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需要世界和平的时候来这么一部反战片,确实有必要,但眼看着《野战排》蜕变成送啤酒,散文或散文诗变成了说明文或论文,而且是挺肤浅的说明文论文,真挺悲哀的。
豆瓣的评分真是越来越扯淡了。
角斗士罗素克劳同志,你就算胖成了鬼,也没必要去打这么个酱油吧。
很难想象《绿皮书》的导演拍了这么个玩意儿。
虽然场下爆料让人无法苟同彼得·法雷里的片场作风,但不可否认,经他之手的《绿皮书》的确有一套,否则也不会在当年的颁奖季出尽风头。
和苹果合作的新片《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是他另一部结合真实事件改编而来的电影,它的故事乍听起来相当离谱:越战后期,纽约州一个名叫John的青年为了鼓励海外征战的士兵,决定亲自将家乡啤酒带过去慰问。
也许第一时间听到这个故事梗概你会和我一样感到诧异,但正如我刚才所说,这个故事不但不是虚构,而且片中人物也确有其人。
John是纽约州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微薄的薪资并不足以支撑他远渡重洋去往太平洋的另一边。
但在海港的工作给他提供了便利,让他有机会周游世界。
上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陷入越战泥沼不得抽身,随着电视上不断出现的负面报道,让美国民众逐渐开始怀疑这场跨度10余年的战争和其背后的意义。
拥有强烈爱国情怀的John并不为电视上的负面新闻所动,就和他身边那群相信政府的小伙伴一样,他坚信美国发动这场战争的初衷是正义的,更重要的是,战争背后所捍卫的价值观。
为此,他和家中有明显反战倾向的妹妹有过分歧,甚至还和国内支持和平的人士有过肢体冲突。
直到真正踏上开往越南的船只以前,他都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
故事讽刺的部分恰恰在于John进入越南的部分。
来到越南战场后,John想象中的激情和众志成城在这块土地上并不存在,他所见到的来自战场的每一幅面孔,无不充斥着疲惫和强烈的厌恶情绪。
大家感到厌恶的原因一方面来自John的无知,另一方面也来自双方所处的截然不同的立场。
正如John到访前线期间一个战士所言,大家拼命想要抽身的战场,有人却以送啤酒这样无厘头的名义赶着过来,这多少有些儿戏和莫名其妙。
在前线拼命的人会把John的行为视为冒犯,人们不理解John费劲千辛万苦跑这一趟的意义。
对John而言,他的目的虽然单纯,但结合这个行为源自酒吧里一场即兴的豪赌,送啤酒这件事本身也就有了一丝黑色幽默。
尔后John利用美国公民身份在战区浑水摸鱼的状况不但加剧了黑色幽默的部分,还将战场上的无序和混乱赤裸裸呈现于观众面前。
很遗憾,越战前线并不像有服役经历的酒吧老版所预料的那般,具备某种“可控意义上的混乱”。
事实上,亲历过越战的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经历这场混乱。
以至于像John这样的平民,才会从中利用巧合混到一个中情局成员的身份,并肆无忌惮地利用这个伪造身份穿梭于战场各部,一睹前线的真实状况。
John某种意义上有些类似于《野战排》或《西线无战事》中的主角,他们和John一样,在正式踏入战场前,都对战争抱有某种理想化的天真想象。
但随着目睹战场上越来越多的阴暗面,他们原本的信仰开始产生动摇,而动摇又反过来促使他们反思战争的意义和支撑他们信仰背后的合理性。
虽然法雷里的新片对战场的表现,无论从篇幅和深度而言都不及后面两部经典,但通过零星的描写,影片依然将越战的本质给表现了出来。
比如在深入前线的当晚,John通过和一名士兵的交谈,不经意间走进了一个已经有战后创伤经历士兵的内心世界。
通过他的叙述,观众了解到这是一个从战区回到城市却无法适应和平环境,尔后不得不重返战区的悲剧故事。
经历一系列战火洗礼,原本的家乡之于战士已然变得陌生,反倒是残酷的战场成为他的“家乡”。
如此颠倒而具讽刺意味的错乱,一方面揭露了美国发动越战的非正当性,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战争反人性的本质。
诚如和John有过一面之缘的西方记者所言,战争本质就是大型犯罪现场。
既然是一个频繁发生犯罪行为的地方,你又怎么可能寄希望于身处其中的人和事变得正常呢?
