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被困于他人的梦中,你就完蛋了。
”这是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的一句话,也是电影《母亲的直觉》里爱丽丝一家的悲惨遭遇。
简单地概括整部电影的情节:原本亲密和睦的一对邻里,在席琳一家的孩子意外坠亡后关系发生了巨变。
在这一创伤的驱动下,席琳开始谋划夺走邻居的孩子,最终她杀死所有的邻人得偿所愿………如何来解读一部“坏人最终获胜”的电影是“危险”的,因为一不小心“读解”就有可能成了“辩护”。
所以不妨让我们先将电影的主题悬置,从一些内容的表象开始。
当解读一部电影遇到阻滞时,从它的外部—电影海报—开始入手绝对是个不错的选择。
电影的两位妆容复古的金发女郎Alice和黑发女郎Celine在窗口凝视的画面是构成海报的核心要素。
整部电影也是经由这一组二元关系为轴线构建起了多组二元体的故事,如两个家庭,两栋房子,两部汽车,两个父亲,两个孩子。
当这些关键词一经出现的时候显然指向了一位和电影故事所讲述的同时代的电影大师——希区柯克。
换句话说,破解《母亲的直觉》这部悬疑电影秘密的方法,一早就已经被眷写进了影片之前。
然而希区柯克的二元结构并非简单地理解成韦斯安德森式的对称。
而是恰恰相反,他所有的二元性都基于一个“第三方为中介”。
在这种镜像关系中,第三方元素作为污点同时被排除和引用,二元性围绕着一个客体在运转。
比如《美人计》《电话谋杀案》中的钥匙;《疑影》《后窗》中的戒指;《火车上的陌生人》中的打火机。
它们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镜像,没有二重身。
正是它们在对立元素之间流转,扰乱了主体间自我和谐的中性关系,使得故事得以展开。
那么是什么东西充当了《母亲的直觉》故事展开的“第三方中介”?
自然是流转在两个母亲之间的那个孩子“Theo”。
甚至电影海报里还给出了一个标准的回答:“a”-“小客体”。
我们仔细观察两位女主的名字“Alice”和“Celine”,就会发现她们之间刚好相差了这个字母“a”,作为精神分析学上对于“小客体”的专有名词:它是“欲望”与“驱力”的成因。
那么什么又是“小客体”?
如果做一个通俗且又不那么恰当的比喻:在你身上但又不属于你的'东西'。
(还记得《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的结尾吗?
真人回到人间的时候从那个世界带回的那块“小积木”)对于一个母亲来说,还有什么能比她们的孩子更是“在她身上又不属于她的东西”。
也没有什么能比母亲对孩子的情感更适合来解释“爱”这种一体两面神秘而又复杂的情感。
只是电影在希区柯克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让原本属于二元关系的“Theo”和“Max”其中的一方死去,才使“Theo”成为了那个独一无二,没有镜像,没有二重身流转在两个母亲之间的“小客体”。
现在让我们也更进一步,海报里除了有显著的二元结构之外,依然有着其它希区柯克的元素——父亲的缺席。
回顾整部电影的片段,一个家庭中顶起半边天的父亲总是游离在我们的视野之外,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缺席了。
或者可以这样说,我们期待着父亲的地方总会发现母亲。
这也是希区柯克电影的核心要素之一。
并且这个母亲通常是打着父性隐喻的招牌,化身成的母性超我的形象。
她们独断专行,天生邪恶,阻碍着主人公之间正常的性关系。
到这里我们可以(暂时让希区柯克去休息)进入电影,对Alice—(Theo)—(Max)——Celine二人之间的对抗做一次简单的分析。
显然Alice在电影里就是一名打着父性隐喻的母亲,她与儿子的关系可以概括成一句话“你不可以这样做。
”她确实发挥着父亲的一部分职能,一个符号权威形象的父亲,她丝毫不知道享乐。
(但是她缺少父亲的宽慰和反叛)在这里我们不难发现驱力的影子。
驱力就是不断重复自身和自我复制的东西。
而Alice正是在对Theo的管束中重复着自身。
在某种意义上,她已经是象征秩序的化身。
她是严格意义上的“非人的母亲”。
或者我们进行这样一种比喻,她是“母亲”的一面还活着,而“人”的向度已经死去的——“死活人”。
现在我们来看她的反面——“活死人”Celine。
之所以要进行这样一种比喻,是因为弗洛伊德有一个著名的梦——“父亲不知道他死了。
”在Celine的版本里就是她不知道(不接受)她母亲的身份已经死了的人,即“非母亲的人”。
在电影里安妮.海瑟薇对这一形象有非常精彩的把握。
精彩之处就在于她没有在Max死后让Ceilne摇身一变成为一个面目扭曲,邪恶狰狞的蛇蝎美人,而是精准地把握了她不知道这一要点。
