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y是个大龄单身的女人。
极度缺爱,对每个人都调情(Tom. Joe. Ron )。
极度需要倾诉,直至喋喋不休。
被认为是不一样的人,神经质的人。
但是jerry一家都是有同情心,善良,健康的人,Tom为伦敦挖洞减清下水道负担,Jerry从事心理顾问,有良好的倾听技巧,Joe是一名社区律师,一家子都是从事社会服务性质的工作,再加上joe后来出现的女朋友,亦是同道中人。
他们幽默开朗平和健康,是自己生活的主人。
Jerry不是。
她需要心理医生,需要得到专业的指导。
而不是不定期登jerry家的门,名为拜访朋友实则填补心灵空虚。
Marry缺乏独立的人格,和正确客观的自我评价。
她空虚的内心无法经营出丰富健康的生活,因此依赖酒精,有烟瘾,但这些没办法填补内心缺乏,业余时间用逛超市血拼打发。
所有的失败者都是这个样子。
Ken,也单身。
老,颓废,肥,酒。
Mary甚至可以谈得上厌弃ken。
Mary厌弃的是自己。
她羡慕年青,依旧不知道爱是什么,她的恋爱之所以不能长久,大概是她说的爱不懂装懂,没有孩子更不懂得爱是什么。
岁月流长,苍老了容颜,刨光了内心。
很可怜。
要丰厚你的内心,有同情心。
不要那么浮浅,临睡前看看书,游历大地,服务社会关心他人,少些评判指点,多站在他人立场考虑。
失败者都是一样的,替自己想太多,却不够好,头脑里缺了点什么。。
幸福的人,是好人。
jerry和tom是好人,但他们无法共情mary和罗尼的痛苦。
jerry善良温柔,作为一名心理医生,她善于照顾别人的情绪,但止于表面的照顾,开场抑郁失眠的女人走后,她关门一瞬间我看到了无奈,她见过太多这样无力绝望的人,她必须是清醒的,站在她们深陷的泥潭周围,以一个看客的方式,不会体会到一步步陷进深渊的感觉。
对玛丽也如此。
她会安慰玛丽,邀请她吃饭,给她煮一杯茶,对她境遇表示同情。
她做的无法挑剔,(如果我碰上玛丽,肯定走得远远的)可就是有那么一丝不舒服,她不喜欢玛丽的神经质和敏感,厌恶玛丽对joe的“示爱”,以心理医生的口吻教导玛丽要独立要坚强。
谁想活成那般落魄狗屎样?!
玛丽是个敏感痛苦的傻逼,没人真的想去认真倾听这个傻逼的生活和心情。
没有批判jerry一家,她们做的很好了,关心身边的朋友,在她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不以冷漠对待。
可我无法被她们打动,打动我的只有那个傻逼玛丽。
我嘲笑她,蔑视她,倾听她为她悲哀,为她流泪
玛丽的经历让我感慨。
如果年轻时生活得肆意,或者只是没有那么小心,是不是年老就会凄凉。
老是记得小时候看过的一部电影,里面有个年老的法国女人,年轻时漂亮,晚景凄凉的那种,她悲摧的一句台词,“...我总是相信陌生人的好意”。
好像在抗争说,这善意的个性,为何竟造成后来的悲惨结局。
小区里有个朋友,年轻时有点积蓄就去旅行,现在四十老几了,孩子四、五岁,住着父母的房子,仿佛生活被压榨得只剩下了生存。
用BJ单身日记里面女主角的话来说,一个不折不扣的middle aged bore。
而在二十年前,他是驴友,背包客,小资,愤青;也许还有点缺心眼,没有对人生作过于仔细的算计,不过,这不能算是缺点吧?
或者,玛丽的遭遇,只不过是“乏味中年”的写照之一。
对于我们这种老老实实生活着的平凡人来说,中年的乐趣不要只剩下看“豆瓣”了吧。
简单的故事,简单的剧情,任务同样也简单,但是却道出了生活的真谛,生老病死,爱恨离合,简单去出出充满着哲理,这其中的一切,只有自己细细体会,生活么,不就是一年一年又一年的日子,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己体会!!