而如果战争中的一切都是反常的,又何来正义一说?
如果说John起初的“快递”之旅来源于一种被宏大概念洗脑的狂热,那后期的逃离,则象征着理性的复苏和人性的回归。
美国大使馆遇袭当夜的前后遭遇令他意识到,政府传递给民众的信号未必准确,比起前方人员目睹到的真相,后方对真相的篡改或许只是服务于舆论公关的政治游戏。
一场原本宣称是拿来拯救愚昧世界的布道,最后变成掌握话语霸权一方的自说自话,所谓“正义”、“道德”、“自由”等西方世界强推给第三世界的概念,在炮火干预别国内政时就跑偏了方向。
那么,那些为此而战的士兵到底算什么?
这是影片最核心叩问的问题,也是主角John通过实地走访后最想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然而令他失望的是,随着前线战事的恶化,John发现情况正如后方反战派认为的那般,整个陷入一种巨大的虚无和失控。
不明就里的百姓在政客的忽悠下,一批又一批将孩子送入战火,那些他们以为的崇高理想和价值观,在经历长达数年仍未明了的战局后,逐渐变得模糊和自欺欺人。
给大家带去啤酒的John只是当时美国的缩影。
全国上下仿佛被某种无形的力量催眠,陷入一种麻木的乐观主义氛围。
但现实却是:前方的人在莫名其妙送命,后方的人却心安理得以胜者自居,丝毫看不到越南局势的悄然转变。
最终,被John赋予胜利和美国精神的啤酒并未给士兵带来真正的慰藉,反而在返回美国后完成了它最恰当的任务——一罐啤酒下肚,持不同政见的家人最终达成和解。
从大洋彼岸颠簸而来又铩羽而归的啤酒,在此刻终于不再具备任何意识形态方面的符号含义,回归到最基本的、建立人和人之间情感的社交工具。
John兜兜转转一圈才想明白如何正确使用它,作为见证过主人公思想转变的物证,影片亦通过一罐看似不重要的酒精饮料,完成了最高明,也最隐晦的反战声明。
撰文 / Zed策划 / 轻年力量
这样的电影,怎么能说他不好?
都没有理由!
难道还要说他编剧逻辑有问题?
枪战不真实?
特效不先进?
都无所谓了,从这部电影中,我们感受的是奇基那种阿甘精神,为了国家,是需要支持战争的,因为战争是为了更好保护人民,为了支持战争给士兵的哥们万里送啤酒。
一路各种机缘巧合,荒诞搞笑。
从一路搞笑欢乐中发现了现实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
战争就是一场屠杀,而且是一种复杂的屠杀,那些牺牲的士兵,最后都不知道为了什么而死!
然而媒体也好,报道也好,很多并不是从本质出发,老百姓更不可能看到战争的真相!
