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什么新花样,大人国的洋娃娃和飞行员尸体更值得玩味,而小人国的愚蠢和如此信任和支持甚至拥护一个外来的强大人真是令我不解以及可笑。
一个现代版屌丝做的一场美梦,没有什么感情基础,没有什么恋爱经验,瞎指挥别人,利用自己的强大获取名誉和优渥生活,把小人国的人当作泡咖啡的工具和打球的玩具,小人国的最好资源都给了他,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好的,他对小人国的人的行为就像大人国对他的行为,压榨的工具和玩偶。
可是小人国竟然甘愿受这样的待遇,真是无语,也许是他们太弱小,没有办法反抗,直到那个机器机甲的出现,格列佛的弱小欺骗和无力就显示出来了,格列佛竟然能成为将军,如果他不在了,军务怎么办,他也没有考虑过自己离开的后果,完全没有管理好军队的训练,落后就要挨打。
小人国的眼界不行,恋爱也不懂,真的是把他们演的太蠢了。
片头的缩小版模型很好看,不知道是怎么拍出来的,全篇就片头值得一看。
——虚伪的真诚,比魔鬼更可怕。
乘着虚伪的翅膀,我与格列佛一同起航。
序幕:“下次再见到她,我就约她。
”话音刚落坦西便来了,我立刻被拆穿。
正式登场:明明打算去约坦西,可……“对我很擅长写作,喜欢旅行”。
格列佛莫名其妙地给自己揽了活儿,为了不让坦西失望,我登场了——格列佛把抄袭来的高文笔报道拿给坦西交差。
第二次登场:“在我们国家我是至尊酷炫总统”。
再次登场:“坦西是我的女朋友”。
又多次登场:“我参加过秘密救援活动”“在泰坦尼克号上我死了,然后又复活了”。
我叫谎言,影片中我的戏份虽比不上男主,但也算得上半个男二了。
影片中我有很多功劳。
让坦西摩拜于格列佛的文笔,让格列佛体会当大人物的愉悦,让小人们以为坦西就是格列佛的女朋友……我让一切都变得美好,让格列佛的生活变得舒心。
我好像唯有一点做得不好,那就是在被拆穿后,会让他人的信任离我的使用者远去。
对此我感到抱歉,但我不会改变,毕竟我只是个给人带来短暂轻松的谎言,这便是我。
固然我希望受欢迎,可同样发自内心的,我对我的使用者们嗤之以鼻。
他们都是惺惺作态地表示出对我的唾弃,又假装真诚的使用我并自我欺骗地给我冠以善意之名,在人们对他们不再信任,受到比魔鬼更可怕的后果时,他们又不断给自己降低信任的底线,变本加厉地用一个更大的我来弥补上一个我的过失。
他们总想当然地以为自己也能像格列佛般轻松拥有改过自新的机会。
实则不然,一步错,步步错,没有主角光环的加持,就算有再不渺小的工作,他们也注定只能成为其中渺小的人。
望天下无我。
我愿牺牲小我,成就大你。
之前闲暇时间看了《格列佛游记》这本书,觉得很有趣,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网上搜了一下,没想到还真的有。
看完之后感觉也还不错,整体来说还是比较有趣的,想看的人可以试试。
然后看很多人说没有还原原著,的确是这样的,电影和原著里面的情节等有些出入,它本身也没有达到原著的讽刺效果但是电影的结局相对于原著来说要暖心得多
电影中的格列佛是个邮政室小职员,岁数不小却事业,爱情一无所成。
一次阴差阳错的公派任务把他带到了百慕大群岛,不想出海即遭遇到大风暴,风平浪静之后,格列弗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地图上没有的神秘小岛Lilliput,这里住着成百上千小人,他们把格列佛钉在海滩上。
不过随着故事的发展,格列弗从最开始的俘虏变成了这里的英雄人物。
而原著中格列佛是一名外科医生,随航程途中遇险,死里逃生,漂到利立浦特小人国被小人捆住献给国王。
格列弗温顺的表现,逐渐赢得了国王和人民对他的好感,他也渐渐熟悉了小人国的风俗习惯。
在格列佛帮助下打败了同样是小人国的不来夫斯古帝国,但是格列佛不愿灭掉不来夫斯古帝国,使国王很不高兴。
这时皇后寝宫失火,格列佛急中生智,撒了一泡尿把火扑灭,谁知却让皇后大为恼火,于是小人国君臣沆瀣一气,准备除掉格列弗。
格列弗听得风声,赶快逃到不来夫斯古帝国,后来平安回到英国。
《格列佛游记》电影与原著有诸多差别。
第一:职业不同。
原著中的格列弗是一名外科医生,而电影中的格列弗是一名小职员。
第二:背景不同。
原著故事发生的背景是17世纪的英国,而电影中的故事背景则是21世纪的美国。