推荐
从电影院里出来的时候,我就知道,《又一年》绝对是我看过的2010年出品的所有电影里最好的一部。
没有之一。
我甚至觉得这个评价与我一直以来对英国电影的偏爱无关。
《又一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的提名,最终未能折戟。
即便作为Colin Firth的热情粉丝,我也不得不说,它比国王的演讲出色太多。
国王本身存在一个绝佳的故事,又置身于一个宏大的语言模式中,无需刻意拔高,稍加细化,如此轻易就得到一个最佳剧本,而《又一年》在几乎缺乏故事情节的基础上通过对细枝末节的精雕细琢,人物性格的绝妙刻画,最终留给人一部笑中带泪,怅然若失的佳作。
影片由春夏秋冬四个段落串起又一年,情节非常少,不外乎为春天交代人物处境,Mary是个内心寂寞,却虚荣到不愿面对风华已逝的离婚女人,唯一不多的朋友就是相敬如宾,懂的生活的老夫妻Tom和Gerri,在面对老夫妻年已30却一直未交女友的儿子Joe时仍不忘搔首弄姿。
夏天铺垫了最多笔墨,这一节中,人物的性格最为饱满,细节最值得揣摩。
Tom的老友Ken出场,一个执拗于过去,重性情,向往婚姻的平凡男人。
中年发福的Ken向Mary示爱遭拒。
而Mary依旧是Mary,没有男人,没有房子,幻想着新买的二手车可以给自己沉寂的生活带来活力,与Joe费力的调情,试图忘记自己的身份和年龄。
成熟的秋天到来,Joe终于收获了自己的爱情,活泼可人的女子Katie出场,这让不期而至的Mary彻底失落,对新女友的发难也让她几乎失去了自己死寂的生命中最后的稻草,Tom和Gerri的友谊。
冷灰色的冬天,Tom的哥哥Ronnie丧妻,十年未曾谋面的儿子Carl连母亲的葬礼都迟到。
Tom将哥哥带回自己伦敦的家中。
这晚,年逾古稀的Ronnie,终于放弃虚荣伪装的Mary,一直幸福似乎会永远幸福下去的Tom和Gerri,渐入佳境的Joe和Katie,他们围坐在餐桌旁,一起度过了一个冬天的平凡夜晚。
这样的一个故事,凑齐120分钟的时间,里面可以撑得上有具体情节的不过是Mary拒绝Ken的示爱,Joe和Katie的结合,以及Ronnie丧妻三部分。
但是将这处处闪烁着生活智慧的对话,演员对于细节拿捏精确、分毫不差的表演放置在起承转合、妙到毫巅的叙事方式中,全片在平静中缓缓滑向结束,给观影者披上一件爬满虱子的袍子。
你不得不静静回想这些人物,回想起和剧中人物相似的他们,回想和他们相处在一起的自己,回想自己的生活。
起身离座,走向出口,伴随着冷瑟瑟的片尾音乐,如同走进幽静的老道,枯叶满地,踩上去吱吱作响。
Mary是全片拥有最多刻画的人物。
夏天的聚会上,Mary和Joe聊天的小时光,她摇曳着紫色的花裙子,卷弄着自己的头发,抱着木柱,就如同20岁的少女一般,说出“我就不告诉你”这样青春的句式。
再和Joe的对视中,差一点就要卸开伪装,说出心中的苦闷,却随即又绽开笑颜说其实是自己的美貌耽误了自己。
Mary习惯于将自己放在一个有利的位置上,美貌如她者年轻时自然追求者众多,习惯了众星捧月却无法面对岁月流逝要走下神坛的现实。
永远以自我为中心的她,每次一出场都会滔滔不绝,哪怕把主人宾客都晾在旁边也毫不自知,她习惯成为众人目光的焦点,享受这样的注视,甚至暗自意淫这注视中有几分是来自爱慕,有几分是来自羡慕。
在所有她参与的群体对话中,汽车占据了重头。