从另外一个视角看战争,不得不说是一部很好的反战片。
归根结底是对美国的爱国主义与媒介的反思——我们可以这样概括:爱国主义的媒介宣传直接地等同于法西斯主义。
影片中大量地展示了电视、报纸的媒体宣传与酒吧青年对这些宣传的探讨,其中体现的爱国主义媒介宣传的典型特征在于,将“国”看做直接是一个整体、一个实体,一个有着自己的利益(这个利益天然地与民众的利益保持一致)、自己的目的和运动(一切国内的资源都应当天然地服从于这个运动)的东西,这样把“国”变成了一个可“爱”的对象。
“美国”的代表是电视机前露面的总统,媒体代表的是“国家的意志”(正是在这种媒介爱国主义的观念总体中,国家才被认为自己的尊严和自己的意志)。
这样,国家似乎成为了一个不可反对的、全知的对象,有利于它的东西被认为光荣,不利于它的东西被认为邪恶和不端。
这正是这部电影对越战的反思所在:只要这种媒介宣传、这种观念总体仍然存在,美国的爱国主义就永远等同于法西斯主义和帝国主义;或者说,正是和主角一样看着电视、听着广播的酒吧青年的存在,支持着一个帝国主义的美国,就像绝望地盼望主人的德国人支持着纳粹德国。
这些民众的存在,正是越战得以持续的原因,也是任何一场美国发动的非正义战争或任何一个反人权政策实行的原因。
正义的记者永远存在,但这些记者却与所谓爱国者的思想根本不在同一频道上:二者持有对“真实”的截然不同的理解。
少数战地记者面对着战争的真实,而大多数的所谓“爱国者”却并不是不信任这个真实、而是根本拒绝这个真实,事实上是拒绝这个真实背后的“反爱国主义”、“反唯国家意志主义”的根本立场,他们生活在媒体构筑的世界中,他们仅仅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而将所谓“真实世界”的可能性拒之门外。
这部电影对这个主题的表达、它的叙事结构却并不像所要表达的主题那样深刻:一个主要问题在于全部配角的扁平化。
酒吧青年的形象、战地记者的形象都太过平面,都很显然地为主题服务,没有自己任何独立性可言;更夸张的是士兵的形象:为了保证一个平民抵达最前线又安全返回,士兵承担了过多的情节的功能性,以至于作为受爱国主义信仰鼓动参军、却在前线遭遇信仰崩塌的这个本可以承担更多故事和精神内涵的身份,士兵显得像一群白板,僵化地扮演着“信任主角为中情局官员并帮助他”的角色。
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配送真人故事,走到战争前线还回来了,有人说剧情很平,开头就能看到整个剧情,可是,战争你还想要什么角度,第一次离开满是土的那个地方,他看着飞机过去,一片火海的样子,第二次因为看到内部组织把人扔下飞机离开被当做可疑人,拿着枪追到森林里,第三次,那个洞明明是美方自己做的,但没人在乎真相,总得有人记录真相吧,战争好像是无意义的,是革命还是为了拯救,连目的都不知道,一茬一茬地送到流水线,只有打仗的爱国,下命令的人只是政客锌皮娃娃兵里面写到,“阿富汗治好了我轻信一切的病,过去我以为我国一切都正确,报纸上写的都是真事,电视中讲的都是事实。
”“他们在什么地方被弄成残废的?
他们在那边保卫了什么?
没人对这些事感兴趣”“当我们从战场归来,我才明白,我们不为人们所需要。
’我身上有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的全部元素……伤寒病至今还在折磨我。
”下雨那晚,那个从费城来的人说,“我服役完回过家一次,我融入不进去,这里才是我的家”这里造就的都是扭曲的人篇写着“我曾经梦想:回家以后,把折叠床搬到花园里,在苹果树下美美地睡一觉……在苹果树下……可是如今我感到害怕,特别是现在。
我国准备撤军之前,我听很多人说:“我害怕返回苏联。
”为什么?
很简单。
我们回来了,国内的一切都变了。
两年后,人们穿的是另一种时装,听的是另一种音乐,街道也变了样……大家对战争的态度也不同了……我们会像一群白色的乌鸦……”看这部的时候会想到阿甘正传,都是关于越南战争,那部是说要善待越南战争的幸存者,这部我直观感受是反对战争,那都是无意义的牺牲。
军人是伟大的,因为他们为了自己的信仰去付出所有,甚至生命,但同时他们也是蠢的,他们的信仰都是假的,被灌输来的,根本没人在乎那些。
结局突然温情,打断了我的感受“死者已不属于任何人,他脸上已经没有仇恨”
有史以来最成功的“蓝带”啤酒广告。
美国媒体人真是敢写敢说,这不是战争,这是大屠杀。
对政客和当局者的讽刺可谓一针见血,媒体在报道“积极的正面的”一面去诱导向奇基一样的“蠢汉”为国家效力,实际上就像这趟啤酒🍺运送一样,这样的做法毫无意义,甚至可能会平白无故浪费生命,但大部分人选择自我麻痹,中国有句古话“来都来了”,空手而归是不可能的,那就选择坚持相信他们所坚信(酒吧回归的对话)。
少喝酒多思考,片中场景有一幕还蛮震撼我的,就是小女孩踢球遇到奇基本能呆傻,斗笠妇女不顾安危抱起逃走,看到这场景穆然想起那张经典的越战照片(没穿衣服的女孩在镜头前奔走哭泣),有的人在西贡歌舞升平,欢庆佳节,有的人在草莽山林东躲西藏,饱经蚊虫烈焰。
傻人有傻福,一路不言自明的假CIA行径让出行格外顺畅,也许不声张的坦然也是一种政治利器,抓住了一些人的心里,有些话不必明说,一切尽在安排。
“收悉,敬礼”
这部影片刚开始放映到中期的时候,我感觉这种方式怎么那么像绿皮书呢?