即她在儿子死前与死后内在的表现上并无不同,她的享乐完全来自于外部——阻碍她和Theo关系的人逐一死去。
(用句通俗的话说“小偷不是贼眉鼠眼的那个,而是他一出现就有人丢东西的那个”。
)这个“非母亲的人”的鬼魅形象像影子一样伴随着Celine,她必须找到维持其母亲身份的“替代品”才能维持主体的一致性,而显然“Theo”就是她欲望着的替代品。
就像《帕尔西法》中的那个寓言:“只有刺伤你的矛才能治愈你的伤”。
在这里我们要区分“欲望”(Celine)与“驱力”(Alice)的不同。
欲望始终乃是对某个遗失客体的欲望,是移情造成的;而驱力总在移情之外,它以自身向“小客体”不停地重复运动。
最后我们来看流转在驱力与欲望之间的Theo。
如前所说它是生产驱力和欲望的“神秘客体”。
他是Alice的驱力客体也是Celine的欲望对象。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他最后的选择,他为何总是游走在两个母亲之间,为何最后会接受那个结局。
我们请回希区柯克。
前文中我们提到在他的电影中母亲总是一个邪恶的超我形象,如《群鸟》《惊魂记》里的“大鸟”。
这种对母亲的印象来自于他的童年。
父亲的自我理想严重不足,导致律令向极为野蛮的母性超我退化,直接影响了性的快感/性关系的建立。
或者可以说母亲的关怀和孩子的需要是如此南辕北辙,以至于在孩子的幻想中,母亲似乎是一只贪婪的大鸟,在Alice和Theo之间我们不难看到这种影子。
Alice在婚前家人车祸身亡,婚后丈夫在父位缺席,而她只能别无选择的回到家庭,这些都是导致她对孩子神经紧张、谨小慎微、专横霸道的因素。
由此产生的对孩子“你不能这样做”的禁止也才Theo看见了“Alice”的对立面“Celine”——享乐。
只要我们再次将“Alice”和“Celine”这两个别有深意的名字再次解读,Theo运动的轨迹就可以一览无遗。
“Alice”在希腊语中是“真理”的意思,而“Celine”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奢侈品牌,它本身就是欲望的象征。
(详见我去年对于Cline2023季走秀的解读)由此可见Theo正是在“禁止”与“欲望”的辩证关系中游走在“真理”与“享乐”之间。
而二者之间又以一种隐秘的暴力(Celine的罪行)为中介。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逐渐走近电影的主题。
游走在“真理”与“享乐”之间的人并非只有Theo一人,而是身为普罗大众的每一个人。
甚至就连《母亲的直觉》这部电影本身也游走在其间。
在这里我们可以用“真理”与“享乐”对应“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关系。
现代主义的作品,为了颠覆它所面对的整体性,努力在“突显”的细节中发觉其隐藏的真理,并证明其“正统”真理的错误。
现在我们回忆电影里的一段情节——在西蒙临死前和爱丽丝的谈话中混合着电视机里的一条广告,把这两种声音连接起来电影的主题(的一部分)就浮出水面。
(红色代表夫妻间的对话)“她把自己关在那个房间一整天…在美式社区模式下,人们不会感到孤独…你不可能预料到这样的事情,我们很快就要搬家了…白天繁忙的工作后,你会体会到…她现在没办法回家,毕竟发生了这么多不该发生的事情…在这里父母们会感到舒适,在新社区中你会慢慢变老…”显然Alice和丈夫正在用她们的亲身经历回击着“正统真理”的谎言。
而随后她们的死去也象征着她们是“正统真理”为了确立其自身而不得不“压抑”的东西。
这就是一部现代主义电影的基本特征,它的物质结构在某种程度上来看是讲述了另外一个故事,那个故事通过其侧向联系和共鸣,瓦解了“正统”的故事。
而电影后现代主义的一面,来自于Theo的视角,来自于对一种“物”的痴迷。
这个“物”是前所未有地完美之物,是一个妄想的幻影。
试想还有什么能比安妮海瑟薇更适合来充当这个虚幻的实体。
虽然她早已是一个“非母亲的活死人”,一个任何地方都难以辨认的实体,但它却最终成为了控制我们生命的终极之物。
片尾Theo和Celine之间的暧昧结局就属于这样的后现代主义事实:即我知道她不是我妈妈,但是她好像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她的靠近把我暴露给了一种致命的危险,但她同时又是我力量的源泉。
可以说Theo的这种“症状”就是我们当下普通人的“症状”,如果我们用马克思的观点来对这个“抽象的完美之物”找一个解释,它的对应之物就是资本。
而这也印证了Celine没有孩子,因为资本主义本身就是无性繁殖。
后现代主义就这样完成了一种相对于现代主义的视角转变,它将曾经被“正统真理”压抑的“Alice-真理”转化成了遗忘,一种对创伤遗忘。
最后我们再引入一张海报来审视一下这部《母亲的直觉》。
它翻拍自海报中的《亡命母侵》。
但是为什么要翻拍这部电影?
