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航321空难救援的第七天,我看了大数据给我推送的这部影片。
看完之后禁不住要问:我们所知的真相,就是真相本身么?
影片围绕从巴黎到迪拜的欧航空难的事故原因展开。
主人公马修是一名黑匣子数据分析师,他依靠一双声呐一般的耳朵破解了一个又一个事故之谜。
哪怕只是同事轻微的抖腿或者是耳机的频率,都能被那双耳朵细微分辨。
他能从同事无法听清的记录音频中分辨出由于撞鸟而使机器声音产生了微小变化,甚至可以精确地听出齿轮的转速超出正常值而判定事故原因。
当他发现自己对巴黎到迪拜的空难分析的初步结论可能有误时,他想尽方法去寻找可能触及的真相。
但随着真相一点点地接近,他却失去了一切:上司的信任、工作、爱人,整个人的近乎崩溃,直至生命。
就在整个世界都与之相左时,他依然没有放弃对真相的寻找。
最终,在付出了所剩唯一的生命之后,事故真正的真相展现在大众面前:空难并非意外,是利益和野心对风险的无视而酿成的惨剧。
看过之后我不禁在想,影片之外,我们看到的真相,真的就是真相吗?
如果没有记者的良知,三鹿奶粉或许还是名牌产品;如果没有幸存者的口述,在很多人的视角下,南京大屠杀并不是真相;和自媒体流量新贵的繁荣不同,中国的调查记者已经寥寥;曾经“用事实说话”的那个新闻联播之后的节目,早已经见不到很多触发“真相”的内容。
虽然南方那个被锁住的女人还没有完整讲述自己的故事,却已经有了官方结论。
这个结论是不是真相吗?
我们不得而知,但好在已经引起了高层关注,成千上万个被拐人口或许能借此找到他们的真相。
“东航321空难机上人员已全部遇难”,动笔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收到这样一条新闻推送。
而我,多么希望这不是真相。
影片制造了惊悚悬疑的气氛,比如男主在地下室监听黑匣子里的航程录音时,从黑暗门廊拍摄进来、逐步拉近的视角;比如男主私闯从前老板旧宅,回到自己车上后,在车窗外突然狂吠的邻居家的狗等等……结尾出乎意料,特别是男主终于成功摆脱追杀,开车返程的路上,竟然导航系统莫名返航bug,和失事飞机出现了一样的问题,一下有种意料之外,转念一想又情理之中的观感。
很抓人的一部电影,其实值得去电影院看!
另外电影的主题内容让人想起小说《异常》,法国“乌立波”小说、龚古尔奖获奖作品。
同样是飞机失事的主题,只是着眼点有所不同。
看过电影让人有进一步研究这类主题的作品的兴趣。
一架客机坠毁,公司对黑匣子展开调查。
但奇怪的是,调查员波洛克离奇失踪,黑匣子录音受损,于是声学技术员马修开始对残存声音数据进行判读。
在最后的语音信息中,他发现了劫机的可能。
马修借由这一重大发现成功上位,成为空难的首席调查员。
但他还是念念不忘莫名消失的顶头上司波洛克。
接下来,他通过一通乘客遇难前的求救电话,发现客机很可能是因为技术故障而并非劫机而坠毁,但公司否定了他的想法。
通过声音还原客机失事前的全部事实,这几乎不可能,马修却发现真相远没有那么简单。
这似乎不是恐袭,也不是单纯的技术故障。
耳朵能够解析声音,也会制造幻听,马修的心理是否正常?
影片的氛围逐渐变得悬疑而惊悚。
查来查去,马修查到了一些有关技术问题的内幕,而这些问题是安全部门和制造商所竭力掩盖的,为了揭开内幕,马修不惜偷用妻子的电脑锁定了关键证据。
为了查明真相,他不惜牺牲了妻子的职业生涯,让自己在别人眼中成为幻想症的疯子。
影片的大部分情节都围绕这究竟是一场被掩盖的事故还是仅仅一个幻想展开。
换句话说,观众相信已经执着到偏执的马修吗?