结果一看导演还真的是绿皮书的导演,他利用公路片的拍摄方式来拍摄出这一次对于战争的反思和侧面对于战争的了解, 总体上还算可以,还是用轻松挥谐的方式来舒说的,严肃的主题,绿皮书的感觉很浓,对于战争来说,还是美国人的反思方式,并不算彻底,就是给人一种轻公路喜剧的感觉,对于这个主题和他拍摄的方式以及整部电影中音乐的运用,我觉得都是这部影片比较突出的地方,用轻松的话题去诉说着严肃的故事,用公路喜剧的方式来讲述着自己对于事件的理解,这一点和绿皮书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能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不过我觉得这部影片也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奇,首先来讲,我觉得他主人公的人物塑造还是不够丰满,在越战中,他并没有什么绝对支撑着的信念,就促使他一直坚持下去,他的心里也没有任何的变化和波动,让他的人物性格过于平缓,另外就是对于这场战争的反思,并没有让人们感觉到有过多的震撼,除了那个叫笑的警察死了,能够带给我一些感触之外,其余的并没有深刻的去反思这场战争。
Kind of surprised this is based on the true story and is funny and some scenes like it’s not a rocky or sitting on his elephant shit and also confess that he’s actually civilian in warzone but everybody believes he’s one of the CIA and also like finally I don’t see an action between drinking and PTSD likeafter he came back from warzone real he should do a little less drinking and a little more thinking and all the boys who came back later on to the neighbourhood. It just quit quit it
男主只身跑越战前线给好友送啤酒,回来后改变了对战争的认知,这个题材被彼得·法雷里相中合情合理:他上一部单飞的《绿皮书》问鼎奥斯卡,就是基于一个大叔旅行归来消除偏见的真人真事;鼓吹战争虚报战况,这在俄乌战争仍未停火的今天尤其有现实意义;这种说出来都没人信但又确实发生过的奇葩事,从来都是影视剧的最爱。
于是顺理成章的,法雷里携前作的主创班底,以人物原型的同名回忆录为蓝本拍了本片。
我猜这个叫Chickie的哥们儿要么是缺根筋,要么是想出风头,要么就真的图样图森破被美国大胜的宣传忽悠了。
片中除了罗素·克劳的记者角色是杜撰的,主线中寻访四位好友的过程都基本属实,假扮CIA特工畅通无阻、遭遇北越春节攻势等抓马也确有其事。
导演只是对时间线做了模糊处理,原本四个月的行程让人感觉不到一周,有助于增加紧迫感。
总体观感我觉得还不错,主题也都传达到了。
跟同是越战喜剧片的《早安越南》比,深刻度偏弱但流畅度更高。
无奈影评人不买账,烂番茄新鲜度还不到50%,看来法雷里这次不能在奥斯卡重现辉煌了。
但也有开心的,比如蓝带啤酒,好个大型广告。
一、意识形态斗争战争的反思——谁才是真正的侵略者?
真相不会伤害我们,谎言才会,扭曲的事实和阴谋论才是伤害这个国家的东西。
对于越战的反思,男主Chickie从一个拥护美国政府一切决定的无知者,逐步认识到了战争的本质,这不是为了对抗XX主义,而是一场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散布。
邻居死亡,只有妹妹哭泣,可见,一个士兵在漂亮国人的眼中只是为国捐躯的士兵,然而,他们还是丈夫、儿子、父亲。
只有女性才能深刻体会到战争带来的压力和焦虑不安。
酒吧老板“上校”作为二战遗留老兵,对漂亮国的决策深信不疑,并怀疑这一代人是否会打仗,不考虑那些年轻的小伙子为了什么去战斗。
军官对于Chickie假装中情局深信不疑,越是捉摸不透越是中情局,好吃好喝的伺候着,随心所欲的开后门。
白胡子记者作为正确新闻的传播者,Chickie亲自前往前线送啤酒让他改变看法,并教授着Chickie什么才是这场战争的本质。
一场帝国主义打着资本主义的大旗表面上是为了对抗XX主义,实则是散步帝国主义的战争。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全球范围内区域具体化的表现。
二、意象——啤酒到底是意识形态的传播还是简单的美式善意。
啤酒到底作为一种什么元素存在呢?