为什么又将电影的故事背景改写成在上个世纪的60~70年代?
其实在提及这一历史时期的时候答案就已经一目了然。
那是一个冷战的年代;一个对抗的年代。
电影里比邻而建的两座房屋不正是当时世界的缩影;一个看起来神经紧张、专横霸道和一个美丽动人、蛇蝎心肠母亲不就是这两个世界代理人的形象缩影吗。
那个专断的母亲虽然种种不是,但是她清楚地知道她的邻居要做什么,但是最终还是没能逃过她的魔抓,而她的孩子如今也长大成人,早已遗忘了那段历史,也完全不清楚在历史断裂处曾经发生过怎样的罪恶创伤……
无关剧情,只是一个关于人性之恶的思考。
当你最好的闺蜜(席琳),她的孩子没了,做到怎样才真正能安慰到她?
答案其实只有一个,就是爱丽丝要献祭出她自己的孩子。
像席琳这样遭遇不幸的人不会因为别人的同情、救济对别人真心感激,这时候有两个选择摆在爱丽丝面前,斗米恩还是升米仇。
斗米恩是爱丽丝要表达出的距离感,是让席琳们知道自己同情心的极限就到这儿,不能再多了,这种情形下席琳们要理解你,接受你的好意很容易。
但如果爱丽丝硬是要突破这个边界,以此证明她不是席琳的别人,她是席琳的闺蜜,当爱丽丝打开了这个边界,就无异于打开了一个自己所不熟知的人性黑洞,爱丽丝会发现席琳对你的要求不是斗米恩就是升米仇,没有中间地带。
不然你保持边界,表面上的安慰,不然你深度共情,要求就是你也要遭受我们一样的厄运,变得和我们一样悲惨。
席琳们的内心深处都有这样一种声音:爱丽丝,你不是要更深的共情我们吗,你不是要表现出我们的关系不同寻常吗,那我给你这个舞台,你把自己变成我们。
当席琳心生出这种期待,越是给出升米恩,只会越让他们不满,因为在他们眼里,你明明知道他们要什么,做不到还在这儿演戏,演给谁看?
好人难做,好人没好报,从这角度看就好理解了,人性的贪婪一定会这样,当看到你想做好人了,各种高要求高标准就在前方等着你,要做你就彻底地做,做到失去自己的生活标准;要做你就长久地做,直做到你死的那天。
如果不做到这些你就不要做,做不到还要假装做,你比那些不做好事的人还虚伪还要坏。
这就是大家对好人的要求,我觉得也是种严重的PUA和粗暴的二元论。
其实每个人做好人都有自己能承受的度和范围,我想怎么做好人我说了算,在电影里我试图救你儿子时没爬过栅栏,救我儿子时又爬过了栅栏,我就只能做到这样,但即便如此,有这份救人的心我就还是好人,把你的PUA、你的判断和审视都收起来吧,我的好人标准我来定,不是你们。
直觉,除了在股市,一直都不准,哦,在股市的直觉是,只要我一买铁定会跌一卖铁定会涨,非常准!
所以我更相信经验,现在的经验是,以后再不看这样的变态的电影了。
就像是看悬在眼前淬了毒的匕首的刀尖,蓝汪汪的,好看又危险。
看的多了,也细致了。
才发现有很多电影的开头有意思有些电影的结尾花了心思。
开头越是和睦幸福,一会就会越痛苦。
还像很久之前聊过的:恶,是怎么在心底滋生的?
是在阴影里、黑暗里面对阳光普照的世界。
看穿着,看汽车,看他们聊的话题,这在美国得算是古装片了吧?