然而,不管遭遇如何悲凉,为了遇难的旅客,和他们悲痛的家属,为了消失的真相,马修始终在声音的迷宫中寻找,对一系列线索紧追不舍,寻找那被刻意隐藏和遮盖的真相。
他发现,飞机的控制系统因为其娱乐系统被黑客攻击而受损,无法恢复正常从而导致事故发生,这又是个难以证实的假说。
但所有跟这一假说有关的人,都莫名其妙的消失了,包括马修的上司波洛克。
他正是为了隐瞒这个容易被攻击的脆弱系统存在的问题而篡改了黑匣子的录音。
还有那个侵入飞机控制系统的黑客也随着空难消失了。
越接近结局,接近真相,其情节变得越发紧张到令人窒息。
逼近真相的同时也逼近了危险的核心。
离职后,跟随波洛克留在音轨上的数字,马修来到导航指定的地方。
结果在浑浊的河底,他找到了真正的黑匣子硬盘,之前他听见的声音竟然全都是伪造的,是谁有这么强大的力量在幕后伪造数据?
波洛克知道凭马修超人的听力就会发现真相,临死前他将黑匣子里的真相和盘托出,而凶手为了隐藏真相而来。
在车辆追逐中,凶手居然控制了马修的汽车,进而导致马修车祸死亡。
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在人工智能无处不在的时代,一场事故中软件的故障和人为的操纵也许根本无法分辨。
影片在悲怆的情绪和巨大的困惑中结束,戏剧的张力始终指向人性的黑暗和人工智能的存疑。
尽管掩盖飞行系统故障的幕后凶手、飞马公司总裁被绳之以法,被篡改的黑匣子的原始录音也重见天日,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类似的事故也许会不断重演。
在人工智能依然存在诸多缺陷的当下,在商业利益不断侵蚀着道德和良知的当下,我们是否会因为过度的依赖机器,以及过度的商业盘算而重演悲剧,失去更多的生命?
我们难以将自己的一切交由无法遵循人性和道德的机器和资本。
马修用生命的代价揭开了黑匣子的秘密,其实黑匣子并没有秘密,杀死马修的也并非电脑的故障,人性的黑暗也许正通过一个全新的方式证明其丑陋和可怕的一面。
此片获得第47届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剧本/最佳剪辑/最佳男主角提名。
资料:波音737-800机型曾多次发生事故澎湃新闻此前报道,波音737-800属于737NG,在737MAX推出之前,是波音单通道的主力机型,是目前国内使用最多的波音客机,也是全球最受欢迎的单通道客机之一。
澎湃新闻记者梳理发现,2016年到2020年五年间波音737-800机型多次发生严重事故。
2016年3月19日,迪拜航空981号班机从阿联酋迪拜飞往俄罗斯顿河畔罗斯托夫,机型为波音737-800,于顿河畔罗斯托夫机场降落时坠毁,机上有55名乘客,7名机组成员,共62人,全部遇难。
2018年9月27日,新几内亚航空73号班机从东京飞往莫尔兹比港,机型为波音737-800,在降落时坠入海中。
航班所载47人中有46人生还。
2018年10月1日,一名失踪乘客已经被找到并确认遇难。
2020年2月5日,飞马航空2193号班机从伊兹密尔飞往伊斯坦布尔,在降落时冲出跑道并断成三截,机型为波音737-800。
机上183人中有3人遇难,179人受伤。
2020年8月7日,印度快运航空1344号班机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国际机场飞往印度科泽科德卡利卡特国际机场,于降落时发生意外,飞机冲出跑道,机身断裂。
机型为波音737-800。
机上共载有190人,包括184名乘客及6名机组人员。
21人在事故中丧生,75名乘客受重伤。