春天,她大聊特聊买车计划,畅想新生活,夏天因为盲目和无知,只看外型,忽略排量性能保修,买了性价比很低的二手车却浑然不觉,秋天发现这车已是个行将报废的朽木,冬天里没有聊到车,是因为她已然自知丧失了在夫妇家的话语权。
汽车在这里更像是个符号,像一个男人。
她期待他,幻想有他之后不再孤寂的生活,却又始终没有挑他的眼光,所以看上酒吧里成功的商业男人,看上和她相差一辈的同事的儿子,却对于最适合她的Kent视而不见。
对男人还像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般存在着若干幻想。
最终,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距成为了拖累生活,令她崩溃的原因之一。
有很多时候,她就要卸下自己完美生活的伪装,撕烂那有花园,有车,有健康,有自由的独立女性标签,和盘托出自己夜夜宿醉,烟不离手,黑夜中惟有夜场电影陪伴的孤独。
她抱着Gerri,说有什么要倾诉的一定要告知我,和Joe也说过同样的话。
善于美化自己的生活如她者,还是无法掩藏强烈的心理暗示下,她迫切需要找一个倾诉对象的现实。
如果敢于直面自己的悲剧和失败,也许最后的崩溃不会那么彻底和死灰。
导演赤裸裸的叙述虚荣和逃避,恶狠狠的说明Mary只是一个脆弱的女子,她没有一颗坚强的心来面对自己的不如意。
其实Mary并不是全片唯一的主角。
相反,Tom和Gerri才是贯穿的主线。
导演在四个片段中几乎是不动神色的用相似的方式展现他们的个性。
好男人Tom,四季里每每殷勤得替别人脱下进门的外套挂好,即便是在哥哥家,面对前来吊唁的陌生人也不例外。
在哥哥狭小的卧室里,他替哥哥收拾回伦敦的行李,即便是顶着葬礼的气氛,他仍不忘仔细叠好衬衫,出门时叮嘱Ronnie带钥匙,你几乎可以猜测,这些生活细节是和Gerri相濡以沫的生活中培养起来的。
泡茶是Gerri的标志,下田劳作后,与Tom一起坐在屋檐下,举起暖暖的茶杯,看着滂沱的春雨浇灌刚刚埋下的种子,相视而笑。
欢快的聚会中,为大家泡上一壶茶,围坐一圈,恬静如常。
在等待葬礼时,泡壶茶,祝生者坚强。
导演近乎是意识的铺垫他们细小的互动,做饭,看书,喝茶,下田。
神仙眷侣不一定非得长得貌若天仙,外加断条胳膊。
一个在夏日中从远拉镜的长镜头里,不那么典型田园风光切换到手提菜篮的Gerri,她抬起头闭起眼迎向光,风吹起她的发,你能感知到,这个女人的平静。
片中有若干出彩的配角。
导演用戏谑的对话告诉你,始终走不出回忆看似荒诞的丑角Kent年轻的时候也是个在酒吧因高谈阔论政治被禁足的小愤青。
而从前吝啬的老大哥Ronnie,如今只剩下了一片静。
他巍坐于沙发便不再挪动,空洞的表情告知观众,他对外界的感知能力已经降到最低,那深凹的眼窝下可能曾经目光如炬,现今却深邃到瘆人,因为不再有活着的期待。
最后一个镜头,面对Tom客套的问话,一向多言的Mary只是简单的回应,她当然知道这已不过是主人的寒暄。
然后所有人如同完成一次应尽的社交义务一般,继续他们的谈笑风生,而她被这个家庭彻底忽视,除了与同属外来者的鳏夫Ronnie之间好似知己好似无奈又好似尴尬的一眼对视外再无其他。
周遭的声音渐渐退去,Mary和这个世界隔开。
那双眼睛,曾经暧昧,曾经秋波暗送,曾经失落,曾经抑郁非常,如今,却如冬日里干涸的枯井般,泛不起半点涟漪。
黑屏上字幕升起,又一年过去,Mary终究不是苏文纨,站在围城之外,心如死灰。
拒绝隔靴搔痒的迈克李,一刀一刀又准又狠,可能是Mary,可能是苏文纨,可能谁也不是的你被戳中没?