又得开始搜背景资料。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挺让人向往的,也是在风起云涌时,各种思潮,各种主义,各种崛起,还有摇滚乐!
还有电影里滥用的药物,反正就是挺热闹。
电影在最开头的对话里提过几嘴,算交代也算铺垫,可很多电影还是弱化了这些,现在的电影都在刻意弱化当年的痕迹。
这样下去,那些曾经闪耀过的慢慢会沉积在泥潭里。
了解那段历史的人也慢慢的离开世界,那么……历史只会像课本里留下几个大事件几个名人,剩下的变成砂砾变成泥土,需要的时候就大话一下漫谈一下随意捏出一个需要的形状。
电影的故事还告诉我们,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韩非子在2000多年前的告诫,依旧很多人做不到。
评分也过于高了吧,吹嘘的也太厉害了吧。
都上升到希区柯克的地步了。
互为邻居的两家子,互相在窥视着彼此的生活。
无聊的生活里很多人有这爱好,大家识破了虚情假意的岁月静好,就想要一地鸡毛的那种破碎感的真实。
窥探,起码满足了这一点。
看是看,干是干。
能干出点变态的事儿来……
其实看到一半,想起电影《地久天长》,节奏很缓慢的一部文艺片。
看了好几天,看不下去,硬看!
这电影就像有小钩子,后边到底怎么了会怎样?
肯定得出点事儿吧。
所以这就是文化的不同。
我们比自己想象的要宽容的多,朴实的多,能在最终的那一刻有释怀……不知道是不是幸福,是不是无奈,是不是装作大度。
我不想无奈不想大度,希望我的释怀是:去他妈的,爱怎样怎样吧。
伟大的母爱,是危险的。
有了目标的女人,也挺危险的。
有一种庆幸,当时没有找护士做老婆……没有别的意思,就是胆小。
整部影片,色彩明亮,演员足够漂亮和帅气,美式风情和优雅十足。
打动我的是无论你当下看起来如何光鲜靓丽,成就斐然,穿衣如何考究,你永远躲不开的是黑暗来袭面对最真实的你自己。
你所经历过的,塑造了你。
当这两个妈妈彼此怀疑时,因为内心过去的创伤选择相信他者。
可如何抉择,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呢?
5月24日上映的电影《母亲的直觉》改编自法国\比利时电影《亡命母侵》。
改编的版本与原版没有太大的差别,几乎就是把法语变成了英语。
影片质量尚佳,但几乎为零的宣传让电影沦落到排片极少、甚至不排片的窘境。
也不得不感叹,这是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观众总是在被迫地选择。
影片最大的看点来自于安妮海瑟薇和劳模姐两大影后的对戏。
时光荏苒,诸如寡姐、安妮海瑟薇这样以美貌著称的演员也先后到了演母亲的年龄。
(寡姐在2019年上映的《婚姻故事》中饰演母亲)《母亲的直觉》就像一部20世纪60年代由女性主导的权谋宫斗片,aka【女人何苦为难女人】、【母亲的孩子争夺战】……当岁月剥夺了两位影后的年轻,真正能够打动观众的,除去风韵犹存的气质外,则是她们细水长流的表演。
演员的表演顺从着电影匍匐前进的模式。
安妮海瑟薇的角色,一言一行都隐而未露,在一切草蛇灰线昭然若揭后才陡然爆发,病态的心理脱出伪装的躯壳,明晃晃地亮出毒蛇的獠牙。
劳模姐饰演的角色,则是多线并行,母亲的直觉让她显露出愤怒失控的保护欲,枕边人的不信任让她陷入泥沼般的无力感,儿子难以忍受她的争斗并展现出的若即若离的疏远,让她暴露出柔软的弱点。
《母亲的直觉》的表现形式不免让人联想到《禁闭岛》、《美丽心灵》和《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等电影。
导演们都竭尽全力地想要让观众陷入迷惑——一座由片面的故事展现所构筑的迷宫,通过不同角色的质疑否认、主要角色的片面感受、镜头语言的误导,力求让观众迷失其中。
不同的是,其他诸多影片中展现的亦真亦假的幻想,是为了让观众深刻代入主角的病症,而《母亲的直觉》顾名思义,则是想通过真真假假的片影,让观众代入母亲的身份,获得那份为了自己孩子不顾一切、过分敏感的直觉。
这份直觉,串起了电影的惊悚,显露出的是另一位母亲扭曲的复仇。
