼吁公众不看这部电影因为导演是个强奸犯,还间接杀死了一个少女,可是你凭什么扛着道德的大旗来评价自己完全没有看过的电影,就好像你这回作文是满分,我站起来说,老师,你不应该给他打高分,因为上周他偷了同桌十块钱!
怎么形容这部电影呢?
打个比方,就好像初出茅庐的游戏工作室一下子制作出了一部3A大作。
很难想象这是导演的处女作,而且还自导自演。
美国种族歧视问题在好莱坞都是老生常谈,被玩坏的题材,看这部片子很容易想起昆爷的《被解放的姜戈》和斯皮尔伯格的《林肯》。
两部电影(应该说是三部)都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何解决黑白人种之间的矛盾?
答案是:白人(林肯)签订协议,黑人(姜戈)炸掉种植园。
本片属于两种相结合的,起初白人黑人之间通过宗教达成了暂时的和解,但当主角纳克最终触及白人得底线,才不得不使用昆汀式的暴力来解决问题。
所以我才不赞同豆瓣上某些人污蔑本身为所谓“黑人政治片”,“屠杀白人获得快感”之类,以今天的价值观评判历史?
真是可笑。
试想你是他们,黑奴中的一员,你又会怎么做呢?
(话说豆瓣评分真是低的离谱让我想骂人)有些桥段其实挺俗的(关于主角的爱情),但就是感人。
比如和你暗恋的对象坐在草地上聊天,迷雾里坐着白马而来的是你的王子,采一朵花送给她……配上美丽的画面和悠长的旋律。
感动我的是什么?
想一想他们所处的环境,一个连生存都成问题的年代,为现代人所嘲笑的爱情竟然还能降临再他们身边;吃东西都成问题的年代,还搞这种小资情调的东西,这应该就是“有趣的灵魂”吧。
总之,黑奴的爱情,是不该被嘲笑的。
电影场景还原极棒,总体色调阴冷。
本片较翔实地阐述了南北战争的历史渊源,讲述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不为人所知的黑奴起义。
导演在本片上映之后不久六被爆丑闻,对此我不评价。
我只希望观众不要应此怀疑这部电影的真诚。
南北战争爆发二十年前,一支小小的起义队伍,由一个牧师领导。
宗教不再是枷锁,而是武器。
他们只坚持了两天,奉上帝的旨意大开杀戒。
他们全军覆没,终被遗忘。
但他们承载着自由最初的希望。
内特派克的所作所为在这里不做讨论,电影就是电影,我们不是上帝,也不是法官,无法为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定罪,在这里只说电影。
有人将《勇敢的心》和《为奴十二载》与这部《一个国家的诞生》相比,说实话,差的还远。
镜头让人觉得单纯为了制造血腥而拍摄,最后争夺武器库的场景硬伤也很多,十七,十八世纪的枪械精度是差,排队形增加火力密度还可以理解。
但是南北战争时期已经是十九世纪,步枪的有效射程已经达到400米,南北战争列密集队形已经完全无法应对当时的步枪火力了。
白人完全用不着和黑人在院子里上演排队枪毙然后互殴,占领制高点就完全可以把黑人虐出翔来,而在白人死光后出现埋伏在制高点的民兵更是莫名其妙,有这火力,早干什么去了?
剧情方面,前面铺垫太长,却感觉抓不住重点,在电影的前半部分以宗教的方式暗示主角将会成为一个领袖,但是在人物成长经历方面,却又没有拍出什么可以合理解释主角之后转变的重要契机,仅仅是可以识字,会读圣经,而主角从顺从的奴隶转变为反抗军的领袖这一段又太过仓促,看不出主角是因为知识而顿悟到奴隶制度对黑人的压迫,还是听到了上帝的声音而选择反抗。
而促成主角转变的事件竟然是他为一个白人洗礼,然后被主人打了。
之前看到了那么多人受到压迫,自己的妻子被强奸,都温顺的像小绵羊,自己被打了一顿就就突然忍不了了。
有人肯定会说这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捆草,可是我在电影里也并没有看到主角内心的挣扎和冲突,突然一下,就大彻大悟决定置生死不顾一定要造反了。
而在决定造反的时候,他的妻子,母亲,在面对这样生死攸关的事情竟然没有丝毫犹豫,也不担心自己和亲人的安危,只是说干的漂亮,简直匪夷所思。
电影定名为《一个国家的诞生》,显然是为了叫板格里菲斯1915年的同名电影,而在电影里我却看不出来一个国家是怎么诞生的,电影通篇都在暗示主角就是黑版耶稣,为了终结奴隶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内特派克自己说这是一部一个人反抗一种体制的电影,说实话我看不出来这哪里反抗体制了,电影以肤色为标将人分成两种,黑人=好人,白人=坏人,人性中扭曲复杂的部分被电影通通抛弃,比如白人庄园主的母亲,除了给几个苍白的特写连局台词也没有,而在主角复仇杀了庄园主的部分,则直接将这个重要的配角遗忘了,至于黑人管家,除了说几句我们都要死了,然后就走了,叛徒小孩为什么要背叛反抗军?