波音737ng的资料
不得不先吐槽一句翻译,真的是很久很久没见到这么差的翻译了,就跟机翻似的,非常非常引人误解和困惑。
翻成这样,不如不翻。
当然,连蒙带猜再加上后续评论区看看,还是能看明白这情节。
只能说,天才和疯子真的只有一线之隔。
心中有一丝疑虑,就必须要理清。
不能算了,不能好像似乎大概,因为涉及到人命,涉及到对这些家属的交代。
而这样近乎偏执的执着,在旁人眼中,甚至刚开始在观众眼中,真的是疯狂甚至神经质的。
真相,可能真的只能由疯子来述说。
东航MU5735于本月21日不幸坠毁,到今日为止第二个黑匣子仍未找到,震惊难过之余想起这部拍摄于2020年的法国电影,不禁又翻出来重温了一下,作为对这起不幸事件的深切哀悼。
看完这个电影,才知道原来黑匣子有两个,学名分别叫“飞行资料记录器“和“机舱通话记录器“,原来它是橙色而不是黑色,这个盒子打开后,是一张固态硬盘,里面有此次航班飞行过程中飞行的技术参数和驾驶舱的全部语音录音。
如果有的选,没有人愿意有机会见到这个橙色的盒子。
先说本片的缺点,前半段节奏有些慢,但是这个很矛盾,如果不把背景和相关参数厘清,后半部分就看不明白,所以这也不算缺点,就是提醒大家,要稍微耐心一点,每一个铺垫的细节其实对后面的反转都起到重要的作用(感兴趣的同学可搜索本人微信公众号 fkaidy 私信留言获取电影资源)。
男主角皮埃尔.尼内,因为饰演《圣罗兰传》获得过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男主,曾经看过他和宝拉.贝尔主演的法德合拍片《弗兰兹》,从那时候就发现他天生自带一股敏感而脆弱的气质,有点像《钢琴家》中的阿德里安.布鲁迪。
电影开始是就是一起空难,但是不同的是故事着眼点并未放在空难本身,而是从一位航空公司的事故调查员的拍摄角度展开,皮埃尔.尼内饰演这位有着天才一般的敏锐听力,又有着强迫症般顽固执着的调查员马修。
孙俪说过:有执念的人其实很有魅力。
看完这部电影,我深以为然。
坠毁的客机是一部欧航阿德里安800客机,黑匣子如愿找到,马修却被排除在调查事故的团队外,作为骨干技术员,他很失落,每个调查员都希望通过参与这样千载难遇的大型案例积累更多的事故分析经验。
第二天早上,上司找到他,负责本次事故调查的主管突然失踪了,黑匣子数据严重受损,内容几乎无法辨认。
晚上就要召开事故新闻发布会,时间不等人,马修说干就干。
先是从黑匣子被干扰的音频中解析出了一句话“真主至上“。
果然是恐怖袭击!
继而查出乘客中的一位正来自中东国家,就这样迅速锁定了嫌疑犯,紧接着新闻发布会公布事件调查结果,一桩事件就告一段落,马修也因为出色的表现被上司任命为首席调查员。
第二天一位遇难者家属打来电话,有一位遇难者在飞机坠毁前给丈夫电话留言,希望马修听一下。
马修很快从短短的留言中发现了问题,一是险情发生的时间和黑匣子中记录的时间差了三分钟,二是电话留言中有明显的机舱的示警广播,但是“机舱通话记录器”中却没有。
他开始怀疑黑匣子中的数据被篡改了。
上司并不想节外生枝,决定还是按照先前的调查结果给出最终的报告,但是马修是“一根筋”,认真而执拗,他找到了失踪主管的家,发现了他停在家中的车并并未开走,灵机一动,从车上取下了行车记录仪,反复回看,发现在半个月前的一个晚上主管曾经和失事的阿德里安800客机的操作系统供应商私下在郊外见过面。
马修认识这位总裁和创始人雷诺,他的公司专事航空网络安全,还是他们夫妇俩很好的朋友。
马修儿时的梦想是成为一名飞行员,却因为视力不达标听力超群而成为了欧洲航空事故分析员,妻子是欧洲航空安全认证委员会的高管。
8个月前雷诺的公司与阿德里安航空公司签订了一份大合同,为该公司航空电子安全提供服务。