安妮海瑟薇饰演的Celine,就是在无声无息间打响了长战线的复仇拉锯战。
事实上这是一种无理的、扭曲的复仇,妄图惩罚邻居来为自己的孩子陪葬。
她第一个复仇对象是Alice的婆婆,通过换走治疗心脏病的药物杀人于无形。
起歹心的原因是在于,Alice的岳母认为Celine在她孙子的生日宴上前来,无异于给Theo徒增伤悲。
她的这些话,落到Celine的心里,可就没这么简单了。
【我以为我们是一家人。
】Celine保持微笑地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内心或许已经设想好了岳母的死法。
无独有偶,Celine对于Theo显然也有想要迫害的意图,将其玩偶放入Max的棺材里;不断鼓动暗示Theo去跳楼;故意让Theo拿到含有花生成分的饼干(Theo严重过敏)……
不过显然,随着剧情不断发展Celine的计划显然出现了转变:
她不再想要Theo为Max的死陪葬,她想要来一招鸠占鹊巢,直接取其父母而代之。
然而她第二个复仇对象,既不是Theo的父亲,也不是他母亲,她选择了她的丈夫。
电影对于父权的挑战,落位在两位母亲的角色挣扎上。
展现的毕竟是20世纪60年代的故事,母亲对于女性来说往往是一个身份约束。
关于是否去工作,关于要不要第二个孩子,关于家庭地位……
电影也只是浅尝辄止地探讨一二,并无更进一步。
加入这些探讨也只是给Celine创造一个合理的作案动机。
丈夫对于Celine无声的责怪,父权社会对于母亲身份的压迫,逐渐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于是,丈夫成为了Celine的工具,丈夫的死成为了Celine弱者的伪装,成为了靠近Theo一家的跳板。
这也几乎是她最后的机会,毕竟Theo一家即将搬家,为了完成她扭曲的夙愿,她只能孤注一掷。
或许,要是Alice没有那么好心地告诉Celine,或许Celine也不会狗急跳墙来这一出。
Celine最后的复仇对象即是Theo的父母。
最悲怆的一个镜头是Celine靠在Alice和Theo的身边。
Alice在绝望中也要顽强地护住孩子,但在药物的作用下,她已无法再动弹丝毫,她失去意识前最后的凝望,是一种绝望,一种倔强,一种悔恨,一种乞求,乞求Celine能放过Theo。
电影最后晃动的镜头语言里,是Celine和Theo在沙滩上追逐嬉戏。
只是我们无法知晓,Celine在日后无数个长夜,会不会想起自己那个从阳台跌落的孩子,能不能熬过自责和愧疚。
而Theo会不会在一天天的成长中,发现什么蛛丝马迹。
这对半路母子,会分道扬镳,还是会互相成全,我们永远都无法知晓答案。
扫一扫 加关注 你的观影小助手,欢迎来树洞堆星星
这部电影真的又疯又好看首先是名字起得很好,就是让人忍不住在电影的前半部分一直猜测这个母亲感受到了什么?
电影是两个相似的家庭,婚姻甜美和睦,各自有一个小男孩但影中处处诡异,不知道是俺中人心里太阴暗还是咋的,我很难相信这两对夫妻居然能婚姻那么多年,感情还保持着一种亲密甜蜜的状态,就很像热恋期间,一种高涨的激情和不自觉的作感和体面感,就好像一个正在恋爱的大小姐要一直保持微微抬起的下巴和提着裙摆,用眼神暗示对方:“你要过来牵我的手扶着我呢”这种伪激情会让我想,直觉是什么?
和婚姻有关吗?
直到其中一个家庭(A)的小孩失足坠亡,这种疑点也没能解开,好像小孩的坠亡是因为什么阴谋,两个母亲间的心理挣扎与较量,一直持续到电影结束的前十分钟这过程中,会忽然晃神,怎么就光女生才有情绪?
男的呢?
喔,因为他们是男的,他们没有感情,不会爱,也无法感受到细微上的心理痛苦当然,对于丧子的父亲而言,影视中短短刻画了他的痛苦,那是需要外人安慰的脆弱,以及亲人间要承受的情绪暴虐,我想在这一点上,也算符合现实中的情况电影最后十分钟,镜头开始揭露真相,对丧子的母亲而言,她要毁掉所有会让她失去另一个孩子的人。
对于另一个母亲而言,曾经有过的心理创伤再次让她神经敏感,她被自责与恐惧笼罩回顾电影,原来这是两个受伤的母亲的心理之战,但不得不说,结局真的好疯,而且另一个母亲死掉真的很无厘头,怎么会那么弱?