平平淡淡中的强烈冲突 影片的一开头就是一个患者就医,看失眠,这是症状,但是原因却很复杂、很深,不是简简单单用药片儿能解决的,黑人医生怀孕和老太太形成对比,生命的老老少少,一个将逝,一个将来,一个是后悔的人生,一个是全新的世界。
黑医生还是蛮客观的,告诉她药品仅仅缓解症状,却远不能根除疾病,并十分坚决的要求她去找咨询师。
患者找到gerri,gerrit问了几个问题,挺关键的,可以看出,老太不幸、不幸福的一生,用1--10描述,她选择了1, 她希望解决的办法就是a different life, gerrit说change is difficult, isn't it? 也挺关键的。
不管患者多么不幸、烦躁、压抑,gerrit都没有给予更多的宽慰,也没有说一句积极的话语,仅仅是问问题,也没有引导患者自己思考,所以我觉得她的咨询比较失败,更重要的是,我觉得她根本没有从患者角度思考,也打心里就不care。
这种漠视,是更可怕的冷酷的杀手。
所以患者走的时候很失望,尽管gerri叫她下周再来,我想她不会再来了。
(几分钟的镜头,大牌演员的表情生动的传达了一切,赞。
)gerri其实同样也漠视mary,而且并看不起她,当然也是mary 地位低下,仅仅是一个不太能把自己生活搞好的小秘书而已。
比如,那天gerri回家和老公tom聊天,既没有谈到一开场的患者,也没有提及mary,因为她们不值一谈。
从她的职业角度出发,她们是更需要帮助的人。
漠然。
(当然,我不是说,因为一份职业就一定要毁掉自己的life,)Geri和Tom都有decent job,有好的house,有笑花园,有和谐美满的家庭,有夫妻的默契。
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有满足,和满足感。
唯一忧虑的儿子的婚事也不是太难。
joe有不错的外在和不错的工作,尽管joe本人面对自己落后于同龄人有一丝郁闷,这时导演选用的是小号和吉他配音,听起来比mary那个小提琴乐观的多了。
mary也自身有问题,比如不会做饭、不打理花园,而且不去学,熬夜、看电影,固执,不去改善,change is difficult, isn't it? 可是不change是没有出路的。
mary第一次到gerri家,mary带了礼物,精心打扮了一番(希望能碰到joe)她们对她还可以,可是mary记错了tom去过的地方,还抽烟,这些都很让人烦的。
而她是可以避免的。
mary讲“that‘s what all boys say”这句话明显和一个已婚老头讲不合适,tom 听了不开心,用一个眼神表示了,此时gerri还算宽容,并没有计较,但后来mary讲了好几句不适合的话(我们身边的人其实也没有多么宽容面对我们偶尔讲错的话,所以常常观察到人们小心翼翼安全的活着)。
honestly,我不喜欢我有像gerri一样的朋友,表面关心,实质上连句奉劝的话都舍不得说,自己不说还不让tom说,总不想让别人打扰到她们usual的生活。
漠然、漠视。
可是,每个人身边都很少有geri反面的朋友,尽管人家说了的话会对个人成长是好事。
所以,有时候我非常怀念过去老师正当、合理的批评。
merry第一次到geri家就喝醉,很多个镜头给了她不停的倒酒,酒杯就快不离手了。
而且留宿在人家家,这个是很忌讳的。
留就留吧,也不刷牙不洗脸,买醉,着实把人家吓一跳。
尤其中可见,mary没有太多好友,极度渴望倾诉,缺乏关爱和支持。
不幸的过去加之没有人规劝和宽慰开导,自怨自艾的表现和倾诉倾向其实都可以理解的,可惜,社会不会这么宽容,你的情绪不能影响到我的生活,这是社会普遍现象,不仅仅是gerri。
mary第二天离开gerri家的时候,连连不舍,回头看了一眼要离去的路,停顿,眼中顿现惆怅,背景音乐也在这时候恰当的切入,缓缓的钢琴、小提琴,凸显了这种心情。
她想着法子想要多说两句,延长自己在这个家庭中的存在,但是,总要离开,走了好远还又回头一望。
这一望,好孤单。
joe在一出场做他的工作的时候就明显现示出了对被咨询者的鄙视,地位的优越感。
ken能吃能喝,胖,明明在train上已经吃了薯片喝了啤酒,晚餐的时候还和gerri&tom 讲他一天没吃。
似乎只有塞满胃的时候才仿佛就塞满了他空虚苦恼惆怅的心灵。
ken满嘴都是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在青年的不满。
不停的工作也是为了让自己充实一点,这个至少强过mary。
ken也抽烟、喝酒,而且也喝醉了,而且也买醉,在醉酒中才流露出心中的郁闷,抱怨世界抛弃老人。
这是人们正常时不会说的“失态”的真心话,可是人的距离就是这么不远不近,心灵孤寂着。
另外,人老了也可以向geri和tom学习,给自己的老年生活找点事做,少回忆过去,少抱怨 world for young people之类的,也适度的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
tom要比geri强,mary是gerri的朋友,gerri面对mary,尤其她还是个心理咨询师,不提供任何帮助,当tom想要建议一下的时候,比如说mary过去的老公就是个混蛋,geri一声轻轻说了一声“tom”阻止了下文,也许多说说,能帮助提升mary的判断,能让mary少做错的决定。
而当mary主动寻求建议的时候,geri却仅仅是沉默。
好一个沉默啊!