马修很快发现几个月前阿德里安航空从迪拜到巴黎的航班就发生过失速系统故障的事件,却没有任何调查记录过该起事故的报告,而这个系统当初通过认证必须经过妻子所在的安全认证委员会,他询问妻子却被以“商业机密”而缄口不提。
马修越发觉得这其中藏着巨大的阴谋。
于是在深夜趁妻子睡着时偷偷打开电脑,找到了那个发生过事故航班的报告拷贝下来作为证据提交上司,却掀起了轩然大波,妻子甚至因为违反保密规定而被解雇。
高层接受了马修提供的证据,立刻就新发现的问题展开系统测试,但是,测试结果却证明,这个失速系统即使出了问题也不会导致飞机坠毁。
看到这个结果,马修惊呆了,这一刻电影用飘忽的拍摄角度和极速旋转拉伸的长镜头再加上出色的配乐营造出一种令人窒息的画面来表现马修的绝望,他如此自信的确定事故原因,甚至不惜赔上了自己和妻子的事业前途,这种挫败的悲伤痛苦而真实。
几天后被暂停工作并搬到姐姐家暂住的马修,在陪外甥玩无人机的时候,他们的无人机突然失去控制,原来被旁边的另一群游人黑了网络夺取了操控权,虽然是开玩笑,但是马修却突然明白了,并不是防失速系统导致了事故,而是失事飞机上有黑客干扰了驾驶系统,而此时飞行员被迫启动了防失速系统,BUG遇到BUG,这才是事故的真正原因。
而阿德里安800飞机上的网络安全系统的供应商和防失速系统的供应商都是同一个人——雷诺。
他曾约见过马修的主管,继而记录器被篡改,主管失踪。
动机很简单,雷诺知道自己提供的飞行网络安全系统存在BUG,但是要修补这个BUG需要的不仅仅是巨额费用,还要至少一年的时间,这样就会错过最佳上市时间,从而输给对手。
很快马修就发现曾经发生过故障的从迪拜到巴黎的航班就是因为黑客通过飞机上的娱乐系统侵入了操作系统改变了发动机转速,这位黑客曾经警告过机场和飞机制造商,他们的系统存在缺陷却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所以就用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警告不是骇人听闻。
但是,这起事故仍然没有受到重视,事故报告被雷诺找到主管抹掉了。
马修查到这位黑客曾经在雷诺的公司中工作过并被解雇了,果然翻找失事航班乘客在飞机起飞前发在Facebook上的多张合影照片中看到了此人的身影。
终于马修在被调职整理移交工作文件时,突然发现主管的行车记录仪中最后还有一条奇怪的文件,打开却是一段无关紧要的小事故分析数据,马修深呼吸一下,继续看这段音频,发现音频最后还有一小段几乎不容易发现的杂音,他不断过滤再过滤,读出了一串长数字,这串毫无意义的数字被主管放在行车记录仪里,马修立即联想到导航方位,输入数字后,果然是一个定位坐标。
根据定位导航找过去,竟然是位于失踪的主管家屋后面的一片湖泊的中央,马修潜入湖中凭借超人的听力找到一个发出微弱信号声的盒子,打开正是清晰的“黑匣子”原始记录,读取后事故真相证实了马修的判断,紧接着主管在画面中出现了,他坚信天赋秉异的马修一定可以凭借他留下的线索找到这个真正的“黑匣子”,他之前曾经收受雷诺的贿赂帮他修改过报告,这次空难事故后雷诺为了掩盖真相威胁主管篡改黑匣子的内容,但是主管留下原始证据给马修,希望他查出真相,惩罚主谋。
此时马修听到有人闯了进来,千钧一发间他把数据通过网络传给了妻子的邮箱,妻子仍是他这一生最爱和最信任的人。
留一个结局不剧透了,故事很精彩也有些烧脑,希望我的文章能为影片细节上的难点释疑有所帮助。
谨以此文献给东航MU5735,希望早日发现第二个黑匣子,找出事故原因,告慰132位不幸逝去的生命。
最近这几天,总是有不少网友在问,黑匣子为什么不是黑色的呢?