很奇怪耶!
一位母亲的直觉是她在怀恨自己没有全力防止和救助失足的孩子,并且在报复;一位母亲的直觉是她究竟有没有全力阻止和救助失足的孩子,她理应付出代价。
哪个直觉和怀疑在先,哪个在后,算不算蛋生鸡和鸡生蛋问题呢?
感觉这算是“精神世界的念头影响和改变现实世界”的一个残酷案例。
个人精神世界的念头,会影响他的言行,内疚和怀疑会激发自己去试探和寻找事实证据来支持那份怀疑;而那些内疚、怀疑和试探的言行,会让其他人也开始思考他是不是真的有责任,不然他为何那样想那样做;恶性的怀疑和试探怪圈形成后,估计只有外部力量介入,打破信息壁垒,逐渐进行坦诚沟通恢复信任了吧。
一对闺蜜,席琳和爱丽丝,有着爱她们的丈夫和可爱的儿子,亲密友爱,俨然是幸福的化身,直到一天,一场意外令席琳失去了儿子。
爱丽丝发现了席琳在丧子后的异常,此片没有用许多篇幅描写了丧子后母亲产生的抑郁,焦虑和悲伤。
而是通过爱丽丝的视角察觉出席琳和自己儿子西奥之间特殊的情感。
她发现席琳失控的母爱正笼罩着她的儿子西奥。
爱丽丝发现席琳正在报复,报复她一家3口的完整和幸福。
爱丽丝的婆婆心脏病突发去世,然而尸检中却发现疑点,爱丽丝怀疑席琳害死了她的婆婆。
同时她害怕失去儿子的席琳会对自己儿子做些什么。
她向丈夫报警,丈夫却认为这一切都是她的妄想。
此片的氛围悬疑,凝重,充满心理分析的压抑情感。
人物的对话充满神经质,在看似平静的外表下,灾难和祸事似乎随时可能发生。
在爱丽丝的直觉中,这原本幸福的两家人正陷入无可挽回的巨大灾祸之中。
究竟这一切只是爱丽丝的妄想,还是席琳步步紧逼的复仇,这部惊悚悬疑片,细致的刻画了爱丽丝的心理状况,以及她与丈夫,儿子,邻居之间扑朔迷离的情感关系。
而让另一位主角席琳始终隐身在黑暗的角落中,直到结尾才突然暴露其真面目。
席琳处心积虑地杀死了自己的丈夫。
继而又杀死了邻居爱丽丝和丈夫,失去儿子的她是想把邻居的儿子抢过来,用空洞的母爱独占西奥。
从感情逻辑上来说,这样的母爱似乎可以理解,但从社会伦理的角度来说,她无疑是个冷血可怕的杀手。
爱丽丝拥有母亲的直觉,本能的感受到了来自席琳的威胁,但她因为自己的被害妄想和丈夫的粗心大意打消了这一疑虑,最终令苦心经营的席琳得以实现自己的目的。
这是一场争夺爱而引发的杀戮,而最终只剩下一对毫无血缘的母子,只剩下了空洞凄冷的爱。
本片讨论了幸福和不幸的含义,席琳失去了儿子,无疑是不幸的,在她眼中,对幸福的爱丽丝一家3口有着无比的嫉妒,失去儿子的母爱本能,最终要用别人的孩子来填补自己心中的空洞,杀戮源自于本能,而终结于爱。
《母亲的直觉》五月二十四日将在国内上映。
如果你是安妮海瑟薇或劳模姐杰西卡查斯坦的影迷,那这部《母亲的直觉》你肯定是不能错过的。
本片两大实力派女演员几乎用演技飙满全场。
她们扮演的两位母亲从好闺蜜一路演到要弄死对方,绝对会让二位美女的影迷大大满足。
遗憾的是二位在本片中的表演挑战有限,人物设定没有突破以往的角色。
这一点和《可怜的东西》里的石头姐艾玛斯通相比显得有些逊色。
电影的完成度还不错,没有明显的瑕疵。
但剧本本身也没有难度,就是一部双女主的家庭版《无间道》,故事发生在两个家庭之间,可以看作是封闭空间。
在这个层面上导演显然过于保守。
故事是以劳模姐扮演的爱丽丝为代入视角,也就是说爱丽丝能看到的观众也能看到,爱丽丝看不到的观众也看不到。
这样的做法几乎是悬疑片最方便的选择。
本片片名叫《母亲的直觉》,席琳的一举一动在爱丽丝的丈夫看来没有什么异常,但在爱丽丝看来确大有问题。
在这个层面上电影非常扣题。
作为男性观众一度真的以为是爱丽丝神经过敏,但作为资深影迷,这点小伎俩我已经看过千万遍了。
真正好的悬疑片是观众知道的和导演知道的一样多,但观众就是猜不出影片的结局,甚至看上好几遍也还是懵懵懂懂。
比较好的例子有诺兰的《记忆碎片》大卫林奇的《莫赫兰道》。