对不起没交代,我在看电影的时候曾一度以为自己看的是删减版。
整部电影让人感到只有黑人对白人的仇杀,对奴隶制这个制度的解读倒是一笔带过。
说起美国南北战争,无法回避的就是北方军和南方军,抱歉,双方的部队都是以白人为主,而导演好像没怎么读过历史,影片最后的北方军全部是黑人,如果说1915年的那部《一个国家的诞生》是宣扬白人至上主义的话,内特派克的这部《一个国家的诞生》就是一部黑人至上的宣言。
讽刺的是,这部电影和他想要叫板的电影一样,内核都是种族主义的垃圾。
唯一值得说的是电影对奴隶制时代黑人生活面貌的刻画了,不过即便是这一亮点,也完全比不上《为奴十二载》的全面和深刻。
艺术不应该与人品挂钩,但同样不应该与政治挂钩,这部电影的私货太多,我认为作为一个导演,去拍摄一部以真实历史为背景的电影,应该尽量做到客观公正,而不是一味的向观众倾倒私货。
我们不应该以一个导演的私德去评价他的作品,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通过他的作品,来看到他的私德,而通过这部电影我觉得,这导演真不是什么好人,希望不要成为另一个让·雅克·阿诺。
影片画质不佳,由于没有对白而比较枯燥,加上3个多小时的片长,影片不愿细看,用翻页浏览了一下。
根据影片在影史上的重大意义,感觉应该适合那些电影专业人士作为电影资料研究。
他所创造的电影拍摄技巧,早已经被后来的许多作品超越,所以仅是意义不凡而已。
如果从纯粹娱乐的角度欣赏,没有必要浪费精力。
过度的政治正确很让反感。
影片也没讨论出黑人的出路。
影视作为一种大众的娱乐文化,如今已经发展到一种更高的层次上去了,尤其是电影,它已经承载了一个社会的普遍价值观。
一方面,电影也可以对公众的价值观作为导向,比如,古惑仔盛行的香港电影时代,有很多80后、90后小青年都学会了讲义气,称兄道弟;再如琼瑶或者韩剧对一代或者几代女性的影响,可谓是空前绝后。
另一方面,公众的价值观对于电影的发展也有诱导作用。
比如近几年来,内陆主流电影的有崛起的趋势,这和公众的价值观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近年来,国民的自黑风气不再那么厉害了,公众的存在感主要是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而提高。
公众的国家意识有所提高,这也导致了主流电影在未来几年内会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
总之,公众价值取向和电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接下来,我们开始步入正题。
关于这个电影,它至少是我所不能接受的电影,它与我的价值观相悖。
导演是一个强奸嫌疑犯,被判无罪,受害少女抑郁自杀,这不算玩,因为无罪,他居然还可以站在艺术的高度上公然拍一部关于强奸的电影,全世界的人都看着,还要给他颁个奖,我不能忍受这种对生命的不尊重。
首先,不能因为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都离我很远,我就能漠视这件事的存在,至少对于我来说,虚构的电影对于一件真实发生的悲剧永远是不值得一提的。
即便法律判他无罪,即便他真心悔过,又能怎样?
人都死了,何况活着的人还活在煎熬中。
在我看来至少他一生都不能再越过这条红线,哪怕是碰一下都不行。
黑人在问白人索要平等、自由的时候,这个黑人对那个无辜的未成年白人少女做了什么?
间接夺取了她的生命,让她的家人活着无尽的黑暗中。
在我看来,即使没有这一部电影,他至少也要活在道德的谴责当中。
他以公众人物的身份出现在全世界面前,本质就是对道德的挑衅,即便是拍一部主流电影,也不可以,何况是一部涉嫌强奸、具有极其现实讽刺意义的所谓的主流电影。
对于这方面,我想说,电影审查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不仅中国有严苛的审查制度,外国也有。
如果一个所谓的好电影是揭露人性最阴暗的一面,只管无情的揭露,结局全是对这种阴暗的嘲讽,给观众的只是一生叹息,给不了思考的余地,只管甩出来一个凄惨的无解的题目,剩下的全是讽刺,那么这个电影有什么意义?
容你思考三分钟,这样的所谓过不了审查的优秀电影有什么意义?
到底有什么意义?
有意义吗?