其实,黑匣子在最初诞生时确实是黑色的。
但由于黑色非常不利于搜寻,到1965年之后,全球的航空公司便开始将自家的黑匣子改成了最为醒目的橙色。
可以说,黑匣子对于现代航空事业的安全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飞机数据客观、真实、全面的记录者,它是飞机失事后查明事故原因的最可靠、最科学、最有效的手段。
前不久释出资源的法国电影《黑匣子》,无疑成为我们了解黑匣子以及空难事故调查过程的快捷窗口。
影片中,男主角马修在某次空难事故调查的分析中,不断地抽丝剥茧,如同大侦探福尔摩斯那般一步步挖出空难的最终原因。
影片伊始,导演便通过一个长镜头,为我们呈现了即将失事的航班上的最后片段。
画面从飞行员所处的驾驶舱开始,镜头逐渐后拉,经过一节节机舱,最终停落在黑匣子上。
随后镜头一切,画面便以大特写的景别,直接对准了男主角马修的右耳。
此刻,马修正要戴上监听耳机,准备对一段飞行事故的音频文件进行分析。
通过这个巧妙的转场,导演雅恩·戈斯兰既向我们展现了即将聚焦的两个关键因素——失事飞机和调查人员马修;同样也在暗示着,声音,是这部电影的绝对主角。
但在最初的事故调查中,马修并没能亲自着手。
因为他过于理性,沉迷技术分析,不懂得人情世故,由此得罪了直隶上司波洛克,后者带着另一位同事奔赴现场,搜寻黑匣子。
向来事业为重的马修,本以为会错过这个从业以来最重大的事故调查任务。
但没想到,上司波洛克在分析完驾驶舱语音记录器的黑匣子后,就在翌日神秘失踪,不知去向。
于是,事故调查局的领导便临时委任马修为项目负责人,彻查空难事故。
毫无意外,马修接手任务后,立即以出色的听音能力,在驳杂难辨的对话音频中发现一个这样的关键词:真主至大。
简单地来说,这桩空难事故极有可能与恐怖袭击有关。
就在即将定论时,事故调查却开始朝另一方向发展。
某位空难受害者家属突然联系到马修,并将其妻子生前的最后一段通话记录交到马修手上,希望能让空难原因水落石出。
果不其然,马修在通过几组数据对比后发现,原先被认定有恐怖主义倾向的嫌疑人,根本无法走到飞行员驾驶舱门口。
而真正的“空难杀手”,极有可能是飞机的自动驾驶装置。
马修不顾领导阻拦,开始通过各种手段彻查幕后真相。
他私自闯入波洛克家中,取走对方的行车记录仪;跟飞行员私下接触谈话,询问他们对自动驾驶技术的意见;他还将女友诺米的公司文件拷贝下来,用于翻案。
马修的这一系列举动,让周围的所有人对其产生质疑。
遗憾的是,就在马修以为自己掌握了真理,即将堪破最终的真相时,飞机的自动驾驶测试结果却狠狠地打了他的脸——空难原因和自动驾驶系统无关。
为此而豁出一切、甚至赌上职业信誉的马修,顿时整个人情绪崩溃。
马修不但失去了自己的女友,连付诸心血的工作也同时丢失,只能落魄地回到姐姐家中调养。
这场坠机事故真的只是恐怖袭击吗?
马修的所有质疑难道都是凭空臆想吗?