影片的结局同样保守,做实了席琳的阴谋,如果可以是一个开放的结局会更有意思。
也就说,爱丽丝夫妇确实死了,他们的儿子也确实被席琳收养了,但到底是席琳的阴谋,还是一切都只是意外,却无人得知。
让观众只能凭着自己的直觉,得出个人的结论。
在类型片的大家庭里,惊悚片就像一把神经刀,总是不按常理出牌,有时候小打小闹凭一惊一乍吓唬人,有时候重装出击担纲票房奇兵重任,有时候还会火力全开,集娱乐性、艺术性、思考性于一体,成为影史留名的经典。
后一种情况属于凤毛麟角,一般两三年才会出现一次,值得庆幸的是,眼下就被我们赶上一部,这就是由班诺特·德姆执导,安妮·海瑟薇和劳模姐杰西卡·查斯坦双奥影后联袂主演的高分惊悚大片《母亲的直觉》,影片将在5月24日本周五上映,给惊悚迷们带来一个大大的惊喜。
影片故事以上世纪60年代为前景,由一宗儿童坠亡事件拉开序幕,展开一对疯批老妈的心理大战。
两人从无话不谈的闺蜜,演变成嫌隙丛生的对手,最后为各自家庭的生死存亡放手一搏,整个过程一波三折反转不断。
没有贩卖廉价的暴力,不是靠拳头和刀枪来制造视听层面的惊恐,而是像心理惊悚大师希区柯克的那些经典作品一样,通过对人性深处的剖析与窥探,触发观众内心层面的惊觉与恐惧。
两位影后艺高人胆大,对飙演技火花四起。
安妮·海瑟薇首次出演苦情恶女,与以往甜美靓丽的银幕形象形成巨大反差,她饰演的母亲从丧子之初的深陷苦海,到恢复理性,不动声色地布局,层次感拿捏得恰到好处,一度以高强度的隐忍营造出几近窒息般的焦灼气氛,又能在关键时刻激发起强大的爆发力,一举将悬疑惊悚氛围冲上顶点。
劳模姐的演技同样不遑多让,从对好朋友产生怀疑,到逐渐揭开谜团过程中的自我怀疑,把内心的猜忌、试探、惶恐、害怕,都演绎得入木三分。
两个身份相近性格相似的母亲角色,其实就像镜子一样,互相对照,在善与恶之间不断转化,一方之所以能用直觉预感另一方的阴谋,正是因为自己内心也会萌生同样的想法,相互太熟悉对方,使这场心理对决变得更加凶险且微妙。
借由这场精彩绝伦的镜像之战,《母亲的直觉》对母性进行了探讨,所谓“女子本弱,为母则刚”,母亲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可以迸发出惊人的能量,而这种能量一旦失控,则会扭曲、变异,成为一种难以估量的破坏力。
影片正是基于这一设定,对两位母亲的心理转变进行了手术刀一般精准而又冷静的剖析,呈现出母性的双面性,让观者在经过悬念和恐惧编织的观影体验之后,也不由叹息现实的残酷与人心的善变,真的是天堂地狱只在一念之间。
目前国外各大主流媒体对《母亲的直觉》不吝好评,正如《爱尔兰电影》杂志的评价,说影片是“对另一个电影时代的回溯,一封写给希区柯克经典惊悚片的情书”,在电影中,确实能够感到希氏心理惊悚的风范,导演班诺特·德姆不愧是曾为《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万物理论》《天才瑞普利》掌镜的大师级电影人,无论高级感拉满的复古美学,还是重重叠叠的悬念和反转,都与希氏的《惊魂记》《蝴蝶梦》《碰魂索》具有相近的格局和手法,恍惚间让人有种梦回希区柯克时代的错觉。
《电影审阅者》也说“影片依靠余味无穷的眼神戏和母亲对孩子的焦虑情感,窥探日常背后更深的恐惧,在同一类型基础上,可媲美夏布洛尔和希区柯克式的惊悚 ”;《帝国》杂志的评价是则言简意赅:“这部电影描绘了一幅令人兴奋,扣人心弦的心理阴谋画像。
”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母亲的直觉》都是一部值得二刷、三刷的作品,如果是追求高品味和高品质观影的朋友,一定不要在这周五5月24日错过它。
杀了4个人之后,失去的儿子又回来了
两个影后一起就拍了个这???