电影真的需要审核,要想挖掘人性更深处的秘密,要想洞察人世间的一切真实与谎言,我劝大家去读书。
你想要看到的东西不在那些过不了审核的电影里边,他们都在书里边。
相信大多数人的态度才能代表大众的态度,才能代表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电影看不看,我们心里有数。
中国不是多种族国家,实在是没什么共鸣,导演的功力也有限,只觉得他一腔怒火,无处发泄。
倒是导演戏外的各种八卦,对我来说比电影有意思。
在导演的黑历史被翻出来以前,这位兄弟被黑人同胞们诟病的地方是:娶了个白人妻子,后来丑闻愈演愈烈,更是割裂了本来支持他的人群。
长剧Law and order的前三季,曾经有一位黑人检察官,后面偶尔出现转换了阵营,变成了辩方律师。
他说对他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Are you a black lawyer, or a lawyer who is black? 对导演又爱又恨的黑人女性们,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吧:Are you a black women, or a women who is black? 一面是种族主义的切肤之痛,一面是身为女性的无力与无奈。
在我看来,真正锤死导演的他那篇毫无忏悔的facebook道歉信,广受批评,他本人也又重新道歉。
在好莱坞年轻黑人演员和导演奇缺的背景下,Nate Parker本能一展宏图,走上人生巅峰,现在只能草草收场,刚摸到了名利的门就被踢出去了,对此,本道德婊觉得,真是大快人心,导演活该。
他应该庆幸,这些事儿在Me Too之前被翻出来,要是现在,真的点一首“凉凉”给他了。
没看影评之前不知道导演戏外的这些争议的,也托了不知道的福,看电影的心态没有偏向和评判。
因为这部电影断断续续看的,有空就看一点儿,虽然回想起来觉得整体节奏也蛮快,但不能确定一口气看完会不会感到沉闷,但因为一切都太清晰了,起承转合,出了什么什么事情主角怎么受到了刺激,所以导致了最终决定以暴制暴,难免有点疲劳。
这样的清楚持续到了主角决定反抗之前,然后后半部分导演收拾不住了的感觉就很明显。
我本来抱着看政治正确电影的态度看的,没觉得哪里有问题,直到最后绞架上黑人天使幻象出现的时候,我惊觉不对...被煽动了呀!
其实这样的不对劲在Nat杀Samuel的时候就有苗头了,那一段的光影虽然我很喜欢,但他们在教堂一样的花玻璃前一左一右一死一活的时候,Nat拎着斧头靠在那里的质感很像一部悬疑杀人电影,当时我一边觉得这个镜头好看一边觉得违和来着。
看完仔细想了一下,这一切的不对劲可能是因为电影本身并没有对以暴制暴的行为做出有力解释。
甚至后半段的血腥镜头有些太多了。
这不是说为了凸显黑人的善良不到万不得已就不能手刃白人,也不是不能揭开血淋淋的现实,在提出质疑要求观众不能有一个预设和立场之前,导演也不能强加自己的预设和立场在观众身上。
宗教对人的驱使和人自身以宗教为依托达成的救赎也是同理,本来是很值得讨论的一个问题,最后黑人天使幻象出来时候也让人蛮无力的,感觉是非常狭窄的一个镜头,非黑即白,黑人也可以通过上帝得到救赎,种种导演想说的话衬着黑人悲情英雄的脸,令人索然无味。
我不是硬性要求黑人种族必须跳出窠臼,以一个平和心态和观察者的角度来全面地分析历史,只是如果是一个有美化过度之嫌的血泪故事,观众除了被煽动和感到不适,还有第三个选择吗?
说点好的,这部电影前面Nat和Chery在马车和草地上还有深夜骑马奔驰而来求婚的几段都很清新自然,我很喜欢。
然后出于导演自身愤怒,黑人所遭受的种种待遇确实很让人动容,这也是我说不知不觉最后发现自己被煽动的原因。
好几个镜头的明暗衔接很利落,而且整个色调很好看。
Samuel家就电影本身来看,不对比史实,不触及根本利益对黑人不算过分苛待的伪绅士做派和他家黑人们穿的衣服陈旧却整洁干净的细节相对应,也算用心的。
另外那个穿插非洲原始部落的祭祀我看不明白有啥用,也是挺刻意的。
音乐帮了这片子大忙哈,气氛烘托得很好。
看到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这样描述美国,美国是一个由知识分子建立的国家。
“这些开国元勋都是智者、开国元勋、科学家、教养高深之人”,这让我想起来这部电影里,那位很有教养的女主人。
她代表杰弗逊民主主义的平等,民众的思想。
电影最后,当男主得屠刀看向她是,我想起了一句话,“当你凝视着深渊,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
本部影片不仅在当时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力,同时也影响了后来电影艺术的发展。