调整过后,马修还是决定继续彻查真相。
他不得不重新厘清线索,将案件主谋从飞机的自动驾驶技术转移到网络安全提供商上,并最终在一段音频文件中意外发现失踪上司波洛克提供的坐标系,案情由此得以破解。
整体而言,电影《黑匣子》并不是一部酣畅淋漓的爽片。
虽然在主线上,它讲述的是一个孤独无助的调查员,对抗庞大贪婪的资本财阀的故事,有着英雄主义式的热血和愤慨。
但从根本内核上而言,它其实有别于好莱坞的此类影片。
无论是讲述记者们报道“天主教牧师性侵事件”的《聚焦》,还是再现一位律师起诉庞大的杜邦公司的《黑水》,它们都天然地将主角们塑造成伸张正义的使者,并将旷日持久的正邪对抗展现得忧愤难当,情绪充沛。
2015《聚焦》
2019《黑水》即便是极为客观的纪录片《一落千丈:波音大调查》,也同样在不经意间呈现出浓厚的社会批判意味,在近期备受关注。
2022《一落千丈:波音大调查》而相比之下,影片《黑匣子》对于庞大财团的刻画,显然要寡淡克制得多。
不管是航空公司的各个高管,还是网络安全公司的负责人,都给人一种按部就班的感觉,显得过于程式化。
影片在塑造反派时,显然并不打算让观众倾泻过多的愤怒。
导演选择将更多的笔墨都放在男主角马修身上。
而法国演员皮埃尔·尼内的准确演绎,则让马修这个角色显得没有那么完美。
他并不是大众意义上的英雄,甚至还尽可能剥离开正派的固有属性。
比如,在飞行员的驾驶和自动驾驶系统之间,他的选择并不倾向于前者;在面对记者们刨根问底追查真相时,他一开始也无意告知;而最为关键的是,在事业和爱情面前,他毅然地选择前者,甚至还将恋人的事业亲手葬送。
如果说马修所做的这一切,都只是为了扳倒大企业,从而挖出深不见底的黑料,那就显然有点过于抬举他。
而在工作中,马修却有着让人讶异的专注力。
比如,在跟同事聊天的片刻,他就将后者苦苦解决不了的难题迎刃而解;为得出自己想要廓清的结果,不惜得罪上司,落得失宠的下场。
正是这种惊人的专注度,才让马修得以超越理性,得以在声音所构建的幻想世界中找寻答案。
影片中不止一次地展现着马修的这种能力,与此同时,导演也通过很多细节,反映出马修常常在人声嘈杂的环境中失去控制、精神异常的状态。
在我看来,马修就像《美丽心灵》中的约翰·纳什,在某个领域中拥有极高的天赋,但同时也深受其扰,难以自拔。
马修的这种状态,归根结底,来自他对自我价值的怀疑,以及渴望证明自己的企图。
影片后半段,马修在姐姐家中面对父亲的照片时,曾说出潜藏内心深处的困扰:他(父亲)说我不配成为飞行员,也不配成为声音分析师。
因此,近乎痴狂地在工作中追求极致,看似是马修对于真相的寻觅;实际上,乃是马修对于自我的反复确认。
而正是这一点,让影片《黑匣子》出现了分裂感。
它一方面在类型层面追求对抗,试图营造正义的个体和贪婪的财阀之间的强烈冲突。
但另一方面,它又在不断地探索着马修复杂的心灵世界,一个急需在每一次的事故调查中证明自己的疯子。
因此,当马修最后冒死拿到证据,并将其上传到云端时,我们并不会感到有多大的惩奸除恶的快感,反而体味到马修心中的释然。
那一刻,他终于证明了自己不是一个臆想者,他那可怜而卑微的骄傲姿态,终于得以满足。
作者| 花无宴;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辆飞机失事,黑匣子被找到了,最后让技术人员小白一听,发现里边是有喊“安拉”的声音,被定性了恐怖袭击,事儿就过去了,后来小白发现事情并不这么简单。
这个飞机一直有问题,我感觉是映射波音公司的飞机一直有问题的事实。
波音一直不解决问题,还正常往外卖飞机。
最终小白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和直观能力发现的真实的情况,并把这个记录这些情报的U盘传给女友,女友曝光事情。
但他本人也嗝屁着凉了。
都说这片子拍的特别悬疑,特别好,但是我确实没有看出来有多么好,可能我看的这个解说不行吧。
本片讲述了一个探寻真相的故事。
短短两小时片长尽是寻常镜头,却勾勒出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让观众的心绪被执着的男主人公马修牵萦,一一戳破氤氲叆叇的谜团,让阴谋毕现、令诡计破灭,最终勇者难觅归处,直教人唏嘘感叹。
一叹思考思辨的光辉。
常闻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足见独立思考、强闻执言绝非易事。
英国哲学家休谟在他的《人性论》中指出,人类的认知应当是“观念的连结”与“实际的真相”的集成,往往众人脑海中的观念与实际的真相不尽相同,男主人公便是一位拥有敏锐洞察力的航空技术人员,他以卓尔不群的专业能力,跳脱于人云亦云的惯性谜沼,超然于“实然即是应然”的思维定势,经冥思苦索、终冲破迷雾,将已然板上钉钉的谬误结论掀翻在地。
除却理工男的习惯使然外,幸得自由之沃土——历经启蒙运动的浸染和大革命的洗礼,法兰西民智已开,怎会让思想囿于威权的枷锁?