Chickie酗酒,是一个典型的街溜子。
邻居大都入伍,他凭借麻省服役四年逍遥。
给哥们送啤酒也是口嗨形式所迫,不得已出发,但是在路上相对来说是很顺利的,下船就遇见127部队见到第一个哥们,随后也是很顺利的遇见接下来的几个,虽然有些人喝不到啤酒了,虽然有一些小插曲,不过无伤大雅,他完成了送啤酒的任务并活着回来。
啤酒更像是一种军火补给、一种意识形态的补充,代表着美国高层利益的举动,让前线的士兵知晓漂亮国还在,并弱化矛盾,减少士兵厌战情绪,稳定局势,促使霸权主义的不合理成功。
三、NPC设置影片中出现的交通警察“孝”和酒保“贤”,孝不孝,贤不贤。
交通警察是漂亮国扶植的傀儡政权下的交通警察,酒保是漂亮国扶植的傀儡政权下的酒保。
又是在讽刺东南亚的传统观念亦或者是东方的传统观念,其心可诛。
还不错,Farrelly依然从最擅长的喜剧元素入手,喜剧泡泡与战争现实而残酷的真相碰撞,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靠着前者的真挚和后者的厚重留下无穷余味,尤其是上了战场之后,原著里的单调重复变成了一叠又一叠的情绪渐进和高潮。剧本工工整整,艺术处理也都恰到好处,但就是结尾处理得不太好,有点泄,不过改编也没什么办法,跟真实情况相比还是有点仓促了。总体来说超出预期。多一星给努力的Zef,真的比他以前演的所有东西都要努力。
如果不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让人很难相信谁会编造如此不可思议的故事。《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从一个为了给好友们鼓气,将家乡啤酒送到战场前线士兵手上的船员为展开,战争残酷荒诞的本质透过这样一个离奇有趣的视角,被展现的淋漓尽致,正如电影所展现的那样“真相不会伤害我们!谎言才会。”
如果以看后让人反对战争的程度来评价反战片,这绝对是最高一档。竟然还是真人真事改编|有一点真是不吐不快,只能跑个题:尽管越战确实在阻挡其敌人的势力扩张,但美国人硬是要说不知为何而战,反观日本的“反战片”很多都不怀疑自己为何而战,《阿基米德大战》片头就说曰本谋发展、列强在阻遏、(因此)占满洲、局势更恶化,《男人们的大和号》片尾曲唱我死也要守护我爱的国家你见证我吧。客观说,《萤火虫之墓》确实没有理直气壮的作战理由,它反战的点据说在于用主角少年表现军国主义的愚蠢;要这么说,这样的主角和剧情,显然也倾注了对搞军国主义的曰本民族的同情,哀其不幸怒其不智。以上三部都有角度不同的自哀自怜甚至自我欣赏,或者就是。它们如果说有“反战”,和本片立场鲜明的反战也完全不是一回事。
真相不会伤害我们,谎言才会。扭曲的事实和阴谋论才是伤害这个国家的东西。
没说教,真难得
越战的反战题材已经被拍到无可再拍了,只能通过这种新点子来拍一下,点子还不错,可惜电影本身的节奏,太安逸,太舒适。
美国佬打赢了一次二战,在外交、政治、军事、经济乃至文化上都取得了一本万利的胜利,这可能就让美国佬有了路径依赖,以为打仗不仅仅是可以盈利的路径甚至还是唯一的路径。而随着他们打的仗越来越多,能从二战中吸取的有益经验就会越来越少,因为像那种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团结在一起打的正邪分明势力分明的战争已经不多了。给前线送啤酒这个傻又招人烦但是又挺可爱的行为本身就是越战高潮期时美国内部分裂的一个角度新颖而巧妙的缩影,影片中的多次争论就说明新老一代、在前线的人和在后方的人之间是无法互相理解的。打仗真的是件造孽的事,从战争中获利太多反而不一定是件好事。不过影片的基调还是温和的,看完以后,确实很想来瓶蓝带啤酒。