第三:故事个数不同。
原著中描绘了主人公在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骃国四国的故事,而电影中只有小人国的故事,内容删减较多。
第四:造福小人的故事。
电影保留了原著中格列佛在小人国救急立功的经典故事,此外还增添了其他一些对小人国友谊有趣的故事。
第五:结局不同。
原著中格列弗是为躲避小人国国王和大臣谋害而逃走,电影中则是他击败坏人并促成了两个敌对小人国的和解以及公主与平民青年的恋情,也得到了自己暗恋对象的爱慕,在大团圆的美好结局中幸福离开。
电影和小说的注重点不同,电影注重趣味性,小说注重艺术性,各有千秋。
电影作为文化产品,首先,它是一个产品,是产品就会有目标群体,这部电影的风格,情节,人设,台词设计,布景,特效等等都是为迎合这个目标群体而设定的。
这明显是一部圣诞节上映的儿童片,你非要带着成年人的视角来评价,固然会因不符合自己的胃口而感到厌烦。
正如我们小时候,被爷爷奶奶拉去陪他们听京剧沙家浜,红灯记而倍感无聊一样,这些戏剧作品深得老年人喜爱,却让年轻人提不起兴趣,如果因为受众群体不符合就去挖苦文艺作品,甚至希望这种类型的作品滚出大荧幕,这显然是个人的文化霸权主义,这对别人是不公平的。
当我们老了,我们喜欢的东西被年轻人嗤之以鼻的时候,你就理解这种不公平所带来的痛苦了。
圣诞节,孩子们走进电影院,看到这部作品笑得很开心,这就足够了,非得拉上原著来贬斥电影而彰显自己的博学和品味的人,希望你们在以后观看西游,三国这种大IP下的无数部影视作品,还能保持这么一份偏执,但愿别累死你们丫的
和《格列佛游记》这本书相比,电影的改动很大。
首先电影的时代背景和书不一样,电影的时代背景选在了现代,这给电影增加了很多笑料,让电影更有趣味性。
其次是人物,在电影中,格列佛成了一个爱说大话的一个收发室小职员,和原著中那个坚强勇敢的格列佛比起来,逊色很多。
改动最大的应该就是主题。
我认为《格列佛游记》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主题,《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杰出的游记体讽刺小说。
小说以第一人称方式,通过主人公英国外科医生格列佛周游“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骃国”的奇遇,对18世纪前半期的英国进行了全面的讽刺和批判,抨击了当时的议会,司法等方面的黑暗,揭露了一个统治者的殖民政策。
若是没有这样的主题,《格列佛游记》就只是一部很一般的奇幻小说。
但在电影却是记述了叫格列佛的一个收发员的成长历程。
电影中加了很多笑料,使这部电影成了一部没有什么意义的搞笑电影。
如果这部电影不叫《格列佛游记》的话,这应该是一部还算可以的爆米花电影,的它偏偏是《格列佛游记》这样一部巨著的改编,就让人比较失望了。
很多内容与原著不符,原著中格列佛出海以后在8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大人国、小人国、飞岛国、贤马国,电影由于技术与资金的原因,只保留了小人国的段落。
电影里主人公是一个平庸的人,作者斯威夫特正是利用了主人公的这种局限达到了最充分的讽刺效果。
电影中的格列佛则是一个邮政室小职员,岁数也不小了,却事业爱情一无所成。
电影里有不少的笑点这,是一部比较幽默的电影。
小人国的故事想必是所有人都知道的,格列佛游记也是每个孩子必读的作品。
影片大的框架变化不大,但是细节做了更为夸张的变动,主角变成了一个胆怯的公司小胖职员,无意中闯入小人国,展开有趣的故事。
个人感到特效做的一般,巨人和小人的对比有点不太真实的感觉,比例显得明显不对,有些场景一看就是演员对着大银幕在表演。
虽然剧情比较二,杰克.布莱克也一如既往地二得慌,爱情产生地莫名其妙,结局更是来了段莫名其妙的歌舞,但做为一部纯消遣的爆米花电影,本片中那些无脑的笑点还是挺让人开心的。
小人国星战、泰坦尼克号的话剧蛮有意思的,片中更是恶搞了阿凡达等很多经典影片,尿炮灭火、肥肚导弹等片段虽然恶俗了点,但还是看着蛮欢乐的,大小失调比例也被片中运用到了极致,特别是小人国为格列佛盖房子那段看着有点小感动