二叹追求真理的艰辛。
前面提到,与见识浅薄、只会随声附和的芸芸众生不同,这世上总有远见卓识之人。
日心说的殉道者布鲁诺常言“为真理而斗争是人生最大的乐趣”,倒也从另一角度反映出真理远非轻而易得。
电影中的马修虽是洞明真理,可他早已料定其执着注定是要冒极大的风险,也最终成为了现代的真理殉道者。
即便如此,古今中外、古往今来仍有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左传》记载:姜齐末年崔杼因私恨而弑君,太史伯、仲、叔前赴后继因秉笔直书而惨遭屠戮,仅存的四弟太史季仍然坚持己见,凛然之语令权臣生畏“据事直书,史氏之职也。
失职而生,不如死!
”感叹辄服之余,钦佩古人的风骨,却感叹世事的艰辛。
三叹敢于说话的权利。
直到今天我才深刻体会到说真话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巨大意义。
汉·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主席也说过,“让人讲话,天不会塌下来”,现实中,普通人的一句真话可能会影响国家前途命运和全人类的未来。
电影中的马修如此,现实中眼科医生的“造谣”亦如此,若是世上真有后悔药,听其言、早行动或许能拯救无数人的生命、挽回数千万亿的经济损失,更不会在蓝色星球上的每个人心底留下了异常的记忆。
往事诚已矣,道存犹可追,希望这些沉痛的教训能切实让自负的我们警醒,现实中的“黑匣子”或许就是刺耳的真话,它应当永远客观存在,不容任何人做任何更改。
2021法国悬疑片《黑匣子》,豆瓣评分7.6,IMDb评分7.2。
本片与其叫《黑匣子》,不如叫《空难调查员》更为准确。
全片围绕着男主拨茧抽丝、力排众议,寻获空难真相、揭露幕后阴谋的故事。
是一部题材非常新颖的悬疑片,记忆里好像没看过空难调查题材的电影。
不过本片和我预想的不一样,片名对我有一定的误导,我以为是专注于黑匣子线索的烧脑剧情,以为全片会围绕着从黑匣子数据中寻获真相,类似于桌面电影的那种新鲜叙事手法,事实上并非如此,影片虽有分析黑匣子的桥段,但比重不大,黑匣子元素在头部和尾部出现,其他剧情主要是空难调查员拨茧抽丝、拨云见日的调查过程。
男主正是因为较真才寻获真相,这让我想到了美国硅谷名言——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偏执不是顽固,偏执是固执和较真。
只有这样的性格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但凡成功人士,没有不偏执的,因为只有偏执才能获得在逆境中坚持不懈的动力。
对这一点,我感受颇深。
本片是2021年的电影,本热度不高,在2022年中国坠机空难后在国内获得引发热度,也因此而吸引了我的关注。
我相信本片所影射的真相是非常真实的,一个可以载人上天的庞然大物的背后一定有着众多的经济利益,这些经济利益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草菅人命。