格里菲斯在本片中使用了同时异空的平行蒙太奇叙述了美国内战时的深交至深的两个家庭,这两个家庭一南一北,一边是北方资本家,一边是南方种植园主,在政见上是完全处于对立立场上的。
南北家庭的情节分列表现,并逐步发展,最后两条支线汇聚成在一起,这在今天看起来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甚至在制作粗糙的电视剧当中我们也能够看到这样的表现手法,但是在1915年可谓是是一种首开先河的创举。
艺术大师是能够在理性与感性中找到一个完美支点的人,而格里菲斯这样的做法和瑞芬斯塔瑞尔几乎无二样,尽管在艺术上他们的杰出成就让人佩服,可是在意识形态上却无法让后人认同。
格里菲斯在我眼里会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而永远不能成为一位艺术大师。
想说《一个国家的诞生》这部电影精彩好看不闷实在不易,3个小时的黑白默片,仅凭文字提示,稍一留神就会和情节脱链,一个小时看下来早已是睡意连连。
它的历史意义远超于它的观赏性。
电影中唯一让我觉得提神的便是由于无声的限制,演员夸张而滑稽的肢体动作和表情、在战场上犹如在舞场上一般蹦蹦跳跳、打斗场面穿帮百出、演员瞪大眼睛时不知其是在哭还是笑。
不过这仅仅是站在今天的视角对这部电影的评价,这部电影在上个世纪初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它是被称为“电影之父”的格里菲斯的得意之作,超越了“短电影”的传统,是美国电影史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剧情长片。
电影中的技术使用,例如“平行蒙太奇”、“闪回”、包括用来营造情节气氛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是格里菲斯对于电影的贡献,一直被人们模仿和称道。
另外,影片中全部使用实景拍摄,尤其是战争场面,虽然粗劣但也还算宏大。
昆汀让黑人在《姜戈》里大开杀戒,高喊:“niggar”,似乎也只是一种戏谑,而这种派克老兄,给我感觉是他完全不在意真的动几次手,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了,讽刺的是,电影里激发男主角反抗的动力也正是被**的妻子,动人的故事背后是虚构的历史,修改历史修改的越多,底气也就越不足。从一个到诞生走向另一个诞生,好莱坞好像也在驶向某个新的极端。
作为导演处女作,还不错,演的也算到位。但有些文不对题,虽然知道取这个名字是要和1915年版对比,但 nat turner 真没到国家诞生那个高度。
哪有什么绝对正确,生活里到处都是偏见
嗯一星全给我锤的满分演技。导演编剧人品负分…抛开丑闻,这么一个忘恩负义害死周围人的圣母白莲花婊,真的没有仇视白人的心理吗?你可以说我心疼锤子的角色带有迷妹滤镜,但他砍死我锤的理由简直牵强附会,而我很不爽地看到他的老婆孩子还在女主人家安全舒适的生活着。好奇历史上的本尊是怎样的存在。
火钳刘明。。。但是这种沉重而真实的东西,越来越难以面对。
不考虑场外因素(内特帕克应该以后也拍不了电影了),处处都是学为奴的影子,在加上点吉布森的宗教元素,就是一部黑人版的《勇敢的心》,放在二十年前,会让人觉得很牛逼,但是现在的话,就是黑人主旋律了。当然,音乐还是不错的,你不得不承认,反叛的时候还是很燃的。
这分有点儿低了
非常平庸的黑人血腥复仇故事@Cathay Airline英国回港机上
抛去导演的犯罪争议不说,只谈电影,跟《勇敢的心》没得比,比《为奴十二年》都差很多。但是,这一次失败的黑人反抗行动最终点燃南北战争的真实事迹是值得科普的。无论一个国家还是一个种族,自身不强大,就会永远被人奴役。
一部佳作为什么打分这么低?打低分的人究竟有没有看懂?
电影名吓了一跳,多有自信才敢一字不改地用经典电影啊……结果太《南北战争乱世情》的melodramatic 。有些mise en scene还可以。
键盘侠真多
1、虽然事件是内战爆发的导火线,但是电影取名明显不贴题。2、剧里矛盾表现得不够激烈。3、白人小女孩用绳子牵着黑人女孩、猪脚起义失败被游街示众两旁的白人辱骂他(与之相反奴隶主不把黑人当人看待)两个镜头比较好。
拍出了“万恶的旧社会”的感觉
黑人掌权还不杀光白人才怪
2.5 装且做作。
没看过格里菲斯的原版,听说是白人至上。本片改成黑人视角,既没有为奴十二载的稳沉,也看不到调度和剪辑的才华,情节转折也不是那么顺。
无看
挺有奥斯卡最佳影片范儿的,可惜被导演的丑闻毁了。
原本号称奥斯卡头号大热门,现在看仅仅只是一厢情愿。白人压迫黑人,鞭打,吊刑,还在以上帝的名义镇压黑人,反抗只是时间问题。黑人打击白人,斧头砍杀主人,种族战役触目惊心。编剧导演在一边倒的抨击白人,难免令人反感,剧情上的诸多不合理,更显得煽情像是娇柔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