只是想这个主角真的太弱了,中间一段自己抄袭那么多电影片段英雄都能洗白,最后还抱得美人归,可以说是土肥宅男的究极幻想了。
最后特别想问问主角无才无得无用无貌,也是因为没有那个能力所以内存善心吧。
如果普通人真的穿越到小人国,如果小人国没有厉害的科技,巨人不会得到善待巨人也不会存有善心吧。
原来比较看好《格列佛游记》的喜剧性,原因在于两个主演都是好莱坞贱人帮的代表性人物,包括杰克•布莱克,代表作《王牌制片家》、《金刚》、《热带惊雷》等等;杰森•席格尔,代表作《忘掉莎拉•马歇尔》、《寻找伴郎》等等;于是“贱”成为我对这部影片唯一的希望。
可是看下来却满不是那么回事。
从一开始,影片就在一个正常的轨道上运行。
温情满满,无声笑料。
收发室小子杰克•布莱克对旅游女编辑的暗恋成为影片推动情节发展的主线索。
但影片也没心思对情节进行好好铺垫,具体表现为直接给了杰克•布莱克一艘船就让他出海了——加勒比海,明知道他很快会出事,索性除了一罐啤酒,连干粮也没带一点。
好在立刻就被小人国救起,情节继续发展。
接下来终于来到整部影片最贱的地方:杰克•布莱克凭借“救火”成为整个王国的英雄。
虽然影片始终克制住镜头的角度,但私下里换个角度的想法立刻暴露出我内心的邪恶。
不过令我失望的是一直到影片最后我也没有发现相类似的情节。
比起《忘掉莎拉•马歇尔》中杰森•席格尔令人惊异的一回身差得十万八千里。
看到影片最后我突然发现《格列佛游记》原来是一部美国式的主旋律励志片。
在影片最后通过男主角的口说出:只要自身做一点点改变,你就能走出收发室的大门,获得成功。
这时我才恍然大悟整部影片的中心思想究竟是什么,并对原先看影片中林林总总奇怪的细节得出了解释。
包括为什么公主的胸衣那么高?
包括公主和杰克•布莱克夜谈时为什么那一身明显现代女青年的装扮?
包括为什么杰克•布莱克的收发室里还有摇滚游戏机?
包括为什么红蓝两国在影片最后跳起了街舞等等。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把自己装扮成一个人群,来讨好这个人群,继而教育这个人群。
但就凭“走出收发室”这一个转变就使杰克•布莱克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暗恋美人的青睐,似乎也太简单了一点,影片刻意忽略了主角成功或者可能继续失败的其他因素,比如游记文章的文笔、编辑的无数次退稿等等,似乎只要出去一趟,交一个美女编辑看都不看的文件夹,就能获得肯定。
这在我看来明显有欺骗青少年的感觉。
在看到最后杰克•布莱克在编辑室面对以前收发室同事发表“改变”感言,而前同事唯唯诺诺显示出都怪自己没有做好的时候,我差不多有一种想吐的感觉,不知道美国人民怎么想!
任何东西变太大了都会比较不可爱。。。
我有没有说过不喜欢杰克布莱克.
Roy哈哈哈哈哈,怎么分数这么低!看过小说的一定要看电影阿……蛮好玩的麻!
娱乐娱乐,小人国真的好可爱~。~
marshell你叫什么名字?
太讨厌杰克布莱克长的那副贱相了。可是小时候就喜欢大人国小人国什么的。
笑点不少。
好玩!後面傻氣了點
星战、泰坦尼克、好莱坞式的无聊、英式的做作,哦,还有音乐剧的影子,无聊的大杂烩
Gulliver's Travels:不知道为什么我们都会纵容Jack Black的低级笑话和糟烂剧情,但我们就是喜欢这个胖子,不是吗?名著改编的点子一点也不新鲜,情节也有些推进的太快,但再烂还会比Year One更糟吗?
我前段时间看的时候就在想这群演员为什么要演这个。。。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
纯粹是为了Amanda和Emily才看的说
好看
Gulliver's.Travels.2010.BluRay.720p.iPad.AAC.x264-PDAHD
You don't have to be richTo be my girlYou don't have 2 be coolTo rule my world I just want your extra time and your Kiss !
一场闹剧。
笑点还是挺多的 Marshall变成了Rarshall
剧情完全是为了特效的需要而拼凑的,最搞笑的是在大人国内被当成婴儿
好回忆的电影
201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