说这是反战电影的怕不是在搞笑吧?全片只能看到自大的阿妹人民兴高采烈的千里走单骑,所谓的反战对白不过是轻轻的隔靴搔痒了一下,啧
导演能力有限,故事尚可一看,反战题材和谎言操控搁在当下比较有共鸣。
2022.10.19:真相?真相会伤害我们?不,真相不会伤害我们!谎言才会。扭曲事实的谎言和阴谋论才是伤害美国的东西。你也看到了驻扎在这里的士兵们,他们都是些孩子,爱国的好孩子,遵从国家的命令,而我想为了他们说出真相。主导战争的那些人才不是爱国者,他们是政客,说谎就是家常便饭。如果任由谎言继续,他们只会继续派孩子来这里送命,好假装已送命的孩子死得合理。每一个死去的美国大兵换50、60个越南人的命?他们并不是军人,他们是爸妈、儿童、婴儿。——越来越讨厌某些人和某些事了,看见各种各样的谎言,明白并不是所有人都努力追求真相。以及:我诅咒“战争”在宇宙中(包括地球上)永远消失!祈愿“和平”能够永久统治这个世界!
先得吐槽一下这个长长的翻译片名,其实叫《最牛啤运》就行。故事虽然是真的,但略略有些荒诞意味,或者说黑色幽默的味道,但其实也并非随便一个米国人就能跑到战场上去。主角表演没啥特点,中规中矩而已。罗素-克劳扮演的记者也就是个工具人,没有什么出彩的细节。感觉这故事还没有阿富汗战争中有个中国厨子的经历有意思。比较佩服的是就这么点事,主角都吹到了今天。
只要你没有亲身经历,就算是眼见也不一定为实。永远要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傻”一点,活得久一些。
中国的键盘也该走这么一遭,学学卢雨光求锤得锤,直接尿裤子就长记性了
最悲哀的地方在于,这片子搁在之前四十年里的任何时候公映都不错,唯独现在显得不合时宜。所有的战时连锁反应都在重演,清醒的人一直清醒,狂热的人依旧狂热。哪怕把这样的片子拍上一万部,也无法阻止战火重生。这其中,包含了善良与天真,终究无法融合的意识形态和总能把圣心变成傻缺的极端之徒。
越战《出租车司机》,一个冥顽不灵的人在灾难现场改变自己对越战的想法,可惜用力不上不下的结局缺乏高潮点,收尾收的不太行。
没有触碰核心,只是一段神奇的旅行而已
这社区帅哥邻居扎堆……
两星都给反战主题,以及改变前的主人公放在某些地区上很熟悉很有当代性,绿皮书的成功完全是天时地利,没了影帝级的表演,这个鸡贼的导演再拍这类披着XX皮的公路片,一点不真诚不说,还节奏差没新意半点不动人,再说了这么保守的观点输出难怪在美国不受待见
“美国每次去打仗的国家,战后都要比战前更好”,有些人至死都不知道战争给平民带来了什么,更何况这些都是不义之战。
有史以来最难以理解的啤酒运送,犹如一场意淫。跟《绿皮书》一样用的公路片的框架和冷幽默的内核,但这种表现形式放在一段惨痛的历史当中就显得格格不入,标榜反战的口号和电影中对战争极其浪漫化的处理具有显而易见的割裂感。如果光看一个片段,我可能以为男主在追求人生的意义,开始了一段自我疗愈之旅。不知道真人原型当时在越南是什么样的遭遇,至少电影里面的男主基本上就是全程运气值点满,走到哪里都有贵人相助,但这种剧本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把每一个困境都给简单化也让整件事情毫无说服力。简简单单的几个战争场面加上一些尸体,男主的人物弧光的就产生如此大的变化,那他之前一以贯之的好战、战争光荣、战争正义的观念究竟从何而来,实在站不住脚。整部电影剪辑也是个大问题,几处闪回十分突兀,强行把观众间离出来,更像是电视剧的处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