本片中男主寻获的真相在现实空难中是很难排查出来的,因为牵扯的利益链条太多了,牵扯的关键人物太多了,很多时候真相是故意被掩盖下来的,所以空难调查公布的真相未必是真相。
非专业人看前半部是在浪费时间,拍给砖家看的
整个电影挺像好莱坞擅长拍的那种个人英雄主义的套路,而且一旦产生这种感觉,剧情基本就能猜个八个九不离十了,不过和好莱坞那种主角弘扬正义后还能全身而退的结局倒是不太一样。真相大白的那一刻不禁在想这个悲剧的缔造者到底是谁呢,一个是被利益挟持,一个是被报复心挟持,但最终被迫为他们行为买单的却是几百条人命。
以為是空難片,沒想到是懸疑片,步步驚心很好看,還有致敬希胖的配樂
悬疑氛围塑造的非常不错,涉及航空安全的专业领域也是很有新意,虽说大企业一手遮天的真相从一开始就呼之欲出,谜底基本上是摆在那的,但逐步揭开的过程还是可以的,只可惜最终破解还是靠的偶然,并没有完整的抽丝剥茧过程,有一点点遗憾吧
中期稍微落入陰謀電影套路有點悶但前期解密黑盒子和後期結局很不錯
还有男主这种职业,有点开眼界了。只是不太懂原上司为什么要那么复杂地将证据留给男主。
这世界上最缺的不是专业的人,而是勇敢的人。
可能受字幕影响……没觉得啥
23_088。说实在拍得有点不够吸引
冗长 瞌睡
這很難評.
有点波兰斯基的《影子写手》的调,但可惜镜头运镜设计太过于热爱拍摄炫技镜头,反而因为这些扎眼的镜头,把营造好的氛围打破,显得匠气十足,俨然像一个求赞扬的摄影,“你看我这镜头拍的屌不屌?”
看睡着了。听觉敏锐的分析师从黑匣子里查出导致飞机失事的恐袭事件(都怪绿乘客喊了一嗓子),但其实被篡改的录音记录隐藏了航空系统遭黑客入侵的事实。这种录音+悬疑的题材倒不少见,从《对话》到弱智的《邪典录音室》,本片的事件并没有什么耸人听闻的效果,用恐袭来掩盖系统漏洞,用民族矛盾避免商业行为受阻,这个逻辑老实说我有点看不懂,恐袭这么大的事难道不会引发巨大的关注和后续调查吗?而且用这么大的目标来转移视线,航空系统背后的公司得有多大的势力?可全片基本是男主一个人闷头在那儿查,对他受到的威胁只用了一些侧面描写,上司施压、证人跑路、男主开车门时小心翼翼什么的(这个梗在电影里出现多次了,外国人对汽车炸弹真是高度戒备),都不够直接营造对手的强悍,导致没啥剧力。而且黑客入侵的真相在中段就揭晓了,后续也没啥看点了
所以男主最后死咗?呢款穿衣高瘦脱衣有肉型男主竟然几耐看。
get不到
男主调查到有些入魔后,感觉是有点偏离了故事,他和女友之间的拉扯也有些不明所以,不过整个故事还是悬念很足,一层层地揭开真相,虽然稍显冗长,但依旧精彩。在3月21日看到这部电影,特别伤感。愿相信真相没有这么多阴谋,只是一个没有人希望出现的意外……
作为悬疑惊悚片,悬念和分为其实都有了。加上这个时间点看,就还挺应景。
要素过多
离奇表演比故事本身引人入胜和资本干架,不惜牺牲女友,甚至酷似斯诺登般nerd的形象已经不太像法国电影了在738之时看来加倍深刻但是最终,他都不是一个人
做英雄太难了 你要有个牛逼的老板 有个牛逼的女盆友 还要能猜到他们的电脑密码 还要会上天下水 然而最后还得死