当然gerri对其他人也是这样的,面子上友好的问候,仅此而已。
ken是tom的朋友,tom建议ken同他一起远足,这样的建议是难得的帮助,可惜ken没有答应,主动丧失了一个改变的机会,好可惜。
我觉得有个tom这样的朋友是幸运的。
tom又带ken去golf,那一段4个人很开心,最后一洞是由年轻的joe打入的,也是有所意味。
ken其实是一个性格不错的人,和他生活其实也可以,但是体形丑了点,这也是mary不喜欢他的一点,而且成为mary最重要的一点,这就错在mary了。
特别好笑的是,jack在问mary cc的时候,她不懂而造成的尴尬,只能用boy's stuff解嘲,也埋下了今后这个车给她带来的麻烦和经济损失,本来她就比较穷。
这点出了mary很致命的缺点。
不学习、不寻求改变,即便周遭的人都帮助她,都指点她,也不一定会是喜剧。
而且她在那样的场合还是选择了抽烟,这使得人们纷纷离他远去。
only ken 留下来,但她却主动的拒之千里之外。
tom,joe,ken等是中产阶级,能去打golf,有愉快的休闲方式,能聚到朋友一起聊天,是非常不错的养老生活。
marry的问题:不会做饭、而且不去学,不打理花园,熬夜、看电影,抽烟酗酒,固执,不去改善。
不去学习,不会说话,老说错话,老办错事,老不停的说对不起。
不用心,不自制,不会察言观色,啰哩啰唆以极快的语速讲一大推自己的和别人毫无关系的话,她想分享,可是有点过,有时候,没人care about you and your things, actually. 对她喜欢的人很热情,eg joe,对她不喜欢的人和冷淡,比如ken,and jack。
这个肯定不招人喜欢,尽管我们不会喜欢每个人,也不会惹每个人喜欢,尊重每个人是起码的。
她总是和别人讲她不幸的事,找不到地方啦,事故啦,并不是每个人都那么聪明,都懂自己,其实人本性是回排斥这样的。
mary第三次到gerri家,尴尬频发,证明了gerri说mary is a friend of ours,其实不然。
gerri再也不做面子了,为了能维护儿子和gf的关系,几度让mery下不了台,可是为什么mary还要待下来,而且还待到最后,人家都不理他了,才悻悻而去?
mary看到kaitie嫉妒心大发,和katie较劲了好久,以为可以维护下自己的优势,偏偏geri这时候不断拆台,从没有站在mary一边,mary好尴尬啊。
当人家叫她aunty mary的时候好苦的表情。
可是怎么觉得她还不醒悟呢,还归咎于自己这次没有拿东西来。
夫妻两对mary极度冷淡了。
gerri用disapointing替代upsetting这个词,可见mary的在他们心中的位置,此后夫妻两决定不再invite her,于是也就有了冬天mary的不约而至。
tom的哥哥经济条件要相去甚远,但是兄弟情还在的,只是有了geri,有了自己的家,重心会有所偏移,心的交流会少些,这都是人的本能。
mary第四次出场好生落魄。
好可怜。
怎的连件冬天的衣服都没有了呢?
我不知道怎么理解mary和ronnie的对话那段儿。
最后在饭桌旁其乐融融的一家人,和旁人的ron& mary,身体距离再近,心灵还是一样孤寂。
电影的最后,死寂一般,只有干巴巴的镜头对准mary,得要怎的一个演员才能handle的了啊。
此时此刻,她心里想些什么呢?
一切在平平淡淡之间,可是其中包含的东西太多了。
有一年的春夏秋冬,有人生的小孩儿,长大,中年,老年,死亡。
有历经一年后的收获,有一年过去之后的落寞。
有不同人对他人的看法,有心理的和物质的改变……全都囊括在这些平平淡淡之间。
平平淡淡才是真。
乱七八糟写了好多。
好多不懂的。
为什么?
1,mary感觉到人家不喜欢她,她为什么还要赖着gerri,待在人家那里?
2,mary好多不好的地方也有人提出了,她为什么不改啊?
3, 我不明白mary第二次去geri家,为什么joe主动走向mary和她谈话,用调情这个词也不为过的,而且还答应会打电话给mary,这让mary等的好辛苦?
4,mary第三次到gerri家,尴尬频发,为什么mary还要待下来,而且还待到最后,5,真不知道这个mary下一步该怎么办呢?