什么样的电影变成工作都不好看
就是一个放在70年前觉得还行的黑色电影,没什么意义,也没什么意思。
谁都不要轻信,说实话看到最后的时候我脊背发凉,这表现力度到了。
心理惊悚片的框子订的太死,程式化的桥段太多了,最后海瑟薇杀夫杀邻居的戏更是把整部影片败个稀烂
国内引进的政治正确在于:二胎/三胎宣传片的积极意义……失独家庭对社会稳定破坏意义的极端具象。真要说悬疑和对美国中产家庭妇女心理状态的思考,建议移步Desperate Housewives和Why Women Kill。这个电影“鸠占鹊巢”故事架构属于是放在这俩剧里甚至撑不起两集的清水。不过反过来想,这不就是Beth Ann部分“妻妻联手杀夫夫”,美美一个搞事业、一个带孩子结局的另一种走向。all in all这部电影还是太老白男的想象了,对于女性情感关系的描写依然停留在发疯发癫、互扯头花的阶段,用一个心理的hole潦草概括承担家庭照护责任的女性的精神困境。一星给两位影后的穿搭show, 一星给中规中矩的视听。多了没有
没看过原版,像在看致命女人刷副本。演员很到位,弥补了一部分动机的单薄,剧本再打磨一下是好片子,比如夫妻之间若隐若现的矛盾线有很多可以挖的点,但却又点到为止。不止这点,电影很多处都是这样,犹如隔靴搔痒。不过在小成本短片里,算有些看头的。
对比原版就是各方面的简化和照搬,那翻拍的必要性在哪里?
你们演的也太不convincing
3.5星,这才是电影该有的样子。沉浸在故事和紧张的气氛中了,不刻意必须坏人有坏报,不用背负过多的正面教育职能。表演如此自然,服化道完美展现那个时代的美国中产家庭。
一个绝望的母亲能干出那么毛骨悚然的事情。一个可怜的认贼做母的小朋友。
所以平衡一旦破坏绝对就是全面崩盘
智障小孩和智障母亲
呃,绝对不是一个政治正确的结局,不是一个好的女性行为示范,不是一个正义战胜邪恶的满足~一开始我甚至在想,这应该是女版演绎的“智子疑邻”故事,结果为了迎合暗黑和动作戏,剧情滑向了另一个极端。女性的直觉(往往)是准的,但是叠加上护子心切(或者其他闹心)的buff,很有可能会表现出神经质和歇斯底里的症状,如果另一半缺乏理解与包容,一味责难或是放任自流,多半会酿成悲剧。故事设定是年代戏,从服装和家居装饰可以看出更多细节,婚后想复出的女人和关心国家大事的男人们,环境的建造还是不错的。说多了会剧透,最好自己去看~
两大女主对手戏还不错 剧情真的毫无惊喜可言
浪费阵容
这种女人真是有病 只有你自己有责任看好你自己的孩子ok?
颇得希区柯克几成精髓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二位女主的情绪细微变化都捕捉和表现的清晰明白,对存在矛盾也那么亲密的亲密关系刻画有隐晦描写,以及中产阶级家庭内部隐藏矛盾也细致周到。种种难以言说的感受之下,来回的纠结猜疑让观众都预料不到真正的心思。相比这些,最后20分钟揭开的现实真相反而略显苍白最大的缺点是两个家庭,或者说两位美艳妇人间的友情并没有表现的深厚。开头我都以为是一对基一对姬了(好像剧情这样也不错哈哈哈)真的要赞一下劳模姐与海瑟薇的演技,杰西卡且不说,海瑟薇经历了短暂的困局后,终于是成功从“小女人”、“小精英”这种形象中走出来了相比之下,对小演员的调教比较不成功话说最近的院线电影,剧作上都在走复古路线啊
八岁的孩子好像个傻子,最爱的奶奶走了,爸爸妈妈走了他都没反应……转头就新认个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