大家帮她出出主意吧。
在观看《又一年》的时候,我想到的不是迈克李那部金棕榈大作《秘密与谎言》,而是五年前看过的他在1995年拍摄的那部《赤裸》。
《赤裸》中迈克里的惊世骇俗和犬儒主义像是一个愤怒的青年面对一个丑陋的世界,而如今世界还是丑陋的,迈克李却变成了一位尝尽世间百味的温厚老人。
恍然间十五年犹如弹指一挥,五年前犹如隔日,又一年,我们又老去一岁。
和导演的年龄相关,这部电影聚焦在一群年过五旬的老人身上,但迈克李所要表现的核心并不在于老龄化趋势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而是聚焦在衰老的过程对人们的生活境遇和内心情绪所带来的复杂变化。
刚刚步入老年阶段的人们面对生活方式的变革而无法适从,亲人朋友的远去而越发寞落。
因此,《维拉德雷克》中的女主角在本片中客串的人物,不仅仅作为引线交待出本片的男女主角,更像是在片头的一次总结性发言。
那种由于生活困顿而造成的精神抑郁,恰恰是影片中众多人物的形象缩影。
接着,导演通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分别讨论了人们年过中年之后,所面临的情感问题,事业问题和家庭问题。
情感问题:片中的Mary,那个由于婚姻失败而一无所有的女人,却无法接受自己青春不再的荒凉处境,只能靠酒精度日。
她依然幻想依靠自己的年轻美貌的能够吸引男人谈情说爱。
他与Joe的暧昧不清,恰如其份的刻画出她在内心情感上的不切实际,而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则是支撑她生活的根本动力。
而当Joe与在即年轻漂亮的女朋友Katie出现在她面前的时候,她所有的幻想随之破灭,从而造成的尴尬局面让Mary与Tom一家彼此难以面对。
事业问题:Ken的造访给Tom一家带来的不仅仅是相逢的喜悦,更多的是对岁月逝去的感叹,曾经喧闹的热爱摇滚乐的青春早已不在,年华老去的Ken对周围环境感到深深的不适。
本应退休的Ken,却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工作,并不是因为他对工作的热爱,而是害怕退休之后无所依靠的生活。
但Ken对Mary的表白,体现了他希望步入正常生活的愿望,因此Ken相比Mary而言,是具有生活的勇气的。
家庭问题:亲人离世是老人必经的过程,Tom的哥哥Ronnie的妻子去世,儿子也与其怒目而视。
生活悲凉的Ronnie,则选择了缄默的面对一切的态度。
相比Ken希望突破困境,Ronnie则深深的陷入在这种冷漠的现实之中无法自拔。
曾经那个热爱足球的兄弟早已经被沉重的现实压迫的毫无情趣。
片尾Mary的突然造访,其外在化的情绪化的悲伤情绪,与Ronnie内在化的沉默化的悲伤情绪形成对应,与Tom一家欢乐的家庭气氛,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整部以哀伤为基调的影片中,迈克李选择Tom一个温馨欢乐的家庭作为贯穿影片的主线,与其周围悲伤抑郁的人们形成鲜明对比,不仅为影片提供了层次感,而且为那种年老的抑郁情绪提供了化解方案。
只有与爱人,亲人,朋友相互交流沟通,才能安度晚年。
据说依靠调度演员精湛的演出,来把最简单的故事讲得精彩,是英国电影人擅长的本领。
《又一年》显然是这个说法的有力论据。
拍摄手法一点都不花哨,影片却一样生动有趣。
剧本的功底让人心里暗暗称叹。
台词诙谐幽默,简洁明快,句句都能给人物削出一个棱角。
演员调度则是最成功的点。
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位有台词的演员,都把他们的表演发挥到了最精准的地步。
你明明知道他们是演员,他们塑造的角色却自然到你恍惚以为就是普通人,明明演的就是普通人,角色的塑造又个性极为鲜明。
《又一年》最后什么奖也没拿,我只能理解为评委们都太看好他接下来的市场。
但莱斯利-曼维尔没有拿到最佳女主角,我替她有些可惜。
她非常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角色。
注意,不仅仅是表演,而是塑造。
她赋予了角色特有的肢体,语言,表情,情感。
艺术上来说,我认为本届影片中无人可以与她的演出匹敌,她饰演的玛丽比其他任何一个女性角色都让人印象深刻(尹正熙排第二,但她没有跳出剧本,属于角色本身讨巧);技术上来说,莱斯利至少也应该跟比诺什并列影后。
好吧,那么她至少是本年度我心中的影后。
《又一年》也是本年度我心中的最佳影片!
这部电影的故事主体竟然是一个“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和谐家庭,而且从头至尾都没有丝毫破裂的可能性。
从春流到夏,从秋飘到冬,一直都是夫妻恩爱、父慈子孝、宾朋满座,和乐的家庭就这么和乐下去,什么都没有发生,就悄然过了一年。
按照一般规律,这样缺乏冲突的电影根本就不能成立。
可《又一年》就是要展现完全的美好,并在此过程中,表达导演的悲悯情怀。
在美好中表现悲哀,这似乎很矛盾,但导演迈克•李成功地做到了。
电影围绕着伦敦市郊一对老夫妻的生活展开,这是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丈夫汤姆是地质学家,妻子杰瑞是心理医生。
他们有一个快三十岁的儿子,常会回家看看,还没等父母催,就带回了一个活泼又懂事的女朋友。
这个模范家庭的故事就是这样,再无其他。
让电影起波澜的,是那些不时登门的客人。
电影以季节为序,分为了春夏秋冬四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都是汤姆与杰瑞一起招待客人。
包括杰瑞的女同事、汤姆的老朋友、汤姆的哥哥等人,都一一出现在汤姆家中。
导演要表达的悲悯情怀,就暗藏在这些客人身上。
汤姆一家虽然很美好,其他人的人生却总是几近破碎。
比如老汤姆的哥哥罗尼,老伴刚刚去世,失踪很久的儿子终于归来,却是一副蛮不讲理的浪子形象,甚至将火爆脾气撒在前来参加葬礼的亲友身上。
断裂的父子关系,让罗尼的脸显得沧桑而悲苦,再将痛苦的罗尼与快乐的汤姆相比较,残酷的感觉也就一丝一丝地冒了出来。
更让人难忘的是杰瑞的女同事玛丽。
这个从开始贯穿到最后的形象,明显就属于那种不讨人喜欢的女人。
喋喋不休的聒噪、自哀自怜的怨气、缺乏同情的傲慢、莫名其妙的嫉妒心,都让她与这个家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可汤姆和杰瑞是如此的善良,他们接纳了这个处境孤独的女人。
玛丽可以随时出现在他们家,向他们倾倒无尽的苦水,随时大哭、随时大吵、随时大醉。
可是最后,因为玛丽过分的的失态,杰瑞还是对玛丽产生了嫌弃。
电影终结于一场其乐融融的家庭聚会上,镜头对准了欢声笑语之外正黯然失神的玛丽。
看到这里,我恍然似有大悟:难道这部电影的主角不是汤姆杰瑞,而是玛丽?
再想想才知道,其实玛丽也并非主角,因为她的故事支离破碎,根本就串不起来。
我们只知道她一直独身,曾与有妇之夫恋爱,拒绝了胖老头的表白。
虽然她总是急切地想要对人倾诉,却总是找不到合适的渠道,即使是最好的朋友,也无法真正了解她。
在其他一些惯常的电影中,我们就像全知的上帝一样,总是可以了解到主角的身世与经历,知道他们何以落到一个悲惨的结局。
这种了解,甚至往往多过于我们身边的人。
可《又一年》放弃了这种表达,它在美好的家庭之中安插进了几个不快乐的人,却不去交待他们为什么不快乐。
这也许就是在提醒我们,“不了解”才是常态。
即便是再善良、再善解人意的人,也难以对身边人的痛苦感同身受。
想到这里,片头那一幕的用意也就很明显了——影片片头,是杰瑞和同事正接诊一位长期失眠的老妇人,这位病人面对病情支支吾吾,根本无法讲出自己失眠的原因。
这一幕之后,直到片尾,她就再没有出现过,我们仍然无从得知她长期失眠的根源。
就是通过这些幸福生活之外的“冷眼旁观”,《又一年》让我们得以正视“他人的生活”。
即便你再幸福,也要明白:这原来是一个充满不被理解的痛苦的世界。
起初是有點意外吧,Mike Leigh 的輸家劇場這次帶著正能量,毫不起眼的 Gerri 過著平淡美滿的婚姻生活,態度正面笑口常開。
那時身為觀眾的不知道,這個 Gerri 才是這部電影處決剩女的大伏線,因為故事不只要她的生活美滿,還要她在一個個倒霉鬼出場後更見圓滿,令一個平淡的幸福小家庭成為慘淡失婚婦人瑪莉(Mary)的最強對比。
由樣貌、語氣到動態,怎樣看 Gerri 也比較像那個毫不起眼的大輸家吧?
在一家黯淡醫院做心理治療師,周末落田種菜和外子各自微微抱怨這抱怨那,實在不能算是可喜可賀。
可故事卻說這個 Gerri 早早就成功嫁了一個地質學家,男人工作兩年後還和她環遊歐亞,後來養大一個醒目乖乖仔,乖仔再找個風趣好玩的心理治療師女友!
在另一邊的瑪莉是個失婚婦人,無時無刻都在找對象,但喜歡的不會喜歡她,她又看不上那些一直迷戀自己的男人。
不知道實際年齡,不過如果她能將自己嫁出來,這位瑪莉肯定算得上是一位「靚太」吧。
不過故事要這位努力保養身體外貌,又能夠獨力生活、量入為出女子落得如此下場,成長養貓的剩女(mature woman with cats),在人家的美滿生活下一敗塗地。
瑪莉最倒霉的就是有著 Gerri 這個對比,同時自己最渴望的就正正是 Gerri 的生活吧。
一個永遠感情失意,一個擁有美滿家庭。
瑪莉要是群著一班愛蒲愛玩的姊妹淘,像《穿 Kenzo 的女人》的錢瑪莉、《Sex and the City》的 Carrie,大家到底會盛讚她風韻猶存,多年來修身的努力沒有白廢,閒時大家一起去買靚衫,晚上到夜店獵艷,總不愁寂寞吧?
但故事發展是怎樣呢?
Gerri 是心理治療師,嫁著個地質學家,而兒子的女友也是心理治療師,自己則是個小秘書。
人家其貌不揚但生活美滿,自己風韻猶存想找個好人愛惜自己都這樣難。
她的世界可能不是從來都只有男人的,不過後來是。
只顧著投資在愛情的瑪莉放棄了對大世界的好奇,結果就在大家分享世界遊歷之時被徹底消音,不請自來地在人家的家庭晚餐上輸得一敗塗地。
沒有人會想做這個瑪莉的。
Mike Leigh 你好狠,還將故事設於階級觀念極重的英國,這樣處決一個剩女。
賤人。
一年四季,小品生活。好电影
当最后一刻,所有的声音从mary的世界中遁去,寂静将她隔绝在他人幸福热闹生活的边缘,这片子一霎那有了灵魂。
春夏秋冬,起承转合,生老病死,喜怒哀乐,这么冷静的视角,讲述如此普通的人生,竟也能有强大的张力,看似平淡润物细无声,实则杀人如麻于无形;最后一个镜头定格在玛丽迷茫的脸上,周遭的一切与她隔离,剩下的只有寂静,太有杀伤力。
也许平淡,但这就是生活
这女的我真看吐了
生活
影片最妙的是它的色调处理,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随着四季转换,影片色调也在不断变化,春天是室外的自然光,夏天和秋天是室内暖色调,到了冬天是水泥灰,Mary的脸色也失魂落魄,失掉生命力的那种枯槁
可以用驚奇這兩個字形容嗎?用了幾次的聚餐把所有關係建構起來,和同類型電影不同的是,完全沒有正面的論述
打高尔夫球戏,Tom正要挥杆,好友突然大叫干扰,他扔下球杆大喊“I knew it!”,两人笑着追逐起来。仅此一处情绪有波澜。
后半段渐入佳境,结尾很棒
天啊好无聊 Tom and Gerri
剧本的重点过多集中在台词上,但又不显得很有趣,不过好歹能渐入佳境,演员表演都挺自然,三星半
男性视角拍这种题材的电影莫名其妙的,仿佛女性到了40岁还不结婚就是眼高手低还因此变得神经兮兮?感觉像个三八一样窥探别人的生活又流于表面,什么老古董啊居然还是部2010年的电影拜托
演技大爆发片,上海国际电影节 6月23日 10:30 上海影城
Ruth Sheen长得真像二次元的Jerry Mouse,这是本片casting最神的地方!Lesley Manville好像是从伍迪艾伦片中过来的。汤姆杰莉的生活是在Loser们的映衬下显得完美的。四季四种色调,餐桌戏拍得极其讲究,尤其是剪辑,神了,完全是电影化的叙事。
片尾餐桌上一个长镜缓慢环摇,定格在玛丽脆弱无助的面孔上。又是平淡而忧伤的一年。心情与配乐一道暗流涌动,很喜欢这种以及诸如《时时刻刻》的片子,时时轻抚内心深处那根最敏感的神经。
有一天,我们都会变老。
这么说吧,看这部电影至少看睡着三次
我想我们都一样,对于迟暮的最大恐惧就是孤独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